语文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卖炭翁》教学设计详案及教学实录_第1页
语文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卖炭翁》教学设计详案及教学实录_第2页
语文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卖炭翁》教学设计详案及教学实录_第3页
语文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卖炭翁》教学设计详案及教学实录_第4页
语文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卖炭翁》教学设计详案及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卖炭翁》教学设计详案及教学实录

《卖炭翁》活动一:交流预习(课前聊天。略。)师:我们上课就是要这样充满自信。自信是学习、工作、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品质。希望同学们都能像刚才这两位同学一样充满自信,包揽第一。请同学们把“包揽”这两个字写到课题旁。(生课题旁写“包揽”。)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卖炭翁》。(屏显。)预习时,你做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预习成果。哪位同学来第一个“揽”一下?生:预习时,我查了不太懂的生字词,并大概读懂了卖炭翁卖的炭被朝廷的人用两匹红绸就直接强买走了。生:我在网上查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师:她是通过查资料才知道这篇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的。如果不查资料,同学们还有其他办法吗?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己翻译理解。生:还可以结合课后思考探究题理解。生:我预习时特意了解了一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一位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之称。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生:我梳理出了课文大概是从卖炭翁烧炭、卖炭和炭最后被抢了几个方面写的。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认真,读课文,查译疑难字词,了解作者,理解中心思想,做得非常好!下面,请大家看第二个问题。(屏显。)找出你认为同桌最可能忽略的两到三个重要的文言词语。师:现在,同学们先一边认真读课文,一边在发放的课文打印纸上圈画出你认为同桌最可能忽略的两到三个重要的文言词语,然后交由同桌在你圈画的词语旁批注翻译和理解,之后再交换课文打印纸相互批改,看看同桌掌握这些词语没有。(生读课文,圈画疑难字词;旁批;互批互改。)师:有同学是用红色笔批改的,这个习惯很好。现在,同学们来讲解讲解同桌的翻译和理解有问题的词语。生:“晓驾炭车”的“晓”,他翻译成了“了解”,应该是“早晨”。生:“十指黑”他直接翻译成了“十指黑”,应该翻译成“十指被炭染得很黑”。……师: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第1段。“卖炭翁”——(生齐读。)师:好!有一个字要注意一下读音,“身上衣裳”中的“衣裳”我们一般读作“yīshang”,但在古代,“衣裳”读作“yīcháng”。“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古人分得很清楚,“上衣”“下衣”合起来翻译还是衣服。现在,我们读第2段。预备,起——(生齐读。)活动二:复述故事(屏显。)较为详细地复述课文故事。师:好!现在,我们进行第二个活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复述课文故事。同桌间相互配合,一个讲,另一个听,听完之后进行纠正和补充。(生复述,师巡视。)师:好。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复述一遍课文故事。生: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面砍柴烧炭。他满面灰尘,两鬓苍白,穿着单薄的衣裳,却因担心炭不值钱和卖不出去而希望雪下得大一点。夜里,城外下了很厚的雪。他很早就赶着牛车去卖炭了,可是遇到两个太监把他的炭给抢走了,只给了他一些绸布当作买炭的钱。……师:这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互相补充一下就更完整了。掌声送给这几位同学。(生热烈鼓掌。)师:优秀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优秀会成为习惯。老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让自己的优秀成为习惯。请在“包揽”后面写上“让优秀成为习惯”。(生用心写。)师:好,接下来,同学们继续自己的优秀。请把全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理解加进去。预备,起——(生齐读,师巡视。)师:有个别同学还有一个字没有读准字音。“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骑”,不读“qí”,读“jì”,但新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已将“骑”字统读为“qí”了。活动三:透视故事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今天的第三个活动是——透视故事。(屏显。)透过故事看到一些东西。师:课文讲述的故事同学们已经基本读懂,但作为读书人,我们还要把故事读透。就是要善于透视故事,看穿作者通过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我给大家提供一个读透故事的思路,请看大屏幕。(屏显。)添加中心语:卖炭翁的(

)。师:请同学们在“卖炭翁”这个标题后面加上一个中心语,让它构成一个偏正短语。结合大家刚才的朗读和理解,加进一个什么词比较合适呢?这首诗写的是卖炭翁的什么?(生思考。)生:我觉得是“卖炭翁的悲剧”。卖炭翁烧了很久炭才烧成千余斤,那么辛苦,本来是想换成钱的,可是炭却被皇宫里的人强买走了——不,是被抢夺走了。他所有的辛苦付出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他以后的日子没法过了,所以我觉得他特别悲惨。这首诗就是写卖炭翁的悲惨遭遇的。卖炭翁的故事就是一个悲剧。师: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卖炭翁的悲剧——卖炭翁个人命运的悲剧。非常好!

生:我认为,这首诗写的是卖炭翁的无奈。卖炭翁的炭被宫里的人抢走了,但他却没有能力把炭夺回来,更没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本钱。师:哦!无可奈何,很好!生:这首诗写的是卖炭翁的痛苦。悲剧是读者角度的看法。从卖炭翁自己的角度看,他辛辛苦苦烧成的赖以维生的炭被宫里的人抢走了,这件事对他来说的确非常痛苦。师:非常好!卖炭翁的确非常痛苦。你还跟别人的答案进行了比较。的确,悲剧是读者对卖炭翁个人命运的理解,痛苦才是卖炭翁自己的内心感受。请继续看大屏幕。(屏显。)添加定语:(

)的卖炭翁。师:同学们从课文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卖炭翁?(生思考,讨论。师巡视。)师:想好了就举手,包揽,优秀,让优秀成为习惯。(生举手。)生:我认为是“可怜的卖炭翁”。师:“可怜的卖炭翁”,你的优秀已经成为习惯!这节课,你已经正确回答好几次问题了。你所说的“可怜的卖炭翁”该怎么理解?生:就是从他人的角度看卖炭翁。卖炭翁辛辛苦苦烧成的炭都被宫里的人强买强卖拿走了。他失去了全部的收入,很难维持生活了,所以他很可怜。生:应该是“令人心酸的卖炭翁”。我觉得,卖炭翁的遭遇我们根本无法感同身受。但是,我们从课文中的“心忧炭贱愿天寒”中可以看到卖炭翁自己衣着单薄却希望天气再冷一些以便他的炭能卖个好价钱。这的确令人心酸。师:卖炭翁的遭遇确实令人心酸。你的理解表达了我们的一种感受。生:还可以是“勤劳的卖炭翁”。因为他的一车炭就有千余斤。这说明他很勤劳。师:哦!卖炭翁的确很勤劳。但卖炭翁是不是做卖炭生意的商人?生:他是自己烧炭卖,不是专门做卖炭生意的商人。师:很好,同学们继续自己的优秀。(屏显。)请从作者写作意图(目的)的角度,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师:现在,请同学们给课文另外拟一个标题,写在课文标题的前边。注意,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角度,即要从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表现什么的角度去拟。(生动笔写,师巡视。)生:我拟的是“悲天悯人”。作者是想表达自己对卖炭翁的同情。生:我拟的是“悲惨命运”,因为文章通过卖炭翁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揭露。生:我拟的是“市井小事”。因为在卖炭翁身上发生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作者是想用这件事反映社会现实,反映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盘剥掠夺。师:哦!你的意思是,以小——生:见大。师:以小见大!你还发现了课文表现手法上的“以小见大”——通过市井小事以小见大。你还说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宫使说了,这是皇帝下的命令,而且他们的抢夺很熟练。师:哦!很熟练。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生:因为他们直接把“红绡”和“绫”系到牛头上就拉着炭扬长而去了。师:哦!动作熟练,这的确可以说明宫使已经不是第一次干这事了。非常好!她说得很有道理。其实,作者本人也为课文拟了一个副标题。同学们看大屏幕——(屏显。)作者自拟的副标题是:苦宫市也。师:“苦”是“以……为苦,认为……苦”的意思。请把作者自己拟的副标题写在课文标题下边,并加个括弧。活动四:比较故事师:接下来,我们比较故事。其实,《卖炭翁》所叙故事是有原型的。(屏显。生读。)一年夏天,有个青年农民,用驴驼木柴到城里卖,被太监看到了。太监撕了几尺绢给农民做柴价,还要他把驴子赶到宫里去。农民痛苦不已。他不要绢,要自己的驴,说他一家就靠这头驴生活。太监不放过他。他便与太监扭打起来。这件事传到了宫里,皇帝觉得太监给他丢了脸,斥责了太监,给了农民一些补偿。

(《后唐书·张建封传》)师:注意,这里的“太监”中的“监”读“jiàn”,不读“jiān”,读第四声!大家发现没有,原来真实发生的事,跟白居易《卖炭翁》中所写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找一找。(生讨论,交流。)生:首先是结局不同。课文里卖炭翁的炭被宫使抢走了,他只拿到一些绸布;原型故事的结局是皇帝发现这件事后还斥责了太监,并给了农民一些补偿。师:嗯!结局不同。你很善于概括,非常好!生:卖炭翁的行为和那个农民的也不一样。卖炭翁虽然不甘心炭被抢夺走,但他没有反抗;青年农民则为了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反抗。师: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发现吗?同学们要让自己的优秀成为习惯。生:课文里还写了卖炭翁是自己烧炭卖,以及他沧桑的容貌、单薄的衣着和忧愁的心理。原型故事里没有仔细描写农民,只是说他把生活都寄托在了那头驴身上。生:原型故事和《卖炭翁》所叙故事的天气情况不同。课文里是冬天,更容易表现卖炭翁卖炭的艰辛与不容易,同时还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师:原型是夏天,《卖炭翁》变成了冬天。你的发现和解说很有价值。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发现?生:我觉得,描写方式也不同。白居易的《卖炭翁》有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师:哦!是哪一句?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师:卖炭翁穿得很单薄,却希望天气再寒冷一点,这是不是很矛盾?生:不矛盾,反倒是反衬出了卖炭翁的“心忧”与焦虑。师:同学们还有其他发现没有?生:原型故事中是青年农民,《卖炭翁》中改成了老翁。师:哦!这个发现好,由一个青年农民变成了一个老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呢?生:宫使连老头都欺负,更让人痛恨。生:原型故事只是说青年农民用驴驼木柴到城里卖,并没有对他进行外貌描写。《卖炭翁》里有对卖炭翁外貌的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师:卖炭翁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头?生:满面沧桑、两鬓花白、手指乌黑的老人。师:哦!非常好!还有一点,大家都没发现吗?生:《卖炭翁》写了炭的来历和炭的重量。原型故事只写了要把木柴运进城里去卖。师:一个是卖木柴,一个是卖炭,这有什么区别吗?生:砍柴容易,烧炭难。烧炭要先砍柴,而且工序复杂。师:哦!非常好!还有什么发现没有?生:《卖炭翁》中的“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更加具体地写明了卖炭翁十分贫穷。原型故事没有清楚交代青年农民家如何贫穷。生:青年农民是用驴驼木柴进城卖的。卖炭翁是用牛车拉炭进城卖的。师:一个是牛车拉的,一个是驴驼的,有什么区别呢?生:牛的体型更大,拉的炭更多更重,说明被抢夺的炭也更多。师:同学们比读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看看它们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屏显。)青年——老翁  劳力:一强一弱卖柴——卖炭  工序:一简一繁夏天——隆冬  时令:一暖一冷皇帝——没出场 结局:一正一反师:《卖炭翁》作者对原型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核心人物由青年变成了老头——青年劳动力强,老头劳动力弱,青年在夏天卖柴,老头在隆冬卖炭,砍柴简单,烧炭繁复,再加上《卖炭翁》中没有皇帝出场,原型故事中有皇帝出场,这就造成了结局的一正一反。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是把原型故事原封不动地讲出来更好,还是像白居易这样加工后写出来更好?生:我觉得,是加工后写出来更好。因为,首先是加工后的故事添加了一些细节,更显出了卖炭翁的辛苦与贫困,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其次是结局的改变更能凸显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因为不是所有的劳动人民都有那个卖柴的青年农民的好运气;第三点是隆冬时节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寒冷,而在寒冷的季节身上穿着单薄的衣裳出门去卖炭,更能表现卖炭翁的贫穷与勤劳。师:非常好!你已让优秀成为习惯。还有没有同学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生:我也觉得是加工后的更好,因为添加的细节更能突出白居易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师:哦!突出了中心思想?你给大家讲一讲。生:我觉得,青年变成老翁,卖柴变成卖炭,夏天变成隆冬,这些变化都是让卖炭的条件变得更艰难了,由此便更能突出卖炭翁结局的悲惨,而结局的更加悲惨则能更加引发人们对事件的愤怒,以及对卖炭翁的怜悯,从而体会到当时底层劳动人民被剥削掠夺的痛苦。师:你的回答非常好!这种对原型材料进行的艺术加工,在写作学里称为“典型化”。请同学们把“典型化”这三个字写到标题上方。(生批注,师巡视。)师:什么是“典型化”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显。)典型化:就是通过搜集和分析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生活现象的特点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师:“卖炭翁”就是这样一个经过“典型化”加工的艺术形象。“典型化”包括哪些类型呢?有人物典型化、环境典型化、情节典型化、细节典型化。其中,处在中心位置的是人物典型化。(屏显。)典型化的目的:更有针对性,更能揭示本质,更有批判力量,更能引发读者共鸣。师:《卖炭翁》就是通过典型化加工,让故事更有针对性,进而指向当时的社会现状,引发人们对“卖炭翁”的同情,深刻揭示了老百姓日子的艰难、统治阶级的残酷,使文章更具批判的力量。现在,大家带着对“卖炭翁”的同情,对当时统治阶级的痛恨,齐读一遍这首诗。预备,起——(生齐读。)师:平时写文章,同学们也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加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