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花岗岩研究的进展和趋势_第1页
新时期花岗岩研究的进展和趋势_第2页
新时期花岗岩研究的进展和趋势_第3页
新时期花岗岩研究的进展和趋势_第4页
新时期花岗岩研究的进展和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期花岗岩争论的进展和趋势花岗岩(这里泛指“花岗质岩石”)是陆壳的重要组分,也是地球区分于其他行星的重要标志,在争论大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至关重要,在金属矿床成因争论和勘查中也具有格外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对花岗岩的争论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历经了早期的“水成论”和“火成论”之争,到后来的熔融模拟试验和花岗岩成因分类争论,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分析技术在花岗岩成因争论中的广泛应用,花岗岩岩浆作用的过程得到愈来愈深入的提示,花岗岩成因理论得到不断完善,花岗岩与造山带演化、地壳增生和大陆动力学的关系得到逐步澄清,花岗岩争论显示出蓬勃进展的趋势。近十年(2023~2023)来,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花岗岩争论更多地向精细化深度进展,并与数值模拟、大数据、地球物理等争论方法严密结合,在探究地球科学的前沿重大科学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由翟明国院士等召集的主题为“花岗岩:大陆形成与改造的记录”的“香山科学会议”(2023年),旨在把花岗岩和大陆的形成演化亲热联系起来,提倡花岗岩争论的革命,进而推动对大陆演化和大陆动力学争论的进程和突破,其中,花岗岩与地壳演化的联系受到重点关注,包括:岩浆形成、上升、侵位与大陆运动学、动力学的关系,大陆花岗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花岗岩多样性的缘由(翟明国,2023)。这些问题也是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花岗岩争论上重点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花岗岩的形成和演化记录了大陆地壳形成、生长和再造的重要信息。众所周知,活动大陆边缘陆壳的形成与演化涉及大陆的侧向增生和垂向增生/分异,其标志是伴随着大量花岗岩的形成,而陆内环境下的大陆再造也可以产生大量的花岗岩(Raimondoetal.,2023)。花岗质岩浆的结晶分异被认为是导致花岗岩体成分变化的重要机制和引起大陆地壳垂向成分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高分异花岗岩被认为是大陆地壳高成熟度的重要岩石学标志(吴福元等,2023)。另外,花岗质岩浆的演化对大陆地壳形成演化过程中成矿元素的聚拢争论(Liuetal.,2023;Wuetal.,2023)也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本文〔徐夕生,王孝磊,赵凯,杜德宏.时期花岗岩争论的进展和趋势 [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23,39(05):899-911+1069〕。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花岗岩研究的现状和重要进展进展综述,并着重对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杂岩的争论进展分析,以期对将来我国花岗岩争论供给有益参考。由于篇幅有限,此处摘取其次节“花岗岩争论重要进展列举”和第四节“争论趋势和争论意义”,更多详情和引用,请阅读原文。花岗岩争论重要进展列举近年来,国内外在花岗质岩浆的形成、运移、储存、分异和侵位等精细过程方面的争论方兴未艾,并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共识,这些共识在确定程度上打破了花岗岩成因的传统生疏,革了花岗岩争论的思路。本文选择主要几方面的争论进展列举如下:2.1源区不均一和不平衡熔融放射性成因同位素体系(如Rb-Sr,Sm-Nd和Lu-Hf)是示踪花岗岩源区性质和岩浆过程(如同化混染和岩浆混合)的重要手段。例如,Gao等(2023)利用华南三叠纪花岗岩Sr-Nd同位素特征,结合系统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以及元古代岩石空间分布的争论,指出三叠纪花岗岩主要来自元古代地壳物质的局部熔融。然而,依据花岗岩同位素组成来准确识别出花岗岩的源区并不简洁 (Zhaoetal.,2023),由于局部熔融产生的熔体同位素组成可能受到源区物质不均一(Wangetal.,2023)和熔融温度(Zhaoetal.,2023)等多种因素影响,且花岗岩同位素组成还可能通过基性岩浆混合和/或围岩同化混染等过程而转变。应用同位素手段鉴别源区的一个根本假设是地壳局部熔融产生的熔体具有和源岩全都的同位素组成。近年来,对源区不平衡熔融过程的争论则对这一根本假设提出了挑战。由于地壳的成分极度不均一,各类源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千差万别,同一源岩中不同矿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也不尽一样(Zengetal.,2023),因此局部熔融所产生的不同批次的熔体有可能继承不同源区的成分特征,也有可能在同一源区的非实比局部熔融反响中由于参与熔融反响矿物比例的差异而导致同位素组成与源岩的不全都,即同位素不平衡(Tangetal.,2023;王孝磊,2023;Zhaoetal.,2023b)。不平衡熔融导致放射性的同位素差异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Ilesetal.,2023):①原岩的矿物具有不同的母体-子体同位素比值(如斜长石和黑云母的87Rb/87Sr分别为0.06和39);②原岩在地壳中存留足够长的时间,使得各矿物具有不同的同位素组成;③熔体产生后快速抽离源区,避开熔体与残留体到达化学平衡或不同批次熔体的混合均一化。不平衡熔融过程较早是在野外露头尺度争论混合岩淡色体和暗色体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性时提出(Naslund,1986;Zengetal.,2023)。随着分析技术的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争论报道微观矿物尺度的同位素不平衡现象。例如,在安第斯中部火山岩捕获的地壳深熔捕掳体中的熔体玻璃(McLeodetal.,2023)和意大利Elba钾长石巨晶及其包裹的黑云母(Farinaetal.,2023Sr同位素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现象反映了随着熔融温度的上升,熔融反响由白云母脱水熔融变为黑云母脱水熔融,并进一步向角闪石脱水熔融转变的过程(Farinaetal,2023)。近年来,锆石的Hf同位素已经成为花岗岩争论中的常规手段,但熔融过程中Lu-Hf同位素体系的不平衡直到2023年才被Tang等(2023)所留意到。锆石相对其他矿物(如石榴子石、单斜辉石等)具有极低的Lu/Hf值,因此熔体的Hf同位素组成主要取决于锆石非放射性成因的Hf与其他矿物放射性成因Hf之间的竞争,而锆石中的Hf集中极慢,所以熔体的Hf同位素实际上受控于锆石的熔融速率。全岩的酸/碱溶解试验进一步的证明白这一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全岩样品中只有局部的锆石发生了溶解,导致溶液比全岩具有更放射的Hf同位素组成;随着溶解时间的增加,溶液的Hf同位素值趋近于全岩值(Wangetal.,2023)。基于这样的考虑,Iles等(2023)对澳大利亚拉克兰褶皱带的S和I型花岗岩进展了争论,觉察S型花岗岩的Hf同位素和锆石的Hf同位素根本全都,而I型花岗岩相比其锆石具有更放射的Hf同位素组成(ΔεHf全岩-锆石=0.4~2.5)。这一特征可以用变火成岩角闪石脱水引起的不平衡熔融来解释(Ilesetal.,2023)。因此,我们在使用锆石或者全岩Hf大型花岗岩岩体的累积生长关于花岗岩岩体形成的传统生疏是,与岩体规模相像的岩浆房在地壳中可以长时间存在,岩浆在其中缓慢冷却、结晶和分异(如BatemanandChappell,1979)。本世纪初,这种“大岩浆房”(Bigmagmatank,Glazneretal.,2023)的模式就已经受到高精度定年结果的挑战,如争论程度较高的美国内华达(SierraNavada)岩基中的TuolumneU-Pb定年结果提示该岩基是岩浆在大约10百万年的时间范围内会聚而成(Colemanetal.,2023来越多的野外地质观看、高精度定年争论以及热演化数值模拟的支持,并涌现出一批争论程度高、多学科穿插争论的经典争论案例,如美国的Tuolumne岩基(Patersonetal.,2023)、意大利的Adamello岩体(Schoeneetal.,2023TorresDelPaine岩体(Leutholdetal.,2023;Annenetal.,2023)等。传统的“大岩浆房”模式难以解释的一些地质观看,在岩体的累积生长模式下,可以得到合理的答复:①岩浆同位素组成在矿物尺度存在不均一性,可能是由于同位素组成不同的、不同批次的岩浆混合引起(Farinaetal.,2023;Tangetal.,2023);②对现今活火山区的地球物理争论并未探测到地壳内部高熔体含量(>50%)的岩浆房的存在(Glazneretal.,2023),这可能是由于单一批次岩浆的固结时间较短(一般小于几十至几百千年,Schoeneetal.,2023;BarboniandSchoene,2023),而高熔体分数的岩浆存留时间则更短;③大岩浆房在地壳中侵位所需要的空间问题始终困扰着地质学界(Huttonetal.,1990),而在岩体累积生长模式下,小体量、多批次岩浆的会聚可伴随微小的构造应变进展,长期的会聚则形成大型岩体(Karakasetal.,2023)。晶体-熔体分别与高硅花岗岩/流纹岩的形成晶体-熔体分别(即分别结晶)被认为是把握花岗岩成分变化的重要过程(McCarthyandGroves,1979),但质疑的声音也始终存在(Glazneretal.,2023),主要缘由是花岗质岩浆的粘度大,且缺乏确凿的岩石学证据。Bachmann和Bergantz(2023)估算了在合理的岩浆粘度范围内晶体-熔体分别所需要的时间尺度,结果说明通过受阻沉降、微沉降和/或压实等过程,熔体可以有效抽离并聚拢于岩体顶部,形成具有可喷发性的高硅熔体囊。这一设想得到火山岩成分变化的支持,即很多火山岩在垂向层序上往往从贫晶火山岩变化为更加富晶体的火山岩,而这种成分梯度指示了深部岩浆房的分带性(HildrethandWilson,2023;BachmannandHuber,2023;Buretetal.,2023)。近年来,对火山-侵入杂岩的争论从全岩主、微量元素以及锆石微量元素争论角度提示了高硅流纹岩和共生的次火山花岗斑岩成分的互补性(Deeringetal.,2023,Yanetal.,2023,2023)。花岗岩记录矿物积存和熔体抽离的完整过程,应当是争论晶体-熔体分别过程的重要对象。近年来,对花岗岩的显微组构争论说明,矿物晶形或晶格的定向性和韧性变形可能与岩浆在高结晶度条件下受阻沉降和/(BeaneandWiebe,2023;Fiedrichetal.,2023;Zhaoetal.,2023强弱与受阻沉降和/或压实的强弱程度有关,进而导致不同比例的熔体发生抽离,从而引起花岗岩成分的变化(LeeandMorton,2023;Jacksonetal.,2023;Zhaoetal.,2023)。结合热力学模拟的数值模拟可估算经过受阻沉降和/或压实作用而抽离的熔体分数(LeeandMorton,2023;Zhaoetal.,2023)。例如,Zhao等(2023)在对华南钦州湾地区早中生代旧州岩体的争论中,提示出紫苏花岗岩(即含斜方辉石花岗岩)和不含斜方辉石花岗岩在显微组构上的差异(图1a、1b),说明紫苏花岗岩经受较高程度的压实作用,导致~40%的粒间熔体抽离,而不含斜方辉石的花岗岩压实作用较弱,仅抽离约~20%的粒间熔体,并据此提出带状岩浆房形成的模式(图1c)。对于熔体抽离的时间尺度,高精度定年结果显示通过晶体-熔体产生数百立方千米高硅流纹岩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为上百个千年(Deeringetal.,2023),而岩浆中水含量的增加将缩短熔体抽离的时间(Hartungetal.,2023)。“晶粥”模型与穿地壳岩浆演化“晶粥”为晶体与熔体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由于结晶度高(一般大于40%~50%)而不具有可移动性或喷发性(MillerandWark,2023)。“晶粥”模型认为岩浆在地壳中绝大局部时间主要以这种高结晶度的“晶粥”形式储存(CooperandKent,2023),这不同于“大岩浆房”模式中主要以熔体富集(结晶度小于40%~50%)的岩浆形式存在的生疏。在岩体增量会聚的过程中,单一批次的岩浆固结的时间较短,能否维持一定量的熔体乃至形成岩浆房是由岩浆补给通量 (magmaflux)打算(Annenetal.,2023)。当岩浆补给的通量较小时,不同批次侵位的岩浆可能存在明显的接触界限(TorresDelPaine岩体,Leutholdetal.,2023);相反地,假设岩浆补给的通量较大,则可在较长时间范围内维持确定量的熔体,有足够的时间进展晶体-熔体分别过程,最终形成具有可喷发性的岩浆房(Gelmanetal.,2023,Cashman等(2023)提出在地壳垂向上广泛发育“穿地壳岩浆系统”的模式,将不同地壳水平的岩浆作用、酸性与基性岩浆作用严密联系,整合了从幔源岩浆底侵到酸性岩浆喷出地表所涉及的岩浆产生、上升、累积、分异直至喷发等物理过程,试图建立地壳岩浆作用的统一框架。华南是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的花岗岩争论区域之一,有大量的岩石学、地球化学数据积存。Xu等(2023壳的浙江雁荡山和福建云山破火口火山-侵入杂岩、深部地壳侵位的福建平潭-岱前山和长安山杂岩体以及中下地壳的广东麒麟辉长岩包体进展了综合争论,通过认真的岩相学争论、地球化学比照分析、一系列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阐述了中国东南沿海白垩纪火山岩和侵入岩的起源与演化过程,建立了不同地壳水平岩浆作用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应的“穿地壳岩浆系统”模式,对于理解壳幔相互作用、岩浆起源和演化过程以及中国东南沿海活动大陆边缘演化具有启发意义。图1华南钦州湾地区旧州岩体岩浆演化的概念模式该模式解释了通过晶体-熔体分别过程形成带状岩体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矿物组合的变化。图a和b为基于冷阴极发光重绘的显微岩相图,显示了紫苏花岗岩(a)和不含斜方辉石花岗岩(b)中的矿物组合以及斜长石和碱性长石的台阶状环带(黑色和红色虚线所示)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紫苏花岗岩发育斜长石(蓝色所示)团、链状组构(如图a,右下角角图显示了斜长石的空间分布型式,其中深蓝色所代表颗粒发育台阶状环带,浅蓝色颗粒不发育台阶状环带),而在不含斜方辉石的花岗岩中斜长石多为随机分布,缺乏明显的组构特征(b)。(c)推想的岩体相带和熔体在结晶度40%~50%(wt.)时的迁移路径,虚线箭头指示了粒间熔体迁移的方向。图例中的数字表示大多数矿物具有两种产状或构造:自形和它形斜方辉石;自形和它形黑云母;发育或不发育台阶状环带的斜长石;石英和碱性长石积存Zhao(2023)金属稳定同位素约束花岗岩形成机制金属稳定同位素争论近年来进展快速,但对于这些同位素手段如何应用到花岗岩争论中照旧处于探究阶段。对于Fe同位素来说,现有数据说明,高硅花岗岩(SiO2>70%)相对于低硅花岗岩(SiO2<70%)具有更重的Fe同位素组成,且δ56Fe值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图2a)。目前的争论认为,把握高硅花岗岩Fe同位素分馏的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含铁矿物的分别结晶(SchoenbergandBlanckenburg,2023;Fodenetal.,2023);另一种是岩浆演化晚期的流体出溶(PoitrassonandFreydier,2023;Heimannetal.,2023岩缺乏明显的Zn同位素(流体活动性元素)分馏(Telusetal.,2023),且质量平衡计算进一步说明岩浆自身流体出溶能引起的Fe同位素分馏很小(<0.06‰;Duetal.,2023),这说明矿物的分别结晶才是把握大局部高硅花岗岩Fe同位素分馏的主要缘由。从总体上看,不同类型花岗岩的Fe同位素组成有确定差异:其中A型花岗岩具有较重Fe同位素组成,IFeS2a;Fodenetal.,2023)。这是由于A型花岗质岩浆具有低的H2O含量和氧逸度,导致富集Fe3+的磁铁矿(富集重FeFe2+的硅酸盐矿物(富集轻FeFe同位素;而I型花岗岩则具有高的H2O含量和氧逸度,磁铁矿饱和早,在确定程度上抵消了δ56Fe(Sossietal.,2023;Fodenetal.,2023)。2Fe、Mg、Cu现有的数据说明,大局部的I型和S型花岗岩都具有和MORB相像的Mgδ26Mg=-0.25‰±0.06‰)(Tengetal.,2023),而一些高SiO2的I型和大局部的A型花岗岩的Mg花岗岩中常见的含Mg的硅酸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具有和全岩相像的同位素特征,分别不会引起明显的Mg同位素分馏(Liuetal.,2023);磁铁矿的Mg同位素相比全岩偏重,分别使剩余熔体的Mg同位素变轻(Wangetal.,2023)。这说明,矿物的分别结晶可能并不是花岗岩Mg同位素分馏的主要缘由。化学风化会带走轻Mg同位素,导致残留物质富集重Mg(Teng,2023)。因此,高SiO2的I型和A型花岗岩中高的δ26Mg特征被认为是地表风化物质的参与引起的(Shenetal.,2023;Lietal.,2023S花岗岩却显示出与MORB相像的Mg同位素特征。此外,低SiO2的花岗岩也可能有较多地表风化物质参与到源区之中,它们为什么没有表现出MgMg的争论才能澄清。对于花岗岩的Cu同位素来说,目前积存的数据更少,仅有Li等(2023)报道了拉克兰褶皱带I型和S型花岗岩的数据。这些结果说明,S型花岗岩具有比I型花岗岩更大的变化,但总体上差异不大,个别变化较大的值可能是与风化地壳物质的参与或者蚀变有关。限于篇幅,争论进展恕不一一列举。如我国学者近年来在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花岗质岩石成岩和成矿争论方面也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奉献。总的来看,进入21世纪其次个十年,国内外花岗岩成因理论和成因过程的争论进入了的进展阶段。以下将结合花岗岩争论前沿和笔者近年来的重点工作,简述有关中国东南沿海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的争论现状和问题。4争论趋势和争论意义随着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快速进展和花岗岩成岩模拟的不断深入,花岗岩成因类型与成因机制、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花岗岩形成与构造背景识别、花岗岩浆的分异与成矿效应、花岗岩与壳幔相互作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在花岗质岩浆起源与演进过程方面的争论还存在很多前沿科学问题。正如马昌前和李艳青(2023)指出的,只有将侵入岩与火山岩相结合,重点从侵入体形成的时间长短、岩浆相互作用的规模和频率、岩浆通量的演化、高结晶度的岩浆分异机理、侵入岩与火山岩的关系、地幔热和物质的奉献等方面入手,开展野外地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