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孔子与论语课件_第1页
第一讲孔子与论语课件_第2页
第一讲孔子与论语课件_第3页
第一讲孔子与论语课件_第4页
第一讲孔子与论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孔子与论语》主讲人:陈妮丽第一讲《孔子与论语》主讲人:陈妮丽1中国文化的出世入世哲学——从儒家和道家谈起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主要精神,即:生生不息,自然而然。“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所在,是研究中国文化无法避开的一个重要命题。例如孔子,他在描述自己不同的人生境界时,最高的境界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便提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人应当追求最大的自由,而最大的自由是建立在认识、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如若不然,则无法享受最大自由,无法享受“天人合一”所带来的无穷愉悦。中国文化的出世入世哲学——从儒家和道家谈起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2儒家与道家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思想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职责,超越是我们的一个生命境界。(于丹)儒家与道家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3一、有为---入世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入世的哲学有儒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等许多门派,但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儒家。儒家哲学将“修身”视为根本,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一、有为---入世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入世的哲学有儒家、4那么,什么样的状态才算“做人”成功?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篇》)又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篇》)这便透露出“修身”的目标所在,就是要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没有忧虑,没有疑惑,没有害怕,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做到顺其自然,不埋怨,不沮丧。那么,什么样的状态才算“做人”成功?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5二、无为----出世的哲学出世的哲学,是脱离世俗生活的哲学,也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哲学。出世的哲学门派,主要是道家和佛家。二、无为----出世的哲学出世的哲学,是脱离世俗生活的哲学,6出世哲学中,老子《道德经》是第一部影响巨大的著作。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矛盾的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这便是宇宙最基本的原理。纵观《道德经》,又可以看出,老子的思路是以“否定”为主旋律的。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则《道德经》可称为“不字经”。出世哲学中,老子《道德经》是第一部影响巨大的著作。老子认为,7《老子》之后,影响最大的道家经典《庄子》,不仅处处阐述着辩证的思维,而且认为除产生万物的“道”是绝对不变的存在之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变化中的不变,不变中的万变,而真正拥有大智慧、了悟大“道”的人,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老子》之后,影响最大的道家经典《庄子》,不仅处处阐述着辩证8庄子告诉世人至高的境界是什么,他说:“之人无一己之私念,神人无功业之羁绊,圣人无名利之束缚。”归结到一个字上,仍是“无”字!庄子认为,物我同一了,就可以真正逍遥自在,达到绝对的自由。庄子告诉世人至高的境界是什么,他说:“之人无一己之私念,神人9与道家一样,佛家也是中国哲学中最主要的出世哲学之一。需要指出的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与《金刚经》均来源于印度佛教,但翻译成中文后在中国发扬光大,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佛学,从而成为中国佛学的重要内容。与道家一样,佛家也是中国哲学中最主要的出世哲学之一。需要指出10完全本土化的禅宗自然也是以大自由为至高境界的。宋代禅宗曾将人生境界分为三层:第一层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层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层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完全本土化的禅宗自然也是以大自由为至高境界的。宋代禅宗曾将人11华夏思想智慧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师至圣孔子华夏思想智慧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师至圣孔子12孔子孔子13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朱子语类》卷3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14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在希腊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者泰勒斯(约在公元前624——前547年)和辩证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约在公元前540——前480年),在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中国有孔子。和孔子同时还先后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像渊博的季札,政治家晏婴、子产,思想家老子,历史家倚相、左丘明,军事家伍子胥、孙武等。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151.尼山降圣,生逢乱世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一、孔子生平:1.尼山降圣,生逢乱世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162.周游列国,直道而行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2.周游列国,直道而行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17孔子周遊列國圖孔子周遊列國圖183.杏坛授业,教书育人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3.杏坛授业,教书育人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19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的得意门生20儒家五圣孔子,“至圣”;《春秋》;《诗经》《论语》颜子,即颜回,孔子弟子,“复圣”;曾子,孔子弟子,“宗圣”;《大学》子思,孔子之孙,曾子弟子,“述圣”;《中庸》孟子,曾子再传弟子,子思弟子,亚圣《孟子》

儒家五圣孔子,“至圣”;《春秋》;《诗经》《论语》2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2二.孔子的思想(一)“仁”1、“仁”的含义:爱人[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2、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孝”1.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才有发至内心的孝顺。2.孝也是一种礼节。3.孝是满足父母合理要求。4.孝不是一种狭隘的道德。二.孔子的思想23(三)“礼”1、认为没有“礼”,就无法分辩君臣、上下、长幼之序(“礼”指周礼)2、为维护礼,提出“正名”的主张[1、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2、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和“礼”的关系:克已复礼为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天下就人人相爱,太平无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三)“礼”“仁”和“礼”的关系:克已复礼为仁24(四)中庸之道1.中庸的含义:1)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2)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1)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2)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四)中庸之道25(五)有教无类1.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首开兴办私学的风气。2.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提出启发式教学的原则4.注重因材施教孔子杏坛讲学邮票(五)有教无类孔子杏坛讲学邮票26三、孔子及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1.在国内:

(1)在古代,儒家思想渐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2)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孔子及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1.在国内:

(1)在27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28孔子墓孔子墓29孔廟台北市孔廟櫺星門台北市孔廟大成殿奉祀至聖先師孔子、四配、十二哲孔廟台北市孔廟櫺星門台北市孔廟大成殿奉祀至聖先師孔子、四配、302.在国外:

(1)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

(2)对法德等欧美国家也起了启迪作用2.在国外:

(1)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

(2)对法德312.在国外:

儒学在日本

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孔子在日本的影响不亚于在中国本土。例如,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桥梁;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服务;儒家的“中庸”概念用来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等等。

韩国尊儒最甚

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千百年来,韩国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辰。韩国不仅拥有儒教学会、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而且在20多所大学里还设有专门研究儒教的学科。韩国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的熏陶。1960年,韩国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又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韩国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儒学外传的一千多年来,韩国受儒学影响最深。

三教同源在越南

儒学在秦汉时期即已传入越南。儒学发展到陈朝取得主导地位,到后黎朝形成独尊之势。在阮朝,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越南儒、释、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彩比中国浓厚得多。越南人称之为“三教同源”。

2.在国外:

韩国尊儒最甚32组图: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圣人孔子》轰动维也纳

老外看戏学论语?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21日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

组图: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圣人孔子》轰动维33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

中国与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中国与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学院34祭孔大典(视频)祭孔大典(视频)35五.《论语》五.《论语》36论

语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论

语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37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38

中国古代思想的“三家店”,在上古中国,这三家是儒、道、墨。到了唐朝,墨家消失了,代之以汉代开始进口的佛家。因此也是三家:儒、道、佛。南老对这三家各有一喻: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好比是药店,在社会有病(动乱)时要用到;佛家则是个百货店,日常百货也是必不可少的。巍巍儒释道,泱泱华夏魂中国古代思想的“三家店”,在上古中国,这三家是39当代世界迷茫中的皈依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合宣言(1988)

当代世界迷茫中的皈依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40中国人不可不知:五句《论语》经典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德不孤,必有邻;

5、礼之用,和为贵。

中国人不可不知:五句《论语》经典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积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时时处处去践行,不是很愉快吗?(在做人做事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通“悦”,高兴时时处处践习(做人做事的)知己恼怒,怨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2学而时习之学什么?1、如何做人?2、如何做事?学而时习之学什么?43不愠与制怒清代林则徐对“制怒”最有心得,他一生以“制怒”作为座右铭。他自幼性格急切,走上仕途后遇不平事常迁怒于人,为此常常适得其反。任江苏巡抚后,痛切意识到这一弱点,也深深体悟到担当封疆大吏,如果不能自我克制,则贻误更大。因此,进驻巡抚衙门的第一天,就亲书“制怒”二字悬挂在听事堂,一是自我监督,二是让僚属监督。“久之,人亦服其有雅量”,终成一代名臣。其父为之取名“则徐”,也有制怒之意。当“怒”则“徐”,徐者,慢也不愠与制怒清代林则徐对“制怒”最有心得,他一生以“制怒”作为44主不可怒而动师

三国时的蜀国,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大怒之下发兵于孙权,结果中计,火烧连营,元气大伤,最终落了个白帝城托孤的可叹结果。主不可怒而动师三国时的蜀国,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451、《论语》的治国思想

治国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者正也”。这个“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不只是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当权者自身要正。“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都要求各阶层、各部分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没有这一点,就会陷入混乱。现在许多乱象,都来自这里。1、《论语》的治国思想治国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46怎样做到“正”呢?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制刑政依靠的是强制,它的作用是惩罚犯罪,使人不敢做坏事;道德礼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觉,它的作用是使人知耻,不愿做坏事。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怎样做到“正”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472、《论语》的为人之道

(1)志于道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比生命价值更高的就是“义”,就是精神生命。如果陷我于不义,我毋宁死。2、《论语》的为人之道(1)志于道48(2)仁和礼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孝悌是仁之本。儒家讲的爱人不是抽象、普遍的爱,而是一种有差等的、由亲及疏的爱。父母兄弟是一个人最亲近的人,所以对亲人的爱,是爱人的起点。而通过提倡孝悌维系宗法制度,又可使人不犯上作乱。(2)仁和礼4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不希望别人这么对待自己,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是更积极的一个层面,有一种责任。而共同的一个精神,就是要以自己的心情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即“推己及人”。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遇到什么问题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这已经成为中国人传统的处世之道。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50仁,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同时又是孔子倡导的道德的总称,包含了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等。《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古代从天子的祭天、祭祖,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坐卧行走、互相称谓等,一切都有礼的规范。可以说古代中国人是生活在礼中间的。仁,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同时又是孔子倡导的道德的总称5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是灵魂,礼是形式。仁要落实到礼上,如果礼脱离了仁,那么这些形式就毫无意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礼是一种外在形式,但是如果你认真地去做,就可以便民风淳厚。“礼之用,和为贵。”礼,反映、厘清和维持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间的区别,达到和的目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52(3)修养

修养的基本态度是“三个己”:为己,由己,求诸己。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三个己”体现了一个精神:立足于个人的自觉。启发个人的自觉,每个人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