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特殊句式_第1页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特殊句式_第2页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特殊句式_第3页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特殊句式_第4页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特殊句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一轮复习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1判断句2省略句3倒装句(宾前、定后、状后、主谓)4被动句5固定句式一、判断句

判断句:一般译为“……是……”或“……不是……”。常见判断句有以下5种:1.“者”“也”构成的判断句2.副词“乃、即、为、则、皆、是、本、诚”等表判断3.

“非”表否定判断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5.无标识判断句(主谓直接表判断)。1.由“者”

“也”构成的判断句“者”“也”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

“……,……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这些句式,也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句式。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2.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本”等表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并序》)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3.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5.无标识的判断句(主谓直接表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二、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子顺序而言的,常见的倒装句式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一)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谓语前。常见疑问代词:何、安、谁、胡、恶、奚如: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谓语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3.介宾短语中,宾语放在介词前。如:何以解忧?正常语序为:以何解忧?4.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5.固定句式①何……之有

如:何陋之有?

正常语序:有何陋②唯(惟)……是……如:唯(惟)利是图

正常语序:惟图利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以示强调。有以下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放在动词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安”“谁”“孰”“恶”“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如:大王来何操?

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如:沛公安在?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

“无”

“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如:“忌不自信”中的“自”就是前置的宾语。

正常语序:忌不信自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如:未之有也。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3.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有些情况会放在介词前。如:何以解忧?

正常语序为:以何解忧?4.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不译。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二)定语后置定语用来修饰名词,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定语后置: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名词)之后。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数量词作定语,(中心词+数量词)例:金千斤,邑万家2、“之”,(中心词+之+定语)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者”,(中心词+定语+者)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4、“之”“者”,(中心词+之+定语+者)例:马之千里者“千斤金,万家邑”“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千里马”(三)状语后置按现代汉语习惯,介词结构应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状语后置就是“以”和“于”组成的介词短语放在谓语之后。如: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正常语序: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译为“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如: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正确语序:以尉首祭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四)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将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如:渺渺兮予怀。(《赤壁赋》)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三、被动句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非动作发出者。1.“于”“受……于……”表被动如:不拘于时君幸于赵王受制于人

2、“为”“为……所……”“……为所……”表被动。如:为天下笑者

若属皆且为所掳3、“见”“见…于…”表被动。如:徒见欺4、用“被”表被动。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5、语义上表被动,无标志被动四、省略句

省略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注意: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省略句1、省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如:村人

见渔人,乃大惊。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先主先主诸葛亮省略句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鼓省略句如: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此诚不可与争锋。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渔人省略句4、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于于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五、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如: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如: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如: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2.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如: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如:何陋之有?(《陋室铭》)(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如: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五代史伶官传序》)(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如: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如: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11)独……哉(乎、耶),可译为“难道……吗”。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3.表示设问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如: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荀子》)4.表示感叹

(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4)一何,可译为“多么”“那么”。如:吏呼一何怒!(《石壕吏》)(5)亦……哉,可译为“也……啊”。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6)……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5.表示揣度

(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2)得无……耶(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3)其……欤,兼表反问。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庄暴见孟子》)6.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如: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

。如: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