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清代诗文课件_第1页
第八章-清代诗文课件_第2页
第八章-清代诗文课件_第3页
第八章-清代诗文课件_第4页
第八章-清代诗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清初至清中叶诗词文

第一节清初至清中叶诗人诗派

清代诗歌作家如林,作品繁多。虽不如唐宋两代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但也有不少好的作品,或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在艺术上有一定的特色。第八章清初至清中叶诗词文第一节清初至清中叶诗人诗1一、以顾炎武为代表的遗民诗人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遗民诗人。

清初诗坛主要为遗民诗人所占领,其中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享有较高声誉。一、以顾炎武为代表的遗民诗人顾炎武(1613—1682),字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诗歌创作主张“言意”,抒写性情,不务奇巧。著有《亭林诗文集》六卷,存诗四百多首,多写兴亡大事,托物寄兴,充满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风格沉郁悲壮。

顾炎武的诗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学习杜甫,代表了遗民诗的最高成就。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诗歌创作主张“言意”3

由明入清的明末爱国遗民以诗著称的还有阎尔梅、归庄、吴嘉纪、屈大均等人。

4二、以明臣而仕清的钱谦益和吴伟业1、钱谦益(1582—1664),江苏常熟人,当时继往开来的枢纽人物。提倡宋诗,推崇苏轼、陆游、元好问,熔汇唐宋诗为一炉,要求诗歌抒发真性情。诗作沉郁藻丽,较著名的有七律组诗《后秋兴》124首。他总结了明代诗歌复古与反复古斗争的历史经验,拓宽了诗歌的取径范围,提倡正确的学习态度,并且提携后进,培养新秀,扩大影响,从而扭转明诗的局面,开创清诗的新风。

与龚鼎孳合称“江左三大家”

二、以明臣而仕清的钱谦益和吴伟业1、钱谦益(1582—1662、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官左庶子,复社成员。入清后被迫赴京任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后因母丧辞归,终身不复出。他推崇唐诗,与钱谦益各立门户,在诗歌方面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有《吴梅村集》40卷,存诗一千多首。其诗多反映现实、寄寓身世之感,取法初唐四杰和元稹、白居易而自成面貌,诗风早年清丽,晚趋苍凉,尤擅七言歌行。他的“梅村体”是白居易“长庆体”的继承和发展,把古代叙事诗推向新的高峰。2、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

钱、吴两家对清诗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他们之后,诗坛遂形成崇宋、尊唐两大派别,相互角逐,直至清末。

尊唐派多受吴伟业的影响,以王士禛为代表,被称为“南施北宋”的施闰章和宋琬也以学唐人为主,其他还有朱彝尊、赵执信和沈德潜等人。崇宋派多受钱谦益的影响,主要有吕留良、查慎行、厉鹗等人。钱、吴两家对清诗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他们之后,三、王士禛与“神韵”说1634—1711,号阮亭、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有《带经堂集》92卷,又有《渔洋山人精华录》10卷,选诗一千余首。是康熙时期诗坛的领袖,论诗提倡神韵,推崇唐诗中王孟等“山水清音”一派,追求一种言语之外的意趣和韵味,崇尚清远含蓄的审美境界。他的诗歌内容多为描写山水风景和朋友间的酬赠,一些七言绝句写得委婉含蓄,格调清新,体现了他的所谓“神韵”意趣。神韵说的提出,从文学发展趋向来看,标志着清初现实主义诗风的逐渐削弱和转变。三、王士禛与“神韵”说1634—1711,号阮亭、渔洋王之后的著名诗人查慎行和赵执信,可称为“南查北赵”。浙江海宁人查慎行(1650—1727),康熙时举人,他推崇宋诗,尤受到苏轼和陆游的影响,成为宗宋派一大家。诗以白描见长,多纪游吊古之作,也有不少反映社会民生问题的诗篇,诗风宏丽稳惬,情真意切;山东益都人赵执信(1662—1744)为王士禛甥婿,却不满王士禛的论诗主张,崇尚晚唐,诗思巉刻,有意标新。时至清中叶,在艺术师法方面,唐宋之争日形突出,相持不下。王之后的著名诗人查慎行和赵执信,可称为“南查北赵”。四、雍正乾隆之后的诗人和诗派

雍正乾隆之后,诗人们继续在诗歌的艺术上进行探索,提出了各种理论,出现了不少流派。四、雍正乾隆之后的诗人和诗派雍正乾隆之后,诗人1、沈德潜与“格调说”

1673—1769,乾隆四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格调派的代表人物。他以诗论和选家著名,代表了清中叶诗风的变化。他奉唐诗为圭臬,倡导“格调说”,宣扬“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含蓄蕴藉的风格,重视格律声调。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也有一些抒写人生感慨或民间疾苦。有《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1、沈德潜与“格调说”1673—1769,乾隆四年进2、翁方纲和“肌理说”1733—1818,倡导“肌理说”,是肌理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肌理为准”,要求把思想内容(义理)同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提倡作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显然是清代提倡经学和乾嘉学派影响下的产物。2、翁方纲和“肌理说”3、袁枚与性灵说1716-1797,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间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筑随园于江宁(今南京市)城西小仓山,自号随园,著书立说。有《小仓山房诗文集》和《随园诗话》等,存诗四千余首。是性灵派的代表人物,清中叶诗坛上的重要诗人。他继承公安派,主张诗歌表达性灵,抒写真情实感和个性,反对格调派的模拟盛唐和肌理派的卖弄学问。其诗多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和思想情趣,语言明畅,纵横奔放,表现新颖,风格灵巧清新,表现了一定的革新精神。3、袁枚与性灵说4、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出身贫寒,能诗善画,以书画著称,作过几任廉正县官,比较了解人民生活,主张作诗应反映社会,注重民生,对王士禛、沈德潜的诗论,均表不满。他的诗直抒性情,富有个性,能正视现实,反映民间的疾苦。有《板桥集》。4、郑燮5、赵翼1727—1814,字云松,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进士。他诗作和诗论都与袁枚接近,主张创新,推重灵性,具有文学随时代发展的观点。他的诗在当时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风格明快流畅,但有时议论过多。有《瓯北诗话》等。5、赵翼6、蒋士铨

1725—1785,字心余,号藏园,江西铅山人。乾隆进士。作诗直抒所见,反对片面追求格律和辞藻。其诗浑厚奔放,气势苍茫,不拟古,不守旧。有《忠雅堂全集》等。

6、蒋士铨7、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仲则,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幼年丧父,乾隆三十年秀才,少年即负诗名。年青时开始浪游生活,曾在一些官僚处做幕僚。怀才不遇,家境清贫,一生潦倒。年仅三十五岁就因病而死。他的诗富有才气,多写穷愁不遇的身世之感,低沉伤感中透怨愤,具有真情实感,一部分七言歌行写得较有气势,受到李白的影响。7、黄景仁第二节清初至清中叶词人词派

词到南宋而达于极盛。元明两代,词学中衰,名作极少。到了清代,一时人才辈出,各种风格流派争镳并驰,词人专集,多如繁星。据《全清词钞》统计:初选得四千余家,成编仍有3196家之多。被人称为词的“中兴”。清人各家之词,在风格文体上仍未脱前人窠臼,不论是学北宋或学南宋,学苏轼、辛弃疾之豪放或学姜夔、张炎之醇雅,都未能超过模拟的对象,而始终走在复古的道路上。从清初至清中叶,重要的词派有:阳羡派;浙西派;常州派。第二节清初至清中叶词人词派词到南宋而达于极盛一、清初词人与词派

清初与清中叶相较,清初词坛更为兴盛。清初诗人大多能词,词作者极多,词人中以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最负盛名,号称清初三大家。一、清初词人与词派1、陈维崧与阳羡派1625—1682,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后参加修纂《明史》。诗词文兼工,以词名为显。他长调和小令都作,著有《迦陵词》30卷,存词一千六百余首,阳羡派的创始人。其词学苏、辛,风格豪放,气魄阔大。善用词来反映重大的社会现实,表现民生疾苦,是清代词坛上学习苏、辛一派的佼佼者,但其词往往雄爽有余而沉郁不足。阳羡派因其创始人和代表人物陈维崧是宜兴(古名阳羡)人而得名。

1、陈维崧与阳羡派2、朱彝尊与浙西词派1629—1709,浙西词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兼长诗词文。曾纂辑自唐迄元五百余家词为《词综》。其词宗南宋,主张用姜、张之醇雅去矫苏、辛之显露,而归之于温柔敦厚的诗教。他的词多言情咏物之作,格律精严,字句工丽,在艺术上有一定的成就。朱彝尊的词论和词作在清初影响极大,当时即有沈皞日、李良年、龚翔麟、李符、沈登岸和他相互唱和,号称“浙西六家”。浙西词派即因其代表词人朱彝尊是浙西人而得名。2、朱彝尊与浙西词派21眼儿媚

那年私语小窗边,明月未曾圆。含羞几度,几抛人远,忽近人前。无情最是寒江水,催送渡头船。一声归去,临行又坐,乍起翻眠。眼儿媚那年私语小窗边,明月未曾圆。含羞223、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的长子。22岁应殿试赐进士出身,做过康熙的侍卫,很得宠信。是清初成就最高的词人。作词主情致,反对模仿雕饰,好观北宋以来词人的作品,词作以小令见长,清新自然,直抒胸臆,词风接近李煜。内容多写相思离别之情和对亡妻的悼念,情调感伤低沉,凄婉哀怨,感情自然真挚,多用白描手法。著有《饮水词》,又名《纳兰词》。

3、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墓志盖纳兰性德墓志盖二、清中叶后的词人与词派清中叶后,随着社会矛盾的加深和统治阶级内部危机的深化,一些词人便不满意浙西派的委靡堆砌和阳羡派的粗犷叫嚣之弊,转而提倡“意内言外”之说。于是,嘉庆初年张惠言、周济继起,常州词派由此产生。二、清中叶后的词人与词派清中叶后,随着社会矛盾的加深1、张惠言和常州词派1761—1802,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有《茗柯词》,编有《词选》二卷。他有感于浙西词派题材内容的狭窄,论词强调比兴寄托,反对无病呻吟和单纯咏物的作风,比较注重思想内容,是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和代表词人。词风微婉沉郁,有时流于隐晦。

常州派因其代表人物张惠言是常州人而得名。他编辑的《词选》,对清词体格的变化很有影响。1、张惠言和常州词派2、周济1781—1839,编《宋四家词选》,主张“问涂碧山(王沂孙)、历梦窗(吴文英)、稼轩(辛弃疾)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是常州派词论的最后完成者。常州派虽与浙西派相对立,却仍然重形式、轻内容,围绕着艺术形式兜圈子,以至意隐境狭,把词引入了迷离恍惚的窄胡同。虽然张惠言的词寄意深远,语言凝练,无论咏物抒情写景,也不乏佳作。但在张、周之后,常州派愈盛,而词却愈衰。2、周济第三节清初至清中叶的散文作家众多,也出现各种创作流派和主张。《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收清人文集4575种,在数量上超出明以前历朝之总和。其成就虽不及唐宋,但确实驾凌元明,特别是桐城派散文的起衰振弊和骈文的中兴,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第三节清初至清中叶的散文作家众多,也出现各种创作流派一、清初的“学人之文”

清初学术界的先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诸人,既是进步的思想家、学者,也是当时文坛的主将。一、清初的“学人之文”1、顾炎武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创作思想,反对模拟和复古。他的散文讲究实用,不作空言,朴素自然,论理清楚。

他们的文章都有充实的内容,除了写作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学术论文外,他们带有文学色彩的散文主要是些人物传记。顾、黄、王等“学人作家”中,对散文影响最大的是黄宗羲。1、顾炎武2、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自幼重气节操守,疾恶如仇,参与阉党的斗争。明亡后坚持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书。其文集有《南雷文定》、《明夷待访录》等。他作文重内容,主张言之有物,反对模拟。散文成就较高,笔锋锐利,说理透彻,风格纵横恣肆,宏伟浑朴。2、黄宗羲二、“文人之文”“文人之文”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号称“清初三大家”。他们的创作是明代唐宋派文风的继续和发展,他们也有一些写得较好的人物传记散文。其中,侯方域的创作成就最高。二、“文人之文”1、侯方域1618—1655,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参加复社,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一起,对权奸魏忠贤及其依附者阮大铖之流进行过斗争。入清后参加河南乡试,中副榜。不久病逝。他能诗文,尤擅散文,提倡学习韩愈、欧阳修,推崇唐宋八大家,同时吸收传奇小说的笔法,文风奇肆。他的一些传记文,情节曲折,形象鲜明,富有文学意味,部分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现实生活。1、侯方域2、魏禧1624—1681,号叔子、裕斋,江西宁都人。具有民族思想,明亡,隐居讲学,有《魏叔子文集》。他提出写好文章,“在于积理和练识”,为文学习欧阳修与苏轼,其文叙述简洁,以论理论事文为主,人物传记也极佳。流传很广的是《大铁椎传》。

2、魏禧3、汪琬1624—1690,号尧峰,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有《尧峰文钞》。著名作品有《江天一传》等。

侯、魏、汪三家在写作上各有偏重,但都效法唐宋古文,对扭转当时文风起了重要作用。虽然他们没有系统的理论,不能形成为运动,但他们的创作无疑为桐城派的诞生起了先导作用。3、汪琬三、清中叶散文与桐城派

清中叶文坛基本上为桐城派一家所控制。桐城派因其代表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派提出了系统的古文理论。三、清中叶散文与桐城派清中叶文坛基本上为桐城派一361、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康熙年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他思想上尊奉程朱理学,散文宗唐宋,简练雅洁,叙事抒情散文有生动可读之作,议论文字不够深刻。

是桐城派的开山祖,提出著名的“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求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是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础。1、方苞2、刘大櫆

1698—1779,字才甫、耕南,号海峰。有《海峰诗文集》等。

是桐城派的中坚,着重探讨“神气”、“音节”、“字句”的关系。2、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耕3、姚鼐1731—1815,字姬传、梦谷,因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乾隆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曾任《四库全书》修篡官。散文创作宗唐宋,并学明代归有光,简洁雅淡,雍容和易。是桐城派散文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把文章分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种要素,又要求将文章的格律声色和神理气味结合起来。他按照这套理论编选的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流传很广。3、姚鼐1731—1815,字姬传、梦谷,因室名惜

方、刘、姚是三代师承关系,代表了桐城派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40四、阳湖派嘉庆年间,桐城派的一个支派,因其代表人物恽敬与张惠言均为阳湖(今江苏武进)人而得名。他们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