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原因及教训_第1页
苏联解体原因及教训_第2页
苏联解体原因及教训_第3页
苏联解体原因及教训_第4页
苏联解体原因及教训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析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摘要]苏联演变是20世纪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是历史的倒退。苏联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激烈的阶级斗争,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苏联演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苏联演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苏联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共产党提出并执行了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苏联演变的教训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认真总结和吸取其解体的深刻教训十分必要。[关键词]苏联演变;社会主义;原因;教训1991年,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顷刻瓦解,令全世界震惊。它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十多年来,不少学者从多方面探讨苏联演变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各种不同的观点。本文试图对苏联演变的原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认真总结其历史遗产,搞清楚它演变的真正原因。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苏联演变已成为历史,但是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却不会结束;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这正是我们分析苏联演变原因的意义之所在。苏联演变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显然,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而苏联演变的内因又可以从思想、政治、经济、政策和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一)思想方面1.没有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丧失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苏共借坚持马克思主义之名把马克思主义僵化、教条化,把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党员形式化;借发展马克思主义之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和基本内容。这两种错误在苏共党建的传统模式和苏共“革新”中都十分明显。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态度,使苏共的理论严重脱离国情和时代、脱离实际,变得空洞无物,根本无法回答现实和时代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方面使广大党员对理论学习变得淡漠甚至厌倦;另一方面使党失去了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守旧、保守的思维定式由于思想僵化、体制僵化,导致苏联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时期,最终付出了亡党的惨痛代价。2.对思想文化实行高度控制,不允许发表不同的见解。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中央集权体制与封建主义残余在文化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为了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必然追求文化的纯而又纯、高度统一,仅仅把文化作为隶属于政治的工具,使党和整个社会的思想不活,这样执政党愈来愈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群众,垮台是无法避免的。(二)政治方面苏联演变是苏联社会经济、政治和民族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政治方面的因素无疑是举足轻重的。统一的苏联之所以能够建立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统一的苏联共产党,有赖于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而苏联的解体也正是由于苏共的衰败、瓦解,原有政治体制的崩溃、重组而成为现实的。毫无疑问,苏联政治体制曾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过贡献。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各种主客观因素所限,这种政治体制从形成、确定之时起就存在着种种弊病,尤其是其垄断性和强制性。这种政治体制在数十年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其缺陷、弊端也在发展。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演变的直接原因,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追根溯源,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乃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政治根源。1.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政治路线是导致苏共失败的路线因素。在苏共历次代表大会的文件中,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长期把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各届领导人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提法有所不同,语调有升有降,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即高估社会所达到的发展阶段,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则是一脉相承的。自上世纪30年代末期起“向共产主义过渡”就成了苏共领导人代代相传不变,的任务。苏共的纲领和政治路线长期脱离苏联的实际和国情,因而无法起到持续不断地动员、团结和鼓舞群众的作用;相反,只能越来越使群众对之失去热情和信心,使苏共的思想理论宣传在群众中越来越丧失吸引力和号召力,造成了对苏共及其纲领的越来越严重的信仰危机。2.缺乏民主和监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造成苏联党政领导机关的官僚化、特权化和严重脱离群众,这是导致苏共失败最重要的政治原因。苏联在它存在的70多年时间里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它是在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的形势下形成的。由于对无产阶级专政和对列宁提出的“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等论断的片面理解,还由于沙俄军事封建主义传统的不可低估的思想影响,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把只适合于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实行的那套党政组织制度和领导方法进一步发展和固定下来,基本不变地运用于苏联整个和平建设时期。苏共赖以执政的这套政治体制,其内在机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而难以从政治上保证苏联的长治久安。3.权贵阶层的出现与苏共的腐败。在苏共的衰败及其垮台的各种因素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苏共没有跨越腐败的陷阱,特别是党内形成了一个权贵阶层。伴随着权贵阶层的形成过程,苏共逐渐走上了腐败变质的道路,切断了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使权力异化。概括来讲:一是理想权力化,即背弃革命理想,单纯地追求权力;二是权力特权化;就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个人的权力,变成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三是公仆官僚化,许多党的领导干部关心的不是人民,而首先是自己的官运,自己的地位,自己的物质享受和奖赏,自己的特权;四是权力商品化。改革的浪潮兴起以后,公开的和秘密的权钱交易恶性地蔓延开来,就连派赴阿富汗军队的军官也从事武装走私活动,问题之严重可想而知。(三)经济方面1.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上世纪30年代实行工业化和集体化中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实际上是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实施的一种统制经济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发展的一切动因不是产生于体制内,而是来自于体制外。生产的目的是完成国家计划,体制内没有形成满足人民需要的运行机制;产权虚位造成体制本身缺乏内在动力,企业经营和劳动者的动力不在体制内,而来自外部动员;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竞争,阉割了体制的效率机制,形成数量型经济和耗费型经济。由此产生这种体制的致命性弊端就是阻碍科技进步,尤其不适应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要求,导致经济发展粗放经营,经济结构比例失衡,产业级次严重落后。这一切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经过长期的效率下降,最后爆发衰退性经济危机。苏联模式带给人们的不是富裕的社会主义,而是危机的社会主义,并与西方发达国家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是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2.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质,拒绝市场经济。苏联经济模式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质,否定价值规律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否定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斯大林在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初期曾试图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践的失败使他改变了看法,认为商品货币关系将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但是,他仍然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否定社会主义产品的普遍商品性质。斯大林之后,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苏联理论界对商品货币关系及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探讨又有新的进展。但是,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仍然认为,社会主义虽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但它实质上是直接的社会主义计划生产,是计划经济,而不是一种商品经济。后来受批判“市场社会主义”的影响,讨论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这样,教条主义导致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不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更不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断送了苏联的前途和命运。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是苏联演变的直接原因。苏联演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任内,是作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直接结果和最终结局而出现的。苏联的前途本来有两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可能。尽管戈前时期存在种种问题,为联盟解体留下隐患、积累矛盾、形成土壤和基础,但是这些问题并非绝症,联盟的前途并非注定是解体。如果执行一条正确的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对政治体制进行适当改革,同时注意不给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和分裂国家的民族分离主义分子以可乘之机,那么苏联是可以避免解体的,其所存在的经济、政治和民族等问题也是可以逐步解决的。然而,戈尔巴乔夫执行的是一条错误的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和民族分离主义分子提供了极好时机,为苏联演变提供了促使矛盾总爆发,并使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演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四)政策原因1.对农民的高压政策和对农民作用的低估。在苏共执政的74年里,在处理农业和农民问题上,出现一系列失误,挫伤和束缚了人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业落后,致使农民问题成为苏共垮台与苏联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党和政府不仅在农民政策上犯有错误,在理论上也没有解决好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问题,低估了农民的作用。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对农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农民作出了很大的让步。斯大林对农民的认识有很大矛盾,一方面说农民的根本利益同无产阶级利益一致;另一方面又认为农民具有非社会主义的本性。他对农民实行的是由国家全面控制和剥夺的政策,这是很大的失策,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斯大林创建的集体农庄制度所规定的国家与庄员的主从关系虽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调整改革,但基本状况未变。它成为苏联演变和社会主义制度受挫的主要根源。2.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同苏联文化专制主义相联系的,是苏共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回顾苏联的历史,不难看出,苏共的知识分子政策存在重大失误:一是没有随着知识分子数量的变化及时调整其政策;二是没有处理好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之间的关系,如在入党问题上,长期重工人、农民,轻视知识分子;三是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定位不准,长期把知识分子当作批判、打击和防范的对象,动辄就扣上“资产阶级分子”的帽子;四是没有区别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界限,造成知识分子待遇过低。苏共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不仅压抑了知识分子创造力的发挥,而且随着知识分子数量的增加,等于扩大了对苏共执政不利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在戈尔巴乔夫“公开性”民主化”、“的口号下,被长期压抑的不满情绪得以释放。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伸冤和维权意识交织在一起,导致知识分子人群对苏共态度的根本转变。3.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导致苏联演变、分裂为15个国家的直接原因之一,是苏联社会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的激化。由于苏联是由124个民族构成的,它从彼得一世开始扩张起的200年间,不断采用武力征服欧亚地区的民族国家,使民族矛盾、民族隔阂积怨很深。在斯大林时代,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限制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大大挫伤了民族感情。上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长期固守“民族问题就是阶级问题”的错误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风俗习惯、文化教育和干部培养等采取歧视政策,甚至企图搞“民族同化”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少数民族感情,增大了少数民族的离心力。因此,当戈尔巴乔夫提出“公开性、民主化”口号后,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终于爆发。1987~1989年天下大乱,先是“纳卡”地区发生不同民族间的械斗;后是波罗的海三国要求独立,脱离苏联;再是独联体12个国家要求脱离苏联的控制。原来一个好端端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立刻分裂为15个大小不等的国家,导致这个超级大国解体。历史已经证明并将反复证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必要保证。”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然而,苏共不仅阻止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其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又丧失了巩固政权的基本保证——民族团结。这样,苏共的垮台、苏维埃政权的解体成为必然产生的后果。(五)自身原因苏联的演变,是由执政党本身的问题造成的。苏共没有始终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到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其中的教训十分沉痛。苏共各级党组织失去了政治警觉性,往往埋头于经济问题,对政治进程没有从阶级的角度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估,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干部失去了先进性,党的建设没有搞好。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台了不允许在企业、农村和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法律,结果造成党的基层组织大大萎缩,党失去了在群众中开展活动的基础。许多党员和干部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前进方向;相当多的人入党不是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事业。在演变期间,苏联有个民意调查机构就“苏共代表谁”做过一个社会调查,其结果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占7%;认为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这说明苏共已完全丧失了代表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宗旨,完全丧失了作为共产党的基本要求,所以它的垮台是必然的。苏共民主集中制坚持得不好,党内生活不正常,缺乏民主。斯大林不讲民主、独断专行,赫鲁晓夫上台后更不讲民主、更专制,连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也不经过政治局讨论,苏共二十二大的开幕词、工作报告、修改党章的报告和闭幕词都是他一个人所作。久加诺夫在《忠诚》一书中归纳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其中就包括领导人大权独揽,政治局多数人没有发言权和参与决策的权力;党的上层脱离了普通党员和群众,没有掌握群众的情绪;等等。苏共没有解决好领导层的新老交替问题,党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党的核心领导层出了问题,是苏共垮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苏共高层中的“背叛行为”对苏共垮台、苏联解体起了恶劣的作用。由于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在苏共内部进行收买活动,也由于党的领导层中一些人逐步发生蜕变,苏共内部出现了“第五纵队”其实就是剧变中充当“别动队”,的“民主派”苏共却不善于同这类人作斗争。这支“别动队”在党内政治生活中阳奉阴违、拉帮结派,是西方敌对势力用来搞垮苏共、摧毁苏联的政治力量。他们有的是利用职权追求并攫取了既得利益的人,有的是被西方敌对势力收买了的人。在苏联剧变后,这些人中有的成了新权贵;有的成了大富翁、大寡头;还有的成了新独立国家的领导人。他们一上台就禁共、捕共、杀共,其所作所为证明,他们是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二、苏联演变的外因从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诞生的第一天起,帝国主义就把搞垮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作为它们对外战略的目标。战前它们采取武装颠覆的“扼杀”战略,遭到失败。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苏联转为实行“遏制”战略,即用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对抗力量”遏制苏联,阻止苏联和共产主义思想在世界扩大影响。遏制战略同时也包含了和平演变的内容,在初期是把苏联的瓦解寄托在下几代人身上,寄托在通过施加压力使苏联政策软化和变化上;后来是通过“思想接触”引起“不受欢迎的对比”播下不满的种子”以期“有朝一日结出和平演变之果”。老布什出任美国总统后进一步提出“超越遏制”战略,从此美国对苏政策主体转为和平演变战略。即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手段,使苏联对外开放、对内实行民主化,逐步纳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与此同时,在对待苏维埃联盟问题上,美国的政策是支持民主方向下的民族主义,以各种方式支持民族分离和各共和国独立,以期达到肢解苏联的目的。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剧变和解体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和平演变战略能否得逞,归根结底取决于苏联本身的情况。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上,苏联社会本身的问题是主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辅因。在苏联模式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是决不会得逞的,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兴起之后,苏联模式已不适合新科技发展的要求,经济进入停滞时期,而西方市场经济适合科技革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正是这一根本原因,加之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导致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得逞。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无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它也从反面教育了全世界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引起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思考。在苏联演变之后,对其解体的原因进行认真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分析,从中吸取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教训,是十分必要的。三、苏联演变的教训苏联解体的教训苏联的解体,是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因此,认真总结和吸取其解体的深刻教训十分必要。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必须坚定地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制定和执行一条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和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推行全面改革,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中心内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的政治局面,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这就要求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台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推行机构改革;反腐反贪,反对官僚主义,建立廉洁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有利于杜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立。而决不能像过去的苏联那样。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权和个人专断,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国家的法治遭到严重破坏;另一个极端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极端民主化和自由化,社会完全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失控状态。第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把国家的经济搞上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