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学习目标1.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1727年清派驻藏大臣。2.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康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统治危机出现,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明确历史解释研思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4.立足唯物史观认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崛起,清朝在世界局势的变动面前却表现出迟钝、僵化和不适应,古老的中华文明遇到了新的挑战。5.渗透家国情怀感悟经过清朝的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自主学习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背景:康乾盛世(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100多年的鼎盛局面。(2)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2.表现(1)皇帝独断大政: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不仅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于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详加过问,得到加强。(2)奏折制度①内容: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②影响: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的控制。(3)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①军机处:雍正时,设立,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②内阁:负责处理一般文书。(4)文字狱①概况: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深化理解对清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对粉碎内部分裂叛乱和外部入侵、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因此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消极作用方面: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措施,违背历史潮流,阻碍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其作为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即将崩溃的旧的经济基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腐朽性。二、疆域的奠定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和巩固。1.东南版图的奠定——台湾的收复和统一(1)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2)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判断正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设府,具有相同的历史作用。(√)2.东北版图的奠定——签订《尼布楚条约》(1)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2)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3)结果:1689年,两国签订《》,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判断正误雅克萨之战后,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提示雅克萨之战是中国抵御俄国侵略的正义战争,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康熙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这是一个平等条约,从此两国保持了长期的和平。3.北方版图的奠定——平定蒙古(1)背景①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②清朝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朝贡。③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2)与漠西蒙古的斗争①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②不久,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3)结果①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②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总领军政事务。判断正误清朝前期,漠西蒙古是最主要的分裂势力。经过长期的斗争,在雍正时期,彻底解决了漠西蒙古分裂国家的威胁。(×)提示漠西蒙古是清朝前期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最主要的威胁。对漠西蒙古分裂势力的斗争,贯穿康雍乾三代,直到乾隆时期,清朝战胜大、小和卓,才彻底解决了漠西蒙古分裂势力对国家统一的威胁。4.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1)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被清廷册封以“”尊号;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清朝政府册封。(2)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3)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判断正误从1727年开始,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提示为强化对西藏的治理,从1727年开始了朝廷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5.边疆统治的特点(1)清朝政府专设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2)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6.清朝的版图与区划(1)清朝的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现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2)地方制度①在清朝疆域内,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或总督治理。②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三、统治危机的初显1.背景:清朝由盛转衰(1)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2)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2.政治危机(1)原因①清朝人口膨胀迅速。②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③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2)表现①从乾隆后期起,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②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③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问题思考材料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敝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思及此,实不忍再言矣!思考嘉庆帝认为天理教起义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认识有何不足?提示嘉庆帝认为起义原因为大臣因循守旧、懒政怠政。其不足之处是没有看到清朝中期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导致的阶级矛盾尖锐。3.外部危机及其对策(1)表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2)对策——闭关自守①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③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3)影响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易混易错“海禁”与闭关自守“海禁”政策允许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各国进行交易,而且广泛招徕各国商人来华贸易。而闭关锁国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在清朝闭关自守政策下私商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被限制在固定的贸易场所,一切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知识图示自主检测1.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2.康熙帝曾经说,大臣将皇帝视为驾车之马,没有人主动“怜恤”,让皇帝可以“休息”。下图起居注,记载了康熙每天聆听奏报、处理政务的情况。这表明清代帝王的突出品质是()A.清廉B.疲劳C.勤政D.高效3.史学家佐伯富说:“所谓奏折,系臣工所上之报告……此类奏折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与闻……故可称之为奏折政治”。这表明()A.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民主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促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激化了皇权与官僚的矛盾4.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A.君主专制 B.“文字狱”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885年,清朝设置台湾省。对这些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B.巩固了东南海防C.使台湾开始纳入了中国的版图D.促进了台湾开发6.与下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C.雅克萨之战 D.左宗棠收复新疆7.清朝修建永安寺(位于今北海公园白塔旁),寺内供奉达赖和班禅的塑像,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与某边疆地区的联系。这一地区是()A.西藏B.台湾C.新疆D.东北8.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这体现了()A.宗法制度的变异 B.中央集权的加强C.专制主义的削弱 D.地缘政治的特点9.乾隆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累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关于这些起义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 B.通过秘密宗教发动C.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D.动摇了清朝的统治10.18世纪时,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工业化时代,而古老的中国却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仍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清朝在对外政策上实行()A.重农抑商 B.君主专制C.闭关自守 D.对外开放11.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12.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13.清代的木兰秋狝(秋天打猎),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可谓清朝的“秋季运动会”。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乾隆宣称其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由此可见木兰秋狝()A.是直接统治蒙古的方式B.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C.主要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14.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国政府曾颁发给部分商人海外渡航证明书。这说明当时清政府()A.严格管制对外贸易 B.积极发展对外贸易C.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D.服从于列强的侵略15.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材料二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三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代”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的表现。(4)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自主检测1.答案D解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从材料中的关键词“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可确定该主题为专制集权的强化。因此,答案选D。2.答案C3.答案B解析奏折为皇帝和官僚之间交流信息提供了秘密途径,这拓宽了皇帝了解官僚信息的渠道,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故选B。4.答案B解析我国古代的文字狱以清代最为残酷暴虐,清代皇帝大施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族人的民族独立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文化凋敝,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答案为B。5.答案C解析元朝在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是台湾纳入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故C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6.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中叶,沙俄大举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皇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先后两次组织开展雅克萨反击战,重创俄军。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了双方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因此,与上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雅克萨之战。故本题选C。7.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达赖、班禅”可以知道是清代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皇帝时期设置了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统治。故A项正确。8.答案B解析新疆军、民分治,而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拥有广泛权力,两者殊途同归,都加强了中央集权。A、C不符合史实,D材料没有体现。9.答案B解析这些起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造成的资源不足,故A项错误;起义通过秘密宗教白莲教发动,故B项正确;这些起义依然是旧式的农民斗争,没有反映出新的时代特点,故C项错误;起义对清朝的统治有所打击,但没有动摇其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10.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闭关自守导致清政府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故C项正确。11.答案B解析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小农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没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社会环境并不宽松良好,故D项错误。12.答案B解析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与家事国事逐渐分离无关,故A项错误;官制变化带来官署位置的变化,进而影响城市布局,故B项正确;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并不能反映出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变化,故D项错误。13.答案B解析清朝对蒙古的统治是间接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行猎的目的为“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并非娱乐需求,而是有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君主强化权力,故D项错误。14.答案A解析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闭关并非完全隔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因此,本题材料说明了当时清政府严格管制对外贸易,故正确答案为A。15.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地体现在“三纲五常”对百姓的控制上,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忠”,强调的是对君主的“忠”,故A、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史官的思想,故D项错误。16.答案(1)“三代”是指夏、商、周。政治主张:主张“天下共主”和“礼治”,讲求大一统。政治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2)历史事件: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影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2000多年,影响深远。(3)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1727年,清雍正帝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区事务。(平定准噶尔叛乱,稳定西北边疆;伊犁将军的设置,对达赖、班禅的册封等史实亦可)(4)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情分析学情由于在中考中,历史为非考试科目,初中生对历史课普遍不重视,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科素养较低。而目前,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内容比较抽象,这种体系只有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还有一定难度。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我非常重视学法指导,从课本基础知识入手,先帮助学生建立通史观,再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其把握专题史的内容。教法上1、在重点落实上采用:①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史料的引导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②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对教材的自主把握,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在难点突破上采用: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学法上课前:通读教材,了解概况。课上:剖析教材,结合问题,自主思考构建。课下:画出本课结构脉络,进行宏观把握;同时填充具体内容,进行微观处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效果分析本课的主要亮点和特点:1、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突出“以学为中心”。教师能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愿望作为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并力图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就使得本课发生了由过去老课程“以教为中心”到现在新课程“以学为中心”的根本性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一变化,我们欣喜的看到,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如何去“教”,而更多思考的是自己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学生如何“学”得更有效果。2、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突出“一课一中心”。一课一个中心都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诸多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本课内容多,跨度大,把教学的中心应当选择在哪里?这是一个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3、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运用“范例教学法”。历史教学最忌内容空泛,言之无物。这样就在一个中心之下,教师又找到了一个教学的切入点,改变教师干枯乏味的说教,鲜活的事例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以学法的引导。4、在尊重学生话语权的同时,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本课以问题驱动,给学生自主表达的话语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本课存在的问题:1、课前预设(备课)尚不充分。由于教师从教时间短,缺少教学经验,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新课程强调课堂的生成,但生成总要有根基,这个根基之一就是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设。学生能生成什么问题,生成的问题价值如何,如何引导学生去解决,很大程度上又与老师的预设有关。本课中,教师对学生表达这样或那样的观点,很少给予及时的高精度的概括和点评,收放不能自如,总感觉差了那么点“火候”,这主要是由于教师课前没有充分预调所致。2、问题分析的比较公式化。我自己认为这是本课最大的不足。3、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但占用学生课后时间过多,且在课堂教学中,所提问的问题偏多,学生反映课堂教学量偏大,感觉疲惫。“小荷才露尖尖角”。本课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宁愿为它种上虽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相当缺点的,但却是生机勃勃的幼苗;而不是埋下在形式上虽然十分完美,但实质上却是“旧药新汤”的种子。”今年的新版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就是一种探究学习的平台,它要求在教学中展示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维过程,而不是教材本身。所以在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通过探究学习把所有的知识、能力和情感都被调动起来,通过假说的提出,去收集证据、交流、评价、\o"解释"解释论证,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形成科学的观念,本次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假说,让学生以现代人身份介入历史生活中,从而知识在体验过程中得以“复生”,能力在分析研究和理解运用过程中得到锻炼,学生的情感与价值围绕着整个学习过程得到发展,最后使其思维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回到前面我们开始的困惑,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问题在于我们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上,而探究学习所提供的是让我们走下“讲台”,成为学习群体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探寻历史的魅力!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材分析重难点1、重点国家版图的奠定难点第二子目“疆域的奠定”头绪较多,相对来说也是本课的难点。内容分析1、本课立意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无论版图奠定,还是社会危机,主要都表现在清朝,这也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共设三个子目。第一子目讲“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这不仅属于课标直接提到的内容,也是课标中其他内容—版图奠定和社会危机的政治和制度背景。然后,第二子目讲“疆域的奠定”,第三子目讲“统治危机的初显”。3、内容取舍的考虑本课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为题,讲清朝政治,但并不覆盖清朝全部历史。鸦片战争爆发后的清朝历史,不属于本单元内容。清朝入关前和入关初期的历史,则在上课已经交待。因此本课在时间范围上,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重点,并且适当涉及嘉庆一朝和道光前中期的内容。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第一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主要讲清朝专制的强化。这一问题与上一课第一目“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有逻辑联系。具体包括以下环节:首先,概述“康盛世”和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勤政传统;其次讲奏折制度的出现,奏折制度在过去的中学数科书中基本被忽略,其实它的重要性不低于军机处,其出现还早于军机处;再次,讲军机处的设立,这是过去教材通常都提到的;最后,简单述及文化专制问题第二子目“疆域的奠定”,主要叙述清朝开拓、巩固疆域的具体成就,具体包括以下内容:①东南—统一台湾;②东北—反击沙俄侵略;③西北一一击败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④西南—一巩固对西藏的管辖。然后,简述清朝对边疆民族因地制宜的管理,以及疆域奠定后的范围。三子目“统治危机的初显”,主要述及两方面内容:一是人口压力与社会动乱,二是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课标要求“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本目则以“统治危机”为社会危机”并非完全对应。“社会危”还有小部分内容见于下一课第一子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5、栏目内容设置的考虑本课导入本的导入是康熙皇帝晚年抱怨工作量繁重的一段话,由此进入第一子目的君主专制内容。康熙这短话比较生动地了皇帝由于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的心理压力历史纵横题目是“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清政府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力度的措施,应当也属于“疆域奠定”的范围,限于篇幅,正文中未能叙述,因此通过《历史纵横》栏目予以补充史料阅读本课共有两则《史料阅读》。第一则包括两则史料,从不同侧面描述了清朝君主专制体制,二则选自嘉庆皇帝在天理教起义后下的<<罪己诏》,充分反映了最高统治者面临统治危机的焦虑心情。学思之窗选取了雍正帝批阅过的泰折的图片,希望学生结合课文容,更好地认识奏折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思考点《思考点》的内容是结合清朝疆域图,观察并了解清朝疆域对现代中国版图的影响。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评测分析1.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中枢秘书机构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在我国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它最早设立于(

)

A.皇太极时期B.顺治时期C.康熙时期D.雍正时期

2.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B.为了维护统治与巩固政权

C.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D.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3.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的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将人们J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材料中的“思想的牢笼”是指(

)

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

C.大兴文字狱D.闭关锁国

4.“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

A.宋太祖B.朱元璋C.戚继光D.郑成功右图是驻藏大臣衙门的大门。关于其中“大臣”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代表元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政事

B.代表清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事务C.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D.有利于加强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6.康雍乾时期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经过①两次雅克萨之战、②平定准噶尔部和新疆回部、③派驻藏大臣、④收复台湾,使统--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以上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

7.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清朝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和强大的国家,基本奠定了当今中国疆域的版图,其中清朝前期疆域南到(

)

A.台湾岛B.海南岛C.南海D.南海诸岛8.清朝实行限制对外贸易政策,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这一政策(

)A.巩固了清朝的统治B.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C.促进中外经济交流D.避免了西方殖民入侵.9.清朝军机大臣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由此看来,军机处的基本职责是(

)

A.决定清朝军国大事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10.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见右图)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平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11.魏源在《圣武记》中写道:“是时,朝廷已平三藩,定陇蜀,收台湾,鄂(俄)罗斯,天下无事。圣祖以噶尔丹势炽,既入犯,其志不在小……六月集大臣于朝,下诏亲征。”这里的“圣祖”是(

)

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

12.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a、b、c、d代指4个朝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②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

③b、d两个朝代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④a、b、c、d都是大一统的王朝A.①②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