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全部归纳)_第1页
公共经济学(全部归纳)_第2页
公共经济学(全部归纳)_第3页
公共经济学(全部归纳)_第4页
公共经济学(全部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简答题1.简述公共部门的概念和组成部分。答: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经济组织(例如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2.简述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答:(1)资源配置;(2)收入分配;(3)经济稳定。3.什么是纯粹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答:纯粹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4.什么是消费的非竞争性?答:是指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5.简述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答:公共产品是由公共部门供给,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基本特征:消费的非排他性‚受益的非竞争性ƒ效用的不可分割性④制度的约束性。6.什么是社会保障支出?中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内容?答:社会保障支出是指公共部门为了维持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困难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所提供保障的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是各国公共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一般说来,财政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提供财力保障。益和社会边际成本,也就是价格信号失真。导致价格信号失真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均衡、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过度竞争、公共物品的存在。18.什么是购买性支出?什么是转移性支出?答:购买性支出,又称为消耗性支出,是政府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支出。指政府无偿向居民和企业、事业以及其他单位供给财政资金。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19.什么是单一预算?什么是复式预算?各有什么优缺点?中国目前实行哪一种形式的预算,包括哪些组成部分?答:单一预算又称单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政府全部收支编入一个预算。单一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编制方式,具有较强的综合功能,能全面反映当年财政收入的总体情况,有利于全面掌握政府财政状况,但不能有效地反映财政收支结构和经济项目的效益,也不利于年度间和部门间的比较。

复式预算在单式预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预算收支按经济性质分类,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并使二者形成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形式的预算对总体情况的反映功能较弱,但能明确揭示财政收支的分类实况,反应财政收支结构和经济建设项目的效益,较为接近商业会记原则。在制定长期计划时,资本预算能对长期公共投资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

从1992年起,中国开始试编复式预算,现在正在推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将建立起包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复式预算体系20.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答: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住房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辨析题1.负外部性的存在会使企业的产量不足。错。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来说,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由于企业的成本低于应有水准,产品的提供规模将大于应有的规模。2.社会保险主要采取缴税(费)的方式来筹集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不必为社会保障兜底。错。社会保障以社会保险为核心,还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住房保障等内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一般通过公共收入来安排支出。3.完全垄断市场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一种理想的市场模型。错。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的市场模型。4.在协调公平与效率的过程中,市场与政府发挥着相同的作用。错。在协调公平与效率的过程中,市场与政府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市场主要解决效率问题,政府主要解决公平问题。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为市场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同时需要解决社会公平分配问题。5.对于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品来说,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错。对于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品来说,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6.公共选择理论是由经济学和政治学融合而产生的。对。公共选择理论又称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学的经济学,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以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7.目前世界各国的税制结构都采取了单一税制的类型。错。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复合税制的类型。8.所得税在收入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优于商品税。对。9.社会保障的项目越多越好,受益程度越高越好。错。保障项目过多、过滥或受益水平过高,会影响效率和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公平的兼顾及为社会成员创造相对平等的机会。10.财政安排的养老金支出是一种购买性支出。错,财政安排的养老金支出是一种转移性支。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公共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11.纯公共产品并非肯定就是全国性的。对。纯公共产品也有全国性与地方性之分,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纯公共产品是完全具备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特征的产品,而不完全具备这两种特征的产品则为准公共产品。区分和判断“纯”与“准”公共产品,关键是看这种公共产品的消费是否会因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12.按照发行地域,公债可分为国内公债和省级公债。错。按照发行地域分类,公债可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13.社会保障也是一种再分配调节机制。对,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实现的。14.税收后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错。前转多发生在商品课税上,是税收转嫁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15.需求弹性越大,税收的前转越容易。错。需求弹性越大,而税收前转的可能性就越小。16.供给富有弹性时,所征税收更多地通过价格提高向前转嫁给购买者。对。17.征税对象的起征点就是免征额。错。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扣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起征点制度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免征额制度不反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18.公债是调节金融市场并促进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工具。对。19.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划分的根据是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20.一般来说,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存在正的和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错,一般来说,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存在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

三、论述与案例分析题1.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联系当前实际,论述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答: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还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问题。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就是要实现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和效率的最优化。也就是说,要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而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和最优效率。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所指出的那样“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同时,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还告诉我们: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并不是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或作用最小化。任何社会都是指令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都是既有指令经济,又有市场经济,没有百分之百纯粹的市场经济。正如《决定》所说的那样,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对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学习和理解:(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科学定位,表明了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增强,体现出我们党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的理论智慧。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理念。这一理论创新提升了市场的作用,把市场的作用由过去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加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份量,对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产生巨大的影响。过去市场起基础性作用,说的是它的作用还要受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说政府的影响、社会的影响等等。而“决定性作用”则排除了其他方面的作用,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这一科学定为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领,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大家知道,在《决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的六大领域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都会起着牵引和带动作用。比如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将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促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将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和其他改革起着牵引和带动作用。同时,有了这条主线,经济体制改革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如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财税体制、价格机制以及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都会围绕这条主线来展开和推进。(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但我们也不能把这个决定性作用理解成起全部作用。如,市场经济能解决效益、效率问题,但它不能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又如,市场经济能解决惰性问题,但它无法解决诚信问题。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具有资源配置、优胜劣汰以及价值分配和经济评估等功能,但这些功能的发挥,毕竟是有限的,是有条件的。市场机制“有所不为”的负面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导致经济危机。因此,强调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我们不仅不能削弱政府的作用,相反要注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只有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仍然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仍然要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有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推动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正如《决定》所指出的那样“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管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诚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政府去包揽一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要发挥有为作用,对此《决定》明确提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可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更好发挥作用”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仅不能弱化、小化政府作用,相反还要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只有这样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两个作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既是我国改革历史进程中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改革有章可循。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这关键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既要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理论智慧。正确处理和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2.试论述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实施步骤、主要内容和意义。答:按照国家规划,我国“营改增”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上海市作为首个试点城市于2012年1月1日已经正式启动“营改增”改革试点工作。第二步,选择“1+6”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1+6”行业即为:交通运输行业:包含了陆路运输服务业(不包含铁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业、航空运输服务业和管道运输服务业;改革的现代服务业包含: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从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市选择交通运输业和研发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等六项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即“1+6”模式);北京于2012年9月1日启动“营业税改增增值税”试点,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正式进行“营改增”的城市;10月1日,江苏、安徽两省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江苏省初步确定试点纳税人10.4万户,安徽省确定试点纳税人4.6万户;广东、福建及深圳、厦门四省市“营改增”试点工作于11月1日正式实施,广东省初步纳入“营改增”纳税人16.46万户,其中深圳市6.42万户,福建省纳入“营改增”纳税人2.94万户,其中厦门市0.62万户;天津、浙江、湖北、宁波四省市则将于2013年12月1日启动试点工作。第三步,力争在2015年12月31日前,即在“十二五”(2011年-2015年)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改增”,全面实行增值税,取消营业税。试点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试点地区从事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纳税人自新旧税制转换之日起,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适用6%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适用17%税率;试点纳税人原享受的技术转让等营业税减免税政策,试点后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即征即退;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试点纳税人购买增值税应税服务,可抵扣进项税额;试点纳税人提供的符合条件的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提供的研发和设计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试点纳税人在境外或向境外提供的符合条件的工程勘察勘探等服务,免征增值税;试点纳税人原适用的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试点期间予以延续;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归属试点地区;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管。营业税改增增值税的意义:

1.降低企业税负。我国在原有的基础上新设了两档更低的税率11%、6%,这是精心测算之后选择的结果。有关测算表明,现有交通运输业的营业税转换成增值税,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对应的增值税税率水平基本上在11%一15%之间,无疑,在这个区间内选择的税率,改征后的税负水平就大致保持稳定,改革选定的税率最终选择与最低税负相对应的11%。由此看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总体上是一种减税。

2.避免重复征税,提高企业利润,打破第三产业发展瓶颈。增值税之所以取代营业税是因为增值税只对增值额进行课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营业税则和增值税不同,它是对营业额全额课税,只要有经营有收入,就按5%的比例征收。这样如果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那么税收负担就会越重。

3.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有了对应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也就相应地降低了他们的税负。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增值税和营业税处于并存状态,这一定程度上就使增值税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扣链条,从而影响整个税收制度完整性。

4.营业税全面改征增值税以后,增值税的交叉稽核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有助于公平税收环境的形成。在税收监管方面,增值税进项税发票已实行全国联网稽核比对信息,监管将更加严格,税收环境将更加公平。

5.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中的一些困境,统一征增值税之后能解决这个难题。随着多样化经营和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与其不停地去划分新产品和服务中两税的征收范围,不如统一改征增值税,免去了许多划分中产生的麻烦。

6.提升了商品和服务出口竞争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3.联系当前实际论述市场失效的主要表现。答:所谓市场失灵时滞市场机制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有效地配置资源,正是由于市场经济无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就需要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以到达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关于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

1、垄断由于资源配置的稀缺性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作用,市场往往有一个或者几个厂商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厂商利用其市场控制力,制定与均衡价格相背离的价格,以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由于在垄断市场上,垄断导致了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从而使得消费者剩余减少而生产者剩余增加,资源的配置难以达到帕雷托最优的状态。政府可以采取的对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通过限定价格或收益率来规范垄断企业的行为,也可以从法制上对垄断进行管制。此外政府还可以讲垄断企业作为公共企业来经营,从整个社会福利的角度来制定其产品价格。

2、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指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某件物品并不妨碍其他人同时使用该物品。非排他性是指技术上无法将不为之付费的人排除在该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内。公共物品在现实经济中是广泛存在的,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消费者都想无偿使用这些产品,于是就出现了“搭便车”现象,即不支付成本但获得利益的行为。产品的提供者无法收回其成本,就会丧失提供产品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生产的萎缩。这些特点使得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受益和边际社会收益的偏离,从而导致了市场的失灵。由于公共物品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市场无法有效率的配置公共物品,这就需要政府介入公共物品的供给。

3、外部性外部性也称作外部效应,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社会上其他成员造成影响而又不承担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成本或利益。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也称作外部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负的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使其他社会成员受损,但他自己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外部性在现实经济中广泛存在。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影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由于外部性使得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参与者和公共部门都以各种方式对外部性进行治理,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或接近社会要求的最优水平。政府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税收和补贴等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对于具有负的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可以征税,税额的大小应该等于该行为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对于具有正的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可以给予补贴,

4.信息不对称完全竞争模型有一个重要的假定,就是“完全信息”假定。按照完全信息假定,市场的供求双方拥有作出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市场上的每一个生产者和每一个消费者对于价格、产品质量等等都是完全了解的。在完全信息的前提下,市场上交易双方的信息情况是对等的,也即信息是对称的,供求双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都了解对方所具有的信息和所处的环境。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几乎不存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也并不常见。更常见的是信息不完全和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信息不对称指的就是市场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状况不对等,其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掌握信息多的一方被称为信息优势方,掌握信息少的一方被称为信息劣势方。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例如,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价格不再是引导资源流动的明确的信号,消费者可能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到质量很差的商品;生产者可能生产出市场并不需要的产品。这样一些潜在的、对双方都有利益的交易可能无法达成,或是即便达成,效率也不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导致的均衡结果对社会来讲将是一种无效率的状况。信息不对称给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带来许多问题。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市场失灵的领域,通过一些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措施安排,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实施这些制度安排和防范措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本身,也可以通过政府干预来做到。由于帕累托最优的市场在现实中不存在,政府就需要对经济进行干预,以纠正市场失灵对资源配置造成的破坏,这也是国有经济存在的原因。只要存在市场失灵,国有经济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4.试述中间投票者定理和它的政治意义答:一是定理。中间投票人定理的是由唐斯在他1957年出版的《民主的经济理论》中提出的。唐斯指出:如果在一个多数\o"决策"决策的模型中,个人偏好都是单峰的,则反映中间投票人意愿的那种政策会最终获胜,因为选择该政策会使一个团体的福利损失最小。中间投票者定理表明,任何一个\o"政党"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获得极大量的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与纲领符合中间投票人的意愿。反过来,任何政党或政治家,如果要赢得\o"选举"选举的胜利,必须保持中庸。此外,如果一个社会成员\o"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居于多数地位,那么整个社会就越是不可能出现极端的选择,就越不可能出现革命或者反革命。政治就越稳定,社会经济生活也就越有条件理性化,而不是走向极端。因此,\o"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与民主的稳定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二是政治意义。中间投票人定理适用范围很广。人们经常用它来解释政治选举现象。各政党为了在大选中获胜,往往要作出符合中间投票人要求的承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为了吸引作为中间投票人的中产阶级的支持,它们的差别在不断缩小。台湾的国民党和民进党为了在地方选举中获胜,其政策主张也越来越接近,根本原因就在于要吸引中间投票人。5.试论述公共财政框架下我国公共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答:公共预算是一个国家公共治理的核心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公共性正如公共财政的内在属性为公共性。公共预算应向公民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可靠性的工具,使得公民能够知道政府是如何进行收支活动,保证政府是遵循着公共偏好运行。而伴随着民主社会、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性的价值多元性正不断凸显,公共预算的核心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效率与效益,而要更多考虑其民主内涵与法治要求。我国公共预算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于打造能够内在统一民主理念和法治要求的预算制度体系,是进一步强调公民权利平等、政治权力制衡、规范的公共选择作为决策机制的制度体系,亦即法治化、民主化目标导向下的公共预算体系。现代公共预算管理体系不是仅仅依靠一套涵盖所有政府收支项目的预算报表体系就能够实现的,要提升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监督审查的各个阶段的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是包括预算法律制度规范、预算会计体系、预算权配置、预算管理的范围、预算管理模式及预算报告体系等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一)打造统一预算要形成一个能够覆盖所有政府收支、不存在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的政府收支的政府预算,凡是凭借政府行政权力获得的收入与为行使行政职能所管理的一切支出,都应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实现统一预算。从而实现预算作为行政层面内部控制与立法层面外部控制的管理工具,最终使得以财政部门作为财务统领有能力对立法机构负责,进而确保整个政府活动是对公民负责的。一是要变通预算原则,创新预算管理模式。二是要修正预算法中关于政府公共预算的传统习惯性用法。三是要科学设计预算体系。(二)提升立法机构预算地位,完善预算监督加强我国立法机构在预算过程中的实质性作用,是提升预算法治化与民主化的重要的手段。我国预算法定性不足、预算透明度不高、立法机构对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对决算进行参与、评议、批准、审查监督等活动都有较大空间需要完善,并辅以制度与程序建设。完善的预算监督是一个包含了公民与立法机构从事前介入预算编制、事中过程控制到事后审计监督的系统工程。通过预算制度改革,使政府及时了解公共意愿并把公共政策制定纳入民主的公共选择过程,不仅有助于实现更加有效的政府治理和资源配置,而且可以通过广泛的民主监督避免公共部门滥用职权、实现廉政建设;推进预算公开又是实现有效预算监督的重要基础工作。6.试分析蒂布模型与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答:1956年,查尔斯·蒂布特建立了一个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模型:1、假设具有消费者和投票者双重身份的居民能够充分流动,将流向那些能够最好满足其公共产品偏好的地区;2、居民对各地公共产品收入-支出模式具有完全信息;3、有许多地区可以供居民选择;4、不考虑各地对就业机会的限制,所有的人都靠股息来维持生活;5、各地区的公共产品不存在外部性;6、每一种社区服务模式都是由城市管理者根据该社区原有住户的偏好来设定的;7、为降低平均成本,没有达到最优规模的社区将会试图吸引新的居民,超过了最优规模的社区将反之,处于最优规模的社区则力图保持其人口数量不变。根据上述假设,居民以选择居住地的方式表达了对地方公共产品的需求,类似于在市场上的选择行为,能够实现各地区公共产品的供求均衡,并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蒂布特模型和“以足投票”理论也涉及到了公共支出和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经济学意义上的有效供给,包含投入与产出之比以及与消费需求相互适应的内容。公共部门提供地方公共产品的行为,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显然需要依照支出效率的要求行事。在支出结构上,受居民需求偏好的制约,地方政府预算往往需要围绕四个方面的内容安排开支:一是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二是公共管理,如公共秩序、行政管理等;三是社会服务,包括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文化艺术等。虽然公共部门并不会像私营部门那样既具有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目标、又承受着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压力,但是,受“以足投票”等因素的约束,公共部门也必须强化支出管理,增加支出的透明度,遏制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腐败现象。目前,在我国支出管理的改革方面,已经开始在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有效做法,采用政府采购的招投标制度,并且也按照成本—效用分析方法的要求对许多公共工程项目实行可行性论证,同时还在考虑运用预算定额控制等一系列手段。这些措施的逐步实行,无疑会有助于增加公共支出的合理性,并且也会促使财政资金产生较好的功效。7.联系实际论述经济性规制的基本方式。答:经济性规制主要关注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与退出等方面的作用,重点针对具有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特征的行业。经济性规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实施。一是对企业进入及退出某一产业或对产业内竞争者的数量进行规制,这一规制可以通过发放许可证,实行审批制或是制定较高的进入标准来实现;二是对所规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定价进行规制,也称为费率规制,包括费率水平规制或费率结构规制;三是对企业产量进行规制,产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价格,进而关系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通过规制可限制或鼓励企业生产;四是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制,相对于前几种方式,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制的成本较高,主要包括监督成本、检查成本,由于规制者难以亲自监督产品生产、企业和规制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规制者对产品质量很难把握,因此实践中这类规制方式较少采用。8.试论述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答:中国政府通过进一步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税收立法,不断落实和完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宏观调控功能,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深化改革,推进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增值税改革,研究拟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的营改增试点方案。顺利推进消费税改革,提高汽油、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对电池、涂料征收消费税,提高卷烟批发环节从价税税率并加征从量税,着手修订消费税暂行条例及细则。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煤炭和稀土、钨、钼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并清理相关收费基金,研究起草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改革方案。研究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税法立法工作。二是税收法定,努力完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落实税收法定的原则、时间表和步骤安排,力争2020年前完成各项税收立法,包括推进增值税、房地产税和环境保护税的立法工作,着手修订《税收征管法》。三是进一步发挥税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导向作用,实行精准调控。在激发市场活力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取消或暂停征收依法合规设立、但属于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收费,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对节约能源车船减半征收车船税;明确企业兼并重组的土地增值税、契税政策。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方面,放宽企业吸纳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适用人员范围;在全国符合条件的地区实施离境退税政策;明确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5年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政策;降低铁矿石资源税征收标准。9.联系当前实际,试论述控制行政支出过快增长,建设廉洁政府的政策措施。答:行政支出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存在、保证国家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费用,也是纳税人所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行政支出的大小,是公共部门效率高低的体现。其经费来源是税收。一段时期以来,我国行政支出增长过快,行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比重过高。过高的行政成本,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还大大挤占了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事业的资金。行政成本过高,既“阳光行政”、阳光财政、阳光财产;坚持“三监督”,即新闻监督、公众监督、人大监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开支,把各级公共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严格控制公共部门办公用房等楼、堂、馆、所建设,控制公务人员办公用房面积。尽快制定《反浪费法》,运用法律手段惩治和杜绝政府浪费。把行政费用作为控制性指标列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强化对政府浪费的责任机制。引入企业成本核算机制,健全行政绩效考核体系。加快透明政府的建设,让每个官员和公务员接受公众的监督。让公众参与事关官员利益的行政事务改革,形成政府与公众讨价还价的博弈机制。10.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答: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这个划分有助于我们分析政府支出产生不同的经济影响.。政府的购买支出主要影响的是资源配置.一方面,政府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不同,生产的公共商品也就不同,从而对资源配置的结构产生的影响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购买支出直接成为一种有效需求,其支出大小必然影响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况.政府的转移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上.由于它是政府的一种无偿性支出,因此,转移支出的规模和对象不同,所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也就不同.政府购买支出容易形成总需求的畸形发展,进而造成供给上升;一旦刺激削弱,政府购买支出的问题就会显现,这就是现在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4万亿的投资计划造成的产能过剩.而转移性支出则不同,企业与消费者的需求是分散的,并且可以能区通过价格信号区分出企业与产品的优劣,很好地避免了政府购买支出的盲目无效率.转移性支出在增加总需求的同时能够起到淘汰落后产能的作用.这才是中国财政政策未来的方向.11.联系实际论述财政政策的目标。答:我国现阶段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价相对稳定物价相对稳定是世界各国均在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基本要求。物价相对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范围之内。物价相对稳定,可解释为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在采取财政措施时必须首先弄清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如果是由于需求过旺或需求不足造成的,则需要调整投资性支出或通过税收控制工资的增长幅度;如果是由结构性摩擦造成的,则必须从调整经济结构着手。总之,物价不稳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社会承受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隐患。因此,在财政政策目标的选择上必须予以充分考虑。(2)经济可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要求经济的发展保持在一定的速度区间,既不要出现较大的下降、停滞,也不要出现严重的过热。因此,经济增长是实际增量,而不是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虚假增长,增长的速度可以持续,不是大起大落。经济增长是全社会总量和实际增长和人均数量的实际增长。衡量经济增长除总量的增长外,还应包括质的提高,比如,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等。经济增长对质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强调量的增长,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通货膨胀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能源紧张,等等。这些后果必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此,健康的经济增长,应该是经济的可持续、均衡增长。财政政策在于如何去引导经济发展实现最佳的经济增长。(3)收入合理分配收入合理分配是指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公正、合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避免过于悬殊。公平分配并不是平均分配,它是在一定社会规范下既有差距又注意均衡协调的分配。我国当前处理分配问题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财政在追求公平分配目标时要做到:合理适度地确定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为所有纳税人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不因国别、所有制等不同而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通过对高收入人群实行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对低收入层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等财政转移支付,防止和纠正收入水平的过分悬殊。(4)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合理配置是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通过价值规律、供求关系以及竞争机制的作用,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能够提供最高回报的地方去。但是,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由于许多行业和商品的生产存在自然垄断的特点,因此政府有必要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市场自发作用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进行合理的调节。财政作为政府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的重要工具,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分配数量和方向直接影响各产业的发展,如对需要鼓励和发展的产业或事业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或者实行财政补贴,通过财政资金的示范和鼓励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入;二是通过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资源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如通过实行低税政策或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源流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财政调节资源合理配置是为了弥补存在的市场失灵,它不能代替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