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五篇)_第1页
2023年《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五篇)_第2页
2023年《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五篇)_第3页
2023年《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五篇)_第4页
2023年《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2023年《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十五篇)《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1、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和竖钩、竖弯2个笔画。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结合插图,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二、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1、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2、过渡: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4、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1、学习“江”〔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3〕导学: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个字?〔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方法。〔5〕在电视上或班级的点名册上认识“江”。〔6〕导学: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变的。〔课件出示“江”的汉字演变过程。〕〔7〕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课件演示书空。〔8〕引导学生扩词并说一句话。〔如,江水:我看过江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边:小孩子最好不要在江边玩耍。〕2、学习“南”。〔1〕提出自学要求:先读准字音,然后看清字形,再想一想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2〕学生按要求一步一步地自学“南”。〔3〕交流自学情况,重点交流识记方法。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1、过渡: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老师相机贴图片。3、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4、学生自由介绍。5、感知内容。〔1〕过渡:作者是怎么写江南的荷花的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吧!〔2〕导学: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4〕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5〕导学:你感觉江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出读文后的感受。〕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3、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卡片并组词。4、组织学生分组比赛读,老师随机正音。5、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2、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笔顺和笔画占田字格的位置。〕3、老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4、老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5、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6、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议。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2、各小组汇报自主学习情况。第二课时一、复习词语,由景入文1、创设情境,复习字词。〔1〕导入:〔课件出示生字闯关游戏〕首先,我们来做闯关游戏。〔2〕组织游戏。第一关:读生字并自由组词。〔课件出示八个生字。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并组词。〕第二关:从“南、西、北”中,任选一个字说一句话。第三关:读诗句,说感受。〔课件出示全诗〕〔3〕过渡:我们闯关成功!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江南》。2、利用媒体,由景入文。〔1〕导学: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这么好,老师让大家欣赏一幅图,作为奖励。〔课件出示江南美景图,古筝伴奏〕此时你有什么感觉?〔2〕学生自由畅谈观后感受。3、过渡:是呀,江南景美,江南诗更美。下面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1、导学:刚刚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课文,课文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地方,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多读几遍,读出你的喜欢之情。2、引导学生班内交流: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的理解。3、小朋友要想读好课文,还要先弄懂课文的意思呢!谁学得认真,一定就会读得好,朗读之星就会和你交朋友。学习第一句〔1〕指名读第一句,用自己的话说意思。〔2〕出示插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荷叶、荷花、莲蓬。同桌交流,荷叶多么漂亮、碧绿,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用你的朗读把荷叶的美读出来。指名读,齐读。学习第二句〔1〕谁能把这种快乐读出来。〔2〕自由读,小组读,评出朗读能手。〔3〕指名一生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你们眼前看到了什么呀?〔4〕咱们就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齐读第二句。学习三至七句〔1〕让我们也来做一条快乐的小鱼吧!〔放音乐,生做小鱼自由活动〕然后师背诗,背到哪一句,生便转向诗句中相应的方向。学生们自读自演小鱼。〔2〕指导朗读:做小鱼的感觉怎样?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1〕指导朗读:是呀,莲叶是美丽的,小鱼是快乐的,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江南的美。〔课件出示完好的课文〕〔2〕学生先练习朗读,然后在组内赛读,最后指名在班内展示朗读。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1〕导学:看着黑板上的生字宝宝想象画面并练习背诵,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2〕指名展示背诵,并激发想象:你刚刚在背诵的时候想到了什么?〔3〕指导朗读:让我们当一回采莲姑娘,来美美地吟诵这首诗,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4〕〔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三、课外延展江南水乡美,江南的荷花尤其美。学完了《江南》这首诗,请同学们把它背给家里人听,并请爸爸、妈妈帮助搜集关于江南或荷花的诗词,带到班里来交流。教学反思《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会读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和两条绿线里的5个字,会写江、叶两个字。3、通过理解诗句中关键字词的意思,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体会江南荷塘的美丽风光和生动的鱼趣。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江南荷塘美丽的风光和生动的鱼趣。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教学过程:一、联络学生实际知识导入,解释课题:1、小朋友,你们会背古诗吗?谁来给咱们背一首自己最熟悉的古诗?〔指名背诵,相机点评,一两位即可〕2、刚刚小朋友们背诵的都是唐诗,唐代是中国诗歌最盛行的朝代,离我们今天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可是,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的祖先很久就开场创作诗歌了,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学习一首比唐诗还要早八百多年的汉代乐府诗,它的名字叫:[出示课题:江南]这两个字都是生字,老师要提醒大家:江是后鼻音,南字就更复杂了,不仅声母是鼻音,而且韵母是前鼻音,谁能把这么难读的题目读准啊?〔知名读,正音,齐读〕3、小朋友知道江南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吗?[出示中国地图]师:江南在我国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主要是安徽、江苏的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出示课件]我们南京就位于江南一带。[出示图片,音乐]看,这里河流众多,人们把自己的家建在水边,建在河上,翻开窗户,时常能看到清清的河水,荡漾的河面。这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富饶繁华的地方。不仅如此,江南一带的风景也是格外优美,特别是在夏天时候,荷塘里开满了许多粉红色的荷花,荷叶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一片连着一片,真是美丽极了!今天,我们就随着课文一起,去感受一下两千多年前汉代诗人眼中,江南夏天美丽的荷塘风光吧。二、初步理解课文,认读生字:〔一〕整体感知1、[播放音乐]翻开语文书73页,请小朋友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老师来读一读课文。〔范读课文〕2、老师读得好不好?你们也想像这样来读课文吗?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有感情地读好这篇课文。那么,首先,小朋友要能借助拼音,把课文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谁听清我的要求了?〔指名说〕你们能做到吗?〔自由读课文〕3、指名个别读课文。4、齐读课文。〔二〕随课文识字1、小朋友如今把课文的字音读准了,句子也读通顺了,接下来就要进展咱们读好课文的第二步啦。要想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就要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你能找出今天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吗?2、指名说,你是怎么找出来的?〔相机认识感慨号:表示感慨,惊讶的感情〕3、谁来读读第一句?指名读。4、你的字音读得真准,[出示:采莲]这个词是生词,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谁来读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出示图片]你能看着图片说说“采莲”是什么意思吗?5、那么,“可采莲”就是说?〔指名答复〕“可”也是个生字,连起来读读。〔齐读〕假如让你也去这荷塘中采莲,你会有什么感觉啊?〔指名交流,相机请学生朗读第一句,男女生读〕6、这句话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提问相机出示:何田田]“何”是个生字,一起读读这个词。请大家看看这幅图[出示图片:大片大片的荷叶]你有什么感觉?对,这就是[出示:莲叶]〔指名读,齐读〕莲叶一个连着一个,密密麻麻,可真多呀!多得让人惊叹,这就叫做[再出示:何田田]〔齐读〕再加上一个感慨号,语气更强烈了,谁能读出莲叶真多呀?〔指名读,齐读〕7、[出示采莲图片]让我们再凑近一些看看,在这么多的莲叶中间还有什么呀?[相机认读:鱼]哎呀,这些小鱼在干什么呢?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句。[出示第二句]〔自由读〕8、这句话可长了,由五个短句组成,谁来读读?〔指名读〕9、再仔细看看这五个短句,比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相机出示认读生字〕①戏:齐读,能给“戏”找找词语朋友吗?〔个别答复〕那课文里的“戏”是什么意思呢?想象一下,小鱼会在莲叶中间怎么游戏呢?〔指名交流〕②西、北:小鱼一会儿游到莲叶东边,一会儿窜到莲叶[出示:西]边,一会儿成群结队地钻到莲叶南边,一会儿又嬉戏到莲叶[出示:北]边了。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鱼?〔快乐的,自由的,幸福的,得意的……相机指导朗读〕是啊,这个荷塘可大了,因为这里的莲叶特别多,所以小鱼们无论游戏到莲叶的哪个方位,其实都是游戏在莲叶之间啊![出示:间]谁给“间”找找词语朋友?〔指名交流〕〔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稳固生字词1、多么广阔优美的荷塘啊,多么活泼有趣的小鱼啊,小朋友们终于读懂了课文,最后,就差一步你们就能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好这篇课文了,想不想知道这最后的秘诀?那就是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想像我们刚刚看到的画面,这样,你就能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啦!自己试试看。〔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2、小朋友的朗读仿佛把老师都带进那美丽的荷塘之中了。我们刚刚不仅学会了如何有感情地读好课文,还学会了课文里的不少生字词呢,还记得吗?〔齐读〕3、去掉拼音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认读〕三、练习书写:1、接下来,我们还要学习两个生字的书写。[出示:江、叶]这两个字里都有我们学过的字,你发现了吗?[出示:工、十]2、比拟:新的生字多出了什么?认识两个偏旁。3、像这样由左右两个局部组合起来的汉字构造,我们称之为“左右构造”。4、这种左右构造的汉字书写时,笔顺通常都是先左边后右边,谁来当老师教教我们这两个字的笔顺呢?〔指名书空,集体书空〕5、指导书写:江:三点水略微有点弧度,“工”的横画略微缩短一些。叶:口字旁稍小,往上写,“十”的横画要缩短。6、出示易错情况区分。7、看范写,再练写。《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教学目的:1.认识“江、南、可”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1个生字,掌握新笔画“竖钩”。2.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结合插图,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读准“江、南、可”等生字的字音。会写“可”掌握“竖钩”1种笔画。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猜谜语识字法:(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2)大丁遇小口。(可)2.偏旁归类识记:“莲”,草字头代表植物。3.书写生字:“可”是合体字,老师在范写过程中,一边写一边强调新笔画的特点。2.朗读指导。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诗歌,让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在读正确的根底上,采用老师引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做适当停顿。在读最后四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这4种不同的方位,感受鱼儿在水中嬉戏时的情趣,通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情趣。在熟读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背诵。3.积累运用。通过欣赏画面上挨挨挤挤的莲叶,感受“莲叶何田田”的美景。教学准备:关江南风景的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这里是美丽的江南,请大家睁大眼睛,跟随老师一起去美丽的江南来一次短暂的旅游吧!〔老师简单介绍江南是我国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2.板书课题,学习生字“江、南”二.前置检测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三.出示学习目的:1.随文识记“江、南、可”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2个生字,掌握新笔画“竖钩”“竖弯”。2.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结合插图,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三.个人自学: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识记生字。师巡视指导四.检查生字学习情况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检查认读生字,各种形式读生字。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预设:谜语识字:(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2)大丁遇小口。(可)3.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认识新部首三点水和草字头。提示:学习“江”,认识三点水,有三点水的字都和水有关,如:河、湖、海。4.写字指导。〔1.〕课件出示生字:可,生注意观察,说说要注意的地方。预设:“可”的第____是竖。〔2〕.指名说,相机评价引导。竖钩:从上到下行笔,到起钩处向左上钩出,下笔处和起钩处应在一条垂直线上。可:上面的长横要足够长,“口”要缩小,在竖中线的左边,新笔画竖钩要挺直,且在竖中线的右边。〔3〕.学生练习书写,练写两遍。〔4〕.师评,学生互评。五.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自由、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江南美吗?从文中那些语句看出来的?师巡视指导,引导,参与学生学习。六.汇报交流指名小组汇报交流:1.江南美吗?从文中那些语句看出来的?看课文插图。瞧,他们在做什么?〔采莲〕课文中是怎么说的?〔江南/可采莲〕。看,这里的荷叶可真多,课文中又是怎么描绘的呢?〔莲叶/何田田〕。〔1〕怎么读好它?听老师读,注意停顿〔读完后课件出示停顿划分〕。2.于是得意的鱼儿也受到了感染,纷纷跑来,就成了――〔引说“鱼戏莲叶间”〕鱼儿会一直在一处不动吗?它们最爱自由了,它们会怎样?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指导学生读,各种形式的读。七.总结提升1.看视频〔预习莲叶图〕2.对照板书总结,试着背一背。八.当堂检测《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教学目的:1、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结合插图,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读准“南、莲”等生字的读音;会写竖钩和竖弯。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3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江南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学生一边看画面、听音乐,一边想象〕小朋友,看了刚刚屏幕上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想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想不想到那里去玩耍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玩耍一番吧!〔板书课题:江南〕学生借助拼音齐读课题两遍。老师讲解:江南就是我国的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指导一: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话组成的。后教:1、检查自读情况。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几个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用圈出生字,老师抽查。2、老师范读、领读。三、学习生字1、指名分句朗读,结合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第一句:江、可、采;第二句:叶、何;第三句:鱼、戏、间。2、学生拿出生字卡自读,老师相机正音。注意“江”、“间”的读音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采”的读音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可”和“何”韵母一样,“叶”和“鱼”的读音是自成音节。3、检查识字情况。先打乱顺序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抽读,开火车读,齐读;再朗读包含这些生字的句子。4、出示句子: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学生反复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5、理解“田田”的意思。〔1〕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荷叶。荷花长得怎样?“何”:表示感慨,惊讶;“田田”: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得意。〔2〕指导反复朗读,展开联想,从这两行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从中感受荷叶茂盛鲜亮、非常得意的样子。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考虑:课文共有几行?〔七行〕由几句组成?〔三句〕7、老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模拟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四、指导书写1、认识笔画竖弯钩和竖弯,指导书写“可、西”〔1〕老师用课件演示笔画竖弯钩和竖弯〔2〕学生观察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顺序。〔3〕老师在田字格里范写笔画竖弯钩和竖弯,学生书空。〔4〕学生描红,临写〔5〕组内评议,写的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第二课时学习目的: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结合插图,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二、出示目的三、想象情境,读懂诗句1、出示课文插图,引入:面对展如今我们眼前的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用“我看到的荷叶”说话。2引导学生说说荷叶的颜色、形状,体会这么多又大又绿的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情景。3标准表达,并理解诗的意思。老师总结:眼前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莲叶何田田”的美景。4、老师启发学生想象:这茂盛的荷叶,散发着迷人清香的荷花会把谁吸引来?采莲姑娘撑着小船来采莲,她们的心情怎样?让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读一读这句。5、老师:除了采莲姑娘,还有谁也很开心?〔河里的小鱼〕。你从哪句诗中读懂的?〔鱼戏莲叶中,意思是鱼儿在做游戏。〕〔1〕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小鱼在做什么游戏,它们是怎么引导学生在读嬉戏玩耍的。提供句式引导学生开展说话练习:鱼儿在荷叶间玩〔〕的游戏,一会儿游到〔〕,一会儿游到〔〕,一会儿游到〔〕,一会儿游到〔〕。〔2〕在读懂诗句的根底上,读出诗句恰当的停顿。6、聚焦方位词:东、西、南、北。〔1〕标注东南西北方位坐标,建立直观感受。〔2〕发现诗句中的两组相对的词:“东―西”“南―北”。〔3〕参照方位坐标指示,引导学生配上鱼儿游的动作,边做动作边朗读诗句。7、分小组合作表演,背诵诗句。8、戴上头饰表演鱼儿在荷叶中戏游的欢乐情景。4个同学戴着东、南、西、北的头饰扮演东、南、西、北,3个同学戴着小鱼的头饰扮演小鱼,6个同学戴着荷叶的头饰扮演荷叶,边背诵边表演。四、拓展阅读,积累知识1、江南的美可不只这迷人的荷塘,我们继续去欣赏吧。〔老师出示图片或课件。〕2、老师:看到这些风光,你想说什么?指名说。3、小结:千百年来江南的美景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白居易写的《池上》。五、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感受到了大自然是多么美妙,我们以后要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体会到了阅读古诗的乐趣,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多阅读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2.与《闺塾》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理解传奇曲词的艺术特点。3.理解“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抒情方式的区别与联络。〔二〕才能训练点1.诵读、赏析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2.分析^p、理解“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不同表现手法在课文中的详细运用及互相联络。〔三〕德育浸透点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四〕美育浸透点1.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二.学法引导首先是对照注释,查找字典,疏通文字,然后反复诵读七支曲词,在熟读的根底上概括七支曲词的内容。七支曲子可依次概括为: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吊明孝陵、吊明故宫、吊秦淮河、吊长桥、吊旧院、总吊南京并点明主旨。第三步,精读中间的五支曲子,根据作者的描绘,概括五处景物如今和以前的特点,如“吊秦淮河”一节。如今秦淮河是黯淡、萧条,以前是华艳、热闹。“吊旧院”一节,如今旧院是荒芜粗俗,以前是清静优雅。第四步,画出各曲词中的形容词、动词,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生动。如“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一个“抛”字,写出随意与混乱:一个“罩”字,使人想见枯枝败叶的密集程度。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难点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分析^p抒情的表现手法是学习的重点,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带歇拍煞]的赏读分析^p是教学难点。〔二〕解决方法1.反复诵读2.师生合作,揣摩研讨。如:①《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分析^p《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大方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____后南京各处和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思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②《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分析^p:《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络起来,给人以今昔比照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说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穿,急促有力,令人大方击节。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组织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反复诵读课文,并结合重点曲子、重点语句进展课堂讨论。2.有条件的学生可课外阅读《桃花扇》全剧,或观看影片《桃花扇》。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的《桃花扇》是明清传奇的优秀剧目,被列入“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哀江南》选自该剧最后一出《余韵》。这一套北曲,可以当做独立的诗歌作品来赏读,因此,诵读曲词,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分析^p其表现修辞特点,是学习本文的目的。〔二〕整体感知《桃花扇》是孔尚任经十余年长期酝酿写成的传奇剧杰作。作者意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即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借与此事相关联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来提示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他是第一个用戏剧形式艺术地总结南明____历史教训的人。剧作写至《余韵》一出,主人公的故事已经结束〔前出《入道》写到侯方域、李香君二人因国破家亡、山河沦丧,均各自入山修道〕,但正如王季思教授评点所说:“前出故事已完,意趣未尽,续此余韵,为增加悲剧气氛,将兴亡旧事付之风月闲谈,正是痛定思痛、铭骨镂心之意。”在全剧戏剧冲突已完成之后,再续此一出,正表达了我国古典戏曲“不很重视冲突”,常“直接地抒写人物的心理、感情、情绪”〔汪曾祺语〕的特点。《哀江南》是剧中民间艺人苏昆生一套北曲的总题目,共有七支曲子。其中,【北新水令】是“头”〔总起〕,中间的【驻马听】等五支曲子是“腹”〔展开〕,最后一支曲子是“尾”〔收束〕。赏读曲词,是本课最学习内容。〔三〕教学过程1.导入:赏读唐代诗人的刘禹锡的《乌及巷》〔见课本习题四〕。〔《乌及巷》一诗与《哀江南》套曲,都以六朝故都南京为吟咏对象,都抒写了兴废、王朝更迭的感喟。相比拟而言,刘诗以小见大,写得简洁、含蓄;而孔曲那么作了全景式的描写,情感更激越,比照更鲜明,笔墨更酣畅。赏读这套曲子,体会情感,赏析语言,是这节课的主要任务。〕2.简介〔孔尚任,清初戏曲作家、诗人、孔子64代孙。有文名,精乐律,擅词曲。《桃花扇》是他用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16完成的传奇剧本。这出戏的创作成功,使他誉满文坛,与《长生殿》作者洪n齐名,称“南洪北孔”。〕3详细赏读曲词:〔1〕提示生字,学生朗读课文〔只读七支曲子〕蒿〔hāo〕菜秣〔mō〕陵长楸〔qiū〕阿监〔jiàn〕丹气墀〔chí〕饿莩〔piǎo〕[[〔liáoliáo〕〔2〕讨论题一:这一套曲子,有“头”有“腹”有“尾”,应当如何划分?三局部主要内容各是什么?〔第一支曲子【北新水令】是“头”,总写苏昆生所见战后南京郊外的凄凉景象,定下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中间五支曲了是“腹”,写昔日国都各处的残败与冷落,寄托悼亡伤怀的哀思。最后一支曲子是“尾”,直抒胸臆,大方悲歌,慨叹南京城的今非昔比,表达强烈的____哀痛。〕〔3〕讨论题二:【北新水令】中,“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二名构成对仗工整的一联。试分析^p名中四个形容词的修饰作用。〔四个形容词是“残”、“废”、“瘦”、“空”,分别修饰“军”、“垒”、“马”、“壕”四字,可看作曲词炼字的范例。战事已成过去,眼前只剩下“废垒”、“空壕”和卧于空壕中的“瘦马”,使人联想到南明王朝军败如崩、四散溃逃的情景。上下联不过寥寥十字,就真实地重现了经历过战争活动的城池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4〕讨论题三:从【驻马听】到【太平令】五支曲子分别写了金陵古城的哪些景物?怎样凸现其残破、冷落的景象?〔解答此题,可将五支曲子的曲词与曲词前三人的宾白作比拟。宾白与曲词,都是按苏昆生故地重游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作描绘的。从城郊始,依次写了孝陵、故宫、秦淮、板桥和旧院。孝陵乃皇家陵园,故宫乃赫赫皇城,秦淮乃歌舞繁华之地,当年玉柱红墙,琉璃瓦,翡翠窗,何等威严;长桥旧院,粉黛成群,处处笙萧。两相比照,更显出沦亡、时过境迁的悲伤。这些曲子都以写景为主,但寓于景,不言情自在景中。〕哀江南教案《哀江南》说课稿教案《哀江南》教案〔5〕讨论题四: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带歇拍煞】是画龙点晴之笔。这支曲子与前六支曲子关系如何?在语言和抒情方式上的何特点?〔前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铺叙描绘,层层蓄势,最后那么水到渠成,激情迸发,激越动人。前六支曲子主要是寓情于景,末一支曲子那么直抒胸臆。从语言上说,末尾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又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气韵酣畅,令人大方击节。〕〔四〕总结、扩展明清传奇采用南曲,但《桃花扇》却将《哀江南》这一套北曲收入剧中,就是因为北曲豪迈雄壮,便于传达沉郁、悲怆的情感。末一支曲子“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挥。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度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了全篇主旨。南明____、易主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的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____之情的痛切。此篇读罢,可将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主要曲词〔或选每篇最典型的表彩段子〕逐一吟诵,作比拟性的赏析,体会其抒情与语言特色。〔五〕课后作业1.背诵文中曲词。2.整理与本单元四位作家有关的作家作品常识,记住最生要的内容。《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莲叶、莲蓬、小鱼图片。教学过程:学生仿写,记住笔顺。指名拼读,提醒注意点,齐读。3、有一位诗人,在游览江南后,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就写下一首诗,题目叫――江南。〔课件出示题目〕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诗,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诗人写了什么呢?老师配乐朗读。〔课件出示古诗、配乐〕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目视双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不会的多读几遍。3、认读生字卡片。4、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5、齐读课文。三、细读课文,感悟诗意。1、第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1〕第一行师:荷花又叫莲花,那么荷叶又叫――莲叶。〔贴莲叶〕看看,池塘里的莲叶长得怎么样?〔大、绿、多、美……〕师读读么开心,小鱼儿也来凑热闹了!〔课件出示小鱼〕看那一条条得意的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条小鱼,在这美丽的池塘中,你最想做什么?〔课件出示小鱼儿是怎么做游戏的呢?〔课件出示: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老师引读句子。〔贴小鱼〕边演示边讲述:小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溜到北面,它们在来莲叶间到处玩耍嬉戏。你觉得这时候小鱼儿怎么样?〔3〕指导朗读第二句。同桌互读,推荐朗读,喜欢的一起朗读,表演读,齐读。3、朗读全文。〔1〕导入:小朋友,让我们跟着采莲姑娘,划着小船,伴着优美的乐曲,去江南水乡走一走,看一看吧!欣赏动画。《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教学目的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挂图或投影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话导入《竹枝词》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二、指导学习诗句1.学生交流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2.简介竹枝词。“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此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3.理解诗意。〔1〕指名朗读,齐读。〔2〕借助注释,自读并考虑诗句的意思。〔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杨柳青青江程度”: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4.读中想象。〔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程度静,耳畔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三、指导朗读、背诵背诵《竹枝词》。四、作业1.默写这两首古诗。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理解学生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古诗:《忆江南》〔白居易〕、《江南》〔汉乐府〕等。2.引入《江南春》。3.介绍作者。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老师示范读、同学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映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风”: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镇,酒旗迎风飘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庙,正沐浴在如烟细雨中!4.体会诗人对江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感慨之情。5.再练读诗句,读出节奏与情感。三、朗读并背诵古诗《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教学目的:知识技能1.学会“牌、湘、煌”等12个生字,理解“牌楼、金碧辉煌、水天一色”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的语段。3.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借助注音或字词词典理解生字新词。2.通过朗读训练,感悟语言美和景物的特点。3.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标志,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和岳阳楼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教具:图片、或相应的课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有感情地读、品读,读评结合。教学流程:一、激情引趣,初历景观1.回忆导入。2.看图引人。先让学生欣赏图片,再谈突出印象。二、自主读书1.学生自主读书、识字和写字。2.有针对性指导识、写字。三、尝试朗读学生自主选段朗读,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评价。四、粗说印象一是写景状物的语言美;二是体会有序表达、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现美的方法。五、练习朗读课文六、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理请写作顺序。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示作者移步观察变换的提示语,画上“――”。二、自读自悟,融入画境老师先放录音,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1.结合插图,读句品词,体会语言美。2.小组交流,读评结合,感受语言美。三、品读精彩,领悟整合以读为主,以读促动,做到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充分细致的文本领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获得美的陶冶。1.在读中强化知识的把握、美的感受。如岳阳楼的构造特点;岳阳楼的深沉文化底蕴;洞庭湖的浩瀚及其动人传说等。设计提问。2.在读中关注对好词妙句的体悟品味及学生对有关内容可能的质疑。四、回归全文,抒说心声1.和作者一起细细欣赏了“江南第一楼”,有什么要一吐为快的吗?2.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五、真情朗读1.选择方式,自主准备。2.尽情展示,共享快乐。3.从读到写,自然拓展。《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教学目的1、理解孔尚任及《桃花扇》。2、学习此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3、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____之痛。教学重点通过对文中写景之语朗读分析^p,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方式自学引导式。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先学内容。2、梳理课文层次。3、体会曲子的抒情特点,体会课文情感。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学生介绍作者及《桃花扇》2、老师补充补充介绍相关知识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孳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回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权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漕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____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化地提醒了明末腐朽、**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二、出示课堂教学目的1、梳理课文层次。2、体会曲子的抒情特点,体会课文情感。三、达标学习1、梳理课文层次。〔1〕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2〕学生概括本曲内容。〔3〕老师明确本文层次:《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____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____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比照,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思念故国的哀思。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____,唱出强烈的____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诗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2、体会曲子的抒情特点,体会课文情感。〔1〕《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请大家举例说明。老师总结:《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大方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____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思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瀑发,动人心魄。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大方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2〕这套曲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哀江南》就是始终围绕一个“哀”字,以情景交融的手法,集中抒发了一个爱国志士的____之痛。〔3〕背诵曲词,深化体会。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清代伟大的戏曲家孔尚任《桃花扇》的结尾曲《哀江南》。《桃花扇》整体上是“借离合之情,言兴亡之感”。而《哀江南》就是始终围绕一个“哀”字,以情景交融的手法,集中抒发了一个爱国志士的____之痛,这是《桃花扇》全剧的画龙点睛之笔。“南洪北孔”,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佳话。假如可能的话,大家课外可以阅读《桃花扇》全剧,进一步感受全剧的艺术魅力。我如今就是有一个愿望,假如我在南京工作的话,我一定和同学们一起,到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地方走一走,从课堂上的文化走向现实中的文化,一同感受南京这座古都所蕴含的魅力。五、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三维设计》。《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导入1、〔听录音:水流声〕这是什么声音?2、这是浩浩的长江水向东流的声音,出示:jiang,拼读,师范写“江”〔“江”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工”〕〔生:书空〕3、谁能给“江”找个朋友,〔组词〕〔长江〕4、看长江流域的地图:这就是长江,在长江的南岸被称为江南,长江的北边,被称为江北。我们张家港就在长江的南岸,而且就紧靠长江,因此,我们这里也是江南。5、过度:我们江南不仅风光优美,而且物产丰富,鱼虾鲜美,稻谷飘香,所以人们称江南为“鱼米之乡”。古代有一首民歌就赞美了我们江南的荷花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3课江南〔指导读课题〕出示课文二、初读课文1、请小朋友自己来读这首民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让同桌,或前后的小朋友来帮助一下。2、指名读,〔请同学帮助他纠正〕3、如今我们请来了一个叔叔,听听他是怎样读这首古诗的。〔听录音朗读〕4、这位叔叔读得好不好?如今就让我们来学一学这个叔叔。5、同桌自由读6、检查,〔指名读〕请同学来评一评。7、齐读三、细读课文1、读了这首古诗,我们仿佛看到了美丽的〔贴荷花图〕和得意的〔画小鱼〕2、介绍“荷花”又叫“莲花”,果实叫“莲蓬”,〔贴莲蓬图〕,长在泥土里的叫“藕”。每年到了莲蓬成熟的时候,美丽的姑娘们〔贴姑娘的采莲图〕就会唱着歌儿,划着小船,在荷花塘采莲蓬。江南可真是个采莲的好地方!谁来读第一行,夸夸我们的江南。3、指导朗读第一句4、继续看图:这里的荷叶长得怎么样?〔碧绿碧绿的、层层叠叠、挨挨挤挤〕〔荷叶很多很多〕师画层层叠叠的荷叶,这么多的荷叶,第二句中有个词语就写了荷叶的多,猜一猜是哪个词?指导读:田田5、指导朗读第二句6、在这挨挨挤挤的荷叶下,得意的小鱼在干什么呢?它们快乐吗?为什么这么快乐?〔师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师画小鱼。〔师:它们一会儿游到中间、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玩得可真开心啊。〕7、表演:谁愿意也变成一条在莲叶下游戏、玩耍的?请生表演,体会小鱼的快乐。8、指导开心地朗读下面的5句诗。9、小结:美丽的江南水乡有多姿的荷花,诱人的莲子,嬉戏的鱼儿,真是让人流连忘返。10、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边读边表演。四、拓展延伸1、美丽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老师,于是老师就搜集了很多美丽的图片,如今我们就来开个荷花展。出示:荷花的图片2、正因为荷花的美丽,让许多诗人写下了赞美它们的诗篇,老师找来了一首,〔投影〕指导读一读。3、荷花是美丽的,我们江南还有很多更美丽的风光,下课后,小朋友去搜集一下赞美江南的图片或者诗歌。五、写字我们的家乡就是美丽的江南,作为一个江南人,我们感到骄傲自豪,所以如今我们就把这个江南的“江”字搬到田字格里,让“江”字也和我们江南一样美丽。师范写生描红第二课时一、复习1、认读词语:江南、采莲、莲叶间、东西南北2、指名朗读课文3、填空:江南,莲叶〔〕。鱼〔〕莲叶〔〕:鱼〔〕莲叶〔〕,鱼〔〕莲叶〔〕,鱼〔〕莲叶〔〕。二、指导背诵1、学生集体、个别背诵2、轻声练习有感情地背诵。三、资料展示:江南物产丰富,风光优美,上节课让学生搜集的材料如今我们就来展示一下。四、指导书写:可叶西鱼1、书空笔顺〔出示笔顺〕2、指导学生按笔顺描红3、学生练习描红,老师巡回指导。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临写《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教材分析^p:本课隶属于湘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主题为《江南小曲》,重点介绍江浙地区的民间音乐。教材内容分为民歌、歌舞及器乐三个版块,以不同领域展示江南地方音乐委婉、含蓄、流畅、细腻的音乐特点。笔者将单元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一节以民歌演唱、欣赏为主的综合课。第二课时那么安排歌、舞、器乐欣赏的内容,器乐内容的选择上除掉了古筝曲《茉莉芬芳》,而参加了代表江南器乐的代表“江南丝竹”。本课为单元第一课时,即以江南民歌为主,听、唱江南小调的代表《茉莉花》,欣赏跟唱秧田歌《拔根芦柴花》。旨在通过欣赏同一地区不同民歌而感受体验其所浸透出的一样音乐特征,及其与地区地理、文化、方言的关系。《茉莉花》的教学主要在对歌曲的情感处理上,而《拔根芦柴花》的重点那么在感受江苏方言及由波音带来的纤巧委婉的感觉,详细见教参。学情分析^p:学生对《茉莉花》的音调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但对茉莉花的演唱还需要多下功夫,同时,学生对茉莉花这一典型代表下的江南音乐也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广洒渔网,重点捕捞”,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听到更多的代表民歌同时,也能唱好茉莉花,在唱与赏的过程里体会江南民歌风格。教学目的:1、感受江南民歌细腻优美婉转的音乐风格2、在听、说、看、唱等过程中体验方式中探究江南民歌风格3、能初步理解江南民歌的风格特点,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茉莉花》,掌握音乐知识波音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江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茉莉花》难点:《茉莉花》的情感处理、波音课时:第一课时教具准备:ppt、音响资料教学过程一、《茉莉花》导入听清唱版《茉莉花》说说在哪听过师总结:茉莉花是一首民歌,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曲调,大家猜一猜,刚刚我们听的那首来自哪里?揭题:江南小曲二、感受江南民歌风格1、欣赏一组江苏民歌片断〔无锡景、孟姜女、江苏另一版本茉莉花〕说说音乐给你的感受优美/柔美/细腻/婉转/吴侬软语2、观看幻灯片,考虑:什么使江南音乐如此柔美?说说你理解的江南从环境、气候、方言、风俗人情方面初步民歌的地域性特征师:《茉莉花》是江南民歌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它三、演唱《茉莉花》1、跟琴齐唱师观察情况,如有不对的地方,进展纠正2、说说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赞美、喜欢〕师提问:那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3、指导生用亲切优美的表情和声音演唱歌曲师评价4、歌曲处理〔1〕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为例,你觉得,把哪个地方唱得强一点,会更加表达出对茉莉花的喜欢?生自由答复,演唱,全班挑出好的版本点做的好的学生示范〔2〕师:歌曲中出现了两句同样的话“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曲调也是一模一样,请你想像一下,假如我们唱的也是一模一样,好听吗?怎样唱会更好一点?请学生先读一读,引导他们要换气〔顺便解决前两个休止符〕,以及可以加上力度的渐强齐唱、或独唱加齐唱等方式稳固〔3〕第三个休止符的处理这样美丽的茉莉花,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你听a、师声情并茂演唱你有什么感觉?哪里表现出的?引导出休止符b、一起唱一唱4、有感情地演唱全曲四、跟唱《拔根芦柴花》师:大家用优美的声音演唱了《茉莉花》,你们想用江苏方言来学唱江南民歌吗?1、初听说出音乐情绪,师简介秧田歌2、师唱第一段,生找出与普通话很不同的几个字,师讲解3、跟琴唱一段4、用比照法解决波音五、小结下课江南民歌是中国民歌中一颗璀粲的明珠,它婉转优美易于传唱的旋律流传于民间,甚至走向全国、飘到海外。所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同学们今后做个有心人,定会听到更多的民歌,它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教学说明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难点之一,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本课的教学。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总体把握教材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共有三个子目、四个内容,即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民族、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从宏观上简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上四个内容中的前三个内容应该更重要一些,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那么为次要内容。新课标在第8页的“内容标准”中这样要求:“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而对于本课的其他内容那么没有明确要求。于是我根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认为本课可以围绕“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主题来把握。前两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与淝水之战”,可以视为“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原因。教材介绍了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的原因和史实。第三目讲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结果和表现。因此,本课教学时要紧扣课标明确要求的“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内容进展,排除了按朝代的更替或分裂对峙等主线把握教材的思路,把看似散乱的三目、四个内容,按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结果来处理和把握,使历史线索更简单,本课教学主题也更明确。在此根底上,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二、从关注学生的兴趣出发,调整教材的顺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对学生的各项调查中发现,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因素除去实用性差之外,一项重要因素是历史老师喜欢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讲课。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教学中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历史的因果关系等思维方式讲述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好,可是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可以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场讲授,将前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即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挑战学生的思维,力求让学生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内容。三、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本次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根底知识和学习方法;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力求在这两个转变上有一定的表达和反映。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老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理解根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根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安排了两大教学活动: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这两个问题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时,我设计了“假设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会不会迁移到南方”这个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强调学生在读图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读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读图的根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根本技能,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地理解当时北方的战乱情况,然后迁移知识,解决问题。四、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为目的,安排学生的讨论活动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相似,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如今和将来,所以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我由“开发”一词引入,让学生将当今的各种开发活动与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联络起来,拉近间隔,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安排了学生的讨论活动。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历史上的这次人口南迁在本地留下了哪些痕迹?2.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开展有什么影响?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对当今的开发活动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和借鉴?设计的思路是: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效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能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学习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开展较快的史实。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消费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开展。〔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设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展迁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开展情况。〔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如今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开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开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消费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打破本课难点。二、教学方法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一〕课前导学理解本地区是否经历过这次开发,有什么历史的痕迹?〔二〕教学浸透点1.学生分小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解决几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并关注自己家乡在历史上的开展情况。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使学生获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开展经济的情感认识。《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一、教材分析^p《江南》是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小诗,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在下面戏水嬉戏。整首诗的语言学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合适儿童阅读。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可供学学生观察,帮助理解古诗。课文后面田字格里的7个字是本课要学会的学生字。二、学情分析^p一年级的学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究,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颖的事物、游戏活动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学生字,能借助拼音读课文、儿歌等,同时也有一定的学生活经历,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容易承受形象直观的知识。三、教学目的:1、认识“江、南”等9个学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字和笔画竖钩。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结合插图,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四、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五、教学难点:读准“南、莲”等学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江南》,学学生听歌曲,判断歌词描写的是哪里〔学生答江南〕2、老师介绍江南的位置,引出课题。〔二〕激发兴趣,传授新知1、课题指导〔1〕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老师书空课题。重点拼读“江”。介绍“江”字的构造,偏旁。认识偏旁三点水。〔2〕识字拓展:说说你认识的学生字中有哪些字的偏旁是三点水。2、古诗朗读〔1〕朗读诗歌,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诗歌,不认识的字词请同学帮助。要求把诗歌读通顺,读正确。〔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后学学生练读。3、识字教学:老师出示学生字卡片,学学生认读,老师带读。去掉拼音读;识字游戏:中大奖过渡:看来同学们都牢牢掌握了诗歌里的学生字,这次老老师要加大难度了,同学们观察老老师黑板上出示的这首诗,和咱们课本上的诗有什么不同,不同在哪里4、学习古诗的停顿〔1〕学生答复,老师问:红色的斜线有什么作用。听老老师读,猜一猜。学生答复:停顿。〔2〕游戏:节奏大老师〔利用节奏读出诗的停顿〕用读古诗的方法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5、学习古诗内容〔1〕出示前两句,提问:诗句中有哪些江南景物。学生答,相机板书:小鱼,莲叶,莲花〔2〕句型练习:有什么样的小鱼,莲花;用自己的话说说莲叶,试着运用句型:莲叶多么多么〔〕6、生字教学〔1〕从句子中找出既会认也会写的生字“可”。学社跟老师一起书空“可“,板书”可“的笔顺,强调可的写法:口要写到竖中线的左边,竖钩写到竖中线的右边,先里后外。“可”组词,造句。老师出示词组,朗读词组。〔2〕老师指导书写“可”,老师相机指导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笔顺,田字格的占位。写字教学完毕,过渡语:同学今天表现的都很不错,作为奖励,老老师带大家去江南游一游。观看江南美景图。7、总结〔1〕老师提问:读了江南的诗,品了江南的景,你觉得江南是怎样的地方学生答复,老师引出优美的江南,介绍作者。〔2〕配乐背诵江南七、布置作业:〔1〕写会“可”字;〔2〕将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一、情景引入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刚所看到的情景。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风光的古诗。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风光。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1、介绍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3、检查学习效果〔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一〕前两行――晴景、写今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互相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绘感受到的内容。〔二〕后两行――雨景、怀古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稳固。〕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4、老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6、练习背诵古诗。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1、小组交流讨论。2、汇报交流成果。五、拓展延伸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妙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齐读古诗:春日题画[宋]朱熹[清]袁牧胜日寻芳泗水滨,村落晚晴天,无边光景一时新。桃花映水鲜。等闲识得东风面,牧童何处去?万紫千红总是春。牛背一鸥眠。六、作业根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七、板书设计江南春杜牧〔唐〕江南美景烟雨楼台忧国忧民之情教材分析^p:《江南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得意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才能。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难点: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江南春》教学反思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特别的失落。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目的进展有层次的教学,表达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了美的意境,但是还有很多的缺乏,试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学之鉴。一、一局部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老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考虑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二、对教材的解读才能不够。比方说在对“莺啼”的理解时,有学生就说这里的莺是指黄莺,我没有及时的更正,因为自己当时也不敢肯定,上完课之后,细细的分析^p了一下,“莺”不能单指“黄莺”而是包括了春天里各种各样的鸟类。三、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的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比照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的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互相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四、对课堂的驾驭才能不够。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在讲解诗意的时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对诗人的情感感悟时,只是浮光掠影。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根底,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地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老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江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教学目的: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