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夏津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山东省夏津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山东省夏津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山东省夏津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山东省夏津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

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催试官考较戏作①(节选)

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知鹏水击三千里,组练②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注]①此诗为熙宁五年,诗人任杭州通判监考贡举时作。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这一年却延迟至八月十七

日放榜。②组练:指军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为催促试官考较而作,却从描写钱塘江大潮入手,构思别致新颖。

B.诗人用“鳏鹏水击”、“组练长驱”两个比喻表现江潮气势磅礴、壮美雄奇。

C.诗的五、六句将红旗与青盖、黑沙与白浪进行对比,突出江潮盛况非凡。

D.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阅卷考官的催促,希望考官们点起蜡烛加班阅卷。

2.这首诗题为“戏作”,但其中包含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下列选项中,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群众思想保守,对一些新事物的接受尚需时日。

B.干工作要看对象,否则毫无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C.做基层工作,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D.领导工作方法不当,会导致下属工作效率低下。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美食家

陆文夫

美食家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

好吃还能成家!可硬是有那么一个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的身边晃荡了四十年。

我认识朱自冶的时候,他已经快到三十岁。别以为好吃的人都是胖子,不对,朱自冶那时瘦得像根柳条枝儿似的。

也许是他觉得自己太瘦,所以才时时刻刻感到没有吃够,真正胖得不能动弹的人,倒是不敢多吃的。好吃的人总是顾

嘴不顾身,这话却有点道理。尽管朱自冶有足够的钱来顾嘴又顾身,可他对穿着一事毫无兴趣。整年穿着半新不旧的

长袍大褂,都是从估衣店里买来的,买来以后便穿上身,脱下来的脏衣服却“忘记”在澡堂里。

朱自冶起得很早,睡懒觉倒是与他无缘,因为他的肠胃到时便会蠕动,准确得和闹钟差不多。眼睛一睁,他的头

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这句话需要作一点讲解。否则的话只有苏州人,或者是只有苏州

的中老年人才懂,其余的人很难理解其中的诱惑力。

那时候,苏州有一家出名的面店叫作朱鸿兴,如今还开设在怡园的对面。至于朱鸿兴都有哪许多花式面点,如何

美味等等我都不交待了,食谱里都有。算不了稀奇,只想把其中的吃法交待几笔。吃还有什么吃法吗?有的。同样的

一碗面,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美食家对此是颇有研究的。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喂!(那时不叫同志)

来一碗XX面。”跑堂伙计植存一尊,跟着便大声叫喊:“来哉,XX面一碗。”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

是在等待你吩咐做法的: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

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交(面多些,交头少点),重交轻面(交头多,面少点),过桥(交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

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挟过来,好象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鸿兴

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大片:“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交要过桥,硬点!”

一碗面的吃法已经叫人眼花缭乱了,朱自冶却认为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吃“头汤面”。千碗面,一

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朱自冶如果吃下

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所以他不能象奥勃洛摩夫©那样躺着不起来,必

须摸黑起身,匆匆盥•洗,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吃的艺术和其它的艺术相同,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时空关系。

朱自冶揉着眼睛出大门的时候,那个拉包月的阿二已经把黄包车拖到了门口。朱自冶大模大样地向车上一坐,头

这么一歪,脚这么一踩,叮当一阵铃响,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吃罢以后再坐上阿二的黄包车,到阊门石路去蹲茶楼。

那片大茶楼上有几个和一般茶客隔开的房间,摆着红木桌、大藤椅,自成一个小天地。那里的水是天落水,茶叶

是直接从洞庭东山买来的,煮水用瓦罐,燃料用松枝,茶要泡在宜兴出产的紫砂壶里。朱自冶登上茶楼之后,他的吃

友们便陆续到齐。美食家们除掉早点之外,决不能单独行动,最少不能少于四个,最多不得超过八人,美食家们必须

集体行动。先坐在茶楼上回味昨天的美食,评论得失。第一阶段是个漫谈会。会议一结束便要转入正题,为了慎重起

见,还不得不抽出一段时间来讨论今日向何方?是到新聚丰、义昌福,还是到松鹤楼。如果这些地方都吃腻了,他们

结伴远行,每人雇上一辆黄包车,或者是四人合乘一辆马车,浩浩荡荡,马蹄声碎,到木渎的石家饭店去吃细肺汤,

枫桥镇上吃大面,或者是到常熟去吃叫花子鸡……O

(选自古吴轩出版社《美食家》一书,有删改)

(注)奥勃洛摩夫:俄国作家冈察洛夫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这一形象整天在计划着人生,却无力

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只能躺在沙发上混日子。”奥勃洛摩夫被认为是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之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说“美食家”这一称谓“很好听”、“有点美味”,后又说“不妙了”,看似矛盾,效果却极佳,留

下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

B.小说有意交待了朱自冶猎食的每处地点的具体名称,同时还安插了跑堂的、车夫等小角色,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极有生活气息。

C.小说在刻画人物的同时,也展示了姑苏城里特有的风味美食,人们从细节中可以捕捉特有的风俗人情。

D.小说最后写朱自冶和吃友们集体行动,意在体现这帮食客的富足、悠闲,也体现了我对他们生活情趣的欣羡和肯

定。

2.“美食家”在朱自冶身上有哪些体现,请作简要概括。

3.小说第四段围绕跑堂伙计的“稍许一顿”,作者花了较多笔墨给以说明,请对此说说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绛:淡然走过百岁人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吕莎

杨绛先生走了。这位105岁高龄的老人,5月25日凌晨安详辞世。

杨绛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正直敦厚,正如她评价自己译作《吉尔•布拉斯》的著者勒萨日一样:“勒萨日一身傲

骨,不肯迎合风气,不肯依附贵人。他敢于攻击时下的弊端,不怕得罪当道。他不求名位,一生只靠写作谋生。”她

便是如此。

杨绛先生最早是以剧作家身份登上文坛的。她在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戏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登上剧坛后,

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喜剧的双璧”。杨绛一时间声名大噪,甚至钱锋书先生在公众场合都被介绍成“杨绛的先生”。

1949年以后,杨绛先生的创作重点转向小说与翻译。她的几则短篇小说生动形象地勾勒了各种人物,长篇小说《洗

澡》更是描摹了“三反”运动中惯见的“嘴脸”。这些作品充满了机智幽默,又渗透着世情练达。其小说靠点湎人事

映照人生真相,笔触风趣幽默,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她的几部译作《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和《堂吉诃德》。她在从

事翻译时,也有意无意地选择了描写小人物的笑中带泪的作品。杨绛先生的翻译水平极佳,朱光潜先生曾称赞说,全

中国“散文翻译杨绛最好”。

杨绛先生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都非常好。值得敬佩的是,杨先生的西班牙文是年过六十才开始学习的,边自

学边翻译。其译作功不可没,为后来的西班牙文学翻译奠定了深厚基础。

杨绛先生的散文感情真挚、平淡馨香,丈夫钱锤书、女儿钱瑛去世后,她在散文《我们任》中追忆了一家三口的

点滴生活,读过的人无不动容。

杨绛先生的生活十分朴素,对于物质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先生家中至今仍然保持着钱锤书先生在世时的陈设,白

墙、水泥地、老家具,没有装修,也没有封阳台。客厅亦是书房,靠近门口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20卷《钱锤书手稿集》

和一些外文工具书。丈夫钱锤书、女儿钱琰的照片摆放在书架正中最醒目的位置。

杨绛先生生活十分低调,近几年更是婉拒来访,如她在《隐身衣》中所向往的“万人如海一身藏”。读书和写作

是杨绛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她一生热爱读书,年少时一星期不看书就感到“一周都白过”。百岁以后,她仍天天都看

书,身体好的时候还要伏案工作。照顾杨绛先生多年的吴阿姨说,先生闲不下来,一有空就要写。党圣元提到,杨先

生每天都要用毛笔抄几次钱锤书先生的著作,她的书桌上有个小小的砚台,每次去看望时揭开盖子总能看到新鲜的墨

汁。

客厅里摆放着一张小书桌,就是在这里,杨绛先生以近90岁高龄翻译柏拉图《斐多》,1岁创作了《走到人生边

上》,103岁为《洗澡》写下续篇《洗澡之后》;也是在这里,她笔耕不辍,投入大量精力整理钱健书先生的遗著,让

这些宝贵财富得以面世。今年初出齐的《钱铮书手稿集•外文笔记》也由杨绛亲自参与清点整理工作。

读书写作之余,杨绛先生会做“八段锦”锻炼身体,这一习惯坚持了至少20年。陈众议说,杨先生柔韧性很好,

一百岁以后仍然能够不屈腿去捡地上的东西。

杨绛先生是不畏惧生死的人。她在迎来百岁生日时曾说,“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

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铁使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的名义,将高额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据

悉,奖学金总额已近2000万元。

杨先生早在2012年,即向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请求:去世后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受购■仪,

至多七八亲友送送。2013年,杨先生亲笔所作遗嘱再次就后事办理明确写道:"我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

别仪式,不留骨灰。”

如今,先生已安然“回家”,与夫钱锤书、女钱暖“我们仁”再相聚。

(相关链接)

年纪不饶人。我又老又病又忙。我应该是最清闲的人,既不管家事,又没人需我照顾。可是老人小辈多,小辈又

生小辈,好朋友的儿女又都成了小一辈的朋友。承他们经常关心,近在北京、远在国外的,过年过节,总来看望我。

我虽然闭门谢客,亲近的戚友和许许多多小辈们,随时可以冲进门来。他们来,我当然高兴,但是我的清■闲就保不住

了。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序》)

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绛曾因戏剧声名大噪,甚至钱健书先生都被介绍成“杨绛的先生”,可见杨绛戏剧方面的成就要大于其他方面。

B.杨绛先生在小说创作方面主要是以小见大,靠点滴人事映照人生真相,译作也选择描写小人物的笑中带泪的作品。

C.杨绛先生对物质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家中没有装修,只是一些老家具,而客厅就是书房,可见先生并不追求物质

享受。

D.杨绛先生不畏惧死亡,在她百岁生日时时曾说自己走到了人生的边缘,由此可知她也明白自己来日不多,必须纠

正以前的错事。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以杨绛的主要成就及为人处事风格为写作中心,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这一传奇人物丰富而精彩的一生,表达了

对其人生价值的赞美。

B.文章开头以杨绛评价自己译作《吉尔•布拉斯》的著者勒萨日的一段文字,展示出杨绛一生不求名位,只靠写作

谋生的人生态度。

C.杨绛先生良好的翻译功底,是因为她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都非常好,即使年过六十才开始学习西班牙文,也能

够译出优秀的作品。

D.杨绛以散文《我们任》追忆一家三口的点滴生活,以全家的名义将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展示出

她的家庭情怀。

E.杨绛在遗嘱中写到“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意在表明她想洗净尘世的污秽沾染,

安然离去的想法。

3.文中说:杨绛先生以近90岁高龄翻译柏拉图《斐多》,1岁创作了《走到人生边上》,103岁为《洗澡》写下续篇《洗

澡之后》。由此,你对杨绛的人生价值有怎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统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女也不爽,.士也罔极,.(《诗经•氓》)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司马迁《报任安书》)

(4)其为人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5)东南形胜,三吴都会,o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柳永《望海潮》)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领域。《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跨界”文学领域,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

《史记》虽被替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其审美观有“爱奇”倾向。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说《史

记》“爱奇之甚”。认为司马迁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更是司马迁选择大量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鲁迅《汉文

学史纲委》说,《史记》创作目的是要“传奇人于千秋”»“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人,或

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在逆境中奋发有为,或有理想作为却落得悲剧结局,或出身卑贱又有出众之处。正是他们的

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为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迁尤其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和场

面,如《田单列传》的火牛阵,《淮阴候列传》的背水一战,《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爱奇”审美观不只是

史学家搜求历史资料,更是文学家通过资料发现美之对象,能体现生命力的人和事,且不受他人约束,这就使《史记》

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具有文学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后世文学家把

《史记》作为创作标本进行借鉴,古代大量咏史诗从《史记》中取材,亦见其对后世之影响。

《史记》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个性,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

突中表现自己:用心理等细节描写充实人物个性:多侧面写人,使人物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运用对比描写,显示人

物个性,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史记》插上了文学翅膀,避免了单纯的客观叙述和呆板的生平介绍。尤其是个

性化语言,这是历史跨入文学的一道槛,司马迁的努力创造,使《史记》迈过了这道槛。从某种意又上说,典型化、

个性化是文学的灵魂和生命,因为这是经过对生活深入挖掘而产生的。《史记》中还有一些想象、心理刻画,也具有文

学品质。成功的传记,不仅要展现人的生命过程,更要揭示这个过程的内动力。《史记》在“实录”基础上,根据人物、

环境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适当揣度人物内心世界;适当进行艺术夸张和艺木想象。更重要的,司马迁秉笔直书,褒

善贬恶,爱憎分明,加之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史记》灌注着他强烈的感情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

这也是《史记》迈入文学殿堂的一个标志,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后世文学或学习《史记》

纪传体的写法,或继承和发展《史记》的内在精神的例子不胜牧举。

文学阐释和评论,是连接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桥梁,引导读者解开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密码”。《史记》在

汉魏六朝就已被文学家、理论家关注。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以“雄深雅健”“峻洁”等评价《史记》。宋代形成评论

《史记》的风气,欧阳修、“三苏”等从古文角度评论《史记》,如苏洵首次发现《史记》叙事写人的“互见法”。文

学评点到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广泛涉及《史记》叙事写人的结构、线索、层次、情节、段落、语言、风格等方面。近

现代许多学者评论《史记》文学特征。内容愈未愈丰富。1910年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教材,把《史记》写入文学史,

影响至今。自此,《史记》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中所写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具有文学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

B.某种意义上,对生活深入挖掘而产生的典型化、个性化特征是《史记》文学上的灵魂。

C.是否秉笔直书,有无分明爱憎及强烈感情色彩是区别《史记》与其他历史著作的标志。

D.历代评论家对《史记》的文学阐释和评论都集中在叙事写人的文学特征上,内容丰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形式,提出问题之后再进行分析论证,结构清楚,层次清晰。

B.论述《史记》“跨界”文学,第2、3段是“内在原因”,第4段主要是“外部因素”。

C.第2、3段分别是从司马迁“爱奇”审美观和《史记》的文学品质角度加以论述的。

D.文章引用刘勰和鲁迅的有关评论既有力支撑了分论点,也印证了历代评论家的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它之所以能够进入文学领域,与历代文学家创作实践中能在内容或形式上接受《史记》

有关。

B.《大英百科全书》说:“传记艺术家在展现年代范围和形象立体化时要凸现人物内心主要行为形式。”《史记》做

到了这点。

C.如果1910年林传甲在《中国文学史》教材中没有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史记》就很难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

学殿堂。

D.《史记》被文学家从诸多方面予以学习模仿,不仅显示了《史记》的文学品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

展。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

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

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

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我、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

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富里总是色彩万千、

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

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

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通过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

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

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然的思想主张,也在

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以及佛教、袄教、景教、

摩尼教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等,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对各种文化的简

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

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

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

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

历久珍新,其中慈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于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在绵延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正是敦煌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所在。对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

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

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

和帮助。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文化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体,同时又吸纳了多种外来文化元素,内涵丰富。

B.虽然历经社会变迁,自然环境恶劣,但是敦煌文化崇德向善的底色却从未改变。

C.敦煌的文学艺术都是为反映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D.融通是敦煌文化的特点之一,它体现了“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问题,中间分析原因,最后发出倡议,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

B.文章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总结了敦煌文化在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四个特点。

C.文章论证敦煌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具体例举了构成敦煌文化的多种元素。

D.文章在论证敦煌文化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敦煌文化对于当今时代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文化的研究表明,一种文化只要能在其原来的基础上开放纳新和再创造,就一定能取得开拓发展。

B.关注现实人生和当下生活是敦煌文学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一旦进人玄想,文学艺术将失去其生命活力。

C.敦煌文化的魅力在于文化融合,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D.传承发展敦煌文化,今天还需要深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人文精神,并赋予它时代的内涵。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中国文字起源甚早,就书法看,尽

管早期文字一甲骨文,还有象形字,还存在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在

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一融入了创

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

末魏晋之间。当然,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可以说,先前书法艺

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嫂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那么,

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

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

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摘编自张志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

材料二:

中国书法作为象形文字的艺术表现,看似孤立于世界文字之林,其实在很多方面有着与世界文化和现代文化接轨的

基。

第一,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孤独性,反激出它交流世界、融入世界的内在要求。

方块字是一种倾向于视觉艺术的直接符号,它以直观视像为基础,将表形、表音、表意三者融为一体。中国古代的

文言书写将语言文学化,而产生有别于口语的书面美文一文言文。由口语到书面语言,是中国人梳理、深化、拓展自已

思考的重要途径。中国人习惯在书写中思考,书写就是思考。这使中国书写植入人文思想的深处,成为民族思维的重要

表征。中国书法艺术更是将文字的书写由符号表达提升为艺术创作,在文辞美的基础上,追求结构、线条、水墨等造型

美,双向同步地在文辞美、造型美中倾诉书者的内心世界。这使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倾向于“文”(人文,包括悟道、思

玄、文学、纹饰即美术),倾向于直观和直接感悟。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文字和书法显得多少有点孤独,却有一种孤

独之美,这种表意文字导致中国人形象、悟象、灵象思维的发达,并构成了整个思维的东方色彩。

拼音文字则更倾向于听觉,这使西方社会更看重听觉艺术,如音乐。文字和口语的同音,使两者难以分离,难以像我

们那样产生与生活口语相分离的、只用于书写的书面语言或文言文。由于它不表形只表音,由表音到表意便需要经过翻

译、分析,是一种间接的转译符号。这使得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分析的、逻辑的、实证的思维更为发达。

今天,世界文化已经由早期的隔离发展阶段、中期的竞争发展阶段,进入当代的综合发展阶段。世界和中国,都有强

烈的双向交流需求,都希望在交流中互适互惠。这种愿望,不止表现在世界市场和社会一体化进程所激发的人才、知识、

经济和资本的交流共进,更表现在文化和思维对交流共进的迫切渴望。外语学习的普及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一代年

轻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是有目共睹吗?同样,随着世界正在出现的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初热期的持续,中国文字

思维将会怎样地营养和影响人类,也完全可以预期。也许这才是“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

第二,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变异性,在世界华语地区和一些周边国家扩散出两个泛汉语、泛汉文、泛书法圈,为中

国文字和书法走向世界架了桥,提供了经验。

由上亿人构成的世界华人和华裔的汉语社区,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向世界播扬的桥头堡,是早就存在了几百年,而且

早就融入了当地社会和文化场的“孔子学院”。华人华裔圈的汉语、汉文和汉字书法,为了适应各自的文化环境,都程

度不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了的汉文、汉语和汉字书法,形成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走向世界的第一个泛汉语、泛书法图。

另外,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内,汉字及其书写曾经是东亚地区的国际通用文字。在东亚汉文化圈内,汉字和记录日

本语、朝鲜语、越南语、苗、壮、瑶、侗语的准汉字和非汉字,以及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方块苗字、方块布依

字和越南喃字、日本假名、朝鲜谚文等20多个借源汉字创造出来的多民族文字,形成了“一文多语”“一母多文”的

文字传播图。在这个传播圈内,中国书法艺术一直程度不同的以变异形态存在着、发展着。有功能变异、形符变异、

体式变异;有的照搬,有的假借,有的转注仿制,有的变异改创。其中日本、韩国、新加坡保存得较好,中国书法在那里

至今仍极有活力。这种以汉语、汉文为基础、为核心的“一文多语”文化圈,是汉文、汉语和汉字书法走向世界的第二

个泛汉语、泛书法图。

(摘编自肖云儒《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材料三:

近代以降,特别是进入当下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中国书法受社会大变革、技术大发展、知识大爆炸、风尚大迁

移的深刻影响,发展业绩显著,但发展瓶颈也明显,挑战与机遇同在。西学的进入,书写工具的变化,一度文化无用论特别

是国学无用论、传统文化无用论及浮华、浮躁、肤浅学风、书风的盛行,商品化和市场机制的风行,加之对中国书法中

以文人书法为主体的文化书法这一主线疏于研究、认知缺失,所有这些,都在影响和冲击着当代和当下书法发展。有时、

有些是至为深刻的。而后者格外突出,因而也格外重要。其重要性在于,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的、优

秀的符号,成为提升中国国民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四个全面”的重要抓手,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价值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因此,

文化书法的复兴,就成为书法界、文化界不得不直面的时代课题。

(摘编自孙月沐《中国文化书法的复兴之价值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在其产生之初在结构、笔画等方面已具有书法的某些特点,融人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

B.汉字属于方块字,融形、音、意为一体,便于在书写中思考,使得中国人在形象、悟象、灵象思维上特别发达。

C.拼音文字不表形只表音,转换为汉字时需要翻译、分析,这使得西方民族在分析、逻辑、实证思维上更为发达。

D.当今社会,中国书法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商品化和市场机制风行给书法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融人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反映了其气质、学识和修养。

B.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能够名满天下、传诵至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他的绝妙的书法艺术。

C.中国的汉字、汉语和书法艺术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社会,都在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且有了程度不同的变异。

D.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的热潮在很多国家正在兴起,由汉字所形成的具有东方色彩的思维将会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B.“让汉字走向世界,让世界接受汉字思维。”

C.“书家对自己创作的定位,对作品结体关系、气韵脉势的把握,常常考验他简易思维的水平。”

D.“当下汉字书写键盘化和网络语言对白话文规范化的严重冲击,让人不能不为书法的未来担忧。”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于中国书法未来的发展,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0、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不,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及早芍皆第一。

杨亿见其赋,叹日:“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

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在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

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日:“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

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格札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

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常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以彰信军节度使复

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串之。曾进退士人,英有知者。范仲淹

尝问曾日:“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

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

狎侮。至与曾言,则日:“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送数轴简纸。

启视之,皆他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

B.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

C.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

D.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既可以是古代君王的自称,也可以指父亲亡故或父母双亡的孩子。

B.廷对,既可以指在朝廷上回答皇上的咨询,也可以指殿试。

C.榷利,既可以指私人经营某一物资以牟利,也可以指官府对某些物资实行专卖以增加财政收入。

D.生祠,既可能是百姓为有德政的在世官员建立的祠庙,也可能是下级官员阿谀奉承为在世的上级官员建立的祠庙。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曾博学才高。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大臣杨亿看了王曾的文赋,慨叹王曾有“王佐器”。

B.王曾胸怀坦荡。大臣曹利用对王曾有嫌隙,王曾也对曹利用的专横跋扈常感无奈,但是关键时刻王曾并没有对曹

利用落井下石。

C.王曾有爱民思想。陕西转运使建议在全国“置醋务,以榷利”,王曾则上奏请求废止这一可能会加重百姓负担的

做法。

D.王曾生活节俭。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甚至将用过的纸张中的空白部分裁剪下来,作为礼物送给他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⑵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娄师德,郑州人,为兵部尚书,使并州,接境诸县令随寺。日高至驿,恐人烦扰驿家,令就厅同食。尚书饭白而

细,诸人饭黑而粗。呼驿长嗔之目:“饭何为两种者?”驿长恐,对目:“逊逅浙米不得,死罪。”尚书日:“卒客

无卒主人,亦复何损。”遂换取粗饭食之。

师德检校营田,往梁州,先有乡人姓娄者为屯官,犯赃,都督许钦明欲决杀。众乡人举尚书,欲救之。尚书日:

“犯国法,师德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明日宴会,都督与尚书俱坐,尚书日:“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

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英名师德宽国家法。”都督遽令脱枷至。尚书切贵年目:“汝辞

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将一碟堆饼与之曰:“嚏却力作个饱死鬼去!"都督不舍之。

后为纳言②,平章事,又检校屯田,行有日矣,?执事早出,娄先足疾,待马未来,于光政门外横木上坐。须臾,

有一县令,不知其纳言也,因诉身名,与之并坐。令有一子远觇之,走告日:“此纳言也。”令大惊,起口:“死罪。”

纳言曰:“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

李昭德为内史,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7发怒日:“叵耐杀人,田舍汉!”娄

闻之,乃笑曰:“师德不是田舍汉,更阿谁是?”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间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

直道进身,非碌碌理人成事。”则天久之日:“朕省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弓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

通荐表,以赐狄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取材于《朝野佥载》《唐语林》等)

(注)①嚏chuGng却:吃完退下。②纳言:古官名,即侍中,门下省长官,掌管出纳王命。③狄梁公:狄仁杰,

唐代武则天时政治家,死后追封梁国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亚确的一项是

A.邂逅浙米不得邂逅:仓猝,突然

B.众乡人谒尚书谒:拜见

C.因诉身名身:自己的

D.朕牛不知卿比:一直,从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接境诸县令随之尚书切责之曰

B.都督乃舍之乃发怒曰

C.非碌碌国人成事国命左右取筐箧

D.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以执事早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客无卒主人

客人仓促而来,不能责备主人仓猝无备

B.都督遽令脱枷至

都督赶忙命令给犯人解去刑具押进来

C.叵耐杀人,田舍汉!

不可忍,急死人,乡巴佬!

D.卿知所自乎?

你知道自己的原因吗?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犯国法,师德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

②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无琬的一项是

A.娄师德出使并州,和当地官员一起吃饭。

B.乡人之子犯罪,娄师德也当面严加训斥。

C.娄师德因体胖而行走缓慢,被同僚讥讽。

D.狄仁杰为争相位而对娄师德长久地排挤。

6.唐代张《朝野佥载》评价娄师德说:“纳言直而温,宽而栗(严),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请结合文意,

选择一点,做具体说明。

1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融合是促进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情感可以融合,文化可以融合,经济可以融合,相关领域可以融合...正

是有各种各样的融合,社会更加和谐,科技文化发展更快,经济发展更好,世界人民更有信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答案

1、1.C

2.①诗人描绘八月十八钱塘江潮盛况,催促考官尽快改卷,以免影响考生观潮,此为戏言;②描绘考生伸着脖子盼望

放榜的形象,语言诙谐生动;③虽说是戏作,但其中饱含诗人对考生焦虑心情的理解和对考生的关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

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突出江潮盛况非凡”这两句诗,写的是观潮人群的青色雨伞和周围的红旗相呼应,白色的浪花打在黑色的河

岸上黑白颜色互相闪灭。既突出了江潮的盛况,又突出了观潮人的众多。

故选C。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

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是熙宁五年八月,苏轼监考贡举时作。诗人写作此诗为的是催促考官尽快改卷,免得考试等得焦急。虽为“戏

作”却饱含真情。“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先言钱塘潮的盛况天下少有,不能错过。“鳗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

驱十万夫”,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诗人描绘八月十八钱塘江潮盛况。“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再设想

观潮人的众多,催促考官尽快改卷,以免影响考生观潮,此为戏言。“门外白袍如立鹄”,描绘考生伸着脖子盼望放

榜的形象,语言诙谐生动。此诗虽说是戏作,但其中饱含诗人对考生焦虑心情的理解和对考生的关爱之情。

【点睛】

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

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

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简析:

这首诗是熙宁五年八月,苏轼监考贡举时作。贡举是封建社会朝廷开科取土的地方选拔阶段,宋制贡举的考试放

榜例在中秋节日。这一年却迟了两天——八月十七日放榜,不消说那些考生们是等得颇为焦急的,所以作者有催试官

之作。

钱塘江大潮就像传说中鹏鸟的翅膀拍击在水面上,也像十万个人不停地向前奔驰,浩浩荡荡,形成一条巨大的白

玉的腰带。观潮人群的青色雨伞和周围的红旗相呼应,白色的浪花打在黑色的河岸上黑白颜色互相闪灭。这么多人汇

集于一个地方是多难啊,观看钱塘江大潮和考试这两件事也不能同行,希望考官可以加夜班看试卷,门外未仕的士子

伸着脖子、踮着脚盼望着发榜。

2、B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认真阅读题干要求,弄清主题,看清要求,尤其是字数限制等细节;然后仔细

阅读示意图,注意箭头方向,看明白几个关键词的关系;表述时找准顺序,注意表达简洁和连贯。

抓住图片中“殡仪馆”“老百姓”等信息,再结合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不难发现,漫画反映的不是群众的问题,

而是工作者的问题。殡仪馆工作者不考虑群众的忌讳,前去做惠民宣传,这反映了干工作不看对象的现象。

故选B。

【点睛】

图(表)文转换解题方法:

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

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

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

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

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

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④简要归纳概括。

3、1.D

2.(1)从他对穿着的马虎敷衍可见他为专注美食而忽略其他生活细节;从他准时去“朱鸿兴”吃头汤面可见他吃得有

讲究;从他蹲茶楼与吃友探讨吃的去处可见他已“吃”作为生活日常,乐此不疲。

3.对“稍许一顿”的解释正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朱自冶对吃面的讲究,有铺垫作用;“稍许一顿”正表现出这家面馆

待客的热情、周到,为小说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这一描写看似写跑堂伙计,实际指向地域文化,使小说的主

题表达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

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D项,“在体现这帮食客的富足、悠闲,也体现了我对他们生活情趣的欣羡和肯定”

理解错误。小说最后写朱自治和吃友们集体行动,意在表现这帮食客人生的最高理想也就在于吃,其专长和乐趣也在

于吃,以吃为业,嗜吃成精。文中没有体现我对他们生活情趣的欣羡和肯定。故选Do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对相关情节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

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

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本题要求筛选概括“美食家”在朱自

冶身上的体现,主要通过他的言行举止等日常生活来体现。抓住以下关键信息:“他对穿着一事毫无兴趣。整年穿着

半新不旧的长袍大褂,都是从估衣店里买来的,买来以后便穿上身,脱下来的脏衣服却“忘记”在澡堂里”“朱自冶

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所以他不能象奥勃洛摩夫①那样躺着

不起来,必须摸黑起身,匆匆盥洗,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朱自冶登上茶楼之后,他的吃友们使陆续到齐。……会

议一结束便要转入正题,为了慎重起见,还不得不抽出一段时间来讨论今日向何方”。据此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

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

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

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铺垫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人物塑造上,“稍

许一顿”是对跑堂伙计的动作描写,”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做法的“,由伙计表现出这

家面馆待客的热情、周到;主题上,使小说主题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结构上,引出下文“如果是朱自冶向朱

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大片:'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交要过桥,硬点!'”,

为下文写朱自冶对吃的讲究做铺垫。

【点睛】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

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

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4、1.C

2.AD

3.到了高龄,杨绛仍然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展示出丰富充实的人生价值。透过她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们对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实,一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能够坚持,能够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去奋

斗,谁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从这方面讲,她是一个精神的领袖。而像她一样的高贵者们,总是划动时代的航

船,将人们引向精神的圣地。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

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

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A项,“可见杨绛戏剧方面的成就要大于其他方面”无中生有。

B项,”译作也选择描写小人物的笑中带泪的作品”说法绝对,原文是说“有意无意”。

D项,“必须纠正以前的错事”不当,原文是说“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

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系上下文体会。

B项,“一生不求名位,只靠写作谋生”以偏概全,文中更有“一身傲骨,不肯迎合风气,不肯依附贵人。他敢于攻

击时下的弊端,不怕得罪当道”。

C项,“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都非常好”强加因果。这只是她翻译功底良好的一个前提。

E项,”意在表明她想洗净尘世的污秽沾染,安然离去的想法”理解错误,写她这种想法,意在表明她简朴的为人风

格,展示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回答就自己对杨绛的人生价值的认识谈谈的看法。探讨文本反

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

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

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出人物

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文中说:杨绛先生以近90岁高龄翻译柏拉图《斐多》,1岁创作了《走到人生边上》,103岁为《洗澡》写下续篇《洗

澡之后》这就是说到了高龄,杨绛仍然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展示出丰富充实的人生价值。透过她这种

坚持不懈的精神,顽强的毅力,我们对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

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

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

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

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

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

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

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

5,1.C

2.相同点:①都流露了诗人留滞他乡、思念亲人的羁旅之愁。②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③都运用

了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不同点:①诗歌体裁不同:周诗是七言律诗,李诗是七言绝句。②思念对象不同:周

诗思念的是弟弟,李诗思念的是妻子;③表达技巧不同:周诗用典抒情(“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或

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李诗虚实相生,想象与家人团聚,秉烛夜话的温馨场景(或

“将相思之情转化为对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想象”)»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

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回望家山渐行渐远”错误,“数点家山''是作者想象之景,因为思念才觉得“时时浮现在眼前”,不是实写,

是虚写。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

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是北宋诗人周必大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当诗人离开家乡顺江而下前往吴地时,漫长的水路,沿

江的风物,无处无事不触动他的乡思,于是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