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穴位贴敷的概念
穴位贴敷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将中药制成不同的剂型,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穴位敷贴疗法简史古代概况1.最早可以追溯到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在应用本法。2.《黄帝内经》中,有关药物治疗的内容甚少,其中就有中药外治法的记载。3.汉代张仲景所撰之《金匮要略》一书中,载有一种特殊的敷脐法。4.晋代,药物贴敷疗法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一般认为,明确提到并记载较详的当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5.隋唐《备急千金要方》比较重视刺激性药物的穴位敷贴。《外台秘要》亦有非刺激性药物穴位敷贴的内容,有较多脐疗方法的载述。
6.宋代的多种医学著作,诸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南阳活人书》都有穴位敷贴疗法的记载。7.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较多穴位敷贴疗法。8.清朝是我国传统穴位敷贴疗法普遍应用和全面总结时期。这一疗法既见于官方著作,如清政府组织撰写的《医宗金鉴》,亦见于民间,如赵学敏的《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二书,广泛收集了民间走方医的治疗经验,其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的验方。而最值一提的是晚清一代外治宗师吴师机,他集历代诸多外治法之大成,并大量搜集民间的外治偏方、验方,通过其本人的反复医疗实践,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总结,撰写出《理瀹骈文》一书。现代概况1.在五六十年代,药物穴位敷贴疗法基本上仍局限于民间,但已引起了一些针灸家的注意,出现具有一定数量病例观察的临床报道。2.七十年代,穴位敷贴疗法被正式列为针灸诸多疗法中的一种。3.穴位敷贴疗法的真正迅速得到发展和普及,则是近十余年的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防治病种急骤扩大二、疗效得以科学验证三、敷药剂型不断革新和发展。
常用剂型1.生药剂,采集天然的新鲜生药,洗净捣烂,或切成片状,直接敷贴于穴位之上。如将桃仁、杏仁、栀子、胡椒、糯米捣烂,加蛋清,敷贴穴位治高血压。此法民间应用较多,近来也在一些医院中应用价格低廉,获得较容易,方法简便,常可嘱病人自己进行治疗。2.散剂又称粉剂,是将各味治疗需要的药物分别加工研碎成粉末,以80~100目细筛筛过,混合拌匀而成。本法制作简便,剂量可随意增减,药性稳定,储存时间不受限制。药物敷贴时,粉末接触面较广,易于发挥药效,且不易污染衣衫。3.糊剂糊剂,实际上是散剂的进一步加工。它是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后,以赋形粘合剂,诸如醋水、酒、鸡蛋清等,把药粉调和成糊状即成。糊剂可增强敷贴的粘着力,并能使药物缓慢放释药效,延长药物的效果。糊剂制作方便,但要求现制现用,搁置时间不可过长。4.饼剂饼剂是指将药粉制成圆饼形进行敷贴的一种剂型。5.丸剂系将药物加工粉碎成细末并过筛后,拌和适量的粘糊剂如蜂蜜等,制成如绿豆至黄豆大之小型药丸,进行穴位敷贴。体积较小,药量不大,适用于一般体穴及小儿治疗之用。
。6、膏剂膏剂在穴位敷贴疗法中亦十分常用,临床上使用的有三种类型。硬膏,软膏,膏药胶布7.、锭剂锭剂是将治疗药物研极细末,并经细筛筛后,加水或面糊适量,制成锭形,烘干或晾干备用。用时加冷开水磨成糊状,以此涂布穴位。8.酊剂酊剂亦称酒剂,将药物粉碎成细末,加入75%医用酒精、白酒或3%碘酒内浸泡5~10天后,过滤去渣,入瓶密封备用。使用时可用棉球蘸湿,涂敷穴区或病灶。9.、煎剂将药物配制好后放入砂锅内,加水煎煮。水煮沸后,用文火慢煮30~45分钟,去渣留汁,以棉球或特制的药棒蘸药液,点敷穴位。应注意,煎药时水不可放多,点敷穴位应趁药汁温热之时,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作用机理
1.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2.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3.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优点1.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2.简单、容易操作3.病人顺应性强4.剂型灵活5.适应范围广泛缺点1.可能刺激皮肤,出现溃破、药疹等不良反应2.对于已破溃或开放性伤口,.可能引发感染等不良反应3.目前对于中药剂型的开发缺乏统一标准操作方法
1.方药的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
①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②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③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④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2.穴位的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①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②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③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
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贴敷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
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对于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
适应范围
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皮肤科疾病注意事项①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②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
住。
③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④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
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⑤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
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
良反应。
⑥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⑦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药物经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有∶药物外敷是以皮肤给药为途径,而药物经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有∶①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和皮表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
②水合作用∶中药外贴后,若以≤47℃加以温热刺激,被贴患部会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提高,膨胀呈多孔状态,局部血液流动加快,十分利于药物的渗入;
③表面活性剂作用∶剂中所含的铝皂等物质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强皮表类脂膜对药物的渗透率;
④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
如何提高药物对皮肤的渗透性是疗效明显与否的关键。现代研究认为,影响药物透皮吸收因素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外,还与皮肤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关系,而皮肤角质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障碍,要加强肌体对药物的吸收,必须使皮肤角质层软化才能加速药物的渗入。实践证明,温热刺激皮肤表面是使角质层软化的最有效手段。
透皮方法
为了增强药物对皮肤深层的渗透,常见的方法有∶
1.中药离子导入疗法——该技术始于70年代,它在患部加上电极并滴入中药液,使之渗入的方法。
2.中药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