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所有句式_第1页
文言文的所有句式_第2页
文言文的所有句式_第3页
文言文的所有句式_第4页
文言文的所有句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句式

——判断句式1、用“者”、“也”

表判断。(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

等表判断。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⑶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⑷夫六国与秦皆诸侯。3、主谓直接表判断⑴荀卿,赵人。⑵此亡秦之续耳。4、用否定词副词“非”表示判断⑴予本非文人画士。⑵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思考:以上四种判断句的谓语有什么特点?参考:以上判断句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此外还有一类用动词“为”““是”表判断。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⑵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请问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⑴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⑵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参考:在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的分句后面加“也”,是判断句,其谓语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例析

省略句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而在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在文言文中,根据省略成分的不同,省略句可以分为几下几种情况。

一、省略主语

在叙述中,主语是经常被省略的成分。又分为承前省和蒙后省。

1、承前省

承前省,就是前面的叙述中有后面叙述中的主语对象出现,那么,在后面的叙述中就常常被省略的情况。例如: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之《烛之武退秦师》)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同上)

2、蒙后省

蒙后省,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后面有主语对象出现,前面的叙述中就不出现的情况。例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3、自述省或对话省

有些主语的省略,是在自述或对话中间的,就称为自述省或对话省。例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触龙说赵太后》)

二、省略谓语动词

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中谓语动词的省略也较为常见。例如: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同上)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国语《勾践灭吴》)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及左公下狱,史朝夕()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三、省略宾语

汉语中只有动词和介词可以带宾语。因而,宾语的省略又分为省略动词宾语和省略介词宾语两种。

1、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同上)

2、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同上)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四、省略介词。

现代汉语中,介词一般不能省略,但在文言中却经常省略。

1、介词“于”的省略。例如: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今以钟磬置()水中。(《石钟山记》)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2、介词“以”的省略。例如: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促织》)

五、省略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也不能省略,而文言中却可以省略。例如:

计末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五蠹》)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梦溪笔谈》之《活版》)

六、对句中的省略。例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如:

(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动词前加“见”。如:

(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4)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见”往往与“于”字配合,由“于”引进主动者。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韩非子·难二》)

3.动词前加“为”引进主动者,或直接加“为”,不出现主动者。如:

(7)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字还常与“所”字配合使用,形成“为……所”式。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记》)

(10)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为”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于”或者“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者“为……见”式:《孟子•离妻上》)“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即“有一妻一妾而处室人”。译为:齐国有一个与妻妾同住一室的人。

⑧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雁荡具体而微”即“具体而微雁荡”。译为:也是形体完备而微小的雁荡山。

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

4、“而”“者”后置句。“中心词+而+定语+者”

“而”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者”放在定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字,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如: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②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即“可终身行之之一言”。译为:有可以终身实行的一句话吗?

③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穷民而无告者”即“无告之穷民”。译为:这四种人,是天下走投无路而又无依无靠的老百姓。5、“中心词+定语”

这种格式和判断句中的主语直接加表语一样,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辨识起来较困难。但这种情况出现很少。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跟随的女徒弟有十来个……)这里,“女”是“弟子”的定语,被后置了。(三)介宾后置句

【从严格意义上讲,介宾后置并不是变式句,只不过是古人习惯用介宾短语作补语,而今人喜欢用它作状语罢了。因此,翻译时,我们把古人的介宾短语补语挪到状语位置就行了】。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如: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拘于时”即“于时拘”,“学于余”即“于余学”,介宾短语补语调到状语的位置。译为:李家的孩子蟠……不[受时俗]约束,[向我]学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取之于蓝”即“于蓝取之”,“青于蓝”即“于蓝青”。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蓼蓝]更深。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译为:五亩住宅大的土地,[把桑树]种在上面。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以孝悌之义申之”,“负戴于道路”即“于道路负戴”。译为:[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②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