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课件:消化系统_第1页
解剖学课件:消化系统_第2页
解剖学课件:消化系统_第3页
解剖学课件:消化系统_第4页
解剖学课件:消化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消化系统内容提要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口腔至十二指肠叫上消化道;空肠至肛管叫下消化道。免费下载!1(一)胸部标志线胸部标志线主要有前正中线、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后正中线。(二)腹部分区1.九分法分为左、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左、右腹外侧区和脐区,左、右腹股沟区和腹下区。2.四分法分为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右下腹4个区。2第一节消化管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一)黏膜1.上皮大部分消化管为单层柱状上皮,以消化吸收功能为主,但口腔、咽、食管和肛门则为复层扁平上皮,有保护功能。2.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小消化腺、血管、淋巴组织。3.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3(二)黏膜下层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等。食管和十二指肠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三)肌层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等处的肌层为骨骼肌,其余各部为平滑肌。平滑肌一般呈内环、外纵排列,两层间有肌间神经丛。(四)外膜外膜分浆膜(间皮和结缔组织)和纤维膜(薄层结缔组织)。4二、口腔口腔借上、下牙弓和牙龈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一)腭腭可分为前2/3的硬腭和后1/3的软腭。软腭后缘中央有腭垂,腭垂两侧有向外下行的腭舌弓和腭咽弓。咽峡:由腭垂、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围成的狭窄区域,是口腔与咽的分界。5(二)舌舌由骨骼肌和黏膜构成,有搅拌食物、协助吞咽、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等功能。1.形态舌的前2/3为舌体,后1/3为舌根,舌体的前端叫舌尖,舌的上面为舌背。2.舌黏膜舌背的黏膜有许多小的突起,称舌乳头,按其形状可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等。63.舌肌为骨骼肌。(三)牙1.形态和构造形态:每个牙均分为牙冠、牙根、牙颈3部分。牙内部的腔隙称牙腔。构造:每个牙均由釉质、牙质、牙骨质、牙髓构成。72.种类和排列种类:第一套牙称乳牙(6个月开始萌出,6岁开始脱落),共20个,分切牙、尖牙和磨牙3

类。第二套牙称恒牙,共32个,分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4类。排列:分为上、下颌的左、右侧,由前内向后外排列。3.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和牙槽骨。8三、咽形态: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管道。位置:颈椎前方,上达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缘高度。9四、食管形态:呈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长约25cm。位置:位于脊柱前方,上端与咽相连,下端连于胃。分部: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三处狭窄:第一狭窄在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在食管穿膈处,距中切牙约40cm。10五、胃胃是消化管的最膨大部分,有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等功能。(一)形态和分部形态:有入、出两口(贲门、幽门),上、下两缘(胃小弯、胃大弯)和前、后两壁。胃小弯的最低点为角切迹。11(二)位置胃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三)胃壁的微细结构特点1.黏膜表面形成许多皱襞,有大量胃小凹。(1)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分泌黏液,保护黏膜。(2)固有层有大量腺体,分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2.肌层分为内斜、中环(幽门处增厚成幽门括约肌)、外纵三层。12六、小肠成人长5~7m,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一)十二指肠十二指肠长约25cm,呈“C”形包绕胰头。上部:近幽门处壁薄腔大,为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多发部位。降部:后内侧壁有十二指肠大乳头,为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水平部:向左横过第3腰椎体的前方,移行为升部。升部:十二指肠空肠曲连有十二指肠悬韧带。13(二)空肠和回肠空肠:在腹腔左上部,占近侧的2/5,管径较大,管壁较厚,血供较丰富,环形皱襞高而密,

有孤立淋巴滤泡。回肠:在腹腔右下部,占远侧的3/5,管径较小,管壁较薄,血供较差,环形皱襞低而疏,有

集合和孤立淋巴滤泡。14(三)小肠壁的形态和微细结构特点1.环形皱襞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内突起形成。2.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突起形成。中轴为固有层结缔组织,含中央乳糜管和毛细血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主要为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吸收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大量微绒毛排列成纹状缘。153.小肠腺主要有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潘氏细胞:常三五成群布于腺底部,呈锥体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内含溶菌酶。4.淋巴滤泡为固有层内的淋巴组织。5.十二指肠腺在黏膜下层内,分泌黏液,起保护作用。16七、大肠大肠长约1.5m,包绕在空、回肠的周围,分5部分。盲肠和结肠的特征性结构:17(一)盲肠位置:位于右髂窝内。形态:大肠起始处的膨大盲端,长6~8cm。回盲瓣:回肠开口于盲肠处的两片黏膜皱襞,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回肠。18(二)阑尾形态:蚯蚓状盲管,长6~8cm。位置:位于右髂窝,盲端位置不恒定,根部位置恒定,附着于盲肠后内侧壁,3条结肠带汇集处。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即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19(三)结肠位置:包绕在空、回肠周围。

分部: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四)直肠位置:位于盆腔内。形态:直肠并不直,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直肠骶曲凸向后;直肠会阴曲凸向前。直肠壶腹:为直肠膨大的下部。20(五)肛管位置:上接直肠,下端终于肛门,长3~4cm。结构:肛柱为肛管内面的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肛瓣为相邻两个肛柱下端之间的半月形皱襞。肛窦是肛瓣与相邻两个肛柱下端围成的开口向上的小窝。齿状线是各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的锯齿状的环形线,是皮肤和黏膜移行的分界线,其上、下的动脉来源、静脉回流、神经支配各不相同。21一、唾液腺大唾液腺共3对,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它们分泌的唾液有湿润口腔、调和食物及分解淀粉等作用。二、肝肝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有分泌胆汁、储存糖原、参与物质代谢、解毒和防御等功能。第二节消化腺22(一)肝的形态和位置1.形态呈楔形,红褐色,质软而脆,受暴力作用易破裂出血,分上下两面、前后两缘。肝上面(膈面):膨隆,借镰状韧带分为:肝右叶,大而厚;肝左叶,小而薄。肝下面(脏面):凹凸不平,有左、右纵沟和一条横沟,排成“H”形。232.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24(二)肝的微细结构肝的表面包有由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的被膜。肝实质被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肝小叶。1.肝小叶呈多面棱柱体,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相邻肝小叶之间结缔组织很少,常分界不清。肝小叶主要由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和胆小管组成。(1)中央静脉为纵贯肝小叶中央的一条小静脉,管壁不完整,有肝血窦开口。25(2)肝板为单层肝细胞排列成的板状结构,凹凸不平,彼此连接成网,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索:为肝板的切面,呈条索状。26(3)肝血窦肝板之间的毛细血管网,腔大不规则。窦壁特点:内皮有孔,内皮细胞间隙大,内皮外无基膜,通透性大。肝巨噬细胞:在窦腔内,细胞形态不规则,有变形运动和活跃的吞噬能力。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充满血浆,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27(4)胆小管为肝细胞之间的微细管道,由相邻两个肝细胞的细胞膜向各自的胞质内凹陷围成。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直接进入胆小管。2.门管区是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区,伴行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283.肝内血液循环29(三)肝外胆道肝外胆道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1.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分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相当于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相交处。2.输胆管道包括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为肝胰壶腹周围增厚的环行平滑肌。30(1)未进食时,肝胰壶腹括约肌收缩。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胆小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储存、浓缩。(2)进食时,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①胆囊收缩,胆囊内胆汁→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②同时,肝内排泄胆汁→左、右肝管→肝总管31三、胰(一)形态和位置位置:位于胃后方,平对第1,2腰椎体高度,横贴于腹后壁。形态: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胰体为胰中间的大部分,胰尾较细,向左至脾门。胰管:纵贯胰内全长,与胆总管汇合成后,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32(二)微细结构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1.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能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2.内分泌部(胰岛)在腺泡之间,是大小不一的内分泌细胞团块,主要有3种细胞。33一、腹膜与腹膜腔腹膜:是一层浆膜,薄而光滑,半透明,由间皮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覆盖在腹、盆腔壁内和

腹、盆腔脏器表面,有分泌、吸收、支持、保护、修复和防御等功能。腹膜分部:脏腹膜覆盖在腹、盆腔脏器表面;壁腹膜衬于腹、盆腔壁内面。腹膜腔:是脏、壁腹膜相互移行所围成的腔隙,男性密闭,女性与外界相通。第三节腹膜34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根据腹、盆腔脏器被腹膜覆盖的情况,分3类:35三、腹膜形成的结构(一)韧带韧带主要有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二)网膜1.小网膜是肝门连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可分为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两部分。在肝十二指肠韧带的两层腹膜之间有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肝总管通过。362.大网膜是连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四层腹膜结构。3.网膜囊是位于小网膜和胃后方的一个扁窄的腹膜间隙,是腹膜腔的一部分,经右侧的网膜孔与大腹膜腔相通。37(三)系膜系膜是将肠管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夹有血管、神经、淋巴管、淋巴结和脂肪等。系膜分为小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等。(四)陷凹陷凹是腹膜在盆腔脏器之间移行返折形成的凹陷。男性有直肠膀胱陷凹,女性有直肠子宫陷凹和膀胱子宫陷凹。在站立或坐立时,直肠膀胱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腔最低的地方。38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上消化道是指()A.口腔至胃的消化管B.口腔至十二指肠的消化管

C.口腔至空肠的消化管D.口腔至回肠的消化管

2.小肠分为()A.十二指肠、空肠和阑尾B.空肠、回肠和阑尾

C.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D.十二指肠、回肠和阑尾393.关于牙式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以检查者的方位为准B.用“┼”将牙分成上、下、左、右四区

C.用1~8标示对应的恒牙D.用Ⅰ~Ⅴ标示对应的乳牙

4.牙式“┼5”是指()A.左下颌第2乳磨牙B.左下颌第2前磨牙

C.左上颌第2乳磨牙D.右下颌第2前磨牙

405.恒牙共()

A.20个B.28个C.30个D.32个

6.关于舌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由平滑肌和表面覆盖的黏膜构成B.可分为舌根和舌体两部分

C.舌体背面的黏膜内有舌扁桃体D.舌背黏膜的舌乳头内都含味蕾417.使舌前伸的肌是()

A.舌内的横行肌B.舌内的垂直肌C.舌内的纵行肌D.两侧的颏舌肌

8.颏舌肌()

A.一侧收缩使舌尖偏向同侧B.一侧收缩使舌尖偏向对侧

C.两侧同时收缩使舌尖伸向上D.两侧同时收缩使舌尖伸向后429.咽()

A.位于颈椎的后方B.位于鼻腔、口腔和喉腔的前方

C.上端抵达颅腔D.下端与第6颈椎下缘同高

10.共同围成咽峡的是()

A.腭垂、两侧腭舌弓和舌体B.腭垂、两侧腭舌弓和舌根

C.腭垂、两侧腭咽弓和舌根D.软腭、两侧腭咽弓和舌根

4311.关于咽的描述,错误的是()A.呈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管道B.两侧与中耳鼓室相通

C.前壁不完整,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D.分为鼻咽和喉咽两部分

12.腭扁桃体位于()A.固有口腔B.鼻咽C.口咽D.喉咽

13.食管第二处狭窄距中切牙()A.15cmB.20cmC.25cmD.40cm

4414.关于胃形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入口叫幽门B.出口叫贲门

C.胃小弯的最低点称角切迹D.胃大弯凸向右上方

15.胃中等度充盈时()

A.大部分在脐区,小部分在腹上区B.大部分在左季肋区,小部分在腹上区

C.大部分在右季肋区,小部分在腹上区D.大部分在左季肋区,小部分在脐区4516.与胃后壁毗邻的器官是()A.肝B.胆囊C.回肠D.胰

17.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A.十二指肠上部B.十二指肠降部

C.十二指肠升部D.十二指肠水平部

18.空肠的特点是()A.肠系膜中动脉弓级数少B.环形皱襞低而疏

C.管径较小且管壁较薄D.富含集合淋巴滤泡

4619.有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的肠管是()A.大肠B.结肠C.直肠D.小肠20.有关盲肠和阑尾的描述,错误的是()A.盲肠位于右髂窝内B.回盲瓣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回肠

C.阑尾根部又称为麦氏点D.盲肠的3条结肠带汇聚于阑尾根部

21.关于直肠的描述,错误的是()A.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B.下部膨大为直肠壶腹

C.上端与乙状结肠相续,向下续肛门D.内有2~3条直肠横襞

4722.关于肛管的描述,错误的是()A.上接直肠,下端终于肛门B.齿状线是皮肤和黏膜的分界线

C.肛门内括约肌是环行骨骼肌D.内有6~10条纵行的肛柱23.关于齿状线的描述,错误的是()A.由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的锯齿状的环形线

B.是皮肤和黏膜的分界线

C.其上下的神经支配、血液来源、回流都相同

D.是区分内、外痔的分界线4824.关于肛门括约肌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有肛门内、外括约肌之分B.肛门内括约肌是环行平滑肌

C.肛门外括约肌是环行骨骼肌D.损伤肛门内括约肌会引起大便失禁

25.腮腺导管开口处平对()A.上颌第二前磨牙的颊黏膜处B.下颌第二前磨牙的颊黏膜处

C.上颌第二磨牙的颊黏膜处D.下颌第二磨牙的颊黏膜处4926.肝大部分位于()

A.右季肋区和腹上区B.右季肋区

C.左季肋区和腹上区D.腹上区

27.关于肝体表投影的描述,错误的是()A.上界与膈穹隆一致B.上界最高点在右锁骨中线交第5肋处

C.下界右侧与右肋弓一致D.在右肋弓触到肝一定是肝肿大5028.胆囊()

A.位于右纵沟的前部B.位于左纵沟的前部

C.位于横沟内D.能分泌胆汁

29.胆总管由()

A.左、右肝管合成B.胆囊管与肝管合成

C.肝总管和胰管汇合而成D.胆囊管与肝总管合成5130.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相当于()

A.右侧腹直肌与右肋弓相交处B.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相交处

C.左侧腹直肌与左肋弓相交处D.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相交处31.肝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右侧最高点相当于右锁骨中线与()

A.第4肋的交点B.第4肋间隙的交点

C.第5肋的交点D.第5肋间隙的交点5232.关于胰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腺B.位于胃的后方,横贴于腹后壁

C.实质内有一条胰管D.分为胰头、胰颈和胰尾3部分33.由四层腹膜构成的结构是()A.肝镰状韧带B.大网膜C.小网膜D.系膜34.食管()A.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B.黏膜层有食管腺

C.肌层为骨骼肌D.外膜为纤维膜

5335.胃壁()

A.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B.肌层为内斜、外纵的平滑肌

C.黏膜表面有大量的胃小凹D.固有层的胃底腺主要分泌黏液

36.胃底腺的细胞主要是()

A.主细胞、壁细胞和颈黏液细胞B.主细胞、壁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C.主细胞、柱状细胞和颈黏液细胞D.主细胞、壁细胞和未分化细胞

5437.与扩大小肠吸收面积无关的结构是()A.纹状缘B.肠绒毛C.环行皱襞D.小肠腺

38.小肠壁黏膜()

A.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B.由皱襞、肠绒毛和肠腺构成

C.由上皮和黏膜肌构成D.有环形皱襞、肠绒毛和纹状缘39.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A.中央静脉B.肝板C.肝小叶D.门管区

5540.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A.中央静脉B.肝血窦C.窦周隙D.肝板

41.不在肝门管区内的结构是()A.小叶间动脉B.小叶间胆管

C.小叶间静脉D.小叶下静脉42.胆小管()A.管壁是内皮B.管壁是肝细胞膜

C.管壁是间皮D.位于肝血窦间56二、多项选择题

1.大肠包括()

A.阑尾B.盲肠C.结肠D.直肠E.肛管

2.属于消化腺的是()

A.小肠腺B.腮腺C.下颌下腺D.胰岛E.肝573.舌()

A.分为舌根和舌体B.前1/3为舌体

C.体的前端为舌尖D.后2/3为舌根

E.上面为舌背

4.咽的交通关系是()

A.借鼻后孔与鼻腔相通B.借咽峡与口腔相通

C.借喉口与喉腔相通D.经咽鼓管与鼓室相通

E.向下续于食管585.构成咽淋巴环的是()

A.咽扁桃体B.腭扁桃体

C.孤立淋巴滤泡D.舌扁桃体

E.集合淋巴滤泡

6.食管的三处狭窄()A.第一狭窄位于食管起始处B.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C.第三狭窄位于食管穿膈处D.是异物容易滞留和肿瘤好发部位

E.距中切牙分别约15cm,25cm,35cm

597.食管()

A.位于脊柱的前方B.在第6颈椎上缘续咽

C.全长大约20cmD.下端连于胃的贲门

E.分为颈部、胸部

8.位于肛管内的结构有()

A.肛窦B.肛梳C.肛瓣

D.直肠横襞E.肛柱609.唾液腺包括()A.腮腺B.肝C.舌下腺D.胰E.下颌下腺

10.出入肝门的结构有()A.肝固有动脉B.肝静脉C.肝左管D.肝门静脉E.肝右管

11.肝的形态()A.呈楔形,质硬而脆B.有上、下两缘,前、后两面

C.膈面被分为两叶D.脏面有左、右纵沟和一条横沟E.脏面被分为四叶6112.肝外胆道包括()

A.胆总管B.胰管C.肝总管D.胆囊E.肝左、右管

13.胰()

A.位于胃的后方,横贴于腹后壁B.既分泌胰液,又分泌激素

C.分为胰头、胰颈和胰尾3部分D.实质内有一条胰管

E.产生的分泌物都经胰管排入小肠6214.腹膜()

A.是由间皮和结缔组织构成的浆膜B.分为脏腹膜和壁腹膜

C.有分泌、吸收、支持和保护功能D.有修复和防御等功能

E.所围成的腹膜腔都是完全密闭的

15.属于腹膜形成的结构有()A.镰状韧带B.大网膜C.肝圆韧带

D.肠系膜E.直肠子宫陷凹6316.属于腹膜间位器官的有()

A.肝B.胃C.卵巢D.胰E.子宫

17.组成肝小叶的主要结构有()

A.肝板B.中央静脉C.肝血窦D.胆小管E.门管区

18.胰岛中主要细胞有()A.A细胞B.B细胞C.C细胞D.D细胞E.E细胞

64三、判断题

1.咽峡是由腭垂、两侧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围成。()

2.鼻咽两侧借咽鼓管与中耳鼓室相通。()

3.咽隐窝是食物中异物容易滞留的地方。()

4.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多发部位。()

5.空肠只有孤立淋巴滤泡,而回肠只有集合淋巴滤泡。()

6.大肠都比小肠大,直肠一定是直的。()657.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是手术中区别大、小肠的标志。()

8.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又称麦氏点,即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处。()

9.肝门是肝静脉、肝固有动脉、肝总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肝的部位。()

10.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点在右锁中线与右肋弓相交处。()

11.肝左管和肝右管出肝门后合成胆总管。()6612.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内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岛素和高血糖素。()

13.微绒毛是小肠黏膜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伸出的指状突起。()

14.胆小管的管壁是由内皮细胞组成。()

15.窦周隙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67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磁共振成像发生事件作者或公司磁共振发展史1946发现磁共振现象BlochPurcell1971发现肿瘤的T1、T2时间长Damadian1973做出两个充水试管MR图像Lauterbur1974活鼠的MR图像Lauterbur等1976人体胸部的MR图像Damadian1977初期的全身MR图像

Mallard1980磁共振装置商品化1989

0.15T永磁商用磁共振设备中国安科

2003诺贝尔奖金LauterburMansfierd时间MR成像基本原理实现人体磁共振成像的条件:人体内氢原子核是人体内最多的物质。最易受外加磁场的影响而发生磁共振现象(没有核辐射)有一个稳定的静磁场(磁体)梯度场和射频场:前者用于空间编码和选层,后者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之形成磁共振现象信号接收装置:各种线圈计算机系统:完成信号采集、传输、图像重建、后处理等

人体内的H核子可看作是自旋状态下的小星球。自然状态下,H核进动杂乱无章,磁性相互抵消zMyx进入静磁场后,H核磁矩发生规律性排列(正负方向),正负方向的磁矢量相互抵消后,少数正向排列(低能态)的H核合成总磁化矢量M,即为MR信号基础ZZYYXB0XMZMXYA:施加90度RF脉冲前的磁化矢量MzB:施加90度RF脉冲后的磁化矢量Mxy.并以Larmor频率横向施进C:90度脉冲对磁化矢量的作用。即M以螺旋运动的形式倾倒到横向平面ABC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能量

三、弛豫(Relaxation)回复“自由”的过程

1.

纵向弛豫(T1弛豫):

M0(MZ)的恢复,“量变”高能态1H→低能态1H自旋—晶格弛豫、热弛豫

吸收RF光子能量(共振)低能态1H高能态1H

放出能量(光子,MRS)T1弛豫时间:

MZ恢复到M0的2/3所需的时间

T1愈小、M0恢复愈快T2弛豫时间:MXY丧失2/3所需的时间;T2愈大、同相位时间长MXY持续时间愈长MXY与S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

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磁共振诊断基于此两种标准图像磁共振常规h检查必扫这两种标准图像.T1的长度在数百至数千毫秒(ms)范围T2值的长度在数十至数千毫秒(ms)范围

在同一个驰豫过程中,T2比T1短得多

如何观看MR图像:首先我们要分清图像上的各种标示。分清扫描序列、扫描部位、扫描层面。正常或异常的所在部位---即在同一层面观察、分析T1、T2加权像上信号改变。绝大部分病变T1WI是低信号、T2WI是高信号改变。只要熟悉扫描部位正常组织结构的信号表现,通常病变与正常组织不会混淆。一般的规律是T1WI看解剖,T2WI看病变。磁共振成像技术--图像空间分辨力,对比分辨力一、如何确定MRI的来源(一)层面的选择1.MXY产生(1H共振)条件

RF=ω=γB02.梯度磁场Z(GZ)

GZ→B0→ω

不同频率的RF

特定层面1H激励、共振

3.层厚的影响因素

RF的带宽↓

GZ的强度↑层厚↓〈二〉体素信号的确定1、频率编码2、相位编码

M0↑--GZ、RF→相应层面MXY----------GY→沿Y方向1H有不同ω

各1H同相位MXY旋进速度不同同频率一定时间后→→GX→沿X方向1H有不同ω沿Y方向不同1H的MXYMXY旋进频率不同位置不同(相位不同)〈三〉空间定位及傅立叶转换

GZ----某一层面产生MXYGX----MXY旋进频率不同

GY----MXY旋进相位不同(不影响MXY大小)

↓某一层面不同的体素,有不同频率、相位

MRS(FID)第三节、磁共振检查技术检查技术产生图像的序列名产生图像的脉冲序列技术名TRA、COR、SAGT1WT2WSETR、TE…….梯度回波FFE快速自旋回波FSE压脂压水MRA短TR短TE--T1W长TR长TE--T2W增强MR最常用的技术是:多层、多回波的SE(spinecho,自旋回波)技术磁共振扫描时间参数:TR、TE磁共振扫描还有许多其他参数:层厚、层距、层数、矩阵等序列常规序列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FSE)梯度回波(FE)反转恢复(IR),脂肪抑制(STIR)、水抑制(FLAIR)高级序列水成像(MRCP,MRU,MRM)血管造影(MRA,TOF2D/3D)三维成像(SPGR)弥散成像(DWI)关节运动分析是一种成像技术而非扫描序列自旋回波(SE)必扫序列图像清晰显示解剖结构目前只用于T1加权像快速自旋回波(FSE)必扫序列成像速度快多用于T2加权像梯度回波(GE)成像速度快对出血敏感T2加权像水抑制反转恢复(IR)水抑制(FLAIR)抑制自由水梗塞灶显示清晰判断病灶成份脂肪抑制反转恢复(IR)脂肪抑制(STIR)抑制脂肪信号判断病灶成分其它组织显示更清晰血管造影(MRA)无需造影剂TOF法PC法MIP投影动静脉分开显示水成像(MRCP,MRU,MRM)含水管道系统成像胆道MRCP泌尿路MRU椎管MRM主要用于诊断梗阻扩张超高空间分辨率扫描任意方位重建窄间距重建技术大大提高对小器官、小病灶的诊断能力三维梯度回波(SPGR) 早期诊断脑梗塞

弥散成像MRI的设备一、信号的产生、探测接受1.磁体(Magnet):静磁场B0(Tesla,T)→组织净磁矩M0

永磁型(permanentmagnet)常导型(resistivemagnet)超导型(superconductingmagnet)磁体屏蔽(magnetshielding)2.梯度线圈(gradientcoil):

形成X、Y、Z轴的磁场梯度功率、切换率3.射频系统(radio-frequencesystem,RF)

MR信号接收二、信号的处理和图象显示数模转换、计算机,等等;MRI技术的优势1、软组织分辨力强(判断组织特性)2、多方位成像3、流空效应(显示血管)4、无骨骼伪影5、无电离辐射,无碘过敏6、不断有新的成像技术MRI技术的禁忌证和限度1.禁忌证

体内弹片、金属异物各种金属置入:固定假牙、起搏器、血管夹、人造关节、支架等危重病人的生命监护系统、维持系统不能合作病人,早期妊娠,高热及散热障碍2.其他钙化显示相对较差空间分辨较差(体部,较同等CT)费用昂贵多数MR机检查时间较长1.病人必须去除一切金属物品,最好更衣,以免金属物被吸入磁体而影响磁场均匀度,甚或伤及病人。2.扫描过程中病人身体(皮肤)不要直接触碰磁体内壁及各种导线,防止病人灼伤。3.纹身(纹眉)、化妆品、染发等应事先去掉,因其可能会引起灼伤。4.病人应带耳塞,以防听力损伤。扫描注意事项颅脑MRI适应症颅内良恶性占位病变脑血管性疾病梗死、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等颅脑外伤性疾病脑挫裂伤、外伤性颅内血肿等感染性疾病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等脱髓鞘性或变性类疾病多发性硬化(MS)等先天性畸形胼胝体发育不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脊柱和脊髓MRI适应证1.肿瘤性病变椎管类肿瘤(髓内、髓外硬膜内、硬膜外),椎骨肿瘤(转移性、原发性)2.炎症性疾病脊椎结核、骨髓炎、椎间盘感染、硬膜外脓肿、蛛网膜炎、脊髓炎等3.外伤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椎管内血肿、脊髓损伤等4.脊柱退行性变和椎管狭窄症椎间盘变性、膨隆、突出、游离,各种原因椎管狭窄,术后改变,5.脊髓血管畸形和血管瘤6.脊髓脱髓鞘疾病(如MS),脊髓萎缩7.先天性畸形胸部MRI适应证呼吸系统对纵隔及肺门区病变显示良好,对肺部结构显示不如CT。胸廓入口病变及其上下比邻关系纵隔肿瘤和囊肿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其他较CT无明显优越性心脏及大血管大血管病变各类动脉瘤、腔静脉血栓等心脏及心包肿瘤,心包其他病变其他(如先心、各种心肌病等)较超声心动图无优势,应用不广腹部MRI适应证主要用于部分实质性器官的肿瘤性病变肝肿瘤性病变,提供鉴别信息胰腺肿瘤,有利小胰癌、胰岛细胞癌显示宫颈、宫体良恶性肿瘤及分期等,先天畸形肿瘤的定位(脏器上下缘附近)、分期胆道、尿路梗阻和肿瘤,MRCP,MRU直肠肿瘤骨与关节MRI适应证X线及CT的后续检查手段--钙质显示差和空间分辨力部分情况可作首选:1.累及骨髓改变的骨病(早期骨缺血性坏死,早期骨髓炎、骨髓肿瘤或侵犯骨髓的肿瘤)2.结构复杂关节的损伤(膝、髋关节)3.形状复杂部位的检查(脊柱、骨盆等)软件登录界面软件扫描界面图像浏览界面胶片打印界面报告界面报告界面2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概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2/3发生在切口医疗费用的增加病人满意度下降导致感染、止血和疼痛一直是外科的三大挑战,止血和疼痛目前已较好解决感染仍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重大问题,处理不当,将产生严重后果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占院内感染的14%~16%,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居院内感染第3位严重手术部位的感染——病人的灾难,医生的梦魇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SI)

手术部位感染的40%–60%可以预防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外科医生的困惑★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是预防什么感染?★哪些情况需要抗生素预防?★怎样选择抗生素?★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要用多长时间?定义:指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分类:切口浅部感染切口深部感染器官/腔隙感染一、SSI定义和分类二、SSI诊断标准——切口浅部感染

指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3.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红热,肿胀,疼痛或压痛,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如培养阴性则不算感染)

4.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SSI

注意: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感染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二、SSI诊断标准——切口深部感染

指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为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2.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①体温>38℃;②局部疼痛或压痛

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注意: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列为深部感染

二、SSI诊断标准—器官/腔隙感染

指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

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人工植入物:指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等二、SSI诊断标准—器官/腔隙感染

不同种类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感染有:

腹部:腹腔内感染(腹膜炎,腹腔脓肿)生殖道: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盆腔脓肿血管:静脉或动脉感染三、SSI的发生率美国1986年~1996年593344例手术中,发生SSI15523次,占2.62%英国1997年~2001年152所医院报告在74734例手术中,发生SSI3151例,占4.22%中国?SSI占院内感染的14~16%,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三、SSI的发生率SSI与部位:非腹部手术为2%~5%腹部手术可高达20%SSI与病人:入住ICU的机会增加60%再次入院的机会是未感染者的5倍SSI与切口类型:清洁伤口 1%~2%清洁有植入物 <5%可染伤口<10%手术类别手术数SSI数感染率(%)小肠手术6466610.2大肠手术7116919.7子宫切除术71271722.4肝、胆管、胰手术1201512.5胆囊切除术8222.4不同种类手术的SSI发生率:三、SSI的发生率手术类别SSI数SSI类别(%)切口浅部切口深部器官/腔隙小肠手术6652.335.412.3大肠手术69158.426.315.3子宫切除术17278.813.57.6骨折开放复位12379.712.28.1不同种类手术的SSI类别:三、SSI的发生率延迟愈合疝内脏膨出脓肿,瘘形成。需要进一步处理这里感染将导致:延迟愈合疝内脏膨出脓肿、瘘形成需进一步处理四、SSI的后果四、SSI的后果在一些重大手术,器官/腔隙感染可占到1/3。SSI病人死亡的77%与感染有关,其中90%是器官/腔隙严重感染

——InfectControlandHospEpidemiol,1999,20(40:247-280SSI的死亡率是未感染者的2倍五、导致SSI的危险因素(1)病人因素: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吸烟、其他部位有感染灶、已有细菌定植、免疫低下、低氧血症五、导致SSI的危险因素(2)术前因素:术前住院时间过长用剃刀剃毛、剃毛过早手术野卫生状况差(术前未很好沐浴)对有指征者未用抗生素预防五、导致SSI的危险因素(3)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术中发生明显污染置入人工材料、组织创伤大止血不彻底、局部积血积液存在死腔和/或失活组织留置引流术中低血压、大量输血刷手不彻底、消毒液使用不当器械敷料灭菌不彻底等手术特定时间是指在大量同种手术中处于第75百分位的手术持续时间其因手术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超过T越多,SSI机会越大五、导致SSI的危险因素(4)SSI危险指数(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制定):病人术前已有≥3种危险因素污染或污秽的手术切口手术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T)

(或一般手术>2h)六、预防SSI干预方法根据指南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正确脱毛方法缩短术前住院时间维持手术患者的正常体温血糖控制氧疗抗菌素的预防/治疗预防

在污染细菌接触宿主手术部位前给药治疗

在污染细菌接触宿主手术部位后给药

防患于未然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137预防和治疗性抗菌素使用目的:清洁手术:防止可能的外源污染可染手术:减少粘膜定植细菌的数量污染手术:清除已经污染宿主的细菌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138需植入假体,心脏手术、神外手术、血管外科手术等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预防性抗菌素使用指征:可染伤口(Clean-contaminatedwound)污染伤口(Contaminatedwound)清洁伤口(Cleanwound)但存在感染风险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哪些病人有用?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种类选择?使用单次还是多次?采用怎样的给药途径?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预防性抗菌素显示有效的手术有:妇产科手术胃肠道手术(包括阑尾炎)口咽部手术腹部和肢体血管手术心脏手术骨科假体植入术开颅手术某些“清洁”手术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哪些病人有用?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种类选择?使用单次还是多次?采用怎样的给药途径?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

理想的给药时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最佳的给药时机研究显示:切皮前45~75min给药,SSI发生率最低,且不建议在切皮前30min内给药影响给药时间的因素:所选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性手术中污染发生的可能时间病人的循环动力学状态止血带的使用剖宫产细菌在手术伤口接种后的生长动力学

手术过程

012345671hr2hrs6hrs1day3-5days细菌数logCFU/ml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144术后给药,细菌在手术伤口接种的生长动力学无改变

手术过程抗生素血肿血浆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Antibioticsinclot

手术过程

血浆中抗生素予以抗生素血块中抗生素血浆术前给药,可以有效抑制细菌在手术伤口的生长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146ClassenDC,etal..NEnglJMed1992;326:281切开前时间切开后时间予以抗生素切开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不同给药时间,手术伤口的感染率不同NEJM1992;326:281-6投药时间感染数(%)相对危险度(95%CI)早期(切皮前2-24h)36914(3.8%)6.7(2.9-14.7)4.3手术前(切皮前45-75min)170810(0.9%)1.0围手术期(切皮后3h内)2824(1.4%)2.4(0.9-7.9) 2.1手术后(切皮3h以上)48816(3.3%)5.8(2.6-12.3)

5.8全部284744(1.5%)似然比病人数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结论:抗生素在切皮前45-75min或麻醉诱导开始时给药,预防SSI效果好148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切口切开后,局部抗生素分布将受阻必须在切口切开前给药!!!抗菌素应在切皮前45~75min给药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哪些病人有用?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种类选择?使用单次还是多次?采用怎样的给药途径?有效安全杀菌剂半衰期长相对窄谱廉价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抗生素的选择原则:各类手术最易引起SSI的病原菌及预防用药选择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

手术最可能的病原菌预防用药选择胆道手术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头孢呋辛或头孢哌酮或

(如脆弱类杆菌)头孢曲松阑尾手术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

(如脆弱类杆菌)+甲硝唑结、直肠手术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

(如脆弱类杆菌)头孢噻肟;+甲硝唑泌尿外科手术革兰阴性杆菌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妇产科手术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

B族链球菌,厌氧菌头孢噻肟;+甲硝唑莫西沙星(可单药应用)注:各种手术切口感染都可能由葡萄球菌引起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哪些病人有用?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种类选择?使用单次还是多次?采用怎样的给药途径?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单次给药还是多次给药?没有证据显示多次给药比单次给药好伤口关闭后给药没有益处多数指南建议24小时内停药没有必要维持抗菌素治疗直到撤除尿管和引流管手术时间延长或术中出血量较大时可重复给药细菌污染定植感染一次性用药用药24h用药4872h数小时从十数小时到数十小时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用药时机不同,用药期限也应不同短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优点: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减少毒副作用不易产生耐药菌株不易引起微生态紊乱减轻病人负担可以选用单价较高但效果较好的抗生素减少护理工作量药品消耗增加抗菌素相关并发症增加耐药抗菌素种类增加易引起脆弱芽孢杆菌肠炎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延长抗菌素使用的缺点: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哪些病人有用?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种类选择?使用单次还是多次?采用怎样的给药途径?正确的给药方法: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应静脉给药,2030min滴完肌注、口服存在吸收上的个体差异,不能保证血液和组织的药物浓度,不宜采用常用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为12h,若手术超过34h,应给第2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3次可能有损伤肠管的手术,术前用抗菌药物准备肠道局部抗生素冲洗创腔或伤口无确切预防效果,不予提倡不应将日常全身性应用的抗生素应用于伤口局部(诱发高耐药)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等抗生素缓释系统(PMMA—青大霉素骨水泥或胶原海绵)局部应用可能有一定益处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不提倡局部预防应用抗生素:时机不当时间太长选药不当,缺乏针对性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预防用药易犯的错误:在开刀前45-75min之内投药按最新临床指南选药术后24小时内停药择期手术后一般无须继续使用抗生素大量对比研究证明,手术后继续用药数次或数天并不能降低手术后感染率若病人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使用人工植入物,可再用1次或数次小结预防SSI干预方法

——正确的脱毛方法用脱毛剂、术前即刻备皮可有效减少SSI的发生手术部位脱毛方法与切口感染率的关系:备皮方法 剃毛备皮 5.6%

脱毛0.6%备皮时间 术前24小时前 >20%

术前24小时内 7.1%

术前即刻 3.1%方法/时间 术前即刻剪毛 1.8%

前1晚剪/剃毛 4.0%THANKYOUMagneticResonanceImagingPART01磁共振成像发生事件作者或公司磁共振发展史1946发现磁共振现象BlochPurcell1971发现肿瘤的T1、T2时间长Damadian1973做出两个充水试管MR图像Lauterbur1974活鼠的MR图像Lauterbur等1976人体胸部的MR图像Damadian1977初期的全身MR图像

Mallard1980磁共振装置商品化1989

0.15T永磁商用磁共振设备中国安科

2003诺贝尔奖金LauterburMansfierd时间PART02MR成像基本原理实现人体磁共振成像的条件:人体内氢原子核是人体内最多的物质。最易受外加磁场的影响而发生磁共振现象(没有核辐射)有一个稳定的静磁场(磁体)梯度场和射频场:前者用于空间编码和选层,后者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之形成磁共振现象信号接收装置:各种线圈计算机系统:完成信号采集、传输、图像重建、后处理等

人体内的H核子可看作是自旋状态下的小星球。自然状态下,H核进动杂乱无章,磁性相互抵消zMyx进入静磁场后,H核磁矩发生规律性排列(正负方向),正负方向的磁矢量相互抵消后,少数正向排列(低能态)的H核合成总磁化矢量M,即为MR信号基础ZZYYXB0XMZMXYA:施加90度RF脉冲前的磁化矢量MzB:施加90度RF脉冲后的磁化矢量Mxy.并以Larmor频率横向施进C:90度脉冲对磁化矢量的作用。即M以螺旋运动的形式倾倒到横向平面ABC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能量

三、弛豫(Relaxation)回复“自由”的过程

1.

纵向弛豫(T1弛豫):

M0(MZ)的恢复,“量变”高能态1H→低能态1H自旋—晶格弛豫、热弛豫

吸收RF光子能量(共振)低能态1H高能态1H

放出能量(光子,MRS)T1弛豫时间:

MZ恢复到M0的2/3所需的时间

T1愈小、M0恢复愈快T2弛豫时间:MXY丧失2/3所需的时间;T2愈大、同相位时间长MXY持续时间愈长MXY与S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

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磁共振诊断基于此两种标准图像磁共振常规h检查必扫这两种标准图像.T1的长度在数百至数千毫秒(ms)范围T2值的长度在数十至数千毫秒(ms)范围

在同一个驰豫过程中,T2比T1短得多

如何观看MR图像:首先我们要分清图像上的各种标示。分清扫描序列、扫描部位、扫描层面。正常或异常的所在部位---即在同一层面观察、分析T1、T2加权像上信号改变。绝大部分病变T1WI是低信号、T2WI是高信号改变。只要熟悉扫描部位正常组织结构的信号表现,通常病变与正常组织不会混淆。一般的规律是T1WI看解剖,T2WI看病变。磁共振成像技术--图像空间分辨力,对比分辨力一、如何确定MRI的来源(一)层面的选择1.MXY产生(1H共振)条件

RF=ω=γB02.梯度磁场Z(GZ)

GZ→B0→ω

不同频率的RF

特定层面1H激励、共振

3.层厚的影响因素

RF的带宽↓

GZ的强度↑层厚↓〈二〉体素信号的确定1、频率编码2、相位编码

M0↑--GZ、RF→相应层面MXY----------GY→沿Y方向1H有不同ω

各1H同相位MXY旋进速度不同同频率一定时间后→→GX→沿X方向1H有不同ω沿Y方向不同1H的MXYMXY旋进频率不同位置不同(相位不同)〈三〉空间定位及傅立叶转换

GZ----某一层面产生MXYGX----MXY旋进频率不同

GY----MXY旋进相位不同(不影响MXY大小)

↓某一层面不同的体素,有不同频率、相位

MRS(FID)第三节、磁共振检查技术检查技术产生图像的序列名产生图像的脉冲序列技术名TRA、COR、SAGT1WT2WSETR、TE…….梯度回波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