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对发展过程的理解和探讨:第一章二元模型课件_第1页
第二篇对发展过程的理解和探讨:第一章二元模型课件_第2页
第二篇对发展过程的理解和探讨:第一章二元模型课件_第3页
第二篇对发展过程的理解和探讨:第一章二元模型课件_第4页
第二篇对发展过程的理解和探讨:第一章二元模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篇

对发展过程的理解和探讨

第一章二元模型引子:“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对发展过程的探讨,可以发现“发展”所需要的条件。1、“二元模型”2、罗斯托的“起飞”理论3、结构转换理论一、“二元模型”对发展过程的理解

“发展”意味着事物从状态1到状态2的演化或转变。“二元模型”把“发展”理解为劳动力资源(或人口、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进入非农产业,从农村进入城市。推荐阅读,汪小勤: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述评,经济学动态,1998,(1):73~78。二、“二元模型”的产生与发展一致认为,是伯克最早提出了“二元”的概念,但他使用的是“二元社会制度”。Boeke,J.H(1953),EconomicsandEconomicPolicyofDualSocietiesasExemplifiedbyIndonesia【荷兰】J.H.伯克:二元社会的经济学与经济政策:以印度尼西亚为例,1953年。发展经济学中,“二元模型”的开拓者是威廉﹒阿瑟﹒刘易斯。Lewis,W.A.(1954)EconomicDevelopmentwithUnlimitedSuppliesLabor,ManchesterSchoolofEconomicandSocialStudies,22(May):139-91中文版: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八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8~95页。

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122~168页。对刘易斯模型的改进与扩展

耶鲁大学的费景汉(1923~1996)和拉尼斯(Ranis,G)论文:一个经济发展理论,1961年。著作: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英文版1964年。中文版,华夏出版社,1989年。二元概念:

比较庞大的并且极端停滞的自然农业部门;

比较小的但在不断商业化的工业部门。其他二元模型3、乔根森模型(1961年)4、托达罗模型(1969年)5、凯利模型(1972年)6、Johnston和Clark模型(1984年)《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三、刘易斯的二元模型

“刘易斯简直奇迹般地从不发达的简单命题中,引出了典型不发达国家的全部运动规律,以及一整套内容广泛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建议。”

——Hirschman,A.O.TheRiseandDeclineofDevelopmentEconomics,载作者的《僭越集:从经济学到政治学及其他》,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年。三、刘易斯的二元模型

(一)生平简介(1915~1991)1915年1月23日,出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的一个黑人家庭。求学经历:1932年入伦敦经济学院,1937年获商业学学士学位,1940年获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一)生平简介工作经历:1938~1948年,任伦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一般经济学问题,涉及工业组织。1948年,到曼彻斯特大学担任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1950年,在曼大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1951年,任联合国总部不发达国家专家小组成员。1957~1959年,任加纳共和国总理经济顾问。1959~1960年,任联合国特别基金的代理人。1959~1963年,任西印度大学第一副校长。1963年,被英国女王晋封为勋爵。1963年,应邀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86年退休。1970~1973年,任加勒比地区开发银行第一总裁。(一)生平简介主要研究领域:初期集中在各项工业的研究,后来是经济发展理论、国际经济史等。主要著作:(1)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曼彻斯特学院经济和社会研究》1954年5月号)(2)经济增长理论(1955)(3)无限供给的劳动:进一步的说明(1958年1月号)(4)发展计划(1966)(5)增长与波动(1978)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刘易斯二元模型概述1、该模型把经济发展过程理解为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过程;2、观察分析的对象和逻辑起点:二元经济subsistencesector:不使用再生产性资本,只能维持生计的经济

capitalistsector:使用再生产性资本,以谋取利润的经济

(二)刘易斯二元模型概述3、被解释变量(Y):劳动力迁移(速度和规模);4、解释变量(X,核心部件):资本投资或资本积累(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一个原先储蓄和投资只占国民收入(或不到)4%或5%的社会自行转到一个自愿储蓄达到国民收入12%到15%以上的经济。它之所以是中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迅速的资本积累。”(中文:137)。5、基本命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要进行资本积累,就会发生农业劳动转移。(二)刘易斯二元模型概述6、分析方法:古典方法:Thisessayiswrittenintheclassicaltradition,makingtheclassicalassumption,andaskingtheclassicalquestion.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equilibriumapproach)7、意义:理论意义“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要取代新古典经济学,而仅仅是要为那些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假设并不适用的国家制定一个不同的分析框架”【旨在建构一个可以解释不发达国家成长的理论。】实践意义该模型构成发展经济学初期“惟资本论”战略与政策的理论基础。围绕扩大资本积累,制定有利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三)刘易斯眼中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第一阶段:资本家以一定量的投资(未考察最初的投资来自何处)和Wi的工资水平,从农业部门吸收M量的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完结后,资本家获得WiNP量的利润。问题:(1)资本主义部门通常需要支付一个高于生存工资水平的工资,为什么?(2)资本主义部门雇佣多少劳动力?第二阶段:资本家将赚取的WiNP量的利润充作积累,生产规模扩大。循环往复,多少个?问题:(1)边际生产率曲线为何是平行外推?(2)资本主义部门支付的工资水平为何保持不变?(3)这个过程继续下去的条件是什么?或者说,什么力量会终止这个过程?

第三阶段:伴随工业化进程,农业部门亦开始现代化、商业化,国民经济进入发达状态,并朝着后工业化社会前进。问题:(1)何谓“刘易斯拐点”?(2)未来的图景究竟如何?

国内关于“刘易斯拐点”的争论经济背景:“劳资纠纷”

“民工荒”

“加薪潮”学术背景:蔡昉(2007)TheLewisTurningPoint拉尼斯,费景汉:一个经济发展理论,美国经济评论,1961年9月号。中文译本载郭熙保主编的《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1998年),第169~196页。

蔡昉,王美艳:“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开放导报,2006(1):31~39。蔡昉: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2007(3):4~12.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与公共政策方向的转变:关于中国社会保护的若干特征性事实,中国社会科学,2010(6):125~137。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4):4~13。朱晶,李天祥,李琳:迁移成本、工资上升与刘易斯转折点:一个对“刘易斯转折点”分析框架的再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1(9):8~17宋艳菊:刘易斯转折点:一个文献综述,商业研究,2013(5):176~181。(四)刘易斯二元模型的假设前提

——隐含前提与假设前提隐含前提:1、一个有效的劳动力市场(自由市场体制)2、理性经济人3、劳动(力)同质1、一个有效的劳动力市场(自由市场体制)没有政府管制流动的盲目性政府提供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劳动力经济学》或《劳动经济学》或《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是什么?文凭(证书)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2、经济人假设(1)资本家

“如果我们的兴趣在于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张,那么,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也许更加接近真理。”(中文:129)(2)农业劳动力迁移的“成本-收益”分析“因为,从生存部门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转变到资本主义部门那种组织严密和都市环境是有心理成本的。”(中文:132)3、劳动(力)同质新古典分析的传统。不考虑体力和智力方面的差异。不考虑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更不考虑“人种”差异。分析上的便利在哪里?刘易斯是怎么说的?“这种情况【针对劳动无限供给】仅适用于不熟练劳动力。任何时候都可能缺少各类熟练工人。包括从泥瓦工、电工或焊接工到工程师、生物学家或管理人员。如同资本和土地一样,熟练劳动也可能是扩张的瓶颈。但是,熟练劳动只是马歇尔可能称之的一个‘准瓶颈'(quasi-bottle-neck)。因为熟练劳动只是一个暂时的瓶颈,这就是说,如果发展资本是可得的,资本家或政府就将很快提供培训更多熟练劳动的设施。因此,扩张的真正瓶颈是资本和自然资源,而且我们可以继续假设,只要有资本和自然资源,必要的技能就可以提供出来,虽然可能有一些时延。”(中文:127)三个基本假设及推论假设1:劳动供给是无限的。只要支付略高于生存水平的工资,劳动供给总是大于劳动需求。为什么?传统部门存在边际产品为零值的劳动力,即剩余劳动力。推论:农业劳动力迁出→不减少农业产出→农产品价格不提高→现代部门的工资不变→不影响资本积累。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不用分析农业部门的均衡(调整)“我们必须详细阐述劳动无限供给的假设,并确定这是一个有用的假设。”对于这个假设,刘易斯本人讲得很清楚:“再说一遍,我们并不认为这个假设应该适用于世界上一切地区。显然,这一假设对于英国或西北欧并不正确。它也不适用于现在一般统称为不发达的某些国家。例如,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某些地区就非常缺乏男劳动力。”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问题文献介绍:(见表格)从就业结构(2011年)看剩余简单推算的剩余量按10%的农业就业份额计算,农业部门劳动力总量为7642万人,则剩余量=26594-7642=18952万人会继续转移吗?人口增长会产生什么影响?乡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乡村人口自然增长与劳动力剩余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劳动力增长与劳动力来源三个基本假设及推论假设2:在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前,现代部门支付的工资保持不变。推论:不挤占资本家的利润,从而现代部门的扩张不会因资本积累停滞而中断。(同时也假定,资本家将其所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积累)对经济分析的意义:分析图形中,工资线为保持为一条水平线。三个基本假设及推论假设3:就业量的增加与资本积累率一致。推论:

资本—劳动系数保持不变,或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不存在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在图形中,边际生产率曲线的扩展,呈平行外推。“李嘉图早已承认,机器的创造会减少就业。马克思抓住了这种论点,并实际上把它一般化了,因为他不仅把机器所替代的那些人,而且把不能同规模日益扩大并享有规模经济利益的大资本家竞争的自我雇佣者和小资本家也归入失业之列。现在,在事实基础上,我们拒绝了这个观点。因为很显然,过去资本积累的影响是减少劳动后备军,而不是增加它,所以我们对于‘在理论上’是可能的这类论点失去了兴趣。”(《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P.127)(五)刘易斯模型对研究工作的意义一、情况描述1、观察起点的农业劳动力数量;2、观察期间的农业劳动转移数量;3、观察农业劳动力数量之增减;4、观察点的农业就业份额变动情况。(五)刘易斯模型对研究工作的意义二、解释变量(一)需求因素1、固定资本投资2、产业结构选择3、技术选择(二)供给因素1、人口变动2、劳动力增长3、劳动力素质4、教育发展(五)刘易斯模型对研究工作的意义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1、对农业的影响(总产出;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手段;土地流转与经营规模)2、人口的空间分布3、社会影响关于“理论”与“假设”1、简单的才是美好的。2、任何理论都是“建构”出来的。3、假设是理论结构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4、做应用研究,通常需要复原“假设”,观察“假设”(变量)变动所产生的影响。四、费景汉-拉尼斯(FR)模型1、将剩余劳动力细分为:(1)边际产品为0的;(2)边际产品大于0、小于农业平均收入的。2、将“农业剩余产品”引入分析,考察其对工业部门扩张的影响。五、托达罗模型1、该模型集中在以下两个文献中:Todaro,M.P.AModelofLaborMigrationandUrbanUnemploymentinLessDevelopedCountries,AmericanEconomicReview,March,1969.托达罗,哈里斯: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两部门分析,美国经济评论,1970年。2、又称“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五、托达罗模型

3、被解释变量(Y):人口迁移4、解释变量(X)(1)城乡实际收入差别(2)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城市的失业状况劳动力需求结构制度安排1994~2004年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设计1994年11月,国家劳动部颁布《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暂行规定》。这是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第一个规范化文件,开始实施以“流动就业证(卡)”制度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制度。此后,地方政府不断提高农民进城门槛。

最早实行工种限制的是上海市。1995年2月13日,上海市劳动局发布《上海市单位使用和聘用外地劳动力分类管理的办法》。紧接其后,青岛市颁布了《青岛市城镇单位招聘使用外来劳动力管理办法》。1996年年初,进一步规定每使用一个外来人员,使用单位须向市政府缴纳50元的手续费,设立富余人员安置基金。设置使用外来人员的最高限,不得突破全市企业职工总数的14%。截至2002年,城市中已形成了一个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体系。农民工需要办理包括暂住证、务工证、就业卡、健康证、计划生育证等繁多的证件,需要缴纳暂住费、暂住人口管理费、计划生育管理费、城市增容费、劳动力调节费、外地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服务费、外地建筑企业管理费等许多不合理费用。例如,在北京市打工,一年办证缴纳的各种费用600元左右,等于要白干一个月。六、Johnston—ClarkModel1、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2、模型以肯尼亚和日本的经验为基础。3、被解释变量: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变动4、解释变量

社会总劳动力年增长率

社会非农劳动力年增长率六、Johnston—ClarkModel七、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一)1952~1978年:

总量增加,份额缓慢下降改革以来的总体情况总人口及总就业增长情况参见表格总人口:从1978年的96259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36072万人。期间,最高增长率为16.7‰(1987年),最低为4.8‰(2010年和2011年)。总劳动力:从40152万人增加到76977万人。最高增长率为170.3‰(1990年),最低增长率为3.2‰(2008年)1991~1995年和2005~2013年,这两个期间,劳动力就业增长率低于总人口增长率。总就业和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总量变动情况农业劳动力总量从1978年的28318万人,增加到1991年的39098万人(峰值)。1992年~2002年,经先减(5年)后增(6年),2002年为36640万人。2003年~2013年,持续大规模减少。(详见表格)农业就业份额变动格局农业劳动力现状河南省(2012年7月)年龄大:51岁以上的劳动力占42.8%女性劳动力多:占60.9%全国种粮大户据农业部调查,我国共有种粮大户68.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2.44亿)的0.28%;经营耕地面积共1.34亿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3%;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12.5%)。(2013年10月)人口的城(镇)乡分布城乡就业分布(2000~2012年)乡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农民工与农民工问题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6894万人。占2013年全部劳动力76977万人的34.9%。2012年,农民工(26261万人)占全部非农产业劳动力(50931万人)的51.6%。外出:16610万人61.8%本地:10284万人38.2%外出中,举家外出的占21.2%。外出者中(16610万人)跨省流动:46.6%省内流动:53.4%外出农民工在干啥?制造业:35.0%建筑业:23.5%但自谋职业者,最多的则是批发和零售业,占39.6%。新生代农民工去哪里?在干啥?“80后”农民工有12528万人,占农民工26894万人的46.6%。54.9%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地级以上城市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