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_第1页
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_第2页
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_第3页
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_第4页
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第1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主讲人:解光云教授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本科1982级

武汉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

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

复旦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后

代表作:《古典时期的雅典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多维视域下的古典雅典城乡关系》,安徽人民出版社研究领域:16世纪以前的世界史;西方古代社会与文化

第2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世界史观的含义及其主要理论西欧中心论中国史学中的“天下”观20世纪前期世界史学科的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史学科的新发展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与世界史学科的创新第3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一、世界史观的含义及其主要理论

世界史观(worldhistoryconception)是已知世界地理知识与文化观念的结合物。中古时期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史观阿拉伯诸国的伊斯兰教世界史观启蒙运动时期,“大通史”(Universal

History)在法、英、德等国开始出现。欧洲之外的社会引起专业历史学家的足够重视。近代西方的“西欧中心”论(WesternEuropeCentral)中国史学中的“天下观”第4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西欧中心论——以西欧为中心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西欧中心论的源起古典时代的世界史观西欧中心论的发展中世纪基督教史观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史观西欧中心论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最早将“西欧中心”史观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是黑格尔(Hegel,1770~1831)第5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黑格尔的世界史观世界应当分为新、旧两个世界,新世界不属于世界历史范围。因为“新世界里发生的种种,只是旧世界的一种回声,一种外来生活的表现而已”。将美洲和澳洲的历史排除在世界历史之外。[《历史哲学》]世界历史是“世界精神”发展和实现的过程:在古代东方史上度过了童年时期,在希腊送走美好的青年时代,在罗马经历了壮年时代,在日耳曼—基督教世界进入了自己的老年时代。世界历史从亚洲起步,以欧洲为终点。他把日耳曼民族归结为唯一能够承载高等精神原则的主体,宣称日耳曼民族就是新世界的精神。[《历史哲学》]第6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Comte,l798-1857

)甚至认为:西欧以外的各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的历史,对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历史没有发生任何实际的影响,都应在世界史研究的领域之外。第7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德国史学家兰克(LeopoldvonRanke,

1795~1886

)更是将种族优越作为自己的西欧中心论的理论基础。只有拉丁和条顿民族(条顿人Teutonen,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个分支)才是伟大的、不断进步的民族,它们的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主流。此后,“西欧中心”论演化为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第8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世纪,西欧中心论的广泛影响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的扩张中国的洋务派及其革新运动要义亚非国家的维新运动主旨第9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西欧中心”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二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决定请世界各国学者合作编写《人类科学和文化发展史》。意在改变人类解读历史的理论与方法。1952年开始编纂,1968年出版。第一版一经问世,就受到各国学者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学者的尖锐批评:西方中心论的倾向十分明显。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重写该书,至今未果。近几十年来,西方学术界出现了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潮流。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或整体世界史(宏观史观)理论不断涌现。第10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西欧中心”论的打破,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联系。新的世界格局动摇了西方中心论。在此背景下,20世纪早期,斯宾格勒(OswaldSpengler1880-1936)和汤因比(ArnoldJosephToynbee1889-1975)等,提出颇具影响力的人类文化多元论。尽管他们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学家,但其文化形态理论却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研究的发展历程。第11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斯宾格勒

(OswaldSpengler1880-1936)

德国哲学家、史学家、政论家

代表作《西方的没落》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各个文化的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只能是研究各个文化的历史。例举了历史上的八大文化: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在他看来,除了西方文化,其它文化都已死亡。研究世界历史必须采用“文化形态学”(Kulturmorphologie)的方法,从贯穿于每一文化的基本个性特征去把握其文化形态。

第12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阿诺尔德·J·汤因比,英国历史学家。1889年4月14日生于伦敦,卒于1975年10月22日。一生著作颇多,主要有《历史研究》12卷,先后于1934-1961年出版,以综合观点对人类历史进行了新的展望。另外还有《民族与战争》、《希腊的历史思想》、《人类与大地母亲》、《经受考验的文明》以及《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等。第13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把六千年的世界史分为26种文明。其理论核心是所谓“文化形态史观”,或称为“历史形态学”。主要论点:(1)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2)文化的生长是由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3)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撤回了他们的支持与模仿,从而,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4)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集体和灵魂的分裂。第14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西方学者称汤因比为“当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国际智者”。与爱因斯坦、罗素等相并列。其《历史研究》被称为“20世纪精神史上最重要事件之一”。第15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中国史学中的“天下”观中国古代史学交融着古代知识人士已知世界地理知识与儒家文化观念。《史记》所记史实的地理范围扩及当时中国人已知的世界,也即当时所谓的“天下”——司马迁所处时代的“汉天子统治下的中国”。这种史观的深层文化内涵,是把中国视为天下教化的中心,而这一中心的周边则是有待归化的四方“蛮夷”之域。这种史观支配下撰写的中国历代史书,不仅在其记述上详于中国,略于“蛮夷”,而且时时流露出治史者“尊华夏,鄙蛮夷”的历史思想。第16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明代中叶以后,西方的传教士来华。“西学东渐”。中国人的世界史观由此发生变化。19世纪,西方殖民势力依恃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西方殖民势力的军事强势改变了中国人的“天下”观。中国知识人士看世界的眼光和观念逐步更新。国人开始认识中国之外的事项,由此意识到在中国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大和强盛的世界,一个不可等闲视之而又不得不与之打交道的西方世界。第17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为了与这个强有力的西方世界交往,中国人开始第一次主动了解西方世界。中国人的世界知识逐渐增长,治史者的世界史观由此拓宽。林则徐主持的译刊《四洲志》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又广泛寻求资料写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撰写的《瀛环志略》第18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但是,流传数千年的中国中心论史观在传统史著中依然可见。近代之初的新派史家们的中国“天下”观并没有与传统观念彻底分离。于此同时,出于反帝反封建的需要,一些资产阶级改革派与革命派历史学家,也从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变革中,为中国的维新变法与革命事业,寻求历史的智慧。中国人开始从西方治乱兴衰的历史中借鉴和学习经验。历史为政治服务的治史宗旨影响至今。第19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20世纪前期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初步发展进入20世纪,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的联系、交往更趋紧密,中国也被卷入由两次世界大战所推动的世界性交往的国际格局之中,为中国人进一步了解世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第20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世纪前40多年里,与中国接触最频繁的主要是欧美诸国和日本。中国史学界日渐增多关于欧美和日本的历史译著。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清华大学毕业。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

)翻译、其父亲梁启超校订的英国作家韦尔斯(Herbert.George.Wells1866-1946,英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世界史纲》(AShortHistoryoftheWorld)。超越国别、洲别并具有以进化论为指归的历史思想的著作。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该书被三联书店推荐为20年来影响中国人的100本书之一。第21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世纪前期,中国的大学历史系一般尚未设置世界史课程,学习中国史为主。此外,只设西洋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地区史等课程。大多采用西方人编著的课本。因此,西方的史学理论、方法,特别是近代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如“西欧中心论”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起步中的中国世界史学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术积累和酝酿,1949年,周谷城(1898—1996,湖南益阳人)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世界通史》问世,开始打破西欧中心论的局限,重视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互相影响,同时不排斥某一时期以某一地区为重点。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通史”著作。第22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五、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苏联的世界史著作被大量翻译为中文。尤其是苏联社科院编著的多卷本《世界通史》中译本的出版,苏联的世界史观以及由此构建的世界史著作体系,随之全盘进入中国。因此,20世纪50年代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世界史学科的移植。许许多多的史学工作者在这一移植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开始成长起来。第23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世纪60年代初,在借鉴和学习苏联史学的基础上,由北京大学周一良(1913-2001,安徽东至人)

、武汉大学吴于廑(1913-1993)两位教授主编的四卷本《世界通史》出版。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初步建立。第24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自此,中国有了一部由本国学者编著的上自人类起源,下至20世纪之初的大型世界历史著作。多次修订再版,累计印数达40多万部,作为高等学校世界史教材被普遍采用,其学术权威地位历30多年而不衰。全国各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历史系毕业生,其所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无不受惠于这部通史,在社会上也享有很高的学术信誉,为有心了解世界历史的读者所广泛阅读。第25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移植苏联世界史学成果所产生的主要影响苏联社科院组织数以百计的学者编成的多卷本《世界通史》,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人类历史上更迭发展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为主线。分期、分段叙述历史。资料丰富。对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产生过良好的影响。第26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主要问题其一,没有突破西欧中心论的局限。沿袭以欧洲为主体的历史分期。欧洲历史分期决定世界历史分期,并以此作为全世界各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总的分期框架。其二,没有摆脱西方史学的民族沙文主义(Chauvinism)的影响。夸大、美化俄罗斯民族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其三,编著体系上,过分拘泥于五阶段的历史分期框架,不能反映世界多民族的历史多样性和统一性。没有揭示人类历史是怎样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全部历程。第27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西欧中心论的批判。但对苏联史学的缺憾和弊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是看得很清楚。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国人开始从多方面反思向苏联学习的得失。反思苏联史学的弊端,并考虑如何清除(解放前引进西方史学,解放后引进苏联史学,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分辨)。第28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文革”刚结束的1977年,国内六所高校发起,在安徽芜湖召开的一次世界史学术会议上,提出并讨论编著新的世界通史问题。会后的几年内,由20多所高校编写的上古史、中世纪史、近代史、现代史先后出版。林志纯(1910年11月11日-2007年11月14日

)教授主编的上、下册《世界上古史纲》在此前问世。表明中国世界史学工作者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建立新的世界历史著作体系的努力。从此,中国的世界史学科走上了比较成熟的有能力自立的发展阶段。吴于廑先生贡献尤著。第29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吴于廑先生对中国世界史学科的贡献

吴于廑,著名历史学家,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第30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吴先生世界史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具体说来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两段论述:“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各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失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第31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吴于廑先生的世界史观:其一,世界史是历史学科中有限定意义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与描述。主要任务是以全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家和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的成果,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与趋向。探索的目标在于世界由古及今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过程,怎样由原始的、闭塞的、各个分散的人群集体的历史,发展为彼此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全局的世界历史。第32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其二,世界史需要国别史、地区史、专门史的知识作为探索其自身目标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囊括一切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历史。既不是一门中国域外史,也非一切国家、民族和地区历史的总汇。把中国史和世界史视为两门并列学科的概念,把国别史和世界史并列的概念、把世界史视为国别史总汇的概念,都是不恰当的。世界史探索的目标不等于各国别史相加的目标。第33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其三,世界史学科的内容、任务、目标等决定了它排斥一切基于民族或意识形态的偏见而以某一国家或某地区为世界历史中心的观点,如西欧中心论、欧洲中心论、中国中心论等。从事世界史的研究者必须超越民族或意识形态狭隘性,着眼于世界历史的全局。第34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其四,一部世界史著作不宜只讲或主要讲客观发展规律的统一性。世界史学科应该以探索和说明历史怎样发展为世界历史为主题。对人类各民族原始闭关自守状态怎样逐步打破和趋向密切联系的问题,作出充分的切合客观实际的说明。第35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其五,历史由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向彼此密切联系形成一体的历史演变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由低级向高级有次序的发展,这是纵向的发展;另一是随着生产方式的演变而日益增长的各民族和各地区间的接触、交往、矛盾、冲击以及彼此之间的吸收与融合,这是横向的发展。第36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其六,研究世界史必须着眼在远处,手在近处,观察问题的视野要开阔,研究的问题要具体。不宜就事论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是,脱离具体问题,就会流于空泛。第37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吴先生选定对15、16世纪的研究作为使其设想逐步变成现实的着手点。在武汉大学历史系组建了15、16世纪世界史研究室。组织编辑《15、16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第38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吴先生所阐述的世界史观,限定了世界史学科在历史学科中的地位,规定了它的内容、任务与目标以及研究方法,与过去比较流行的世界史概念迥然不同,同时也克服了“西欧中心论”与苏联史学的一些弊端。因此被称为“世界史新概念”.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的陈洪进先生撰文,称誉吴先生的世界史观是:世界历史新理论在我国兴起。(《读书》1992年第2期)更多的人把吴先生的世界史观名为“整体世界史”或“宏观史学”,是我国世界史学科独立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第39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史学科的新发展周谷城、吴于廑、林志纯在《光明日报》撰文呼吁加强世界古典文明研究。国家教委拨出专款在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培养一批学术人才。《史学理论研究》创办,提供了一个探讨与交流史学理论的园地。《世界历史》杂志开辟专栏讨论编著世界史问题。世界断代史、专题史、地区国别史学会成立,组织学术交流。世界史著作数量增多。吴于廑和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通史》,规模浩大,内容丰富。力图体现吴于廑先生的世界史观。第40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七、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与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创新所谓全球化的历史语境,是指以全球的视野,解读人类历史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非西方国家历史研究成果以西方文字的形式出现,促成了全球史观的逐步形成。第41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全球史观主要包括如下四个层面:

其一,摒弃以国家为单元的思维模式,认为世界通史的基本叙事单元应该是相互具有依存关系的若干社会所形成的空间(socialspace)。其二,在世界史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以某个国家的发展代表全球发展的整体趋势,全球发展的整体趋势只体现在真正普适于所有社会的三大过程当中,即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交流。其中“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交流”最为重要。第42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其三,所谓“欧洲兴起”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从中挖掘“普适性”的“文化特质”只能是制造神话。其四,在考察一个由若干社会参与其中的历史事件的原因时,要充分考虑其发生的偶然性和特定的条件性。第43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世纪60年代,美国史学界最早兴起全球史(GlobalHistory)研究。学术界一般将1963年美国学者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H.McNeil)发表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TheRiseoftheWest:AHistoryoftheHuman

Community),视为“全球史”在学术领域出现的标志。第44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威廉·麦克尼尔

(WilliamH.McNeil)

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

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西方的兴起》的主题就是跨文化传播与交流。麦克尼尔把不同社会群体和文化传统的接触看作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主要力量。尤其关注技术和工艺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由此导致那些地方权力和社会组织的构成发生变化。第45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西方的兴起》之后,麦克尼尔将其传播研究转向在大范围区域内产生过影响的特殊事件。推出新著:《瘟疫与人类》(PlaguesandPeople)《追逐权力: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武力和社会》(PursuitofPower:Technology,ArmedForce,andSocietysinceA.D.1000)等。第46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瘟疫与人类》考察了地方病和流行病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不同社会的人群之间的接触不仅会推动技能和工艺的传播,也会把外来的疾病传播到毫无防备的人群中。在任何情况下,流行性疾病都会对原有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破坏。例如黑死病不仅夺去大量生命,也对14—17世纪大部分欧亚地区的贸易、工业、金融和社会造成破坏。人类活动加速了疾病的传播,对已经建立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秩序造成深深的影响。第47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追逐权力: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武力和社会》

PursuitofPower:Technology,ArmedForce,andSocietysinceA.D.1000重点考察军事与工业技术的传播、被提高或改造用于新目的之后,它们所具有的改变现存政治和军事秩序的潜力。每一项技术或技能的发明,都增强了统治者控制社会的权力。一次又一次的传播有助于理解世界政治与军事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发展。第48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差不多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全球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W.H.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就是最早体现全球史观的世界通史著作。自麦克尼尔开始,“全球史”理论逐渐走向成熟。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史的指向渐渐集中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关联上。第49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在近40多年的时间里,一批较有影响的世界史教科书陆续问世,如腓南德·阿梅斯托的《世界史》、杰克森·斯比瓦格尔的《世界历史:人类的漂泊》以及皮特·斯特恩斯等人合著的《世界文明:全球经历》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第50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西方的全球史学家们对非西方世界历史文化的认识明显加深。试图完全超越“欧洲中心论”,建立“全球普适性的历史话语系统”,“使历史学本身全球化”。自1995年以来,连续三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都把全球史列为重要的讨论主题,说明“全球史”正在成为史学界关注的热点。第51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国学者紧跟国际史学语境的发展趋势,翻译了许多有关全球史的著作,撰写了有关全球史的论著,并把全球史的一些观念引入到我国的世界历史教学方面。2005年10月12—13日,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与美国世界历史学会联合举办了“世界通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哥伦比亚、新西兰等国的世界史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就“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世界各国的世界历史教学情况”两大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第52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当代“全球史”理论的代表人物:

杰瑞·H·本特利(JerryH.Bentley)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美国《世界史》杂志主编第53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本特利的全球史观代表作: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本特利的通史著作《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从2000年出版发行以后,受到广泛欢迎,成为美国上千所大学的教学参考书目。这部书的英文影印本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54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杰瑞·H·本特利的主要观点新的世界史必须首先构建一套新的世界地理划分。主张以“社会空间”(socialspace)为单元,研究新的世界史。

“社会空间”的形式可以是经济的、环境的或文化的区域,但是很少与民族国家的界限吻合。对于探索大规模历史过程而言,“社会空间”不仅更恰当,而且有利于历史学家考察跨越时间的各种重大变迁,如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帝国的扩张、跨文化贸易、物种交流、疾病扩散、技术转移、环境变迁、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播等。第55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将世界五大洲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域都纳入到全球史视野。特别是分出专门的章节来描述非洲(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美洲和大洋洲的发展。本特利认为,大洋洲虽然相对较小且相对孤立,但是大洋洲同样能够微观而清晰地反映整个世界的历史,因而对这里的移民、文化传播、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交流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等内容非常关注。第56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对于欧洲人到来之前的美洲,本特利也采取了全球史观的解读方法,讨论中美洲庞大帝国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北美不同社会的发展。这一点相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把人类历史认为是“几乎等于欧亚文明史”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一种平等对待异质文化的心态对“欧洲中心论”进行了较为彻底的修正。第57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本特利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互动的命题,指出不同的社会或文化作为一个共同体无论如何是独立存在的。然而独立不等于封闭,不同文化的独立性与不同文化间的交往是并存的。在《新全球史》里,本特利写了两个主题,一个是传承,一个是交流和碰撞。他的着力点并不在描述各种文明的兴衰,而在于说明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以及互动过程中各个文明的变化。第58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本特利认为:文化传播的总趋势是核心文化从文明中心向外扩散,但扩散相当缓慢,而且在扩散过程中原有的核心文化也会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因素。另外,全球运动的总趋势表现为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三个因素: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而斯塔夫里阿诺斯更注重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从这些观点中,可见本特利对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全球史观的超越。第59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在《新全球史》里,本特利还对互动过程中的一些主题特别关注,如移民、社会发展、商业、帝国主义、生物交换、文化融合等等,这些主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球史观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最近几年中,对国内的学术研究也有影响。第60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本特利认为,有两种理论范式(paradigm)对当今的世界历史研究趋向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化理论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考证,“现代”一词至迟在1585年就开始被人使用。但在历史研究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里,“现代”一般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第61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所谓传统,是指古代和中世纪沿革而形成的一种文明,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观念和其他意识形态。中国古代历史相应的传统时代,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大致截止于晚清或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在西方历史的划分上,大约截止于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崇尚雅典和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时代。历史的演变显示,从“文艺复兴”之后,人类社会的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用“现代的”一词,以示与历史传统相区别。第62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虽然“现代”这一词语早在16世纪就已出现,但是,“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或学说,却是20世纪后半期才出现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言:“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具有相互排斥特征的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就是现代化。”那么,为什么历史演进到上个世纪50年代,竟然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就形成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化理论?第63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其一,二战后,一大批原来处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殖民统治之下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这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大都实行一种相对较为落后的经济体制,经济和文化都极为不发达。如何应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挑战,是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政治独立、经济富强,是这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一种普遍愿望。第64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瑞典经济学家),在现代化现象刚刚出现之时,就十分中肯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说:“现代化”作为一种新价值观,已经成为新兴的民族国家的知识阶层精英分子的理想和“官方信息”,几乎成为一种国教,是“新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65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现代化理想主要是受过教育和政治上有发言权的那部分人的思想,特别是知识分子精英的思想”。学习西方,赶超发达国家,使自己的国家也如同西方国家那样现代,是这些民族国家中“先进分子”的长期梦想和美好理想,并积极寻求发展路径。第66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06年2月7日,“《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专家座谈会暨中国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由中国社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对现代化的源起、理论流派、路径、标准等,提供详尽的研究报告。第67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另一方面,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是国际政治的新特点。争取中间力量和国际论坛上的多数,是符合大国利益的。所以,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发达国家,引导自己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断研究出可供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新”理论、“新”价值观,以及受发达国家政府支持的意识形态。以发展社会学和发展经济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和形成的。第68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研究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制度及文化,希望找到传统社会向现代变迁的一般模式。从现代化理论的第一部著作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到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的研究》,现代化理论的构建对于理解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作出了一些贡献。第69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阐释现代化理论的第一部著作: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TheStagesofEconomicGrowth:ANon-CommunistManifesto)第70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通过对欧美国家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概述了现代化的五阶段理论:传统社会起飞阶段、起飞前能力储备阶段、起飞阶段、趋向成熟的阶段和高频消费阶段。他认为现代社会就是具备经济上自我持续增长能力的社会。经济现代化首先需要一批精英认识到现代化不仅人们的愿望,而且是可能实现的。它的基础就是教育的普及、有利于发展的金融机构和合理的经济组织,从而使经济获得足够的推动力,开始起飞并进入自我持续的增长。(按:现代化等于经济的现代化)第71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罗斯托主要从物质层面对现代化进行历史的考察,认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现代化,而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该研究方向注重三个方面:注重经济增长与政治、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变迁之间内在规律的研究;注重不同类型经济现代化成长模式与动力机制的研究;注重经济现代化成长阶段特征的研究,以及经济现代化成长不同阶段之间变化条件的研究。第72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布莱克(C.Black)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的研究》

The

DynamicsofModernization:AStudyinComparativeHistory第73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主要是在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的不同道路进行比较研究。其研究不是以经济为标准,而是以社会结构和政治为标准。第74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布莱克把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分为七类:

1.英国、法国;

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3.西欧、北欧、东欧;

4.拉美;

5.苏联、日本、中国;

6.亚洲大部分地区和北非;

7.中南非洲和亚洲少数地区。

名次越前,现代化程度越高第75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布莱克后来还从比较历史学的角度对日本、德国、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76年出版了《比较现代化论集》。第76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本特利所认为的影响当今世界历史研究趋向的第二种理论范式(paradigm):

世界体系理论“世界体系”论认为,现代世界历史只有在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霸权的背景下理解才有意义。代表人物为沃勒斯坦,代表作《现代世界体系》。第77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世界著名左翼思想家、社会学专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教授)第78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沃勒斯坦在西方学术界常被称为“新左派”或“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一直从事“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研究。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沃勒斯坦游学法国,受业于法国“年鉴学派”和“新史学”的学术大师费尔南德·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1902—1985)。第79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Themodernworld-system)论述了从1450年至20世纪的资本主义体系发生和发展过程,涉及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心态等诸多方面,吸收了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和作为相对稳定结构的体系理论。第80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在《现代世界体系》(TheModernWorld-System)中,他力图证明,不同国家所处的中心、边缘、半边缘地位以及相互之间的结构互动,是解释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第81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需要指出的是:沃勒斯坦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意识到世界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等价的交换”这一经济交往的事实。但是,沃勒斯坦把世界体系的所有联系都纳入经济联系,用“不等价的交换”代替其他社会交往并加以绝对化。第82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结:现代化理论的重心在于寻求和总结西方发达国家迈向现代社会的内部动力和特殊经验,并认为这种经验具有普世价值,同样适用于对传统国家的历史分析。这种带有某种种族优越感的历史意识限制了现代化理论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视域。世界体系理论只是狭隘地关注经济和政治关系,忽视了文化、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形态的内容。第83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现代化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对当今的世界历史研究产生了近40年的影响,但它们之间却缺少真正的对话和交锋。欧美发达国家的理论价值指向,重在创造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新”理论、“新”思想和“新”的价值观。这些理论和思想,无疑都含有霸权思想。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世界史学科是难以健康发展的。第84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全球化历史语境下的中国世界史学者:

马克垚主编的

《世界文明史》

北京大学教授马克垚:西欧中心论倾向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曾经的世界得益于欧美文明者甚多,而当前欧美文明仍然以其强势在各个方面对世界发生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史学家,难免要认为西欧文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对过去的历史不能正确地理解。第85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史学(科学的史学),也是学习西方的结果。第三世界国家虽然有长久的史学传统和伟大的文明,但是科学的史学是学习得来的。当今史学的概念、模式、术语等,大多是从西方输入的。按西方人的眼光看世界。没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史学科理论。在不同程度上按照西方的模式来认知自己民族的历史。第86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马克尧认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主要有三种世界史编著体系苏联编写的多卷本《世界通史》。以美国学者麦克尼尔(McNeil)所写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为代表。著名史学家吴于厪先生所主编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第87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要编写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通史,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一、如何把各个发展阶段不同、模式不同的文明,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世界史,而不是各个重要文明的机械排列。(“统一”与“多元”)二、说明世界历史是怎样发展和为什么发展的,即解决世界历史发展的路径和动力问题。(“过程”与“因素”)三、克服世界历史编写中普遍存在而又为大家普遍不满的西欧中心论问题。(“中心”与“周边”)第88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

黄洋教授代表作

北京大学黄洋教授:全球史观仍然是“西方中心论”

第89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黄洋教授认为: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整体世界史的著作,都多少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色彩。“全球史”是“全球主义”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而这一话语体系是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历史进程的产物,“全球史”是为这一历史进程提供解释、辩护和合法性依据的。包括“全球史”在内的全球主义话语,实际上又以一种巧妙的、更为掩饰的方式重申、乃至强化了传统的西欧中心论。第90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

的《全球通史》(AGlobalHistory),仍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史著结构。麦克尼尔(WilliamH.McNeil)的世界史观,是以自由为主轴线的历史观,这一历史观把自由的进步看成是解释历史的框架。整个地球成为人类“自由”进步的舞台。自由主义的历史观实际上是欧洲中心论的变异。这种线性历史观发展到极致就出现了弗朗西斯·福山的观点:自由民主制是“历史的终结”。第91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黄洋教授进一步认为:利用现代化理论框架来诠释世界近现代史,实质上也是西方中心主义。因为衡量现代化的标准基本上是从西方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整体的“世界史”则是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世界性扩张的一个结果。西方人试图将整个世界纳入西方文明的发展框架。整体的“世界史”就是为了反映这样一种现实,甚至为其提供合法性依据而产生的。因此,在西方的知识系统中产生出来的全球史、整体的世界史理论,如同“启蒙”、“现代化”等概念一样,从诞生的一开始就带有西方历史语境中的一些基本特征。第92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总结: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制约着历代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认识。近代以降,外来的史学观点对我国世界史学科的起步与形成,产生了一些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发展为历史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第93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外学术界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方法与编纂实践已经表明,无论以什么样的体系和框架撰写世界历史,都要求研究者具有更宏观的视野,具有历史学和相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修养,以及敏感的现实关怀。第94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西欧中心论、苏联的五种社会形态史观、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吴于廑先生所提倡的整体史观,以及新兴的全球史观,都非完美无缺的世界史观。探究更为科学的、更新的世界史观,构筑一个更为严谨的世界史学科体系,仍有待于知识界共同付出大量的艰辛劳动。第95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THANKYOU第96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吴于廑,1913年4月27日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县。1941年秋,考取清华大学第五届留美公费生,入美哈佛大学文理科研究院学习。1944年及1946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应武汉大学周鲠生校长的邀请,回国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和历史系主任。历任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武汉大学副校长等职务。第97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武汉大学哈佛三剑客:吴于廑、韩德培、谭崇台韩德培(1911年2月-2009年5月31日),江苏如皋人,法学家。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法学院继续研究国际私法以及国际公法和法理学。1945年回国。1980年、1981年分别在武汉大学创建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和全国唯一的环境法研究所。

谭崇台(1920年6月-),四川成都人,经济学家。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47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48年回校任教。长期从事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被认为是将西方发展经济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第98页,课件共106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世纪60年代初,与周一良先生合作的四卷本《世界通史》主编工作一脱手,吴先生就进入如何消除“西欧中心论”和苏联史学影响的思考和研究,并酝酿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