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原理》说课课件(省级优质课比赛)_第1页
《电解原理》说课课件(省级优质课比赛)_第2页
《电解原理》说课课件(省级优质课比赛)_第3页
《电解原理》说课课件(省级优质课比赛)_第4页
《电解原理》说课课件(省级优质课比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解原理电解原理说课结构知识线问题线活动线情景素材线认知发展线.五条线索六个板块1、教材2、学情3、教学目标4、教法学法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说课结构知识线五条线索1、教材Ⅰ电解熔融盐NaCl

Ⅱ掌握电解基本原理Ⅲ电解NaCl溶液Ⅳ分析电极反应

Ⅴ铜的电解精炼

Ⅵ部分金属做阳极材料,参与电极反应Ⅶ电镀

Ⅷ电解原理的应用

一、相关教材分析VIIIVIIVIVIVIIIIII鲁教版有关电解编排,采取螺旋式上升知识体系Ⅰ电解熔融盐NaClⅡ掌握电解基本原理Ⅲ电解NaCl溶液二、学情分析本堂课安排在电解内容教学完成以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解基本原理,具备了初步探究能力且在必修1中还学习过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相关知识。而且高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实验探究的热情高,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适时的组织和引导。二、学情分析本堂课安排在电解内容教学完成以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三、教学目标分析1、加深电解原理的理解2、了解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对电极反应的影响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2、通过对探究电解过程的反思、评价和调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实验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教学目标分析1、加深电解原理的理解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电解池工作原理的再认识。教学难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电解池工作原理的再认识四、教法学法分析教法——主要采用了以分组实验探究法和分组讨论法为主线,结合引导分析、归纳分析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能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并采用pH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和传统实验相结合进行探究。学法——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观察思考、交流研讨的方法进行学习。四、教法学法分析教法——主要采用了以分组实验探究法和分组讨论五、教学流程-三个环节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一环节问题引入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2实验探究3课堂小结固化知识五、教学流程-三个环节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一环节问题引入实验探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利用电解原理设计Cu(OH)2的制备方法?

学生讨论后的答案铜片作阳极,碳棒作阴极,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液反应原理:阳极铜片,Cu-2e-+2OH-=Cu(OH)2↓溶液中有蓝色絮状沉淀阴极碳棒:2H2O+2e-=H2↑+2OH-产生大量气泡总反应:Cu+2H2OCu(OH)2↓+H2↑反应原理:阳极铜片,Cu-2e-+2OH-=Cu(OH)2↓溶液中有蓝色絮状沉淀阴极碳棒:2H2O+2e-=H2↑+2OH-产生大量气泡总反应:Cu+2H2OCu(OH)2↓+H2↑铜片作阳极,碳棒作阴极,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液反应原理:阳极铜片,Cu-2e-+2OH-=Cu(OH)2↓溶液中有蓝色絮状沉淀阴极碳棒:2H2O+2e-=H2↑+2OH-产生大量气泡总反应:Cu+2H2OCu(OH)2↓+H2↑反应原理:阳极铜片,Cu-2e-+2OH-=Cu(OH)2↓溶液中有蓝色絮状沉淀阴极碳棒:2H2O+2e-=H2↑+2OH-产生大量气泡总反应:Cu+2H2OCu(OH)2↓+H2↑铜片作阳极,碳棒作阴极,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液反应原理:阳极铜片,Cu-2e-+2OH-=Cu(OH)2↓溶液中有蓝色絮状沉淀阴极碳棒:2H2O+2e-=H2↑+2OH-产生大量气泡总反应:Cu+2H2OCu(OH)2↓+H2↑铜片作阳极,碳棒作阴极,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液反应原理:阳极铜片,Cu-2e-+2OH-=Cu(OH)2↓溶液中有蓝色絮状沉淀阴极碳棒:2H2O+2e-=H2↑+2OH-产生大量气泡总反应:Cu+2H2OCu(OH)2↓+H2↑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利用电解原理设计Cu(OH)2的制备方实验探究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势引入下一教学环节。实验探究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的五、教学流程-第二环节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一环节问题引入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2实验探究3课堂小结固化知识五、教学流程-第二环节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一环节问题引入实验探2、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探究2】第一组同学:继续探究Cu(OH)2的制备方法。学生讨论可以改变的实验条件。汇报结果:①不同NaOH溶液的浓度

②不同电解质溶液③不同实验装置等等。第一组同学再分三组:A组探究采用不同NaOH溶液的浓度,B组探究采用不同电解质溶液,C组探究采用不同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2、通过探讨如何实现氢氧化铜的制备,使学生加深对“控制变量”思想的理解。

2、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探究2】1、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分组概况第一组(探究活动2)第二组(探究活动3)A组:不同NaOH浓度B组:不同电解液C组:不同电解装置实验1:探究铜表面的黑色物质实验2:探究铜片生成的气体探究Cu(OH)2的制备方法探究实际反应产物分组概况第一组A组:不同NaOH浓度实验1:探究铜表面的2、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探究活动3】【学生活动】第二组同学探究实际反应产物,及分析其对应原因。实验设计:用溶液氧传感器,pH传感器配合实验探究设计意图:1、让学生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2、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探究活动3】1、让学生经历“实践—认第一组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实验探究2】第一组A组:不同的NaOH溶液实验结论:改变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会影响反应速率,但两极产物类似,得不到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第一组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实验探究2】第一组实验结论:改变Na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B组:不同电解质溶液实验结论:选择不同电解质溶液,会有不同反应现象,选择Na2SO4溶液可以得到蓝色絮状沉淀Cu(OH)2。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B组:不同电解质溶液实验结论:选择不同电C组:不同的电解装置,电解同浓度NaOH溶液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由于装置不同,则两极间距离不同,两极间距离越近反应越快,但得不到蓝色氢氧化铜沉淀C组:不同的电解装置,电解同浓度NaOH溶液学生分组汇报实验设计意图1、通过这一环节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探究精神。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意图1、通过这一环节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pH传感器【实验探究3】第二组探究黑色物质实验设计:把变黑后的铜片放入稀盐酸中,用pH传感器测pH变化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pH传感器【实验探究3】第二组溶解氧传感器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探究铜片上气体实验设计:用溶解氧传感器测铜片附近溶解氧变化实验结论: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铜片没有放电直接生成铜离子,而是阳极区:4OH--4e-=O2↑+2H2O生成氧气,生成氧气把铜氧化成CuO

溶解氧传感器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探究铜片上气体实验结论:以N设计意图1、通过这一环节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对电极反应的影响。2、通过采用多元化实验手段,尤其是传感器的使用,让学生体会化学课堂的科技之美设计意图1、通过这一环节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电解质溶液的五、教学流程-第三环节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一环节问题引入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2实验探究3课堂小结固化知识五、教学流程-第三环节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第一环节问题引入实验探3、课堂小结,固化知识铜作阳极,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碱性条件下铜的放电能力较弱,阳极是OH-放电产生O2,无法得到Cu(OH)2,而酸性溶液溶液中铜的放电能力较强,铜可以放电生成Cu2+但以稀硫酸作电解液,也不能生成Cu(OH)2,制备Cu(OH)2应选用中性Na2SO4溶液,两极间距离缩短可加快反应速率。【课外作业】请同学们在课下查阅资料,寻找Cu2O的制备方法,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