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版教学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ebb3e1fe38a50a47320c316c1549f82/debb3e1fe38a50a47320c316c1549f821.gif)
![2021新版教学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ebb3e1fe38a50a47320c316c1549f82/debb3e1fe38a50a47320c316c1549f822.gif)
![2021新版教学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ebb3e1fe38a50a47320c316c1549f82/debb3e1fe38a50a47320c316c1549f823.gif)
![2021新版教学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ebb3e1fe38a50a47320c316c1549f82/debb3e1fe38a50a47320c316c1549f824.gif)
![2021新版教学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ebb3e1fe38a50a47320c316c1549f82/debb3e1fe38a50a47320c316c1549f8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P50第二课时大气运动P94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P50第基础认知·自主学习一、大气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_________、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成分及作用:成分作用氧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_____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_____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_________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使气温_____臭氧强烈吸收太阳光中的_______,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_______,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杂质_________的必要条件,影响大气的变化干洁空气生命元素光合作用升高紫外线紫外线成云致雨基础认知·自主学习一、大气的组成成分作用氧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3.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_______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_________,对生态系统和人类_____造成不利影响。污染物大气污染生存3.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污染物大气污染生存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根据_____、_________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2.垂直分层:(1)对流层。①高度范围:在大气圈的最底层。低纬度地区_________千米,高纬度地区_____千米。温度运动状况17~188~9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温度运动状况17~188~9②主要特征。③与人类关系:人类生活在对流层_____。主要特征成因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占大气总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_____和_____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热量来自地面辐射大气_____运动显著上部冷,下部热水汽杂质降低对流底部②主要特征。主要特征成因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2)平流层。①范围:对流层顶部至_________千米的高空。②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___,大气以_____运动为主。③与人类关系:臭氧层使地球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是伤害;适合_____飞行。50~55升高平流航空(2)平流层。50~55升高平流航空(3)高层大气。①位置: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②主要特征:③与人类关系:80~120千米,流星体燃烧产生_____现象;80~500千米,有电离层反射___________,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要素主要特征气温下层没有臭氧吸收紫外线,气温会_____上层大气吸收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持续_____密度很小,在2000~3000千米高空,大气密度与___________密度非常相近下降上升星际空间流星无线电波(3)高层大气。要素主要特征气下层没有臭氧吸收紫外线,气温会【填图绘图】填写干洁空气的主要组成。【填图绘图】【质疑批判】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大气圈中最多的成分是氧。 (
)②大气圈中各种成分均匀分布。 (
)③臭氧对人类和动物是无害的。 (
)④空气中只要有水汽就可以形成降水。 (
)⑤大气中的尘埃物质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 (
)××××√【质疑批判】××××√【填图绘图】填写大气垂直分层的名称。【填图绘图】【对点连线】将平流层特征及成因连线【对点连线】【实践探索】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1)“天问一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哪些大气层?提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天问一号”升空过程中,大气温度有何变化?提示: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实践探索】能力形成·合作探究能力一大气的组成成分及作用【能力形成】1.大气主要成分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成分作用二氧化碳CO2→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升温的同时释放热能→热量射向地面→保温作用,CO2→植物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臭氧平流层中的O3→吸收紫外线→升温的同时阻挡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水汽近地面水汽吸收地面热量→大气升温,水汽温度变化→吸热或放热→水的相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杂质杂质→吸附水汽→成云致雨,杂质→削弱太阳辐射→大气能见度降低能力形成·合作探究能力一大气的组成成分及作用成分作用二氧C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知识拓展】臭氧层破坏(1)原因:①自然:太阳活动;②人为: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消耗臭氧的物质(如氯氟碳化物)。(2)后果:①影响人类的健康。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②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水域生态系统,会直接引起整个食物链的破坏。(3)措施:①减少消耗臭氧层有害气体的排放,如冰箱制冷剂氯氟碳化物的排放(改用无氟制冷剂);②寻找新的替代品,加大对替代品的研制力度。【知识拓展】臭氧层破坏【典例示范】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完成(1)、(2)题。气体成分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氮气(N2)78.0875.52氧气(O2)20.9423.15氩气(Ar)0.931.28二氧化碳(CO2)0.03(变动)0.05【典例示范】气体成分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氮气(N2)78(1)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
)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B.占大气成分的99%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1)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2)目前,导致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2)目前,导致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解析】(1)选A,(2)选B。第(1)题,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干洁空气成分中,无论从体积分数还是质量分数看,氮和氧两者的含量约占99%,故又称地球大气为“氮氧大气”。第(2)题,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主要原因是:【解析】(1)选A,(2)选B。第(1)题,氮和氧是大气的【类题再练】臭氧层因吸收大部分紫外线而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但目前臭氧在减少。图中每种紫外线宽度变化代表其浓度变化。回答(1)、(2)题。【类题再练】(1)据图判断,臭氧层(臭氧浓度最大)的海拔 (
)A.0~15kmB.15~30kmC.30~45kmD.45~60km(2)如果图示中臭氧浓度减少,导致地面生物受到伤害最大的紫外线波段是
(
)A.UV-a B.UV-bC.UV-c D.三种相同(1)据图判断,臭氧层(臭氧浓度最大)的海拔 ()【解析】(1)选B,(2)选B。第(1)题,直接根据图示纵坐标读数即可。第(2)题,根据图示每种紫外线宽度变化代表其浓度变化,图示UV-b在臭氧层大量减少,反映臭氧层能大量吸收UV-b的紫外线,故臭氧浓度减少,导致UV-b紫外线到达地面大幅增加,导致伤害地面生物。【解析】(1)选B,(2)选B。第(1)题,直接根据图示纵坐
【补偿训练】读大气成分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表示的大气成分是:A
,B
。其中B的重要作用是
。(2)在其他的气体中,被称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是
,其原因是什么?(3)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有什么影响?【补偿训练】【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成分最多,为氮气;其次为B,为氧气,主要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第(2)题,被称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是臭氧,原因是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第(3)题,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主要是排放的污染物与废弃物产生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答案:(1)氮气氧气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2)臭氧臭氧能吸收大量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使其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3)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与废弃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成分最多,为氮气;其次为B,能力二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能力形成】1.大气垂直分层:能力二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1)大气垂直分层的高度范围。(2)大气垂直分层的温度变化。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③高层大气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分层高度范围对流层低纬:17~18km;中纬:10~12km;高纬:8~9km平流层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部到大气上界(1)大气垂直分层的高度范围。分层高度范围对流层低纬:17~2.对流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2.对流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3.平流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3.平流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情境探究】情境一来自埃塞俄比亚阿鲁西高原的格布雷西拉西耶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长跑运动员。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参加过400多次比赛,并且多次打破世界纪录。他曾是马拉松、10千米马拉松、20000米赛跑、半程马拉松和1小时限时跑世界纪录保持者。据统计,近年来的世界长跑冠军大多来自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高原国家。【情境探究】情境二我国的很多体育训练基地也都设在高原城市,如云南昆明的海埂训练基地,青海多巴国家训练基地等。情境二我国的很多体育训练基地也都设在高原城市,如云南昆明的【探究】(1)体育训练为什么钟情于高原?(综合思维:在地理学习中发现学科价值的能力)提示:一般而言,随着海拔升高,大气中含氧量越低;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缺氧,在高原训练心肺功能会比在平原地区强,可以最大程度激发潜能;在平原参加比赛的时候就能够有较大水平的提高。(2)海拔越高越利于运动员的训练吗?为什么?(人地协调观: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示:并不是海拔越高,越利于运动员的训练。因为海拔越高,含氧量越低,进行体育运动训练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探究】【典题训练】(2018·山东夏季学考)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典题训练】(1)a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A.水平运动明显B.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C.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与a层相比,b层 (
)A.能大量吸收紫外线 B.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C.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 D.对流运动旺盛(1)a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解析】(1)选D,(2)选A。第(1)题,对流层特征:第(2)题,对比平流层特征:大气运动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气温变化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密度变化密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天气现象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温变化臭氧层能大量吸收紫外线,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天气特征空气中水汽含量较低,杂质少,故天气较晴朗【解析】(1)选D,(2)选A。第(1)题,对流层特征:大气【类题再练】(2021·济宁高一检测)下图中曲线所示为大气中臭氧浓度分布随高度变化,读图完成(1)~(3)题。【类题再练】(1)从图中看出,臭氧层分布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C.高层大气 D.电离层(2)若大气中臭氧含量大幅度减少,可能造成 (
)①皮肤病发病率增加 ②降水大幅度增加③高层大气升温 ④农林牧业减产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1)从图中看出,臭氧层分布于 ()(3)图中大气层界线以下 (
)A.海拔越高,气温越高B.空气对流显著,天气复杂C.冬季较厚,夏季较薄D.天气晴朗,利于飞行(3)图中大气层界线以下 ()【解析】(1)选B,(2)选B,(3)选B。第(1)题,读图分析,图中大气层界线为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界线;根据大气中臭氧浓度分布随高度变化可知,臭氧在平流层浓度最大,因此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第(2)题,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若大气中臭氧含量大幅度减少,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可能造成皮肤病发病率增加,①正确;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农林牧业减产,④正确;对地球的降水和高层大气温度不会产生影响,②③错误。第(3)题,图中大气层界线以下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显著,天气复杂多变;夏季气温高,对流旺盛,厚度较大,冬季气温低,对流弱,厚度较薄,C错误;天气复杂多变,不利于高空飞行。【解析】(1)选B,(2)选B,(3)选B。第(1)题,读图
【补偿训练】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2)题。【补偿训练】
(1)人类排放的氯氟碳化物,对大气层中影响最大的是 (
)A.A层 B.B层 C.C层 D.D层(2)“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歌词中的蓝天白云发生在 (
)A.A层 B.B层 C.C层 D.D层【解析】(1)选B,(2)选A。第(1)题,人类排放的氟氯碳化物,对大气层中影响最大的是臭氧,臭氧层分布在22~27千米处的平流层中,符合的是B层。第(2)题,对流层上冷下热,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易成云致雨,故“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歌词中的蓝天白云发生在对流层中。(1)人类排放的氯氟碳化物,对大气层中影响最大的是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杂质干洁空气水汽特点及作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层大气平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运动显著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密度极小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杂质干洁空气水汽特点及素养发展·图表应用【常见图形】图形1大气垂直分层示意素养发展·图表应用【常见图形】图形2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图形2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图形3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图形3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探源母图】1.图形实质:试题中的各种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实质都是教材图呈现的大气垂直分层中各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各层大气的运动状况、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知识。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探源母图】【母图探究】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母图探究】【思考】(1)图中纵坐标、横坐标表述的含义是什么?提示:纵坐标表示海拔,横坐标表示气温,注意0℃气温的位置及气温的变化趋势。(2)大气气温在各层中随高度增加如何变化?提示:在对流层中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平流层中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高层大气中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再升高。【思考】(3)各层大气气温的热量来源是什么?在对流层、平流层中大气的运动有什么特点?提示:对流层的热源来自地面辐射、平流层的热源是臭氧层、高层大气是电离层;在对流层中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平流层中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4)列举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案例。提示: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影响人类活动;平流层中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适合航空飞行;高层大气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流星现象、极光、人造卫星等位于这一层。(3)各层大气气温的热量来源是什么?在对流层、平流层中大气的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基础认知·自主学习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___,属于短波辐射。(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__________,属于长波辐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_____。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反射基础认知·自主学习一、大气的受热过程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反射3.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内容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少部分被___________,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_________而增温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以_________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又以___________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吸收或反射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对流、传导3.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内容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吸收作用:对流层中的水汽、_________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大气吸收_____________后会增温。2.大气逆辐射:大气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部分向下射向_____,其方向与_________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3.保温作用:二氧化碳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地面辐射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二氧化碳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地面辐射【填图绘图】填出各代号代表的含义。提示:a_____;b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e_________。反射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填图绘图】反射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对点连线】【对点连线】【质疑批判】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
)②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
)③大气的绝大部分成分都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
)④大气逆辐射与大气辐射是两种不同的辐射。 (
)√√××【质疑批判】√√××【实践探索】我国新疆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说法,请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其原因?提示:新疆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朗天气,云层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因此“午穿纱”;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经过一夜的热量散失,早上气温低,因此“早穿皮袄”。【实践探索】能力形成·合作探究能力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能力形成】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三个方面。如下表所示:作用形式作用特点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削弱的辐射形成的自然现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较大颗粒的尘埃、云层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能力形成·合作探究能力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作用作用参作用形式作用特点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削弱的辐射形成的自然现象散射作用有选择性空气分子,微小尘埃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无选择性较大颗粒的尘埃等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吸收作用有选择性臭氧、水汽、二氧化碳等紫外线、红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作用作用参与作用的削弱的辐射形成的自然散射有选空气分子,可见2.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形象地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具体图解如下:2.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3.原理应用——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1)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3)沿海地区(如英国):气候湿润→阴雨天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不丰富。3.原理应用——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
【知识拓展】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和时间变化的规律(1)随时间变化: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太阳辐射作用越强,反之,被大气削弱得越多,太阳辐射作用越弱。(2)随纬度变化:纬度位置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太阳辐射作用越强;纬度位置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太阳辐射作用越弱。这是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知识拓展】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典例示范】
(2020·北京合格考)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典例示范】(1)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2)图中③表示大气的 (
)A.反射作用 B.逆辐射作用C.吸收作用 D.净化作用(3)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 (
)A.①增强 B.②减弱C.③减弱 D.④增强(1)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解析】(1)选A,(2)选B,(3)选C。第(1)题,由图可知,序号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第(2)题,由图可知,序号③是大气向下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第(3)题,倡导低碳生活,大气中CO2排放减少,CO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减少,会使大气逆辐射减少。【解析】(1)选A,(2)选B,(3)选C。第(1)题,由图【类题再练】(2019·山东1月学考)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类题再练】(1)图中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2)与晴天相比,阴天 (
)A.①强 B.②弱 C.③强 D.④强2021新版教学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解析】(1)选C,(2)选D。结合箭头可以判断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反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第(1)题,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图中③为地面辐射。第(2)题,阴天云层厚,白天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也弱,因此①弱,②强,③弱;夜晚云层厚,保温作用强,故④强。【解析】(1)选C,(2)选D。结合箭头可以判断图中①为太阳
【补偿训练】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1)、(2)题。【补偿训练】(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
)A.升高,④增强 B.升高,③增强C.降低,②增强 D.降低,①增强(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解析】(1)选D,(2)选B。第(1)题,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结合图可知尘埃颗粒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①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北极地区气温降低。第(2)题,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解析】(1)选D,(2)选B。第(1)题,由材料可知鸟粪被能力二大气的保温作用【能力形成】1.大气的保温作用:基本过程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然后以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退还给地面作用减少了地面的热量损失,使地球表面温度特别是夜间的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影响因素与空气的透明度有关,如大气中的云量、尘埃、水汽等越多,作用越明显举例阴天夜晚不太冷,春秋晴朗的夜晚易发生霜冻能力二大气的保温作用基本过程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2)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3)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特别提醒】大气逆辐射并非夜晚存在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白天、夜晚都存在,且白天更强。只是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分析问题时主要侧重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气温主要受大气逆辐射强弱的影响,因而易产生大气逆辐射只存在夜晚的误解。【特别提醒】大气逆辐射并非夜晚存在
【知识拓展】1.谚语中的地理原理:十雾九晴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早晨出现大雾,多数是晴天。原因在于,低温条件下,才会形成雾。晴天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近地面辐射降温,气温较低,故易形成雾。翌日,日出后气温上升,过饱和状态逐渐结束,雾也就逐渐消散,天气晴好。所以有“十雾九晴”之说露重见晴天露的形成类似于雾,气温低才会形成露。说明当地夜间天气晴朗,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寒冷,大气稳定,地面辐射降温强烈霜重见晴天即指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是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降低,地表水汽凝结为霜【知识拓展】十雾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早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类型成因特点辐射逆温在晴朗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其冬季最强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发生的冷接触作用愈近地表,降温愈快锋面逆温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出现于锋面附近地形逆温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类型成因特点辐射在晴朗或少云的夜晚,地【情境探究】玉兔二号,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于2019年1月3日22时22分完成与嫦娥四号着陆器的分离,驶抵月球表面。首次实现月球背面着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月球表面白天非常炎热温度高达160度,黑夜异常寒冷,温度骤降到零下180度,对于玉兔二号的电子设备是一种考验。【情境探究】【探究】(1)玉兔二号工作时的能源主要来自哪里?(区域认知:从空间-区域维度认知地理事物或现象)提示:太阳辐射能。(2)月球表面的温度昼夜变化为什么剧烈?(综合思维: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提示:月球的自转周期较长,加上白天,月球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升得很高;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效应,月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探究】【典例示范】
(2020·全国Ⅱ卷)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典例示范】(1)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图示观测时段内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解析】(1)选C,(2)选A。第(1)题,由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接近平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时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第(2)题,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解析】(1)选C,(2)选A。第(1)题,由图可知,凌晨0【补偿训练】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我国某地2019年12月15日和16日天气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补偿训练】(1)与15日相比,该地16日气温日较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减弱,③增强 B.②减弱,③增强C.②增强,③减弱 D.②增强,④减弱(2)现在我们都在提倡低碳生活,实现低碳生活会使图甲中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2021新版教学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解析】(1)选C,(2)选C。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天气状况,15日为多云、16日为晴天;图中显示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大,这是由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太阳辐射较强,近地面气温较高;而夜晚,由于空气中的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即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故气温日较差较大;故与15日相比,该地16日气温日较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②增强,③减弱。第(2)题,提倡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对地面辐射(图中④)的吸收,进而减弱大气逆辐射(图中③)。【解析】(1)选C,(2)选C。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天气地面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大气宇宙空间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面辐射地面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大气宇宙空间地面辐射素养发展·图表应用【常见图形】图形1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素养发展·图表应用【常见图形】图形2太阳、地面、大气、宇宙之间热力作用图图形2太阳、地面、大气、宇宙之间热力作用图【探源母图】1.图形实质:试题中的各种大气受热过程变式图实质都是教材图呈现的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呈现的大气的最重要能量来源、直接热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等知识。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探源母图】【母图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母图探究】【思考】(1)大气的最重要能量来源、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分别是什么?提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些?提示:吸收、反射、散射。(3)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怎样的?提示: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以长波形式向大气传递能量,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思考】第二课时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运动基础认知·自主学习一、大气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类型:2.热力环流:基础认知·自主学习一、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_____________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_______形式。(2)冷热状况:A_______,B、C_______。(3)气流运动。①垂直运动。地面冷热不均最简单气温高气温低(1)概念:由于_____________形成的空气环流,是②水平运动。②水平运动。二、大气的水平运动1.概念:(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_______。(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_____区流向_____区的力。2.风的形成:地面受热_____⇒同一水平面上_________⇒产生水平_________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_____运动。气压差高压低压不均气压差异气压梯度水平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差高压低压不均气压差异气压梯度水平3.影响风的三个力(北半球近地面):符号F1F2F3类型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于_______,由高压指向_____与风向_____总是垂直于_____,北半球向___(南半球向___)等压线低压相反风向右左3.影响风的三个力(北半球近地面):符号F1F2F3类型水平4.力的作用效果:类型受力最终风向高空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_____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_____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_____平行斜交摩擦4.力的作用效果:类型受力最终风向高空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填图绘图】填出气压的高低。【填图绘图】【实践探索】室内制冷空调多放置在高处,而暖气片则在地处。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提示:热空气密度小,易向上流动,促进房间内空气流通,使房间气温升高;冷空气密度大,易向下流动,促使室内热空气相对上浮,空气的流动使室内温度均衡。【实践探索】【质疑批判】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高气压的数值一定大于低气压。(
)②热的地方地面为低压,冷的地方地面是高压。 (
)③垂直方向的气压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④气流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质疑批判】××√×【填图绘图】画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方向【填图绘图】【质疑批判】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②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
)③一般情况下海面上的风力比陆地上大。 (
)④高空的风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
)⑤摩擦力只改变风速,不影响风向。(
)√√√××【质疑批判】√√√××【填图绘图】在下图中画出风向。(1)北半球高空的A点。【填图绘图】(2)南半球近地面B点。(2)南半球近地面B点。能力形成·合作探究能力一热力环流及其常见形式【能力形成】1.热力环流的形成:能力形成·合作探究能力一热力环流及其常见形式2.掌握热力环流的关键、步骤:(1)“一个关键”:冷热判断(根据热容量大小判断)。(2)“四个步骤”:一是热上升,冷下沉;二是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三是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四是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2.掌握热力环流的关键、步骤:3.抓住三个关系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1)等压面的凹凸关系。①受热:低空下凹、高空上凸。②变冷:低空上凸、高空下凹。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相反。3.抓住三个关系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2)温压关系:(结合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热低压、冷高压。(3)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1)图中abcd所示)。(2)温压关系:(结合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热低压、冷高4.热力环流的几种常见形式: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山谷、山坡的受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4.热力环流的几种常见形式:2021新版教学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021新版教学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拓展】等压面的“高凸低凹”规律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形象地记忆为“高凸低凹”,具体如下图所示:【知识拓展】等压面的“高凸低凹”规【情境探究】孔明灯俗称许愿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当年,孔明被司马懿围困,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在空中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情境探究】【探究】(1)观察孔明灯,当我们将其点燃后,灯罩内的空气会如何运动?(地理实践力: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提示: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2)孔明灯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呢?(综合思维:地理原理的释义能力)提示:热力环流。孔明灯点燃时,中间温度高,气流上升,两侧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热力环流。【探究】【典例示范】(2020·山东7月合格考)海陆风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热力环流。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近海地区海、陆间温度差异,主要是由于
。
(2)根据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补充完成海风形成过程示意图。【典例示范】(3)在下图中线条上添加箭头,以正确表示气流运动方向。(3)在下图中线条上添加箭头,以正确表示气流运动方向。【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解析】第(1)题,由材料“海陆风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热力环流”可知,近海地区海、陆间温度差异是海洋、陆地的比热容差异造成的,海洋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升温比陆地慢,晚上海洋降温幅度小,造成近海地区海洋与陆地温度的差异。第(2)题,由图可知,白天,海洋比陆地升温慢,气温比陆地低;海洋是低温,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陆地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第(3)题,作图时先画垂直箭头,海洋气温低,气流下沉,箭头向下;陆地气温高,气流上升,箭头向上;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高空陆地上空气压高于海洋上空,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解析】第(1)题,由材料“海陆风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答案:(1)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①低②高③下沉④上升(3)气流运动方向如下图所示。答案:(1)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补偿训练】读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图(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读图,完成(1)、(2)题。【补偿训练】(1)有关两气象观测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是 (
)①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吹西风②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吹西风③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东风④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有关两气象观测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是 ()(2)白天,自德安气象观测站至鄱阳气象观测站作等压面图,下列正确的是 (
)(2)白天,自德安气象观测站至鄱阳气象观测站作等压面图,下列【解析】(1)选D,(2)选C。第(1)题,据图可知,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主要吹东风,19时-次日8时吹西风;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西风,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②④正确。第(2)题,白天,陆地增温快,近地面为低压,等压线向下弯曲;湖泊增温慢,湖面附近为高压,等压线向上弯曲,高空等压面弯曲状态与近地面相反。【解析】(1)选D,(2)选C。第(1)题,据图可知,德安气能力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能力形成】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区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与风向相反大小由气压梯度决定(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反之则越小)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与下垫面状况有关,下垫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与风的关系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直接影响风向和风速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既改变风向,也改变风速能力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方2.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受力作用分析: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