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管理第九章 风景名胜区旅游管理_第1页
旅游景区管理第九章 风景名胜区旅游管理_第2页
旅游景区管理第九章 风景名胜区旅游管理_第3页
旅游景区管理第九章 风景名胜区旅游管理_第4页
旅游景区管理第九章 风景名胜区旅游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风景名胜区旅游管理第一节概论定义凡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应当划为风景名胜区。--国务院一九八五年六月七日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迹、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民俗风情等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县及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规划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憩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风景名胜区等级的划分按其景物的欣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县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

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下,主持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设在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单位,除各自业务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外,都必须服从管理机构对风景名胜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风景名胜区的管辖风景资源的功能

美的景观供人欣赏。作为地理、地质、动植物、生态、水文、气候、地球演变等自然科学学习和研究的实践场所。能反映某些历史时期、某些地域或民族的文化、艺术、科学成就及生产,生活状况,可作为研究和普及知识的实物资。自然风景区是生物多样性的保存境域,可提供用于生产或科研领域的多种遗传基因的种质资源。有些风景名胜能够反映国家民族争取独立、民主等政治、军事斗争,历史名人成就,让人民了解我国悠久复杂的历史过程。自然风景区良好的植被是保持良好气候、涵蓄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江河大地免受自然灾害的重要条件。战略目标

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目标与任务: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使之永续利用,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开展。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高层次的旅游功能;高品位的游赏空间;高标准的环境管理;高规格的布局网络;高协调的综合开展。第二节风景名胜区规划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为两个阶段:规划纲要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风景名胜资源调查与评价,明确风景资源价值等级,保存状况以及风景名胜区主要存在问题。分析论证风景名胜区开展条件〔优势与缺乏〕,确定开展战略。拟定风景名胜区开展目标,包括资源保护目标、旅游经济目标和社会开展目标。论证并原那么确定风景名胜区性质、范围〔包括外围保护地带〕、总体布局以及资源保护、利用的原那么措施。根据地形特征、行政区划和保护要求,划定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包括外围保护地带。确定风景名胜区规划性质、开展目标、规模容量。根据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确定土地利用规划,进行风景游赏组织。确定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规划,明确保护措施与要求。确定风景名胜区天然植被抚育和绿化规划。确定风景名胜区旅游效劳设施规划。确定风景名胜区根底工程规划,确定风景名胜区内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济开展引导规划。制定分期开展规划。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提出措施建议。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规定风景各区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工程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在风景名胜区内,应根据景区开发的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景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那么规划指导思想明确树立风景名胜区建设开展应以保护为核心的观念,以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宏观谋划全国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战略,统筹安排全国风景名胜区分级建制布局与阶段性开展方案,坚持以保护为核心,实现风景区可持续开展的原那么。坚持综合协调开展的原那么。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地域综合体,涉及到许多方面,风景区规划应表达综合性,建立一个各行业协调开展的平台,各方面密切配合,按规划统一实施管理,实现永续利用风景资源的目标。坚持大力开展风景旅游经济的原那么。充分发挥风景资源优势,合理、有序、科学地开发利用风景资源,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那么。坚持借鉴性原那么。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规划、管理经验,学习先进的保护建设技术手段,吸取历史上保护和开发风景资源的经验教训突出特色原那么。规划时要贯彻“突出特色的原那么〞。保护第一原那么。规划时要贯彻“保护第一〞的原那么。维护国家资源的原那么。规划时要贯彻“维护国家资源的原那么〞。法制与群众路线原那么。规划时要贯彻“法制与群众路线〞的原那么。规划原那么规划战略目标

建立科学、完整的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系统,成为风景区保护、建设、管理和开展的依据,成为指导风景区地域综合体内各行业协调开展的依据;保护每一种有景观代表作用的风景名胜资源的典型样本和独特的景观,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维护自然与人文景观风貌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为全国人民提供可以世代获得审美享受、接受科学教育、进行游憩娱乐的优质的风景境域,系统展现特色自然与人文景观形象,开展风景旅游业,促进全国经济开展。规划理念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理念〔1〕运用景观生态学根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对全省景观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研究,对影响景观风貌的自然因素和干扰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构成全省景观系统的典型生态景观区和特型景观区,规划风景名胜区体系要对每一个特色景观类型都有所表现。〔2〕国家重点景区评价侧重对景观在全国范围内的典型代表性、珍稀度和原生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省级景区评价侧重对景观在省内的典型代表性和风景旅游开发潜力与价值的评价;市县级景区评价侧重对景观优美度、生态环境适宜度和风景游憩开发潜力的评价。〔3〕在风景区发现阶段和建立决策阶段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发现阶段工作侧重对风景名胜资源价值及区域典型代表作用的研究;建立决策阶段工作侧重对休闲旅游市场开展需求及风景区各类设施质量水平的研究。〔二〕规划技术路线风景名胜资源评价与风景名胜区规划注重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选取“双向推进〞模式——“自上而下分析选取〞的模式和“自下而上评价推荐〞的模式。“自上而下分析选取〞模式分3个步骤:鉴别划分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自然生态景观区;调研选择潜在的风景名胜区;分析评价建立风景名胜区的可行性;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败笔风景区内的建筑物主体化入口城市广场化环境花园化游人中心集市化第三节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现状及弊端产权制度现状我国旅游景区产权结构与所有权管理我国当前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结构是国家所有(政府所有)、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三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政府对国有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与产权行使,1985年国务院颁发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对我国国有旅游景区管理权作出了规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地方各级城乡建设部门主观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即城建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管理体制弊端多头管理、管理体制混乱、互相扯皮;投资分散、保护资金短缺;盲目建设、建设性破坏频繁;缺乏统一规划、指导思想不统一、规划方法落后、管理政策缺乏;各自为政,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不协调。多头管理问题风景区的村镇规划与风景区规划由不同部门审批,风景区规划难以控制村镇的开展,一些在核心景区中违反风景区规划的村镇建设都有着合法的审批手续,一旦需要拆迁,政府将要付出高额的经济补偿。在含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风景区中,按国家和林业部规定分别要编制各自的规划并报相应的主管部门审批。由于管理机构的不统一和部门利益,常出现属地开发建设。有些风景区将旅游规划代替风景名胜区规划,将景区建设工程作为旅游工程报批,造成风景区建设的混乱,影响景区的景观风貌。土地产权形式多种性导致利益主体多元性。风景名胜区土地与风景名胜资源在用途上不存在完全对应关系,地域上形成多个产权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集体、个人对风景名胜区土地进行利用的状况。所有与占有的神离风景名胜资源国家所有主要是通过国家、省、地方三级政府的共同管理来实现的,其中具体的日常事务管理由地方政府主持。由于分工侧重点不同,各级政府很容易从自身利益出发,在管理重点和方式上出现倾向性。国家、省两级政府强调保护和监督,主张保护下的合理开发。风景名胜资源相对占有者的地方政府会从地方角度侧重于利用和建设,追求的是开发中的保护。上级忙于保护和调控,下级忙于开发和开展。当前国家、省两级政府就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频频公布文件和开展检查活动,可是在管理中常发生的长官意志式、急功近利式、盲目错位式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相关法规政策衔接和协调不够与自然保护区、城市和村庄集镇之间的相关法规政策衔接和协调不够表现得最为突出。与自然保护区主要反映在权属管理上,与城市和村庄集镇重点反映在规划及其管理上。经营权问题

2002年8月,国家建设部制定规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必须实行政企分开,管理机构的职责是保护资源,执行规划,不得将景区规划管理和监督的责任交由企业承担。2003年1月7日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再一次指出,风景名胜区不能交给企业管理,不能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将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和资源保护监管的职责交给企业承担。现行产权制度安排所有权:归国家即全体人民所有。具体可包括使用资产的权利〔使用权〕、获得资产收益的权利〔用益权〕、改变资产形态和实质的权利、以及转让权〔以双方一致同意的价格把所有或局部由以上三项规定的权利转让给他人的权利〕委托代理权:根据现有法律,国有资产或全民所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是国务院,但现实中,是由国务院按政府行政系统进行授权。即授权各部门及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级管理。各部委局及各地方政府通过再代理将所有者权益层层下放至最基层一级政府。风景欣赏权:政府可通过门票的调控及一些表达公益性的平衡措施低价甚至补贴来实现全民所有的这种欣赏权。经营权:资源所有权人开发使用资源的权利。具体包括与资源开发经营相关的占有权〔排除其他企业经营的权利〕、使用权〔利用资源进行旅游经营的权利〕、管理权〔日常维护、保护〕、转让权〔对开发经营权整体或其中某些经营权转让的权利〕管理权:由资源所有者决定并由具体部门行使的怎样使用风景资源的权利。包括是否提供欣赏权(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提供欣赏权〕、是否将其开发经营的权利予以让渡(让渡的对象及约束条件等等〕、具体通过编写风景区资源保护及旅游开展规划、签订经营合同、进行价格管制等方式实施保护资源并永续利用资源的各项管理权能。收益权:资产所有权获取收益的权利。一是国有国营,国家获全部收益权;二是国有非国营或非完全国营〔合作、股份等形式〕,国有收益那么可通过租让契约得到确保。好比国家对土地资源开发权、经营权的租让并获益一样,并不影响最终所有权的实现。统一管理

建立健全管理司政部门理顺诸方关系化解矛盾健全法规坚持整体规划建立监控指挥中心“两书两证〞规划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国家建设部的有关法规以及有关省市建设审批的经验,风景名胜区内的各项建设,应实行“两书两证〞规划管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环境影响报告书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制度开发工程和经营工程授权经营的前提条件和监督标准特许经营的收费及其管理标准实行公开招标和择优授权经营的程序规那么第四节资源保护游览活动对风景名胜区的破坏放游览就要修筑道路、桥梁等游览设施和遮风避雨的休息建筑,有的地方还要架设索道、缆车。在景区内开办饮食效劳设施就要用水,并排放污水、废气、产生垃圾。游客活动的范围越大,人流越多,被破坏的地貌、植被也越多;而且惊走原来栖息的动物,也要破坏生态平衡。游人文物的破坏也是常见的。效劳企业在原有文物保护范围内添建房屋,甚至拆改原有建筑以满足效劳的需要。保护级别的五级控制特别保护区,严格控制或全禁止游人进入或使用,机动车辆或船只不得入内,不得在其中建立人工设施;荒野区,只允许少量原始的、适合于荒野经历的游客活动,在管理上应确保游人分散;自然环境区,允许低密度的室外游览活动;室外娱乐区,可以用保护自然风景并且平安方便的方式进行活动,允许机动车、船进入;旅游效劳管理区,即保护区内的市镇和旅游效劳中心,可进行一定规模的旅游效劳设施建设。分区梯度控制核心景区是风景名胜资源价值最高、集中分布和保护要求最严的区域。除按规划可以修建必要的游览设施外,禁止一切经济开发和接待设施建设。游览设施建设要保证风景资源科学美学价值不受影响。对游人要根据容量进行控制和限制。严禁居民人口的增加,已有的居民和多余的建筑等设施要逐步迁出,确保核心景区的纯洁性。一般景区是其他风景名胜资源集中分布和保护要求较严的区域。在以保护为主的前提下,根据规划可进行一些与景点和游览有关的建设等,区内已有的违章建筑和已破坏资源的建筑要逐步撤除。限制建设区指规划所确定的区内控制区和效劳点,是保护景区和直接为游览提供必要效劳的缓冲地区。对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建设工程要进行限制,通过严格的规划论证和审批、建设审查报批、施工监督和验收等程序,使经济活动和建设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被限制在最小的程度。区外开发区一般位于风景名胜区外围,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可以与周边小城镇相结合积极地开发旅游效劳产业,开展第三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开展。人文资源的保护

依法保护文物:风景区须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文物古迹,使之免受损坏和破坏;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文物建筑修缮:风景区历史文物和遗迹要妥善保存,并根据轻重缓急进行修缮和恢复;加强人文景物平安消防工作;加强文物古迹平安管理:风景名胜区要健全文物管理制度。对全区的文物古迹进行普查、登记造册,建立系统档案,对所有文物都要确定专人负责严格保护;保护遗址遗迹。风景名胜区开发管理案例研究黄山模式黄山模式的论争

2002年2月2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对黄山风景区正在施工中的水库、宾馆等大型工程工程的批评性报道开始的。2002年3月1日至5日,国家建设部派遣工作组去黄山进行实地调查,其后形成的?调查报告?由?新安晚报?(2002-03-12)与?安徽日报?(2002-03-13)分别或以全文或以摘要方式发表。这份调查报告根本上全面否认央视节目批评的真实性,从而又导致另一些媒体对上述批评的剧烈反批评,并伴之以对黄山现行管理体制的颂扬。第一局部大背景邓小平与黄山的新生1979年7月11日至16日邓小平视察黄山“要把旅游当作产业来办。〞对于黄山来说,从比较优势原那么出发,“这里的资本就是山。〞“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开发黄山“省里要有个规划〞,“要治山〞。战略转型“旅游立市〞战略:把旅游业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到1998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62.3∶21.4∶16.3调整为26∶30∶44。2000年,以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已达46%,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和最大的特色产业。

1985年“旅工农〞战略;1988年“以旅游业牵头,强农、兴工、振商、重教〞;1996年“到21世纪中叶,把黄山市建设成现代国际旅游城市〞;2000年“全力推进二次创业,全面振兴旅游经济,为实现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正确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九五〞期间,全市旅游接待量达2163.53万人次,同比“八五〞增长93.98%;旅游直接收入58.55亿元人民币,同比“八五〞增长3.31倍。旅游经济成就2002年黄山市旅游业实现总收入25.1亿元,其中创汇5900万美元;全年接待游客706.3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31.61万人次,分别占全省的11.6%、36.8%、18.0%、68.9%。在黄山旅游的牵动下,皖南及全省旅游经济也得到快速开展,2002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216.22亿元,占全省GDP的6.06%,成为全省一大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2002年黄山旅游直接收入占全市GDP的26%,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奉献率达49%。黄山旅游已成为全市名副其实开展势头最强、支撑力最大的支柱产业。游客人数的历史变化旅游业现状2006年,黄山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4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4.4亿元,全市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5.01%,跻身“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前20强行列,初步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市到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1979年,黄山风景区年接待人数是10.4万,1997年,首次突破100万,2007年12月4日首次突破200万。第二局部现行管理模式黄山模式成败衡量标准遗产管理质量遗产经营效益区域经济奉献游客体验质量“黄山模式〞构成行政建制,经营体制,旅游管理方针,内部能力建设。行政建制在1979~1985年期间,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被赋予厅级单位,1983~1985年期间它下辖一个县级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由原太平县、歙县的汤口镇、石台县的广阳镇组成),从而构成一个黄山旅游特区,直属省政府领导。自1986年至今,黄山管委会与原黄山市的行政隶属关系被解除,1987年将原徽州地区改为黄山市(俗称“大黄山市〞,市政府设在原屯溪市),原黄山市改为现黄山市下辖的“黄山区〞,黄山管委会主要领导由黄山市主要负责人兼任,并受黄山市管辖。经营体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别离〞、“股份公司上市筹资〞等模式,首先于1996年创立“黄山旅游开展股份〞,继而在1999年进一步组建“黄山旅游集团〞。这两个经济实体与黄山管委会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黄山的全部经营业务(企业管理、投资和收购等资本运作,等等)完全由这两个实体按照市场方式运作。旅游管理方针“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方针,从黄山管理局成立之初就将“山上游,山下居〞作为协调旅游与保护这一矛盾的首要的根本方式。保护自然地貌,使其不受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使之永续利用;保护人文胜迹和景观资源,使之不受破坏和废弃;保护原生物种资源,使之不致减少或灭绝;在保护的前提下,立足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人类需求相协调、相统一,进行合理开发,使旅游与环境协调开展。旅游管理方针:五项保护目标1、遗产管理业绩黄山的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76%上升为现在的83%;景区的卫生状况和设施已到达很高水准;自黄山管委会成立以来的23年间火灾事故较少发生。大气质量到达国家一级标准;为了保护水质,黄山建成15处污水处理设施;对于固体废弃物,黄山根本做到垃圾分拣和回收。黄山管委会对建筑师的聘用不是采取着眼于本钱———效益的招标方式,而是采用不计本钱的委托方式———将设计全权委托给清华大学建筑系。特别具有创意:①石阶步行道。②道旁水池建设。③能源升级。为保护大气环境质量,黄山的能源已由原初的生物质燃料与煤,改变为现时的油、气,并正进一步升级为电能源。④洗涤中心与净菜中心。为了尽可能减少污水排放量与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黄山管委会在山下的汤口镇建立“洗涤中心〞,统一洗涤景区旅馆的床上用品及衣物,还在黄山市(屯溪)开设了一个净菜中心,统一向景区旅馆提供经过加工的清洁蔬菜和禽、肉、鱼等。1、遗产管理业绩自1990年以来,黄山获得一系列荣誉。它屡次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卫生山〞(1993年),“平安山〞(1995年),“文明山〞(1997年)。1998年,黄山被中央文明办、国家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榜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先进单位〞。1999年,黄山获首届“梅利娜·迈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国际荣誉奖〞。黄山赢得的上述声誉是国家和国际社会对黄山管理成绩的认可和嘉许。2、经营绩效〔1995年〕黄山的总收入为14957万元。其自身经营收入约为14378万元,占黄山全部收入的96%。黄山自外部获得的投入是相当有限的,约为579万元,占黄山全部收入的4%。黄山是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维持和开展的。在外部投入中,正常性投入(即政府经费)约130万元,仅占整个外部投入的22%,在黄山总收入中的份额就更小,约087%,简直微缺乏道。在黄山自身经营收入中,门票收入为4757万元,约占自身收入的33%,即1:3。在1997年后,黄山以“旅游公司〞方式进入股市,筹款382亿元。尽管看上去有利于黄山的遗产保护与旅游经营,但它混淆与干扰了遗产经营的非营利性质,实际上这笔筹款的80%是用于与遗产无关的旅游开发工程。3、黄山对地方经济的奉献黄山对地方经济的奉献主要表现在“纳税〞与“投资〞。其中纳税已被称为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柱,投资那么直接扩大了当地的经济规模,改善着当地经济的成分与质量。黄山对当地经济的奉献是逐年增加的。就“纳税〞而言,粗略估计,1992~1999年期间,增长率约为16%。“投资〞等对地方经济的奉献增长率,大体也应与此相似。4、游客体验评价第三局部旧模式的挑战1、“山上游,山下居〞之争经营本钱黄山的直接经营本钱主要为3个方面:(1)建筑本钱,黄山景区高档饭店的建造费用是山下同类饭店的5~6倍;(2)人力本钱,由于山上一切生活用品均需依靠人工运输,故而大大提高人力费用;(3)管理本钱,设施管理费用,污染防治和处理费用,等等,也会相应增高。另外,还应当考虑黄山的外部性本钱,即环境生态代价与游客利益。环境生态代价。2、五里桥水库之争五里桥水库是一条库链。非生态保护供水而是旅游用水湿润多雨气候条件的山区(海拔800米以上),无需森林防旱用水;森林火灾均由人为因素造成,防火的重点应是在游人的步行道两侧;现时步行道两侧的森林防火体系,由防火检测与预警设施、步行道旁均衡分布的总容量达18万立方米的防火蓄水池、沿途均衡设置的干式灭火器械等构成,它确实减少了黄山火灾事故的发生,是黄山管理的一项成就;如果采用“水库———配水系统———消防栓〞这一方案,将是高技术风险与高经济代价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项重大决策,黄山管委会并未慎重地咨询权威森林防火专家与植被生态学家的意见,并请他们设计。这与黄山管委会在处理宾馆设计时不计本钱而确保高质量的做法迥然不同。事实说明,以水库进行森林防火与防旱,既无必要,也不可行。正因如此,所谓的为防火与灌溉而“每隔120米设置〞的消防栓、洒水栓等,至今并未安装。3、西庄宾馆之争现时山上宾馆的床位总数远已突破?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据民间统计,景区(温泉、北海、西海、天海、云谷寺、玉屏楼)的床位总数现已达5704张,比?总体规划?中2000年的4500张超1204张,约27%。据黄山管委会自己的?根本情况介绍?,黄山“新建改建多座宾馆饭店,景区内现拥有各类宾馆和招待所20余家,共有接待床位9600个,并可随时增加床位(含搭建帐篷30顶)3500个〞。据此,如不计入临时性床位,超?规?达113%,如计入临时床位,超?规?达191%。4、奉献-收益不对称与地方经济的关系在黄山对地方经济的奉献中,最大的获益者是屯溪。它不仅从黄山的所有经济奉献类型中全面获益,而且是这些奉献类型的最主要收益者,甚至是惟一受益者。黄山对黄山区的经济奉献是相当有限的,不仅受益类型远不如屯溪,而且受益份额更小于屯溪。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黄山区的经济受益在空间上是极不均衡的。除税收受益属于黄山区政府外,其他受益主要集中于汤口镇。5、环境问题:顶峰人数5、环境问题:环境质量下降桃花溪水微生物等超标,已不能饮浴。“四绝〞之黄山温泉,昔日的“泉沸如汤〞、“热可点茗〞状况已不复存在,温泉的流量和水温均已日渐下降,在旅游旺季,用水量大,泉眼已丧失自流能力,游客沐浴只能依赖抽水供给。为解决黄山风景区生活用水的困难,修建了北海、天海、西海、云谷寺等几座水库,缓解了旅游旺季供水难的问题,但水库的建造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如旱季会导致水库下游溪水断流,影响和破坏溪谷的生态环境。名列“四绝〞榜首的黄山松,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和威胁,在人流涌动的山道两侧,一些松树已枯死,始信峰上大片古松被创伤或枯亡,使黄山松不得不穿上了不雅观的竹“盔甲〞,“梦笔生花〞一景笔尖上的那株如花的奇松已不复存在,现已由塑料仿制而成。土壤板结,渗水性差,树木根部受损。最近黄山地区已被列为酸雨控制观察区。火灾:1972年冬季,一个烟头引燃一场山火,使天都峰上的大片松树毁于一旦。1994年春季,玉屏楼火灾,距楼旁咫尺的迎客松再次受到威胁,另外隆冬季节的大雪,往往使松枝不堪重负,被压折枝干,黄山迎客松就曾“断臂〞。此外,周围地区的松林线虫等病虫害对黄山松也构成威胁。6、投资战略之争自成立“黄山旅游开展〞和“黄山旅游集团〞以来,黄山的投资与经营战略出现3种转向,即:由景区工程开发向非景区工程开发开展;由黄山景区向景区外工程开展;在景区外工程开发方面,向着黄山以南,即屯溪———千岛湖———杭州方向开展。第四局部黄山模式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建立符合国际遗产条法和我国相关法规的遗产质量管理指标体系遗产管理标准:黄山必须按“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原那么,制定一系列可操作的管理标准,并将旅游效劳标准按遗产保护要求而绿色化;经营体制由“单纯的市场导向〞改变为“多使命指导下的市场操作〞黄山的经营必须破除“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传统做法,对于遗产(即景区)应按“非营利〞制度经营,对于非遗产类活动(如食、住、行等),那么按市场体制经营;真正落实“景区游,区外居〞方针黄山旅游活动必须严格按“山上游,山下居〞(即“景区游,区外居〞)的方式进行,而不是过去的“山上游,山上居〞;旅游要促进社区开展行政建制应重新调整,第一理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第二理顺与皖南经济乃至安徽经济的关系。黄山应妥善地解决有关的行政区划问题,使得为黄山保护提供主要支持的当地社区能从黄山旅游业开展中真正受益。更新对策撤牌更名,实施国家公园式的非赢利性经营?还是政府监督下的企业经营模式?“景区游,区外居〞的实施旅店连锁经营;提高景区游客输运能力与效率;高价限制/轮休。黄山经营战略与投资方向调整建立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旅游对遗产质量的影响现时黄山在遗产质量上出现的问题,是与尚未建立完备与恰当的遗产质量管理指标有关的。遗产质量认识的几种误区遗产质量管理的核心标准: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景区游,区外居〞“山上游,山下居〞应是“景区游,区外居〞“景区游,区外居〞的游览线路Ⅰ“一点入,原点出〞,即“返回式线路〞;Ⅱ“一点入,另点出〞,即“通过式线路〞“景区游,区外居〞的技术与制度保障景区外旅店的连锁经营和景区门票与缆车票的调整。“景区游,区外居〞“景区游,区外居〞的经营效益从根本上保护了黄山遗产;游客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享受更为多样的游览欣赏与食宿效劳,从而提高他们的旅游费用效益;提高了整个景区的游客接待容量;黄山旅游公司将会从游客人数增加、游客滞留时间延长,尤其是从旅店连锁经营中,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赢利水平;黄山周边社区(主要是黄山区的乡镇),将会从“景区游,区外居〞中明显受益,并会激发起他们自觉保护黄山和为黄山效劳的热情;Ⅵ.有利于与黄山周围的旅游点(九华山、太平湖、齐云山、徽州民居等)建立更密切的经营联系,以相互合作替代相互竞争,既使大家共赢,又促进了整个皖南经济和社会的开展。经营体制改革多重使命指导下的市场操作黄山模式中的经营体制问题经营体制有三个特点:它是与市场结合的;它具有前述的多重使命;它需要接受政府干预,只是这种干预应当正确。经营体制变革撤牌更名,实施国家公园式的非营利性经营现时黄山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式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别离〞是黄山经营失误之根。有步骤地将“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与“黄山旅游开展股份〞、“黄山旅游集团〞彻底分开。对黄山管委会来说,它的经营是非营利的,但完全可以也应当赢利。它与营利性经营的重要区别在于:①它是赢利的但不分红,而后者是赢利且分红的;②它的赢利应用于遗产保护事业,而不是其他。“区内游、区外居〞的3种认识“山上〞是指索道以上的黄山风景区局部(包括北海、西海、天海等);“山下〞那么是指索道以下的黄山风景区局部(包括温泉等)以及景区周边社区,即黄山区内的汤口、潭家桥、甘棠、焦村等乡、镇。这是?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所持的理解。按世界各国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普遍实施的“区(园)内游,区(园)外居〞原那么理解“山上游,山下居〞。国际上提倡的“区(园)内游,区(园)外居〞原那么,不仅着眼于景区资源的保护,同时也着眼于协调风景区或国家公园与其周边社区的关系。根据这一原那么,黄山的“山上游,山下居〞中的“山上〞,应指整个黄山景区;“山下〞应指围绕黄山风景区的周边社区,即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