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手册13261_第1页
野外生存手册13261_第2页
野外生存手册13261_第3页
野外生存手册13261_第4页
野外生存手册1326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野外生存手册野外生存手册生存基本知识+技能野外生存手册生存基本知识人体与水:宿营地的选择宿营地的选择有几个最重要的原则,一是安全、二是方便、三才是考虑舒适性。理想的宿营地应背风、向阳,而且附近有可利用的充足水源。不要选择山顶的开阔地,这里风很大,山谷低会聚集下沉的冷空气,潮气很重。山腰的平地是接纳雨水的好地方,但和潮湿,不宜选做营地。在山崖下宿营要防备落石和雪崩,如果不能保证安全,最好另择其地。营地安扎在距水源太近的地方,易受蚊虫和前来饮水的野兽骚扰。在河流或小溪边扎营,尽管选择高一点的地势,流水声或许对你的睡眠没什么影响,但会掩盖周围环境里的异常响动,而且突降的大雨顷刻间会让溪流或河水暴涨,对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河流的上游如有水库电站,同样需要防备。因为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引起的河水上涨更是毫无征兆的。最后,察看一下周围有没有蜂窝,如果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宿营,还要注意营地不要选择在野生动物饮水的必经之路上。安营扎寨选好了营地就可以安营扎寨了,扎营时厕所应安排在整个营地的下风处,向上依次是厨房、仓库、宿

营帐篷,要学会统筹的安排时间,如厨房建好后,先支起炉灶,这样在大建其他帐篷的同时,就可以烧开

水。当整个营地建好时,水已烧开,可以饮用并开始做饭了。宿营帐篷的搭建要注意,帐篷的入口要背风向阳,所有帐篷的朝向应一致。帐篷的周边或四角用地钉固定好,如有可能的话再用大石块压住。为防止下雨时帐篷泡在水里,聚在帐篷的四周挖一道排水沟。中暑的防治高原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如在阳光下剧烈运动或在温热无风的山林中活动量较大,身体内产生的

热量无法靠流汗散发出去的话,人就会中暑。中暑的症状为:头痛、脉搏快而有力,脸色燥红,体温升高,过后或许会很快失去意识甚至导致意外。发现有人中暑,应尽快抬至阴凉通风处,抬高头肩部半躺下,脱掉外衣用水漫湿患者内衣,不停扇风并用冷毛巾擦拭患者身体,患者清醒时应给他喝一些凉开水,体温正常后,将湿衣服换下。水疱的防治长时间的徒步行走或登山很容易在脚上磨出水疱,所以出门时最好穿与脚磨合管;惯了的登山鞋。在水泡出现后可用消过毒的针穿上一根头发,针刺破水疱后用手轻按患处,使液体随着头发流出,用创可贴或干净的纱布包好。雪盲冰雪地或水面会反射很强的太阳光,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将双眼直接暴露在这种环境里数小时,即可造成雪盲。雪盲会造成视力的短暂消失,其症状为:对光线敏感不停眨眼,眼中似有砂子,疼痛、眼睛发红、流泪。若发生雪盲,应以眼药水洗清眼睛,到黑暗处或以眼罩蒙住眼睛用冷毛巾冷镇,减少用

眼,尽量休息。记住不要热敷,高温会加剧疼痛。良好的环境能及时缓解雪盲的症状,但完全恢复通常需5—7天。冻伤及其处理寒冷天气里,身体的组织的末梢(手、脚、耳、鼻等处)由于散热较快而血液循环又不畅,容易出现冻伤。冻伤按其严重程度分为四度:一度冻伤及皮肤表层,患处刺痛并渐感麻木,皮肤僵硬苍白或出现蓝色斑点,恢复温度后会有充血和水肿现象。二度冻伤达真皮层,患处红、肿、痛,数小时后会起水泡。三度冻伤深达皮下组织,患处皮肤呈青紫、紫红或蓝色,皮肤会逐步变黑、坏死。四度冻伤是最严重的冻伤,肌肤甚至骨都受到损害,皮肤呈紫黑或青灰色,随即组织坏死,

可能导致截肢。冻伤可伴随着失温现象,急救时应先处理后者。单纯的冻伤可按下述方法救治。可用体温温暖,但对三度以上的冻伤者施温者要注意时间不能长。一般为30—40度的温水漫泡患处或以温毛巾热敷,水温不能高,也不可用火烤使患处温暖,伤处受热过快会产生剧痛。当患处恢复血色和知觉后停止复,在伤处涂上冻伤药膏,然后用纱布或质地柔软的衣物轻裹患处。特别注意不可摩擦或按揉患处,也不要挑破水疱。有很多人以为用雪擦拭患处可以快速升温,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冻伤部位处理后不宜暴露于寒冷中,要注意保暖,更不要以解冻的脚走路。冻伤的预防风雪天外出戴上手套、防寒帽,防寒帽最好是能护住耳朵的,否则应戴上耳朵罩;保持脚部的温暖干燥,袜子湿了及时更换;风大时停止活动,找个避风的地方休息;经常按摩揉搓易冻伤不为以促进血液循环;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稀薄,组织缺氧和血液循环不畅更易导致冻伤,此时能吸氧补充则为最佳。

失温是指人体内部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弥补身体散失的热量,而导致的体温下降。在恶劣的天寒或风雨条件下历时太久,特别是当人筋疲力尽或衣服湿透的情况下易发生失温。一般当体温降至35'C以下时,则进入了失温状态。失温的症状表现为:烦躁、感觉寒冷、反映迟钝,剧烈而无法控制的颤栗、行动不能协调、走路跌撞欲倒、脉搏减缓、头痛、视觉模糊、心跳慢,呼吸细弱。失温救治的原则是防止患者继续丧失体温,协助患者获得正常体温。对失温患者首先将其移至温暖处,脱掉潮湿的衣服(不能全脱光,边脱边换,换以温暖干燥的衣物,用睡袋裹住身体。患者清醒时可让其饮用热饮,食用含糖高热量的食物。若患者失去知觉,可用热水袋放在患者腰背部,胃、腋窝、后颈、腕部、裆部,这些部位血液接近体表,可以将热量带入体内。切记不能给患者喝酒,酒精会使体表血管张开加快体内热量散失。山地行走徒步穿越山岭,可以河流为参照物,但有其他选择的话就最好不要沿着河边走,水能穿过的地区部一定你能轻松穿越,有时甚至是几乎不可能的。如果不是高山,沿着山脊潜行,开阔的视野有利于你把握方、选择路线和宿营地,但要时刻注意所携带的水的消耗,以便及时安排下山补充水,毕竟在山脊上发现水源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不要等水用光了再去找,这会让人的旅行变得十分被动。当注意到河流变宽,河谷的地势趋于平缓时再回到河流边来。丛林跋涉在人不常至的丛林中跋涉,有时很难找到一条现成的道路。有的只是丛生的灌木和四处蔓延的藤类植物,你只能靠你手中的砍刀(这在登山等野外活动中是必备工具)辟出一条路来。开路的人要特别留意不要触动灌木丛中的蜂窝,对有巢的灌木丛绕道而行。砍掉的枝藤弃于两旁,确定不会反弹回来,砍后的断口折向外,以免伤着后面的同伴。行进中两人间保持一定距离,2—3米为佳,这样相互之间既有照应又不至因短暂驻足影响别人。在丛林中行走,膝盖以下是最容易收到伤害的地方,所以最好将裤脚扎起,以免被刺丛挂伤和被蛇虫叮咬。如果没有向导和其他确定方向的参照物,行走一段时间后应取出指南针确定一下方向。

如何对付蚂蝗:蚂蝗分为旱地蚂蝗和水蚂蝗,蚂蝗吸血的同时分泌一种抗凝素,使伤口血流不止,其实蚂蝗

并不可怕,发现有蚂蝗叮上时,可用手沾上唾液把它拍下来或用烟头烫,切记不可手扯,然后伤口用创可

贴贴上即可,行至蚂蝗出没的地带,应将裤脚扎紧,有脚上、手上涂一些有刺激气味的药品,也可以有效

的防止蚂蝗叮咬。野外生存技能提要:野外生存技能是野外,作者必需的技能。在野外工作,随时都可能发生不测的事件,这就要求野外工作人员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在逆境中求生存。本专题详细介绍了影子定向定时、避免动物攻击、野外防寒、标记、应急、寻找食物和水源,以及野外取火等方法。学习目的:掌握野外求生的技能。第一节用影干端点轨迹定向在没有罗盘仪,或因靠近大磁体,罗盘仪不能工常工作时,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可靠的定向方法,纬度60°内均可使用。操作程序如下(图12-1):插一根棍子或枝条在地上;用石块或树枝标邮影子端点;等候影子的端点移动一段距离,再标出新的影子端点;过两个标记点画一条直线,即为东西线(太阳由东向西运动,影子由西向东)。第二节用影子端点轨迹定时做完影子端点定向后,将棍子垂直接到图10-16东西线和南北线的交叉处。东西线西段对应着日出时间(一般在6:00左右),而东段对应着日落时间(一般在18:00左右)南北线是中午。第三节遇危险动物的应急方法在野外工作时,时常会有与野生动物不期而遇的情况发,有的动物,如大象、熊、老虎、野牛等可能会攻击人,这时必须采取一定的应急措施,以避免受到野生动物的伤害以下是避免野生动物伤害的一些常用的方法。•从动物的下风方向接近;•肃静;•当很接近时,爬上大树;•如果被动物追赶时,扔下衣服或其他物品,分散动物的注意力,并以左右迂回的方式向下坡方向逃离。第四节防寒夜间在林子里过夜是很冷的,应携带帐篷和被子。如因意外,不能归宿,则应将所有衣服穿上,并将干衣服贴近皮肤,而潮湿的衣服穿在外面。其他保暖的方法还包括:活动、生火、抽烟、多吃多喝,吃辣椒、洋葱,用辣椒、衣服擦被冻的部位增加血液循环,躲在避风处,寻找干洞、树洞、石洞等,或用棕榈叶、香蕉叶等大树叶做成档风的蓬子。巡护员常常会因大雨被困在野外过野,有时需要在林子里搭建临时营地住好几天,因此需要搭建临时窝棚。如果因巡逻需要在寒冷的条件下过夜,应携带帐篷和睡袋。但在然带地区就没有这个必要。在旱季,用树枝搭建简单的窝棚就足以防寒取暖。而在雨季则需要用塑料薄膜压在窝棚的顶上,以防漏雨。在潮湿的地区,应携带较大的雨衣,它可兼作防雨窝棚的顶和铺在地上休息。有的雨衣可以扣在一起做成一个更大的窝棚。如果要在窝棚内住一段时间,最好用竹片或树枝做一平台,将林下潮湿的地面隔开。这样势必要砍树。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砍树,或在游人经常经过的地方乱砍一气。营地的选择要考虑用水方便、安全,不要在有大枯枝的树下、或大型动物活动的路线上扎营。第五节标记当发生事故或迷路时,要留下记号,让其他人找到你,就要在走过的路上标记。标记的含义要尽可能清楚。•不要用含混的符号到处标记;•不用一些永久性的标记把保护区弄得乱七八遭;•可将经过的小路旁的小树枝折弯,做成临时性的标识。即使在夜间用电筒也能很清楚的看到被折弯的树枝,而它又能在几天内消失;•对永久性的小道、调查线路的标记,可使用磷光漆、彩色胶带或彩环,将其套在树干上,这样不会对树木造成伤害;•不要一路乱砍,这样既破坏了树木,又不能达到标记的效果;

•在地上画上箭头,或用树枝标出行进的方向,或用枯枝横在不走的路上;•不要将自己的名字或信息雕刻在树干上;随时注意其他人留下的标记,这些标记可能帮助你辨认方向。第六节野外应急技术巡护员有时生病、腹泻、感冒、疟疾、受伤等。在远离医院的情况下,必须知道如何对付一些简单的问题,或知道那些症状是非常危险的,必须立即找大夫。一、疟疾疟疾在热带地区是非常普遍的疾病。在乡村,有许多人曾经患过疟疾,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因此只表现轻微的症状。疟疾的症状主要有:夜间突然发烧,早上退烧,但浑身无力、疼痛,常常伴随呕吐、腹泻等症状。发烧是间歇性的,一般3-4天一次。防治措施:不要将食物和用具放在不干净的地方;不要饮用不流动的积水;夜间睡觉用蚊帐;早晚穿长袖衣服,防止受凉和蚊咬。二、伤寒伤寒的主要症状是发烧、呕吐和腹泻。防治措施:保持食物和饮水卫生;在有伤寒发病的地区更应注意消毒利饮用烧开过的水。应急处理:保持病人体温;大量饮水,补充因呕吐、腹泻造成的脱水。三、登革热、斑疹伤寒同样是热带地区常见的疾病。此类病人的体温变化不大,主要是头痛。防治措施:登革热主要由昆虫引起,斑疹伤寒由跳蚤引起,所以睡觉时用蚊帐可防止这两种病;接种疫苗也可防治斑疹伤寒;在套袜里放人驱虫剂。四、蚂蟥咬伤在潮湿的林下或水中,被蚂磺咬是常事。蚂磺本身不带病,但如果被咬的伤口长期不愈,可能会被其他疾病感染。防治措施:不要在有大量蚂横的水中沐浴;在潮湿的林下工作时,穿戴套袜,并喷洒一些驱虫剂。伤口处理:如果流血不止,用卫生的纤维或纸堵住伤口,保持卫生清洁和干燥。五、蛇咬伤如果被无毒蛇咬伤,可作为普通伤处理。如果怀疑是毒蛇咬伤,应尽可能将蛇捕捉以便辨认,

并立即作以下的处理:•不要惊慌,不要快跑,以免毒素扩散;•如果伤口出血,用嘴使劲将有毒的血尽可能多地吸出。如果伤口太小,血流不出来,可用卫

生的锐器将伤口划大一点,然后再吸出有毒的血。•如果有解毒药,应按说明立即注射或服用;•如果毒性很重,感到头昏,应尽量慢行,最好由其他人担台或搀扶设立即找医生。•一找到医生,就应立即将捕捉到的蛇给医生看,以便他能对蛇伤作此正确的处理。第七节采食野生植物一、可食野生植物的识别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野菜、藻类、地衣、蘑菇等。对可食野生植物的识别是野外生存知识的主要内容,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战时或特殊条件下,粮食补给断绝,野生植物是主要的应急食物。目前,各国军队都十分注重这项研究。日本自卫队军需学校早在1959年就开始了对食用野生植物的研究,现在在初级军官和军士课程中增添了野生植物基础知识和烹调方法等内容,还建立了野草园,以供教学研究之用。在日本陆上自卫队突出队队员携带的生存装备中,就有一本《可食及有毒植物识别手册》。美国海军陆战队教令《单兵防护措施》中也讲述了野生植物食用的问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后勤部曾编绘了朝鲜国土上76种含有大量维生素的《野菜图谱》,供部队识别采食。我国地域广大,寒、温、热三带气候俱全,而大部分是属于温暖地带,适合于各种植物生长,其中能食用的就有2(用种左右。野生植物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多种维生素。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采食野生植物。二、野果我国地大物博,南北方的山野灌木丛中都生长有许多可食的野果。诸如:生长在低山丘陵常绿阔叶灌木丛中的桃金娘,山地落叶阔叶灌木丛中的山桃、胡颓子,石灰岩山地落叶阔叶灌木丛中的小果蔷薇,河谷落叶阔叶灌木丛中余甘子、沙棘、沙地灌木丛中的山荆子、稠李等,以及山樱桃、山柿子、猕猴桃、酸藤果、茅莓、棠梨、坚果等等。夏、秋两季这些野果都可以生食充饥。如无识别可食野果的经验,可仔细观察鸟和猴子都选择哪些野果、干果为食,一般来说这些食物对人体便是无害的。我国南北方一些常见的可食野果有:山葡萄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各地,生长在山地的林缘地带。9月间果实成熟,采取果实生食。其嫩条可解渴。形态:蔓性灌木,树皮常成片状剥离。叶互生,有很长的叶柄,叶片圆形,宽8-14cm。圆锥花序,花小而密。浆果球形,直径约8mm,,成熟后变黑色。

(2)笃斯别名:地果(吉林)。主要分布东北的长白山和大兴安岭一带。生于高山草原、水甸子或湿润的山坡中,常成片的生长。7-8月果实成熟,摘取生食。形态:小灌木,高50-60cm。叶互生,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3朵顶生,壶形,向下垂,绿白色。浆果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lcm,蓝紫色,表面有白粉。(3)黑瞎子果别名:蓝锭果(东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等地。生于山地、湿地、草原或沿山的河流、林间。8-9月间果实成熟,采摘果实生食。形态:小灌木。高达1.5m,树皮常成片状剥落。叶对生,长圆形,长2-8cm,下面淡绿色,有毛。花生于叶腋,黄白色,长7-15m,有白粉。(4)茅莓别名:悬钩子(昆明)、牙鹰(广州)。广布于全国各地。生长在山坡灌木丛中或路旁向阳处。食用部分为果实及嫩叶。7-8月果实成熟,味酸甜,可生食。嫩叶晒千后,可代为茶叶。根入药,浸洒能养筋血,消红退肿。茎叶煎水,可洗痔疮。叶捣烂,可敷恶疮。形态:攀援状灌木。在枝和叶柄上全生有毛和钩状小刺。叶为羽状复叶,小叶为多为3片,也有5片的,近圆形,顶端一片较侧生叶片大,边缘有不整齐的深齿缺,下面呈白色,密生短绒毛。花单生在叶腋,或由几朵聚成短圆锥花序,生在枝顶,总梗有稀疏的刺,花瓣粉红色,倒卵形。小核果球形,红色,核有深窝孔。(5)沙棘别名:醋柳、酸刺、海鼠李、黄醋刺(西北)。沙棘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云南等地,常成丛地生长在河岸两旁的沙地或沙滩上。在9-10月间或霜后果实成熟时用刀割下带果的小枝,再用树枝轻轻敲下果实。冬季把带果的沙棘枝条铺在冰上,可保藏很久。果实可生食,味微酸而甜。营养价值高,可作维生素浓缩剂。形态:有刺灌木。叶窄,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8m,上面呈绿色,下面为银白色。雌雄异株,雄花有两个椭圆形的裂片,雄蕊4个,雌花成管状。果实为核果,卵形或近圆形,多汁,长,直径5。6m。金黄色或橙黄色,许多个密生在一起,紧贴树梢上。(6)火把果别名:救军粮、赤阳子、豆金粮、红子(贵州)。分布于我国江苏、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一带多生长在山地的山脚、路边灌木林中。9-10月果实成熟,采摘生食。形态:灌木高达3m,也有刺,嫩条有柔毛,叶长椭圆形或倒形、前端圆或微凹,有小尖,基部

逐渐狭窄,边缘有细圆齿,上面呈深绿色,发亮,下面呈淡绿色。花白色,花瓣近圆形。果近圆形,深红色。(7)余甘子别名:柑(福建)、橄榄(云南)。产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生长在比较干旱的向阳山坡稀林中或灌木林中。11T2月果实成熟、可采摘生食、果肉中含维生素(丰富、食时味先苦涩,后发甜)。形态:灌木或小乔木,一般高2m左右。老枝黄色或灰褐色,有条纹。叶互生于细弱的小枝上,排成两列,很象羽状复叶,叶柄很短,叶片是长圆形。花黄色,很小,簇生于叶腋。果实肉质,直径约1.5cm,圆而稍带六棱,果成熟后呈黄绿色。(8)桃金娘别名:当梨、稔子(广东)、山稔、岗稔(广州)。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喜生长在丘陵或旷野间。秋后采摘,果实含糖分很多,可生食。形态:矮小灌木,高1m多,幼枝上密生柔毛。叶有短柄,叶坚硬,呈椭圆形或倒卵形,基部有3-5条叶脉,下面密被绒毛,花呈玫瑰红色,花瓣外面有灰色绒毛,常朵聚生在一梗上,总梗比叶短,花

下部有两片小叶状苞片,有毛。果为球形浆果,成熟时呈暗紫色。(9)胡颓子别名:手春子(湖南)、甜棒槌(湖北)。分布于我国山东、辽宁、河南、江苏、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生长在山坡及空矿的地方。果实可生食,药用治水痢。形态:灌木,通常有刺,高2。4m,幼枝褐色。叶子是椭圆形或长圆形,先端稍尖。边缘波状,常卷皱。花是银白色,长约lcm,1-3朵生于叶腋,常向上垂。果皮开始为褐色,成熟后微发红,内包一椭圆形的硬核。(10)乌饭树别名:乌饭叶(浙江)。我国华东、华中、华南等地都有分布。多生长于马尾松林下。夏、秋季果实成熟,可生食。形态:常绿灌木,高约1.5m。分枝稠密,枝条细长,嫩叶和芽上都生有褐色细柔毛。叶互生,叶片较硬,呈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渐窄,边缘有尖硬的细齿,上面叶脉上有稀疏刺毛。9月开花,花白色,生在叶腋,通常下垂,长2-6cm。果为球形小浆果,直径4.6m,成熟后呈黑色,味甜。(11)野栗子、椰子、木瓜、野栗子、椰子、木瓜都易于识别,是应急求生的上好食物。野栗子树(茅栗)生长在山野灌木丛中,可将成熟或未成熟的栗子放在火堆的余烬中烤着吃,也可捣碎煮食。椰子树主要靠海岸生长,在椰子果成熟时,椰汁可饮用。果肉可煮食。生于树顶端上雪白的嫩

心椰菜地可生食或煮食。木瓜树生长在所有的热带地方,特别是湖沼地区。成熟的木瓜为黄色或带绿色,可生食。未成熟的木瓜果含有乳状汁液,涂在兽肉上可使肉软化(切勿弄人眼内,它可引起强烈的刺痛甚至失明)。木瓜的嫩叶、花、茎均可煮食,但必须换水煮两次以上。三、野菜采食野菜的加工方法很重要,加工的目的主要在于去毒和去味。总结我目广大群众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种加工食用方法:第一是生食。已知无毒并具有美味的野菜,例如苦菜、蒲公英、小根蒜等。将野菜摘洗干净,用开水烫过即可加调味品食用。另外。已知无毒并具有柔嫩组织的野菜,例如马齿觅、托尔菜等,可将野菜用开水烫或煮开3-5分,钟后,将菜捞出,挤出汁液后,加大调味品凉拌吃。这样可以除去一些苦涩味.第二是直接炒食或蒸食,已知无毒和无不良味道的野菜,例如刺儿菜、荠菜、野苋菜、扫帚菜、扁蓄、鸭跖草等,将嫩茎叶摘洗干净。切碎后即可炒食作菜。或加人主食中作粥、馒头、包子馅。第三是煮浸。这是民间比较广泛的一种食法。对于一些具有苦涩味并可能,具有轻微毒性的野菜都可采用这一方法。例如败酱、肥脂麻、水芹、珍珠荣、奠菜、龙芽草、杨梅等。采摘嫩茎叶洗净后,在开水或盐水中煮5-10分钟,然后捞出,在清水中浸泡数小时,并且不时换水,浸泡时间随野菜的苦味大小而定,必要时可以过夜。然后即可炒食或主食配合作馒头、窝头等。海边的海藻类也可用此法加工处理后食用。我国南、北方常见的野菜有:(])苦菜别名:苦茸菜、山苦、碎骨炸(江苏)野生菜(广东)、苦介菜(湖北)。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于山野和路边,易于采集。3-8月可采嫩茎叶洗净生食。微苦。形态:茎高-lm。叶互生,叶边大多分裂,周有小短刺,近根处叶身较窄,色绿,表面呈灰白色,断有白浆,茎叶平滑柔软。夏季开黄色头状花。(2)蒲公英别名:婆婆丁、黄花地丁、黄花草。地都有分布。生长于田野、路旁,易于采集。3-5月可嫩叶洗净后生食,味微苦。5-8月采花放入汤中烹食。形态:全株伏地丛生,高9-18cm,体内有白色乳汁。叶缘为不规则的羽状分裂,色鲜绿。花茎

数个,自叶丛基部生出,与叶等长或稍长过一点,上部密生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全为黄色舌状花。(3)蕺菜别名:鱼腥草。全国各地都有生长。野生于水沟边、渠岸、池边及阴湿地。嫩幼苗可作蔬菜吃。叶含挥发油,幼苗经水煮后换水3次,加油盐调食。全草供药用,为聋尿解毒药。毒蛇咬伤,可将鲜草捣烂外敷伤口周围,或煎汤熏洗患处,或单味煎服。浙江常配野菊花、马齿觅、蒲公英、大蓟根各3两水煎服,治疗蝗蛇、竹叶青、烙铁头等毒蛇咬伤。形态:多年生草本,茎上部直立,下部葡匐,节上生须根并有褐色鳞片。叶为心脏形,先端渐尖,边全缘或呈波状,上面为绿色,下面带紫色。穗状花序生在茎的顶端,总梗细长,上部有白色总苞4片,倒卵形,果成熟时顶端开裂,种子多,卵形。(4)马齿苋别名:马蛇子叶、蚂蚁叶(东北)、马子菜(江苏)、长寿菜(河北)、五行草(上海)、瓜子菜(广东)。全国各地都有生长。常生于田野荒地、路旁。全草可食,味平淡。通常在5-9月中旬采嫩茎叶,用开水烫软将汁轻轻挤出,加入调料即可食用。全草供药用,能治痢疾、退热,并有消炎和利尿作用。捣烂外敷肿毒处效果很好,也可用治毒蛇咬伤、痔疮等。形态:肉质草本,肥嫩多汁。茎多分枝,圆形,往往带紫红色,通常平铺在地面。叶互生,也有对生的。叶片肥厚肉质呈瓜子形。花小,黄色,5瓣,3-5朵丛生于叶腑。花后结盖果,内有黑色种子。G)刺儿菜别名:小蓟草、刺杀草(江苏)、蓟蓟菜(湖北)、刺刺菜(甘肃)、七七芽(河南)。全国各地都有生长。遍生于田野之中,易于采集。全株可食,味平淡。4-6月间,采其嫩叶,用开水烫过,炒食或作汤。但一次不可多食,吃多了易引起腹泻。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稍带紫色,有纵横纹,被白色细毛,高25-50cm,叶互生,无柄,叶片呈椭圆形全缘或微齿裂,两面都有绵毛,边缘有金黄色的小细刺。头状花序,生于枝顶,全部为管状花,紫红色。(6)莽菜别名:地米菜(湖北)、菱角菜(广东)、护士草(甘肃)。全国各地都有生长,生于田野、路边、沟旁,易于采集。嫩苗可食,味平淡。3-4月采其全草,洗净炒食、作汤,根可煮食。菜可晒干,吃时用水泡开炒食。药用可治腹泻、痢疾(单味水煎服),也可治目赤肿痛,高血压以及各种出血症。形态:2年生草本,高15-40cm。叶有根生叶和茎上叶两种。根生叶丛生,有柄,叶片羽状深裂,有时浅裂或不裂,茎生叶无柄,基部抱茎,边缘有齿,嫩叶有香气。春天抽出花茎,排列成总状花序,花穗挺立,花小,白色。(7)野克菜别名:细苋、白苋、假苋菜(广州)。全国各地都有生长,主要产于华东、华中、中南

各地。生于旷野荒地或路边草地中。味平淡。春季开花前,采食其嫩茎叶,用开水浸泡一下,捞出后炒食、作汤均可。宜于大量干燥供冬用。形态:草本,高30-60cm。叶有长柄,卵形,长-6cm,先端钝而常凹人。近根处叶片常带红色。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极少,密生,绿色。扫帚菜别名:地肤、千条子、扫帚子。全国都有分布,主要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生于田野、路旁,易于采集。味平淡。5-7月采3Ocm以下嫩芽做汤。开水烫后食用亦可冷拌、炒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45cm,茎直立,分枝茂盛,绿色或黄绿色,形成椭圆形或近圆形的

植株,秋季变黄色,常用作扫帚,故称扫帚菜。叶互生,很密,近乎无柄。为线状披针形。花小,黄绿色,

在枝上排列成穗状花序。扁蓄别名:猪牙草、竹鞭菜、竹节草(江苏)。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生于田野路边、荒地及河边沙地,易于采集。味平淡。3-6月间采其嫩茎叶,煮或炒食,或切碎或面粉蒸饼吃,也可晒干备冬用。药用可治小便不利,湿热淋症和痢疾。形态:1年生草本。茎状卧或直立,高10-仙cm,绿色,微有棱。叶互生,长圆形或线状圆形,先端钝;花小,白绿色,从茎基部开始每1-5朵簇生于叶腋内。小坚果呈三棱形,黑色或褐色。鸭跖草别名:碧竹子、兰花草、竹叶菜、鸡冠菜、鸭抓菜、淡竹叶。全国各地都能生长,生于路边,水沟边及荒野阴湿处,易于采集。味平淡,嫩茎叶肉质多汁万可作蔬菜,5-6月间采其炒食或作汤,也可拌面蒸食。作药可治各种感染发烧的病(单味水煎服),也可治各种出血,痢疾,毒蛇咬伤等。形态:草本。茎斜向上,基部优于地面,有时节上生根。叶片披针形,有绿色脉。花呈深蓝色。花苞小,有总梗。菱、莲、芦苇、青苔、湖塘水生的菱、莲、芦苇、青苔是人们熟识的可食植物。菱(菱角、水菱)生于湖塘与河流静止处,通常蔓衍成片。菱生于水下,上有浮叶。菱外壳坚硬

有角,煮熟后可剥食。莲浮生于湖塘与水流缓慢的溪流中。莲子成熟后,可除去发苫的胚芽煮食。莲的幼茎和叶也可煮食,但在烧煮之前,应先剥去幼茎上粗糙的外层。青苔要选择长流水中的食用。捞取后,用木棒捶打漂洗干净,拌上佐料,用叶子包好放在火上烧,也可以煮食,烧好后香味扑鼻,是傣族人民喜爱的食品。四、蘑菇

蘑菇(菌)在我国分布很广,是人们g爱的一种食品。通常食用的有:香菇、草菇、口蘑、猴头菌、鸡等。蘑菇一般的吃法是炒食或作汤,藏族同胞往往在野外采摘后用火烤烤便蘸盐食用,别具风味。外形特殊,易于识别的食用蘑有。(1)猴头菌别名:刺狠菌、发状猴头菌。全国各地均有,生于栎、胡桃等阔叶树种的立木及腐木上,或生在活立木的受伤处。食前,洗净切碎,炒食或作汤,也可晒干备用。药用能利五脏,助消化。形态:形如猴子的头,故名猴头。新鲜对呈白色,干燥后变内淡褐色,块状,直径,基部狭窄;除基部外,均布以肉质、针状的刺,刺直伸发达,下垂,长1-3cm。(2)鸡扒别名:鸡菌、鸡肉丝菇(台湾)伞把菇。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四川、贵州等省,以云南为最多。这种菌在雨季从地下白蚁窝上生出。食法与猴头菌同。形态:刚出土时,菌盖呈圆锥状,伸展后中央具一乳突(形如鸡嘴),直径3-2Ocm或更大。潮湿时有粘性,表面平滑,呈微黄色,乳突部分呈褐色或呈花皮状,往往辐射状地开裂。菌肉、菌摺白色,摺宽5-15m,呈不规则形。菌柄白色至灰白色,地下部分呈褐色至黑色,表面平滑,肉质,易于开裂,长约3-2Ocm,直径12•5cm,基部膨大处可达3•5cm。此外,外形特殊,易于识别的食用蘑还有竹苏(竹参菌),产于我国西南各地的竹林中。竹荪形态奇特,别致有趣,海绵状的菌柄上生有洁白的网状菌裙。人们形象的称做穿裙子的小姐。采食蘑菇要特别注意识别毒蘑。在民间,对于识别蘑和可食蘑有许多说法,诸如1)毒蘑多有各种色泽,而且美丽;无毒蘑则多呈白色或茶褐色。(2)菌盖上有肉瘤,菌柄上有菌环和菌托的有毒;反之则无毒。(3)毒蘑多生长在肮脏潮湿、有机质丰富的地方;无毒蘑则多生于较干净的地方。(4)毒蘑采集后易变色;无毒蘑则不同,不易变色。(5)毒蘑大都柔软多汁;无毒蘑则较致密脆弱。(6)毒蘑的汁液浑浊似牛奶;无毒蘑则清澄如水。(7)毒蘑的味道多辛酸苦辣;无毒蘑则很鲜美。(8)煮蘑菇时,锅里放灯芯草同煮,煮熟后,如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证明有毒;如果是黄色,则无毒。其它还有:煮蘑菇时,毒蘑能使银器具变黑,如果加进牛奶,牛奶马上凝固,放迸葱,葱会变成蓝色或褐色。以上各点,把专家鉴定,没有一条是完全可靠的。因为,蘑菇的外形、色泽、生态等与其毒素没有关系。到现在为止,专家对于毒蘑与可食蘑的区别,尚没有找出比较简易可行的方法来。生物化学鉴定法相当复杂,不易推广。目前比较可靠的鉴别方法,除了依靠菌(蘑菇)学的分类和生物化学分析的铜识外,只有根据实际经验。没有经验的人最好先认识一些毒性较大而且发现的毒蘑,记住它们的特征,如果

见到别的蘑菇也有这些特征就不要来食,这样就不致误食中毒了。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知道,我国的毒蘑菇约有80余种,其中很多种能用水洗、水煮、晒干和烹调等处理方法,将其毒素减弱和消除。极毒致命的毒爵并不很多。以下是9种极毒的蘑菇。毒粉摺菌(或称土生红摺菇、内绿菌):菌盖污白色,菌褶粉白色,多产于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河南、台湾等地,夏秋季单生或丛生于针叶阔叶林中。毒伞(或称绿帽菌、蒜叶菌、鬼笔鹅膏等);菌盖较厚,暗灰绿色,表面有丝光。多产于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6-9月单生或群生在林中地上。白毒伞(或称白罗伞、白鹅膏、白帽菌等):菌体白色,较细长。多产于吉林、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四川、广西等地,6-9月间散生在杂木林中。秋盔抱伞(或称焦脚菌、秋生鳞耳):柄下部黑褐色,木生。多产于四川省。秋季群生或丛生在阴湿的林中腐木上。残托斑毒伞:菌柄向下渐粗,基部稍膨大,菌托易消失或呈几圈不明显的白色块斑残片。多产于广西等地,5月群生在松林中。鳞柄白毒伞(或称毒鹅膏):菌体白色,菌盖中央略微突起,菌柄有鳞片。多产于河北、四川等地。夏秋季单生或散生在板栗树下或杂木林中。包脚黑摺伞(或称黑包脚伞):菌肉厚、菌柄基部膨大,有肥大菌托。产河北、青海等地。夏秋季单生或散生在阔叶林中、灌木丛中或草地。褐鳞小伞:菌体小,菌盖表面密集红褐色或褐色小鳞片,有菌环,无菌托。多产于江苏、青海等地,春至秋季单生或群生于草地上或竹林内。鹿花菌:菌盖是红褐色,后变为咖啡褐色,扭曲呈脑状。多产于黑龙江、云南等地,春秋季生在地上。误食毒蘑后,应尽快设法排除毒物,除可用温盐水灌肠导泻外,对中毒后不呕吐的人,还要饮大量稀盐水或用手指按咽喉引起呕吐,用1%的盐水或浓茶水反复洗胃,以免机体继续吸收毒素。五、海藻我国漫长的海岸和岛屿生长着许多海藻。例如绿藻、红藻、褐藻。海藻一般对人体无害,相反大多数藻类对人体有益,人们常吃的紫菜即是其中之一。海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