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详解演示文稿课件_第1页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详解演示文稿课件_第2页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详解演示文稿课件_第3页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详解演示文稿课件_第4页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详解演示文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详解演示文稿第1页,共125页。(优选)专题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2页,共125页。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根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3页,共125页。

1.世界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也即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可知论: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第4页,共125页。2.世界怎么样——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第5页,共125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自在世界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世界如:远古时代自在世界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世界如:浩瀚太空第6页,共125页。远古时代

第7页,共125页。浩瀚太空

第8页,共125页。(二)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发展形态1.古希腊朴素唯物论: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万物是由水做成的。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万物的本原。第9页,共125页。古印度的四根说“地”“火”“水”“风”《管子·水地》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第10页,共125页。中国的五行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第11页,共125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原子是物质世界的共同本质。第12页,共125页。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最早提出原子学说:世界和万物都是由看不见又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构成,即不可分割的。他说,我们见到的一切(岩石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海洋和云彩,月亮和群星)都是由这些细微和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简而言之:原子构成了整个茫茫宇宙。第13页,共125页。以上两种观点的局限性(1)机械性人钟心脏发条神经关节齿轮游丝霍布斯人是机器第14页,共125页。(2)形而上学性如盲人摸象。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第15页,共125页。(3)不彻底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自然观历史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16页,共125页。(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第17页,共125页。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可知性;多样性的统一;高度抽象性第18页,共125页。第19页,共125页。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意义: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20页,共125页。(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第21页,共125页。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第22页,共125页。1.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自在世界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人类世界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实践参与活动自然基础第23页,共125页。2.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实践形成

接触点

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分化:具有异质性;发展不完全同步。

同一:内容同构;规律同一;相互转化。

第24页,共125页。3.实践的特点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4.实践的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第25页,共125页。1.实践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基础。第26页,共125页。

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创立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第27页,共125页。3.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实践(变化)社会结构(变化)社会生活(变化)实践(变化)社会结构(变化)社会生活(变化)社会关系(变化)社会关系(变化)第28页,共125页。辩证法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质、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动力人类认识特点永恒发展的观点第29页,共125页。

(一)联系及其特点:

1、联系的含义: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种种关系。

猫、田鼠、熊蜂和三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第30页,共125页。2、联系的特点:

(1)普遍性;(2)客观性;(3)多样性;第31页,共125页。(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第32页,共125页。唇亡齿寒晋献公把一块垂棘出产的美玉送给了虞国的国君,目的是向虞国借一条路去攻打虢国。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到消息后,规劝虞国国君说:"这事千万不能答应,因为虞国和虢国就好象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怎么能保得住?虞、虢两国应该永远相互救援,这不是讲什么恩德,而是相互间的利益决定的,今天我们借给晋国道路把虢国打败了,明天,晋国就会吞掉我们虞国。"

尽管宫之奇把道理说得非常明白,但虞国的国君就是听不进去,最后,他还是接受了晋国的美玉,同意了借路给晋国。

晋国很快就攻取了虢国,之后,回师途中又把虞国吞掉了。第33页,共125页。(2)联系的客观性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A、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B、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C、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第34页,共125页。(3)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大体说来,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不仅因物质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第35页,共125页。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火水鱼”第36页,共125页。B、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的是本质联系;一棵瓜秧结几个瓜、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系。第37页,共125页。C、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内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外部联系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前者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即内因,后者是事物发展的外在矛盾即外因。此二者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互不相同。对此,我们将在对立统一规律中详细讨论。第38页,共125页。D、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苹果与人的偶然联系。第39页,共125页。(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第40页,共125页。1.发展: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41页,共125页。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1)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社会领域里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42页,共125页。3.发展的特点:(1)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2)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43页,共125页。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第44页,共125页。(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含义: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第45页,共125页。

同一性斗争性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相互对立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相互依存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第46页,共125页。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毛泽东第47页,共125页。(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列宁第48页,共125页。

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非基本矛盾:不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从矛盾的性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第49页,共125页。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的、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从矛盾的地位作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第50页,共125页。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处于从属地位的、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

从矛盾的性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第51页,共125页。

对抗性矛盾:双方根本利益冲突基础上的矛盾,解决方式:外部对抗非对抗性矛盾:双方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解决方式:协商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从矛盾的解决方式分析矛盾特殊性第52页,共125页。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相互区别:绝对性和相对性,共性与个性;相互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统帅和制约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53页,共125页。(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种规定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只能在量变和质变这两种基本形式及其相互转化中进行。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或结构表示的规定性。第54页,共125页。(1)量变、质变量变是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根本变化。它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对事物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显著的突变、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即非连续性。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第55页,共125页。(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第56页,共125页。

第57页,共125页。(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进而在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从而显示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在曲折中前进和螺旋上升的辩证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第58页,共125页。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第59页,共125页。辨证否定的实质及形式实质: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形式:事物经历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事物发展的一个完整的周期。同时,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前一个事物发展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事物发展的起点,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形成螺旋上升或波浪前进的发展链条。第60页,共125页。辨证否定的方法论意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对自己从事的伟大事业既要充满信心,采取乐观的态度,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我们要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两种片面的观点。第61页,共125页。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三)辨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第62页,共125页。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规律及其特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第63页,共125页。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第64页,共125页。(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形成机制不同—自然因素的自发相互作用;人的实践活动作用方式不同—自然因素盲目的相互作用;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表现形式不同—动力学规律;统计学规律第65页,共125页。三峡大坝第66页,共125页。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非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第67页,共125页。2.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的决定性作用:第68页,共125页。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第69页,共125页。4.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活动可以指导实践意识活动可以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第70页,共125页。(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揠苗助长克隆绵羊“多莉”第71页,共125页。充分发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第72页,共125页。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73页,共125页。(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第74页,共125页。(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第75页,共125页。(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主体认识客体中介系统第76页,共125页。(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的三层关系主体客体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需要与被满足的价值关系第77页,共125页。(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第78页,共125页。(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第79页,共125页。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第80页,共125页。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第81页,共125页。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第82页,共125页。唯心主义先验论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主要表现形式有:“回忆说”——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生而知之”和“良知”、“良能”说;“天赋观念”说。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在唯心主义先验论中,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不但没有正确揭示认识的本质,反而使认识神秘化了。第83页,共125页。(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一种不能证明其对错,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西方近代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第84页,共125页。休谟回避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认为人所知道的只能是自己的感觉,所谓通过认识而发现的客观规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不过是人在多次重复感觉以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至于这种因果必然性是否真实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我们是无法证明的。康德认为,在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自在之物”,它引起人的感觉,但“自在之物”只能提供认识的材料,认识的结果是有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认识形式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成的。因此,人们所认识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所形成的表象,至于“自在之物”本身,我们是永远认识不了的。第85页,共125页。(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第86页,共125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第87页,共125页。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庄子康德第88页,共125页。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论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直观映射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体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西方古代的影像说、流射说、蜡块说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论和感觉论等等都属于这种理论。这种直观映射论的根本缺陷,就是它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作是主体被动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第89页,共125页。马克思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选择性反映具有建构性主体客体摹写选择建构认识第90页,共125页。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要划清两条基本界限唯物主义认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第91页,共125页。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知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第92页,共125页。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F=GM1M2/R2第93页,共125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第94页,共125页。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第95页,共125页。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感官得到通过思维抽象得到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段高级阶段第96页,共125页。(二)从认识到实践二次飞跃的必要性:一是理论只有回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实践中去,才能得到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第二次飞跃认识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目的第97页,共125页。(二)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二次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第98页,共125页。(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第一,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某一具体认识过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的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第99页,共125页。(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同意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100页,共125页。二、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最后,真理具有主观性形式。第101页,共125页。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第102页,共125页。真理的客观性原则说明了真理是一元的,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绝不因人而异、因阶级而异。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认为真理是多元的,实质上是把真理看成是由人们主观认定的错误观点。真理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但在阶级社会社会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和影响。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须同主观真理论,特别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划清界限。第103页,共125页。(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第104页,共125页。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从真理性认识的广度看: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第105页,共125页。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第二,二者又是辩证转化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第106页,共125页。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从“静态”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从“动态”上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第107页,共125页。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决定表现指人的认识思维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即人类思维按其本性、可能、使命和终极目的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指在现实中生活和活动的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其认识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和相对的。第108页,共125页。(三)真理与谬误谬误是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错误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真理谬误符合不符合主观客观第109页,共125页。(三)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与谬误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110页,共125页。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111页,共125页。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主观认识客观实际通过实践对照真理相符合谬误不相符合第112页,共125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只有社会实践。被实践证实了的正确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逻辑证明在人们探索和论证真理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逻辑证明是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第113页,共125页。(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第114页,共125页。(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UFO外星人茫茫宇宙第115页,共125页。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的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