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产者选择课件_第1页
第四章生产者选择课件_第2页
第四章生产者选择课件_第3页
第四章生产者选择课件_第4页
第四章生产者选择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生产者选择.在西方经济学中,向商品市场提供产品的生产者被称为“厂商”(Firm)。厂商是能够独立地做出统一的经济决策的经济单位。生产者的选择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生产技术状况;二是生产要素的成本。作为厂商,不论形式如何,其生产目的都被看作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在既定的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化。本章探讨的是厂商如何在达到既定产量的同时使成本最小化,或如何在成本一定的同时使利润达到最大化。.具体来说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实物角度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出量的物质技术关系,称作生产理论;二是从价值即货币形态角度分析对应产量变动所消耗的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变动情况,称为成本理论。我们先探讨第一部分的内容。.第一节厂商.一、厂商的组织形式厂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个人企业是指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这种企业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往往一致。企业规模比较小,易于管理;决策自由灵活;但是规模比较小,风险比较大。合伙制企业是指两个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组织。其资金规模比个人企业要大得多,规模有所扩大,也比较容易管理;但是不利于协调统一,合伙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不稳定。公司制企业是指按照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这是主要的一种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企业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企业由股东所有,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融资,规模比较大,公司由相对稳定的治理结构,组织形式稳定,有利于生产的长期发展。但是由于规模会很庞大,给公司内部的管理协调带来一定难度,这类企业治理结构是否合理至关重要。.二、企业的目标微观经济学假定厂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虽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厂商有时候并不一定选择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是在长期一个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将会被市场抛弃,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仍然可以看成是一个企业竞争生存的基本准则。我们在下面分析中仍然使用厂商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基本假设。.第二节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任何一个社会都会面临着资源稀缺的问题,即一个社会所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总是受制于社会可利用的资源总量和技术状况。由于投入的生产要素是有限的,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产出量是有一个上限的。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投入某种组合的生产要素同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关系。.用Q表示产出量,L表示生产要素劳动的投入量,K表示生产要素资本的投入量,N表示土地的投入量,那么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Q=f(L、K、N、T,…)。如果我们用X1、X2、、XN表示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则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Q=f(X1,X2,…,XN)。.说明在生产函数中,产量Q是指一定投入要素的组合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说,投入要素的使用是有效率的。如果某一种投入要素的组合带来了生产函数所要求的产量,我们就称这样的生产在技术上是高效率的。在不同的技术状况下,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得到的最大产量是不同的,技术状况越好,最大产量越高。这里的生产技术状况指的是技术系数,也就是生产同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在实际生活中,技术系数可能是固定的,也可能是变动的。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讨论的是技术系数可变的情况。为便于简化分析,在本章我们假定生产的技术状况是既定的,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这样把生产函数表达式简化为Q=f(L,K)。.生产函数特征在技术状况不变的前提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同,则商品的产出量也不同,一般更多的投入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产出。厂商采用的生产技术决定厂商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生产技术与生产函数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不同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每一个生产函数都对应相应的最大产出水平,技术系数越优化,所对应的生产函数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也就越高。在技术系数保持不变前提下,厂商要增加产出必须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同样生产函数的变化也反映了生产技术即技术系数的变化。.二、两种类型的生产函数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两种生产函数:.(一)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这一函数指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之间都存在固定不变的比例关系。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假定生产过程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则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形式为:Q=min(L/μ,K/ν)常数μ、ν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的劳动投入量和固定的资本投入量。产量取决于L/μ、K/ν中较小的那个数值。道理很简单,生产必须按照L和K之间固定比例进行,一种生产要素固定,另一种要素数量再多毫无意义。因而从资源有效利用角度:Q=L/μ=K/ν,有:K/L=ν/μ该函数性质:产量发生变化,各要素的投入量将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各要素的投入量之间的比例不会因为产量变化发生变化。其生产函数为一条直线。

.KR

K3cQ3K2bQ2K1aQ1OLL1L2L3.(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该生产函数相当有用,在经济理论分析和实证中有积极意义。一般形式为:Q=ALαKβ,0<α、β<1其中当α+β=1时,α表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份额,β表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份额。根据柯布和道格拉斯两人对美国1899年到1922年期间经济数据估计,α=0.75,β=0.25。如果α+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增;如α+β=1,则为规模报酬不变;α+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减。.第三节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给定了生产者为了达到某个产量可采取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组合。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生产者无法自由选择这些组合。也就是说生产者在这样情况下只能采用增加某些生产要素而不是所有生产要素的方法来增加产量。为此,在经济学中出现了厂商的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所谓短期,指的是至少无法改变某些投入要素的那段时期,其中无法改变投入量的那些要素我们称之为固定投入。.在短期中,根据生产要素的可变性,我们把所有投入要素分为两大类: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固定投入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其数量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的要素;可变投入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其数量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化的要素。一般来讲,固定投入是指厂商的机器设备、厂房等相对稳定难以迅速改变的投入;可变投入是指劳动、原材料、易耗品等那些容易改变的投入。作为短期而言,其生产要素中至少应该有一种投入量是确定不变的,这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不能任意增加和任意减少的。在短期内,固定投入通常是指资本K。这是因为资本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所谓长期,指的是在这段期限中厂商可以改变所有的投入。在长期中,不存在固定投入,厂商的一切投入要素都可以改变,没有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的区别,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仅存在于短期。微观经济学中,通常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短期生产函数;以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长期生产理论。.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在Q=f(L,K)中,假定资本K不变,劳动L可变,生产函数就是短期生产函数;如果两个要素同时可变,生产函数就是长期生产函数。由于厂商的生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决定的,因此厂商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其生产技术。在生产技术状况既定情况下,假设资本要素不变,只有劳动可以变动,那么短期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Q=f(L,K0)=f(L).二、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一)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总产量TP是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表示为:TPL=f(L,K0)平均产量(AP)是指每单位劳动的平均产出,等于总产量Q除以劳动量L,即:APL=TPL/L边际产量MP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即:MPL=ΔTPL/ΔL如果ΔL趋向无穷小,则可以写成:MPL=dTPL/dL。.(二)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曲线总产量和边际产量:边际产量曲线就是总产量曲线各点切线斜率的点的轨迹。见图4-3。从0点到B点,边际产量大于零并且是递增的,表现为随着劳动增加总产量同时以递增速度上升。从B点到D点,边际产量大于零但是是递减的,表现为随着劳动增加总产量递增但是递增的速度越来越慢,一直到零。从D点以后,边际产量为负,表现为随着劳动增加总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也就是总产量曲线斜率在B点达到最大,这个点也就是使总产量的增量由递增变为递减的拐点;在D点,总产量曲线斜率为零,边际产量为零,该点为产量最大点。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就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边际产量曲线上的最大值点和总产量曲线上的拐点对应。.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平均产量APL(TPL/L)是总产量曲线上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对于连续的产量曲线一定能在总产量曲线上找到一点,使得过该点所做的切线与原点相连,在所有过原点与总产量曲线上的任一点相连的连线中,该切线的斜率为最大。在C点,平均产量为最大。.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由于边际产量是由递增开始然后递减,所以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上升的;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下降的;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也就是说,边际产量曲线经过平均产量的最大点。(C’点)。边际产量的变动要比平均产量的变动敏感。.三、边际报酬(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地增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带来的边际产量是增加的,但是当这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或收益)递减规律。这很明显,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针对短期生产函数的。.经济解释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的配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组合比例所需要的数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可变要素和不变要素的配合比例越来越接近最佳比例,所以,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递增的趋势。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就呈递减趋势了。.注意事项边际生产力递减是以技术不变为前提,如果生产技术在要素投入变动的同时也发生了变化,这一规律也会发生变化。它是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变动为前提。

它是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边际生产力递减现象。它假定所有的可变投入要素是同质的,即所有劳动者在操作技术、劳动积极性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差异。.四、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素投入得越多,产出不一定越大。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根据可变要素投入的多少,把生产分为三个阶段:见图4-3。劳动投入量从O到L3是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边际产量先递增至最大,再递减,但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平均产量,在这个阶段总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增的。表明: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增加劳动要素投入量是有利的;因此理性的生产者会连续增加劳动要素投入量增加总产量,将生产扩张到第2阶段。从L3到L4是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边际产量是递减的,但仍然大于零,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使平均产量下降,但总产量仍然增加。直到L4点,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达到最大。这个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L4之后是第三阶段,边际产量小于零,平均产量和总产量继续下降。在这一阶段,生产者对劳动的投入增加是不利的,为生产的不合理区间。.首先厂商不会停留在第一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劳动的增加能够带来更大的产量的增加。其次厂商不会发展到第三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劳动的增加带来的是产量的下降。所以厂商通常情况下是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至于在什么水平上生产,要看劳动投入量、资本和劳动的价格。.第四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多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表示为:Q=f(X1,X2,……,Xn)其中Q为产量,Xi为第i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表示:长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n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一定组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假定只有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表示为:Q=f(L,K).二、等产量曲线长期生产函数与短期不同,生产函数中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所以同一数量的产出往往可以由各种要素的多种不同组合来得到。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中,生产要素可以相互代替而维持同等产量,即当总产量保持不变时,增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就必须要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这个情况可以通过等产量曲线来描述。.假定某一种商品的生产需要投入劳动L和资本K两种要素,两种要素都是可变的,并且两种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那么等产量曲线就是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它的形状和效用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很相似,又称为“生产的无差异曲线”。为达到生产同一产量的目的,厂商既可以使用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的方法(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也可以使用多使用资本少使用劳动的生产技术(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两者从技术角度来讲都是高效的。根据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不是唯一的,而是有无数条,每一条等产量曲线分别代表所有劳动和资本的可能组合所能产出的一定产量。.KL.等产量特点等产量曲线的斜率既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当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正时,表示资本和劳动投入量同时增加或减少,才能维持总产量不变。这意味着,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再继续增加这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其边际产量反而为负,这时只有依靠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加以弥补,才能保持总产量不变。这样从原点出发,将等产量曲线上斜率从正转为负的点连接起来,形成上下各一条曲线,这两条曲线称为等产量线的脊线,两条脊线之间的区域才是厂商的生产活动区域,叫作生产的“经济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等产量线凸向原点向右下方倾斜,其斜率为负。表示要增加某种要素的投入量并保持产量不变,就必须相应地减少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如果生产一定的产量,需要同时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或不减少劳动(或资本)的投入的同时增加资本(或劳动)的投入,那么原来的生产组合就是无效的。

.等产量曲线与坐标原点的距离表示产量水平的高低,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同一等产量曲线图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否则与定义矛盾。因为两条等产量曲线的交点表示同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它是不可能生产出两个不同的产量。等产量曲线这个概念是建立在以下的论据基础上的,即生产者对他们可以使用的劳动、土地、原料和机器等投入的组合,具有一种相对无限的选择,并且所有这些投入的任何一个都很容易相互替代。很明显,这是形而上学的,因为这个概念并不是从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抽象出来的,而是一种纯粹的思辩的结果。这一点是需要大家正确认识的。.三、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我们解释为: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所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比。如果以劳动代替资本,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则为:MRTSLK=K的减少量/L的增加量=-ΔK/ΔL,取绝对值=ΔK/ΔL。当∆L→0时,MRTSLK=-dK/dL也就是,等产量曲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而等产量线凸向原点向右下方倾斜,说明其斜率为负,并且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由此:MRTSLK=ΔK/ΔL=(ΔTP/ΔL)/(ΔTP/ΔK)=MPL/MPK也就是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边际产量之比。该式的经济含义是:为了保持总产量不变,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投入量可以相应减少的资本投入量的数量。.四、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短期生产函数中,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反映的是:资本是假设不变的,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它说明的是劳动变动与产量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函数中,边际技术替代率反映的是:当产量不变时,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而导致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减少数量是递减的。它说明的是两种生产要素变动时的相互替代关系。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两种生产要素同时可以变动而产量不变的情况下,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就表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此我们再次强调,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五、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假设生产要素仍然为劳动L和资本K两种,劳动的价格为工资w,资本价格为利率r,假定厂商的总成本为C。其成本构成就为:C=w*L+r*K其中w*L为劳动的成本,r*K为资本的成本。.图形说明图中的直线就是和上式等式相对应的等成本线。等成本线上的任何一点表示在成本相同情况下,劳动与资本的各种组合。与纵轴相交于C/r点,表示总成本C全部用于资本时厂商能够使用的最大资本数量,于横轴相交于C/w点,表示总成本C全部用于劳动时厂商能够雇佣的最大劳动数量。等成本线向右下倾斜,其斜率是负的,这表示要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量而保持总成本不变,就必须相应地减少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将其变形为:K=-(w/r)L+C/r在要素价格给定的条件下,等成本线的斜率是一个常数。其绝对值是w/r,表示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KC/rC/wL.如果两种投入要素的价格发生变化,等成本线就会发生移动。可参考下图,该图形反映的是劳动要素的价格w上涨的情况。工资上涨,等成本线就会以纵轴为支点,向左旋转与横轴相交;反之,就以纵轴为支点向右旋转与横轴相交。同样,如果资本价格r发生变化,如果是利率上升,就会以横轴为支点,向左旋转与纵轴相交,反之,以横轴为支点向右旋转与纵轴相交。在同一平面上,可有很多等成本线,距离原点越远的等成本线代表的成本水平越高。

kC/rC/w1C/wL.第六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一、关于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由于厂商可以调整成本,所以等成本线可以有很多,为简化分析过程,我们只在图中画出三条。A11B11代表的成本要低于A1B1,A1B1代表的成本要低于AB。图中的Q为既定的等产量线。通过图形我们可以发现,在最低成本的水平上实现既定的产量,应该使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相切,切点E代表厂商在相应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下,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了既定的产量。切点E所对应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就是厂商的最佳组合,在这点上,厂商既实现了既定的产量,总成本也达到了最低。KAA1A11EK1QB11L1

B1BL.由此可见,生产者在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切点达到均衡。根据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的性质,我们知道: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即MRTSLK=MPL/MPK;等成本线的斜率为两种生产要素价格之比,即w/r。在E点均衡有:MRTSLK=MPL/MPK=w/r或者:MPL/w=MPK/r所以,结论是,当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时,或者每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它的价格之比相等时,厂商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优成本组合。.等式的经济含义如果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可以完全替代,那么使用这两种要素的配合比例不仅要视它们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同时还要视它们各自的价格而定。厂商可以通过对两种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每一元钱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上述结论可以推广到N种投入要素的情况。

.二、关于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如同生产者在既定产量条件下会力求实现成本最小化,生产者在既定成本条件下也会力求实现产量最大化。两者的均衡点都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区别在于:既定产量条件下实现成本最小化,其均衡点的求解需要和产量曲线形成连立方程求解;既定成本条件下实现产量最大化,其均衡点的求解需要和成本曲线形成连立方程求解。.三、利润最大化与最优生产要素组合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厂商利润函数分别对L和K求偏导,可以证明前面的均衡点就为厂商利润最大化点。.四、扩张线如果要素的价格不变,在产量扩大的情况下,厂商相应的最低成本也会上升,也就是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同时向右移动,生产要素的最优成本组合点就会向远离原点的方向移动。将在不同产量和成本条件下的均衡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就是厂商的生产扩张线。它表示当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时,对应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