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全国一等奖) 省赛获奖_第1页
陈情表(全国一等奖) 省赛获奖_第2页
陈情表(全国一等奖) 省赛获奖_第3页
陈情表(全国一等奖) 省赛获奖_第4页
陈情表(全国一等奖) 省赛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情表晋·李密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近。文中成语:日薄西山:形影相吊:茕茕孑立: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气息奄奄: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实所共鉴,有渝此盟,神明殛之。皇天后土: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人命危浅: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朝不虑夕:乌鸟私情:谓乌鸟反哺之私情。比喻人子的孝思。文中典故:《左传》中记,晋大夫魏颗违背父亲的遗愿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魏颗的敌手而使其取胜。结草:乌鸟私情:谓乌鸟反哺之私情。比喻人子的孝思。出自《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陈情表陈述、禀报隐情、苦衷奏章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由课文标题展开思考:谁在“陈”?向谁“陈”?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是谁陈情?向谁陈情?李密: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其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内容梳理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陈”的原因:陈身世不幸之苦陈进退狼狈之难陈孝治天下之政陈先孝后忠之心愿乞终养不能就职所“陈”之情:

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期待。诵读指导:

本文通过李密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进退两难的苦衷,表达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主旨:赏析文本,帮助背诵1、诵读文本第一段,说说李密是如何描述自己的身世、祖母的养育之恩和现在的汤药侍奉的?哪些词语在你看来特别有表现力?为什么?第一段:陈述悲苦的身世综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祥叙“险衅”、“闵凶”的内容感祖母养育之恩情境地困苦,形影孤单,无人终养祖母需要尽孝2、诵读文本第二段,请思考李密是如何描述朝廷的催逼和自己的狼狈与窘迫的?他又是如何描述自己的两难处境的?请结合有关词句认真品味并发言交流。第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对新君感激征召之恩,感激之情圣命逼人,气氛紧张处境两难3、文本第三段中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对祖母的“孝”以致“不能废远”“辞不就职”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你能体会作者的心情吗?请与同学交流。第三段:不仕之由、孝之大理讨欢心诉悲苦表心志、求谅解讲不应诏的原因比喻形象,风烛残年,如西山落日,生命垂危,无人送终,满怀感伤。“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4、阅读文本第四段,思考李密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选择并留有余地的?如果你是晋武帝,哪些词句打动了你?为什么?第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年龄、时间对比愿乞终养再表忠心,留有余地先陈苦情后陈孝情再陈忠情博得同情打动真情消除疑虑精心布局,环环相扣,出于情,归于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陈”的方法:1、四字骈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语言特点2、对偶句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

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铿锵有力,显得强烈,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3.比喻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形象生动。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4、语言恳切动人“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语言自然真切,感人至深。融理于情融情于事布局巧妙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陈”的艺术特点:参考《创新设计》p44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课堂小结甲骨文小篆父甲骨文小篆母甲骨文小篆教甲骨文小篆孝你知道下面这些有关“孝”的典故吗?孝感动天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楚国人。生性至孝,家境贫苦,生活艰难。为了孝敬双亲,七十岁的他,不说自己老,常穿五色彩衣,学做孩子游戏。有时担水进屋,诈跌在地,学孩子哭,千方百计逗二老心里喜欢,开怀而笑。他的孝行感动了楚王,亲往请其出山辅政,老莱子面对高官厚爵,毫不动心,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陪双亲终老山野。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生性至孝,父母年老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赠,并护送郯子出山。而国君孝顺的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为亲负米仲由,字子路,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贫寒,常以野菜为食。仲由为孝敬父母,常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供养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后,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楚国面对美味佳肴,回忆起昔日生活之苦,更加思念其父母。后来仲由在鲁国、卫国做官,成了千古闻名的孝子啮指痛心曾参,姓曾名参,字子兴,又称曾子,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弟子。著有《大学》一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母孝顺。传说,有一天,他进入深山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急盼儿归,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时曾参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唤,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连心。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自幼丧母,后母对两个亲生儿子用棉花做衣服,对他却用芦花。一次,他为父亲驾车,体寒手抖,车险些失控,父亲怒而鞭打他,芦花飞出,才发觉后母虐待他。父亲决定休掉后母,闵损却哭泣着劝阻说:“娘在只孩儿一人受冻,娘走了三个孩子衣单。”后娘知道后深受感动,从此待他如亲生儿子一样,一家和睦。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个儿子。生母薄太后患病三年,汉文帝处理完政务后,经常陪伴在太后的病床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服用的汤药,恐怕失调,非亲口尝过后再让母亲服用。仁孝之名闻于天下。刻木事亲丁兰,东汉河(今河南)人。幼年丧父母,未得奉养。长大后,看别人父母健在,享受着天伦之乐,内心非常痛苦,他昼思夜想,深切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一种寄托,也为了安慰自己,他用木头雕刻了二老的形象,供奉于厅堂,象侍奉活着的父母一样毕恭毕敬。凡事都和木像商量,一日三餐先敬双亲而后自食,出返必告,终年不息。其妻久而不敬,用针戏刺木像手指,木像手指出血,丁兰返家,见木像眼中垂泪,查问情由,斥责其妻,其妻惭愧之极。此事传开,足见丁兰对父母之孝顺。蔡顺,字君仲,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对母极孝。时遇王莽之乱,年岁饥荒,粮食缺乏。蔡顺拾桑葚充饥,并以不同的容器分装。一队赤眉军经过,问他,他说:“黑甜的给母亲,青的给自己吃。”赤眉军称赞其孝顺,赠牛脚一条,白米二斗,让他带回家供养母亲。拾葚供亲涌泉跃鲤后汉姜诗,妻子庞氏,夫妻奉母至孝。姜母喜欢饮用沱江水,又好食鲤鱼。夫妻常烹鱼奉母。为了让母亲喝到沱江水,庞氏经常去离家六七里远的江边挑水。一日,宅旁忽然涌出泉水,其味如江水,并且每日跳出两尾鲤鱼,夫妻就常常做美味给母亲吃。这是他们感动上天的缘故。怀桔遗亲陆绩,字公纪,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从小深懂忠义孝悌之道。六岁时随父赴九江见袁术。袁术用红橘招待他,他随手拿了几个装在怀里。辞别弯腰作揖时,红橘从怀中滚落在地,袁术笑他:“你是我的贵客,怎么还偷柑橘呢?”陆绩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给母亲尝个新鲜。”袁术听后深感他将来定是不同凡响的人物。“陆绩怀橘遗亲”的事迹广为流传。

哭竹得笋孟宗又名孟仁,三国时江夏(今湖北鄂城)人。他很孝敬母亲。有一年,孟母病了,医生嘱咐用鲜竹笋做汤病体可以康复,正值寒冬,哪有竹笋呢,孟宗跑到竹林,放声大哭,泪水所洒之处,竟然破土冒出一枝竹笋来。孟宗喜出望外,挖了几枝回家给母亲做菜吃了。孟母吃后心情愉快,病也随着好了。这个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寄托了人们对孝敬父母行为的推崇和对孝子的喜爱。扼虎救父杨香,晋朝杨丰的女儿,十四岁那年,随父去田间收割稻子,突然一头斑斓猛虎跃出,将其父扑倒在地。杨香听到父亲的叫声,一个箭步跨上前,跃上虎背抡起拳头,对着虎头砸下去,后又将老虎的嘴按在坑里。老虎因无法呼吸,倒地而死。杨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脍炙人口的佳话。行佣供母后汉江革,早年丧父,奉母至孝。为避战乱,背着年迈的母亲逃难。路遇强盗,欲杀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无人奉养,强盗感其孝,放其生还,江革背着母亲最后在下邳定居下来。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当佣人,供养老母。后来他又背着母亲回到老家临淄。母亲有事外出,他必定亲自驾车缓缓前行。江革背母、行佣、拉车的孝行很快在天下流传开来。涤亲溺器宋朝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善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极其孝顺,虽然任高官,对母亲的生活仍照顾得体贴入微。黄母生病多年,庭坚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喂汤喂药、端屎端尿、衣不解带。因母亲爱干净,他每夜必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没有一刻放弃尽儿子的孝道。所以他的孝行被天下传诵。弃官寻母朱寿昌,宋朝人。七岁时,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见已五十余年。宋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为了寻母亲,他弃官前往陕西,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乡里。终于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亲,欢聚而归。朱寿昌弃官寻母的孝行,受到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赞美。卧冰求鲤王祥,字休征,晋代琅砑临沂人。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他仍很孝顺。有一年冬天,朱氏病了想吃鱼,他来到冰河上解开衣服,裸出胸膛,趴在冰上,用体温将冰融化,这时,从冰面的缺陷口处跳出两条红色的大鲤鱼,王祥将鱼带回家为继母做了可口的鱼汤。朱氏感动了,从此,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扇枕温衾黄香,字文强,汉代江夏人,从小对父母孝顺。九岁时,母亲去世,哀痛至极,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气炎热,其父因思念其母无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凉枕席。冬季天气寒,他先用身体暖热被褥,才让父亲上床休息。“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就世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