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概述:1.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2.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3.有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也并非全部异常。4.由于相当多的精神障碍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作为病因,只能暂时称之为功能性精神障碍,ICD-10已放弃使用“精神病”一词,但保留“精神病性症状”一词。(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四版:DSM-IV;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5.精神病性只用于描述存在下述症状的情况:幻觉、妄想、显著兴奋和活动过多、非焦虑抑郁引起的严重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紧张症性行为。2020/11/142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概述:1.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2.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3.有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也并非全部异常。4.由于相当多的精神障碍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作为病因,只能暂时称之为功能性精神障碍,ICD-10已放弃使用“精神病”一词,但保留“精神病性症状”一词。(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四版:DSM-IV;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5.精神病性只用于描述存在下述症状的情况:幻觉、妄想、显著兴奋和活动过多、非焦虑抑郁引起的严重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紧张症性行为。2020/11/142备注:1.精神障碍一词在含义上等同于精神疾病一词,表示心理异常或心理不正常,它们都有轻重之分。2.重精神障碍一词在含义上等同于重精神疾病,也可称精神病。3.轻精神障碍一词在含义上等同于轻精神疾病,如神经症即归类于轻精神疾病范畴,轻精神障碍不可称为精神病。2020/11/143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定义: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与精神病学侧重点不一样:1.变态(异常)心理的定义、发生原因、种类;2.变态(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3.变态(异常)心理的具体表现形式;4.变态(异常)心理给人带来的功能损害和痛苦;5.个体心理差异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分支,重点研究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和康复。2020/11/144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1.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460-377BC)被认为是科学的医学奠基人,也是精神病学的创始人。他用体液学说解释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在这种推论中已经包含了现代心理学所谓“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2.中世纪的欧洲(公元5—17世纪),医学由教会把持,认为异常心理由罪恶和魔鬼所致,以各种酷刑摧残心理异常的精神障碍患者。3..17世纪中叶,神经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将心理异常与大脑功能异常联系起来,变态心理学融合在精神病学中得到发展。2020/11/145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两个基本命题:1.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2.人类的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五个推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尤其是性本能,冠名“力必多”。2.“力必多”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3.与心理结构相对应的人格结构是本我、自我和超我。4.“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按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行事。5.人们防止心理冲突引起焦虑的能力称为“防御机制”。三个原因:1.“固着”:性心理发展受挫。2.焦虑:“自我”要理性地处理“本我”和“超我”的冲突。3.压抑:“防御机制”使用不当或遭到破坏:体验痛苦与变相表达。2020/11/146(二)行为主义的解释1.巴甫洛夫认为心理异常是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冲突造成的,并以此解释神经症、癔症、精神病病因。2.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3.通过动物实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人的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比较,探索人类心理现象是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4.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不良的行为也是习得的,可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和改变。5.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结合,对人类变态心理的解释与矫正开辟了更新的途径。2020/11/147(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1.人具有“潜能”,具有生理心理趋向完善的特点。2.人依附于赖以生存的社会,从而必须对社会承担“责任”。3.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发挥受阻,“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4.“存在”和“责任”的冲突,即个体和社会的冲突产生“存在焦虑”(马斯洛)。2020/11/148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正常心理的三大功能:1.适应环境,健康生存发展;2.适应社会生活,正常人际交往;3.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正常心理活动:能够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肩负责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异常心理的特点:上述三大功能遭到破坏,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2020/11/149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一.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一)医学标准:某种病理心理现象或行为具有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证据,有些可能在将来会被发现。(二)统计学标准: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心理特征呈常态分布;心理测查的指标比较客观,便于比较,操作简便;但有些心理特征也不一定成正态分布,而且受社会文化制约;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三)内省经验标准: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其二是从观察者而言的。
临床上常用,但有不足:知识经验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可能有分歧。(四)社会适应标准: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2020/11/1410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986、1995)(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幻觉、妄想、自知力丧失、现实检验能力丧失都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同一性)丧失。(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即知、情、意协调一致。(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一般是不易改变的。2020/11/1411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见: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见:相关各章节内容)2020/11/1412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心理咨询师》对心理的分类一.正常心理(一)健康心理(二)不健康心理1.一般心理问题2.严重心理问题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二.异常心理(变态心理,有精神障碍)(一)器质性精神障碍(省略)(二)功能性精神障碍1.轻:如神经症2.中:如癔症、应激相关障碍3.重:如精神分裂症等
2020/11/1413一.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一).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好;(3)有幸福感;(4)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二).本教材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020/11/1414二.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许又新三标准1.体验标准:主观体验(是否有良好的心情)、恰当的自我评价;2.操作标准:通过观察、实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率,如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3.发展标准:对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2020/11/1415(二)郭念锋心理健康水平十标准:1.心理活动的强度:对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力;2.心理活动耐受力:对慢性、长期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3.周期节律性:心理节律是否经常处于紊乱状态;4.意识水平:以注意力水平衡量;5.暗示性:易受暗示可影响情绪、思维和意志;6.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7.心理自控力:对情绪、思维、意志行为的控制能力;8.自信心:恰如其分的自信,不盲目不悲观;9.社会交往:正常与人交往,不过冷不过热;10.环境适应:主动适应(积极改变环境)、消极适应(躲避环境的冲击)、达到新平衡;2020/11/1416心理正常与不正常相关概念的区分个体不外两种心理状况:心理正常.不正常;一.心理正常:
指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但不包括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心理不健康不等于有精神障碍,只是心理正常的水平低一点。不健康和有病是两类性质的问题。心理不健康者属于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但并非仅限于此。二.心理不正常指异常心理或变态心理,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心理不正常者属于精神病学诊断治疗的对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予鉴别。2020/11/1417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一.健康心理:从静态角度看,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从动态角度或发展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在常规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二.不健康心理:在非常规条件下动态平衡的心理状态随时有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动就可能偏离群体心理的健康常模,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但仍属正常心理范围。三.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1.一般心理问题2.严重心理问题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2020/11/1418第六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一.概述(一)现状1.心理不健康状态是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2.在目前咨询心理学的实践中,神经症患者受到社会偏见影响不愿去精神科,往往倾向于求助心理咨询师。3.现实工作中心理咨询师不得不采取现实态度;4.当前的分类工作是一种理论性尝试。5.以“用途”和“效度”作为分类可靠性的检验标准。(二)用途(分类的必要性)1.为了与邻近学科区分;2.为了合理诊断;3.为了限定咨询范围;2020/11/14194.为了制定合理的咨询方案;5.为了评估疗效;6.为了深入研究心理健康问题;7.为了教学、培训的需要;8.为了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统一尺度;9.为了满足人们自我心理保健的需求;(四)效度(分类在现实中存在的真实性)1.症状学效度(1)临床经验证实(2)情绪心理学研究可以说明,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真实存在2.预测效度自然发展的预期:自然缓解、泛化迁延、进入可疑神经症;外界干预下的预期:非专业、专业;2020/11/14203.结构效度(形成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1)人口学因素:性别、年龄、文化、职业等(2)个性心理特征(3)身体健康水平: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4)社会变迁二.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一)一般心理问题1.由不太强的现实因素激发,内心冲突是常形的;(刺激性质)2.持续时间较短,不超过两个月;(持续时间)3.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行为始终不失常态;(反应强度)4.情绪反应尚未泛化,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是否泛化)2020/11/1421(二)严重心理问题1.有较为强烈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是常形的。2.持续时间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3.反应较强烈,可短时失去理性控制,常需专业性心理干预;4.反应对象被泛化,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可引起痛苦情绪;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关键问题是与神经症进行鉴别。(三)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1.内心冲突是变形的;2.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简易评定法还不能确诊为神经症的,但已接近或本身就是其早期阶段。(具体方法参照神经症章节的相关内容。)
2020/11/1422第七节关于健康心理学一.概述1健康心理学建立在现代医学模式基础上,是介于医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心理学借助现代医学模式主动介入医学领域的结果。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早期定义:是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3.它的研究工作和涉及的领域主要在实际工作方面,比如使用心理学的干预手段,帮助人们端正生活方式,去除不良生活习性,保护人的身体健康。2020/11/1423目前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1)躯体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2)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3)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4)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本节只介绍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2020/11/1424二.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1.改变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态度,自我价值感降低,有被抛弃感;2.注意力转向自身,病感加强,对周围兴趣减少;3.情绪低落,言语动作减少;4.时间感觉变化,痛苦回忆增多,自信心减弱;5.生活节律遭破坏,精神偏离日常状态;2020/11/1425三.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1.不能见病不见人,人有心理;医生应给予病人心理辅导,与患者建立起心理治疗关系;2.让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方面全面好转;3.精神鼓励和社会支持系统;对不治之症的心理干预;4.躯体疾病对精神心理功能的损害;心身同治;精神科医生的介入,同时采取恰当的心理治疗。5.某些躯体疾病患者同时伴有类神经症症状,必要的心理治疗是有益的。6.注意长期住院患者人格可发生暂时改变,影响治疗、与医院方发生冲突,要及时心理疏导。7.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的重要性、心理沟通;8.重病患者情绪不稳,失眠、食欲下降、易激动;应予心理疏导、心理陪护、改变不良环境、消除刺激物;2020/11/14269.患者的“虚弱症”是在十分焦虑的情况下产生的,可以产生歇斯底里反应。某些心身疾病往往伴随抑郁症状,应予重视。10.对有疾病夸大倾向的患者,适当的安慰是必要的,在他们面前注意良性暗示,避免言谈不慎引起医源性疾病。11.躯体疾病患者伴有急性精神症状如幻视、谵妄等,必须请精神科医生会诊。(往往已经属于器质性精神障碍范畴了。)12.在疾病严重和迅速发展时,或者有中毒存在时,会出现意识模糊之类的精神障碍。(往往属器质性精神障碍范畴了。)13.各类有害因素会加倍影响心理活动;2020/11/1427第八节压力与健康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一)压力的定义;1.压力是压力源(刺激,Stressor)和压力反应(stressresponse)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
2.压力是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压力应当是一种经验到的东西,如果有个事件发生,但个体淡然处之,毫不关心,那就构不成压力。压力作为一个过程,会对主体形成不同的结果,不同程度地增强或降低主体的健康水平。2020/11/1428(二)适应:人们改变现状、付出努力、应对外部事件的过程。适应遇到麻烦,压力就形成了。(三)压力源的定义1.是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2.是能够让人们产生压力的刺激因素;(四)压力源的种类1.生物性压力源:影响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如疾病、躯体创伤、饥饿、躁音、性或睡眠的剥夺、高温或严寒等;2.精神性压力源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不良个性(如易受暗示、多疑、嫉妒……)等;2020/11/1429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包括:(1)纯社会性的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长期家庭冲突、战争、灾害性事件、被监禁等。(2)是由自身状况(如个人精神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等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临床上三种压力源常常混合在一起,大多数是综合性的。附:个体的三重属性生物属性---遗传素质、大脑细胞的工作强度、细胞构筑、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新陈代谢、生物免疫精神属性---认知倾向、情绪特征、经验、动机、行为习惯、人格特征;社会属性---人际及社会交往、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统、物质水平、道德伦理观念、教育方式、家庭模式、社会制度;2020/11/1430(五)压力(源)的测评合理的方法至今仍在探索中;1.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测量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的心理压力,霍尔姆斯设计,得分高的易患躯体或心理疾病。(该量表包含对生活事件的评分,有局限性。)2.日常生活中小困扰和兴奋事件的两个量表:日常小压力比主要的生活改变更能预测健康。兴奋事件与健康无关。3.知觉压力的测评:知觉压力量表(PSS)知觉压力是对某种“超个人能力事件”的体验。预测早期健康问题更有效,还可评估个人不良习惯造成的慢性压力。2020/11/1431(六)压力的内省体验 我们经历和体验到的压力,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历程——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内心冲突是一种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无法选择的心态。心理学家勒温和米勒将内心冲突分为四大类:1.双趋冲突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取一利丢一利;2.趋避冲突 入虎穴,得虎子:利害并存;3.双避冲突面临两种不利情景,腹背受敌; 避一害,受一害;如截肢致残或不截肢致死;4.双重趋避冲突 两种选择都是既有利又有弊;2020/11/1432二.压力的适应(一)压力的种类(按强度区分)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无法回避的、后效不完全是负面的,可提高和改善自身适应能力;2.叠加性压力:是难以应对的压力,危害很大; (1)同时性叠加压力:俗称“四面楚歌”; (2)继时性叠加压力:俗称“祸不单行”;3.破坏性压力 又称极端性压力,俗称“飞来横祸”,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强暴等;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灾难症候群三个阶段:惊吓期、恢复期、康复;
PTSD早期需要干预,更需要治疗(心理、药物)
对破坏性压力造成的后果,心理学干预是必需的。早期以催眠暗示消除心理障碍,以后发现共处有利缓解。2020/11/1433(二)压力的适应生理学家坎农的研究; 塞利(H.Selye)的适应压力过程三阶段:1.警觉阶段 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分泌亢进,促进新陈代谢,呼吸、心跳加速,多汗,血压、体温升高。2.搏斗阶段(1)生理、生化指标表面上恢复正常;(2)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3)个体变得敏感脆弱,小困扰也可引发强烈情绪反应。3.衰竭阶段 能量几乎耗尽,已无法继续抵抗压力。 如压力源基本消失,或个体适应性已形成,经过相当时间休整可康复,否则疾病或死亡的发生都是有可能的。上述三阶段统称“一般适应症候群”(GAS)。2020/11/1434三.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压力后的反应性疾病的引发机制:
1.体质、压力论:压力和个体身体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同时起作用,身体内脆弱的系统易患病。
2.器官敏感论: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三个阶段)
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只有被个体觉察、与个体生活相关并引起响应的事件,才对个体构成压力。 对人的个体需求密切相关联的事件容易引起个体的响应。2020/11/1435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三个中介子系统: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免疫系统,都有性质相反的两种功能:增益—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增加,消解—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减低。(1)认知系统的具体作用
A.认知评估作用:认知压力的性质和对自己的利弊及程度,评估自己战胜压力的实力。
影响因素:人格特征;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模式、水平。拉扎鲁斯等认为认知影响压力相对强度的方式有三类:
a.认知结果是两可的;
b.对客观事件严重性的评估;
c.对自己能力的评估;2020/11/1436B.调节控制作用:当事人是否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局面并调整自己的适应行为。可控压力和不可控压力(如突然产生的自然灾难、原因不明的严重传染病等);后者感受到压力很强;对局面的控制类型大概有三类:(处在压力下)
a.行为的自我控制:对行为有无主动权;
b.认知的控制:对自己的思维活动的主动权;
c.环境的控制:能否采取对策改变环境;
C.人格的影响作用
a.外控型人格:认为生活中的主导力量是外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店股权转让及品牌使用权、运营权移交协议
- 妇产科介入治疗
- 护理个案模板
- 单位廉租房买卖协议书
- 高速劳务用工协议书
- 食品委托销售协议书
- 鱼塘修复改造协议书
- 酒吧演艺合同协议书
- 送戏下乡演出协议书
- 车辆共同运营协议书
- 联合利华POSM展策划案
- 13-3飞速发展的通信世界 教案
- 下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复习学案
- 课件:第六章 社会工作项目评估(《社会工作项目策划与评估》课程)
- 最新超星尔雅《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期末考试答案题库完整版
- 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教案)
- 小学语文近义词辨析的方法
- 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查表(新表)
-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课件
- 设计的开始:小型建筑设计课件
- 脑出血恢复期患者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