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灯影下的绝唱-陇东皮影艺术(下)_第1页
(5.8)-灯影下的绝唱-陇东皮影艺术(下)_第2页
(5.8)-灯影下的绝唱-陇东皮影艺术(下)_第3页
(5.8)-灯影下的绝唱-陇东皮影艺术(下)_第4页
(5.8)-灯影下的绝唱-陇东皮影艺术(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灯影下的绝唱——陇东皮影艺术(下)

四、陇东皮影的艺术特色1.陇东皮影的影人造型之特色陇东皮影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剧脸谱、戏剧服装、民俗装束、剪纸与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艺术的精髓,以牛皮为原料雕刻而成,工艺极为讲究,酷似中国画的白描,敷色用透明水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纯正绚丽、对比强烈。陇东的牛皮影人具有稚拙、粗犷、浑厚、朴实的品格,雕刻精细,操作灵活,不论生旦净丑人物,还是风景、厅堂、楼阁,或是奇禽异兽、神妖鬼怪、无不精美华丽、不仅古朴典雅、玲珑剔透,而且蕴涵着浑厚朴实的内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件头茬不但造型丰富,而且雕工精细,用刀如笔,线条自然流畅,刀法娴熟犀利,尤其是曲折多变的纹样,更显婉转遒劲,可以明显看见刀法遗痕,就连皮影人物的毛发细丝也雕刻得生动传神,越是工艺繁复的作品越能反映线匠的水平。《中天官》人物造型,影人高20厘米左右,头与身的比例大致为5:1,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影人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造型精细秀丽、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携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表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由于是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运动而没有三维立体效果,影人只能做二维造型表现。所以影人多侧影,脸谱外形除了个别丑角,鬼怪之类为四分之三半侧面(即七分脸),一般都是正侧面(即五分脸),躯体只有正侧面和斜侧面,为七分身子。陇东皮影影人必须夸张眉眼、胡须、嘴等五官特征,如:眉梢眼角延长至鬓角是最大特点。又由于皮影靠透光表演,造型也必须避免大块黑影,凡整片处必定要设法用镂空线性花饰来调剂视觉。也就是影人的造型特点往往是简单概括,而形体的内装饰繁复丰富。陇东牛皮影人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则相貌各异。男的多头大脸方,额宽鼻丰,形体高大,无突出之胸肌,给人以魁梧伟岸之感。旦角形象可以通过对比河北和云南的皮影造型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先看河北旦角造型,和陇东皮影对比鼻直眼大,身材略魁梧有大气凌厉的风格。再将云南腾冲皮影造型,和陇东皮影对比显得鼻圆眼大,肩圆腰细,臀肥裙短,身材圆润,没有陇东皮影的飘逸洒脱之感。而陇东皮影女的则多头圆脸窄,鼻小口尖,身材纤瘦,莲指修长,给人以娇弱清秀之感。文人绅士类多长袍短褂,蚕眉凤眼,显得风度翩翩、文质彬彬、俊秀潇洒。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不涂色,以表现其纯真嫩白。武将则戎装紧束,豹头环眼,燕额虎须,显得英姿飒爽,威武刚直,气宇轩昂。人物的长须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头上的翎子也是用真正的鸡翎子制成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有时也采用空实结合脸型,这样可以使面部造型在亮子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反面人物,常是面白目小,额突嘴窝,加以丑化。也可以对比河北影人与陇东影人相帽白脸的造型差异,河北影人眉眼和鼻子向外突出,五官及胡须略显粗狂外露,而陇东影人则五官变化丰富,装饰图案紧致巧妙,造型线条富于变化内敛。河北皮影甘肃皮影还有一些个别丑角、鬼怪之类为七分脸,就像这件青蛙精头茬,这样可以露出双眼,眼睛连着这上半部分头部又是青蛙的身体,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人物脸谱,一般按黑忠、红烈、花勇、白奸、空正设计,看脸谱就可知角色的好坏,十分直观,一目了然,既符合人们传统的道德评价标准,又符合其直观欣赏的习俗。其他环境衬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假山花卉等多被缩小,结构被压缩,而且稍有透视感。环县影人风格淳朴爽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乡土味。2.陇东皮影的神怪造型之特色陇东皮影保存了许多全国其他地方已经灭绝了的明清神怪皮影和戏剧皮影造型。政治中心东移和战争、偏僻的地理位置、经济与交通的不发达都是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这些皮影造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可以看出皮影线匠极富创造力的表现手法。陇东皮影艺术以虔诚敬仰所有超自然神灵为第一目的,因而直接受巫傩文化的影响。远在原始图腾时期,先民们对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动植物的生理特征与形状不太理解,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原始图腾。中国又是一个神话、寓言十分丰富的国家,各种小说、剧本、传说故事塑造了无数天神、地灵、精怪,这为皮影制作艺人塑造无比丰富的形象提供了蓝本。他们将自然的和超自然的各类形象按皮影艺术特殊的逻辑融合在一起,并揉进大量剪纸、宗教壁画、木刻浮雕、木偶、画像砖、画像石、门神年画等艺术元素,创造了无数神、鬼、怪和奇禽异兽,以及腾云驾雾的各类神仙和人头兽身的精灵等。艺人对民间吉祥神的处理多通过比拟、借寓、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凸现了中华先民对平安和谐、幸福自由的祈望。在传统宗教观念中神总是拥有无穷力量和巨大法力,这些观念又深深融入神的皮影造型。下面从远古传说神仙皮影、奇禽异兽皮影、精妖水怪皮影、戏剧大片皮影、水陆道场皮影等几个类别进行赏析探究。(1)神仙皮影:主要为玉皇、王母、各路仙君、天王、风雨雷电司职神、菩萨、炎帝、黄帝、刑天等各种神和仙家。其中最为常见的的是福禄寿三星。《寿星》《纯阳祖师》下图为两件《于儿神》皮影作品,他是玉帝身边降妖除魔的大将,面目威武、凶神恶煞,两件有各不相同,造型充满了想象力。《魁星点斗》动作灵活生动、比例协调,表现夸张。《赵灵官》,民间认为他是道教中的武财神,这件皮影造型黑面浓须、手持金鞭,跨着神虎威武无比。这件风格突出的天王头茬,面部明显带有唐代壁画天王的特征,精美华丽的帽冠配以张牙舞爪的红发,环眼圆睁,眼角上提,整个头部造型都达到了力量蓄积的极点,使它更威严,有震慑力。《雷公》,雷公除了司职打雷,也常受命出天宫捉拿恶神精妖。而这件皮影着重表现他作为捉拿恶妖的神将这一方面。这个雷公被表现为人身鸟头,足似鹰爪,背生肉翅,肌肉强健,双腿间萦绕火焰,脑后、胸腔、腰腹、肘膝关节各暗藏十一个鸟头,怒目圆睁、巨手紧捉一只痛苦挣扎的蟾蜍精,周身线条细密,每根发丝都似乎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艺人在形象上极力夸张他的超自然能力,凶狠威严,集繁复精致的装饰、流畅有力的线条于一体。(1)奇禽异兽:陇东皮影的奇禽异兽形象很多源自于古代奇书《山海经》。这些奇禽异兽也是先民们祈求福运、消灾除祸愿望的体现。它们有明显的保护生命和氏族繁衍的主题。《人面鱼》,又名娃娃鱼,它也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图腾形象,《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有所记载。人面鱼反映了人们多认为鱼与他们的祖先有关而产生了后代,使他们能子孙繁衍。这件皮影人面为本土化的妇女形象,圆脸柳眉、细长大眼小嘴、长发披肩,腕上套环形玉镯,身形似一尾大红鲤鱼,肚子隆起手握鱼仔,正是用人与鱼相结合的形象表达他们的观念。《马猴》也是《山海经•西次二经》所记载的,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一般有人家喜得贵子会挂出,有马上封侯的意思。还有很多民间深受欢迎的奇禽异兽《鱼化龙》在影戏中是添子加福的寓意。《独角兽》就是《山海经》里常见的精怪造型奇特、充满了想象力。《鸾鸟》《金蟾》传说能使家里富裕生财也能祈求子孙繁衍昌盛,是民间喜爱的题材。《鱼鳞鸟》则是半鸟半鱼的形象。(3)精妖水怪:妖精水怪在《山海经》也多有描述,另外在《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剧目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精怪头茬一般采用两种表现方法:①是以妖怪本形刻画,要么是整个头部是妖怪动物的样子,如牛头、马面等;要么是妖怪头茬为七分脸,能表现出妖怪的双目,更适合表现影人的怪异特征。如老鼠精、青蛙精、蝙蝠精、鲤鱼精、蝎子精等。以这些精怪的身形五官,形象地表现出它们的原形特征。《青蛙精》《蝙蝠精》《鲤鱼精》《蝎子精》②则用拟人化的象征手法,即脸谱是人形,而在头上装饰各种妖怪的原形。如下图环县皮影青龙头茬造型,青龙神妖头冠发髻与青龙相结合,由于青龙常出没于水中荷叶底,头冠便被设计为一条花斑青龙从荷叶底抬头钻出的造型,而青龙尾则与龙妖的发辫结合。脸谱为环眼圆瞪、鼻皱额突、盆口大张、青面獠牙,额角黑底白斑,与青龙身上的斑纹相映成趣。在皮影戏中的妖魔鬼怪,多表现为龇牙咧嘴、瞪眼卷舌的神态。《石姬娘娘》也是同样的造型构思,面部为秀美的花旦五分脸,发髻上装饰为鸡的图案,“鸡”同“石姬”的“姬”同音。《蟒龙变化》的精怪皮影用五件皮影形象地表现了从小蛇到长出人头、变化为到生出龙头的蟒龙过程。这些精怪有的是精怪头人身,比如《牛头马面》。还有些身体也带有许多精怪本形的特征。(4)皮影戏剧大片:这些神仙、精怪影人是《西游记》、《白蛇传》、《封神演义》等经典话本里的精彩剧目的重要灵魂。这些大型剧目戏剧大片有《龙王出海》,里面龙王卷着浪头驾着祥云带队水中精怪,奇幻而气势宏大。《白蛇传》里《水漫金山》这一出大片,白蛇、青蛇踩着鳖精指挥着鱼精、蚌壳精等准备进攻。《鲤鱼精巡道》陇东皮影中有关《西游记》的皮影造型甚为精妙,如《孙悟空大战牛魔王》(5)水陆道场:皮影戏演出在过去与农村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农村历来的传统娱乐形式。陇东地区每逢年节、庙会、迎神赛社都有皮影戏助兴。每逢婚聚、生育、寿辰、丰收、春节、开市大吉等,必演影戏以示祝贺,叫“喜影”。遇有天灾人祸、盼儿求女、祈求福寿等事情时,事主常于神明前发下誓愿,事后以影戏还愿,叫“愿影”。喜愿影戏一般要唱三天甚至更长。以前祈雨、谢雨、谢土、神节、庙会、寺院“开光”等也要唱影戏,则称“报神”。陇东皮影戏是当地传统民俗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人们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环县上千座庙宇、寺院的祭祀祈祷活动,民间的礼仪民俗、聚嫁庆典、节日集会、消灾还愿等传统活动都离不了它。皮影戏班进村的第一个晚上,在演出“寿戏”时,多以“三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