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业、畜牧业等生产发展过程中,长期观察天文、
气象与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反
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气温变化的
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及与水的凝聚物相关的有雨水、谷雨、白
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有惊蛰、清明、小满和芒
种。
二十四节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部分长江流域的特定地理气候与农耕文明相
结合的产物。只有这个纬度的地区才有四季分明的气象条件,并且这循环往复的自然天
象、物候是可以被人重复观察并记录的;中国人强调要不误农时,人们只有长期定居在
一个特定的地区,才有可能不断地观察和积累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
来更好地指导生产,而华夏民族很早便进入了较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
(摘编自刘迎秋《说说二十四节气》,《文史知识》)
材料二
当下,人们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是有原因的。中国长期以农立国,人们很大程
度上是通过农业生产来认识和利用节气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脱离
了农业生产,进入第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依赖更精细的时间制度,和季节、时令转
变的关系相对疏离。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认为时间的变化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
果,人在天地间要循时而动,顺应阴阳变化,促成阴阳调和。因此,天象、物候、人事
就被统一组织到一个严密的时间秩序中,时间就被划分为依次出现的不同段落。每个段
落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属性,成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要求人的活
动和时间特性保持高度一致。近代以来,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逐渐取代了
中国传统宇宙观。
此外,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公元纪年代替了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传统历法,成
第1页共28页
为官方历法。
(摘编自张勃《二十四节气及其保护》)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虽有减弱,却始终在延续。无论清明的踏青、扫墓,
还是冬至的团聚、祭祀,都在提醒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应有适当的舒缓与休憩,适时
地关注家人、朋友以及更宽广的世界。一些地方性浓郁的传统节令仪式,则是人与自然
神灵的交流过程,以顺应四季有序,万物有时。北京一些医院开创性地推出“三伏贴””三
九贴”,这种治疗方式的时间依据正是夏至和冬至这两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这种长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发挥影响的特征,同相关学术界及社会
上大都把非遗与“濒危性”直接对应起来的认识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这恰恰体现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即一种传统文化究竟能否被看作“非遗”,能否列入代表名
录,同它是否处于濒危状态并没有必然联系;最关键的,反而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
传承:它必须是一种活着的遗产,与活着的人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
(摘编自《每个人都是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人》,《参考消息》)
(1)下列对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时间制度,它是以黄河中
下游地区、长江流域的季节特征和鲜明的气象条件为基础而确立的。
B.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得益于合适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农业文明,更离不开人为的划分,
它需要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观察和积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
C.二十四节气把时间的流转直接和自然的变化规律关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含义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独特的遗产,虽随社会变迁影响力趋于减弱,但仍是民众生活
的组成部分,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获得国际认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生产和时间之间的联系,但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
式发生了转变,对时间精细度有更高的要求,节气与社会逐渐走向疏离。
B.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蕴含在节气文化中,认为应将时间设置成不同节气,人们要依据节
气而动,顺应阴阳变化,这与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不同。
C.“三伏贴”“三九贴”的推出,说明我们在延续节气传统的基础上,也可对其进行进一
步的“再创造”,以便让它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2页共28页
D.在评判二十四节气这类传统文化是否属于“非遗”时,不能将之与濒危性直接联系起
来,而应关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性,它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和生产。
(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二十四节气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①传统社会:
②现代社会:
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
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
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
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
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
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
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
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
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
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
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
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
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
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
第3页共28页
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
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
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
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
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
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
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
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
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
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
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
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
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
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
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
第4页共28页
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
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2019年第1期《长城》,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
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
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
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D.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
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
“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B.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
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
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
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3)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第5页共28页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镉所杀,卒能手刃父仇,
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胜其闾①,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
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FI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
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帚。诛
其可旌,兹谓滥,跋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
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谶②其诚伪,
考正其曲直,厚娟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
师据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
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宓,
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
父,不免于罪,师镉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
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鹫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
礼之所谓仇爸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班期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
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
人之仇。凡杀人加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J又安得亲亲相仇
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③之道,复
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
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
反以为戮,戮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闾:里巷的大门。②刺激(yan):审理判罪。③推刃:往来相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速其闾旌:表彰
B.愿始而求其端原始:缘由
C.介然自克克:克制
第6页共28页
D-非谓抵罪触法抵罪:因犯罪而受到惩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旌与诛莫得而并售子亦有不利厚
B.法塞可仇乎?安在塞不辱也?
C.礼之所谓仇有求人可使报秦春,未得
D.凡杀人加义者拎扶摇加上者九万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驳论性的奏议,通过辩证分析徐元庆报仇杀人的行为,指出其做法合“礼”
合“法”,批驳陈子昂提出的“既诛且旌”的奏议,从而论证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法律的对
立性。
B.第二段论述了“礼教”和“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上各自所发挥的作用,认为礼与刑
的实施都应当本着各自的原则,如果不遵照规范去执行,就会使天下人乃至后代无所适
从。
C.第三、四段指出判断是非的标准取决于徐元庆之父是否确实犯罪,以及执法者是否按
法律规定行事,如果不讲是非曲直,“彼杀之,我乃杀之",既不合于礼,也不合于法。
D.文章结尾认为如果法律使用正确,就不存在亲亲相仇的问题;如果法律使用错误,造
成错杀,子报父仇是应该的。而徐元庆服孝死义,合理也合法,当旌不当诛。
(4)用“/”给文中画横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
②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镉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四.诗歌阅读(共2小题,满分15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第7页共28页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
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
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
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蜗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
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
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
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弹精竭虑地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眺,却“:
(2)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常为后世文人追随认同。苏轼《赤
壁赋》中“,”两句也运用了类似写法。
(3)《庄子•逍遥游》中“,”两句,表明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
因为外界评价而兴奋颓废。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满分20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月随人归”写的其实是人行而非月动。人在行走时,近处可见知核量移,而月亮离
我们极远,它与人的相对位置几乎无变化,因此我们看到月亮仿佛没有移动,一直在与
人同行。这是最常见的月亮“运动”,几乎人人都有过这种体验。[甲1古人还有“恨君不
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宋•吕本中)等,也是如此。
「乙1王安石诗中的“月移花影”,反映的则是月亮的周日视运动--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日
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运动。古诗词中天于月亮运动的描写大都属于此类。[丙1例如“风生云
尽散,天阔月徐行”、“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以及“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
第8页共28页
限路”等,莫不如此。周日视运动速度较快,月亮位置移动明显,容易被人们察觉。
苏东坡“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如果没有经过无微不至的观察,断不可能写得
出来。在此我们不去计较当时的月亮是否的确在斗牛,也无须隐圆月之“徘徊”是不是
舟楫浮动产生的错觉,以文论事,此句描写的应是月亮相对星空背景的运动。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换景移
B.关于
C.无微不至
D.臆测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
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
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
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
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
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
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
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
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
中国乡村文化正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
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
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
第9页共28页
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
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
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方兴未艾趋之若鹫从容不迫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接踵而至胸有成竹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心驰神往信心百倍饱经沧桑
六.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为什么不选个热门专业?”“留守家庭应该选毕业后能赚钱的专业,
比如北大经管。”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系遭到了网友的质疑。
“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正的幸
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考古专家樊锦诗如此诠释自己的幸福
观。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第10页共28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联考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业、畜牧业等生产发展过程中,长期观察天文、
气象与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反
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气温变化的
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及与水的凝聚物相关的有雨水、谷雨、白
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有惊蛰、清明、小满和芒
种。
二十四节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部分长江流域的特定地理气候与农耕文明相
结合的产物。只有这个纬度的地区才有四季分明的气象条件,并且这循环往复的自然天
象、物候是可以被人重复观察并记录的;中国人强调要不误农时,人们只有长期定居在
一个特定的地区,才有可能不断地观察和积累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
来更好地指导生产,而华夏民族很早便进入了较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
(摘编自刘迎秋《说说二十四节气》,《文史知识》)
材料二
当下,人们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是有原因的。中国长期以农立国,人们很大程
度上是通过农业生产来认识和利用节气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脱离
了农业生产,进入第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依赖更精细的时间制度,和季节、时令转
变的关系相对疏离。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认为时间的变化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
果,人在天地间要循时而动,顺应阴阳变化,促成阴阳调和。因此,天象、物候、人事
就被统一组织到一个严密的时间秩序中,时间就被划分为依次出现的不同段落。每个段
落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属性,成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要求人的活
动和时间特性保持高度一致。近代以来,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逐渐取代了
中国传统宇宙观。
第11页共28页
此外,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公元纪年代替了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传统历法,成
为官方历法。
(摘编自张勃《二十四节气及其保护》)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虽有减弱,却始终在延续。无论清明的踏青、扫墓,
还是冬至的团聚、祭祀,都在提醒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应有适当的舒缓与休憩,适时
地关注家人、朋友以及更宽广的世界。一些地方性浓郁的传统节令仪式,则是人与自然
神灵的交流过程,以顺应四季有序,万物有时。北京一些医院开创性地推出“三伏贴”“三
九贴”,这种治疗方式的时间依据正是夏至和冬至这两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这种长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发挥影响的特征,同相关学术界及社会
上大都把非遗与“濒危性”直接对应起来的认识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这恰恰体现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即一种传统文化究竟能否被看作“非遗”,能否列入代表名
录,同它是否处于濒危状态并没有必然联系;最关键的,反而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
传承:它必须是一种活着的遗产,与活着的人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
(摘编自《每个人都是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人》,《参考消息》)
(1)下列对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C
A.二十四节气是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时间制度,它是以黄河中
下游地区、长江流域的季节特征和鲜明的气象条件为基础而确立的。
B.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得益于合适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农业文明,更离不开人为的划分,
它需要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观察和积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
C.二十四节气把时间的流转直接和自然的变化规律关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含义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独特的遗产,虽随社会变迁影响力趋于减弱,但仍是民众生活
的组成部分,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获得国际认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二十四节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生产和时间之间的联系,但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
式发生了转变,对时间精细度有更高的要求,节气与社会逐渐走向疏离。
B.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蕴含在节气文化中,认为应将时间设置成不同节气,人们要依据节
气而动,顺应阴阳变化,这与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不同。
C.“三伏贴”“三九贴”的推出,说明我们在延续节气传统的基础上,也可对其进行进一
第12页共28页
步的“再创造”,以便让它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D.在评判二十四节气这类传统文化是否属于“非遗”时,不能将之与濒危性直接联系起
来,而应关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性,它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和生产。
(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二十四节气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①传统社会:①作为官方历法的一部分,用以记录时间。②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
依据,方便人们掌握农事经验,指导农业生产。③作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
依据,指导社会生活。
②现代社会:①提醒人们劳逸结合,适时关注家人、朋友和更宽广的世界。②推动人
与自然神灵的交流,以顺应自然万物的时序。⑶催生新的治疗方式。
(1)A.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二段是“部分长江流域”,而非“长江流域”。B.曲解文
意,作为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三个原因,“合适的自然环境”“发达的农业文明”“人为的划
分”是并列关系,不存在主次关系。D.强加因果,前后并无因果关系。
(2)B.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将时间设置成不同节气”并非中国传统宇
宙观的内容。
(3)材料一、材料二主要谈的是二十四节气对传统社会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二十四节
气是……特定地理气候与农耕文明相结合的产物”、材料二“人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农业
生产来认识和利用节气的"、“成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要求人的活动
和时间特性保持高度一致”等语句可概括出二十四节气在传统社会中的作用;
材料三则主要说的是二十四节气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根据“提醒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
应有适当的舒缓与休憩,适时地关注家人、朋友以及更宽广的世界”、“一些地方性浓郁
的传统节令仪式,则是人与自然神灵的交流过程,以顺应四季有序,万物有时”、“这种
治疗方式的时间依据正是夏至和冬至这两个节气”等语句可概括出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
会中的作用。
答案:
(1)C
(2)B
(3)传统社会:①作为官方历法的一部分,用以记录时间。②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时
间依据,方便人们掌握农事经验,指导农业生产。③作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
本依据,指导社会生活。
第13页共28页
现代社会:①提醒人们劳逸结合,适时关注家人、朋友和更宽广的世界。②推动人与自
然神灵的交流,以顺应自然万物的时序。③催生新的治疗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
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
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
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
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
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
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
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
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
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
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
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
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
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
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
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第14页共28页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
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
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
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
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
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
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
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
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
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
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
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
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
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
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
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第15页共28页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2019年第1期《长城》,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
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
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
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D.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
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
“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B.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
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
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
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3)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D.“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分析错误。司机只知“我”老伴住院,而
不知其病重危及到生命,因此“对人生无常的哀痛”语意过重。
故选D。
(2)A."‘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分析有误。从文章来看,“我”与文中所写人
物及大多数的事件都有联系;而在叙述时,“我”同时也在参与其中,和其它人物共同为
表现文章主题服务,因此,并没有隐身其后,也不是处于次要地位。
故选Ao
第16页共28页
(3)选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渲染寒
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文中的景物描写有:“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
夜更加寒气袭人。”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
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关于雪景的描写还有:“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
难走的厚厚雪路”“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用寒冷的气候
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
的人性光辉。
(4)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有“我”,除夕夜为安慰妻子,冒着大雪,去寻找老伴
喜欢吃的菜;有“流浪汉”,在大街上用小铁桶涮火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请“我”
喝酒,帮“我”指路,祝“我”老伴早日康复等;有“小饭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
佐料,帮“我”烧菜,价格与平时一样;有“出租车司机”,开导大娘,不收其车费,送
大娘进车站;还有“我”病重的妻子,自己己经病危,还劝“我”“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这些人有的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有的为人热心,救助危难,有的待人细心,
体贴入微。这些描写表现了浓浓的人性美,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答案:
(1)D
(2)A
(3)①演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
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②用寒冷的气候
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
的人性光辉。
(4)①“我”为老伴的病情担忧,为了安慰老伴,寻找老伴喜欢吃的菜,而老伴最后说
“你一定要好好活着”等,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情。老伴生重病,
“我”没告诉别人,敢于面对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②流浪汉在大街上用小铁桶
涮“火锅”,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我”陌不相识,叫“我”一起过年,告诉我小饭馆
的位置,还祝“我”老伴早日康复。体现了以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精神。
③小饭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佐料,对待“我”很热情,价格与平时一样,还要做得
更好、更精细。体现了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品质。④出租车
司机开导大娘,还不收其车费,送大娘进车站口后才走,体现了为人热心,救助危难的
第17页共28页
道德品质。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镉所杀,卒能手刃父仇,
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①,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
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
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将。诛
其可旌,兹谓滥,跋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
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谶②其诚伪,
考正其曲直,愿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
师据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
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宓,
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
父,不免于罪,师镉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界可仇乎?仇天
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瞥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
礼之所谓仇有,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轼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
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
人之仇。凡杀人通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
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③之道,复
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
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
反以为戮,跋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闾:里巷的大门。②刺薄(ydn):审理判罪。③推刃:往来相杀。
第18页共28页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而旌其闾旌:表彰
B.廖娟而求其端原始:缘由
C.介然自里克:克制
D.非谓飒等触法抵罪:因犯罪而受到惩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旌与诛莫得而并净子亦有不利厚
B.法基可仇乎?安在基不辱也?
C.礼之所谓仇者求人可使报秦春,未得
D.凡杀人顶义者技扶摇画上者九万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篇驳论性的奏议,通过辩证分析徐元庆报仇杀人的行为,指出其做法合“礼”
合“法”,批驳陈子昂提出的“既诛且旌”的奏议,从而论证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法律的对
立性。
B.第二段论述了“礼教”和“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上各自所发挥的作用,认为礼与刑
的实施都应当本着各自的原则,如果不遵照规范去执行,就会使天下人乃至后代无所适
从。
C.第三、四段指出判断是非的标准取决于徐元庆之父是否确实犯罪,以及执法者是否按
法律规定行事,如果不讲是非曲直,“彼杀之,我乃杀之",既不合于礼,也不合于法。
D.文章结尾认为如果法律使用正确,就不存在亲亲相仇的问题;如果法律使用错误,造
成错杀,子报父仇是应该的。而徐元庆服孝死义,合理也合法,当旌不当诛。
(4)用“/”给文中画横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
②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镉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1)B.原始:推究。句意:推究案子的起因。
(2)A.句末语气词。B.疑问副词,难道/代词,他们。C.助词,用在判断句中/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第19页共28页
(3)A.“从而论证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法律的对立性”错,由“礼之大本,以防乱也”与
“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可知,礼与法并非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都是为了社会的安
定,只是作用的角度不同而已。
(4)句意:而且,不忘父仇,这是孝的表现;不怕死,这是义的表现。徐元庆能不越出
礼的范围,克尽孝道,为义而死,这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啊。“且夫不
忘仇/孝也”判断句,在“仇”“也”后停顿。“不爱死/义也”判断句,在“爱”“也”后
停顿。“元庆能不越于礼”句子意思完整,为一句。''是"是“这”的意思,作后句主语,
其前停顿,故答案为: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
而闻道者也
(5)①大本,根本作用;无为贼虐,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凡为子者,是作儿子的为
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无赦,不能予以赦免。译文:我听说,礼的根
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那么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
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
②其或,如果;不免于罪,确是犯了死罪;不愆于法,并不违法;是,指他的死。译文:
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赵师据杀他,那就并不违法,他的死也就不是被官吏
错杀,而是因为犯法被杀•
答案:
(1)B
(2)A
(3)A
(4)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5)①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那
么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
②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赵师镉杀他,那就并不违法,他的死也就不是被官
吏错杀,而是因为犯法被杀。
译文:
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邦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镉杀了,
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
第20页共28页
处以死罪,同时在他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
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那么凡是
作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刑法
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那么凡是当官的错
杀了人,也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采取的方式则不同。
表彰和处死是不能同施一人的。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就叫乱杀,就是滥用刑法太过分
了。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就是过失,破坏礼制太严重了。如果以这种处理方式作为刑
法的准则,并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想避开祸害的人就
不知道怎样立身行事,以此作为法则行吗?
大凡圣人制定礼法,是透彻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来规定赏罚,根据事实来确定奖
惩,不过是把礼、刑二者结合在一起罢了。当时如能审察案情的真伪,查清是非,推究
案子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礼制的运用,就能明显地区分开来了。为什么呢?如果徐元庆
的父亲没有犯法律规定的罪行,赵师镉杀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私怨,施展他当官的威
风,残暴地处罚无罪的人,州官又不去治赵师施的罪,执法的官员也不去过问这件事,
上下互相蒙骗包庇,对喊冤叫屈的呼声充耳不闻;而徐元庆却能够把容忍不共戴天之仇
视为奇耻大辱,把时刻不忘报杀父之仇看作是合乎礼制,想方设法,用武器刺进仇人的
胸膛,坚定地以礼约束自己,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遗憾,这正是遵守和奉行礼义的行为啊。
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如果徐
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赵师镉杀他,那就并不违法,他的死也就不是被官吏错杀,
而是因为犯法被杀。法律难道是可以仇视的吗?仇视皇帝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
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应该把这种人抓起来处死,以此来严正国法,为什么反而要表彰
他呢?
而且陈子昂的奏议还说:“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
这种混乱局面靠谁来救呢?”这是对礼的认识太模糊了。礼制所说的仇,是指蒙受冤屈,
悲伤呼号而又无法申告;并不是指触犯了法律,以身抵罪而被处死这种情况。而所谓“他
杀了我的父母,我就要杀掉他”,不过是不问是非曲直,欺凌孤寡,威胁弱者罢了。这种
违背圣贤经传教导的做法,不是太过分了吗?《周礼》上说:“调人,是负责调解众人怨
仇的。凡是杀人而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刑。有
反过来再杀死对方的,全国的人就都要把他当作仇人。”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因为爱自己
第21页共28页
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情况呢?《春秋公羊传》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
父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这样的报复行为是不能根除彼此仇
杀不止的祸害的。”现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赵师褊杀死徐元庆的父亲和徐元庆杀死赵
师福,就合乎礼制了。而且,不忘父仇,这是孝的表现;不怕死,这是义的表现。徐元
庆能不越出礼的范围,克尽孝道,为义而死,这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
啊。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难道会把王法当作仇敌吗?但上奏议的人反而认为
应当处以死刑,这种滥用刑法,败坏礼制的建议,不能作为法律制度,是很清楚明白的。
请把我的意见附在法令之后颁发下去。今后凡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人,不应再根据以前的
意见处理。谨发表上面的意见。
四.诗歌阅读(共2小题,满分15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她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
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与CAD开发》课件-第2章 图形输入输出设备
- 天工合同书模板
- 《外币折算》课件2
- 《气孔与夹杂》课件
- 2025年河北货运从业资格模拟考试题app
- 2025年阜新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年重庆b2考货运资格证要多久
- 《GPS信号的误差》课件
- 乳品厂管道安装施工合同
- 物流公司旧厂房租赁合同
- SH/T 3065-2024 石油化工管式炉急弯弯管工程技术规范(正式版)
- 2024年《艺术概论》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
- GB/T 43878-2024旋挖钻机截齿
- 摊位安全责任书
- 《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课件-03纸质文物病害类型
- 美育的知与行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老年患者围术期ERAS护理
- 2024年合肥百姓公共服务云平台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复习课件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Linux配置与管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卫生检疫》期末复习选择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