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故都的秋》教学8_第1页
人教《故都的秋》教学8_第2页
人教《故都的秋》教学8_第3页
人教《故都的秋》教学8_第4页
人教《故都的秋》教学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建始一中龙怡教学目标感秋意闻秋声赏秋景品秋味梳理文脉,感受散文缘情写景,意味隽永的韵致。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因景寄伤,色彩冷清的情感。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社会罪恶,表露内心苦闷,意义积极,或有颓丧情绪。其作品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作者简介思考题本文应如何划分,依据什么?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声、形、色、味入手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课文中议论的作用是什么?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有哪几幅秋景?作者赞美怎样的的故都之秋呢?。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课文朗读感秋意闻秋声赏秋景品秋味赏秋景听秋声感秋意品秋味小院清秋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蓝朵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小院的牵牛花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

秋槐落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

秋蝉残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秋雨斜阳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清秋佳果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陆游

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啼唱秋雨斜阳秋果奇景从1921年到1933年,郁达夫以极大热情参加左联活动进行文学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等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闲居独处,在游历山水中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作者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辗转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品故都秋“味”,写下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爱故都却为何又满眼凄清的景物?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花铺满地,脚踏落花,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和的触觉。传达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绪,作者的孤独、落寞和伤感情怀自然流露出来品读鉴赏◎“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从语义学角度,“黄酒”味淡,而白干味浓,后劲很足,很大(查《现代汉语词典》得知“白干,白酒,因无色,含水分而得名”)。这一比较显然是从味觉着眼,写出了南国之秋淡(色淡、味淡),北国之秋浓(色浓、味浓)。“稀饭”与“馍馍”,也是从味觉着眼,“稀饭”清淡,不耐咀嚼,而“馍馍”则相反。在这两点上,我与前面诸位持褒扬态度的专家的意见大都一致。“鲈鱼”“大蟹”。“鲈鱼”,查《新华字典》得知“体侧扁,嘴大,鳞细,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肉味鲜美”。“大蟹”,呈橘黄色,味鲜美。二者的比较点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一是“色”,更是“味”。“鲈鱼”肉细而嫩,不耐咀嚼;而“大蟹”,耐嚼,值得品味。“黄犬”“骆驼”,这里的比较点在于形体的小和大。“黄犬”表面上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实喻南国之秋的味小色淡;而“骆驼”表面上喻北国之秋范围广大,实喻北国之秋的味足色浓。由此可知,作者巧借两组事物在味的淡与浓,不耐嚼与耐嚼,形体的小和大道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不同美,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浓而有味,富有层次和深度,使人感受到北方人的一种特别的文化内涵。“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从修辞学上来论,此句当属辞格套而兼用,即排比套比喻兼对比。这与大家的理解是一样的。

从逻辑上来说,属于一种类比兼比较。用“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来类比南国之秋,用“白干”“馍馍”“大蟹”“骆驼”来类比北国之秋。另外这两组事物之间又是比较,突出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各自特点。

从艺术效果来讲,两组比喻的喻体用的都是最常见的事物,使人容易联想;而巧妙的对比,则突出了中国北方之秋的深味,渲染作者对故都的那份赤子之爱。在结构上成了整句,给人以整齐的建筑美的印象;同时一气呵成,语势贯通,读起来节奏感强,给人以音律美,还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从平仄的角度推敲,可关注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作者注重了平仄的搭配,尤其是最后一句,几乎都是平声,这虽然可能是作者无意的,但很符合我们的朗读和审美习惯。

总而言之,郁达夫先生的这两个难句,虽难破解,但意蕴深厚,极为耐读。可以说这处名句,是个极深的比喻句,它从作者的心的最深处流淌出来,道出了故都之秋的神韵,读来如饮醇酒,久而弥笃。文章的结构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3--9):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10--11):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回思考题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课文中议论的作用是什么?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本文的“形”、“神”是什么?

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用意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向往:“想饱尝一尝”南国之秋的感受:“慢”、“润”、“淡”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对比衬托)热爱、眷恋北国故都议论的作用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颂秋,赞颂北国之秋。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静衬动,以有声衬无声。形成了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上述声音是细小的,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内容及写作特点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板书散文鉴赏方法

1整体把握文章;2要透过富有主观色彩的自然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3要自觉地运用艺术表现手法、修辞等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