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分工理论与课件_第1页
第四讲-分工理论与课件_第2页
第四讲-分工理论与课件_第3页
第四讲-分工理论与课件_第4页
第四讲-分工理论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分工理论与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希腊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弗劳德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第四讲分工理论与第四讲分工理论与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希腊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弗劳德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思考题:1.李斯特经济学方法论有何特点?2.李斯特为什么批判当时流行经济学的价值理论?3.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主要思想是什么?4.李斯特的分工理论与贸易理论有何特点?第四讲分工理论与

贸易保护政策李斯特用“生产力”概念解释财富的原因,他的生产力概念是多层次的:——个人生产力:个人的智慧、才能、知识等。——社会精神生产力:以前社会所有的发明、发现、改进和努力积累的结果。他称之“精神资本”(第124页)——社会物质生产力: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分工协调形成的生产力。——制度生产力:“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度,奴隶制与封建领地的取消,王位的继承,制度的发明,自由保有不动产原则的实行。”(第123页)——自然生产力:它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包括上地、矿藏、风力、阳光、森林等等,是一国存在发展的基础。那么,生产力形成的内在机制又是由什么呢?李斯特认为是“协作”。而“协作”又是与分工对应的概念,所以,李斯特要阐述自己的“生产力协作”理论,必须从批判斯密的分工理论入手。一、关于分工理论的形象描述二、李斯特对斯密分工理论的批判三、李斯特的分工与贸易理论

一、关于分工理论的一般描述分工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话题,现代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都是从分工理论引申出来的。比如价值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企业理论等等。因此,对分工的不同,反映了经济学家们不同理论倾向。

对于分工,除了我们知道斯密著名的“制针”的经典例子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经典的故事,就是美国经济学家伦纳德·里德写的《我,铅笔》一文。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曾经给这篇论文写导语:“伦纳德·里德引人入胜的《铅笔的故事》,已经成为一篇经典之作,它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经典。据我所知,再也没有其他的文献像这篇文章这样简明扼要,令人信服地、有力地阐明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没有强制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的含义,也阐明了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强调分立的知识和价格体系在传播某些信息方面的重要性的含义,而这些信息‘将使个人毋须他人告诉他们做这做那而自行决定做的事情’。《铅笔的故事》是典型的伦纳德·里德式的作品:富有想象力,朴素而意味深长,洋溢着对自由的热爱。”让我们摘一段“铅笔的故事”,原名“Ipencil”我的家谱得从一棵树算起,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铁道旁的各种设备。再想想制造砍伐和运输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数不胜数的技能:开采矿石,冶炼钢铁,再将其加工成锯子,轴,发动机;要种植大麻,经过复杂的工序将其加工成粗壮的绳子;伐木场要有床铺,有帐篷,要做饭,要消耗各种食物。哎呀,忘了说了,在伐木工喝的每杯咖啡背后,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劳作!想想圣莱安德罗的木材加工厂。雪松圆木被切割成铅笔那么长的薄板条,只有1/4英寸厚。要在烘干炉内将这些板条烘干,然而,涂上颜色,就像妇女们往脸上涂脂抹粉一个道理。人们喜欢我看起来漂漂亮亮的,不喜欢我煞白的模样。板条上蜡,然后再烘干。制造颜料,烘干需要的热量,照明,电力,传动带,电动机,一家工厂所需要的一切设备,等等,所有这一切需要多少技能?工厂里的清洁工也算我的前身吗?不错,还应该包括那些向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的电站大坝浇铸水泥的人!因为,正是这些发电站向工厂供应了电力。

我的“铅笔芯”本身——它其实根本就不含铅——就相当复杂。石墨开采自锡兰。想想那些矿工和制造他们所用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制作用轮船运输石墨的纸袋子的工人,还有那些装船的人,还有那些造船的人。甚至,守护沿途灯塔的人也为我的诞生出了一把力——还有港口的领航员们。这真是令人惊异的事:油田工人或化工师家,或石墨、粘土开采工,或者是制造轮船、火车、卡车的人,或者是操纵机器生产金属箍上的滚花的工人,或者是铅笔制造公司的总裁,所有这些人,都不是由于本人需要我而干自己的那份工作的。很可能,他们每个人对我的需求都不如一年级小学生更殷切,事实上,在这无数的人中,有的人可能从来就没有见过铅笔,也根本不知道怎样使用铅笔。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我。他们的动机也许是这样的:这成百万人中的每个人都明白,他可以因此而用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来换取自己需要或短缺的物品和服务。在这些需要中,可能包括我,也可能不包括我。还有一件事就更令人称奇了:并没有一个主宰者来发号施令,或强制性地指挥生产我的这无数的生产活动。一点都没有存在这种人物的迹象。相反,我们发现,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就是我在前面提过的神秘的东西。这篇充满想象力的经典之作要表达的,恰恰就是斯密关于“分工与自由贸易”的思想。

二、李斯特对斯密分工理论的批判李斯特认为斯密的分工理论存在局限性:斯密发现了分工的自然法则,但他和他的继承者“对于这一法则的主要本质或特征都没有能做彻底研究,都没有能把它最重要的后果追究到底。”(第132页)首先,他认为斯密的“分工”概念不明确。

李斯特说,社会可以存在两种不同的分工:比如一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分为做饭、打猎、制衣服、砍伐树木等不同操作,这是一种“分工”。还有一种分工就是多个人做一件事情,斯密的制针例子就是这种分工。李斯特认为,这两种分工显然性质不同。斯密没有把它们区别开。李斯特意识到的这个问题是对的,但可上他也没有在概念上把二者区别开。他只是说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这种区别并不科学。一个人属于“工作分类”,不同人之间的联合劳动才能产生“分工”。不过李斯特的问题意识还是很有意义的。其次,他认为斯密的分工理论没有突出分工的主要特征,分工特征不在于“分工”方面,而在于“协作”方面。他说“流行学派所据以说明社会经济中这样重要现象的自然法则,它的主要特征显然不是分工,而是若干个人之间不同商业动作的划分,同时也是各种活动、智力和力量为了共同生产而进行的联合或结合。这类活动之所以具有生产性,不但但是由于‘划分’,主要还是由于‘联合’。”(第132页)

李斯特把分工所产生的生产力在本质上看作“联合协作”的结果,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大的理论推进,因为他实际上在无意中触及了“社会分工”和“企业内分工”的差别。这个问题,在斯密那里是混淆的。其实,斯密所说的制针过程,是企业内分工。而企业内分工,与社会分工明显不同。第三,李斯特意识到了分工与按比例配置资源的关系。“无论哪一种工业,都只有依靠了其他一切工业生产力的联合,才能获得发展。”(133)他举例说,机器制造需要矿山和冶金;工业发展需要农业。他强调国内合理分工可以避免战争导致的工农业生产的中断。三、李斯特的分工与贸易理论李斯特本来意识到了社会分工与企业内分工的联系,但他没有坚持这一观点,相反,他转而进一步有把二者混淆起来了。他认为一个国家内部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相类似。他说:“流行学派由于只把动作划分这一点认为是这一自然法则的唯一要素,结果法则的应用范围只是限于限于各个工厂或农场,这就发生了错误;它没有看到这一法则的作用特别扩及与整个工农业力量,扩及于整个国家经济。”(第133页)无论哪一个工业,都要靠其他一切生产力的联合,才能获得发展。工农业的地位越接近,它们之间彼此交换的障碍越小,共同发展的机会就越大。(一)关于分工的理论1.关于工农业之间的分工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工业和农业彼此靠的越近,则工农业之间交流的量越大,在各种产品交流过程中受到种种事故的阻碍也越小。”(第138页)事故阻碍包括:不至于由于战争、外国在贸易上限制、商业恐慌等影响;节省大部分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改进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他以做面包为例,阐述了为什么一个国家只出口麦子,不做面包会遇到问题。(第139页)

对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与贸易之间的关系,李斯特分析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农业还处于“未开化”或“半开化”状态时,也就是农业生产力还没有摆脱最原始的情况,可以通过国家贸易发展农业。“如果输入国外制成品输出原料时,仍然可以使它一年一年地发展起来,可以使它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力量不断有所启发和增长。……在以本国农产品交换外国工业品的影响下,比之完全依靠它自己的力量时,可以更迅速、更稳健地实现文化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高”(第136页)第二种情况:当其他工业国只愿意输出工业品,不愿意接受农业国的农产品时,就要实行贸易保护,通过强大发展本国工业来推进本国农业的发展。

因为这时农业国的“农业生产力发生陷于残缺状态的危险。”

所谓的“农业残缺状态”,实际上就是由于工业落后,农业发展受到限制。没有强大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农业人口的增加只能滞留在农业领域,农民之间就会发生争夺土地的斗争,农业中剩余越来越少,社会经济发展逐渐萎缩。

“一个国家没有工业,只经营农业,就等于一个个人在物质生产中少了一只膀子。商业只是农业与工业之间以及它们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中介。”(第141页、157页)“一个人用两只手所做的,决不只是一半,而是要少到无限度。”(第136页)这种情况下要保持良性循环,就必须通过贸易保护措施,发展本国工业,使农业人口转移到工业领域。农业剩余一部分做工业人口的生活必需品,另一部分做工业原材料。农民通过买工业品提高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资料水平。

他的理想状态:“凡是一个国家,既培养了在它领域以内工业的一切部门,使工业达到了高度完善阶段,又拥有广大疆土和充分发展的农业,使它工业人口在生活必需品和原料方面的需要,绝大部分可以由本国供应,那么它就拥有最高的生产力,因而也就是最富裕。”(135)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在分工上的重要性。“一国之中最重要的工作划分是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之间的划分。两方是互相依存的。精神的生产者的任务在于促进道德、宗教、文化和知识,在于扩大自由权,提高政治制度的完善程度,在于对内巩固人身和财产安全,对外巩固国家的独立主权;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就愈大,则物质财富的产量愈大。反过来也是一样,物质生产者生产的物资越多,精神生产就愈加能够获得推进。”(140)

3.认为国际分工局限性很大。他指出,“国际生产力的协作实际上是缺陷很多的,遇到战争、政治上的变动、商业恐慌等变故,就往往会中断。”(142)他认为决定国内和国际分工的,“主要是气候和造化本身。中国产茶,爪哇产香料,路易斯安那产棉花,温带各国产五谷、羊毛、水果和工业品,我们不能使每一个国家都能同样地生产这些产品。”(142)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必须中东产石油,巴西、澳大利亚产铁矿石等,但他这里只是强调了自然分工。(二)关于贸易保护理论1.关于国家发展的阶段划分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第155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贸易对策。2.不同阶段的贸易政策未开化阶段转入畜牧阶段、转入农业阶段。

实现这种转变最迅速有利的方法是对先进的城市和国家进行自由贸易。这一时期,“只有依靠国家力量的干预,才能实现”(155)

一个国家,其农业愈不发达,愈没有机会把自己的剩余产品通过国外贸易换取外国工业品,在未开化程度上陷得愈深,只宜实行君主专制政体和法制,这时如果实行自由贸易,也就格外能促进繁荣。(156)农工业社会阶段一个国家农业、工业有了较充分的发展,但仍然以农产品与原料向国外交换工业品,通过国外贸易获得利益就会变少。因为他们具备了一切精神和物质上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通过贸易保护建成工业国家。对贸易保护也是有步骤的,要区分不同部门。对国家独立自主产生影响的部门,要重点保护,比如棉、毛、麻等纺织业就是这一类部门。李斯特总体理论倾向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不能指望通过与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而发达起来。落后国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