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大一统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017课标】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第一单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共四课,分别介绍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起源、确立、发展和完善(衰落)。本课介绍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讲诸侯争霸兼并,秦的统一,属于背景介绍,二是讲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三是讲郡县制,这两部分属于内容介绍。【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正式开始历史学习的第二课,高一学生正处在15-16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高一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而且,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当然,对于这种基础不能作过早估计。就本课而言,本课所涉及的秦始皇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皇帝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郡县制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上有所涉及。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课拟采用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史料分析,建构历史逻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对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影响,并对后面的学习提供铺垫。【导入新课】播放《中国通史》秦始皇统一中国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感知秦始皇的功与过。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教学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主要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从三个篇章展开,六王毕——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四海一——基本政治格局的奠定,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戍卒叫——千年华夏文明的余响,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首先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第一篇章:六王毕——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秦何以统一?下面我们让同学来展示学案探究一的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课,记录要点,随时补充。【探究1】秦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材料一春秋时期(前770-前476)的294年,打了1211次战役,超过110个政治体被灭绝,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的254年,打了468次战役,战役的规模和时间显著上升,战役往往可持续数年,参战人数可高达50万。——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生答,预设答案)春秋战国时期,人民渴望统一。战乱导致人民赋役加重,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故渴望统一、稳定与和平。教师补充讲解:观察《春秋初期诸侯国》和《战国形势图》两幅地图,同学们还能得出哪些信息呢?春秋时期,王幾缩小,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战国时期出现战国七雄和兼并战争,形成大的局部统一,这是走向全局统一的基础。另外,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工商业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经济联系加强,是实现政治统一的重要条件。夏商周之所以列国林立,封闭的自然经济是重要原因。经济联系加强,不一定会导致政治统一的结果,但要实现政治统一,经济联系加强一定是重要条件。当时出现民族融合高潮。人口流动频繁,周边民族与华夏族往来、联系加强,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并部分融入华夏族,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材料二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商君书·赏刑第十七》材料三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强国篇第十六》(生答,预设答案)秦国有自身的优势;商鞅变法后,秦国从落后国家成为强国;秦王雄才大略;秦国骑兵部队强大;良好的吏治有助于秦的崛起与统一等。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百年征战给当时的各地君主带去“国家建构”压力——唯有那些能够最大程度军事动员、控制和管理生产以及汲取社会资源的政权能够“适者生存”。于是,集权最成功的秦国“脱颖而出”,并在征服其他国家后将这一“秦国模式”推广到整个中国。——刘瑜《重新带回国家》(设问)材料四中,该学者认为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秦国模式”指的是什么?(生答,预设答案)原因:最大程度军事动员、控制和管理生产以及汲取社会资源的政权。商鞅变法,制度变革;中央集权。国富兵强,攻无不克,让秦对自身的文化、制度极度自信,于是在完成统一后将这一“秦国模式”推广到整个中国。下面借助同学的精彩讲解,对秦统一的原因作归纳整理。同学们1分钟整理。秦统一的原因天时: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发展需要统一地利: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人和:励精图治,广纳贤才,雄才大略战略:远交近攻,战略得当“秦国模式”:推崇法家,商鞅变法,制度变革,国富兵强(过渡)你觉得“秦国模式”是否适合统一后的秦朝?秦灭六国,完成军事层面统一。秦朝是如何管理如此庞大的帝国以及巩固统一的呢?第二篇章四海一——基本政治格局的奠定秦朝通过建立“三制”来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征服了六国的秦是如何保证它对六国那些普通百姓的控制呢?这个问题,在秦刚刚统一的时候就引起了朝廷内部的一场争论。【探究2】分封or郡县(出示材料)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置诸候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根据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编写发生在当时朝堂上的君臣对话场景。要求:主题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还原当时朝议场景。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请你为秦始皇建言献策。(王绾——学生扮演)主张:采用分封制。理由:国家初立;燕、齐等地偏远,不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合理性: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统治范围;强化地方对中央的臣属观念;缓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局面。(李斯——学生扮演)主张:采用郡县制。理由:分封制危害性:历史教训,易造成地方割据混战;郡县制依据能力年资任命、中央统一任免、必须执行中央命令、任职期限不能世袭,能够实现中央集权。(秦始皇——学生扮演)主张:全面推行郡县制。理由:吸取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止的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出示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表格。教师讲解:县制出现于春秋时,郡县制形成于战国时,以郡统县的格局在战国中后期逐渐确立。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统一以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即在于地方官员不再世袭,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并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宋朝大臣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说明以士大夫为主体构成的官僚集团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支柱之一。(设问)全面推行郡县制度,可能会遇到些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请结合教材内容向秦始皇建言献策。(设想)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郡县制下如何更有效的管理地方,例如怎么解决因距离太远,交通通讯手段有限,中央对地方鞭长莫及的问题?中央的行政命令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以此理解秦始皇统一文字、车轨、货币、法律、度量衡,修建驰道,编制户籍的作用。不仅地方政府的官员不能世袭,中央政府的官员同样不能世袭。根据秦朝的规定,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处理全国政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通过这样的设置,官员之间既相互配合,又互相制约。2.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设问)观察秦朝中央官制示意图,概括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与影响。(生答,预设答案)特点:三公互相牵制,权力总于皇帝;兼有“公天下”和“家天下”双重特色(三公九卿皆由皇帝任免,非世袭,非子弟同姓,体现“公天下”特色。九卿是皇室的家务官,又是政府的事务官,家与国“同治”,体现“家天下”特色。当时皇室与政府的界限还相当模糊。)影响:中央官员相互配合,相互牵制,保证了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之手;朝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使得权力高度集中,集中到了一人之手,那就是秦始皇。(教学构想)通过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帮助学生认识郡县制的特点和意义。通过对三公九卿制的介绍,帮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郡县制还是三公九卿制,权力的核心始终在皇帝那里,从而引出秦制的核心——皇权至上。3.国家元首制度——建立皇帝制度秦朝的措施很多是继承商鞅变法的做法,部分有创新,最大之创新就是建立皇帝制。(出示材料)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设问)你知道“皇帝”名号的由来吗?试借助这段材料概括其目的与特点。(生答,预设答案)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特点:皇位世袭(是贵族政治的残余,体现“家天下”的特色)、皇权至上(皇帝是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皇帝独尊。这样,秦在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一个以皇权为核心,以集权为表现,通过官僚制度和户籍制度来支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三篇章戍卒叫——千年华夏文明的余响正如樊树志在《历史与文化》中所说,这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体制,是始皇帝最具历史意义的创举。其起因当然于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纷争有关,为了避免再度出现那种状况,他断然决定废止封邦建国的封建体制,代之以中央集权的体制!【探究3】集权制度之优劣材料一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这一套官僚系统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最有效的系统,它对全国的农业、工商业活动都要干预、督导;它负责全国道路的维持与修理;它对全国的人口、土地都要登记逐级上报,以便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它保持着庞大的军队,以保卫国家,进行扩张,维持社会治安;它还关注公众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以使整个社会和谐安定。——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以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材料四天下苦秦久矣……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小组讨论:你认为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历史意义?秦朝二世而亡与中央集权有关系吗?提示:思考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历史意义主要涉及历史事务的积极作用;可从对秦以前,对秦朝,对秦以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对秦以前:结束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对秦朝: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促进民族交流与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秦以后: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小组代表依次上讲台展示讨论成果。归纳整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基本影响:结束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教师讲解:基本格局就是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阎步克认为,战国秦汉的巨大政治转型,从制度上说,就是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的创立。故可说,奠定的基本格局就是专制君主制、中央集权制、官僚制三位一体的格局。由此形成了帝制时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三个线索、两个斗争。三条线索: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发展、官僚制的发展。两个斗争:中央与地方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积极影响:政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经济: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消极影响:大大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容易激化阶级矛盾。容易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容易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落后。【板书设计】秦背景:秦的统一朝表现: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中央内容:核心:皇帝制度(皇权)集权支撑:编户齐民和官僚政治制影响:奠定基本政治格局华夏文明多元一体【课堂小结】秦的统一结束了周以来长期的战乱,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秦始皇为实现中国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举措,给中国留下了难以估量的丰厚遗产。秦始皇统一中国及建立的整套制度,我们两千年都动不了,这个统一国家这个制度,包括中国需要统一国家这个概念,就因此以后就固定下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从疆域上,更是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中华民族这个东方大国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课后反思】第2课《大一统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后自我反思优点:1、借助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利用视频片段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本节中紧扣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分为三个篇章展开教学,依次涉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内容、影响,通过学案的三个探究题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认识秦统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伟大发明。3、历史学习概念、事件众多,学生很是苦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抓住主干。为此我紧扣本节课标要求,将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伟大发明,将教材知识点整合出一条主线,即为什么要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确立、巩固的?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有清晰地思路,引领学习。4、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积极思考,互帮互助,集思广益,踊跃发言,而老师只是起导演、点拨的作用。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为我以后教学的改进留下很多空间。不足: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今后要提前预设,科学分配课堂时间。2、少数学生可能还没进入角色,参与度还不高。3、整节课情感的升华还不够,以至于家国情怀目标达成的略微有点牵强。总而言之,还是自己只是文化底蕴还有待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还有待发展,课堂表达能力还需要改善。第2课大一统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正式开始历史学习的第二课,高一学生正处在15-16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高一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而且,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当然,对于这种基础不能作过早估计。就本课而言,本课所涉及的秦始皇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皇帝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郡县制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上有所涉及。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课拟采用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史料分析,建构历史逻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对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影响,并对后面的学习提供铺垫。第2课大一统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效果分析】在这节课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我力求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在新课标精神下重新整合教材;二是运用丰富、新颖的材料来辅助教学;三是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四是体现教学的时效性。当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进一步改进。在本节教学设计中,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积极参与,深入思考,自始至终,都带着饱满的热情学习,效果显著。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系统掌握了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内容、影响,深刻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统一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学会了结合历史形势分析前因后果,掌握了评价类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同时进一步巩固了比较类问题的答题格式。学生对于评测练习基本能够独立完成,课堂基础知识掌握尚可。但课堂讨论和交流不够活跃,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第2课大一统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第一单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共四课,分别介绍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起源、确立、发展和完善(衰落)。本课介绍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讲诸侯争霸兼并,秦的统一,属于背景介绍,二是讲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三是讲郡县制,这两部分属于内容介绍。第2课大一统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评测练习】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至揭石,令刻揭石门,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拜,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刻石上的哪些文字反映了秦统一的积极影响。刻石上的歌功颂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理由是什么?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由于地域不同各国文化上存在一些差异并不奇怪,不仅秦与六国之间存在差异,即是六国彼此之间也不例外。但秦在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存在的这些差异,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抗性……六国在军事上的抵抗随着秦统一天下而以失败告终,但东方六国与秦在文化上的这种冲突和对抗,并没有随着秦灭六国而消解。统一天下后的秦在实施各项制度、政策方面,都对原来东方六国的文化施行压制与征服。——何晋《秦称“虎狼”考》举例说明六国与秦在文化上的冲突和对抗?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何以能至于大一统,如何能将此不同地域之不同的人文背景,不同社会,不同性格、嗜好、心理倾向与精神向往等多方面之人群,汇通和合,冶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