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的教案(6篇)_第1页
成语故事的教案(6篇)_第2页
成语故事的教案(6篇)_第3页
成语故事的教案(6篇)_第4页
成语故事的教案(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成语故事的教案(汇总6篇)成语故事的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冲突》,《滥竽充数》的生字词。2、认真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3、让同学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二、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进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2、让同学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抓一放。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肯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思考回答)师引导同学:让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重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师:今日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带领同学读课题。2、精读《自相冲突》。(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故事《自相冲突》。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听过自相冲突这个成语吗?生:听过或没有。师:有人听过。那有人能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生回答)师:那自相冲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2)师:下面请同学们本身把这则故事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画出本课的生字词。(生读课文。)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矛(茅)盾楚锐戳”请同学读生字词,读准字音。请同学本身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词时有哪些注意点。最后让同学组词。(3)师:好。本课的生字词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来看这里“矛”这里的“矛”是什么意思呢?(生思考)盾呢?(生思考)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头有金属枪头。盾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用来遮挡提防兵器。师: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字“戳”,这是一个动词,同学们你们能做做戳的动作吗?生拿出笔纸。让他们听指令做动作。第一次“矛”戳不穿“盾”,第二次“矛”戳得穿“盾”。同时讲解并板书戳不穿→→矛不锋利戳得穿→→矛很锋利盾很坚固盾不坚固师:文中的楚国人是怎样夸奖他的矛和盾的呢?请同学们找一找,用∽∽∽画出。生找到后请生朗读。师:你们注意到楚国人说此话时的提示语了吗?突出“夸口”一词,夸口是说大话的意思。让生再读一遍,注意读出“夸口”的语气。师:听了楚国人的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由同学提出本身的疑问。师: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慧,看出了这个楚国人的破绽。其实看穿他的不止我们同学,文中的路人他是怎么问的?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由生读出路人的`话。师:那路人问完之后,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请一大组的同学来读一读。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个楚国人的神态?生:张口结舌。重点讲“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了。师:这里的“张口结舌”可以换成哪些词语呢?生:瞠目结舌哑口无言目瞪口呆师:到这里,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生: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否则吃亏的是本身;不要夸口,要老谨慎实,实事求是。师:现在你能理解自相冲突的意思了吗?自相冲突比方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在黑板上抄下寓意。师:最后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A同学当楚国人,B同学做路人,其他的同学读旁白。3、引读导悟《滥竽充数》(1)师:《自相冲突》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同学齐读。师:下面请同学们本身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生读课文。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2)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篇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先出示问题,让同学读问题。小黑板上的问题是: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②他为什么要充数?③他为什么能充数?④他充数的结果如何生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①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②他想得到俸禄,但又不会吹竽,所以他要充数。③齐宣王活着时总是喜爱大家一起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重点讲“竟然“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师:这里的竟然能换个词吗?生:竟然。师:从竟然你看出了什么?生:南郭先生蒙混骗人,不该得到俸禄。④充数的结果是:当齐宣王活着时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湣王在位时他只好逃走了。师:通过南郭先生命运的变化,你有什么收获呢?生1: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混一时而不能混一世。生2:作为管理者要擅长识别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他们往往冒充有真本领的人混饭吃。(3)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装模作样的语气。师:你能说说你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吗?生:滥竽充数比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方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在黑板上写出寓意。4、作业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今日的作业是:(1)认真体会我们所学的两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寓意(2)搜集与我们课文仿佛的成语故事(3)搜集成语包括除了四个字以外的三个字,七个字等字数不等的成语。成语故事的教案第2篇活动目标:1.为幼儿一个呈现本身的平台,激励幼儿大胆表现本身。2.进展幼儿语言表达本领,丰富幼儿的词汇。活动准备:1.每个孩子事先准备一个成语故事2.小礼物若干活动过程:一、老师讲解比赛规定1.要求幼儿口齿清楚、有表情、生动地叙述故事。2.可以适当地配上动作等肢体语言。3.做有礼貌的小听众。二、幼儿按次序进行比赛三、请幼儿评比出最佳故事大王,并给获奖的幼儿颁发奖品。活动反思:这个活动源于上学期期末,我发觉我们班级的孩子语言处于一个瓶颈阶段,想要表达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达,而且孩子的白话比较多,介于这个原因,我想应当让孩子更多地积累词汇,而成语故事既可以让孩子学习表达,更可以让幼儿通过叙述故事理解该成语的意思,帮忙幼儿积累成语。在此次成语故事比赛中,很多幼儿进行了的准备,其中家长的辅导也功不可没。孩子们叙述的故事有《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等,这些故事的寓意比较浅显易懂,孩子们基本上能了解,但在日常表达过程中,怎样去合理利用还是要有一个过程,日常的应用才是语言学习的最后目标,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重视对孩子言语本领的提升。在这次故事比赛中,孩子们的叙述还是比较好的,基本上孩子都能将故事的意思表达清楚,有些孩子还能运用肢体动作,但也有一部分孩子还只是停留在背故事的阶段,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还是要不断加强。在评比故事王的时候,我发觉孩子们的赏识本领还是比较强的,民主选举出来的选手的确是叙述得比较好的,可见孩子有了肯定的赏识水平。成语故事的教案第3篇设计理念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寓意深刻,教学时应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同学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品读、实践等教学活动,理解内容,感悟寓意,从而陶冶情操,培育健全的人格。教学目标1、认得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能组词、扩词。2、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两则寓言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3、有自动学习寓言的愿望。教学重点会认得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寓意。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动物头饰、生字卡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情景导入1、祖国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有语言精湛、意境美妙的唐诗宋词;有形式固定、意思精练的成语,还有商定俗成的俗语、谚语。今日我们学习的课文叫寓言。2、板书课题:寓言两则。借助拼音读课题。3、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本节课我们学习《坐井观天》。4、媒体出示:(小鸟飞来落到井沿上,一只青蛙坐在井里)师解说图像。5、青蛙和小鸟见面了,它们说些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听听吧。一边看着书,一边听录音。二、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1、自由读课文,标降生字。2、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3、小组交流: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识记生字。4、老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正音、齐读。5、引导书写“此”“渴”(可让同学交流)。6、勾出文中生词,并读几遍。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寓意1、释题:坐井观天。质疑:谁坐在井里看天,看到的天是什么样?2、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为什么事而争辩不休?3、小组讨论:(1)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事而争辩?(2)青蛙和小鸟各自认为天有多大,理由是什么?4、汇报交流。5、媒体出示青蛙和小鸟争辩的对话。引导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读,通过读、议、评,体会句子的意思。6、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对谁错,为什么?7、实践活动:用白纸卷成一个小筒,从筒的一头看天。交流体会,从而理解青蛙认得事物的局限性。8、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练习1、分角色表演《坐井观天》。2、引导想象:假如青蛙跳出井口,它会怎么想,怎么说?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这则寓言的感受。五、学法迁移,自主学习《亡羊补牢》1、小组读课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读不懂?2、全班齐读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交流、理解。3、媒体出示句子:“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引导同学反复朗读,读中感悟句子意思和养羊人的心情。4、邻居和养羊人的看法谁对谁错?为什么?5、抽读、齐读最后一段。讨论:这一次养羊人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变化,结果如何?理解:懊悔,事懊悔怨,赶快捉住时机,加快速度。你认为养羊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6、总结寓言:亡羊补牢。亡:丢失。牢:牲口圈、羊圈。羊丢失了再修补羊圈。比方:错误发生后,适时矫正,补救还不为迟。六、拓展延长联系本身生活实际,说说错误发生后,应当怎样做。成语故事的教案第4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4、凭借课文中实在的语言材料,使同学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重、难点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方义。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方法与手段师:导读法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入了不少的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同学交流回答。)今日,我们一起来再来学习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知大家,什么样的词叫作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构成,一般都有出处。)二、初读引导。1、课文中讲了哪三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一起来读课文。(小黑板出示初读要求)(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方法记住字音、字形。(3)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质疑。2、同学自读课文,老师巡察引导。3、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简单读错,要提示大家注意。“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3)启发同学质疑:文中的哪些词语你不理解?让同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夸口:说大话。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腮帮:腮。(让同学指指本身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三、引导书写。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禄:左边是“示字旁”,同时提示右下不是“水”。四、精读《自相冲突》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同学评议。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4.你能说说“自相冲突”的意思吗?联系实际说说本身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四周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课堂练习设计1、描红生字。2、感情朗读课文。教后修改课外作业设计1、完成同步练习题。2、写出几个你知道的成语故事名称。成语故事的教案第5篇1、学习成语故事“望梅止渴”的含义,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语“望”“止”“深思”的含义。2、通过故事懂得碰到困难要动脑筋想方法。3、初步体会成语的结构特点,对成语感爱好。1、梅子每人一颗。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44、磁带/CD。一、品尝梅子,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对故事的爱好。师:你吃过梅子吗?你感觉吃梅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请幼儿品尝梅子,说说本身的感觉。)师:你听过有一个成语,叫做望梅止渴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假如有幼儿知道这个成语,可以激励他说说本身对成语的理解。)二、老师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老师出示挂图,叙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师:到底什么事望梅止渴呢?—老师再次进行叙述故事,边叙述,边提问,帮忙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播放故事CD,请幼儿看着图书,进一步理解故事。—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看着图书,试着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三、通过讨论,懂得碰到困难要动脑筋想方法。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它是什么意思?四、拓展阅历,进一步了解成语。1、激励幼儿积极说出本身知道的成语以及含义。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成语故事的教案第6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4、凭借课文中实在的语言材料,使同学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方义。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三、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教学重点:引导同学读通读顺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日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谁来告知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构成,一般都有出处)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二、初读引导1、布置课内预习。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方法记住字音、字形。(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2、同学自读课文,老师巡察引导。3、检查自学情况。(l)出示生字词。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简单读错,要提示大家注意。“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3)启发同学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同学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夸口:说大话。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腮帮:腮。(让同学指指本身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5)说说这三则成语分别讲了什么故事。三、引导书写“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四、布置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重点:捉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忙同学理解成语的比方义。教学过程:一、陶行知的名言导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还记得是谁的名言吗?)1、“真人”是指什么样的人呢?(实事求是,说真话,做实事的人)2、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后,你认为这三则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不是“真人”呢?为什么?(楚国人和南郭先生不是:说假话,做假事。张僧繇是:说真话,有真本领)过渡:这节课我们先深人地认得一下这两个做假之人。二、精读课文,品悟主人公的“假”。(一)读课文画出能看出他们“假”的词句,说说如何看出来的。(二)交流如何从实在的词句看出他们的假的。精读《自相冲突》1、你如何看出“假”的?(1)“什么矛”“什么盾”;(指任何的矛或盾,包括本身的吗?)“戳不穿”“能戳穿”(一会儿说本身的矛戳不穿本身的盾,一会儿又说能戳穿)小结:是啊,像这样语言前后不一致,相互冲突,用书上的词说就是——自相冲突(齐读)(2)“夸口”:什么叫夸口?(吹牛、大话、假话)那你就来吹吹你的矛和盾吧。(感情朗读)2、他为什么要说假话呢?结合他的职业谈谈。(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1)引导感情朗读。小结:是的,在热闹的集市上,好好地宣扬一下本身的商品,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来买,赚到更多的钱。你现在就是那楚国人,快来夸夸你的矛和盾吧。(感情朗读)(2)以书为盾,以笔为矛,再现当时的情境,表演读。本身练习、指名读、推举读。(3)同学们听了他的宣扬,你们动心了吗?计划买了吗?为什么?(这不是骗人吗?怎么可能呢?)嗯,他四周围观的人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没有直接责备他骗人、吹牛,而是采纳反问的方法,让他本身认得到错误。谁来反问一下他呢?(指名读)他搬起石头砸本身的脚,太可笑了啊,还要读出一种嘲讽的意味呢。(再指名读)3、说假话的结果怎么样呢?看图说说。(急得满头直冒汗,有口说不出话来)这句是书中说的——张口结舌(板书)采访一下:老板,你怎么不回答人家的问题啊?(假如我说能戳穿,那么我的第一句就是骗人的了;假如我说戳不穿,那么我的第二句就是骗人的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啊)小结:他真是左右犯难啊,谁来用朗读给我们呈现一下他尴尬的样子呢?(指名读)4、分角色表演读(只说台词、加上动作和表情,不读旁白)5、看到楚国人因说话自相冲突而落到如此下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6、假如让聪慧的你来帮他卖矛和盾?(我就是那个楚国人我知道错了,请问我该如何去推销我的矛和盾呢?)7、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自相冲突的人或事呢?精读《滥竽充数》1、你怎么看出他做假的?(1)“从来不会”“混”:谁混到哪里去充数?(根本不会吹竽,混在会吹的乐队里充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哪个词语——滥竽充数谁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指名读)(2)“每当。。鼓。。按。。装。。”:对于南郭先生的这种表现我们一般会用什么词来讽刺他啊?(装模作样、装腔作势、不懂装懂。。)2、他为什么要做假呢?读读课文,找找相关的句子,想想看。(想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想不劳而获。。)指名读,读好“竟然”“一样多”3、做假的结果怎么样呢?为什么?(1)开始成功了。怎么知道的呢?找出有关的句子谈谈。抓“很多人一齐吹”(a会吹的人多,一两个不会吹也注意不到,听不出来b南郭先生装得像)指名读,读出齐宣王的特别喜好。(2)后来失败了。a怎么知道的?为什么会失败?找找有关句子谈谈。抓“一个一个地单独吹”,读出齐宣王和齐湣王喜好的不同。b你要是南郭先生听到齐湣王喜爱听一个个单独吹会怎么想?(那还不露馅啊,我一吹大王就知道我不会吹了,那可是欺君大罪啊,我还是溜吧。)看图,你们看那些乐师都排着队等着单独吹给齐湣王听呢,而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生齐读)“只好”有种无奈啊,再读。4、看着南郭先生狼狈逃走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只靠弄虚作假。)5、那么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仿佛的人或事呢?(齐读齐背课文、假冒伪劣商品。。。)小结:生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