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1页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2页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3页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4页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视野下的中外职业教育比较

2009.12北京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当前中国职教发展中难题、课题与话题第一部分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基本趋势一、国家资格框架下建立相对独立的

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教直通车APL英国(NQF)澳大利亚(AQF)欧盟(EQF)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

独创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在高级文凭之上,开设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课程。促使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职业研究生证书职业研究生文凭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即NVQ)证书与学术资格证书的对应关系如下:二、通过国家资格框架,实现学历证书教育

与职业资格培训的等值,加强普职融通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1.AQF涵盖了所有教育类型和义务教育后所有的证书文凭和学位。3.APL机制2.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管理普通中学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职业研究生文凭研究生文凭职业研究生证书研究生证书学士学位高级专科文凭高级专科文凭专科文凭专科文凭四级证书三级证书二级证书二级证书一级证书一级证书高中教育证书我国台湾《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丙级证照加五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可以参加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乙级证照加四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专科学校毕业,可以参加大学附设二技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入学考试;甲级证照加三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可以参加研究所(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从而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职业证照制度的落实,也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学力比学历更重要”的观念。三、中职规模萎缩,高职规模扩展,

职业教育重心后移英国职教重心在继续教育阶段美国职教重心在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也出现后移(职业学院)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动因:推迟初就业的时间,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缓解升学压力,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手段。四、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化,由“就业

导向”转向“升学导向”英国职业课程学习者中升学比例升高美国、日本综合高职鼓励职业课程学习者升学我国台湾综合高中与职业高中绝大多数升学导向原因:面对就业压力

五、面对就业压力与强烈的“升学”需求,高职也开始重视“学术教育”,强化的“转学”功能美国社区学院、台湾专科学院开始重视学术教育德国职业学院强调“职业性与学术性并重”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政府的宣传——如美国官方宣传:“受教育程度愈高,就业机会愈多、就业的稳定性愈强,就业的质量愈高”,并提出全民大学教育(“CollegeforAll”);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新取向;对高薪、稳定职业生活的追求;对专科教育现状的不满;以及专科教育的普及。六、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提供职

教课程,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校企双方合作提供职教课程——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学习相结合——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强调“零距离上岗”英国在90年代以后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发展基于工作的学习“现代学徒制”(ModernApprenticeship)。以完成义务教育的16-19岁年轻人为对象,以以NVQ-2级证书为目标,采用工读交替的方式,培养初级技工。——以完成义务教育的16-24岁年轻人为对象,以NVQ-3级证书为目标,采用工读交替的方式,培养技术员、高级技工、领班。澳大利亚在90年代以后发展类似的“新学徒制”(NewApprenticeship)

七、

对准备就业者,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就业导向”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从学校到工作”(School-to-Work)“工作本位学习”(WorkplaceLearning)“情境学习”(ContextualLearning)“项目学习”(ProjectLearning)“任务学习”(TaskLearning)——目的:追求职业技术教育“质”的提高

八、应对知识、技术、技能更新需求,重视非正规、非学历的成人职业培训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特征:非全日制学生大量增加高学历学员大量增加转业培训、转岗培训需求旺盛知识、技能、技术更新加快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继续学习、再就业需求增强——使这类学生成为职业院校的主要生源之一

九、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扩大职业教育的受益面21世纪,特别注重人文关怀,也特别注重教育平等的问题,因此,在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同时必然不能忘却社会的弱势群体。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已经有不少的国家考虑到对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的行动计划,包括给予他们物质上、精神上的帮助。为他们提供职业教育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质量,顺利完成学业,是当今社会理所当然的关注重点。针对学习困难者-“差生”的补偿/补习教育针对移民的第二语言教育(ESL)针对残障群体的特殊职业教育针对失业者的再就业培训针对青年无业者的职业培训针对经济困难家庭的职业培训针对妇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十、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使职业院校功能进一步多元化、综合化升学功能——转学教育——补偿/补习教育就业功能——职业、技术准备教育——知识、技术更新教育——转业、转岗教育——职业/专业资格证书培训——再就业培训社会服务功能——成人文化基础教育——社区成人闲暇教育——定单制培训——弱势群体教育——第二语言教育美国社区学院最为典型:转学、升学教育职业准备教育技术准备教育社区服务补习教育(成人基础教育)转业、再就业培训知识、技术更新/提高教育定单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

十一、更加强调“客户”意识,把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职业院校新的出发点

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来看,目前特别注重培养两种能力:——继续学习能力(re-trainability)和多次就业能力(re-employability),以三大“客户”——市场、雇主和学习者个体——作为职业院校办学的主要驱动力。市场与雇主的因素是针对劳动力就业需求提出的,而后者则是一种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学习型社会的推进而来的新型需求。在美国进入21世纪后其职业教育的改革主题“从学校到工作”(SCHOOL-TO-WORK)逐渐被“从学校到生涯”(SCHOOL-TO-CAREER)所取代;强调面向“大众”的“全民”的“技术教育”(TECHNICALEDUCATION)与面向“个体”职业发展的“全程”的“生涯教育”(CAREEREDUCATION);这进一步反映了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即以人为本,着眼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本,在职业院校

积极开展生涯教育,提供个性化的生涯服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强调它的“工具性”,指导选课,指导就业。开展全程的、个别化的生涯服务。课程与服务相结合。(英国、美国、日本)

十三、强调中、高职衔接,拓展继续

职业教育的通道

高职规模的扩大,对象的丰富,必然带来入口和出口群体的结构复杂性,这就无可避免地出现衔接问题。为此,许多国家都提出了实施无缝(seamless)衔接,无论是对下——与中等教育的衔接,还是对上——与大学高年级教育的衔接都采取积极的对策,而且这一课题将成为许多国家未来高职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必然涉及一系列问题,如中、高职衔接,专升本的衔接,职业分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分互认,教育等值,证书等值,经历等值等。

十四、顺迎教育全球化的潮流,重视开拓

高职的国际生源市场在教育国际化这一进程中积极打“高职”牌。在这方面澳大利亚TAFE做得最为出色。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TAFE通过远程教育积极向外开拓生源市场,提出向外“输出”“远程校园”,并提出建设“国际化校园”,以全面拓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空间。十五、重视信息交流技术(ICT)教育,

培养智能型人才作为核心学习内容——一种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作为重要学习手段——学习方式个性化、个别化、弹性化——E-Learning——IndividualLearningAccount(英国、我国台湾)十六、增强普适性能力的教学,注意培养

职校生作为一般素质的关键能力第二部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题、课题与话题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题1.生源不足的现状与中职扩招任务

完成就全国来讲,2007年高中阶段入学学生量已经进入了低谷,而且人口统计显示,这种低入学状况将要持续3年。这一趋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扩容政策提出了挑战。教育部提出要扩展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连续两年各扩招了100万人,2007年又扩招了50万,2008年扩招50万,2009年还要扩招50万!暂且不说这种扩容政策考虑的是市场需求、政府需求,还是老百姓的需求,但就生源减少现实就可能让该政策的可行性大打折扣。对策思考:

“中职”学校要生源多元,向功能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度过“生源锐减”的“三年自然灾害”,职业学校要实现生源多元。在继续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企业职工的职后培训、“高考落榜生”的就业培训、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社区的成人教育。使“中职”学校功能多元化:就业、升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社会;真正做到“双证融通”,“中高职衔接”,“职前、职后一体”。2.高中阶段普职比例的政府硬性规定

与市场机制下学生、家长自主选择家长的社会心态在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地区,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在高中毕业后上大学,“二本”、“三本”进不了,至少在就业前上个“高职”;即便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家长,大多也没有让孩子在18岁就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打算。这些地区高等教育发达、“高职”门槛不高的状况进一步助长了家长的这种社会心态。这样,就业导向的“中职”自然成为学生家长的“最后选择”。如何使中职具有吸引力?对策思考:政府——“政策导向”——构建真正通畅的职业技术教育“立交桥”——高职、高专主要面向职业学校招生——高职、高专招生考试单独命题(重技能)——劳动部门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学校——加强“生涯教育与指导”(初中)——让学生认识自我,自己的职业倾向——让其认识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3.政府的“就业导向”与学生的

“升学需求”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教育”“升学需求”是一种合理的需求职业学校应该具有“就业、升学”两大功能但应以“就业教育”为主,“升学准备”为副这个“升学”应该强调“职业技能优先”而非文化基础优先,与高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什么是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什么是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想就业的,就能“高质量就业”--想升学的,都能升成--想留学的,都能留成--想创业的,都能创业成功!这样的学校一定能成为学生、家长首选的“名校”,一定是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因此,在中职的高年级,需要有多种不同的课程组合来满足学生的这种多元需求。4.专业建设:建“超市”

还是建“专卖店”?中职谋求“量”的发展,扩展规模时,确实需要职校在专业建设上开“超市”,因为学校的专业数量决定著学校的规模。但是,在中职谋求“质量提高”、“特色发展”的今天,在专业建设上要开“专卖店”,因为只有“专卖店”的商品才有“质量”,才有“品质”,才有“特色”。所以,职业学校当前应该抓住机遇按“扶强”、“扶特”、“扶需”的原则进行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开出有特色、有品牌的“专卖店”!5.学生文化基础更差与职校文化课

功能的重新定位观点一:为学生更好的生涯发展,必须加强文化基础观点二:为学生将来多次就业,必须加强文化基础我的观点:强调某一阶段职业教育的有限目标与主要目标——科学的发展观:首先是为学生的第一次就业作准备,其次才去兼顾学生多次就业的需求我的观点:应强化职校文化课的服务功能

——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分层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生涯发展(注册入学实施前,只能是应试教育)目前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难点:如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6.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基础能力

建设相对滞后专业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专业实训设备设施不齐不全专业实训工位数台套数不够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顺序倒置学校学习与岗位学习的脱离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

——“校企合作”我国目前这种学校本位的职教实施体系,在教学内容、实训设施、专业师资上,具有三个靠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

这些“致命缺陷”,只有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

单从教育内部谈校企合作是没有意义的!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中,“学校爱企业,企业不爱学校”如何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经验,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让企业有积极性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真正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未来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出台相关的税收政策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当务之急!7.“双证融通”与“证出多门”就业导向与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双证融通”——“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职业院校的专业标准如何劳动部门的能力标准对接?与哪个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证出多门”如何“融通”?——“证出多门”如何“职前、职后一体”?对策思考统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发“双证”课程与教材建立职业资格证书效用建立与技能等级挂钩的企业“薪酬制度”8.“做事”与“做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学会“做事”与“做人”为什么“学会做人”重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目前的问题:--学会“做事”与“做人”两张皮--德育的有效性在于“渗透”与“整合”如何“整合”?--“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这才是职业学校德育的“路径”与“特色”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课题1.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仍不清楚中职培养目标: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高职的高技能“高”在什么地方?是“操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什么是“心智技能”(

mentalskill)?--人们顺利认识特定事物、解决具体问题所运用的智力活动方式。如果是“操作技能”,高职生比中职生“高”吗?给中职造成的困惑高职培养什么人才?高职与中职之间层次上是区别在什么地方?“高职”目前有许多专业与中职相似(如数控、财会、国际商务、物流),在培养目标上它们与“中职”的区别到底在哪?目前的定位十分不清!中、高职的定位不清,直接影响到高职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最重要的出发点。因此目前中高职定位不清,会直接影响到当前这场课改的成败。2.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不高没有基于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没有基于人才规格的课程结构没有反映一线需求的教学内容没有类似工作现场的实训条件没有适合这类学生的教学方法没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没有一套适合职教的评估手段没有有效校企合作机制作保障3.非正规、非学历、部分时间制的成人

职业培训我们远没有很好地开发长期以来,我们的职业教育重视的是:——正规的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不肖去做)——全日制应届学生(部分时间制的历届生尚未成为职业学校的主要目标群体)事实上“非学历培训”可以成为职业学校的主要“业务”之一;“部分时间制的历届生”有可以成为中、高职的主要“生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重点在“职前”还是“职后”?4.终身职业教育的体系尚未构建体系的特征:纵向——“中高职贯通”、“专升本通达”横向——“普职渗透”、“教育与培训相交”建构条件:纵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基本工作:职业分类、专业建设)横向——普职教育等值、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基本工作:职教地位、教育与劳动部门的协作机制)目前的障碍与问题:我们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体系它首先是一个课程体系我们现在的职业分类还不够清晰与科学我们的专业建设没有“与时俱进”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我们的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或还没有运行)正常的、制度化的协作机制5.基础教育分流制度职业教育带来的

灾难两种分流理念1.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呼唤多元化的教育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呼唤多元化的教育2.分流是为了筛选“精英”两种分流结果1.职教是学生、家长主动选择的结果2.职教是学生、家长“无奈的选择”“职业教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

“慈善事业”我们从事的是“失败者”的“拯救工程”--对做人没尊严的,给尊严--对自己没自信的,给自信--对未来没信心的,给信心--对生活没乐趣的,给乐趣--对就业没技能的,给技能我们容易吗?三、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话题也是目前我国职教改革发展中

最让人担心的几个问题1.“示范性高职”与“重点高职”重在“评”还是重在“建”?建“重点”还是建“示范”?示范性高职“示范”什么?示范的“单一性”与“多样性”?1000所国家示范性中职校怎么建?2.“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如何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要靠“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起来,怎么办?如何使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效用、安排与管理3.“一年基础、一年技能、一年顶岗”

与“做中学、做中教”“三个一”与“老三段”有何区别?“三个一”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职校生认知特征吗?4.“对口升学率”降低与“中职就业

率”、“中职吸引力”把“对口升学率”减少到5%将意味着什么?5.“2009年中职继续扩招50万”与

“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战略目标实现”扩招带来了效益扩招带来的问题继续扩招与战略目标的实现规模扩大与质量滑坡--扩招将带来的新的“欠账”6.职业学校如何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创业解决就业?创业教育的难点--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的--不是每个专业都能创业的--创业是一个过程,谁来教?如何教?学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在哪?7.必修课教材统一由国家规划并

组织编写《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部分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中国那么大,各地之间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如此不平衡,在教材(教学内容)上那么多的“国家统一”合适吗?如何使“教学内容”贴近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的变化、学生的实际是当前中职课程改革的重点!教育部目前这样做在“教学内容”上给各地还留下多大的改革空间?8.职教课程改革的难点:

是“开发”还是“实施”?课改成果不仅仅是教材,它必须进课堂!要将课改进行到底,当前的重点和难点是课改的校本实施。课改的校本实施涉及:1.教师的素质(观念、方法、技术)2.教学环境3.制度(校企合作机制、课改激励机制、课改支持体系)如果说课程开发涉及的是个别骨干教师,那么“实施”涉及本专业的所以教师,涉及需学校配套的各个方面!目前的课改,虽然基本解决了“学的东西要有用”的问题(通过教材改革),但是“让学生学起来”的问题(教学法改革创新问题)远没有很好解决。职教课改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让学生“学起来”!--学生普遍的“厌学”变成普遍的“乐学”--教师普遍的“厌教”变成普遍“乐教”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学生就业有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用只有当学生真正“学起来”了,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课改目标!否则,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因此就当前而言,“让学生学起来”是第一位的!wpshi@

谢谢大家Thankyou!第三节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2大考点书法大家启功自传赏析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偏‘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赏析】寓幽默于“三字经”,名利淡薄,人生洒脱,真乃大师心态。1.实用类文本都有其鲜明的文体特征,传记的文体特征体现为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传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物表现的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2.在实际考查中,对传记中段落作用、细节描写、人物陪衬以及环境描写设题较多,对于材料的选择与组织也常有涉及。3.考生复习时要善于借鉴小说和散文的知识和经验,同时抓住传记的主旨、构思以及语言特征来解答问题。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考点一分析文体特征从哪些方面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一、选材方面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

突出的人物。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

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

较强的说服力。3.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知能构建]二、组材方面1.从时序角度思考。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人物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2.从详略方面思考。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

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

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

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三、句段作用和标题效果类别作用或效果开头段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表明情感。结构:总领下文,统摄全篇;与下文某处文字呼应,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与结尾呼应。中间段内容:如果比较短,它的作用一般是总结上文,照应下文;如果比较长,它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结构:过渡,承上启下,为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结尾段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启发思考。结构: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标题①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表现了传主的精神或品质。④点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⑤运用修辞,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四、语言特色角度分析鉴赏传记的类别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语意和句式句子中的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等,整句与散句、推测与肯定、议论与抒情、祈使与反问等特殊句式,往往有着不同一般的表现力。这些都是分析语言的切入点。修辞的角度修辞一般是用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抓住修辞特点,就能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加以体味。语言风格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即学即练]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语言特色。解答时,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文体特征、内容的侧重点、内容表达的特征。本文作为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偏重学术经历,介绍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将自己的生平与学术结合起来,尤其是为张居正写传原因的解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己家庭的情况,更是呈现出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在行文方面,语言平易自然,穿插“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我写谁呢?”等口语,语言平白如话,就像面对面闲谈一样。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1.一般和具体结合我们在对文本的一般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富有个性的“具体”的特征。[思维建模]分析文体特征2要领2.注意效果解读

分析文体特征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辨别认知的层面上,而必须懂得去对它们做“效果”分析。对“效果”的分析不外乎从这样的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这个方面去考虑,看他采用这样的方式会给他的表达带来怎样的好处;二是从阅读者这个方面考虑,看他这样做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的效果。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咀嚼经典高考题目提升审题答题技能高考曾经这样考品答案,悟技巧,不丢分1.(2014·辽宁卷)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侯仁之:城市的知音》)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做铺垫。(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5分,4点给6分)2.(2013·福建卷)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4分)(《那一种遥远的幽默》)①增强说服力,进一步突出王文显剧作别有一番幽默,肯定他喜剧创作的能力和影响。②引出下文对王文显任代理校长时行事风格的叙写,形成对比,以突出王文显治校的持重务实,一丝不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2012·新课标全国卷)12(1)选项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谢希德的诚与真》)本选项考查对文体特征的理解,涉及文章的选材、文本的主要内容与主题等内容。(正确选项,3分)因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达技巧比较接近于小说和散文,可以说文学类文本的表现手法都与传记相通。由于传记的文体特征,需要格外注意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细节描写、引用和议论等方面。考点二分析表现手法3题型(一)叙述1.顺叙的作用(效果):思路清晰,结构条理。2.倒叙的作用(效果)[知能构建](1)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2)强调作用,这一段主要写了……放到开头强调了传主的……(与传主精神、品质等的关系)。(3)表达了作者对传主怎样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关系)。(4)深化了主旨(与主旨的关系)。(5)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3.插叙的作用(效果)(1)内容上:①(如果是引述他人的话,或是传主自己的话、书信等)突出了传记的真实性,使文章内容更充实。②深化了文章主题。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④(如果是引述他人的话等就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了传主的……⑤(如果插叙的语段拿传主和其他人对比)通过对比,衬托出了传主的……(2)结构上:①避免了结构的平铺直叙,使行文起伏多变,使结构更加紧凑集中。②对……做了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二)描写(主要是细节描写)1.描写的三种作用(1)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传主形象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体化。

(2)让人物真实可信。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3)符合读者心理需要。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影视明星等,读者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花絮。因此,一些细节正能解决这一问题。2.两种答题方式(1)如果是写人物的细节,可以这样:①思维趋向:写人物的细节=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②答题方式:通过描写……细节,……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2)如果是场面细节,可以这样:①思维趋向:场面细节=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②答题方式:通过对……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三)议论的作用1.内容上:对主题表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评论性文字既是对

事实的阐释,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2.结构上:①用在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

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②用在文章

的结尾,一般是为了加深对所写人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

题思想,凸显所写人物的品格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

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1.从侧面表现传主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事、物,从侧面表现传主的道德性格、特点、品性等。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可以塑造丰满的传主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事、物,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表现传主。只有把传主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性格才显现其合理性。这样写可以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内涵,增强文章文化底蕴等。3.由点及面,深化主题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传主一个人无法全面地展现,就必须拓展,传主再加上其他的人、事、物,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4.增强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等等。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传记中,引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用内容引用效果直接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以及传主的话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即学即练]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2.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结合文章第③⑤⑥段进行分析,写梁思成主要是从侧面表现朱启钤,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了解。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所选事例及分析: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3.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文章两次提到大雨分别在第①段和最后一段。应注意从内容、结构和表现人物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开篇写雨是为了引出人物,结尾写雨是为了营造落寞氛围,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力地表现了传主。答案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的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两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思维建模]分析传记表现手法及作用4角度1.传主角度: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的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2.文本角度: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文化底蕴。3.结构角度: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映衬,总结上文,深化主旨,彰显品格。4.读者角度: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答题模板:特点+作用①+作用②+作用③分析传记的表现手法☞咀嚼经典高考题目提升审题答题技能高考曾经这样考品答案,悟技巧,不丢分1.(2013·福建卷)13题D项: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王文显旧居周边的环境与情景,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王文显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哀悼。(×)(《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本选项考查传记中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文中的描写意在表现王文显当年的住处如今已发生巨大变化,并非“肃杀悲凉”,表达的情感是“深切怀念”而非“沉痛哀悼”。(错误选项,2分)2.(2011·广东卷)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分)(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梁宗岱先生》)(1)夸张手法。(1分)突出了梁宗岱善于跑路,有强健的体格。(1分)(2)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梁宗岱擅长且喜欢辩论,辩论的技巧出众,辩论时激情洋溢的性格特点。(1分)3.(2011·湖北卷)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6分)(《才子赵树理》)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赵树理在一个寻常字眼的使用上,不盲从,并郑重其事地在文稿中批字强调,凸显赵树理较真、坚持己见的性格。②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赵树理不循常规,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划拳,别具一格,意趣横生。这个细节描写体现赵树理幽默风趣的真性情,以及他和老舍之间的深厚感情。(每点3分)一、品悟经典课文:《贝多芬:握住命运的咽喉》以本为本,知能迁移——从教材中寻求解题突破[经典聚焦]手法运用作用及效果精雕细刻肖像烘托传主个性,为写命运做铺垫。大量的内心独白细腻地展示传主内心情感,直接体现人物精神,使文章具有真实感。引用传主书信直接展示传主精神,增强感染力。他人的话从侧面突出传主性格,使作者的评述更加客观全面、真实可信。对比以传主一生的种种不幸突出其性格的坚忍执着。以与歌德交往相处不和谐突出传主倔强的个性。叙述中插入议论抒情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深化作品的主题,使作品更加真实深刻、更具表现力。细节描写:陌生的手替他阖上眼睛暗示不认识他的人也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二、重温经典手法1.本文是一篇由传主本人口述的自传,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本文语言朴实,用词巧妙,富有特色。作为党的领袖和政治家,毛泽东在叙述经历的过程中,把革命斗争中一些常用的政治术语融入家庭琐事的描述当中,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而幽默。如:①“我的不满增加起来了,辩证的斗争在我们的家庭中不断地发展着。”反映了毛泽东的叛逆精神,而且体现了他反抗意识的不断提高。②“在这个情形之下,双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内战’……”“内战”通常指国内各军阀之间的战争。这件事体现了毛泽东在反抗父亲时已经开始采取一定的策略,与父亲交换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获取胜利。这种策略性的反抗也反映在毛泽东后来的革命斗争中。2.本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事件更真实可信;自传贴近人物心灵,字里行间流露着自然、亲切与真实,传主在回忆中叙述饱含情感,易打动人,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语言个性色彩更浓厚,所叙事情多含自谦意味。3.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试找出两三例与传主逃学有关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逃学的细节:①关于小孩子打架的细节;②关于爬山、翻筋斗的细节;③关于划船的细节;④关于下河洗澡的细节;⑤关于赶场集的细节。(2)这些细节描写,把传主逃学中所经历的人和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在“饱览”了如此丰富多彩而又新鲜的生活的同时,可以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