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五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五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五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五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五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五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分析粪便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鼠兔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种之一,为研究鼠兔越冬种群大小与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的关系,研究人员选取若干区域以洞口计数法(以洞口数量多少作为鼠兔种群大小的指标)调查了鼠兔种群,以粪便分析法统计了鼠兔洞口留有的艾虎粪便,结果显示艾虎在大的鼠兔种群周围更容易留下粪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艾虎种群密度,若再次捕获导致艾虎死亡不影响调查结果

B.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应注意样方大小及随机取样

C.连续调查鼠兔、艾虎的种群数量,艾虎种群呈现先增先减的趋势

D.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鼠兔越冬种群数量越大,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越大2.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显微镜观察、计数活酵母时,可将视野适当调暗

B.统计菌体数量时,不需要统计酵母菌芽体的数量

C.视野中细胞数目过多,应用无菌水适当稀释后再观察计数

D.血细胞计数板清洗后,若未吹干表面水分可能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3.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A.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

D.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4.某池塘群落演替的过程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的顺序为丁→甲→丙→乙,演替过程中群落的能量输入大于能量输出

B.图示只展示了部分演替过程,演替将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没有终点

C.图示四个过程中的群落均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且垂直分层不尽相同

D.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群落演替的方向可能发生改变5.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林冠层出现空隙,成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种类,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图不能推断出()A.在各土壤层中林窗的土壤动物种类数有所差异

B.光照可能影响了土壤动物的种类数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的重要因素6.如图是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构建的某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图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成分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发生在b、c、d之间

C.人类活动可能会加快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

D.b、c、d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信息传递7.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且所占比例基本相符

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

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8.下列关于群落层次及生态系统层次所研究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定期焚烧落叶,有利于促进物质循环,加快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的互利共生关系

C.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D.光敏色素是存在于植物叶、芽细胞中的化学物质,可用于感受物理信息9.为给黄土丘陵弃耕区植被的自然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某研究团队在黄土丘陵弃耕区选择了弃耕不同时间的撂荒地,研究了各区域中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指群落中物种在空间上分布的均匀程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应参照第9年的群落结构来恢复黄土丘陵区的植被

B.物种均匀度指数不能反映群落的空间结构

C.物种丰富度可以代表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D.该地区植被具有科学研究和保持水土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10.如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AB段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减少和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

C.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

D.图示过程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11.科学家统计了1961~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的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越大

B.若全球生态赤字持续扩大,可能会造成生态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

C.降低肉食类食物比例,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减小生态足迹

D.培育良种、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12.科学家在黄河流域盐碱地开展“上粮下藕、藕鱼套养、鸭鹅混养”的立体种养模式。在盐碱地开挖鱼塘,挖出的泥土在鱼塘边堆成台田种植作物,鱼塘中养殖咸水鱼并种藕,台田经雨水浇灌后盐碱含量降低,田间杂草可以喂鱼和家禽,动物的排泄物能为莲藕和作物提供肥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需要来自系统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B.“上粮下藕”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养殖咸水鱼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整体原理

C.该模式不但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还可以增加土壤碳储量

D.该模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优点,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13.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家庭自制酸奶、自酿米酒等过程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

B.酿制米酒时,将糯米蒸熟后立即加入酒曲,有利于防止杂菌污染

C.用白萝卜制作泡菜时,添加已经腌制过的泡菜汁可缩短腌制时间

D.自制腐乳时,多种微生物参与了发酵过程,其中毛霉起主要作用14.双酚A(BPA)是一种含碳有机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环境中不易降解,科研人员对土壤中细菌等微生物进行筛选,得到了具有降解BPA能力的菌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为了有效防止杂菌的污染,可将土壤稀释液彻底灭菌后再接种到培养基上

B.分离BPA降解菌的培养基需要以BPA为唯一碳源

C.可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对该菌进行计数

D.培养基要维持正常的pH和渗透压,调pH一般应在灭菌后15.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而无法合成某种氨基酸只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如图为纯化某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部分流程图,数字代表培养基,a、b、c表示操作步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①②④为完全培养基,③为基本培养基

B.a操作的目的是提高突变菌株的浓度

C.b操作可用涂布器蘸取菌液均匀地涂布在②表面

D.经c过程影印及培养后,可从④培养基中挑取d菌落进行纯化培养16.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萝卜-甘蓝”,克服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B.切取一定大小的马铃薯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抗毒苗

C.常用的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紫外线照射等

D.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光照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17.如图所示,将由2种不同的抗原分别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分子,在体外解偶联后重新偶联可制备双特异性抗体,简称双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双抗可同时与2种抗原结合

B.利用双抗可以将蛋白类药物运送至靶细胞

C.筛选双抗时需使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所使用的2种抗原

D.同时注射2种抗原可刺激B细胞分化为产双抗的浆细胞18.使用高效的细胞毒素类药物进行化疗可以有效杀死肿瘤细胞,但细胞毒素没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伤害。构建抗体-物偶联物(ADC)能对肿瘤细胞进行选择性杀伤,ADC通常由抗体、接头和药物(如细胞毒素)三部分组成,它的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构建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抗体是特异性强、灵敏性高的单克隆抗体

B.制备该抗体需要利用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育等技术手段

C.ADC与癌细胞识别后,通过胞吞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药物在癌细胞内释放并起作用,同时诱导溶酶体破裂,加速了癌细胞的凋亡19.科研人员利用如图所示的流程,将小鼠多能干细胞(PSC)诱导成为精子,并使其成功与卵细胞受精,得到正常后代,这项研究给男性无精症导致的不孕不育带来了福音。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PSC诱导形成精子的过程中,会发生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B.步骤④只能加入一个分化出的精子,以避免多个精子和卵细胞融合

C.步骤⑤受精卵在体外培养时需提供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环境

D.上述流程利用了动物细胞培养、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20.Bcl-2基因是细胞亡抑制基因,可以利用PCR技术检测其转录水平,进而了解该基因与不同胚胎时期细胞凋亡的关系。如图为克隆猪的培育及Bcl-2基因转录水平检测流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涉及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有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等

B.在PCR过程中,(Bcl-2cDNA)/cDNA的比值反映Bcl-2基因的转录水平

C.图中过程X表示逆转录,获得的cDNA可用于克隆猪基因组的测序

D.采用胚胎分割技术处理早期胚胎,产生同卵多胚的可能性是有限的21.将黑色小鼠囊胚的内细胞团部分细胞注射到白色小鼠囊胚腔中,接受注射的囊胚发育为黑白相间的小鼠(Mc)。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获得Mc的生物技术属于核移植

B.Mc表皮中有两种基因型的细胞

C.注射入的细胞会分化成Mc的多种组织

D.将接受注射的囊胚均分为二,可发育成两只幼鼠22.大肠杆菌经溶菌酶和阴离子去垢剂(SDS)处理后,拟核DNA就会缠绕在细胞壁碎片上,静置一段时间,质粒分布在上清液中。利用上述原理可初步获得质粒DNA。下列关于质粒的粗提取和鉴定的分析错误的是()A.DNA不溶于酒精,而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可以用冷酒精析出上清液中的DNA

B.DNA能溶于2mol/L的NaCl溶液,可用二苯胺试剂在沸水加热条件下鉴定DNA

C.用限制酶I和Ⅱ处理提取的产物,电泳出现图结果,说明未提取到质粒

D.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质粒,被染色的质粒还需要通过紫外灯照射才能看到结果23.用A和B两种限制酶同时和分别处理同一DNA片段,限制酶对应切点一定能切开。两种酶切位点及酶切产物电泳分离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1中限制酶A、B识别的核苷酸序列不相同

B.推测图1中Y是限制酶B的酶切位点

C.图1中X代表的碱基对数为4500

D.图2中的条带是通过对DNA分子染色,在紫外灯下检测出来的24.新冠病毒(SARS-CoV-2)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BD)是引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关键结构。我国科研人员将GP67基因(指导合成一段信号肽,引导新合成的蛋白分泌到细胞外)与RBD基因融合,构建融合基因,大量生产RBD蛋白,用于制备疫苗,流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A.过程①的基础是生物的密码子是共享的 B.过程②是直接将融合基因注射到受精卵内

C.过程③需用PCR技术检测是否合成RBD D.过程④从培养液获得RBD无需裂解细胞25.生物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会引起人们对其安全性的关注,也会与伦理道德发生碰撞,带来新的伦理困惑与挑战。下列对生物技术的安全与伦理问题的看法,正确的是()A.将目的基因导入叶绿体基因组可以有效地防止基因污染

B.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的结果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会面临伦理问题

C.为防止生物技术用于生产生物武器,严禁进行生物技术的新研究

D.人体不会对转基因技术制造的具有超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的新型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26.为研究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实验。

(1)滨蟹在海岸潮间带中是玉黍螺的捕食者,玉黍螺取食墨角藻(一种海藻)。滨蟹和玉黍螺均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它们构成的食物链是生态系统______功能实现的渠道。

(2)科研人员制作了四个培养箱(水流可通过),每个培养箱内放置两块平板,平板上长有墨角藻供玉黍螺取食。四个培养箱分别如图1进行处理,若干天后计数并统计平板上墨角藻的存留率。

①本实验中d组的作用是排除______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②本实验用带孔不透明的隔板隔开滨蟹和玉黍螺,防止滨蟹直接捕食玉黍螺,但滨蟹传递的______信息能对玉黍螺取食墨角藻产生影响。

(3)上述实验统计得到的墨角藻存留率如图2。依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三、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8.0分)27.在农业生产中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被污染。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以下程序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溶解度低,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

(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______处理。

(2)要在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所配制培养基的特点应该是______。

(3)在划线培养时,只有很少菌落出现,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主要原因是______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

(4)在固体培养基上也会形成一些无透明圈的菌落,这些菌利用的氮源主要是______,而有透明圈的菌利用的氮源主要是______,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5)科研人员用射线处理该细菌,获得两个突变株A和B,然后对A和B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接种的菌种一般培养基实验处理及结果A不生长添加营养物质甲,能生长B不生长添加营养物质乙,能生长A+B能生长无需添加营养物质甲乙,能生长把突变株A和B混合在一起,接种于一般培养基中均能生长,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28.2015年2月3日,英国议会下院通过一项历史性法案,允许以医学手段培育“三亲婴儿”。身患线粒体遗传疾病的女性将因此获得更多生育选择和机会。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可选用如图技术路线。

(1)人体中,线粒体存在于除______外的人体细胞中;可采用______法从细胞中分离出线粒体。

(2)图中细胞M是处于______(写出具体分裂时期)的卵母细胞,卵细胞完成受精的重要标志是在卵黄膜和透明带间隙中观察到______。

(3)广义上的线粒体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可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隐性遗传或伴性遗传,也可呈现母系遗传等特点。由此分析,引起线粒体病的基因突变可发生于______的DNA。

(4)临床上,当一位患者的基因变异不能被确定时,完整的生化检查(代谢产物分析、酶测定、肌肉活检)可以辅助诊断。其中,乳酸和丙酮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线粒体功能。进行最小运动量测试,患者运动后10分钟血乳酸和丙酮酸仍不能恢复正常,且乳酸:丙酮酸比值会______(高于/低于)健康人。29.研究者筛选到一株降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菌),从中获得一种纤维素酶(C1酶)基因。将C1酶基因与高效表达载体(HT质粒)连接,再导入B菌,以期获得降解纤维素能力更强的工程菌。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定量检测样本中某种DNA含量。其原理是在PCR体系中每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Taq酶催化子链延伸至探针处,会水解探针,使荧光监测系统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在检测过程中,随着PCR的进行,反应产物不断累积,“杂交双链”荧光信号的强度也等比例增加。可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监测产物量的变化从而得到一条荧光扩增曲线图(如图1)。

注:DNA的转录方向是RNA的合成方向,即5'端到3'端。

回答下列问题:

(1)启动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能识别启动子的酶是______。

(2)荧光定量PCR仪能监测出荧光到达预先设定阈值的循环数(Ct值),病毒核酸浓度越高,Ct值越______。

(3)“平台期”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4)图2中HT质粒酶切位点如图所示,C1酶基因以B链为转录模板链,克隆C1酶基因时在其酶切位点1和酶切位点2两端分别添加______和______,并且二者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是______。

(5)预期该工程菌在处理废弃物以保护环境方面可能的应用______。(举一例)

答案和解析1.【答案】C

【解析】解:A、重捕时,捕获的带标记个体受伤死亡,只要正确记录数据,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

B、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应注意样方大小及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

C、连续调查鼠兔、艾虎的种群数量,鼠兔和艾虎的种群数量都呈现波动变化,艾虎作为捕食者,数量变化滞后于鼠兔,C错误;

D、据题意可知,艾虎偏向捕食集群数量较大的鼠兔家群,以获取最佳的捕食效益,D正确。

故选:C。

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获取最佳的捕食效益。

本题主要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答案】B

【解析】解:A、用显微镜观察、计数活酵母时,由于没有经过染色,所以可将视野适当调暗,A正确;

B、酵母菌产生的芽体是新个体,所以统计菌体数量时,需要统计酵母菌芽体的数量,B错误;

C、视野中细胞数目过多,不便于准确统计,应用无菌水适当稀释后再观察计数,C正确;

D、使用清洗后未吹干表面水分的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会导致菌液浓度降低,结果偏小,D正确。

故选:B。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答案】C

【解析】解:A、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时增长最慢,符合曲线II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

B、图1的f点、图2的h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错误;

C、实验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早期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而酿酒时,要使酒精大量积累则种群数量应较长时间保持K值,C正确;

D、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所D错误。

故选:C。

1、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本题以曲线图为背景,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性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

4.【答案】B

【解析】解:A、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分析题图可知演替的顺序为丁→甲→丙→乙,演替过程中群落的能量输入大于能量输出,当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后,群落的能量输入往往与能量输出达到平衡,A正确;

B、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就会终止,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的,B错误;

C、根据群落的空间结构可知,甲、乙、丙、丁四个图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但群落结构不同,垂直分层也不尽相同,C正确;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B。

1、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2、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中关键词“代替”是指“优势取代”。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了解群落的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内涵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由图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种类数目不同,故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种类有所差异,A正确;

B、由图知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推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

C、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无法判断土壤动物数量随深度的变化情况,C错误;

D、由图知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推,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的重要因素,D正确。

故选:C。

分析柱形图:题图是研究者调查的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所得到的结果图,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但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数不相同,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本题结合研究者调查的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所得到的结果图,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的知识,考生识记群落的特征,正确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A、该图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可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即可从a到b,B错误;

C、人类活动可能会加速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C正确;

D、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双向传递,D正确。

故选:B。

分析题图:图示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b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e为分解者,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余均为消费者,即c和d均为消费者。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掌握各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准确答题。

7.【答案】D

【解析】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消费者是通过捕食获得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进而同化作用得到能量,A错误;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B错误;

C、b1为摄入量,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C错误;

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a2+b2+c2+d2+粪便量)即b1可用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D正确。

故选:D。

分析图形: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只是辐射到生态系统中的太阳能的一小部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生产者的残枝败叶可以流向分解者,少量的可以被初级消费者所捕食,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数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是生产者的同化量,消费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本题结合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8.【答案】D

【解析】解:A、定期焚烧落叶,可促进物质循环,但不能加快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土壤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是分解者,A错误;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应主要为捕食关系,B错误;

C、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但是有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不强,恢复力稳定性也不强,比如苔原生态系统,C错误;

D、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细胞中的光敏色素能感受光照等物理信息,D正确。

故选:D。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9.【答案】A

【解析】解:A、由图可知:第9年时该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均最高,故应参照此时群落的结构来恢复黄土丘陵区的植被,A正确;

B、由题干信息知“物种均匀度指数是指群落中物种在空间上分布的均匀程度”,故物种均匀度指数可反映群落的空间结构,B错误;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仅有物种丰富度不能代表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C错误;

D、植被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保持水土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

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分析题图:随着时间的延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先升高后降低,都在第9年达到最高。

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结构特征、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另外还需要考生具有识图、析图的能力,难度中等。

10.【答案】A

【解析】解:A、由题意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不仅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污水中的能量,A错误;

B、分析图可知,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的减少和需氧型细菌的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需氧型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正确;

C、分析图可知,BC段含碳有机物在减少,说明有机物被大量分解,产生NH4+等无机盐离子,使藻类大量繁殖,C正确;

D、由题意可知,该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A。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由一定限度的。

2、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本题着重考查了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类型及原因,能够利用物质循环的观点解释相关问题,难度适中。

11.【答案】C

【解析】解:A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则其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所以培育良种、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减小生态足迹,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AD正确;

B、由图可知,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盈余,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若全球生态赤字持续扩大,可能会造成生态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B正确.

C、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因而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但能量的传递效率不能提高,C错误。

故选:C。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生态足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2.【答案】D

【解析】解: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协调,A正确;

B、“上粮下藕”,鱼塘种藕,旁边种植农作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盐碱地挖鱼塘养鱼,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生物与环境为整体,B正确;

C、该模式增加了盐碱地种生物种类与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不但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还可以增加土壤碳储量,C正确;

D、改善生态环境体现的是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工程的原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3.【答案】B

【解析】解:A、家庭自制酸奶、自酿米酒等过程都没有进行严格的灭菌,因此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A正确;

B、酿制米酒时,将糯米蒸熟冷却后再加入酒曲,这样不但有利于防止杂菌污染,还能避免高温杀死菌种,B错误;

C、泡菜汁中含有一定量的乳酸菌菌种,在腌制过程中,加入一些已经腌制过泡菜汁可增加乳酸菌的含量,从而缩短腌制时间,C正确;

D、自制腐乳时,多种微生物参与了发酵过程,其中毛霉起主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1、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2、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25℃;反应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3、腐乳制作的菌种主要是毛霉,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真菌。毛霉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15℃~18℃,保持一定湿度。

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腐乳和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腐乳和泡菜制作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答案】B

【解析】解:A、灭菌会杀死稀释液中所有微生物,得不到能降解BPA的菌株,A错误;

B、BPA降解菌能够分解BPA(一种含碳有机物),故分离BPA降解菌的培养基需要以BPA为唯一碳源,B正确;

C、平板划线法不能用来计数,C错误;

D、调pH一般应在灭菌前,D错误。

故选:B。

1、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称为灭菌。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

2、平板划线法不能用来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来计数。

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联系跨章节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图示提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在题目的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15.【答案】C

【解析】解:A、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图中①②④为完全培养基,③为基本培养基,A正确;

B、紫外线可以提高突变的频率,a操作的目的是提高突变菌株的浓渡,B正确;

C、b操作是将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再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的涂布在②表面,C错误;

D、从图中可看出,d在基本培养基中无法生长,在完全培养基中可生长,说明d是氨基酸缺陷型菌落,故经c过程影印及培养后,可从④培养基中挑取d菌落进行纯化培养,D正确。

故选:C。

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图中首先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然后运用影印法将菌种接种到两种培养基中,分别是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无法合成某种氨基酸只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据此利用培养基的种类便可以选择出氨基酸突变株。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解: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萝卜-甘蓝”,克服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A正确;

B、茎尖等分生组织几乎不含病毒,因此切取一定大小的马铃薯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脱毒苗,B错误;

C、常用的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等,紫外线照射不能诱导动物细胞融合,C错误;

D、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D错误。

故选:A。

1、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意义:克服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3、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项目细胞融合原理细胞融合方法诱导手段用途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去除细胞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获得杂交植株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膜的流动性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灭活病毒等试剂诱导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之一4、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3)温度和PH:36.5℃±0.5℃;适宜的pH:7.2~7.4。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本题考查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意义;识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相关应用;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及诱导细胞融合的手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答案】D

【解析】A、根据题意,双抗具有双特异性,即可同时与2种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正确;

B、根据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利用双抗可以将蛋白类药物运送至靶细胞,从而使药物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B正确;

C、双抗是由2种不同的抗原分别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分子经过解偶联后重新偶联形成的,故而筛选时需要使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所使用的2种抗原来进行抗原-抗体检测,从而筛选出具有双特异性的抗体,C正确;

D、同时注射2种抗原会刺激B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浆细胞,进而产生两种抗体,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并不能产生双抗,D错误。

故选:D。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①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然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②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③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④进行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⑤用培养基培养筛选出来的杂交瘤细胞或将其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本题结合信息材料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有关的技术原理与免疫调节原理,掌握单克隆抗体制备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将教材中的知识结合题中信息进行迁移应用。

18.【答案】C

【解析】A、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的特点,因此构建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抗体是单克隆抗体,A正确;

B、单克隆抗体利用免疫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通过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在经过筛选获得能产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的杂交瘤细胞,再进行细胞培养,获得单克隆抗体,显然该过程中涉及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育等技术,B正确;

C、ADC与癌细胞的识别后,通过胞吞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C错误;

D、由图可知,药物在癌细胞内释放并起作用,同时诱导溶酶体破裂,加速了癌细胞的凋亡,D正确。

故选:C。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的抗体。通常采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杂交瘤抗体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效应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用具备这种特性的单个杂交瘤细胞培养成细胞群,可制备针对一种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作用特点、原理等,引起学生关注生命健康,对细胞工程相关内容的总结归纳是学习的关键。

19.【答案】B

【解析】A、小鼠多能干细胞(PSC)诱导成为精子后,能成功与卵细胞受精,得到正常后代(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说明诱导形成精子的过程中,会发生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减半,A正确;

B、为保证受精的成功,步骤④可加入多个分化出的精子,因为卵细胞受精后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避免多精入卵,B错误;

C、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提供95%空气和5%CO2的混合气体环境,C正确;

D、由图可知,上述流程中包含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D正确。

故选:B。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细胞分化,②为减数分裂,③为卵细胞的采集和培养,④为体外受精,⑤为早期胚胎培养,⑥为胚胎移植。

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胚胎移植的操作步骤,能正确分析题文和图形,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答案】C

【解析】解:A、图中涉及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有核移植、胚胎移植等,A正确;

B、Bcl-2cDNA是由Bcl-2基因转录的mRNA逆转录形成的,因此在PCR过程中,(Bcl-2cDNA)与cDNA的比值反映Bcl-2基因的转录水平,B正确;

C、图中过程X表示逆转录,获得的cDNA中只含猪的部分基因,且不含启动子、内含子等控件,因此不可用于克隆猪基因组的测序,C错误;

D、采用胚胎分割技术处理早期胚胎,产生同卵多胚的可能性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C。

1、胚胎分割存在问题:胚胎分割的分数越多,操作的难度越大,移植的成功率也越低。

2、cDNA文库和基因文库的比较表:文库类型cDNA基因组文库文库大小小大基因中启动子无有基因中内含子无有基因多少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可以部分基因可以

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胚胎分割的概念、特点等基础知识,了解胚胎分割存在的问题;识记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1.【答案】A

【解析】解:A、根据题干信息,获得Mc的生物技术并未利用核移植技术,A错误;

B、“黑色小鼠囊胚的内细胞团部分细胞注射到白色小鼠囊胚腔”,而后发育为黑白相间的小鼠,Mc表皮中有两种基因型的细胞,B正确;

C、注射的细胞来自黑色小鼠的内细胞团,会分化成Mc的多种组织,C正确;

D、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将接受注射的囊胚均分为二,可发育成两只幼鼠,D正确。

故选:A。

胚胎发育过程:

(1)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

(2)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能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

(3)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

(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

本题考查学生对胚胎工程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胚胎干细胞介导法的原理和应用,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质粒DNA的提取和鉴定,需要掌握实验的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项,需【解答】

​​​​​​​1、DNA的鉴定: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

2、DNA不容易酒精溶液,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溶解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蛋白质和DNA进一步分离。

A、通过分析可知,DNA不溶于酒精,而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可以用冷酒精析出上清液中的DNA,A正确;

B、DNA能溶于2mol/L的NaCl溶液,这样可以去除DNA中的某些杂质,提取的DNA可用二苯胺试剂在沸水加热条件下生成蓝色,B正确;

C、限制性酶Ⅰ和限制性酶Ⅱ处理提取的产物,只得到一条带,说明提取物是环状DNA,即提取物为质粒,C错误;

D、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质粒,被染色的质粒还需要通过紫外灯照射才能看到结果,D正确。

故选:C。

23.【答案】B

【解析】解:A、酶具有专一性,不同的限制酶识别并切割不同的核苷酸序列,A正确;

BC、从图2的A+B酶一组结果可知,限制酶A和B切完后总共有4个片段,长度分别为500、1500、3500、4500,而图1表示酶A和B切割时只会得到3个片段,长度应该是3500、X、2000,所以可推测Y是限制酶A或限制酶B的酶切位点,X代表的碱基对数为4500,B错误,C正确;

D、凝胶中的DNA分子经染色后,对波长为300nm的紫外光吸收性强,可在波长为300nm的紫外灯下被检测出来,D正确。

故选:B。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是一项基于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因工程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DNA上特定序列的识别,来确定切割位点并实现切割,从而获得所需的特定序列。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及操作工具,掌握各操作工具的作用,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4.【答案】D

【解析】解:A、过程①是基因与基因拼接在一起,该过程的基础是二者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和基本单位,A错误;

B、过程②是将重组质粒导入昆虫细胞,而不是直接将融合基因注射到受精卵内,B错误;

C、蛋白质的检测,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实现,C错误;

D、通过题干信息可知,该蛋白属于分泌蛋白,故过程④从培养液获得RBD无需裂解细胞,D正确。

故选:D。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以及PCR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5.【答案】A

【解析】解:A、叶绿体在细胞质里,受精卵中的叶绿体来自卵细胞,精子里没有,植物传粉只传精子,卵子不离开母本,所以将目的基因导入叶绿体基因组可以有效地防止目的基因随花粉扩散到自然界,A正确;

B、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的结果本质是不相同的,生殖性克隆会面临伦理问题,B错误;

C、生物武器具有强大的传染性和致病力,应在任何情况下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但可以进行生物技术的新研究,C错误;

D、转基因技术制造的具有超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的新型病原体也会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A。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待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2、中国政府: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坚持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不反对治疗性克隆人。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6.【答案】消费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环境因素引起的墨角藻生长或死亡

化学

滨蟹传递的化学信息明显抑制玉黍螺取食墨角藻,且对小玉黍螺取食的影响更大

【解析】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滨蟹和玉黍螺均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它们构成的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①本实验中d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目的是排除环境因素引起的墨角藻生长或死亡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捕食者的存在对墨角藻影响效果。

②本实验用带孔不透明的隔板隔开滨蟹和玉黍螺,防止滨蟹直接捕食玉黍螺,但滨蟹传递的化学信息能对玉黍螺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玉黍螺对墨角藻的取食。

(3)在滨蟹存在的情况下,玉黍螺受到捕食者的影响,减少了对墨角藻的取食,而在无滨蟹存在的情况下,小玉黍螺的取食量高于大玉黍螺的取食量,由此得出的结论可表述为滨蟹传递的化学信息能明显抑制玉黍螺取食墨角藻,且对小玉黍螺取食的影响更大。

故答案为:

(1)消费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环境因素引起的墨角藻生长或死亡

化学

(3)滨蟹传递的化学信息明显抑制玉黍螺取食墨角藻,且对小玉黍螺取食的影响更大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7.【答案】稀释

以该除草剂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

培养基中缺少这些细菌可利用的氮源

氮气

该除草剂

A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甲,B可以提供,而B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乙,A可以提供

【解析】解:(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稀释处理。

(2)要在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应以该除草剂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使得不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在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从而达到筛选的目的。

(3)在以该除草剂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不能降解该除草剂的大部分细菌是不能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培养基中缺少这些细菌可利用的氮源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

(4)在固体培养基上也会形成一些无透明圈的菌落,这些菌利用的氮源主要是氮气,而有透明圈的菌利用的氮源主要是该除草剂,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5)结合表格信息分析可知,突变株A的生长依赖于营养物质甲,突变株B的生长依赖于营养物质乙。不添加营养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