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_第1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_第2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_第3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_第4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PAGEPAGE6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教学相长“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循序渐进禁于未发古希腊—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式教学柏拉图“理想国”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派代表;“三中心”说(教材教师课堂)《普通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进步主义教育派代表,儿童中心论教育观点:“教育及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生活教育》教育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答: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德国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高等教育概念中世纪大学时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它是仿照行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其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式等都为近现代高等教育活动所直接继承下来。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高等教育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来指代。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设有文、神、法、医四科。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神、法、医师高级学科,在具备了文科的基础上学习。中世纪大学,是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成为一种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学校的社会职能十八世纪以前(中世纪):意大利的萨拉诺大学、波隆纳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十九世纪初: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办学的性质和原则)继柏林大学之后的有: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十九世纪末: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出现了“赠地学院”,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康奈(乃)尔大学和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威斯康星大学因“威斯康星思想”而著名。明确提出:①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②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③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是只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学为社会服务的途径:①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推广信息。②专家服务。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形式主要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思考题:1.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答: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它的形式在不断变化,职能在不断丰富,因此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演变着。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它是在仿照行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高等教育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来指代。中世纪大学是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称为一种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资产阶级革命后,尤其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各国教育制度基本确立,中等教育逐步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一些中等学校称为了大学教育的预备机构,其主要目标是为学生升入大学做准备。这样,大学教育开始觊觎中等教育基础之上,并且不断的制度化、正规化。十九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概念有了更新、更广的含义。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多样化。在大学、学院之下,派生出了专科学校社区学院、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等层次。二战后,短期专科教育被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业逐渐发展起来。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在正规的大学教育之外又出现了如:“开放大学”“空中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等“非正规大学”。这些也都被纳入了高等教育范畴。显然,高等教育的概念已不能用中世纪“大学教育”的概念来称了,于是,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高等教育的概念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到“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2.结合实际分析高等教育的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与社会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培养人才与发展科学矛盾吗?)答:大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①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职能。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成立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无论大学如何发展,这一职能永远不会消失,离开了这一点,大学便不称其为大学了。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之一使命来开展。就我国高校发展来说,我国大学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更应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境界,这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和性质所规定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需要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②发展科学是现代化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高级专门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逐步紧密。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明显的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在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中,高校是知识与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就我们现在的高校来讲,知识与科技创新能力如何,科技产业化水平如何,是判断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高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必然要集中大量的具有科学理论和发展的专家,设置齐全的专业,购置先进的仪器,这就给科研创造了条件。科研提高了,教学水平也会相应进步,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会更优秀。所以,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是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③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有助于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情况,以便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和确定科研方向;有助于促进高校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有助于加速科研成果向产品、商品转化,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高校更好的发展。高等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与理;3)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4)后勤的社会化,即指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第六章第一节概念: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简答:1、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等等。(选择)2水平结构:根据受教育的不同程度,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3水平结构的特点:独立性;层次性;中介性。按社会结构层次的需要,培养各种程度不同的专门人才。第二节概念:一体化模式: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简答:1、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1、2题为一体,答题时需答全。)2、国际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一)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二)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三)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第三节简答:1、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一)学术因素;(二)利益因素;(三)区域发展水平因素;(四)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选择)2、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一)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二)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三)确立性的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重点)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教学科研型大学;二是教学型大学;三是专科和高等职业学校。(四)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和高中后的短期高等教育(重点是社区教育),努力打通人才通向农村、中小企业的渠道,积极面向第三产业就业市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第七章第一节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简答:1、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一)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二)知识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教育专业知识。三)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自我反思和调控能力;研究科研能力。(四)教师风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宽严相济的工作方式;优雅大方的举止言谈;恰当得体的外表修饰;特色鲜明的个人风格。2、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开展科学研究;(三)为社会服务。3、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一)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要有持久的教学热情)(二)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三)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4、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一)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二)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第二节简答:1、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一)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三)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四)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第三节概念:师生关系:宏观层次而言,高校师生关系被包容与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之中,它折射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内容。从微观层次看,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高校师生间的直接交往和相互关系。简答:1、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高校师生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题相统一)、心理关系(尊师爱生)和道德关系(教师能为人师表)三种形式。2、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的爱生尊师。3、制约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一)师生角色特点;(二)师生相互期待作用;(三)师生个性因素;(四)教师领导作风。4、良好师生关系具有的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5、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加强理解和沟通(如换位思考);(二)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权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理智有情感;具有积极能动性;独特的个性与人格)第八章一、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二、1、教学过程,是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2、一般特征:双边性目的性中介行3、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引导性全面性发展性间接性4、教学过程的规律(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内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三)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与自主选择性的规律。(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规律。5、四因素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三、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四、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第九章1课程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学校教育对实现教育目的所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经验,活动。突破了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界限。(区分广义和狭义,单选)2.课程分类:按照课程的侧重点:学科课程,经验课程从分科型或综合性的观点来看:分科并列课程,核心课程从课程的性质及其目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按课程的修习类型分类: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课程课时数:大中小微型课程课程内容:理论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3.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理念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4.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特征,灵活性特征,整体性特征,可测性特征5.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分)的分学期分配。6.普通教育50学分,基础教育70学分,专业教育50学分7.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8.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理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9.课程建设的意义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10.课程建设遵循以下策略按照科学体系结构,完善课程内容把握科学机制,加强大学课程与生产实践的联系确立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并举,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的课程模式。11.课程建设的要求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教材要适应所处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学资料要完整,考核手段要科学,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12.高校专业与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课程性质的职业化,课程方向的人文化高等学校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就是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等方面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形式。个别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如我国古代的私塾和书院班级授课制:定义:班级教学制,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按照课程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发展:首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然后19世纪中叶得以推广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5年开始在我们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1备课时需要做好如下工作: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的有关章节内容研究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参,教学指导手册等了解学生一般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拟定教学活动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需做到如下几点:(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严密,紧凑(5)积极性高第二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概述概念: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扩教师的教法和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法。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也必然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两大类。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1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加强学习方法研究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4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教学模式特点:1.完整性。2.操作性。3个性。4简约型。5发展性大学教学方法的分类与主要方法的介绍:教学方法的类型:第一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知道法,讨论法。第二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室洗发,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知道法,练习法等。(一)讲授法:是教师借助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等方式,也成为课堂讲授法。1.优点:教学效率高;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便于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成本低,比其他教学方法费用低;通用性强,可通过增加或者删除其中的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和学生的变化。2.缺点:单项的信息输入,造成学生思维的迟缓和学习的被动。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3.基本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使传递的知识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做好事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教师板书要能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根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二)讨论法:组织讨论课的要求:1.教师在课前钻研讨论题目;2.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3.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间;4.及时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三)自学指导法:(四)调查方法:调查方法:1类型:社会调查,专业性调查2调查法的要求:A调查的准备工作,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对象和范围。B调查的实施:按照调查方案的设计,做好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外部协调工作和材料的整理。C调查的总结: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鉴别和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报告。第三节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概述(一)教学评价的定义:一定的评价主体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在条件,过程和结果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二)类型:定位性评价(主要在教学活动前);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程中);诊断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二教学评价的意义:1.有助于定位教学起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2.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做出恰当教学决策。3.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得失,改进教学。4.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改善学习。5.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兴趣。三:当代教学评价的特征(一)当代教学评价的特征:1.评价范围的广泛性。2.评价主体的多元性。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4.评价功能的多重性。第11章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时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研室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室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是发展新科学的寄出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6.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的基本前提二.高等学校科研研应遵循的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2正确处理寄出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6增强高校科研活力的民主和动态性原则三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以下几种途径1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科研指导2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四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高校教育科研内容)1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更新和综合化研究是当前教学领域值得研究的课题。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校课程内容急剧增加,在授课时数增加有限的情况下,要把大量的新内容全部交给学生,把最基本的理论方法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学到手,就必须进行研究和实验.2.研究教学方法关于教学方法教师已经作出了许多尝试。有的通过模型教具,有的通过改革考试方法有的教研室通过开放实验室有的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等五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2注意理论的层次性3加强综合研究第12章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调查研究法2说理启迪法3情感交流法4榜样教育法5参观访问法6实践教育法7形象教育法8对比教育法9典型教育法10批评教育法11个别教育法12自我教育法13感化教育法14管理教育法五教职员工的三育人:要求教师教书育人,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要服务育人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1精神性2创造性3复杂性4长期艰巨性七市场经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1高标准高要求2适应快的变革3树立新观念新认识4超越思维定势5多元化多方位第13章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1了解国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3锻炼能力增长才干4了解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二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1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2系统规划,分层进行的原则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5讲求实效的原则四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单位领导缺乏对“三下乡”活动目的和意义的足够认识,认为大学生深入基层只是为了“开眼界,图新鲜”。从而对大学生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活动缺乏信心,认为一旦交给他们任务,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有的则认为接受这些大学生会影响其地方有序化的工作,成为单位负担。这些片面的认识影响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2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实践主体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这一方面反映为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活动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主动性差,,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