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新课程高考解读及2014复习备考对策_第1页
2013新课程高考解读及2014复习备考对策_第2页
2013新课程高考解读及2014复习备考对策_第3页
2013新课程高考解读及2014复习备考对策_第4页
2013新课程高考解读及2014复习备考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高考

解读及复习备考对策华中师大一附中高少初

2013—09—15一、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解析三、近几年新课程卷试题分析及2014年高考命题趋势四、2014年一轮复习策略及建议二、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特点

新课标:全称是“新课程标准”新课改: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高中课程改革是以省级为单位实施的。全国新课程高考的基本情况教育部在2003年制定并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高中新课程实验已于2004年启动,海南、广东、山东、宁夏为首批实验区。2005年,江苏开始实施新课改。2006年,实验范围扩大到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五省市。按教育部统一规划,要求高中新课程改革在2010年前全面推开,2013年除广西外,全国所有省、市和自治区均实行了新课程高考。新课标高考批次

第一批(04):山东、广东、宁夏、海南(07高考)第二批(05):江苏第三批(06):浙江、安徽、辽宁、福建、天津

第四批(07):北京、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第五批(08):山西、江西、河南、新疆第六批(09):河北、湖北、云南、内蒙第七批(10):四川、甘肃、贵州、重庆、西藏、青海第八批(11):广西各地高考题型和分值有所差别全国卷(13年开始分为Ⅰ、Ⅱ卷):90分(6+4+1选做题)安徽卷、重庆卷:90分(6+3)(36分+54分)四川卷:90分(7+4)(42分+48分)海南卷:100分(25+4+1选做题)(50分+35分+15分)广东卷:100分(6+2双选题+4)(24分+12分+64分)江苏卷:120分(20+5多选题+8)(40分+15分+65分)福建卷:80分(5+3+1选修3)(30分+40分+10分)北京卷:80分(5+3)(30分+50分)浙江卷:80分(6+3)(36分+44分)天津卷:80分(6+3)(36分+44分)山东卷:73分(6+4+1选做题)(24分+41分+8分)一、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分析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跨必修1和必修2模块,具综合性,难度:较易

【考查目标】本题主要考查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还涉及到蛋白质、核酸等化合物的本质、作用等知识;能力上旨在考查考生对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2.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末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C跨必修1和必修2模块,具较强的综合性,难度:中等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细胞增殖的基本知识,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变化以及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能力上主要考查考生对两种分裂方式动态变化过程的理解记忆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3.关于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

C.主动运输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

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C难度:较易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主动运输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主动运输条件及影响因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错因分析】没有抓住主动运输的两个条件:载体和能量。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D

【错因分析】(1)对HIV的遗传物质是RNA不清楚;(2)图甲中的逆转录、酶降解、整合等概念不清楚;(3)对“体液免疫的作用物质是抗体”不清楚;(4)对丙、丁两幅图的纵坐标含义区分不清;(5)读图能力欠缺。

【考查目标】本题以实验动物感染HIV为情景,以图形方式呈现信息,综合考查HIV的遗传物质种类、逆转录、AIDS发病机理、体液免疫等知识,综合性较强。同时,考查考生识图读图的信息转换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跨必修2和必修3模块,具有综合性,难度:中等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C跨必修3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章节,涉及计算,具有一定综合性,难度:中等

【考查目标】考查标志重捕法、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外因、群落丰富度以及食物链能量流动等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种群密度的计算能力、对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能量流动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错因分析】没有抓住分离定律的实质就是F1成对的基因分离到不同配子中去。要验证分离定律,即是要验证F1是否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对所选亲本是否是纯合子影响不大。选项B、C、D则是考查分离定律的适用条件和得出定律的研究方法。A难度:中等【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实质、分离定律的适用条件;主要考查对分离定律的理解以及实验分析能力。29(11分)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

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

色的脂肪微粒。苏丹Ⅲ(或Ⅳ)橘黄色(或红色)(2)实验过程中,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填“C”、“N”或“O”)。(3)实验第11d后,如果使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

29(11分)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O光照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涉及脂肪的鉴定、种子萌发时物质转化、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具有综合性,难度:中等

【解析】本题以种子萌发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识图能力以及与代谢相关问题的理解。

正面确定是O反面排除CN

(1)略(2)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收水分,酶的活性增强,参与脂肪的水解、氧化和转化为糖类等其他有机物的过程加强。由于脂肪C、H含量高,O含量低,而糖类等则相反,耗氧量增加,因此导致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与此同时,种子在黑暗中萌发,不存在光合作用,也就不存在吸收空气中的CO2,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收的是水,没有含N物质,因此导致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与C、N无关。(3)实验第11d种子中有机物消耗较多,使干重下降。要想使干重增加应给幼苗提供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种子萌发时是黑暗环境,所以应当提供适宜的光照;由于培养环境中含水、氧气,但不含矿质元素,应当给幼苗提供所需的矿质元素。种子吸水后,脂肪酶活性增强,脂肪先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脂肪酸的氧化方式为β氧化,氧化过程可概括为活化、转移、β氧化及最后经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等四个阶段。具体过程为:脂肪酸先活化形成脂酰CoA,存在于线粒体外膜,再经过转化,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在脂肪酸β氧化酶系催化下,脂酰CoA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4步连续反应,最后使脂酰基断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了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因反应均在脂酰CoA烃链的α,β碳原子间进行,最后β碳被氧化成酰基,故称为β氧化。由上可见,每完成一次β氧化过程,加一分子水,脱二个氢原子,即实际增加的是氧原子。所以说“吸收的水参与种子中物质代谢”这一点是说得通的。大学教材解析——见《生物化学教程》王镜岩等著30(10分)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

,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

,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3)脂肪细胞

(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胞吐协助扩散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是先升高,后降低考查物质出入细胞方式、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涉及必修1和必修3的跨模块综合。

【解析】(1)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细胞外。已知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所以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2)当血糖浓度上升,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从而降低血糖。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数量增加,能够加速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利用和储存贮存,从而降低血糖浓度。(3)胰岛素受体广泛,分布于各种细胞表面,包括脂肪细胞。胰岛素可使脂肪组织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增加,使葡萄糖通过脂肪细胞的转运速率加快,加速摄取葡萄糖。(4)餐后体内血糖浓度升高,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增加,随着血糖浓度的降低,胰岛素含量降低。这是胰岛素的调节和血糖浓度反馈作用的结果。31(12分)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

;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

(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或其它任一对为隐性,其余显性纯合也可)(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该实验的思路

;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

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部为紫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5个白花品系之一涉及遗传定律、基因突变等知识及遗传的实验设计能力要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考生心理素质要求高,因而难度大

【解析】本题通过基因的分离定律相关知识,考查对分离定律的理解、获取信息和杂交实验的探究设计能力。(1)依据“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可推知,紫花应为显性纯合子,白花植株的出现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会是遗传引起(没有出现1/4的白花),也不会是环境因素引起(白花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另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因而5个白花品系只有一对基因为隐性纯合。若该紫色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CCDDEEFFGGHH(顺序可换),5个白花品系的基因型有8种可能,如:aaBBCCDDEEFFGGHH等。(2)依据题意,要确定该白花植株是5个白花突变品系中的一个,还是该紫花品系8个以内5个以外的显性基因突变产生。既然如此,只能是用该白花植株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若是前者,则会出现4个组合是紫花、1个组合是白花;若为后者,则所有组合均为紫花。

(1)科学家已从该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2)某同学大量种植…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3)若该紫色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4)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难度系数:0.10,第(2)问0.20,第(3)问0.07本题文字信息量较大,这些信息理论性强,信息之间又容易相互干扰,表现在:

32(6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次生土壤(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草丛常绿阔叶林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涉及群落的结构、演替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偏易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群落空间结构等知识,考查对动物分层的原因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1)常绿阔叶林被过度砍伐或火烧后,其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也能保留部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在生态系统中,一般来说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据此以及题中表格内容可知,草丛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最强,常绿阔叶林抵抗力稳定性最强。(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动物分层现象也更复杂。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习题:(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

。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

。(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

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细胞的

中。(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

等。(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

,原因是:

。乳酸菌比杂菌更为耐酸杀灭杂菌增加乳酸菌数量无氧呼吸细胞质温度腌制时间食盐用量乳酸菌数量增多,杂菌数量减少考查较细,如第(3)问考影响因素,难度:较易

【解析】⑴制作泡菜加入盐水可抑制微生物生长,煮沸可以杀灭杂菌,制作泡菜加入陈泡菜液,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可增加乳酸菌数量,加快制作泡菜的进程。⑵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即乳酸发酵,乳酸菌为原核生物,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中。⑶泡菜制作过程中,温度高、时间短、食盐用量低都会造成杂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⑷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关系是竞争,乳酸菌大量增加时,会抑制其他杂菌生长,原因是乳酸菌更为耐酸。本题通过考查泡菜制作的相关过程的基础知识,主要考查识记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判断能力。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阅读如下材料:资料甲:科学家将牛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中,得到了体型巨大的“超级小鼠”;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出转基因烟草。资料乙:T4溶菌酶在温度较高时易失去活性,科学家对编码T4溶菌酶的基因进行了改造,使其表达的T4溶菌酶的第3位的异亮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在该半胱氨酸与第97位的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了一个二硫键,提高了T4溶菌酶的耐热性。资料丙:兔甲和兔乙是同一物种的两个雌性个体,科学家将兔甲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移植到兔乙的体内,成功产出兔甲的后代,证实了同一物种的胚胎可在不同个体的体内发育。回答下列问题:(1)资料甲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常用

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的工具酶是

。在培育有些转基因植物时,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的作用是

。(2)资料乙中的技术属于

工程范畴。该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

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

的技术。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的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的

序列发生了改变。(3)资料丙属于胚胎工程的范畴。胚胎移植是指将获得的早期胚胎移植到

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另一个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成新个体的技术。在资料丙的实例中,兔甲称为

体,兔乙称为

体。显微注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或限制酶)DNA连接酶农杆菌可以感染植物,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蛋白质现有的蛋白质新的蛋白质氨基酸同供受一、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分析

【分析】本题通过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知识结合,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1)资料甲考查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和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工具酶。(2)资料乙考查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其含义。(3)资料丙考查胚胎工程的基本知识。一、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分析难度:较易二、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特点

1、立足教材,注重基础

2013年新课程卷Ⅰ全卷依托教材、立足教材,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选择题第1题考查tRNA作用、反密码子概念、酶合成场所,质基因作用等;第2题对比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第3题考查主动运输的条件、影响因素;第5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29(1)考查脂肪鉴定,30(1)考查胰岛素、葡萄糖跨膜运输方式,32题考查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稳定性及演替等相关知识,这些几乎都出自教材中的最基础知识。高考虽然是选拔性考试,但毕竟选拔性的题目数量有限,绝大部分仍然是一些基础题和中等题。

二、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特点

2、突出对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

2013年新课程卷Ⅰ全卷紧紧围绕高中生物主干知识、核心知识进行展开,突出对细胞成分、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细胞代谢、细胞增殖、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变异、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重点考查。二、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特点

具体见下表生物学科双向细目表(满分:90分)知识内容题序题型认知等级赋分说明细胞的结构、基因的表达1选择题Ⅱ6必修Ⅰ、Ⅱ细胞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2选择题Ⅱ6必修Ⅰ、Ⅱ物质出入细胞方式3选择题Ⅱ6必修Ⅰ中心法则及免疫4选择题Ⅱ6必修Ⅱ、Ⅲ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5选择题Ⅰ、Ⅱ6必修Ⅲ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6选择题Ⅱ6必修Ⅱ成分鉴定、细胞呼吸、光合作用29填空与分析Ⅰ、Ⅱ11必修Ⅰ物质出入细胞方式及血糖平衡30分析与简答Ⅱ10必修Ⅰ、Ⅲ基因突变及分离定律31分析与简答Ⅱ12必修Ⅱ群落的特征、演替及稳定性32填空与简答Ⅰ、Ⅱ6必修Ⅲ泡菜的制作39填空与简答Ⅰ、Ⅱ15选修Ⅰ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胚胎工程40填空与简答Ⅰ、Ⅱ15选修Ⅲ二、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特点

3、体现生物科学的理科特性及能力立意,凸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2013年的试题全部属于Ⅱ层次的试题有7道,其余5道试题Ⅰ、Ⅱ层次均有,而去年的试题单独的Ⅱ层次试题只有4道,Ⅰ、Ⅱ层次均有的有5道,另有3道属于Ⅰ层次的要求,因此,加大了Ⅱ层次的试题数量,提高了试题的整体难度,体现了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从而使高考的选拔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二、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特点

试题突出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题目设问巧妙,要求考生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的分析、综合、判断得出答案,并且试题的解答都需要严谨的思维过程。二、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特点

如:选择题第2、6题属于易错易混题,第2、3属于文字分析题,第4题属于图形分析题,第5题属于带计算的分析题,有一定的难度。第29题(2)考查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第30题(4)考查健康人进餐后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以及第31题遗传题,都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由于国家推行新课改已经有10年的时间,目前全国31个省市已全部进入新课改,最后进入的广西已推行新课改有一年时间,明年也是最后一年的大纲版高考试题,2015年也要顺利进入新课改高考,新课改的过渡期基本结束,高考的选拔功能开始加强。4、考查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宽,跨章节跨模块的考查较为突出二、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特点

选择题中第1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及基因的表达,涉及必修Ⅰ、Ⅱ两个模块的综合;第2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涉及必修Ⅰ、Ⅱ两个模块的综合;第4题考查中心法则及免疫,涉及必修Ⅱ、Ⅲ两个模块的综合;第5题虽然只涉及必修Ⅲ的内容,但覆盖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及能量流动诸多章节的内容,综合性较强。非选择题中,第29题考查脂肪的鉴定及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及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知识,跨必修Ⅰ的第2、5两章内容,综合性强;第30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血糖调节过程,跨必修Ⅰ、Ⅲ两个模块的内容,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第31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基因突变等知识,在必修Ⅱ模块内跨章节综合;第32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知识,在必修Ⅲ模块内跨章节综合;第40题考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及胚胎工程等知识,在选修3模块内跨专题综合。二、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特点

跨模块、跨章节、跨专题的频繁出现,反映出知识覆盖面的进一步拓宽,综合性的加强及难度的加大。不过,全卷12道题目中,最难的两道题应当是第29题(代谢题,0.53)和第31题(遗传题,0.41),所以,体现选拔功能的题目往往是出在代谢和遗传大题中。(1)2013年的试题紧密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这在多题中都可得到体现,如第4题关注人体疾病与健康、第5题涉及种群数量调查、第29题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含量变化、第30题考查人体物质运输及激素调节过程、第32题关注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恢复问题。5、重视对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2)展现人文关怀。试题中出现“填空二选一”模式,既让考生感受到生物的魅力和奥妙无穷,在考试中接受生命科学素养的再一次熏陶,同时又大大降低试题难度。如第29题(2)、第30题(3)、第32题(3);另外,非选择题的答案文字量普遍比较少,免去了繁杂的语言表述,有利于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上。二、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特点

(3)试题源于教材又略高于教材,是对教材知识的迁移深化,且迁移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创新。如第31题,不仅材料新颖独特,而且对考生的思维要求高,8对等位基因让考生首先在心理上产生了恐惧感,不敢下笔做题,同时“品系”这一新概念的出现又让考生束手无策,加之该题的文字信息量不小,这样难度陡增,成为最难的一题(0.1)。二、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特点

6、分值分布趋于合理必修1占分25分,约占总分值的28%;必修2的占分26分,约占总分值的29%;必修3的占分24分,约占总分值的27%。相对2012年必修3占分42分,今年下降18分;与此同时,2012年必修2仅占10分,今年提升到26分,增加16分。三个模块占分均接近1/3,趋于合理,也并不符合以往将选修3看作两个模块的情况。

2013年试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选修1或选修3中均未附带必修内容,选修1全部考查与泡菜有关的内容,选修3全部考查与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胚胎工程有关的内容,这与以往的命题风格不一致,这不应成为一个风向标。7、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好,梯度合理事实上,保持适度的难度是国家选拔性考试的需要!二、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特点

题号人均分(含0分卷)人均得分(不含0分卷)29(11分)5.125.2430(10分)6.06.2631(12分)2.343.8532(6分)4.244.3439(15分)9.3410.0140(15分)9.549.66总之,与2012年相比,试题保持了基本稳定,总体上体现了高考测试的持续性与创新性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稳、全、活、新、精、准”六个字。2013年试卷总体评价

1、稳:试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活中求快,展现时代性及选拔性

2、全:重视主干,突出能力,跨章节跨模块综合,知识面尽可能宽而全,难度适中,没有偏题和怪题出现,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及探究性二、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特点

4、新:试题创设新情境,以新颖的素材,独特的视角命题,显现高考试题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6、准:对学生认真仔细审题、科学准确表达、严密灵活思考要求较高,反映出高考的高标准要求及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二、2013年新课程卷Ⅰ生物试题特点

5、精:试题题干简洁(总字数2215个)、答案精练(总字数388个)、考向清晰,凸显高考过程中良好的人文关怀

3、活:试题命题技巧和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强调了生物作为理科课程的重要性,突出灵活性和开放性三、近七年新课程卷试题分析及2014年高考命题趋势选择题字数非选择题字数总文字数答案字数图表2007年65197116223372图0表2008年769109118604781图1表2009年727157323003626图0表2010年628173923673094图0表2011年682128219643713图1表2012年734201027342445图1表2013年757188826453885图1表均数707150822133564图、0.5表从上表可与看出,课改7年来文字量、图表量都在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选择题字数接近700个,非选择题字数在1500个左右,总字数在2200个左右,答案字数接近350个左右,图表总数平均约为4.5个。1、文字与题图数目的变化2013各省市卷图表曲线的数目山东卷10个(共12道题)广东卷12个(有1题有4个图)天津卷9个(共9题)四川卷9个(共11题)福建卷8个(共9题)浙江卷7个(共11题)图表曲线等形式,简洁、明了,非常适合用来对生物学内容的表达。2、新课标全国卷生物各模块分值及比例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一选修三分值比例分值比例分值比例分值比例分值比例20073438%1416%2730%1517%1517%20083337%1618%2629%1517%1517%20092730%1820%3236%1517%1314%20102427%1921%3842%1517%910%20114348%89%3337%1517%66%20122123%1618%4246%1112%1517%20132528%2427%2629%1517%1517%总计21611122410187平均3134%1618%3235.6%14.416%12.414%三本必修占分情况年份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分数必修中占比分数必修中占比分数必修中占比07年34分45%14分19%27分36%08年33分44%16分21%26分34%09年25+2分35%18分23%32分42%10年24分29%19分23%38分47%11年43分51%8分9%24+9分39%12年17+4分27%16分21%42分54%13年25分33%24分32%26分35%年平均28分37.3%16.4分21.9%30.6分40.7%全国新课标卷选择题考点盘点分析全国新课标卷1234562007内环境稳态1细胞1生态1调节1生态2细胞22008细胞3代谢1+实验1调节2内环境和稳态2遗传1生态32009细胞4代谢2跨膜运输1调节3调节4遗传22010细胞5代谢3代谢+实验2生态4调节5遗传32011跨膜运输2代谢4代谢5跨膜运输3调节6实验32012遗传4细胞6内环境和稳态3调节7调节8生态52013遗传5细胞+遗传7跨膜运输4免疫1次生态6遗传6新课标卷2829303132394007代谢1+实验1+生态1+实验2遗传1∕∕A.微生物1B.胚胎工程1

∕∕08代谢2+调节1+实验3遗传2+实验4∕∕∕37胡萝卜素的性质和提取138动物细胞培养109∕代谢3+实验5调节2遗传3生态2+实验640微生物241细胞工程210∕免疫1调节3+实验7生态3遗传437芳香油提取238细胞工程311∕代谢4细胞1+免疫2生态4遗传5微生物3生态工程1全国新课标卷非选择题考点盘点分析12∕代谢5调节4遗传6生态5+实验8组织培养1基因工程113∕实验9+细胞2+代谢6跨膜运输1+调节5遗传7+实验10生态6微生物4基因工程2+胚胎工程2选择题1.代谢9次2.调节8次3.细胞7次4.遗传6次4.生态6次5.内环境和稳态3次6.物质染色观察实验2次7.免疫1次非选择题1.实验10次2.遗传7次3.生态6次3.代谢6次4.调节5次5.微生物4次6.细胞工程3次7.基因工程2次7.胚胎工程2次7.免疫2次新课标全国卷近7年考点出现频率排序合计1.调节16次2.代谢15次3.遗传13次3.实验13次4.生态12次5.微生物4次6.细胞工程3次7.基因工程2次7.胚胎工程2次7.免疫2次新课标全国卷近7年考点分值排序合计1.调节138分2.遗传118

3.实验

163(包括分析实验)3.生态78

3.细胞674.代谢125

3、07~13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考点分布模块知识内容07080910111213出现频率合计总分分子与细胞细胞分子组成

1366446/733细胞结构632/79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616684/736细胞代谢22141312211171100细胞增殖6233/711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666

65/724总计34332724432125

模块知识内容07年08年09年10年11年12年13年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分子组成29.Ⅱ(1)-(4)11366639(1)4细胞结构29.Ⅱ(5)236161.4.121.3细胞代谢28.Ⅰ222.28.Ⅰ142.29.132.38(4)6+62.3.29.30(1)2529.113.29.30(2)19细胞增殖261622.3分化衰老凋亡66162634分33分27分24分43分21分25分必修1考点分布与分值

2007—2013年必修1考点内容内容总分年均分出现频率出现特点细胞代谢10014.3分

7/7多为大题,也有选择题物质出入细胞365.14分4/7细胞生命历程355.0分

5/7全为选择题中出现细胞分子组成334.7分

4/7细胞结构91.3分

3/7模块知识内容07080910111213出现频率合计总分遗传与进化基因的本质31/73基因的表达12632/721遗传规律、伴性遗传141061385186/774减数分裂32/73生物的变异6353/714人类遗传病0生物的进化0总计1416181981624

3、07~13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考点分布模块知识内容07年08年09年10年11年12年13年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必修2遗传与进化细胞基础

2.3分子基础

31.12

6.6

1.61.3遗传规律29.(1)(2)1429.Ⅰ106.6

32.1332.830.106.31.18变异遗传病

56

进化

14分16分18分19分8分16分24分必修2考点分布与分值

2007—2013年必修2考点内容内容总分年均分出现频率出现特点遗传规律7410.6

7/7多为大题,少数选择题遗传分子基础243.4

4/7多为选择题遗传细胞基础3

0.43

1/7变异6

0.86

1/7遗传病、进化0

0

未出现过模块知识内容07080910111213出现频率合计总分稳态与环境植物激素调节8963/723动物生命活动调节12621151122141101人体内环境与稳态662/712种群和群落69681486/751生态系统及稳定性9221245/729生态环境的保护622/78总计27263238334226

3、07~13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考点分布模块知识内容07年08年09年10年11年12年13年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试题分值必修3稳态与环境内环境稳态16

4

6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46

3

64.5.30214.5.29215.30(2)

123.4.30224.30.14植物激素调节

28.Ⅱ8

309

56

种群群落5

6

32(1)(2)(3)10

665.32(1)8生态系统3.28.Ⅱ932(3)131831.40(1)(2)2132

832(2)(3)4环境保护

66

27分26分32分38分33分42分26分必修3考点分布与分值

2007—2013年必修3考点内容内容总分年均分出现频率出现特点动物生命活动调节10114.4

7/7

10道选择题,

5道大题种群群落51

7.3

4/7生态系统29

4.1

6/7植物激素调节23

3.3

3/7内环境稳态12

1.7

2/7全为选择题环境保护8

1.1

1/7

化学元素、蛋白质、细胞结构、还原糖的鉴定、脂肪的鉴定、课本实验、物质跨膜运输、分泌蛋白、渗透、酶、细胞呼吸、光合作用、有丝分裂、分化衰老癌变凋亡、

DNA的结构、基因的表达、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伴性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稳态、反射、兴奋的传导与传递、动物激素调节、水盐平衡、免疫、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功能、生长素实验、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丰富度的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环境保护。(1)前7年中出现过的知识点有40个:由前7年高考看2014命题趋势植物激素调节(0.43)、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0.57)、生物的变异(0.43)、生态系统及稳定性(0.71)(3)7年中出现频率接近及超过0.5的考点有(4个)通过细分可以看出,3本必修教材总计考点并没有超过40个,而且反复考的有6个,经常考的有4个,如果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这40个考点,并重点掌握了这10个常考点,必考部分(75分)拿60分不成问题!(2)7年中每年或几乎每年必考的知识点有(6个)①必修1模块: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代谢、细胞的生命历程;②必修2模块:遗传的基本规律;③必修3模块: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免疫)、种群和群落由前7年高考看2014命题趋势(4)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代谢、遗传规律、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种群和群落等主干知识依然是考试重点。难度较大的试题依然集中在细胞代谢和遗传两个大题上。试题新颖,独特。

(5)水和无机盐、ATP、人类遗传病、生物进化及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染色体变异、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从来没有出现过,尽管相对来说显得次要,但仍需要引起高度注意与重视,是最有可能命题的地方,因为高考是按双向细目表检查命题点的,是命题的重要依据。

由前7年高考看2014命题趋势

(7)从2008年选修题目中开始出现必修内容(细胞癌变、膜的选择透过性、细胞增殖、酶的特性、免疫等),2009年选修三中出现细胞分化、癌变;2010年出现光合强度变化;2011年出现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到2012年开始在选修一中出现必修内容(化学元素及实验的变量分析。这反映出一个趋势:选修带必修。而且有向选修一中带必修内容的发展趋势。尽管2013年选修没有带必修,但不影响这个趋势。(6)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生命历程、基因的表达、种群群落等依然是选择题命题重点。非选择题中细胞代谢要特别注意“酶”及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遗传定律则特别注意染色体变异与减数分裂的综合及人类遗传病。由前7年高考看2014命题趋势模块知识内容07080910111213出现频率合计总分生物技术实践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150.1415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1515150.4345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110.1411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15150.2930总计151515151511863、07~13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考点分布

微生物培养与应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是考试重点。但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果酒、果醋及腐乳的制作)及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花药的离体培养)需引起特别注意。极有可能仍然是与必修教材的结合,也可能选修1内跨专题综合。模块知识内容07080910111213出现频率合计总分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基因工程15120.1715细胞工程15490.528胚胎工程15930.3324生物技术安全和伦理生态工程50.175总计1515139515723、07~13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考点分布生物技术安全和伦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仍有可能是跨专题的综合。年份07年08年09年10年11年12年13年题号282、28Ⅱ、29Ⅱ29⑵、32(1)(2)3、29⑴⑵、30632、3929(1)31(2)分值25分21分15分15分6分14分8分比例33.3%22.7%20%20%8%16%9%4、07-13年高考实验必修统计年份实验内容占分比例2007年1个非选(写设计思路、提出开放式研究课题)25分27.8%2008年1选、2非选(①拟定课题名称、确定观测指标及影响因素;②运用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解决物质分离的实验问题,包含写设计思路、回答分离原理)26分28.9%2009年2.5个非选:①写实验思路;②检测基因中是否存在内含子的实验分析;③生态实验装置的选择及分析24分27%2010年1个选:观察质壁分离、RNA和脂肪实验材料选择2.5个非选:①免疫实验分析;②生长素实验解释原因、预测结果,得出结论;③标志重捕法计算26分29%2011年1+2个选、0.5非选:研究小鼠接受AKP刺激后抗体变化24分27%2012年2.5非选:①遗传实验设计结果预测及分析;②生态模拟探究实验;③探究6-BA和IAA对组培影响26分28.9%2013年2个选择、1.5非选(①探究种子萌发中干重及脂肪含量变化实验;②遗传实验设计32分35.64、实验(包括分析实验)在试卷中的分值、比例与老课程卷相比,总体上看,实验设计有较大变化:大题化小,分值减少,文字量减少,尤其是要学生书写的文字量大幅减少,试题难度可能也有所降低。主要是一些填空。虽然如此,不能认为实验不重要,事实上,如果把实验分析题算进去,高考实验分值并没有降低,还有增加的趋势。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很多高考题目的素材都来源于课内外科学家的实验,依据他们的实验结果结合中学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命题。例如:就必修3中动植物激素调节这一个知识点来看,与此有关的高考实验题目就不少:2013全国课表卷Ⅰ30题考查胰岛素作用机理方面的内容;Ⅱ卷29题考查有关赤霉素、胚、α-淀粉酶的实验分析;还有2012北京卷29题;2011江苏卷30题、浙江卷30题;10年薪课表卷30题、天津卷第8题、海南卷21题等。13年实验题

(13全国卷∙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A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考查:验证遗传定律的实验分析13年实验题(13全国卷∙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13全国卷∙29)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

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

色的脂肪微粒。(2)----(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

。13年新课程卷实验题考查:物质鉴定、实验条件分析13年新课标卷实验题(13全国卷∙31)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下列问题:(1)----(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该实验的思路

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考查:遗传实验设计12年实验题

(12全国卷∙32)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2)----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考查:生态部分模拟探究实验12实验题

(12全国卷∙39)为了探究6-BA和IAA对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体再生丛芽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MS培养基中加入6-BA和IAA,配制成四种培养基(见下表),灭菌后分别接种数量相同、生长状态一致、消毒后的茎尖外植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m),以及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n),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1)按照植物的需求量,培养基中无机盐的元素可分为

两类。上述培养基中,6-BA属于

类生长调节剂。(2)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3)从实验结果可知,诱导丛芽总数最少的培养基是

号培养基。(4)为了诱导该菊花试管苗生根,培养基中一般不加入

(填“6-BA”或“IAA”)。

培养基编号浓度/mg·L-1m/%n/个6-BAIAA10.5076.73.120.177.46.130.266.75.340.560.05.0【考查】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11年实验题:(11全国卷∙6)下表中根据实验目的,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考查:教材学生实验10年实验题

(10全国卷∙30)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将茎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后,浸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茎段的半边茎会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弯曲角度(α)如图甲。α与生长浓度的关系如图乙。请回答:

(1)从图乙可知,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茎段半边茎生长产生的弯曲角度可以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原因是_____

(2)将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半边茎的弯曲角度,从图乙中可查到与对应的两个生长素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生长素的真实浓度,有人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另取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其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半边茎的弯曲角度将得到。请预测α2与α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____

。考查: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10年实验题

(10全国新课标卷∙31)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1)----

(2)----

(3)----

(4)----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09新课程卷·29)请回答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问题:⑴┉

⑵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H2O,还是来自CO2?请写出简单实验思路证明你的结论。【考查】实验设计能力09年实验08实验题

(08全国卷∙2)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B)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考查】科学家经典实验(08全国卷∙28.Ⅱ)在用生长素促进某植物枝条生根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枝条生根情况不一,分析其原因,认为可能与生长素的浓度有关。请据此拟订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及相关研究中的观察指标和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课题:探究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枝条生根的影响观察指标:生根数量(或长度)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生长素的浓度(合理都给分)08实验题【考查】实验设计08年实验题(08全国卷∙29Ⅱ)已知蛋白质混合液中硫酸铵浓度的不同可以使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析出(或沉淀),随着硫酸铵浓度增加,混合液中析出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增加。下表是某蛋白质混合液中的不同蛋白质从开始析出到完全析出所需要的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范围。请据表回答:⑴若只完全析出甲蛋白,混合液中最合适的硫酸铵浓度应为

。⑵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达到30%,会析出若干种蛋白质,它们分别是

。⑶通过改变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

(能、不能)从混合液中得到所有的、不含有其他蛋白质的乙蛋白,原因是

。⑷简要写出从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分离出全部丁蛋白的实验设计思路。⑸如果蛋白质析出物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硫酸铵,可用半透膜除去析出物中的硫酸铵。用半透膜能除去析出物中硫酸铵的原理是

。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析出的蛋白质

15~20甲蛋白

23~30乙蛋白

25~35丙蛋白

38~40丁蛋白【考查】分析实验、写实验设计思路及原理【分析】该题起点高,作为必修部分考题,所考查的知识可以说不是中学的范畴,只能在必修1P23“与生活的联系”栏目中找到这样一句话:“在鸡蛋清中加入一些食盐,就会看到白色的絮状物,这是在食盐的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兑水稀释后,你会发现絮状物消失”。该题是一个典型的考查学生能力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以下能力:(1)从文字和表中阅读和理解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2)分析问题的判读、逻辑推理能力;(3)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4)语言表述能力(最后2问不易表述清楚)

(07全国卷Ⅰ)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3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