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2022年高考真题探究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_第1页
从2021-2022年高考真题探究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_第2页
从2021-2022年高考真题探究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_第3页
从2021-2022年高考真题探究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_第4页
从2021-2022年高考真题探究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Ⅰ01信息类文本阅读

——探究高考真题,明确备考方向启航课2023高考一轮复习内容索引启航课了解文类特征,明确备考方向任务一信息的理解与推断任务二行文思路与技巧的分析任务三信息的整合与比较任务四信息的迁移与应用特殊任务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整本书阅读010203040506

信息类阅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途径。在部编新教材中,信息类阅读涉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五个任务群31篇文本和《乡土中国》。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我们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高考对信息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的要求,均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对应点。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信息类阅读能力的要求有:在熟悉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考情微观2022与2021信息类文本命题规律探究2022年信息类文本阅读题目特点:1.综合性、情境性较强,考查的能力层级较高。本题考查运用文中观点分析文外观点(新高考为分析社会现象),需要找准原文理论,并对题干对象作对点分析。2.解答时要会拆解题干,全面有序。3.借题目考查了考生对理论逻辑性的掌握。4.答题有关键词意识。学生作答易出现材料观点判断不准确、分析不对应、答案不全面不条理的问题。2023年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方向1.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发展新动态、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等均需引起关注.2.加强具有学术性的、有深度的、有逻辑性的文章的训练。尤其新教材中《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内容的设置,使读懂学术类文本更加重要。3.阅读时要注意整体把握,从宏观上把握材料的共性和制置。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4.突出对论述文等不同文本文体特征的研究.要仔细区分不同题型,夯实相关的文体知识点:如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论证语言、论证结构等;要继续加强对文本信息的概括、理解分析、逻辑推断能力训练。5.注意阅读和语用融合考查,重视突出情景与运用题目的联系。夯实基础一、了解文类特征信息类阅读要求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一)了解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1.论述类文本的种类分类概

念特

点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政论文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术性文章。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分类概

念特

点文艺评论是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一种文体。文艺评论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的议论、评价,提高读者的阅读、鉴赏水平。这类作品观点鲜明,经常旁征博引,引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各种材料论证观点。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还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时评是评论时事的一种文体。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也可以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叙议结合。分类概

念特

点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书评采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其写作目的是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2.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表述为一句话。它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有的放在结尾,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就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使论点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称为事理论据。论据要求真实、典型,必须能够证明论点。(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而言,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直接论证的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法;间接论证的方法有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三要素关系如下:(二)了解实用类文本的基本特征实用类文本中的材料,多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同一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实用性明显,易于比较。从近年试卷看,这类材料主要节选自消息、通讯、访谈、报告、科普文章等。现就这些体裁的特点概括说明如下:1.消息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体裁。消息的特点是真、短、快。它一般具备新闻六要素。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组成。2.通讯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从内容上看,通讯侧重于写人或记述新闻事件,对新闻事实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从表达方式上看,通讯可以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通讯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3.访谈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的对象多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事件当事人,具有专业知识或拥有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观点准确、深刻,材料真实、可信是访谈的特点。4.报告报告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文章。一般分为情况调查、经验调查、问题调查。5.科普文章科普文章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它的适用面很广,既有“小题大作”的,也有“大题小作”的。它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社会生活联为一体。二、掌握阅读技巧“三步六边”,速读信息类文本第一步,边浏览,边勾画——把握文本主要内容1.标注关键词句关键词表示范围、程度的频率词,时态词,指代词,肯否词,关联词,顺序词,总结词,概念词等。内容句①能揭示文章题旨、中心论点的语句;②每一个段落中能概括段意的语句;③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结构句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2.勾画论据句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示比较、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第二步,边思考,边梳理——为答题做准备1.从局部把握分析段落内部、段落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对比等。2.从文本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如总分结构、层进结构、对照结构、并列结构等。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在思考与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概括:比较材料内容的异同、观点的异同,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读文示范(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真题文本雕塑《拉奥孔》

读文策略第一步,边浏览,边勾画对于关键词句的标注见原文,“□”代表关键词语,“

”代表关键句子。

第二步,边思考,边梳理材料一:第①段:由莱辛的《拉奥孔》,提出中心论点,即“诗画异质”。第②~③段:阐述了莱辛提出“诗画异质”观的缘由,即要解释史诗与雕像的几个重要的异点。第④~⑤段:接续前面提到的“异点”,举例阐明了“诗画异质”的表现,即在人物的表情、大蛇缠身的部位、人物穿衣情况方面存在不同。第⑥~⑧段:引用莱辛的言论得出了“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这一结论,并举例对这一结论进行了说明。第⑨~⑩段:结合“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等可知,作者基于“诗画异质”论述了其相对性的一面。材料二:第①段:首先指出莱辛“诗画异质”的观点,然后指出中国古人也有类似的阐述,并用陆机和邵雍的诗文加以证明。第②段:首先指出莱辛的观点更透彻深细,接着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材料一侧重于纵向展开,从缘由、推论到结论,深入阐释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说。材料二侧重于横向比较,把莱辛的“诗画异质”说与中国传统文论相对照,在对照中进行相互印证。真题试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答案

A

解析

A项,“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曲解文意。原文材料一第①段为“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原文是说莱辛用丰富的例证和动人的雄辩来说明诗画并不同质,但这不能证明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答案

C

解析

A项,材料一只是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也就是说绘画与诗歌的适用对象不同,选项中“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说法绝对。B项,“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知,后人是可以根据画作推想出所画对象的动作过程的。D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指诗画之间的渗透与相融,而沈括对唐代王维传说的质疑意在表明图画在表达时间的承续方面存在局限,二者并没有关系。所以并不能因这个质疑就否定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3分)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答案

D

解析

A项,评判的是好诗的标准。B项,强调的是“异迹而同趣”,说明的是文与画的联系。C项,强调的是诗与画的结合。D项,能支持莱辛的观点,图画画出的是一瞬间的场面,诗歌描绘的是动作的过程。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然后对材料内容进行梳理,分清材料层次,最后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概括即可。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

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解析

解答此题,需在理解莱辛“诗画异质”观的基础上作答。“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用诗叙述动作,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即点明了画在叙述动作方面有局限,作答时结合原文中的“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止能画一声”等,对此进行解读即可。新题热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

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究竟是在叙事链条的哪一环节可能插上图像呢?可以说,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这种解释也可以得到现象世界的确证。例如小说插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同一部小说不仅会有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插图,不同版本的插图在数量、大小、形制、笔法等方面会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关键性母题在所有版本中都不会缺少,只要它还能算得上是一种“插图本”。例如,“拳打镇关西”“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等《水浒》母题,“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羽释曹操”等《三国演义》母题,“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西游记》母题,“宝黛初会”“元春省亲”“宝黛读西厢”等《红楼梦》母题。作为一种普遍而不是个别的小说插图现象,不同版本为什么会选择同样或类似的母题呢?小说阅读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蕴丰富复杂,许多细微处难以明确言传。由于文本书写没能表达出应该表达的全部,于是,各种插图本便有了对于“图说”的共同邀请。在这一意义上,插图承担了超语言的部分功能,可谓“盖圣人立象以尽意。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画之中,隐木栝遐渺”。之所以需要在“节点”插图,就是要借助图像的明见性将其照亮,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当然,插图对叙事褶皱的光照不可能与现场活现同日而语,但因为图像再现“就是对一种在场的再创造,即使这种再创造的产物是它的纯粹幻想的对象”,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以明见性使其在受众心目中重新苏醒。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还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尽管二者都属于“文学图像”,都是语言表意的图像再现,但是它们的再现方式却明显不同。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但不是诗意和诗篇的整体再现,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充其量不过是诗意的图像“例证”。诗意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所指不具唯一性,“诗”和“图”之间的对应可能发生错位与滑动,如果遮蔽诗意图的题款(文字标识),就可能被误解为其他相似或相近的母题。就像武元直的《赤壁图》,画心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不看款识就无法使观者联想到“东坡赤壁”,无论前(后)《赤壁赋》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说插图则完全不同:“拳打镇关西”不可能与“武松打虎”相混淆,尽管都是英雄气概的图赞;“桃园结义”迥异于“三顾茅庐”,尽管都是情义母题的图像再现;“大闹天宫”不同于“三打白骨精”,尽管它们的主角同是孙悟空;“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完全是两码事,尽管故事中的人物多有相重;如此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小说插图在叙事链条上具有相对精准的定位,不可能游离叙事本身而独立存在。小说插图就是这样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链条中,这是其不同于诗意图等其他文学图像的重要特点。(摘编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材料二

“十七年”小说的插图不仅仅再现了小说故事的风云变幻,更是作者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插图截取的都是小说文本中最富有意义的人物情节、故事内容、重点场景,对此进行可具阐释性的符码转换,进而补充文本的意义想象,延伸拟想读者和现实读者的文本接受,从而填充小说文本中的空白,补充文字的意义形象。任大星的小说《野妹子》的封面画和插图画都是由著名插画家董辰生所绘,生动传神地画出了一个戴着银项圈却成为小革命者的乡间女孩的纯真与机灵,以至作者任大星在《再版后记》谈到封面插图很是兴奋:“董辰生同志为它所作的封面,我实在太喜欢了!它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比我这只拙劣的笔所能做到的,超出很多。”又如柯岗的小说《逐鹿中原》由作家出版社1962年2月出版第1版,其封面是由邹雅雕刻的木刻,内容颇为震撼,炮弹轰炸引起烟雾弥漫和气浪掀天,而战士们却在这种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新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再版该小说,正文中的木刻插图颇具吸引力,例如第三幅,刘邓大军攻打国民党军官康泽扼守的襄阳城,肖红军和战友们用炸药炸掉了西城门半边城墙,然后千军万马穿过城墙,气势恢宏,其滚滚硝烟与战士英雄形象相互辉映。(摘编自龚奎林《“十七年”小说的图像叙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小说插图为典范的整个叙事插图,在叙事链条中可能插上图像的环节是文本叙事的“褶皱”处,这一说法完全合乎学理。B.从阅读经验来看,不同版本的小说插图选择的同样或类似母题,都是故事情节的“关键”或者说是情节链条上的“节点”。C.将小说插图定位在册页的叙事褶皱处的原因,一是插图能承担超语言的部分功能,二是可将叙事插图与诗意图像区别开来。D.“十七年”小说的插图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阐释和编码,从对文本的截取转换和作用等方面体现了图像对叙事的明见性。答案

A

解析

“这一说法完全合乎学理”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对于这一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确切的说法;我们将其落实到文本叙事的‘褶皱’处,当是一个恰当的、合乎学理的解释”可知,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于图像再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召唤默存的叙事踪迹,因此其对在场的再创造性能够重现被册页褶皱所隐匿的活现的在场。B.诗意图是诗歌的图像修辞,只是撷取了其中的“诗眼”,一幅“明月松树图”,能让人想到诗句“明月松间照”,也可以是“明月青松枝”。C.《红楼梦》中“宝黛初会”与“元春省亲”的插图中所绘的人物多有相重,但表现的是两码事,源于小说插图不具有独立存在性。D.董辰生画的封面插图,被小说作者认为“把我头脑中的野妹子,鲜明、生动地形象化了”,说明小说插图的表现力高于文字叙事。答案

B

解析

A项,根据材料一中“之所以需要在‘节点’插图,就是要借助图像的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