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复习提纲_第1页
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复习提纲_第2页
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复习提纲_第3页
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复习提纲_第4页
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复习提纲2011-2一、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一)、洛克的民主思想(17世纪末)1、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复曲折,1688年的“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2、著作:《政府论》;3、目的:捍卫革命成果,为“光荣革命”、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及资本主义新秩序进行辩护。4、思想:①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并把人权概括为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②主张实行法治以保护人民的自由权利。③提出分权的政治原则:为了防止政府侵犯人权,需要限制政府的权力,实行分权。5、意义:洛克提出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对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及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卢梭的民主思想(18世纪)1、背景:18世纪初,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社会矛盾尖锐;法国启蒙运动兴起。2、著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3、目的: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开启和激发人们摆脱愚昧无知,获得自由解放。4、思想:①提倡自然权利学(天赋人权),主张人生而自由;②追求平等社会(首要目标),不仅要求法律上的平等,而且主张经济上的平等。③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制;④否定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⑤主张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5、意义:①卢梭的著作和民主思想,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人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思想武器;②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后来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檄文《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③并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根据,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④鼓舞了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二、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一)、《独立宣言》(1776年)1、背景:①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传播,它为北美《独立宣言》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②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英王的残酷和暴虐,使争取独立成为殖民地人民共同的目标。③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2、目的: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国家独立。3、内容:第一部分:阐述宣言的目的。第二部分:高度概括了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的思想,阐述了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理论根据,阐述新国家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历数英国压制北美的罪状。第四部分:庄严宣告独立。4、思想:平等与天赋人权(自然权利)、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人民革命权利等。5、评价:(1)意义:①《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它使启蒙思想首次贯彻到建立近代国家的政治实践中。②反映了北美人民独立的愿望和要求,成为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③强化了美国人民的法治观念,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④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的原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成为法国《人权宣言》的蓝本。⑤对亚洲、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有深刻的影响。(2)局限性:①删去谴责奴隶制的内容,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②天赋人权也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及妇女。(二)、《人权宣言》(1789年)1、背景: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②法国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③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独立宣言》)。④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大革命爆发。⑤1789年制宪会议制定了著名的《人权宣言》。2、目的: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将人权、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原则固定下来。3、思想基础: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4、内容:核心内容是阐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和依法治国的主张:①“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②“自由、财产、安全、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③公民有言论、出版等等自由;④私有财产是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利;⑤法律为公共意志的体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⑥国家的最高权力来自人民,“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5、体现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天赋人权原则、自由和平等原则、国家分权原则、权利保障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治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6、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7、评价:(1)意义:①它是法国大革命的旗帜,成为法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促进了大革命的深入发展。②它将启蒙思想发扬光大,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打击封建制度,限制王权和进一步启发人民的革命意识起了巨大作用。③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其它很多国家民主思想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2)局限性:它所规定的平等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上的平等,是用来代替旧的封建等级制的新的不平等。(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1、背景(1)时代背景:①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②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2)理论来源:法国的启蒙思想(3)现实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3、主要内容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1)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性质。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2)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以国会成立之日解散,其职权由国会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复议一次”。第六章“法院”,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3)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4、特点:(1)削弱了总统权力,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2)扩大参议院的权力,增加了制衡力量,加强了对总统的监督。(3)为了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5、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6、评价(1)历史进步性①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中华民国是新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②破除了清朝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桎梏,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它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利益,是当时亚洲一部最优秀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2)历史局限性:对外没有明确规定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则没有规定平均地权。三、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一)、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末)1、背景:①经济原因: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日益发展中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②政治原因:社会等级对立严重,阶级矛盾尖锐。③思想准备:法国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④外部影响: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⑤内部危机:路易十六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危机严重。2、导火线: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资产阶级和人民与国王展开斗争。3、过程:(1)革命的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原因:路易十六准备武力解散制宪会议。)(2)大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当政时期:①时间:1789年7月14日—1792年8月。②阶级属性: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③权力机关:制宪会议→立法议会。④措施:A、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B、制宪会议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C、进行对外战争,反对外来干涉,战争初期阶段,对法国而言是正义战争。⑤统治结束:A、标志: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攻占王宫,推翻君主政体制度。B、原因:面对国内外旧势力的进攻,君主立宪派显得软弱无力,甚至走向人民的对立面。(3)吉伦特派统治时期:①时间:1792年8月—1793年6月。②阶级属性: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③权力机关:立法议会→国民公会④措施:A、进行对外战争:1792年9月瓦尔密战役胜利,鼓舞了人民的斗志。B、成立共和国:1792年9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C、1793年初,处死国王路易十六,民主力量取得决定性胜利。⑤统治结束:A、标志:1793年5月底6月初,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起义。B、原因: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第一次反法联盟威胁法国;国内王党分子在法国西部地区暴乱;(4)雅各宾派专政时期:①时间:1793年6月—1794年7月。②阶级属性: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③权力机关:国民公会。④措施:A、实行恐怖政策:在挽救共和国和拯救革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为后人所批评。B、对外战争:发布总动员令,征集军队,1793年底赶走外国干涉军。⑤统治结束:A、标志:1794年7月,国民公会中的反罗伯斯庇尔派发动热月政变。B、原因:国内外形势好转情况下,雅各宾派矛盾逐渐暴露并分裂。(5)大革命的结束:1794年7月,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统治,大革命的高潮过去了,但不意味着革命失败,后建立了代表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热月党人的统治。(二)、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1、过程:(1)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①建立:1792年,由国民公会通过法案,废除王权,建立法兰西共和国。②演变过程:历经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党的督政府、拿破仑为首的执政府等阶段③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2)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1804---1815)①建立原因:A、法国许多人企盼出现一个强人政权,对内稳定政局,对外抵抗外国的干涉。B、拿破仑以其军事威望和才能。②建立过程: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执政府,实行军事独裁。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③政体:资产阶级独裁帝制④结束:1815年6月22日(3)波旁复辟王朝:(1815---1830)①建立过程:1815年,欧洲反法联盟打败拿破仑,拿破仑被迫退位。在欧洲反法联盟的支持下,波旁王朝复辟。②政体:封建君主专制(4)七月王朝:(1830---1848)①建立过程:1830年爆发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路易·菲利浦被推上王位,建立“七月王朝”。②政体:君主立宪制(5)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①建立原因:A、七月王朝拒绝进行政治改革,民主权扩大只限于中上层资产阶级,残酷镇压工人,阶级矛盾尖锐。B、1847年欧洲农业歉收,人民生活困难,社会矛盾激化。C、根本上是代表法国金融贵族利益的七月王朝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过程:1848年爆发二月革命一举推翻七月王朝,宣布成立共和国。③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5)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①建立原因:A、借助拿破仑·波拿巴的威望,获得法国农民的支持。B、前两次共和制都未能带来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人们对共和制失望,君主派势力加强。②过程:A、1848年,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总统。B、1851年,发动军事政变,解散议会,建立独裁统治。C、1852年,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恢复帝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自称拿破仑三世。③政体:资产阶级独裁帝制④结束原因:A、根本原因:帝制不符合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法国人民要求民主政治的要求,根本的是工业革命的发展。B、1870年,普法战争中失败,拿破仑三世被俘。(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①建立过程:A、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建立第三共和国。B、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C、由于君主派内讧和共和派的努力,至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共和制最终确立。②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2、共和制最终确立:(1)标志: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2)原因:①君主派内讧。②共和派与巴黎人民的努力。③根本:君主制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工业革命的发展,法国人民要求民主政治。3、特点及原因:(1)特点: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2)原因:①法国的革命有其深刻性,使传统势力的反抗特别明显。②法国有近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历史,封建主义在法国根深蒂固,君主复辟传统势力相当强大。③资产阶级内部派别多,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有限。④法国小农经济发,小农意识成为君主制复辟的温床。4、认识:①民主力量与专制斗争具有长期性、曲折性的特点。②共和制的建立是进步力量长期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的恩赐。③民主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四、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一)、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1、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产生的背景:(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中国人改变观念,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3)西学的不断传播和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4)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康有为的民主思想:(1)内容:①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②认为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的儒家孔孟学说中已充分体现;③用进化论的观点重新把古代儒家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说”进行解释;④坚持渐进变革,主张只能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2)特点:①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思想的合理性;②鼓吹西方的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早已存在;③用儒家语言论证了变法必须坚持渐进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扬变法改良。3、梁启超的民主思想:(1)内容:①提出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②提出“新民”的思想,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③认为世界各国政体分“君主国”和“民主国”两种,比较而言,君主立宪制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政体。(2)特点:①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紧密结合起来;②把“申民权”和“广民智”联系起来。4、孙中山的民主思想A.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1)内容:①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②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核心部分。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③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2)进步性:三民主义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3)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B、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1)内容:①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②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③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经过这样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便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最大特点就是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它也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3)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C、五权分立学说:孙中山还把西方三权分立的学说发展为五权分立学说。五权除了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权以外,还包括考试权与监察权。(二)、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20世纪初)1、改良与革命的论战(1)中心: 围绕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展开,即革命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等。(2)实质: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进行的论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影响:①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民主建设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没看到君主专制势力的顽固。②革命派:主张民族民主革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日益占上风,有力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但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反动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警惕。(4)补充:改良派的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的主张:民主共和。①支持君主立宪的原因正如严复、康有为、梁启超所言,民主的进程应该是渐进的,因为当时中国民众的政治素质普遍很低,不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很难达到民主共和国家公民的要求在一个有两千多年君主专制传统的国家,君主代表了一种秩序。如果一夜之间君主被废除,而又不能出现一个新的强人政治,国家会就此陷入混乱状态。法国大革命如此,中国辛亥革命也如此。②支持民主共和的原因1898年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很快就被清政府扼杀,事实证明君主立宪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晚清政府多次丧权辱国,已经沦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要想摆脱列强入侵,就只能进行彻底的革命民族民主革命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2、清政府的反应—《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1908)(1)背景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使清朝统治者感到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②日俄战争中“立宪的”日本战胜了“专制的”俄国的刺激;(2)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3)内容:①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②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等自由③皇帝的权利很大,如大纲宣布皇帝有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议院、政府、法院只能协助。(4)影响:①积极:《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因为大纲虽然规定皇帝有很大的权利,但君主的权利毕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相对于以前的君主专制而言,是有进步的。②消极:大纲暴露出满族贵族借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的险恶用心,在中国宪政建设方面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纵观以后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做法可谓如出一辙。但它毕竟是清朝实质性宪政改革的开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在中国宪政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5)结果:立宪派的彻底失望——“皇族内阁”,清政府不但没像所想的那样消除矛盾,还处于风雨飘摇中,革命已是大势所趋3、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4、共和政府的雏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1)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2)意义:成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宣告了2000多年的帝制的终结,(3)弱点:缺乏反帝勇气,没有触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5、共和制建立的标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6、帝制的终结: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思考:为什么一部专门用来限制袁世凯专权的《临时约法》却不能限制袁的专制乃至复辟?民主环境很不完善民众的公民意识差。例如唐绍仪内阁辞职时,国内各方没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各级地方机构中,政治权利基本控制在旧官僚、旧士绅手里列强干预,如日本迫使中国签署《二十一条》袁世凯拥兵自重,权欲熏心(例如暗杀宋教仁、公开复辟帝制)7、进行二次革命:(1)原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刺杀宋教仁。(2)经过:1913年孙中山、黄兴、李烈钧发动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北洋军强大,最后被镇压。8、发动护国运动:(1)原因:由于袁世凯复辟帝制,出卖国家主权,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2)经过:1915年孙中山《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发动护国战争。由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讨袁斗争得到广泛支持,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6月6日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9、反对张勋复辟:袁世凯死后,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行复辟,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复辟,维护民主共和制。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进攻北京,张勋复辟失败。10掀起护法运动: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