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_第1页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_第2页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_第3页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_第4页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1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会利用这些定理计算和证明一些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体会数学中转化思想方法的应用。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定理的证明,体会证明方法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难点:如何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问梳理:

学问点1:等腰梯形的性质1

(1)文字语言: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2)数学语言:

在梯形ABCD中

∵AD∥BC,AB=CD

∴∠B=∠C

∠A=∠D(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

(3)本定理的作用:在梯形中常用的添加辅助线——平移腰,可以把梯形化归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利用平行四边形及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学问点2:等腰梯形的性质2

(1)文字语言: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数学语言:

在梯形ABCD中

∵AD∥BC,AB=DC

∴AC=BD(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

(3)本定理的作用: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以及平移其中一条对角线化梯形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解决有关线段的相等和垂直。

学问点3:等腰梯形的判定

(1)文字语言: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数学语言:在梯形ABCD中∵∠B=∠C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本定理的作用:在梯形中常用添加辅助线——补全三角形把原来的梯形化为两个三角形

(4)说明:

①判定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通常有两种方法:定义法和定理法。

②判定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般步骤:先判定四边形是梯形,然后再判定“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典型例题】

例1.我们在讨论等腰梯形时,经常通过作辅助线将等腰梯形转化为三角形,然后用三角形的学问来解决等腰梯形的问题。

(1)在下面4个等腰梯形中,分别作出常用的4种辅助线(作图工具不限)

(2)在(1)的条件下,若AC⊥BD,DE⊥BC于点E,试确定线段DE与AD,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1)略。

(2)DE=(AD+BC)

过D作DF∥AC交BC延长线于点F

∵AD∥BC,∴四边形ACFD是平行四边形

∴AD=CF,AC=DF

∵AC=BD

∴BD=DF

又∵AC⊥BD,∴BD⊥DF即△BD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E⊥BF,则DE=BF,

∴DE=(BC+CF)=(BC+AD)

例2.如图,铁路路基横断面为等腰梯形ABCD,已知路基AB长6m,斜坡BC与下底CD的夹角为60°,路基高AE为,求下底CD的宽。

解:过点B作BF⊥CD于F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BC=AD

∵BF=AE,BF⊥CD,AE⊥CD

∵Rt△BCF≌Rt△ADE

在Rt△BCF中,∠C=60°

∴∠CBF=30°

∴CF=BC即BC=2CF

∴BC2=CF2+BF2

即∴CF=2

∵AB∥CD,BF⊥CD,AE⊥CD

∴四边形ABFE是矩形

∴EF=AB=6m

∴CD=DE+EF+CF=AB+2CF=6+2×2=10(m)

例3.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B∥DC,AD=DC=CB,AD、BC的延长线相交于G,CE⊥AG于E,CF⊥AB于F

(1)请写出图中4组相等的线段。(已知的相等线段除外)

(2)选择(1)中你所写的一组相等线段,说说它们相等的理由。

解:(1)DG=CG,DE=BF,CF=CE,AF=AE,AG=BG

(2)证明AG=BG,因为在梯形ABCD中,

AB∥DC,AD=BC,所以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GAB=∠GBA

∴AG=BG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要留意转化的思想方法,有关等腰梯形的问题往往通过作辅助线将其转化为更特别的四边形和三角形,常见方法是平移腰,延长腰,作高分割,平移对角线等方法。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2

一、学生学问状况分析

学生的学问技能基础:学生在初二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开平方,知道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会利用开方求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并且也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经受了用估算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过程,初步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历基础:在相关学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受了用计算器估算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解决了一些简洁的现实问题,感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作用,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学习了估算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产生用简洁方法求其解的欲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受了许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肯定的合作学习的阅历,具备了肯定的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且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而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当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本课《配方法》内容附属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此务必服务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受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看法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用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理解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经受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增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3、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能依据具体问题中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讲授新课;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1、假如一个数的平方等于4,则这个数是,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7,则这个数是。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它们具有怎样的关系?

2、用字母表示完全平方公式。

3、用估算法求方程x2?4x?2?0的解?你喜爱这种方法吗?为什么?你能设法求出其精确解吗?

活动目的: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索,通过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开平方和完全平方公式,通过后一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估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较麻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后面配方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实际效果:第1和第2问选两三个学生口答,由于问题较简洁,学生很快回答出来。第3问由学生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学生既复习了估算法,同时又进一步体会到了估算法较麻烦,到达了激发学生探究新解法的目的。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工人师傅想在一块足够大的长方形铁皮上裁出一个面积为100CM2正方形,请你帮他想一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应为;若它的面积为75CM2,则其边长应为。(选1个同学口答)

(2)假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3cm后,它的面积变为64cm2,则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为。若改变后的面积为48cm2呢?(小组合作沟通)

(3)你会解以下一元二次方程吗?(独立练习)

x2?5;(x?2)2?5;x2?12x?36?0。

(4)上节课,我们讨论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方程x2?12x?15?0,你能仿照上面几个方程的解题过程,求出x的精确解吗?你认为用这种方法解这个方程的困难在哪里?(合作沟通)

活动目的:利用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开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配方法作好铺垫;培育学生擅长观看分析、乐于探究讨论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意识。

实际效果:在复习了开方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口答出了第1问,为解决第二问做好了预备。第2问让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在沟通如何求原来正方形的边长时,产生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直接开方先求出了新正方形的边,再减增加的边长,求出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有的同学用了方程,设原正方形的边长为xcm,依据题意列出了一元二次方程(x?3)2?64;(x?3)2?48然后两边开方,依据实际状况求出了原来正方形的边长,这样,再一次经受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初步了解了开方法在一元二次方程中的简洁应用。在第2问的基础上,学生很快解决了第3问。但学生在解决第4问时遇到了困难,他们发觉等号的左端不是完全平方式,不能直接化成(x?m)2?n(n?0)的形式,因此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方程不能用开方法解,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方程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来讨论的问题(自然引出课题),为后面探究配方法埋好了伏笔。

第三环节:讲授新课

活动内容1:做一做:(填空配成完全平方式,体会如何配方)

填上适当的数,使以下等式成立。(选4个学生口答)

x2?12x??(x?6)2x2?6x??(x?3)2

x2?8x??(x?)2x2?4x??(x?)2

问题:上面等式的左边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对于形如x2?ax的式子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小组合作沟通)

活动目的:配方法的关键是正确配方,而要正确配方就必需熟识完全平方式的特征,在此通过几个填空题,使学生能够用语言表达并充分理解左边填的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右边填的是“一次项系数的一半〞,进一步复习稳固完全平方式中常数项与一次项系数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把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做好充分的预备。

实际效果:由于在复习回顾时已经复习过完全平方式,所以大部分学生很快解决四个小填空题。通过小组的合作沟通,学生发觉要把形如x2?ax的式子a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只要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即加上()2即可。而2

且讲解中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竞争,气氛强烈,使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更加透彻。事实上,通过对配方的感知的过程,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这就为下一环节“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打好基础。由此也反映出学生擅长观看分析的`良好品质,而这种品质是在学生自觉行为中得到培育的,表达了学生良好的情感、看法、价值观。活动内容2:解决例题

(1)解方程:x2+8x-9=0.(师生共同解决)

解:可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

x2+8x=9

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8的一半的平方),得

x2+8x+42=9+42.

(x+4)2=25

开平方,得x+4=±5,

即x+4=5,或x+4=-5.

所以x1=1,x2=-9.

(2)解决梯子底部滑动问题:x2?12x?15?0(仿按例1,学生独立解决)解:移项得x2+12x=15,

两边同时加上62得,x2+12x+62=15+36,即(x+6)2=51

两边开平方,得x+6=±51所以:x1??6,x2??51?6,但因为x表示梯子底部滑动的距离所以x2??51?6不合题意舍去。答:梯子底部滑动了(51?6)米。

活动内容3:准时小结、整理思路

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其关键又是什么?(小组合作沟通)

活动目的:通过对例1和例2的讲解,规范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把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及关键是将方程转化成(x?m)2?n(n?0)形式,同时通过例2提示学生留意:有的方程虽然有两个不同的解,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要依据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对结果进行取舍。由于此问题在情境引入时出现过,因此也到达前后呼应的目的。最终由问题“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什么?〞引出配方法的定义。

实际效果:学生经过前一环节对配方法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进一步完善对配方法基本思路的把握,是对配方法的学习由探求迈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最终利用两个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沟通得出配方法的基本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结论的得出来源于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亲身感受,表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内容4、应用提高

例3:如图,在一块长和宽分别是16米和12米的长方形耕地上挖两条宽度相等的水渠,使剩余的耕地面积等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试求水渠的宽度。(先独立思索,再小组合作沟通)

活动目的: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通过例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娴熟把握配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通过独立思索,结合图形很快列出了方程,在沟通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假如设水渠的宽为x米,则1?12?16;有的同学认为假如设水渠的宽为x21米,则方程应当是16?12?12x?16x?x2??12?16,并且给出了合理的解2方程应当是(16?x)(12?x)?

释;有的同学则认为,假如剩余的耕地面积等于原来的一半则意味着水渠的面积也等于原来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方程可以列为:12x?16x?x2?1?12?16。面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解他们2所列出的几个方程,然后再让小组成员合作沟通商量,通过商量,学生发觉这三种方法都正确,并且指出第一种方法可以利用平移水渠,把分割成的四部分拼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较大的矩形(如下列图),然后再利用矩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此种方法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最简洁。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辩论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到达了资源共享。

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

活动内容:解以下方程

(1)x2?10x?25?7;(2)x2?6x?1;(3)x(x?14)?0(4)x2?8x?9

活动目的:对本节学问进行稳固练习。

实际效果: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学生基本都能用配方法解解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用配方法解简洁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相互沟通、总结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关键,以及在应用配方法时应留意的问题。

活动目的:鼓舞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舞)。

实际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把握了配方法的基本思路和过程。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50页习题1题、2题

四、教学反思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调整。学生在初一、初二已经学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如何对一个正数进行开方运算,而且普遍把握较好,所以本节课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利用几个简洁的实际问题逐步引入配方法。教学中将难点放在探究如何配方上,重点放在配方法的应用上。本节课老师支配了三个例题,通过前两个例题规范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帮助学生充分把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技巧,同时本节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配方法(3)中的一个是设计方案问题改编成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培育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信任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主动主动的求知看法。本节课多次组织学生合作沟通,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慧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发觉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这样使得老师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

3、留意改良的方面

在小组商量之前,应当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索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索,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商量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学问的启发引导、学生沟通合作中留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3

一、基本状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三(5、6)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索问题方式都必需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需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受探究、猜测、发觉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养教育观念,以培育全面进展的高素养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进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进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与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学问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培育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独特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证明(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证明(三),第四章视图与投影,第五章反比例函数,第六章频率与概率。其中证明(二),证明(三),视图与投影,这三章是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这两章是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的。频率与概率则是与统计有关。

四、教学目的:

在新课方面通过讲授《证明(二)》和《证明(三)》的有关学问,使学生经受探究、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进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学问进行论证、计算、和简洁的作图。进一步把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证明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在《视图与投影》这一章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阅历,进一步增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在《频率与概率》这一章》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频率与概率系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反比例函数》这两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看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学结合的数学方法。同时学会对学问的归纳、整理、和运用。从而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包括几几何何部分《证明(二)》,《证明(三)》,《视图与投影》。代娄部分《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以及与统计有关的《频率与概率》。

《证明(二)》,《证明(三)》的重点:

1、要求学生把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推理论证;

2、探究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

难点:

1、引导学生探究、猜想、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视图与投影》和重点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推断简洁物体的三种视图,并能依据三种图形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实现简洁物体与其视图之间的互相转化。难点是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明确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的重点:

1、把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法;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能依据图像和解析式探究和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难点:

1、会运用方程和函数建立数学模型,鼓舞学生进行探究和沟通,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频率与概率》的重点是通过试验活动,理解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的数学模型,体会频率的稳定性。

2、注重素材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来源渠道的多样性,理解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必需借助于大量重复试验,从而提示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内存联系。

六、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状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实行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全部内容,特殊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实行多鼓舞、多引导、少批判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动。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学问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识各学问点,并能娴熟运用。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4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特别艰难。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需面对的问题。九年级下学期的复习教学,是整合升华学科学问、培育提高应试能力的重要环节。复习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考的胜利与否。为保障毕业班复习教学取得良好成效,奠定今年中考胜利的基础,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九年级复习教学工作制定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复习课型模式讨论,提高课堂效益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优生优培,中等生提高,困难生稳中求进;依纲据本,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强化薄弱环节;加强教情、学情讨论,强化中考的讨论,大面积提高教学成果,促进九年级复习教学工作又好又快进展。

二、主要工作及要求、措施

1、周密计划,科学支配

本学期完成教学进度后,即转入总复习阶段。总体时间支配是开学—4月中旬为第一轮复习,以课本学问的疏理、归纳、总结为主;4月下旬—5月中旬30天左右,以课外拓展为主,5月下旬—6月中考前,主要是整合升华阶段,训练应试能力与技巧。

三轮复习的具体思路是:

一轮复习本着全面、扎实、系统、敏捷的指导思想,一是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基础学问上;坚持补弱纠偏,重在一轮;坚持改良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坚持面向全体,实现大面积丰收。二是落实“四个为主〞,即以基础学问的复习为主,以低中档题目的训练为主,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以小综合训练为主。三是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基础和能力的关系(强化基础,提升能力),扬长与补弱的关系,复习学问与做题的关系(做题的目的是回扣学问提升能力)。四是确保两项常规的落实,即教师的教学常规和学生学习常规的落实。

二轮复习本着“稳固、完善、综合、提高〞的指导思想,实行“专题复习加综合训练〞的复习模式,突出“五个强化〞,即①强化时间观念;②强化讨论:③强化训练:④强化应试技巧与规范化,最大限度降低非学问性丢分;⑤强化学生心理调控,加强心理辅导,使学生以一种主动的心态复习,以必胜的信念参与中考。

三轮复习以“回扣、模拟、完善、调整〞为指导思想。抓回扣做到“四化要求〞,即:回扣教材提纲化、回扣基础系统化、回扣形式习题化、回扣时间具体化;抓模拟做到“四性要求〞,即试题表达基础性,考试表达模拟性,答题表达规范性,讲解表达系统性。逐步到达完善学问体系,适应考试要求、调整教与学的方向、升华应试技能的目的。

3、细致讨论教材、考试说明、中考试题,做到有的放矢。

《考试说明》或学科新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基本根据。今年中考改革力度大,讨论透彻《中考说明》及有关学科课程标准,是获取中考信息的捷径,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教师要明白并教学生明白中考内容的范围及试题结构,搞清“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亲密留意中考动向,注重中考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保持与教研室、中考改革先进县区、兄弟学校的亲密联系,提高应试指导的科学性、时效性。

4、组织好大型考试,搞好质量分析

综合拉练、模拟考试,要做到考务严密,分析透彻,补漏措施具体,使每一次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加油站,教师教学的里程碑,教学质量的大会诊。

5、重视非智力因素培育,加强学法指导

要从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转移到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进展上来,特殊应突出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激发、学习习惯与品质养成、理想教育与胜利教育等方面的讨论和强化。要系统有序地教给学生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并留意跟上个别指导。

6、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分层次教育。

切实贯彻“优生优培,中间生提高,困难生稳中求进〞的原则。要增添优生优培意识,调整优生优培策略,要特殊关注第一名,将其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悉心培育。在课堂提问、试卷批阅等环节要留意对中程生倾斜,使其尽快优化,以提高平均分,增加其升入高中的机会。对学习困难生,更要多一份耐烦,要想方设法鼓舞其信念,利用复习的机会把握一些基本学问,提高平均分,顺利完成学业,以此提升平均分。

教学计划支配:

第一~二周新授:圆,统计与概率初步。

第三周基础学问复习数与式。

第四周方程与不等式。

第五~六周函数。

第七~八周图形的.初步认识与三角形、四边形。

第九周圆。

第十周图形与变换、统计与概率。

第十一周学问的拓展复习。

第十二周针对专题复习(数学思想方法专题、规律与猜测专题、阅读理解专题、决策与应用专题、操作探究专题、探究与证明专题、图形与运动专题)

第十三周~中考回扣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回来基础学问复习,强化基础学问应用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篇5

假如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预备了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学问,也讨论了几种图形的变换。全等是相似的一种特别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讨论相似比讨论全等更具有一般性,所以这一章讨论的问题事实上是在前面讨论图形的全等和一些全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广和进展。

在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锐角三角函数〞和“投影与视图〞的学问,学习这些内容,都要用到相似的学问。在物理中,学习力学、光学等,也要用到相似的学问。因此这些内容也是今后学习所必需德文基础学问。另外,在实际生活中的建筑设计、测量、绘图等很多方面,也都要用到相似的有关学问。因此这一章内容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各种实际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学问,也讨论了几种图形的变换。“全等〞是图形间的一种关系,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图形叠合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也就是它们的样子、大小完全相同。“相似〞也是指图形间的一种互相关系,但它与“全等〞不同,这两个图形仅仅样子相同,大小不肯定相同,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成是另一个图形按肯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得到,这种变换是相似变换。当放大或缩小的比例为1时,这两个图形就是全等的,全等是相似的一种特别状况。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应当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问技能把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假如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数学思索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转化,使学生感悟类比的数学方法;经受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过程,体验画图操作、观看猜测、分析归纳结论的过程;在定理论证中,体会转化思想的应用。

3、解决问题会运用“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进行简洁推理。

4、情感看法从认识上培育学生从特别到一般的方法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育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思维;通过画图、观看猜测、度量验证等实践活动,培育学生获得数学猜测的阅历,激发学生探究学问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理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数学是一门培育人的思维,进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中不仅要教学问,更重要的是教方法。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因此,在讲授本节课时,我将采纳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类比教学法: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探究。

〔2〕转化教学法: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通过作全等三角形,把要证明的问题转化为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从而把问题从未知转化为已知,从冗杂转化为简洁。

〔3〕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并简单回答的问题为开端,让学生在各自熟识的场景中轻松、开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带着胜利的喜悦进入新课的学习。

〔4〕启发性教学法:启发性原则是永久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行为的主体。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汇总篇6

时间的脚步没有停留,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总结过去是为了积累更多的阅历;计划将来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特制订本学期的初三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九年数学的教学,提供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学问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生把握基础学问与基本技能,培育学生的规律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洁的推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看法。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索、探究的新思想。培育学生应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状况分析:

新学期,依据九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首先是先摸清底子,稳住学生,然后依据学生学情分布状况,设计教学方法和培优补差计划,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学生们快速适应新一学期的学习环境,然后,尽快帮他们找到新的学习典范,帮学生们树立竞争意识和进展意识以及创新意识,鼓舞大家在新学期,获得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大的进展。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六章:

第24章:圆;第22章:二次函数;第25章概率初步;

第26章:反比例函数;第27章:相似形;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

四、教学目标:

(1)依据学情,调整好教学进度,优化学习方法,激活学问积累。

(2)形成学问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规范训练,提高应考能力。

(4)关注学生特长需求,做好学生心理疏导。

具体的说,教育学生把握基础学问与基本技能,培育学生的规律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洁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看法。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索、探究的新思想。培育学生应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把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推理论证;

2、探究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

难点:

1、引导学生探究、猜想、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六、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状况,计划在本学期教学工作中实行以下几点措施:

1、简要复习全部内容,特殊是几何部分。

2、尽量实行多鼓舞、多引导、少批判的教育方法。

3、尽量兼顾大多数学生,注重整体推动。

4、坚持以课本为主,要求学行完成课本中的练习、习题(A组)、复习题(A组)和稳固与练习,学生做完后,教师做适当的讲评,不做繁、难、偏的数学题目。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识各学问点,并能娴熟运用。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篇7

新的学期又已开始,为了进一步搞好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制定以下计划。

一、整册要求

1、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2、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3、把握“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4、把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5、初步把握“图形的旋转〞有关的学问。

6、能敏捷应用有关学问解圆。

7、把握“随机事件的概率〞并能应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二、单元要求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和基本性质。

2、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乘除法法则,会进行简洁的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

3、理解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会进行简洁的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能运用二次根式的有关性质进行化简。

5、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理解配方的意义,会用直接开平方发、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接简洁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依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依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的结果是否合理。

7、知道图形旋转的性质,并会应用旋转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8、了解圆的有关组成,把握圆的有关性质,理解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会应用扇形面积公式,圆锥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9、回顾试验结果,发觉预报概率的可行性,体会概率值的含义。会利用分析的方法〔画树状图和列表〕,预报简洁的情景下的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对于一个概率问题,能从分析和试验两个角度加以解决,体会概率的含义。

三、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仔细备课。仔细讨论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细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学问的联系及其地位,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详情。

〔2〕抓住课堂45分钟。严格根据教学计划,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进行教学,细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争取每节课到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加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主动主动参加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准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

〔3〕课后反馈。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准时批改作业,发觉问题准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四、提高质量的措施:

1、仔细学习钻研新课标,把握教材。

2、仔细备课,争取充分把握学生动态。

3、仔细上好每一堂课。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5、主动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常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8、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期望同学们能够仔细阅读初三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果。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分,把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把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

2、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位似图形:假如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把握位似图形概念,需留意:①位似是一种具有位置关系的相似,所以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必定是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不肯定是位似图形;②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只有一个;③两个位似图形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两侧,也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一侧;④位似比就是相似比。利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可推断两个图形是否位似。

〔3〕位似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所以它具有相似图形的一切性质。位似图形是一种特别的相似图形,它又具有特别的性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等于位似比〔相似比〕。

〔4〕两个位似图形的主要特征是:每对位似对应点与位似中心共线;不经过位似中心的对应线段平行。

〔5〕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其步骤见下面例题。作图时要留意:①首先确定位似中心,位似中心的位置可随便选择;②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如四边形有四个关键点,即它的四个顶点;③确定位似比,依据位似比的取值,可以推断是将一个图形放大还是缩小;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因为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例2〕,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2中的图2与图3〕。

初三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篇9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