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等价定理资产效应与公债幻觉_第1页
第三讲等价定理资产效应与公债幻觉_第2页
第三讲等价定理资产效应与公债幻觉_第3页
第三讲等价定理资产效应与公债幻觉_第4页
第三讲等价定理资产效应与公债幻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等价定理资产效应与公债幻觉第1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2内容提要与学习目标掌握巴罗-李嘉图税收与公债等价定理的来龙去脉、主要内涵及其背后的理论假设了解公债资产效应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学说观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公债幻觉的正确表述、产生原因及其实际影响(尤其债务财政问题)*等价定理与资产效应问题密切联系。如果公债-税收等价定理成立,公债的资产效应就不存在;反之,等价定理不成立,资产效应就存在。第2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3一、征税还是借债:历史的争论

在研究举债和征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时,西方经济学家围绕“李嘉图等价定理”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李嘉图等价定理因其严格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很难成立,但却提供了一个估计财政政策效果的有用框架。正确理解李嘉图公债理论,对于研究政府举债与征税的关系及两者对经济的影响,对于研究政府财政政策的选择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第3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4一、征税还是借债:历史的争论

对政府来说,征税和借债是为公共支出筹资的两大互有联系并有所区别的重要途径。因此选择征税还是借债来为公共支出筹资,是一个古典的财政问题。关于征税与借债手段的选择取舍问题,最经典的故事源于19世纪初的英法战争。围绕如何选择筹资方式问题,当时的英国经济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4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5李嘉图:发行公债与征税的差别几乎没有区别,差别仅在公债利息支付带来的收入分配。马尔萨斯:大量的征税会缩减国内经济,相比之下,发行公债的负效应会更小些。第5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6二、李嘉图公债-税收等价定理1815年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就明确表达了政府征税与举债的经济影响相同的观点。宏观学家巴罗在1974年对传统“李嘉图等价定理重新进行了阐述,于是出现了现代版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即“巴罗-李嘉图税收与公债等价定理”(Baro-RecardoEquivalenceTheorem)。1976年,公共选择学派创始人詹姆斯·M·布坎南首次使用了“李嘉图对等定理”(RicardianEquivalenceTheorem)这一术语,并掀起了经济学界对这一理论的大讨论。在公债经济效应的争论中,似无哪一个命题比“李嘉图对等定理”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持久。第6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72.1李嘉图对等定理的含义李嘉图对等定理的基本含义:政府为其支出筹资时,征税和举债对居民消费以及资本生成的经济影响是相同的或等价的。李嘉图定价定理阐述了公债与税收的经济效应相同的经济学命题,指出了政府筹资方式对经济变量(如消费行为)的影响是中性的结论。第7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8李嘉图(RICARDO):公债与税收经济效应无差异性原理的最初表述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17章指出:“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办法征集2000万英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2000万英镑。第二年,为偿付国债本息,政府必须向每个人增课税收。面对税负在时间上的调整,纳税人可以用增加储蓄的方式来应付下一期增加的税收。实际上,完全可以将政府因减税而发行的债券加上5%的利息,作为应付政府为偿付国俩本息而增加税收的支出。这样,纳税人原有的消费方式并不会发生变化。

第8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9

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征课的100万英镑,只不过是由付这100万英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100万英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实际的开支是那2000万英镑,付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征收2000万英镑;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每年征课100万英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

第9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10

基本结论:(1)在政府筹措财政经费过程中,无论征税还是举债,都会使生产资本同样减少2000万英镑,即这一点上两种筹资方式是相同的或无差异的;(2)在举债筹资的情况下,为公债支付利息不会使国民财富增加或减少,或者改变国民财富的总量,其只具有分配效应;(3)无论征税还是举债,都减少了居民的消费支出,而公债筹资情形下的消费支出下降与征税条件下的消费支出下降是相同的。第10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11李嘉图等价的核心观点是公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思想在于:公债不是净财富,公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公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李嘉图等价的逻辑基础是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即假定能预见未来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通过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通过发行公债而不是征税为政府支出筹资,并没有减少消费者生命周期内的总的税收负担,惟一改变的是推迟了征税的时间。根据李嘉图等价的观点,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能准确地预见到无限的未来,他们的消费安排不仅根据他们现期收入,而且根据他们预期的未来收入,为了支付未来因偿还公债而将要增加的税收,他们会减少现时的消费。而增加储蓄。从本质上说,李嘉图等价定理是一种中性原理: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公债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于居民的消费和资本形成(国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第11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122.2等价定理的进一步解读李嘉图定价定理中的逻辑思想并不复杂,其认为征税筹资和借债筹资的经济效应相同,也并不意味着其主张或赞成政府举债。他认为,国债的负担在于原有资本被国债本金抽走所产生的损害。当政府收入不足时最好采取税收的方式。税收与国债相比,政治上的优点是:用税收弥补军费支出时,人民马上会感到战争的痛苦,因而国家就会倾向于减少战争;反之,若国家以债务收入弥补军事支出,则人民不会马上感到负担,于是政府可能会轻率地卷入战争。事实上,李嘉图认为借债往往会刺激政府的浪费心理倾向,因此,李嘉图明显倾向于征税而反对举债。在李嘉图看来,举债“这种办法会使我们不知节俭,使我们不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

第12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132.3李嘉图对等定理背后暗含的假设条件(1)无论税收还是公债筹资,初始时期的政府支出是相同的(2)初始时期的公债发行要用后来课征的税收来偿还;(马克思:“公债就是延期的税收”)(3)个人既是现行纳税人又是将来的潜在纳税人(4)个人能完全预见公债发行所引致的将来时期的纳税义务(意味着现在为将来的政府征税而增加储蓄)(5)所有的税收都是一次性总额税第13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14背景材料:一次性总额税(Lump-sumTax)一次性总额税,是为特殊目的征课的一次性税收。通常情况下,这种税收不能逃避,也不对个人经济行为造成明显的扭曲。第14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152.4等价定理的政策含义在RICARDO等价定理成立情况下,政府筹资方式对经济变量(如消费行为)的影响是中性的,即等价定理揭示的是公债中性概念。这意味着:在特定时期,某国或地区的政府若想通过公债替代税收的政策手段(即减税型公债)来刺激需求,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积极调整,这种政策企图最终将是徒劳的或无效的。

由于李嘉图等价定理本身具有“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后,等价定理成为了“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依据,其实际上具有一种要求减少政府干预的经济学政策主张倾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李嘉图等价定理已经成为新古典经济学派的重要观点。第15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16背景材料:对等价定理的肯定和辩护?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以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亚尼)和永久性收入理论(弗里德曼)作为分析基础,企图证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有效性。生命周期假说:即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基础上,认为人的消费是为了实现一生(即包括童年时代、工作年代、退休时期)的效用最大化。永久性收入假说:即人们的消费行为主要取决于永久性收入,而不是偶然所得的“暂时性收入”。其在政策上的含义为:只有没有预期到的、影响未来收入的政策变化才能影响消费。第16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172.6巴罗对等价定理的扩展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主张自由放任的主流经济学失去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效力,以扩大政府支出、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按照标准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当总需求不足,从而出现大规模失业时,可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由此引起的财政赤字则由政府发行公债筹措资金来弥补。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结束,各国纷纷陷入滞胀的困境。于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遭到各种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攻击和批判。其中,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巴罗在70年代中期通过复活古老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全面否定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并由此引起了一场激烈的经济学争论。第17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182.6巴罗对等价定理的扩展从上面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解释可以看到,无论用发行短期还是长期债券的方式来实现当前的减税,等价定理都能成立。然而。李嘉图等价定理却无法解释下面的现象:假如一些或全部消费者在政府偿还公债之前去世,这些人既享受了政府因举债替代征税而带来的减税的好处,又无需承担由此而发生的未来的税收,那么,他们生前的消费行为同样不会发生变化吗?BARRO在“AreGovernmentBondsNetWealth?”一文中仍对此做出了肯定性回答。第18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192.6巴罗对等价定理的扩展针对上述情况,巴罗提出了一个独创性的论点: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会将其财产的一部分,以遗产的形式留给他的后代。其原因在于,消费者不仅从自身的消费中获得效用,而且也从他的后代的消费中获得效用,巴罗认为,代际之间的所有消费者都关心其自身及后代的消费。当政府用发行100元债券来替代100元税收,由此而使即期税负减少100元时,他知道这意味着未来的税收将增加100元,因而面对即期税负的减少,他的反应将不是增加自身的消费,而是将购买的100元政府债券保存起来。如果他在债券到期之前去世,这100元政府债券将作为遗产留给他的后代,以支付政府因债券本息负担的增加而增加的税收。假设在他的后代的有生之年政府债券仍未到期,便可以继续留给其后代的后代,以便用以支付债券到期时的税收。对于任何一个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来说,政府为偿付新发行的公债本息而课征的税收,由他还是他的后代来偿付,是没有区别的。在巴罗看来,消费者是否死于债券到期之前,这对于他的即期消费不会产生影响。购买债券与缴纳税收一样。会减少即期的个人消费。巴罗的见解,使李嘉图等价定理在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即使死于债券到期之前,仍能成立。第19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202.6巴罗对等价定理的扩展巴罗的以上观点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1976年詹姆斯,布坎南在其发表的题为《巴罗的(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评论中,首次将巴罗的上述观点命名为“李嘉图等价定理”。巴罗提出“李嘉图等价定理”实际上是为了证明财政政策的无效性。巴罗提出的这一命题激起了整整一代经济学家持续的考察、攻击和验证。他在1974年那篇论文是迄今为止被引用最多的经济学文献之一。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维护和发展,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支出日益依赖公债的发行,因此,公众在面对政府采用举债还是征税的不同决策时,是否会对消费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会对国民收的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巴罗假说一提出就遭到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质疑和批评。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疑问之一就是人们是否有动机为超出生命界限的未来增税因素而储蓄。第20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212.7对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批评与质疑

巴罗复活李嘉图等价定理。主要是想通过这一定理证明公债活动进而证明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无效性。以此来反驳20世纪30年代开始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为此,新凯恩斯主义的典型代表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在其著作《财产积累与经济活动》对李嘉图等价定理提出了质疑。

第21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222.7对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批评与质疑托宾认为,政府征税或举债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即等价原理不成立。理由:(1)对等原理要求消费者是世代利他主义且遗产净值是正的,假设条件太刻。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看到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遗留给后代的财富并不总是正值。比如,虽然消费者关心其后代的效用,但如果后代比他本人更富裕,他便会认为即使从后代那里获得财富,也不会影响后代的效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留给后代的财富就不一定会是正值,这并不改变消费者的利他属性。实际上,消费者也许并没有遗赠动机,因为可能他们没有子女,或许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他人的福利。因而,当政府采用公债替代征税时,消费者便不会将债券留给后代,让其用于应付未来税负的增加。相反,由于偿还公债本息所需增加的税收要在他死后才开征,因而他所要承担的税负的现值下降,财富会增加,因而消费者当期的消费支出完全可能会随之而增加。

第22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23托宾的质疑理由(2)以公债代替税收使社会资源转移到了税负减少的消费者手中,减税的受益者将会增加当期消费,受损者将会减少当期消费,消费结构的改变是否会影响总需求取决与受益者和受损者之间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对比,而对等原理的隐含条件是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都相同。但现实中的公债收入再分配是存在的,大家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不同的。因此,举债取代征税会导致不同的消费行为。(3)现实中的税收随经济波动而变化,不可能是一次性总额税,其他税收形式的存在,无疑削弱了李嘉图对等原理的有效性。第23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24短视:消费者的理性是有限的借债约束:当前收入而不是永久收入决定其消费代际财富再分配:当代人会以下一代人消费减少为代价而增加自己的消费结论:等价定理不成立曼昆(GregoryMankiw)的质疑理由第24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25启示政府债券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公众的消费支出,进而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则取决于公众对举债与未来税负关系程度的认识。因此。政府债券在多大程度上被私人部门看作净财富,在政府债券市场转换的真实影响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当经济出现萧条时,政府采取发行公债而不是增加税收的做法,对总需求施加扩张性影响。托宾认为:“举债筹资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排挤了资本存量,凯恩斯主义者和像布坎南那样的保守主义理论家们都持有这种看法……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是可以行得通的。这就是说,用发行债券代替目前的征税,将会刺激目前的消费;在非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由此而引起的总实际需求的扩大,将会增加产量和就业。”第25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26二、公债的资产效应从以上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政府运用税收和借债为支出筹集资金是否存在差别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居民是否把自己持有的政府债券当作其财富的一部分——即公债是否具有财富效应?公债的资产效应是公债与税收等价定理的对立面。在某种程度上,上述两种公债效应如同水火,“势不两立”。第26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272.1公债资产:概念与解释公债的资产效应,指公债持有者由于所持有的公债资产,其倾向于增加消费支出的经济效应。又称勒纳效应(LernerEffect)。明确提出公债资产效应这一理论问题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勒纳(Lerner)。勒纳在20世纪40年代建立了“功能财政”或“职能财政”(FunctionFinance)理论,并此作为理论依据,强调公债的资产效应作用。第27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28公债资产效应的图示分析IS曲线LM曲线YY’Err’E’IS’曲线第28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29背景材料:

凯恩斯主义与公债资产效应在凯恩斯理论框下,对付经济萧条的政策之一是发行政府公债。公债的增加增加居民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增加,使人们觉得变得富裕,从而会相应地增加消费支出富裕的人,通常其劳动意愿会下降,而劳动意愿的下降意味着:(1)劳动意愿下降本身使储蓄降低;(2)劳动意愿下降的另一方面是闲暇增加,从而消费增加(储蓄减少)。结论:

公债的发行具有刺激消费、增加需求的作用。或者说,公债的资产效应具有国民收入的扩张效应。第29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302.2公债资产效应的理论探讨经济学界对公债资产效应的争议:(1)公债资产效应的有无和强弱的不同评价。(2)该分析强调了国民收入效应或消费效应,但公债是否还有其他效应?英国经济学家米德从长期角度分析了公债的资产效应。但与勒纳的稳定经济观点不同,其认为公债的资产效应对长期经济增长具有负作用。第30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312.3公债:庇古效应和卡尔多效应庇古效应((Pigou

Effect):指公债在经济不景气时具有扩大消费支出,而在经济景气时抑制消费支出的效果。卡尔多效应(Kaldor

Effect):指公债发行会导致劳动和投资意愿下降以及资本积累减少的效应。公债的卡尔多效应也往往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增加。第31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322.4中国公债资产效应分析是否存在?公债的资产效应在我国是否存在?主要理由:(1)我国居民的纳税意识较淡薄,人们基本上没有意识到政府现在举债将来会通过增加税收的方法偿还。(2)我国公债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当公债这种安全可靠、收益率高的资产增加时,且不征税的公债利息所得会直接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于是人们倾向于增加消费支出。(3)我国的公债余额一收入比率相对低,公债融资对社会消费需求具有显著的刺激效应第32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33三.公债幻觉、债务创造与债务财政

公债可能会产生财政学意义上的幻觉或错觉,即公债幻觉(PublicDebtIllusion)公债幻觉的存在客观上激励了”债务创造”大量而持续的债务创造最终将导致债务财政问题第33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343.1公债幻觉(DebtIllusion)公债幻觉指消费者持有公债时,误认为自己的实际资产(财富)增加了,因而增加即期消费的一种经济现象。公债幻觉与公债的资产效应:两个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实为资产幻觉。公债幻觉的存在否定了RICARDO等价定理的成立。第34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353.2公债幻觉的数学表述公债幻觉程度的公式表述:

Kt=1-公债与税收的系统和科学表述需要数学。前面的分析我们舍弃了数学,留住了思想。

At’

At式中,Kt是t时期的初始公债幻觉程度;At是公债发行所产生的预期税收负担的现值;At’是个人认识到的预期税收负担的现值。说明:若Kt=0,公债幻觉不存在;若Kt=1,公债完全幻觉;若0<Kt<1,属于部分公债幻觉。第35页,课件共4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公债经济学》36公债幻觉原因的剖析:纳税人或经济人的有限理性以及未来复杂税制导致的不确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