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防犯罪》创新教学设计课题:预防犯罪章节: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课时设计人单位: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思想品德》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学科素养(核心素养)1、本课核心内容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预防违法犯罪。2、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教材分析本课题是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二框。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学情分析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有偏差;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一方面,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等心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打错不断,小错不犯”,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又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教学目标(学生角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如何远离违法犯罪【教学难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教学方法(教法、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讨论法课前准备教师课前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对法律、违法犯罪等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在课前做一次问卷调查,以便了解情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常见不良行为,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查找并阅读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民法典等相关条款;搜集相关的典型案例与素材。学生准备,反思自己是否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搜集犯罪案例;阅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部分章节。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温故知新导入议题我们共同回顾违法行为分类。按违反法律类别分为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行政违法与民事违法对社会危害较轻又称为一般违法,刑事违法对社会的危害严重,称为犯罪。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犯罪行为,知道其定义和基本特征,了解刑法和刑罚,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通过已有知识,铺垫新知,过渡自然,衔接连贯,学生容易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便于新知识的学习。【板块二】情境引思探究议题议题(一):熟知犯罪行为活动1:案例分析(一):视频播放“疫情期间在公共场所吐口水”思考:该行为使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教师归纳:可能是一般违法行为,可能是犯罪行为,行为特点不同,性质就不同。我们共同看一下这两种行为各有什么特点?其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联系?绘制表格对比。关系一般违法犯罪共同点1、都是违法行为2、都具有社会危害性3、都应承担法律责任不同点对社会危害危害不大情节轻微危害大情节严重违反法律《刑法》之外的法律《刑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行政制裁受刑罚处罚联系他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活动2:相关链接:犯罪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及特点: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的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刑罚处罚性→法律后果。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呢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活动3:案例分析(二)浙江余姚因台风菲特酿成洪灾,许多灾民连饭都吃不上,社会各界纷纷对该地施以援手进行救灾。在救灾中,却有一小部分灾民对救灾物资进行哄抢,导致别的灾民无法得到救助,影响恶劣。涉嫌哄抢救灾物资的一名男子已经受审,在法庭上,他称,他哄抢救灾物资也属无奈,当时,他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了。他似乎怎么也想不到,为了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争口吃的,不过抢了几袋饼干,怎么就犯法了呢?根据《刑法》第293条第一款第4项: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寻衅滋事罪有上述行为的,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思考:部分灾民抢了几袋饼干,是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犯罪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知道它们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活动4:案例分析(三)通过“蛙宝网”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并定期举办“签到收益翻倍赚”等活动,骗取集资参与人信任,持续进行非法集资。2020年10月9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孙文、高宇星集资诈骗案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孙文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一千万元,被告人高宇星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六个月,并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一千万元;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依法处置后,按比例返还集资参与人;不足部分责令二被告人继续退赔。思考:1、以上对被告人的宣判中,分别采用了哪些种类的刑罚?2、你知道我国刑罚还有哪些种类吗?学生活动:阅读案例,自由发言。悟理:刑罚是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手段,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罚金、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议题(二):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案例分析: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思考:(1)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2)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从中我们明白什么道理?(3)分析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对此,我们应该怎样做?(小组讨论)(4)结合陈某案例,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答案提示:(1)阅读P55相关链接可知,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观点是错误的。(2)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预防违法犯罪,要杜绝不良行为。(3)原因: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思想方面)——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道德水平。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行为方面)——自律,遵纪守法,明辨是非。(4)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情境拓展升华议题:活动1:法律草案展现:未满14周岁将不再是挡箭牌,刑事责任年龄拟调整:12-14岁故意杀人负刑责!2020年10月13日-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上亮相的诸多法律草案条文备受瞩目,其中包括,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拟降至12周岁,拟将冒名顶替上大学行为认定为犯罪,拟对暴力袭警行为增加单独的法定刑,等等。12至14岁故意杀人等犯罪或将负刑责。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审稿13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拟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草案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同时,草案统筹考虑刑法修改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关问题,将收容教养修改为专门矫治教育。草案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年龄小也需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年龄不是我们为所欲为的保护伞。)活动2: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和第三十四条规定,明确杜绝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设计意图: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我们划清了是非界限,标识了生活中的“雷区”)活动3:教材拓展:不良行为的矫正(1)青少年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2)家庭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3)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良行为,并给予教育引导;(4)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活动4:实践活动:矫正不良,成就完美指出自己生活中的恶习或不良行为,并制定整改措施,教师监督,日后再对比今昔,重行为效果。(设计意图:让学生落到实处,检验自身行为,改正不良行为,杜绝违法犯罪。)【板块四】情境归纳内化议题:布置作业阅读感悟P(56):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谈感悟体会,并与同学交流分享。板书设计了解罪与罚预防犯罪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教学反思本课题我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讲明知识点后,紧接着列举案例,进行分析,及时的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例如,讲完犯罪的基本特征,出示了“部分灾民争抢几袋饼干,是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很好的巩固了新学的内容,学生把握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讲完刑罚,出示了第二个案例,“南京蛙宝案的一审判决”采用了哪些刑罚?除此外还有哪些种类?议题式运用最好的我认为是第二模块的学习,分析陈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明确了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问题设计过程中,不断渗透法律案例和法律条款。同时结合学生自身行为修正,实行了三维目标。本节课开课视频,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比较严肃的基调,这样学生能随时正视自己的行为。整节课,案例、探究、升华、落实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节奏紧凑,课容量丰富,目标达成率高。但是,本节课内容安排太多,时间上太紧,在环节的过渡上语言需要再雕琢。另外,整个课堂教师不是很连贯,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需要继续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积累经验。学情分析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有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等心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断,小错不犯”,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又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预防犯罪”意在帮助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树立“法不可违”的信念,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反省自身行为,远离不良行为,积极预防犯罪。效果分析从整体上来看,本堂课进行比较顺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课堂中关注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成员共同进步,也很好的弥补了教师难以面向所有学生的不足,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小组合作交流的时候,教师点拨,所有成员参与,真正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让每个学生都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知道《刑法》的作用和内容,刑罚的含义及种类,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教育学生要杜绝不良,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结合法律案例使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学生从中获得真实的体验,真正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材分析本课题是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二框。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第一目“了解罪与罚”。此目是本课的难点。集中介绍犯罪与刑罚这两个刑法学的主要内容。主要从“罪”与“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罪”主要说明犯罪的含义和特征,重点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法处罚性。“罚”主要介绍我国刑罚的含义和种类。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此目是本课的重点。本目主要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涉及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说明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介绍了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分析了未承认犯罪的原因,强调要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评测练习选择题1.涉疫情犯罪,指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存在的扰乱医疗秩序、防疫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等犯罪行为。截至2020年3月3日,全国检察机关共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涉疫情刑事犯罪6428件8595人;受理审查逮捕1806件2174人,审查批准逮捕1546件1826人;受理审查起诉1286件1580人,审查提起公诉962件1144人。涉疫情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A.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B.触犯了刑法C.严重社会危害性D.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2.周某犯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上述判决中属于附加刑的是()A.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有期徒刑B.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D.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3.青少年在观看含有暴力械斗、敲诈勒索、帮派之争等故事情节的影视作品和小说时,应牢记以下几点()①模仿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②影视作品及小说的情节和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区别③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④要明白不得依靠非法手段获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材料分析: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1)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2)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从中我们明白什么道理?(3)分析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对此,我们应该怎样做?(4)结合陈某案例,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参考答案:一、选择题【解析】选C。本题是考察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BCD都是特征,但最本质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选C.【解析】选B。本题是考察附加刑的种类,D都是附加刑,但题旨是“上述判决”中,所以需要在材料中提取。故选B.。【解析】选D。本题考察学生要杜绝不良行为的做法,①说法是错误的。其他三项都对,故选D。二、材料题答案提示:(1)阅读P55相关链接可知,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观点是错误的。(2)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3)原因: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思想方面)——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道德水平。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行为方面)——自律,遵纪守法,明辨是非(4)=1\*GB3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GB3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