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设计分为五个部分: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组织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秩序的变化。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力发展的重要标志,认识到生产力推动劳作方式的变革,劳作方式的变革又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借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历史解释能力。教学背景分析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第2课,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手工业家庭式劳作和作坊式劳作在各个文明中普遍存在,加之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出现的手工工场的发展,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生产技术等基础。工业革命催生了工厂制度,改变了过去的生产方式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工业革命初步体现了科技的进步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改变着人类社会,因此本课不仅与前一课的古代的劳作方式有关联,也为下一课讲解现代科技发展改变社会打下基础。本课分为二个子目,一是机器大生产与工业制度,主要介绍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并通过介绍工厂制度体现生产力发展对劳作方式的改变,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二是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改变,从交通运输业,城市化,乡村发展,时间观念,初等教育等多个方面展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后介绍工业革命引发新问题及解决方式。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初中时对本课的基本史实较为熟悉,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十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也中也详细介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原因及影响,基本掌握两次工业革命中具体的发明创造;2.经过第4课的学习,学生应对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一定感悟,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对工厂的了解,会对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策略:我将通过设置工业革命前后对比图片使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的变化,同时利用课本中的史料阅读、问题探究等资料让学生领悟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冲击。教学目标1.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工厂制度建立的背景(史料实证)2.通过视频来还原当时的社会问题,工厂制度建立的影响(时空观念)3.借助史料与图片等能够得出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4.通过史料与课堂探究,了解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关系,知道国家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视频(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出示视频,提出问题:这是什么时期?反映了什么问题?观看视频,发现问题视频,代入感强,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导入新课一、生产方式的变化出示一组图片,一为工业革命前一户生产亚麻的家庭手工作坊,另一张为工业革命后一家生产布料的纺织工厂。提出问题根据以下图片,分析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联系第4课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通过对比图片,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形象了解工厂和手工工场在生产方式上的区别,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二、生产组织的变化出示一组图片,一为工业革命前一户生产亚麻的家庭手工作坊,另一张为工业革命后一家生产布料的纺织工厂。提出问题根据以下图片,分析工业革命前后生产组织发生了什么变化联系第4课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通过对比图片,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形象了解工厂和手工工场在生产组织上的区别,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二、生产组织的变化1、工厂的特点结合手工工场和工厂制度的两则材料,来分析两者的不同,对比得出工厂制度的特点。材料一: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成一长行。……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户外又一屋,贫儿一百五,坐列捡细毛,不敢辞劳苦。彼皆穷人子,终日不得息。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各自施妙技,天衣真无缝。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二十插制匠,将呢折成匹——17世纪美国手工工场的歌谣资料阅读材料,归纳手工工场的劳作特点。材料二:一八六六年,他(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织布大行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棉花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而精如丝,细于发矣。染处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亦神速哉!材料二:阿克莱特在自己的纺织工厂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独创的管理制度……当他一经发现无能、怠工等情况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严肃处理。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工厂制度的特点。1、生产资料集中使用;2、雇佣工人集中劳动;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4、分工细致协作高效;5、使用机器流水生产;6、严格遵守规章制度;7、注重产品市场销售;8、生产社会化程度高。分析和解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工厂制度的特点回顾上节课并结合本课教材内容总结手工工场与工厂的不同点掌握必备基础知识仔细阅读教材,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培养时空观念。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二、生产组织的变化2.工厂制度发展的原因结合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曼彻斯特棉纺织工厂迅速发展的原因材料2:至一百年后的十八世纪初,英国纺纱技术还很原始,……为了保护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禁止从中国、印度输入染色的棉织品。棉纺织品一时在英国“洛阳纸贵”,技术创新迫在眉睫。一七六四年,兰开夏郡的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是人类历史上手工生产工具向机器生产工具发展的开端,由此拉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当伯明翰等英国传统工业城市的纺织厂仍为是否采用新技术而犹豫不决时,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业已经迅速将一系列新技术运用于生产。一七八二年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从此这里的棉纺业发展得更为迅速。到一八三○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九十九家,产量占据英国棉纺织工业的近百分之五十。《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政府政策、法律的推动;市场的需求;工业革命生产工具的改进,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力的提高(根本)3.工厂制度的影响结合教材与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工厂制度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什么影响?(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总结)阅读教材以曼彻斯特的迅速发展为例分析工厂制度发展的原因阅读教材所给材料,分析工厂制度的影响二、生产组织的变化材料二: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自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材料三:英国工业革命强有力地改造了自给自足的家庭经营传统,破坏了家庭成员间紧密合作的生产格局,妇女逐步接触社会,儿童过早进入工厂,早熟趋势明显,男权社会受到威胁.女性角色从"家庭天使"向"工厂能手"继而向"公平倡导者"转变经济:促进标准化生产模式诞生,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促进早期管理人才出现,保证产品数量与质量,获得巨额利润。政治: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逐渐提高其社会地位。文化:早期工厂大量雇佣童工,一定程度上阻碍近代基础教育发展。把握关键信息,学会阅读、分析、总结、概括三、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城市化发展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迹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聚集在这里,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材料反映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会带来什么问题?英国会怎样解决?原因:使用蒸汽动力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改变了工业布局问题:城市人口猛增,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解决措施: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利用教材中的史料阅读创设情境。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三、社会生活的变化乡村生活的变化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变化英国乡村经济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资金,技术等,工业革命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机械化、现代化发展;人们的眼界开阔。观察图片总结乡村生活的变化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三、社会生活的变化(三)交通运输业发展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摘自[英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有什么作用?发展原因:(1)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要(2)铁路运输速度快、成本低(3)蒸汽动力的使用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4)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运输原料和输出商品影响:形成水路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流动和贸易往来,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分析和解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三、社会生活的变化(四)时间观念增强利用三幅图片:建筑物上有标准钟、火车和工厂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工厂制度和交通工具的改进,增强了时间观念利用图片,分析图片间的关系,理解工业革命后时间观念增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社会生活的变化(五)初等教育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升材料一:在19世纪,中产阶级成立了众多的学术团体开办讲座,建立一系列的设施和机构。例如在一些工业城市开办机械学院,不仅向工人提供有用的技术知识,而且也向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场所。还有许多城镇兴建博物馆和大型图书馆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材料二: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平。——恩格斯阅读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恩格斯为什么这么说?谈谈西方国家的做法?原因:工业革命时期,大机器生产代替过去的手工生产,工人需要熟练掌握操作机器,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对文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措施: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分析和解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初等教育发展的原因和西方国家的措施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究创设情境。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三、社会生活的变化(六)社会问题的出现与解决利用《摩登时代》让学生总结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1.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健康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解决: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下各国颁布法律解决相关问题。利用图片和文字信息分析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图片和文字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1、1-4组同学讨论完成探究22、5-8组同学讨论完成探究33、要求:中心发言人完成汇总工作,说明每个材料的中心意思,做到论从史出合作探究1、1-4组同学讨论完成探究22、5-8组同学讨论完成探究33、要求:中心发言人完成汇总工作,说明每个材料的中心意思,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四、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利用图表英国三大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比较和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比较来总结变化变化: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缩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大学生根据图表获取信息提高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四、社会结构的变化(二)阶级结构变化材料二: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为了工人无产者,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转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恩格斯材料三:在(工业革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日益恶化,688年时,占英国家庭总数1.2%的贵族和士绅家庭的收人占国民总收入的14.4%;1803年时,上层社会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4%,收入占15.
7%。与此同时,社会下层的所谓劳动阶层(不包括熟练工人和工匠)的家庭,1688年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收入仅占20.7%
;1803年时,这样的家庭占总数的1/3以上,而收入只占16.5%。变化: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贫富差距扩大结合材料来理解工业革命后阶级结构的变化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四、社会结构的变化(三)选举权的变化材料四:19世纪20年代,工业资产阶级成立了“伯明翰政府联盟”和“全国政治协会”等政治组织,领导民众进行了广泛的动员。1832年的议会改革将143个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市,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改革之后,英国的选民数达到了全国人口的4.5%。后来又经过1867、1884年改革,更多新兴城市获得选举议席。到1885年英国60%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变化: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议会改革获得权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利用材料来概括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改革来获得权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通过材料来理解经济发展推动了政治变革四、社会结构的变化(四)等级秩序变化材料五: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材料六: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经常发现衣冠楚楚的绅士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变化: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冲击了传统的等级秩序。通过工业革命前和工业革命后咖啡馆中人员的变化得出阶层的分化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五、社会结构的变化(一)经济秩序: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材料二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通过材料概括英国可以从世界各地获得原料,并且把工业品输入世界各地得出世界市场的形成理解世界市场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化五、社会结构的变化(二)政治秩序: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利用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图片根据图片得出世界政治秩序的变化明确工业革命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变化知识延伸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国家实力强大,为打开别国市场,往往采用战争方式,我们以中国为例看怎样应对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利用高考题“冲击——反应”模式根据题目学会观点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这个高考题让学生联系中国的被动反应,知道中国的近代化过程课堂小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的兴起,机器大生产的普及,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在社会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人们的社会生活趋于现代化,推动政治民主化、思想大解放和文化生活的世俗化,英国逐渐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形成了以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亚非拉落后的农业国形成了落后挨打的局面。概括工业革命后各方面的变化,国逐渐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落后的农业国形成了挨打的局面。《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时对本课的基本史实较为熟悉,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十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也中也详细介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原因及影响,基本掌握两次工业革命中具体的发明创造;2.经过第4课的学习,学生应对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一定感悟,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对工厂的了解,会对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策略:我将通过设置工业革命前后对比图片使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的变化,同时利用课本中的史料阅读、问题探究等资料让学生领悟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冲击。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效果分析在本堂课中,充分发挥了网络教学的各种功能,考虑了学生知识储备和参与讨论的可行性,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意识,加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拓展和渗透,因而比较成功。具体体现在:1、线索清晰。本课内容设计成五大部分,主要从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组织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秩序的变化五个方面来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对本课有所把握。2、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设计情境,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史料阅读、问题探究等材料设计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起到了引领、启发和答疑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3、注重方法指导。在学案设计中有自主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合作探究的材料题,课件上另外增加了材料思考题,注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加强了方法指导,如观点评述题的解题思路。有讲有练,有教师讲解,也有学生参与探究。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第二单元第2课,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手工业家庭式劳作和作坊式劳作在各个文明中普遍存在,加之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出现的手工工场的发展,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生产技术等基础。工业革命催生了工厂制度,改变了过去的生产方式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工业革命初步体现了科技的进步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改变着人类社会,因此本课不仅与前一课的古代的劳作方式有关联,也为下一课讲解现代科技发展改变社会打下基础。本课分为二个子目,一是机器大生产与工业制度,主要介绍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并通过介绍工厂制度体现生产力发展对劳作方式的改变,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二是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改变,从交通运输业,城市化,乡村发展,时间观念,初等教育等多个方面展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后介绍工业革命引发新问题及解决方式。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单选题1.19世纪50年代,英国有棉纺织厂1932家,毛纺织厂1497家,绒、麻、丝纺织厂1070家,工厂已成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这表明当时英国()A.轻工业生产最发达 B.工厂制度已确立 C.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D.城市化进程加快2.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 B.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3.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工厂中工人劳动生产自主性的丧失C.分工的细化有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 D.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率提高4.利用公式来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简化教材内容和帮助理解一些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下列是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些经济成分的公式表述,其中错误的是()A.小农经济=农业+家庭手工业 B.福州船政局=资产阶级+机器生产C.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雇佣关系 D.官僚资本主义=政权+近代工商业5.马克思说:“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由此可见,工厂制度区别于工场手工业的本质特点是()A.使用机器大生产 B.工人参加集体劳动 C.生产资料私有化 D.工人的受剥削程度6.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法国政府这一做法解释最合理的是()A.体现了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B.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推动了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适应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7.19世纪晚期,内燃机被安装在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内燃机还被美国人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把谷物收割的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后来又推广到世界各国。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美国人发明了内燃机 B.机器的噪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C.内燃机推动了工业生产 D.内燃机推进了农业机械化8.下图为欧洲主要国家1300—1900年城市化发展速度图。对此图解释正确的是()A.新航路开辟加快意大利城市化发展 B.长期的分裂和战乱阻碍法国城市化C.近代欧洲各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殖民活动和工业化推动英国城市化9.观察下图,现代工厂制生产在早期呈现出的显著特色是()A.作坊式集中劳动B.大机器集中生产C.大企业聚合生产D.为垄断资本生产10.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由此可知,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由工场制发展到工厂制,后发展到大企业制,根本原因是()A.大机器生产出现的需要B.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D.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11.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大隆机器厂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1928年,该厂开始大量制造织布机;到1937年吋,大隆机器厂生产的纺织机械已经令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极为注意”,“诚不料中国之大隆厂,竞有如是之优良出品也”。材料表明()A.中国的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B.中国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C.国民政府保护民族机器制造业D.中国近代机器生产得到发展12.张之洞认为,中国物产之盛甲于五洲,但因交通不便,工艰运贵,所以出产不多,销售不广,且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由材料可知,张之洞认识到()A.经济对国家实力有重要影响B.中国处于商战劣势的根源C.大机器生产对商战的重要性D.专制政体导致了商战不利二、材料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从纺织业起步向机器制造业发展,并使铁路、航运等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厂制盛行,城市数目与城市人口迅猛增长。美国已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同步发展,因而这一时期是美国历史上城市化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此外,多数城市已成为近代工业基地,从而大大加强了城市的作用和意义,并以最大的城市纽约为首,初步形成了一个城市体系,它对周围的地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城市体系的形成,也加速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摘编自欧阳世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历史分析及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推动因素。14.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亨利•福特的创新是发明了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在上面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公司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使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材料二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摘编自李庆余、周桂银等著《美国现代化道路》材料三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机器大生产的非人性”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工厂已成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可知,英国的工厂制度已经确立,故选B项;材料只是提及了英国棉纺织厂、毛纺织厂等工厂的数量,没有涉及其他方面,不能得出“轻工业生产最发达”的结论,故排除A项;仅由题干材料不能推出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结论,故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英国的城市化问题,故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材料中徒工学校的建立旨在提升工人技术水平,1879年法国成立技术教育委员会和1880年制定《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故选C项;材料中“徒工学校”等只是针对工人,不能体现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故排除A项;培养技术工人的目的是为资产阶级服务而不是为工人争取权利,故排除B项;材料中“徒工学校”主要培养工人的职业素养而不是国民素质,故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可知,该工厂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这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D项正确;“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工厂中工人劳动生产自主性的丧失”是材料中工厂规章制度所产生的影响,而非本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工厂的规范化管理和严格的纪律,而不是分工的细化,排除C项。4.答案:B解析:福州船政局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不是资产阶级创办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具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特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雇佣关系,其出现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官僚资本主义是国家权力和财产私人所有制的结合,其基础是国家权力的寻租和财产的私人所有制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工厂制度与工场手工业的区别。由材料可知,在马克思看来,工场手工业中,工人利用工具,工人掌握着劳动主动权;在工厂制度下,工人围绕着机器(生产资料)运动,工人处在被动地位。这说明工厂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使用机器生产而不是手工操作,故A项正确。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法国教育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法国政府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培养技术人员以适应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因此D项正确。法国政府注重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是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与工人阶级的斗争无关,A项排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与法国政府注重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无关,B项排除;徒工学校的建立等旨在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不能直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排除。7.答案:D解析:本题通过内燃机与农业机械化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内燃机被安装在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还被美国人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这都是指内燃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它的应用推进了农业机械化,D项符合题意;内燃机由德国人发明,且题干中没有提到内燃机发明者,A项错误;题干信息是在说明内燃机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B项误读材料,排除;材料未反映工业生产状况,C项排除。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的城市化在15世纪中期超过法国,在17世纪中后期超过意大利,19世纪以来发展迅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英国早期殖民活动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有关,D项正确;由图中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时期,意大利城市化发展速度减缓,A、C项排除;小农经济的长期广泛存在和大革命时期的动荡导致法国城市化速度缓慢,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9.答案:B解析:现代工厂制是在工业革命时期产生的,由图中机器生产及集中生产可知,其早期呈现出的显著特色是大机器集中生产,B项正确;作坊式集中劳动是工场手工业的特色,A项错误;大企业聚合生产和为垄断资本生产不是工厂制早期的特点,C、D两项错误。10.答案:B解析:由工场制到工厂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再到大企业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技术进步,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根本原因”的要求。11.答案:D解析:上海大隆机器厂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大量制造织布机”,连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都称其“优良出品”,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中国近代机器生产的发展,D项正确;该厂发展不能说明中国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排除A项;在中国近代大背景下,“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关政府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12.答案:C解析:材料“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反映了张之洞主张通过机器生产提高本土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竞争力,说明他认识到大机器生产对商战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对国家实力的重要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处于商战劣势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经济,张之洞并未认识到这根源,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专制政体对商战的影响,故D项错误。13.答案:1.特点: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大城市发挥辐射作用;初步形成体系。2.推动因素: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工具的改进;农村人口与外来移民涌入城市;政府政策的推动等。解析:1.依据材料中“城市化迸程与工业化水平同步发展”“美国历史上城市化增长速度最快”“它对周围的地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等概括得出。2.结合所学知识,从产业结构、交通、农村人口与外来移民涌入城市、政府政策的推动等角度分析作答。14.答案:(1)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影响:劳动生产率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本课程国际课程设计
- 2025年山东淄博市市属事业单位综合类岗位招聘工作人员65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济宁市属事业单位“优才”选聘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年会董事长致辞
- 2025年山东济南市槐荫区所属事业单位招聘51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济南信息工程学校招聘人员17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枣庄工程技师学院招聘备案制工作人员30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文化厅所属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网球
- 微课程设计花钟
- 幼儿园采购索证索票制度
- 迈达斯桥梁建模
- 新产品试制流程管理办法
- 幼儿园中班个人工作计划幼儿园中班个人工作计划范例2021.doc
- 常见繁体字的简化表 香港人简体字教学
- 《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 塑料模具肥皂盒设计说明书
- 穿越河流工程定向钻专项施工方案
- 地球物理学进展投稿须知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筑废料利用探究
- 火炬介绍 音速火炬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