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惠州市惠州中学2023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大家整天嘴上在说“美文美文”,可是多数人并不知道美文是怎么回事,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美文”就是“美的文章”,这其实是一种偏见。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镌》发表一篇名为《美文》的500字短文,首次提出“美文”的概念,这几乎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如果仔细阅读周作人的《美文》一文,就会发现,他的本意是说“美文”不是中国“古文”的专利,在国外,尤其是英国,很多人都在写美文,短文最后一句“我希望大家卷土重来,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来,岂不好么?”,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倡导大家用白话文写美文。1922年,胡适也认为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的成功可以彻底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鲁迅还将美文称作“小品文”,并写了著名的《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写此文的目的,还是在讨论“美文”(或者说“小品文”)究竟应该表达什么样的内容才不会有危机。也正是在该文中,鲁迅首次提出后来为大众所熟知的“投枪和匕首”的概念:“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这是鲁迅和林语堂、周作人等的分歧,鲁迅要用美文战斗,而周作人等要用小品文“闲适”,道不同不相与谋,这也是周氏兄弟的人生一大分歧。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美文就是“抒情散文”。南京大学原副校长董健等认为:“就散文文体的‘狭义’概念来说,它主要指‘抒情散文’,接近‘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所提出的‘美文’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时代散文创作的成就之高低的首要标志。”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洪子诚就认为:“当鲁迅作出‘散文小品的成功,且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的论断时,这里的‘散文小品’,主要指‘美文’,或者后来所说的‘抒情散文’‘艺术散文’”。由此可见,美文诞生,生逢其时,完全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美文的提法沉寂了一段时间。1992年9月,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西安创办《美文》月刊。虽然刊名叫“美文”,但是贾平凹倡导的美文是“大散文”。在杂志创刊15年后,《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穆涛在《文学杂志仅有文学理想是不够的》一文中也郑重指出:“1992年前后的散文局面以‘小抒情’为主,或安神或休闲,或花花草草,或一事一议一得。针对局面中的这种‘小’,贾平凹才提出散文要‘大’。‘大’有两个指向,一是要大到社会生活中去,眼前要开阔。二是要大到作家的肚子里去,肚量要大,胸襟要大,境界要大。”我们要是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不论是鲁迅痛批小品文,还是贾平凹倡导“大散文”,都是对于“美文”功能的匡正。(摘编自霍忠义《什么是美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周作人提倡用白话文写美文。得到了胡适的认可,可见二人认为白话文胜过文言文。B.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讨论的小品文,就是后来所说的“抒情散文”“艺术散文”。C.董健等人认为,某种意义上讲,美文是一个时代散文创作的成就之高低的首要标志。D.针对1992年前后“小抒情”散文,贾平凹提出的美文即“大散文”更具有文学理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就人们不了解美文,认为“美文就是美的文章”的偏见立论,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美文。B.文章列举周作人、鲁迅、董健、洪子诚、贾平凹等人的观点,让读者对美文有了多方面认识。C.文章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鲁迅用美文战斗,“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D.文章引用穆涛的文章是为了论证贾平凹提出“大散文”的原因并明确“大”的具体指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的成功,可知“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可以彻底破打破。B.如果小品文不拥有战斗力量,就会沦为“小摆设”,成为抚慰和麻痹的工具,出现生存危机。C.由董健、洪子诚等人对五四时期美文的评价,可以看出这时期的美文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D.针对周作人等人要用小品文“闲适”的现状,鲁迅痛批了小品文,贾平凹倡导了“大散文”。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箫之韵梁晓声时下,文化人士的这个协会那个协会,都搬入文化局新盖的机关楼里了,腾出的那些房子,租作酒楼、洗浴中心什么的。美术家协会的房子由一位五十几岁的副主席承包,改造成了画廊。前不久,我应友人相邀,前往画廊,赴茶聚,幸会了那位副主席。他姓谭,留髯,穿唐装,着布鞋,形象特古代。一隅,有白发翁抚古琴,仙风道骨,其调袅宛。友人言:“今日谭先生高兴。”问何故?答曰:“近来售画频频。”谭先生忽然问我:“怎么不发高论?”我笑道:“听琴。”谭先生神情郁悒,轻叹一声,正欲开口,有人制止:“万勿再提小穆。”众人一时默然,各动怀想之容……友人送我归至宾馆。我忍不住问小穆何人?友人说,谭先生创办画廊之初,公开招聘善箫者,结果一下子就吸引了近百名应聘者,但都难令谭先生满意。这过程中谭先生收到一封求职信——写信人声明,自己是个只哑不聋的哑巴。因为都不满意,谭先生就想起了那封信。即日下午,一个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出现在谭先生面前。谭先生给了他一支笔,两页纸。先问青年姓甚名谁,何方人氏,青年写出自己的名字“穆小小”,接着写了“保密”二字。又问师从,笔答“父亲”。其字娟小,笔画工整。再问其父艺从何来?似有所讳。半页纸没写满,谭先生已无心多问,命吹来。青年唇触之际,箫音悄起。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欣录之。谭先生刚刚创业,急于收回投资,处处精打细算。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每到一小时另付50元。小穆默然认可。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自用小穆,谭先生的财运,一月旺过一月,却连为小穆定做的一套服装,也从定薪里照单扣钱。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无不大加称赞。谭先生得意,小穆知足。两周后,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修鞋的老头儿,在画廊门旁摆开了摊位。谭先生命手下捧人。老头儿作揖打躬,苦苦哀求。恰逢小穆前来赶场。老头儿求小穆乞情。小穆自然没开口,凝视谭先生。谭先生禁不住那凝视,说好吧好吧。从此,画廊门前也多了一道“风景”。修鞋摊与画廊自是很不和谐的,但人们的眼渐渐看惯了,也就接受了。那老头儿,有点儿怪。小穆不到,不见他的影子。小穆来,他也出现。不知不觉到了冬季。有天晚上,飘降大雪。那老头儿袖着双手,缩着颈,冻得咝咝哈哈的还自说自话:“雪正下着呢,我可不走……”谭先生睁一眼闭一眼地装没看见。小穆塞给他一纸条,上面写着:“老板,我可以给那大爷一杯热茶吗?”谭先生愣了愣才答应。春节前几天,有位美籍华人画家,慕名前来办画展。剪彩之后,箫声幽幽。画家说,这才像画展。突然马路上传来刺耳的急刹车声,有人喊:修鞋的老头儿被轧了!箫声顿停,小穆尖叫着不顾一切冲出了画廊哭喊:“爸呀!爸呀!”人们正疑惑,墙根那儿有一个苍老的声音也喊:“女儿!那不是我呀!我在这儿呢,好好的。小心你自己别被车撞了呀!”小穆抱紧他,一通哭……几分钟后,父女二人,一个背着修鞋的破箱子,一个抹着泪。在人们怀疑的目光注视下相伴而去……谭先生愤怒极了,深觉自己大丢面子,遗落笑柄……数日后谭先生收到了小穆的信。她承认自己欺骗了他,说她的姐姐患了癌,她和父亲背井离乡四处闯荡,实指望能挣到替姐姐治病的钱……最后请求原谅……谭先生不相信,撕了。仅隔一夜,却又信了。再隔一夜,竟自我谴责得不行。后悔有时月入数万元,怎么对一个女孩儿那等小气……他经常拨“小穆”的手机号,发了几十条短信,再也联系不上了。友人最后讲,谭先生的画廊里,还会有人弹古筝、古琴,甚至吹萨克斯,但再也听不到箫音了。因为谭先生觉得,别人吹得都不如“小穆”好,尽管有人的水平比“小穆”高多了……友人吐尽一口烟后,问:“也有人认为,世道不古,人心诡诈。那父女二人没将画廊的画盗走批,已算谭先生幸运。你怎么看?”我想了半天,老实回答:“不好说。”是的,对于世道,对于人心。我近年来也每每难以判断了……那天夜里我连续做梦:先梦见自己变成了谭先生,并且找到了“小穆”,将她接回画廊,从此好生对待。又梦见自己变成一位富商,获得了“小穆”的下落,暗中向她父女二人捐了一大笔款。或者,接着做下去会是那父女二人盗画的梦,还没开始做,却醒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一段交代了时代背景,为下文美术家协会谭副主席一心经营画廊谋取利益而忽视了小穆的艰难做了铺垫。B.文中“万勿再提小穆”一句产生了悬念,既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自然引出对小穆故事的叙述。C.小说多处运用了伏笔手法,如“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其字娟小,笔画工整”等,都为下文揭示其女性身份埋下伏笔。D.谭先生“经常拨‘小穆’的手机号,发了几十条短信”,因为他还心存疑虑,想确定小穆信上所写的内容是否真实。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穆”这一人物形象。3.小说用“我”的梦境作结,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种子的力量(节选)梁晓声当然,种子在未撞触到土壤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力量可言的。尤其,种子仅仅是一粒或几粒的时候,简直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的不起眼,谁会将一粒或几粒种子的有无当成一回事呢?我们吃的粮食,诸如大米、小米、包谷、高粱……皆属农作物的种子;桃和杏的核儿,是果树的种子;柳树的种子裹在柳絮里,榆树的种子夹在榆钱儿里;榛树的种子就是我们吃的榛子,松树的种子就是我们吃的松子……都是常识。据说,地球上的动物,包括人和家畜禽类在内,哺乳类大约四五千种之多;仅蛇的种类就有两千种以上;鸟类一万五千余种;鱼类三百种以上。虫类是生物史最多的。草虫之类的原生虫类一万五千余种;毛虫之类四千余种;章鱼、墨鱼、文蛤等软体动物近十万种;虾和螃蟹等甲壳类节肢动物估计两万种左右;而我们常见的蜘蛛竟也有三万余种;蝴蝶的种类同样惊人的多……那么植物究竟有多少种呢?分纲别类地一统计,想必其数字之大,也是足以令我们咋舌的吧?想必,有多少类植物,就应该有多少类植物的种子吧?而我见过,并且能说出的种子,才二十几种。比我能连绰号说出的《水浒》人物还少半数。像许多人一样,我对种子发生兴趣,首先由于它们的奇妙。比如蒲公英的种子居然能乘“伞”飞行;比如某些植物的种带刺,是为了免得被鸟儿吃光,使种类的延续受影响;而某类披绒的种子,又是为了容易随风飘到更远处,占据新的“领地”……关于种子的许多奇妙特点,听植物学家们细细道来,肯定是非常有趣的。我对种子发生兴趣的第二方面,是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怎么那么善于生存呢?被鸟啄食下去了,被食草类动物吞食下去了,经过鸟兽的消化系统,随粪排出,相当一部分种子,居然仍是种子。只要落地,只要与土壤接触,只要是在春季,它们就“抓住机遇”,克服种种条件的恶劣性,生长为这样或那样的植物。我是知青时,曾见过最为奇异的由种子变成树木的事。某年扑灭山火后,我们一些知青徒步返连。正行间,一名知青指着一棵老松嚷:“怎么会那样!怎么会那样!”--众人驻足看时,见一株枯死了的老松的秃枝,遒劲地托举着一个圆桌面大的巢,显然是鹰巢无异。那老松生长在山崖上,那鹰巢中,居然生长着一株柳树,树干碗口般粗,三米余高。如发的柳丝,繁茂倒垂,形成帷盖,罩着鹰巢。想那巢中即或有些微土壤,又怎么能维持一棵碗口般粗的柳树的根的拱扎呢?众人再细看时,却见那柳树的根是裸露的--粗粗细细地从巢中破围而出,似数不清的指,牢牢抓住巢的四周。并且,延长下来,盘绕着枯死了的老松的干。柳树裸露的根,将柳树本身,将鹰巢,将老松,三位一体紧紧编结在一起。使那巢看去非常的安全,不怕风吹雨打……一粒种子,怎么会到鹰巢里去了呢?又怎么居然会长成碗口般粗的柳树呢?种子在巢中变成一棵嫩树苗后,老鹰和雏鹰,怎么竟没啄断它呢?种子,它在大自然中创造了多么不可思议的现象啊!我领教种子的力量,就是这以后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是大宿舍内的砖地,中央隆了起来。且在夏季里越隆越高。一天,我这名知青班长动员说:“咱们把砖全都扒起来,将砖下的地铲平后再铺上吧!”于是说干就干,砖扒起后发现,砖下嫩嫩的密密的,是生长着的麦芽!原来这老房子成为宿舍前,曾是麦种仓库。落在地上的种子,未被清扫便铺上了砖。对于每年收获几十万斤近百万吨麦子的人们,屋地的一层麦粒,谁会格外在惜呢?而正是那一层小小的,不起眼的麦种,不但在砖下发芽生长,而且将我们天天踩在上面的砖一块块顶得高高隆起,比周围的砖高出半尺左右……第二件事是有位老职工回原籍探家,请我住到他家替他看家。那是在春季,刚下过几场雨。他家灶间漏雨,雨滴顺墙淌入了一口粗糙的木箱里。我知那木箱里只不过装了满满一箱喂鸡喂猪的麦子,殊不在意。十几天后的深夜,一声闷响,如土地雷爆炸,将我从梦中惊醒。骇然奔入灶间,但见那木箱被鼓散了几块板,箱盖也被鼓开,压在箱盖上的,腌咸菜用的几块压缸石滚落地上,膨胀并且发出了长芽的麦子泻出箱外,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于是我始信老人们的经验说法--谁如果打算生一缸豆芽,其实只泡半缸豆子足矣。万勿盖了缸盖,并在盖上压石头。谁如果不信这经验,膨胀的豆子鼓裂谁家的缸,是必然的。我们兵团大面积耕种的经验是--种子入土,三天内须用拖拉机拉着石碾碾一遍,叫“镇压”。未经“镇压”的麦种,长势不旺。人心也可视为一片土。因而有词叫“心地”,或“心田”。在这样那样的情况下,有这样那样的种子,或由我们自己,或由别人们,一粒粒播下在我们的“心地”里了。可能是不经意间播下的,也可能是在我们自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情况下播下的。那种子可能是爱,也可能是恨;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憎恨的,甚至可能是邪恶的。比如强烈的贪婪和嫉妒,比如极端的自私和可怕的报复的种子……播在“心地”里的一切的种子,皆会发芽、生长。它们的生长皆会形成一种力量。那力量必如麦种隆起铺地砖一样,使我们“心地”不平。甚至,会像发芽的麦种鼓破木箱,发芽的豆子鼓裂缸体一样,使人心遭到破坏。唯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时时对于丑恶的邪恶的种子怀有恐惧之心。因为人当明白,丑陋的邪恶的种子一旦入了“心地”,而不及时从“心地”间掘除了,对于人心构成的危险是如癌细胞一样的。首先是,人自己不要往“心地”里种下坏的种子;其次是,别人如果将一粒坏的种播在我们心里了,那我们就得赶紧操起我们理性的锄了……“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古人在理之言也。1.联系上下文,分析首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3.“种子的力量”,结合文本,你能梳理出文章中提到的植物种子的几种力量吗?4.文章“土壤”转到“心地”,你对“心地”有着怎样的理解与思考?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双调)庆东原(元)白朴暖日宜乘轿,春风宜试马,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对人娇杏花,扑人飞柳花,迎人笑桃花。来往画船游,招飐①青旗②挂。[注]①招飐:招展,飘扬。②青旗:青色的酒旗。1.下列关于本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双调”是曲牌,“庆东原”是曲名。B.“双调”是宫调,“庆东原”是曲牌。C.“双调”是曲牌,“庆东原”是曲调。D.“双调”是宫调,“庆东原”是曲头。2.从表达的情感看,下列作品中与本作品最接近的一项是(
)。A.关汉卿《南吕·四块玉·别情》B.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C.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D.张养浩《中吕·上坡羊·潼关怀古》3.本作品对花的描写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在苏格兰高原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2)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3)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潜《饮酒》)(4)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5)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_________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李贺《雁门太守行》)(7)莫见乎隐,莫显乎微,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中庸》)(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晁错论》)7.“成绩排名”,一直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但近日,我省出台的有关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公布按照考试成绩的排名属于“违法”。对此,有人提出了疑问:不排名,拿什么激励学生?对这个疑问,请你作一回答。字数在80字以内。8.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不超过50字)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对此你有何理解?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C2.C3.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可见二人认为白话文胜过文言文”于文无据。原文只说“胡适也认为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的成功可以彻底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B项,“就是后来所说的‘抒情散文’‘艺术散文’”错误。鲁迅《小品文的危机》讨论的小品文,是“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生存的血路的东西”,而不是“鲁迅作出散文小品的成功,且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的论断时的“散文小品”,不能等同后来所说的“抒情散文”“艺术散文”。D项,“贾平凹提出的美文即‘大散文’更具有文学理想”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针对局面中的这种‘小’,贾平凹才提出散文要‘大’。‘大’有两个指向,一是要大到社会生活中去,眼前要开阔。二是要大到作家的肚子里去,肚量要大,胸襟要大,境界要大”,而不是“‘大散文’更具有文学理想”。故选C。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比喻论证”错误,应该是引用论证。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针对周作人等人要用小品文‘闲适’的现状”错误。贾平凹倡导了“大散文”不是针对周作人等人要用小品文“闲话”的现状,原文的表述是“针对局面中的这种‘小’,贾平凹才提出散文要‘大’”。故选D。【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2、1.D2.①技艺高超。“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无不大加称赞”可以看出,小穆吹箫技艺水平的高超。②自强自立。面对家庭的困境,她默然认可不高的薪酬,且不论早晚,随传随到。③珍爱亲情。姐姐患病以后,她和父亲背井离乡四处闯荡,为姐姐筹集药费。3.①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而对朋友提出的问题,,小说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虚写梦境,既巧妙地回答了朋友的问题,又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思考空间。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所做的梦只有捐助而盗画的梦还没做就醒了,巧妙地暗示了作者的倾向,使文章含蓄有致、委婉动人。③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这一梦境表达出“我”对小穆父女可贵亲情以及美好人性的认同,提醒我们要关注生活中的弱势人群。【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D项,“因为他还心存疑虑,想确定小穆信上所写的内容是否真实”分析错误,从文中“竟自我谴责得不行……怎么对一个女孩儿那等小气”来看,谭先生想找到小穆的目的在于想表达自己的内疚之情,对小穆进行帮扶。故选D。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文中的小穆是一个生活艰辛但希望考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困境的年轻人。从正面描写“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和侧面衬托“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概括出小穆吹箫技艺高超;从“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每到一小时另付50元。小穆默然认可。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小穆知足”概括出自强自立;从“箫声顿停,小穆尖叫着不顾一切冲出了画廊”“小穆抱紧他,一通哭”“说她的姐姐患了癌,她和父亲背井离乡四处闯荡,实指望能挣到替姐姐治病的钱”概括出小穆珍视亲情。3.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结尾的能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解答此题,首先理解小说的主题,小说讴歌小穆父女的可贵亲情以及美好人性,同时提醒我们要对生活中的弱势人群多些同情和关爱;然后分析小说结尾的内容,结尾是一种虚写的手法,“那天夜里我连续做梦”“先梦见自己变成了谭先生”“又梦见自己变成一位富商”“接着做下去会是那父女二人盗画的梦,还没开始做,却醒了”这样以梦境的形式,表达对小穆父女的可贵亲情以及美好人性的肯定与赞赏,深化了小说主题,使文章委婉含蓄,更加感动人。这种虚写梦境的方式扩大了小说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方法。步骤一:仔细审题,明确方向。(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做解释。(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若问的只是“特点”,则略等同于形象特点。步骤二:总体把握,划句分析。确定作者感情倾向是褒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3、1.写了种子在没有接触土壤之前,看起来没有力量,渺小、微不足道,不被人重视;与后文种子接触土壤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繁衍的奇妙、顽强的生命力,强大的力量构成鲜明的对比,欲扬先抑。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读者的好奇与探究之心,明明题目是种子的力量,却先提种子没有力量。那么作者所说的种子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2.①用声音、我的感受、动作,侧面写种子的力量带给我的震惊,给人一种真实惊骇的现场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种子的神奇力量;)②动词的运用非常贴切,“鼓散”“鼓开”“滚落”“泻”“铺”,给人遐想与强烈的视觉感受,充分表现了种子力量的强大;③为下文写“播在心地的种子”做铺垫。3.①传播种子,延续种类,呈现出奇妙的繁衍生命力量;②善于生存,表现出顽强的生存能力;③为了谋求发展,呈现出的令人惊骇的向上的力量。4.①心地就是人心。②我们要时时警惕,保持审慎与敬畏,不让邪恶、贪婪等丑恶的种子在内心滋生蔓延;③万一产生这些念头,要及时“掘除”(彻底根除),不让它生长。④像古人所说的,“置之圆则圆”,培育善与爱,让人心流淌着理性与向上向善。【解析】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从内容上看,本文开头写到“种子在未撞触到土壤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力量可言的。尤其,种子仅仅是一粒或几粒的时候,简直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的不起眼,谁会将一粒或几粒种子的有无当成一回事呢?”,这是写种子在没有接触土壤之前,看起来没有力量,渺小、微不足道,不被人重视;从结构上看,与下文写一棵柳树长在了鹰巢里,“那柳树的根是裸露的--粗粗细细地从巢中破围而出……将柳树本身,将鹰巢,将老松,三位一体紧紧编结在一起”,写老职工家的麦芽破箱而出等体现“种子的力量”的事件形成鲜明的对比,欲扬先抑;从效果上看,题目是“种子的力量”,开头却写种子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欲扬先抑,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读者的好奇与探究之心:作者所说的种子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2.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欣赏语言一般要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赏析,有时还要联系上下文,从结构方面分析妙处;注意要举例,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好处。画线句“十几天后的深夜,一声闷响,如土地雷爆炸,将我从梦中惊醒。骇然奔入灶间,但见那木箱被鼓散了几块板,箱盖也被鼓开,压在箱盖上的,腌咸菜用的几块压缸石滚落地上,膨胀并且发出了长芽的麦子泻出箱外,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这是写“我”看到“种子的力量”的惊骇的场面和震惊的感受,通过写声音“一声闷响,如土地雷爆炸”、“我”的感受“骇然”、动作“奔”以及看到的场面“但见那木箱被鼓散了几块板,箱盖也被鼓开,压在箱盖上的,腌咸菜用的几块压缸石滚落地上,膨胀并且发出了长芽的麦子泻出箱外,在地铺了厚厚一层”,通过侧面描写生动地写出种子的力量带给我的震惊,见证了种子的神奇力量;其次,动词运用非常贴切,“鼓散”“鼓开”“滚落”,写出种子的力量之大;“泻”“铺”,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引人遐想,这小小的种子是怎样一点一点积蓄力量,而后终于“爆发”的;从结构上看,这段描写为下文写关于人的“心地”以及种什么种子的联想做了铺垫,既然种子的力量如此骇人,那么人就应当警醒,不要在“心地”种下“仇恨”等邪恶的种子。3.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给文本划分段落层次,抓住每一层的关键句子概括层意;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分点概括答案。本文6——7段,写“比如蒲公英的种子居然能乘‘伞’飞行……而某类披绒的种子,又是为了容易随风飘到更远处,占据新的‘领地’”,“它们怎么那么善于生存呢?被鸟啄食下去了,被食草类动物吞食下去了,经过鸟兽的消化系统……克服种种条件的恶劣性,生长为这样或那样的植物”,传播种子,延续种类,呈现出奇妙的繁衍生命力量;第8——10段,写一颗落到鹰巢里的种子,竟然长成“树干碗口般粗,三米余高”的柳树,并且“那柳树的根是裸露的--粗粗细细地从巢中破围而出,似数不清的指,牢牢抓住巢的四周。并且,延长下来,盘绕着枯死了的老松的干。柳树裸露的根,将柳树本身,将鹰巢,将老松,三位一体紧紧编结在一起”,种子善于生存,表现出顽强的生存能力;第11——14段写了关于种子的两件事,一是宿舍砖地下的麦子“不但在砖下发芽生长,而且将我们天天踩在上面的砖一块块顶得高高隆起,比周围的砖高出半尺左右”;二是老职工家的木箱里的麦子得了一点点雨水,竟然鼓散了木板,鼓开了箱盖,“压在箱盖上的,腌咸菜用的几块压缸石滚落地上”,为了谋求发展,种子呈现出的令人惊骇的向上的力量。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提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结合文本“人心也可视为一片土”,可见“心地”就是“人的心”;结合文本“那种子可能是爱,也可能是恨;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憎恨的,甚至可能是邪恶的。比如强烈的贪婪和嫉妒,比如极端的自私和可怕的报复的种子……播在‘心地’里的一切的种子,皆会发芽、生长……使人心遭到破坏”“唯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时时对于丑恶的邪恶的种子怀有恐惧之心”,由此可见,我们要时时警惕,保持审慎与敬畏,不让邪恶、贪婪等丑恶的种子在内心滋生蔓延;结合文本“因为人当明白,丑陋的邪恶的种子一旦入了‘心地’,而不及时从‘心地’间掘除了,对于人心构成的危险是如癌细胞一样的”,万一产生这些邪恶的念头,要及时“掘除”(彻底根除),不让它生长;结合文本“‘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古人在理之言也”可知正确的做法是,像古人所说的,“置之圆则圆”,培育善与爱,让人心流淌着理性与向上向善。【点睛】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技巧:(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4、1.B2.C3.作品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准确地描摹了春天鲜花盛开的千姿百态。作者写杏花对人撒娇、柳花随着春风迎面扑来、桃花对人含笑盈盈,都是用一个动词精准传神地表现出景物的特征。通过对三种花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春天人和大自然特别密切的关系,渲染了春天喧闹和谐的环境氛围和人们愉悦的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具体考查宫调和曲牌。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本题中“双调”是宫调,“庆东原”是曲牌。故选B。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题目是,从表达的情感看,下列作品中与本作品最接近的一项是。先分析本曲的感情。日暖风和,由“宜”、“堪”的无往不适,带出了下文的游赏。杏花妍丽雅洁,柳花飘舞轻飏,桃花艳美夺目。全曲纯用白描,表现了春日郊野的勃勃生机与游人的畅乐心情。A项,关汉卿《南吕·四块玉·别情》,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与本曲感情不同。B项,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与本曲感情不同。C项,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描绘的是一幅江村渔人晚归图,表现出向往宁静生活的主题。全曲境界清淡闲远,远浦,酒旗,断桥,茅舍,远景近景,相得益彰,显得清疏而又淡雅。与本曲感情接近。D项,张养浩《中吕·上坡羊·潼关怀古》,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苦难深表同情,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与本曲感情不同。故选C。3.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题目是,本作品对花的描写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描写花的句子时“对人娇杏花,扑人飞柳花,迎人笑桃花”,意思是“杏花逞娇斗妍,柳花飞扑人面,桃花绽开笑脸”。其中“娇”“扑”“笑”三个字都运用了比拟的写法,杏花妍丽雅洁,如玉容呈露,像对人撒娇;柳花飘舞轻飏,随着春风迎面扑来,如依依随身;桃花艳美夺目,如佳人多情,对人含笑盈盈。这三句不仅生动准确地描摹了春天鲜花盛开的千姿百态,并且将原本无情的花木拟人化,表现出春天人和大自然特别密切的关系,从而显示了游人悦目赏心、全身心陶醉于大自然美景的情态。【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5、1.D2.B3.空可以理解为主人公等待收获时的着急和空虚感,满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收获时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4.文中主人公自述的语气抒情属于使用第一人称抒情,第一人称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误。把诗人对人类故乡那种翘首远望之状和内心渴望之情,含蓄而传神地暗示了出来。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缘由,他对此只能心向往而无法身赴之。面对现状,内心空虚惆怅,神往故乡。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是静与动”错误。抓住“摇”“生长”分析,都是从动的角度来写的。故选B。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主要从炼字的角度考查。本题需要分别理解“空”“满”的内涵。结合“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等分析,“空”主要指主人公等待收获时的着急和空虚感,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结合“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等分析,“满”指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勤奋收获的满足和愉悦。4.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的叙述人称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判断使用的人称,然后根据不同人称的好处分析答题。《刈禾女之歌》中,以“我”为主要的叙述人称,即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是: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起来更有兴趣,缩短了读者与作者间的距离;文章口语化,行文通顺,娓娓道来,读者有亲切、可读的感觉;容易使读者进入主角人物地位,给作者带来成就感。结合“我的家”“我记起”“我的眼”“我来日光下收获”“我看不见自己”等分析,让我们将镜头拉近刈禾女,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更具真实感。运用各诗节主导情绪的跌宕起伏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诱导读者以实景为圆点朝着不同的方向辐射自己的情绪。第一人称的好处是诗歌情境显得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吾尝终日而思矣心远地自偏未成曲调先有情提携玉龙为君死金戈铁马故君子慎其独也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直接默写,考生需要根据上下句提示回顾诗句,写出正确句子。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抟、携、慎、忍、拔。【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5到10遍,直到会背,用同样方法读下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朗朗上口,滔滔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变成自身的力量。7、激励学生不一定非要靠排名,因为“排名”往往会挫伤一大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如可以让成绩好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表扬学习态度好的同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并不吝赞扬;评价机制也要彻底改变,客观评价一个学生,应涉及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篇阐述自己观点的微写作。做这道题,分两步,一是表达观点;二是阐述理由。表达观点及理由的微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篇小议论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阐述理由应该有理有据,理论分析和事实论证双管齐下,更为饱满。理论上,可以使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首先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阐述原因,然后摆明正确做法。8、经历不同,命运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鲁镇的人不应幸灾乐祸,而应以关怀宽容的心态对待祥林嫂。【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老师的寓言故事来理解他要阐明的观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答题前先审读材料,明确题目的要求,老师是通过讲寓言故事来表达他对《祝福》中鲁镇人对祥林嫂态度的看法的。因此,学生首先要明白,《祝福》中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是什么态度,学过的课文不难理解,鲁镇人先是主动来听,后听多了,就变得不耐烦地走开了。可见他们对祥林嫂并不是抱着同情的态度,而是满足他们看客的心态,对祥林嫂的不幸,他们丝毫理解关心和同情。老师是通读寓言故事来表达他的观点的。通读寓言故事,抓住猪和羊的话来理解,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猪说,“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可见,经历不同,命运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鲁镇的人就如同,绵羊和乳牛,祥林嫂如同那头要被要命的猪。作者的态度是,鲁镇的人不应幸灾乐祸,而应以关怀宽容的心态对待祥林嫂。9、例文:真正的勇者有些人在看清生活的真相过后,感觉万念俱灰,生机俱无,自暴自弃。而有些人面对无数次的失败与痛苦的折磨后,却依然热爱着生活。这就是生活真正的勇者,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可能,他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真正的勇者懂得,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回报,但是你不努力就一定没有回报。一个真正的勇者,不仅仅是体力之勇,更是精神与意志的勇者。他们不论是对待学习、工作、或者创业,都是认真付出,努力进取。他们不会因为短时间之内没有看到满意的结果就发牢骚或者抱怨。他们并不奢望每一次付出都会结出累累硕果,而是在不断努力的耕耘中,最终收获与回报。真正的勇者懂得,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得到公平的回复,但是你不争取,就放弃了争取公平的权利。一个真正的勇者明白有些事情必须自己争取,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面对自己的利益,需要自己去争取,而不是期待着别人来给你一个公平。只有心态阳光而积极,不放弃应有的权利与利益,那么才可能获得更多的公平待遇。真正的勇者懂得,并不是所有的花朵都在春天开放,有些花朵迟迟未见花期,即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商铺租金合同范本
- 墙地砖合同范本
- 全书定制合同范本
- 单位电脑采购合同范本
- 单位与保安合同范本
- 个人投资合伙合同范本
- 修路转让合同范例
- 入围合同范本
- 做线上合同范本
- 麻城外包型钢加固施工方案
- 《酷虫学校 第1 12册 注音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Monkey Fishes The Moon(英语演讲ppt猴子捞月)
-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 战略管理徐飞版课件
- 弃渣场的水土保持审查与管理
- 农业银行境外汇款申请书样板
- 马工程《刑法学(下册)》教学课件 第22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 GB/T 15886-1995C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 GB/T 14643.6-2009工业循环冷却水中菌藻的测定方法第6部分:铁细菌的测定MPN法
- GB/T 1096-2003普通型平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