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高一化学期末大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_第1页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高一化学期末大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_第2页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高一化学期末大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_第3页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高一化学期末大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_第4页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高一化学期末大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划重点】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期末大单元复习一.课程标准--单元学习目标整合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初步认识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4.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化学反应的限度。5.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意义。6.认识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和途径。二.知识清单--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一、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1、概念吸热反应:释放热量的反应。如:镁与盐酸的反应Mg+2HCl=MgCl2+H2↑放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如: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分类①放热反应eq\b\lc\{\rc\(\a\vs4\al\co1(大多数化合反应,燃烧反应,中和反应和沉淀反应,金属与H2O或酸的反应,食物的腐败))②吸热反应eq\b\lc\{\rc\(\a\vs4\al\co1(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与NH4Cl反应,C与H2O(g)的反应,C与CO2的反应,H2、CO或C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类型比较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形成原因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与化学键强弱的关系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反应过程示意图【注意】(1)有的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发生,例如煤的燃烧就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或点燃引发反应;有的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如磷的自燃。吸热反应大都需要加热,也有不需加热就能反应的,例如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与反应是否需要加热没有关系。(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均是化学反应。注意某些吸热过程和放热过程不属于化学反应。如:NaOH固体溶于水,浓硫酸稀释属于放热过程;NH4NO3固体溶于水属于吸热过程,三者都不是化学反应,也就不属于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知识点二、人类能源的利用1.人类利用能源的三个阶段树枝杂草时期、化石能源和多能源结构时期。2.从柴草时期到化石能源时期人类获取热能的主要途径都是通过物质的燃料。3.人类利用化石燃料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1)短期内不可再生,且储量有限,能源消费量与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2)煤和石油产品燃烧排放的粉尘、SO2、NOx、CO等是大气_污染物的主要来源。4.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节能_和寻找清洁的新能源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5.分类分类依据种类举例来源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风能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能、核能、水能来自天体的引力能量潮汐能转换过程一次能源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风能二次能源石油制品、煤气、电能利用历史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氢能、生物质能性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6.新能源(1)优点:资源丰富、可以再生、对环境无污染等。(2)种类: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氢能等。【重难点探究】重难点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1、化学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反应物中旧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新化学键的形成。2、化学键的断裂会放出能量;化学键形成会吸收能量。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所以说,物质的化学反应与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决定因素:①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热量还是吸收热量,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关。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反应吸收能量;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反应放出能量。计算:反应放出的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吸收的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②旧键断裂所吸收的能量与新键形成所释放的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了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E1>E2,反应吸收能量;E1<E2,反应放出能量。计算:吸收的能量=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总能量放出的能量=生成物成键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重难点二、原电池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线”——“一反应”)两极: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一液: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一线:形成闭合回路一反应:能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锌铜硫酸原电池装置电极材料电极名称电子转移电极反应式反应类型锌负极失电子氧化反应铜正极得电子还原反应总反应式:4、工作原理(1)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2)电极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3)电子的移动方向:从负极流出,经导线流向正极。(4)电流得移动方向:从正极流出,经导线流向负极。(5)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6)实质: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两个不同的区域发生,通过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巧记忆:负升失氧化;正降得还原;阳正、阴负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原理:原电池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使反应速率增大。实例: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可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2)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原理:一般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实例: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A溶解,B上有气泡产生,可知A做负极,B作正极,A比B活泼。重难点三、化学电源分类一次电池(干电池):活性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就不能使用了,如锌锰电池、锌银电池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如铅蓄电池。燃料电池:一种连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换成电能的化学电池,如氢氧燃料电池。2、普通锌锰电池电池普通锌锰电池工作原理负极锌筒锌被氧化,逐渐消耗Zn

2e-=Zn2+正极石墨棒二氧化锰_被还原2MnO2+2NH4++2e-=Mn2O3

2NH3

+H2O电解质氯化铵糊总反应2MnO2+2NH4++Zn

=Mn2O3

2NH3

+H2O+Zn2+特点放电后_不能充电便于携带,价格低3、碱性锌锰电池电池碱性锌锰电池工作原理负极_锌粉_锌被氧化,逐渐消耗电解质氢氧化钾正极碳棒二氧化锰被还原特点放电后不能充电便于携带,价格低铅蓄电池电池铅蓄电池工作原理负极Pb放电时,铅极被消耗Pb+SO42--2e-=

PbSO4电解质硫酸正极PbO2PbO2被还原PbO2+4H++SO42-+2e-=PbSO4+2H2O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特点①放电后可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②可以多次充电,重复使用氢氧燃料电池酸性碱性负极2H2-4e-=4H+2H2+4OH--4e-=4H2O正极O2+4H++4e-=2H2OO2+2H2O+4e-=4OH-总反应2H2+O2=2H2O特点①电极本身不包含活性物质,只是一个催化转换元件②工作时,燃料和氧化剂连续地由外部供给,在电极上不断地进行反应,生成物不断地被排出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重难点一、化学反应速率1.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2.表示方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3.公式:单位:mol/(L•s)或mol/(L•min)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在5min内由6mol/L变为2mol/L,则这段反应的反应速率为0.8mol/(L•min)。4.规律①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计量数不同,速率不同,因而定量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是用哪一种物质来表示。②论是用反应物表示还是用生成物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都取正值,而且是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③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因此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5.计算方法①定义式法:利用公式v=eq\f(Δc,Δt)计算化学反应速率,亦可利用该公式计算浓度变化量或时间。②关系式法:同一反应中,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之比=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6.反应速率的比较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时数值可能不同,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不能只看数值大小,还要进行一定的转化:(1)换算成同一物质、同一单位表示,再比较数值大小。(2)比较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如反应aA+bBcC,要比较v(A)与v(B)的相对大小,即比较eq\f(v(A),a)与eq\f(v(B),b)的相对大小,若eq\f(v(A),a)>eq\f(v(B),b),则用v(A)表示的反应速率比用v(B)表示的反应速率大。7.影响因素影响因素结果反应物自身的因素(主要因素)反应物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快。温度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反应物浓度(不包括固体、纯液体)增大反应物浓度,加快反应速率;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慢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反应物的接触面积的大小、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增大反应物的表面积,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固体反应物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压强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体系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形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通常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溶剂的性质、光、超声波、磁场、固体反应物表面积等也会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重难点二、化学反应限度1.可逆反应(1)正向反应:由反应物得到生成物的化学反应。(2)逆向反应:由生成物得到反应物的化学反应。(3)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4)可逆反应的特点:(双向性、同时性、共存性)①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同时进行,两向条件相同。②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即反应物的转化率不可能达到100%,即反应物、生成物共存。(5)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符号代替“=”。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即化学平衡建立过程的v—t图为3.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或完成的最大程度,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注意】(1)前提条件: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2)研究对象:可逆反应。(3)本质标志:v(正)=v(逆)≠0。(4)间接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1)直接标志v正=v逆①同一种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②在化学方程式同一边的不同物质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之比都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③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不同物质的生成(或消耗)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①各组分的浓度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②各组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2)间接标志①反应体系中的总压强不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适用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②对于反应混合物中存在有颜色变化的物质的可逆反应,若体系中颜色不再改变,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③全是气体参加的反应前后化学计量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④对同一物质而言,断裂化学键的物质的量与形成化学键的物质的量相等。注意:化学学平衡状态判断的“两种误区”。①各组分的浓度相等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②各组分的分子数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但不一定相等,也不—定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5.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1)调控反应条件的目的和方法(2)调控反应条件时需要考虑的问题示例:以工业合成氨反应条件的调控为例分析:①理论上条件的选择及利弊分析。温度低、压强高,氨的产率高。存在问题:温度低,反应速率小,达到平衡的时间长,生产成本高。压强大,对动力和生产设备的要求较高,所以一味增大压强,也会增加生产成本。②实际条件控制:温度:400~500℃,压强一般选择_10~30__MPa。(3)调控反应条件、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以煤为例)①煤的状态煤被研得越细,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反应速率越大。②空气用量适当过量的空气有利于煤的充分燃烧。过多的空气会带走大量的热量,降低反应温度,减小燃烧速率,甚至会使燃烧停止(当温度达不到煤的着火点时);少量的空气则会使煤燃烧不充分,造成能源浪费。三.真题演练1.捕获和转化可减少排放并实现资源利用,原理如图1所示。反应①完成之后,以为载气,以恒定组成的混合气,以恒定流速通入反应器,单位时间流出气体各组分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2所示。反应过程中始终未检测到,在催化剂上有积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①为;反应②为B.,比多,且生成速率不变,可能有副反应C.时刻,副反应生成的速率大于反应②生成速率D.之后,生成的速率为0,是因为反应②不再发生答案:C解析:由题干图1所示信息可知,反应①为,结合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可得反应②为,A正确;由题干图2信息可知,,比多,且生成速率不变,且反应过程中始终未检测到,在催化剂上有积碳,故可能有副反应,反应②和副反应中CH4和H2的系数比均为1:2,B正确;由题干反应②方程式可知,H2和CO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刻可知,H2的流速为2mmol/min,而CO流速v(范围1<v<2mmol/min),说明剩余的的是由副反应生成,副反应生成H2流速2-v(范围0~1mmol/min),因此副反应生成H2速率小于反由应②生成速率,C错误;由题干图2信息可知,之后,CO的速率为0,CH4的速率逐渐增大,最终恢复到1,说明生成的速率为0,是因为反应②不再发生,而后副反应逐渐停止反应,D正确。3.用尿素水解生成的催化还原,是柴油机车辆尾气净化的主要方法。反应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反应B.上述反应平衡常数C.上述反应中消耗,转移电子的数目为D.实际应用中,加入尿素的量越多,柴油机车辆排放的尾气对空气污染程度越小答案:B解析: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即熵增的反应,反应△S>0,故A错误;由方程式可知,反应平衡常数,故B正确;由方程式可知,反应每消耗4mol氨气,反应转移12mol电子,则反应中消耗1mol氨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3mol×4××6.02×1023=3×6.02×1023,故C错误;实际应用中,加入尿素的量越多,尿素水解生成的氨气过量,柴油机车辆排放的氨气对空气污染程度增大,故D错误。4.乙醇-水催化重整可获得。其主要反应为,,在、时,若仅考虑上述反应,平衡时和CO的选择性及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CO的选择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曲线①表示平衡时产率随温度的变化B.升高温度,平衡时CO的选择性增大C.一定温度下,增大可提高乙醇平衡转化率D.一定温度下,加入或选用高效催化剂,均能提高平衡时产率答案:C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平衡时升高温度,氢气的物质的量减少,则平衡正向移动,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即ΔH>0,故A错误;从图示可以看出,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随着温度升高氢气的平衡时的物质的量减少,则平衡随着温度升高正向移动,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而a曲线表示的是物质的量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故B错误;容器体积固定,向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没有改变各物质的浓度,平衡不移动,故C正确;BaSO4是固体,向平衡体系中加入BaSO4,不能改变其浓度,因此平衡不移动,氢气的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6.在相同条件下研究催化剂I、Ⅱ对反应的影响,各物质浓度c随反应时间t的部分变化曲线如图,则()A.无催化剂时,反应不能进行B.与催化剂Ⅰ相比,Ⅱ使反应活化能更低C.a曲线表示使用催化剂Ⅱ时X的浓度随t的变化D.使用催化剂Ⅰ时,内,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无催化剂时,随反应进行,生成物浓度也在增加,说明反应也在进行,故A错误;由图可知,催化剂I比催化剂II催化效果好,说明催化剂I使反应活化能更低,反应更快,故B错误;由图可知,使用催化剂II时,在0~2min内Y的浓度变化了,而a曲线表示的X的浓度变化了,二者变化量之比不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a曲线不表示使用催化剂II时X浓度随时间t的变化,故C错误;使用催化剂I时,在0~2min内,Y的浓度变化了,则(Y)==,(X)=(Y)=,故D正确。7.某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有关数据如下:时间段/产物Z的平均生成速率/0~20~40~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时,Z的浓度大于B.时,加入,此时C.时,Y的体积分数约为33.3%D.时,X的物质的量为答案:B解析:反应开始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产物Z的平均生成速率逐渐减小,则内Z的平均生成速率大于0~2min内的,故1min时,Z的浓度大于,A正确;时生成的Z的物质的量为,时生成的Z的物质的量为,故反应在时已达到平衡,设达到平衡时生了,列三段式:根据,得,则Y的平衡浓度为,Z的平衡浓度为0.6mol·L-1,平衡常数,时Y的浓度为,Z的浓度为,加入后Z的浓度变为,,反应正向进行,故,B错误;反应生成的Y与Z的物质的量之比恒等于1∶2,反应体系中只有Y和Z为气体,相同条件下,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故Y的体积分数始终约为33.3%,C正确;由B项分析可知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生成Z为,则X的转化量为,初始X的物质的量为2mol,剩余X的物质的量,D正确。8.室温下,某溶液初始时仅溶有M和N且浓度相等,同时发生以下两个反应:①M+N=X+Y;②M+N=X+Z,反应①的速率可表示为v1=k1c2(M),反应②的速率可表示为v2=k2c2(M)(k1、k2为速率常数)。反应体系中组分M、Z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0~30min时间段内,Y的平均反应速率为6.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