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 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_第1页
11第十一章 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_第2页
11第十一章 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_第3页
11第十一章 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_第4页
11第十一章 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

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群体概述第二节体育群体概述第三节老年人体育第四节妇女体育第五节农民工育第六节残疾人体育1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群体,亦称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广义的群体包括家庭、乡村、城市、政党、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类型的结合。狭义的群体仅指人际关系亲密的初级群体和小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等。社会学一般研究后者,认为前者过于宽泛,但也适当加大后者的范围,不局限于“小群体”。2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二、群体的要素

(一)具有联系纽带(二)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内容(三)具有群体规范(四)具有群体意识3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三、群体的分类

群体的类别很多。按照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初级群体(面对面结合与合作的群体)和次级群体(正式关系较多,但不太持久,只有有限的互动的群体);按照群体的规模可分为大型群体(指社会组织)和小型群体;按照个人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可分为内群体(我们自己所属的、成员对它有合作、团结、亲密感觉的团体)和外群体(群体成员与外人的结合我们都称为外群体,这种群体常给其他成员以离群的感觉)。此外还有参照群体(我们参照它但不隶属于它的群体)和相遇群体(在特定的情景下,人们偶然形成的群体,如旅游团)等等。4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四、群体的功能

(一)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二)满足个人的多种需求(三)进行社会教化

5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二节体育群体概述

一、体育群体的概念体育群体,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在此,首先将体育群体定义在小群体的范围内,而不是指具有社会组织性质的大型群体;其次,这里讲的体育群体,是具有一定结构的,不是随意凑合或临时组成的。那些每天早上在公园或马路上一起共同锻炼身体的人未必就是群体,那些临时组队参加比赛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构成群体,体育馆中的观看体育比赛的观众更不能算是群体,就是参加运动会的成员,包括运动员、裁判员和教练员,也只是组成了一个临时的集合体而已。6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二、体育群体的特征

(一)以体育为共同目标(二)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基本活动方式(三)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某种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四)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五)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7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三、体育群体的类别

(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二)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三)体育学习群体、竞技体育群体和健身娱乐群体按群体所从事的体育活动的性质,又可将体育群体分为下列几种:

1.体育学习群体;

2.竞技体育群体;

3.健身娱乐群体。8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三节老年人体育

一、中国老年人口的现状

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人口老化的问题迅速形成。198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0.77亿,占总人口8.24%,而1990年60岁以上人口已接近1亿,1995年已经超过1亿,65岁以上老人已占人口总数的5.58%。老年与少年的比值已经从1964年的8.81%上升到1990年的20.14%。人口的中位年龄增长了5个百分点(表11—1)。虽然老龄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由于人口基数很大,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值在全世界是最多的。200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达1.32亿,占总人口10.49%,中国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49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约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并且还在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几近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目前,上海、北京等城市已属老龄化城市,已呈现出老龄化城市的种种特征。9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二、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过程

2l世纪初叶,中国将完成向老龄社会过渡的全过程。这一过渡过程大约分三个阶段完成:

1、1990—2003年是缓慢老化期,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

2、2003—2020年是迅速老化期,彻底进入典型的老年型社会。

3、2020—2050年是高度老化期。10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二、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老龄化过程的特点中国的老龄化过程不同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具有以下特点:

1.绝对规模大;

2.老龄化速度快;

3.在社会发展水平尚低的情况下发生;

4.农村老年人比重大;

5.女性老年人多于男性;

6.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耦合。11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二、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老龄化呈加速发展的原因近50年来,中国人口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50年的5.81%。下降到1990年的2.3160,1995年已降到1.99%0,在1950年至1990年期间,生育率下降使中国少年儿童的比例下降了19.5%。同时中国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在明显的下降,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居较前的位置,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的双重作用,使老年人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在卫生、教育和家庭经济状况有较大改善的前提下,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从20世纪50年代不到40岁增加到90年代的70岁以上。1990年总人口的预期寿命比1982年延长1.5岁,男性延长1.5岁,女性1.7岁,接近了发达国家水平,2008年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这是中国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12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三、中国老年人疾病谱、死亡谱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疾病谱和死亡谱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1985年卫生部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城市和农村急性传染病死亡率下降了80%o,一些非传染病、慢性病,特别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主要死因。1986年由全国58个疾病监测点推算出的疾病发病率顺位是意外事故、肿瘤、心脏病、传染病、腑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而死亡率位次的前三位是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对老年体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13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四、中国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一)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健康期

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60岁城市男性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存活是16.30年,女性是19.26年。农村男性是15.77年,女性是18.36年。即中国60岁的老年人还将有15—19年的寿命。如果以60岁为老年期的起点,中国人寿命周期中老年寿命占1/5—1/4。14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四、中国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二)中国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带病期中国老年人的平均带病期较其平均健康期时间长得多,城市男性为12.25年,占余寿的75.2%,女性为15.11年,占余寿的78.5%;农村男性为9年,占余寿的57.1%,女性为11.46年,占余寿的62.4%。中国老年人60岁以后的寿命中有3/4时间生存在带有慢性疾病的状况之中。而且,女性老年人余寿中的带病期较男性长,所占余寿的比重也大。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带病期较平均预期健康期要长,存活在高龄的老年人寿命多伴随着各种慢性疾病。15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四、中国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三)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期中国老年人自评的平均预期心理健康期较老年人的健康期相对要短些。城市男性为4.67年,占余寿的28.6%,女性为4.04年,占余寿的21.0%;农村男性为4.22年,占余寿的26.8%,女性为3.77年,占余寿的20.5%。在平均预期心理健康期中,以感觉生活幸福的时间最长,其次是无孤独感,再次是人际关系好,而记忆力好的时间最短。在中国老年人的未来寿命中,只有1/4—1/5的时间处于心理健康状态。16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四、中国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四)中国老年人预期伤残期中国60岁老年人的预期伤残期,男性为3.78年,占余寿的23.6%,女性为5.12年,占余寿的27.2%。即中国老年人的余寿中平均有1/4左右的时间处于机能受损的状态下。中国老年人的伤残期主要是视力残、听力残和复合残组成。这三者占总残疾的86%—90%,肢体残、智力残和精神残期所占的比重很低。17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五、中国老年体育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管理

在中国历来有尊老、爱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现在又实行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老年基本国策。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批老年干部、军人、知识分子退休下来,各地纷纷成立了“老干部活动室”、“离退休人员活动站”,很多地方成立了老年大学。80年代初,国务院成立了一个“老龄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有关老年人的各种社会问题。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以后,按行政属划建立了省、地、县、街道的各级老年人体协组织,发展了数百万会员。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深受老年人的欢迎。18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六、中国老年人的体育参与情况

1997年,中国对全国群众体育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调查,调查表明老年人口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其中66岁至75岁老年人体育参与者占该年龄段人口的38.46%,76岁以上为30.70%,达到了较高的参与水平,超过了26岁至55岁各年龄段。19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四节妇女体育

一、妇女解放运动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真正起点,从此改变了男人走向社会——属于群体,女人滞守家庭——属于男人的这个男人和女人都默认的“契约”,女人开始向“人”回归。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围绕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性别平等,开始了全球性的妇女解放运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二、妇女生活方式

(一)妇女生理心理特征形成的生活方式特点妇女的生活方式与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吻合的。与男性相比较,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确有一些特异之处。一般来讲,由于肌肉不甚发达,女性的体力较男性弱;女性具有生育器官,在生命形式上有一些特殊表现,如“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女性的形象思维较发达,具有细致、耐心、坚韧、情感细致、深沉等心理气质特点等。因此,妇女比较适合于从事那些体力强度较小,较多运用形象思维,需要细致、耐心、有节奏的职业活动。21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二、妇女生活方式

(二)长期社会历史原因给妇女生活方式带来的特点长期社会历史原因,也给妇女生活方式带来了一些特点。在劳动生活领域,妇女的择业活动就有可能受到很多限制,在进人劳动生活后往往要比男子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体力。妇女在劳动生活中往往还得承受传统社会偏见的压力,如妇女从事一些交往较多的职业活动,会被认为是“抛头露面”而受到贬抑。在进行劳动分配时,妇女与男子往往不能同工同酬,传统偏见往往不能对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做出正确的价值估量,因此直接影响她们的消费水平的高低,甚至影响她们的生活方式和在家庭中的生活地位。22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三、体育与妇女解放

(一)体育中的妇女歧视在母系社会里,妇女是很能干的。相传3400年前,在地中海的克里特文化繁荣的时代,妇女不仅从事纺纱、织布、磨面、制造陶器等劳动,也参加驾车、狩猎等活动,甚至还参加斗牛。在古希腊美丽的传说中,妇女能骑马、狩猎、游泳和赛跑,男人能做的事,她们也能做。当人类由母权社会进入父权社会,妇女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了,妇女的文化地位衰落了,妇女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被剥夺了,她们在运动场上受到歧视,这种文化倒退影响至今,直到近一二十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世界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才有了较大的突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恩格斯语)”,这种“失败”在人类文化史上持续了几千年,不仅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女子不应该和男子一样参加体育运动的成见,而且造成了对女子生理特点的种种错误的观点,造成了长期的低估妇女运动能力的偏见。23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三、体育与妇女解放

(二)与体育中的妇女歧视进行斗争女性主义者介人体育领域始于北美19世纪70年代。体育女性主义致力于帮助女运动员识别和抵制歧视,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机会。作为妇女运动的后来者,它关注的核心不是体育与娱乐范畴中的文化争议,而是法律、政治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女性主义者对体育的关注迅速获得来自多方面支持,到19世纪80年代,更多具理性思考、富理论含量的妇女体育著作相继出版。体育女性主义不仅在北美,也在西欧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迅速发展。19世纪90年代是女性主义体育社会学理论长足发展的时期。24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四、妇女体育参与

广大妇女在积极投人社会生产,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人类情感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保卫世界和平,主持人类正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推动国际体育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25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四、妇女体育参与

广大妇女在积极投人社会生产,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人类情感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保卫世界和平,主持人类正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推动国际体育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26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四、妇女体育参与

(一)妇女的竞技体育参与1.女子参赛人数急剧增加2.女子比赛项目逐渐与男子相同3.中国竞技体育“阴盛阳衰”现象解析(1)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性别的精神品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推动了女性的体育参与(3)中国女运动员成功地利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时间差”27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四、妇女体育参与

(二)妇女的健身活动参与体育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一项公共事业,它归全社会共有,需全体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妇女同样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任。中国妇女在参加健身活动方面与男子相比还有一定的差别,表现为:1.女性体育人口少于男性。我国居民的体育参与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2.女职工体育是薄弱环节3.老年妇女的体育健身活动活跃28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四、妇女体育参与

(三)妇女的体育参政妇女要实现体育领域中真正的男女平等,起决定作用的是妇女要争得在国际体育组织和国家体育管理机构的领导权。经过多年的艰苦的努力,妇女们终于在这些机构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1.在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奥委会专门委员会中的女性参政

2.在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决策层中的女性参与

3.在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决策层中的妇女

4.我国女性的体育参政29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五、妇女体育发展的社会动因

(一)社会的发展为妇女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由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今天有更多的妇女参加体育运动,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比以前有更多的机会,这些机会表现为:

1.妇女有了较为独立的经济地位,妇女就业人数的普遍增加,男女同丁同酬的政策保障,使妇女成为经济独立的个体,使她们有机会进行体育消费。

2.妇女有了越来越多的余暇时间,山于工作时间与家务劳动时间的缩短,妇女的社会与家庭负担减轻,增加了妇女的参与机会。

3.妇女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项目显著增加,在过去20年中,在许多组织和社区中,妇女们开始接受平等的体育资源份额。30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五、妇女体育发展的社会动因

(二)妇女解放运动改变了妇女的社会形象在过去40年间的世界范围的妇女运动大多强调妇女们在有机会发展她们的聪明才智的时候,应把她们当作人来看待。这一思想激励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妇女追求她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利益,也给那些过去从未想过参加体育运动的妇女们创造了新的利益。妇女运动也帮助妇女们重新定位了她们在家庭和职业中的角色,这也给妇女提供了更多参加体育运动所需的时间和财力。随着妇女运动思想被广泛地接受,以及男子们控制妇女的生活日趋削弱,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了从事体育运动。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贫穷国家,低收入的妇女们,可供妇女们利用的选择比她们以前更少地受到限制。31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五、妇女体育发展的社会动因

(三)妇女体育得到了法律保障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以来,巳起草并通过了二十多个有关妇女地位的国际公约和宣言。其中的一部分国际法律文件,突破了20世纪早期有关妇女地位的保护性法律文件的范围,形成了旨在废弃歧视妇女的制度,建立提高和改善妇女地位的新制度的纠正性法律文件。32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五、妇女体育发展的社会动因

(四)妇女自身健身意识的增强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全社会健身意识在不断增强,使得妇女们参与了许多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活动,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疾病在妇女人群中的高发,使得妇女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且妇女参加体育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审美的需求。她们把健美的身材和娟秀的面容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追求,尽管这种追求隐含着某些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价值观念,也得到了各种妇女用品市场推销商的推波助澜。33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五、妇女体育发展的社会动因

(五)大众传播媒介对妇女体育的关注近20年来,各国的媒体对妇女参与体育运动报道有所增加,尽管有关妇女参与体育运动的报道的覆盖面不能与男子相提并论,但是比以前对妇女参与体育运动的报道要多很多。通过在电视中观看女运动员的比赛,以及阅读报纸、杂志和书籍,使妇女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在中国,优秀女运动员在国际竞技体育中的巨大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女性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34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六、妇女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各国妇女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辛努力,终于使她们在体育教育、体育健身和竞技体育中争得了一定的平等权利,各国政府和国际体育组织也正在努力为妇女解放运动做出更多的贡献,但由于妇女被压抑的现象持续了数千年,女子在体育运动中的正当权益还受到某些压制,在部分国家,女子参加体育比赛仍遇到各种障碍。第26届奥运会,仍有28个国家或地区奥委会派出的代表团是清一色的男性。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压力(二)政治歧视(三)女性偏见

1.对妇女身心潜力的误区

2.对妇女“社会形象”的偏见

3.对妇女“社会角色”的误解(四)宗教和民间习俗的限制

(五)妇女自身素质的限制35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五节农民工育

一、农民工的界定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认为“农民工概念应该界定为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农村人口”①。李培林认为“这个人群的流动性具有三重含义,一是在地域上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流动;二是在职业上从农业向工商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流动;三是在阶层上从低收入农业劳动者阶层向其他收人高的职业阶层流动”②。①陆学艺,当代小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②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4)3611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二、农民工的工作特点

学者研究,非正规就业是数以亿计的流人城市的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形式。农民工就业分散、流动性强,就业范围狭窄,难以进入科技含量高的领域。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