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概述_第1页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概述_第2页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概述_第3页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概述_第4页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实验室治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及治理评审1名词术语1.1治理体系1.1.1体系:“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体系”一般有四个特征:①至少有两个及以上的能够区不的要素或单元组成;②各要素或单元是相互作用而又相互联系的;③一般有共同目标,为达到共同目标要把各要素或单元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④体系具有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功能。“体系”是由要素组成,离开了要素就谈不上体系。1.1.2治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是把阻碍检测/校准质量的所有要素综合在一起,在质量方针的指引下,为实现质量目标而形成的集中统一、步调一致、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使总体的作用大于各分系统之和。1.1.3治理体系的构成从本质上讲,体系是过程的复合体。系统能够由子系统构成,构成系统的子系统称为要素。实验室资质认定治理体系是由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4个差不多要素组成。1.1.4治理体系的功能(1)能够对所有阻碍实验室质量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和连续的操纵;(2)能够注重同时能够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或幸免问题的发生;(3)具有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并加以纠正。1.1.5治理体系的特性1.1.5.1系统性实验室建立的治理体系是对质量活动中各个方面综合起来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治理体系各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依靠、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成了具有一定活动规律的有机整体。在建立治理体系时必须树立系统的概念,才能确保实验室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1.1.5.2全面性治理体系应对质量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操纵。对检验报告质量形成进行全过程、全要素(硬件、软件、物资、人员、报告质量、工作质量)操纵。1.1.5.3有效性实验室治理体系有效性体现在治理体系应能减少、消除和预防质量缺陷的产生,一旦出现质量缺陷能及时发觉和迅速纠正,并使各项质量活动都处于受控状态。体现了治理体系要素和功能上的有效性。1.1.5.4适应性治理体系能随着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进展进行修订补充,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1.2组织机构: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组织机构是实验室为实施其职能按一定的格局设置的组织部门、职责范围、隶属关系和相互联系方法,是实施质量方针和目标的组织保证,因此,应建立与治理体系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一般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a)设置与检验校准工作相适应的部门;b)确立综合协调部门;c)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及相应关系;d)配备开展工作所需资源;e)由于实验室的性质、检验对象、规模不同,必须依照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1.3职责规定实验室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在治理体系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以及对工作中的失误应负的责任。职责分配时应做到全覆盖、不空缺、不重叠和界定清晰、明确。1.4程序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要紧规定按顺序开展所承担活动的细节,包括应做的工作的要求,即5W1H:何事、何人、何时、何处、何故、如何操纵等。如何进行操纵和记录,即5M1E:人员、设备、材料、环境和信息等进行操纵和活动。1.5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的特点:a)任何一个过程均有输入和输出;b)组织为了增值通常对过程进行策划并使其在受控状态下运行。1.7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工作环境,是治理体系运行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源,治理体系确实是“无米之炊”。为了实施实验室的质量方针、目标,实验室的领导应采取有效措施,提供有效的资源,以确保各类检验人员的工作能力适应和满足检验工作的需要,仪器设备得到正常的维护,并能依照开展检验工作的需要更新、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及对新标准、规范和测试方法的研究。2.实验室治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4.2条“治理体系”明确提出:实验室应按照本评审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治理体系。2.1实验室治理体系的建立实验室尽管千差万不,各不相同,但其治理体系的运行原理都差不多一致,建立和实施治理体系的方法和步骤如下:①确定客户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②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③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必须的过程和职责;④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须的资源;⑤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⑥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⑦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产生缘故的措施;⑧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治理体系的过程。报告/正书方针目标报告/正书方针目标过程要素体系文件过程要素体系文件运行监控治理评审持续改进内部审核图4-1治理体系运行框图由上图可见,一个治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通常有八各环节,现简介如下:2.1.1方针、目标的制定质量方针:由实验室最高治理者正式公布的该实验室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例:①丝丝入扣,滴水不漏。-水暖管件生产企业的质量方针②细致入微,斤斤计较,科学公正、准确高效。-校准实验室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①目标应切实可行、并量化。②目标的实现程度应是可测量的。方针指出了实验室的质量方向,而目标是对这一方向的落实和展开,目标应与方向保持一致,不能脱节和分离。2.1.2识只是程(要素)、确定操纵对象过程的两个特征:①任何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输入是实施过程的依据或基础,输出是完成过程的结果;②完成过程必须投入适当的资源和活动。治理过程治理过程顾客(中意)顾客(需求)顾客(中意)顾客(需求) 输入 输出 检测/校准过程支持过程支持过程图4-2过程方法示意图2.1.3组织结构及资源配置①组织结构: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组织结构框图:略②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包括固定的、可移动的设施、能源、照明、给排水、暖气通风等设施)、仪器设备、支持性服务设施(供气、维修、运输、通讯服务等);工作环境:人的环境是指与人员有阻碍的环境因素,比如激励职工潜能的工作方法、安全措施和防护设备的使用;物的环境是指包括照明、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干扰、辐射、噪声等。2.1.4治理体系的文件化实验室应将其政策、制度、打算、程序和指导书制订成文件,在总体上满足评审准则的要求,要有利于本实验室所有职员的理解和贯彻。①治理体系文件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报告组成;②治理体系文件的构架: 质量手册纲领性文件 程序文件 支持性文件规范、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报告等证实性文件 图4-3治理体系文件的构架图2.1.5治理体系文件批准、公布2.2治理体系的运行2.2.1运行的依据:治理体系文件。治理体系文件既是治理体系存在的见证,又是治理体系运行的依据。2.2.2治理体系运行的时期①治理体系文件的宣贯;②治理体系试运行;③内部审核和治理评审④治理体系正式运行;⑤治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标志:不断增加客户的中意度;有效的贯彻质量方针,完成质量目标;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严格遵循文件并有完整记录;所有阻碍质量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实施内部审核与治理评审,持续改进。治理体系是在不断改进中得到完善的,而这种改进是永无止境的。一个组织的最高治理者应确信在任何情况下,本组织的治理体系都有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应通过经常性的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治理评审等手段,不断改进治理体系。3治理体系的内部审核3.1审核的意义和目的组织在治理体系文件公布后,就开始执行文件,即进入治理体系的实施时期。然而治理体系实施的如何样?效果如何?实验室应该及时评价,以确保治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而内部审核是进行治理体系评价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3.1.1审核的意义——是对活动和过程进行检查的有效治理工具,审核的结果为治理者采取措施提供了信息。3.1.2审核的目的——是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如符合性(标准、文件、法规)和有效性。3.2与审核有关的术语和定义及理解3.2.1审核①定义: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②理解要点:评价治理体系时,必须对每个被评价的过程,提出3个差不多问题:a)过程是否被确定?过程的程序是否被恰当地形成文件?b)过程是否被充分地展开并按文件要求贯彻实施?c)在提供预期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③审核强调客观性、系统性、独立性。——客观性体现在审核证据是一种能够被证实的真实信息,道听途讲,不能被证实的不能作为证据。另外,审核准则是客观的。——系统性体现在审核是一种正式、有序的活动。正式的审核是按合同进行(外审按合同)或是依照授权进行(内审是组织的治理者授权);有序体现在审核是按有关标准(如ISO19011)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独立性体现在审核是由与被审核区域或活动无直接责任的人员进行。一般来讲,本部门的人员不能审核本部门,关于规模较小的实验室,至少要做到自己不能审核自己的工作。3.2.2审核准则(1)定义: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注:审核准则是用于与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依据。(2)理解要点:a)审核准则是审核过程评价的依据。b)与审核对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程序、要求、作业指导书等都能够作为审核依据。c)内审的要紧依据是《评审准则》要求、组织的治理体系文件及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计量检测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合同等。3.2.3审核证据(1)定义: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同时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注:审核证据能够是定性的或定量的。(2)理解要点:a)必须是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如内审时,要猎取和评价的审核证据,必须是与治理体系文件和《评审准则》要求有关的证据;b)审核证据要能够被证实是真实的信息。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都可成为审核证据。c)审核证据能够是定性或定量的。3.2.4审核发觉(1)定义: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比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注:审核发觉能表明是否符合审核准则,也能指出改进的机会。(2)理解要点:a)将审核证据作为输入,对比审核准则进行比较评价后,输出的结果是审核发觉。b)审核发觉能够是符合的,也能够是不符合的。符合的要给予确信,不符合的要形成不符合项和开列不符合报告,通过对不符合的纠正措施的实施,改进治理体系。c)审核证据、审核准则、审核发觉的关系:审核证据是输入;审核准则是评价的依据;评价的结果即审核发觉是审核评价过程的输出。3.2.5审核结论(1)定义: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标和所有审核发觉后得出得审核结果。(2)理解要点:a)审核结论是由审核组作出的。b)审核结论是考虑了审核目标和所有审核发觉后,得出的综合评价结果。c)审核证据与审核准则比较得出的所有审核发觉是输入,结合审核目标对所有审核发觉汇总分析后得出的审核结论是输出。3.2.6审核方案(1)定义:针对特定时刻段所策划、同时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注:一项审核方案包括策划、组织和实施审核的所有必要的活动。(2)理解要点:a)审核方案是对一项审核项目的策划与安排。依照审核的目的和受审核组织的规模、性质及其他情况确定审核方案,一般包括:对审核进行策划、确定审核的形式、确定审核的频次及次数、确定和提供审核的资源(审核人员的要求与配备、审核程序的制定与提供、审核的检查与改进规定的提供与实施等)。b)审核方案一般是针对特定(专门)的项目,为满足某些特定的目标(如保持治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内审、是否批准认证注册并在有效期内保持认证资格的外审、是否能够选为合格供方的顾客审核等目的),在特定的时刻段的审核策划与安排。c)审核方案是由审核治理人员制定的。内审的审核方案一般是经组织的最高治理者授权、内审治理部门起草、治理者代表或最高治理者批准实施。3.2.7审核范围(1)定义:审核的内容和界限。(2)理解要点:a)审核范围是一项审核活动所涉及的产品类不、组织(单位)、产品实现时的过程/活动、场所(场地、部门)的界定。b)对受审核方来讲,审核范围也是其治理体系承诺的范围。3.2.8审核打算(1)定义:对一次审核活动及安排的描述。(2)理解要点:a)审核打算是一次/一项审核活动日程的安排及讲明。一般安排到具体的人和小时。b)审核打算一般由审核组长负责编制,治理者代表批准,受审核方确认。c)审核打算的编制应满足审核方案的有关要求。3.3内部审核的差不多要求和特点3.3.1内部审核的差不多要求(1)审核程序应建立并保持组织内部审核的书面程序,内容包括:目的、范围、引用标准、定义、审核类不、审核的组织、审核的差不多要求、审核人员的确定与责任、审核打算、审核的差不多步骤、方法及要求、审核的分析与记录、审核报告的处理、跟踪审核等。(2)内审重点是验证检测/校准活动和有关结果的符合性,确定治理体系的有效性、过程的可靠性、检测结果的正确性,评价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确认改进的机会和措施。(3)审核方案与审核实施打算依照标准、程序规定和所审核活动的实际情况及重要性,制定并实施年度内审方案和具体的审核实施打算。对治理体系所有部门和过程一年至少进行一次覆盖全面的内审。(4)审核人员应具备足够的资格,其素养能满足内审的需要,并被组织的治理者授权。(5)审核资源组织的治理者应提供内审时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员、技能、设备、图表、经费、时刻等),以实现审核工作。(6)审核结果审核的结果应按要求进行整理、综合、形成报告,并按程序规定及时有效地传递和充分利用。(7)审核文件审核所用的文件(包括程序、标准、记录、报告、表格等)齐全、格式规范化、保管档案化。(8)纠正措施对审核发觉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并实施跟踪与监督,保证纠正系统灵敏有效。3.3.2内部审核的差不多特点(1)内审的要紧动力来自于治理者,重点是推动内部改进有时开展内审是为了在外审前达到标准要求和纠正不足;但最为重要的是治理者的支持,没有治理者的支持就难以开展,也可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内审应是一种自觉的、持续的内部治理行为,不应是被动的应付性的活动。每次内审应致力于发觉问题和改进,这是衡量内审有效性的标志之一。(2)内审人员来自于组织内部,内审是以组织的名义,由自己内部的审核员进行的。(3)内审程序通常比第三方审核简单,规范要求比第三方审核低由于内审员比较了解自己的情况,有些过程,如首次会议、文件审查等能够简化。内审也是一项规范化的活动,如有打算、审核员应具备资格、审核结果形成报告等,但比第三方审核的要求低一些,常常为提高有效性和效率,对原有规范的做法、要求等进行灵活处理。(4)内审对纠正措施的跟踪比较及时有效,更有利于提高治理体系运作效果内审的跟踪验证较及时,且能将有效部分纳入文件;外审的跟踪操纵则只能定期进行,只对纠正的结果进行评价。在时刻上,内审比外审更充分,可能涉及其他方面问题,且内审员能够参与纠正措施的制定等。外审只提纠刚要求,不提纠正措施建议。(5)内审是治理者介入质量治理的重要工具内审可作为治理者介入质量治理的一项重要工具来使用,目的是保持治理体系正常、有效地运行。3.4内部审核3.4.1典型内部审核活动时期的划分(1)内部审核的策划时期(包括策划审核方案;指定审核组长;成立审核组;确定审核目标、范围、准则);(2)文件评审时期(能够简化,一般仅针对作业指导文件进行评审);(3)现场审核预备时期(编制审核实施打算;内审员分工;预备审核文件;编制检查表);(4)现场审核实施时期(首次会议;现场收集审核证据;产生审核发觉并确定不符合项;进行审核中的沟通;末次会议);(5)审核结束时期(完成审核报告的编制、批准和发放);(6)审核跟踪验证时期(针对内审提出的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验证)。3.4.2内部审核的策划(1)明确内部审核的目的——组织内部审核的目的可能是:a)在建立治理体系初期,依据《评审准则》来评价组织的治理体系;b)验证治理体系满足《评审准则》的程度,能否同意认证审核;c)作为治理和持续改进的手段或例行的内部审核;d)作为外部审核前的预备。(2)确定内部审核的范围——指在规定的时刻内,对治理体系覆盖的哪些部门、场所和过程进行审核。治理体系建立初期的内审应该是全面审核,范围包括治理手册覆盖的所有检测项目、部门、场所和过程。(3)明确审核准则——内审的准则包括:a)《评审准则》;b)组织治理体系文件;c)相关的法律法规;d)合同。(4)确定内部审核的频次——审核的频次应依照组织治理体系运行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每年两次为宜;假如规定每年一次,则应规定两次审核的时刻间隔不超过12个月。(5)正确安排内部审核的时机a)治理体系建立初期的内审应安排在文件实施1个月以后进行;b)按部门、按过程的内部审核,依照发觉问题的情况每年可安排1-2次;c)为外部审核做预备的内审,通常安排在外审前1个月进行,要留有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整改的时刻。(6)内部审核的组织和程序组织在建立治理体系时,就应对内审做好策划,对内审进行总体安排和治理时,应做到:a)确定归口治理部门内部审核是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需要有一个常设的机构来负责治理。b)聘任内审员内部审核需要一批合格、称职的内审员,应选择熟悉组织的业务、了解治理体系差不多知识、有一定学历和工作经验、有交流表达能力和正直的人员来担任,并对其进行培训。由组织的治理者正式授权。c)需要有一套正规的程序《内部审核操纵程序》应明确内审的目的、范围、执行者的职责及具体的实施方法。(7)确定审核的路线和方法——能够有以下3种:a)自上而下和自下上的方法先到信息比较集中的部门了解总体情况,选择一批样本,然后到使用这些样本的部门去调查。b)正向和逆向的审核方法先在许多部门调查研究,选择一批样本,然后到归口治理部门去审核。c)按过程审核和按部门审核的方法按过程审核是指按体系过程安排审核日程,审核员围绕某一个体系过程的各项要求到各相关部门去审核;按部门审核是指按部门来安排审核日程,到某一个部门就把所有的体系过程要求都审核完。3.4.3内部审核的预备(1)编制年度内审方案。一般在年初,由治理者代表组织编制。a)目的——保证内部审核按打算实施;便于治理、监督和操纵内部审核。b)要点——应在全年内对所有部门和过程全部覆盖,并突出关键过程;c)形式————滚动式审核按策划安排,对一个或几个部门或过程进行一次审核,逐月展开,在一年内把所有部门、过程都覆盖至少一次。———集中式审核即在几天内把所有部门、过程都审核完。案例:***实验室2007年内部审核打算审核目的:审核治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实现质量体系的自我完善。审核范围:治理体系全部要素,实验室所有部门及全部领域。审核依据:1、《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实验室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审核组成员:A、B、C、D、E、F、G审核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日期时刻第一组第二组审核要素受审核部门审核员审核要素受审核部门审核员26日9:00-10:00首次会议内审组沟通办公室质量主管A、B人财科办公室技术科E、F质管科技术科业务科C、D技术科质管科E、F27日业务科技术科质管科检测室A、B5.8检验报告业务科技术科F、G4.8预防措施业务科质管科各检测室A、BF、G内审组沟通28日4.9记录操纵质管科技术科各检测室C、D5.8检验报告业务科技术科B、C4.10内部审核4.11治理评审C、DD、E内审组汇总审核结果末次会议编制:审批:(2)制定审核实施打算a)目的——为使现场审核有序进行,确保审核方案的实施,明确审核的思路,提高审核效能。b)要点——由审核组长负责编制,是一次审核的具体日程和活动的安排。c)形式——见下例(3)建立审核小组——在内审前,治理者代表任命审核组长、审核员,成立审核组。a)审核员应通过培训合格,由最高治理者/治理者代表授权;b)应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即不能审核本部门的工作;c)对被审核部门的业务专业知识由一定的了解,但不强调是这方面的专家;d)应考虑多名审核员能否协调配合,团结合作;e)审核组长应比审核员有较多的审核经验;f)审核组长应有组织治理整个审核工作的能力。(4)收集有关文件内审时,内审员重点收集与受审核部门质量活动有关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文件。以有关质量标准、质量打算、合同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程序文件等进行检查其符合性;对外来标准的有效性也要进行检查;(5)编制检查表检查表时审核员进行内部审核活动的工具,要紧起备忘录的作用。不必向受审核方展示,由审核组长审定和总的协调,以免遗漏或重复。a)检查表的作用———按检查表检查,可保持审核目标始终明确;———保持审核进度;———明确与审核目标有关的样本;———使审核程序规范化;———作为审核记录存档。b)检查表的设计———对比《评审准则》和治理手册的要求;———选择典型的质量问题;———结合受审核部门的特点;———抽样应有代表性,分层抽样,随机抽3-5个,最多12个;———时刻要留有余地;———应有可操作性;———按部门进行审核时,覆盖该部门职责涉及的所有过程,要紧过程细查、相关过程要覆盖。检查表编写示例(首页)内审检查表共2页第1页受审核部门综合办公室部门负责人审核员审核日期2007.08.10手册条款审核要点检查记录Y/N4.3文件操纵是否具有文件操纵和治理程序,有关内容是否可操作。实验室内部文件的审批是否齐全,现场使用的各种文件是否标识清晰,文件的发放和保管是否规范,并能确保文件现行有效。受控文件是否定期评审,必要时进行修订,更改的文件是否通过再批准并加以注明。现场是否使用失效或废止文件,不应存在一个文件出现不同版本的问题。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是否制定了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采购和验收、储存的相关治理程序文件。是否对服务和供应方进行了评审,建立了服务/供应方名单。已发生的采购是否受控,是否正确选择了具备资格的供应方。是否规定了对采购品验收的要求,对供应品、标准物质、消耗材料是否通过了验收。4.9记录是否编制了记录治理程序,内容是否齐全、合理。治理记录和技术记录的信息是否“足够”,是否能够“复现”治理和技术活动。各种记录的填写和更改是否正确、完整、清晰、明了。现存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是否安全储存、妥善保管,保存方式是否合理,方便存取,查阅方便并为客户保密。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有效措施,幸免原始信息或数据的丢失或改动。所有质量记录和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证书副本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存。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预备、检测人员的标识。4.11治理评审是否编制了治理评审操纵程序文件。治理评审是否按预定的打算和程序实施,每次评审的输入是否明确,评审是否充分,结果是否恰当。治理评审报告提出的有关措施是否纳入改进,其结果是否得到验证。编制:日期:2007年月5日审批:日期:2007年8月5日(续页)内审检查表共2页第2页手册条款审核要点检查记录Y/N5.1人员5.1.1实验室人员(包括专业技术和治理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是否满足所从事工作的需要。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治理体系要求工作。5.1.2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和/或校准、签发检测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依照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从事专门产品的检测活动的实验室,其专业技术人员和治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5.1.3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打算。实验室人员应通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培训打算实施的记录。5.1.4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5.1.5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档案。5.1.6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经考核合格。5.1.7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在本专业领域从业3年以上。(首页)内审检查表共6页第1页受审核部门技术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核员审核日期2007.08.10手册条款审核要点检查记录Y/N4.1组织是否具有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是否是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活动。4.1.1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有批准文件、授权书、最高治理者的任命文件和母体的公正性声明。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能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账目和独立核算。4.1.2应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查阅实验室注册、登记文件和工作场所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应具备正确进行检测所需要的同时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检测设备和设施4.1.3治理体系应覆盖在所有场所、地点进行的检测工作。4.1.4查阅在册人员证明或劳动合同证明,确认具有与其从事检测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治理人员。4.1.5是否制定了保证检测工作公正、客观的有关措施,能否保持第三方公正性;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推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实验室应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阻碍,并防止商业贿赂。4.1.6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4.1.7分析实验室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部门职责是否明确,是否明确其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质量治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4.1.8实验室最高治理者、技术治理者、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和监督人员应有符合要求的任命文件,独立法人实验室最高治理者应由其上级单位任命;最高治理者和技术治理者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4.1.9实验室应规定对检测质量有阻碍的所有治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治理人员的代理人。4.1.10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编制:日期:2007年8月5日审批:日期:2007年8月5日(续页)内审检查表共6页第2页手册条款审核要点检查记录Y/N4.1.11实验室应由技术治理者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并指定一名质量主管,给予其能够保证治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力。4.1.12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打算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适用于授权/验收的实验室)。4.2治理体系是否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建立治理体系的职责是否明确并得以落实。质量过程是否予以明确,建立的治理体系是否符合本实验室的特点(如移动的、多检测场所等)。治理体系应形成文件,相应的质量记录能否证明体系的运行。是否建立了适宜的质量方针、目标,目标是否可测量和可操作。与重要岗位人员交流,了解其是否明确本岗位的职责权限和治理体系、质量方针、目标,并有效实施。4.3文件操纵外来技术标准、规范是否识不、收集齐全,现行有效。内部编制的技术性作业指导书是否适宜、具有可操作性。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假如实验室将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一部分分包,同意分包的实验室一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操纵(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实验室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实验室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得客户同意后方可分包。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是否批准了通过评价后合格供应方的名单。实施采购前,是否明确规定了采购品的技术要求。4.6合同评审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明确客户的要求。不同情况下的评审或要求是否明确。是否对不同类型的托付书、标书或合同,按照不同的规定进行了评审。5.2设施和环境条件5.2.1实验室的检测设施以及环境条件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5.2.2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阻碍时,实验室应监测、操纵和记录环境条件。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是否有对环境条件的规定。5.2.3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安全作业治理程序,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确保化学危险品、毒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操纵,(续页)内审检查表共6页第3页手册条款审核要点检查记录Y/N5.2.4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爱护程序,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确保检测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噪声、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5.2.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阻碍时,是否采取了有效的隔离措施。5.2.6对阻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是否能有效操纵并正确标识。5.3检测和校准方法5.3.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选择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点标准;假如缺少指导书可能阻碍检测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5.3.2是否对所选用的新方法进行了确认并正确使用。假如方法发生了变化,是否重新进行了确认。是否确保使用了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5.3.3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等是否都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5.3.4需要时,实验室能够采纳国际标准,然而否仅限特定托付方的托付检测。非标准方法是否通过确认。5.3.5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能够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特定托付方的检测。5.3.6对检测方法的偏离是否通过相关技术单位验证、有关主管部门核准。由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客户同意。是否将偏离方法形成文件规定。5.3.7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规定,并有效实施。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或校准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实验室应建立并实施数据爱护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5.4设备和标准物质5.4.1是否配备了正确进行检测(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续页)内审检查表共6页第4页手册条款审核要点检查记录Y/N5.4.2假如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是否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在规定的地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是否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测所造成的阻碍。5.4.3假如要使用实验室永久操纵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租用、借用、使用客户的设备),是否仅限于某些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5.4.4所有设备是否由通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是否便于有关人员取用。5.4.5是否保存了对检测具有重要阻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该档案至少应包括:a)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b)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c)对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假如适用);d)当前的位置(假如适用);e)制造商的讲明书(假如有),或指明其地点;f)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g)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h)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适当时);i)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5.4.6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是否都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5.4.7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操纵,是否能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能显示中意结果。5.4.8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是否建立了期间核查程序并按照规定执行。5.4.9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是否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5.4.10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是否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5.5量值溯源5.5.1是否确保其相关检测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基标准。是否制定和实施了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关于设备校准,应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5.5.2检测结果不能溯源到国家基标准的,实验室能否提供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的中意证据。5.5.3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打算。在使用对检测的准确性产生阻碍的测量、检测设备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续页)内审检查表共6页第5页手册条款审核要点检查记录Y/N5.5.4是否制定有参考标准的检定/校准打算。参考标准在任何调整之前和之后均应校准。实验室持有的测量参考标准应仅用于校准而不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证明作为参考标准的性能可不能失效。5.5.5可能时,实验室应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没有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时,实验室是否能确保量值的准确性。5.5.6是否依照规定的程序对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5.5.7是否制定了程序来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5.7结果质量操纵5.7.1实验室应有质量操纵程序和质量操纵打算以监控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操纵;b)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c)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d)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e)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5.7.2实验室应分析质量操纵的数据,当发觉质量操纵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推断依据时,能够采取有打算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5.8结果报告5.8.1是否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出具检测数据和结果,并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真实。报告是否使用法定计量单位。5.8.2检测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a)标题;b)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以及与实验室地址不同的检测的地点;c)检测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及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d)客户的名称和地址(必要时);e)所用标准或方法的识不;f)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g)样品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的日期(必要时);h)如与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相关时,所用抽样打算的讲明;i)检测的结果;j)检测人员及其报告批准人签字或等效的标识;k)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样品有关的声明。(续页)内审检查表共6页第6页手册条款审核要点检查记录Y/N5.8.3当需对检测结果做出讲明的,报告中还可包括下列内容:a)对检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测条件信息;b)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和/或规范的声明;c)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有要求,或不确定度阻碍到对结果符合性的判定时,报告中还需要包括不确定度的信息;d)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5.8.4对含抽样的检测报告需要做出讲明的,报告中还可包括下列内容:a)抽样日期;b)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增添或删节;c)抽样位置,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d)抽样人;e)列出所用的抽样打算;f)抽样过程中可能阻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5.8.5检测报告中含分包结果的,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5.8.6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传送检测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的要求。5.8.7对已发出报告的实质性修改,是否以追加文件或更换报告的形式实施,是否包括如下声明:“对报告的补充,系列号……(或其他标识)”,或其他等效的文字形式。报告修改是否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若有必要发新报告时,是否有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替代的原件。3.4.4内部审核的实施(1)审核实施的差不多步骤与内容:a)召开首次会议;b)进行现场审核;c)确定不合格项和编写不合格报告;d)汇总分析审核结果;e)编写审核报告;f)召开末次会议。(2)首次会议a)目的——(向受审核方介绍此次审核的目的和安排)。———确认审核实施打算;———由审核组对审核活动的有关事项作出讲明;———澄清受审核部门提出的问题。b)内容——审核组长主持会议,讲话的内容可能包括:———审核的目的和审核范围;———审核的准则;———审核组成员;———审核的日期及审核的日程安排;———简要介绍实施审核所采纳的方法和程序;———在审核组和受审核方之间建立正式的联系;———澄清审核打算中不明确或需调整的内容。c)要求———时刻操纵在30分钟以内;———请治理者代表讲话,讲明这次审核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正确对待审核,有不合格项一定要采取纠正措施等;———会议做好记录,出席人员应签名等。(3)现场审核——(是审核员查找客观证据的过程,要重点作好)。a)审核组长要操纵好审核的全过程———操纵审核打算,审核打算不能随意更改;———操纵审核进度,按打算完成审核任务;———操纵审核气氛,不要使受审核人过于紧张;———操纵审核的客观性,以审核证据和审核发觉为依据,防止凭主观想象;——————组织好审核组会议,包括每日的会议和审核总结会议;———操纵审核结果,不合格项及审核结论应由审核组讨论确定。b)审核组在审核中应注意的事项———要相信样本,选择样本要有代表性,应随机抽样;———要依靠检查表,若要偏离,必须小心慎重;———要从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去查找审核证据;———当发觉不合格时,要调查研究到必要的深度;———与被审核方负责人共同确认事实;———始终保持客观、公正和礼貌。(4)审核方法与技巧a)信息的来源:记录、文件、现场观看到的事实和现象,与当事人的谈话;b)审核的方法:问、查、看、记;c)提问的方式:———封闭式:回答“是”或“否”不解释;———开放式:同意自主表达或解释依照检查表提问但不死板,认真听,认真记,及时抓住信息的线索。———开放式与封闭式提问相结合:常用提问用语:如何样?什么?何时?谁?什么缘故?请告诉我等。d)倾听的技巧:———表情——诚恳服务、虚心请教、与人为善;———插话——遵循多听少讲的原则,尽量少插话;当对方离题太远、情绪紧张、似有顾虑时可插话进行开导;e)查阅方式:———查活动查文件如何规定的,查完成这项结果的记录,将两者对比做出评价,该项活动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文件符合性、有效性、可操作性;———记录客观性、完整性、可追溯性。f)观看:现场观看质量活动、产品、资源、环境的操纵状态和效果,产品的标识、状态的标识、生产环境、检测环境、贮存环境记录和文件的保管情况,生产和检测设备的状态,生产和检测人员的操作状态。g)记录:对象、事实、人员、时刻、地点、凭证(表单的编号)(5)审核证据——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同时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a)能被证实的信息能够成为审核证据;不能证实的、主观分析、推断、预测要发生的事不能成为审核证据;b)被审核活动的责任人、对被审核质量活动负有责任的人的谈话能够成为审核证据;而传闻、陪同人员或其他与被审核的质量活动无关人员的谈话不能成为审核证据;c)现行有效的治理体系文件中的规定和记录能够成为证明当前质量活动的审核证据;已作废的文件中的规定或擅自修改过的记录不能成为证明当前发生的质量活动的审核证据。d)审核证据能够是定性的,如职员的质量意识;也能够是定量的,如产品特性或设备精度等。(6)不符合项的确定和不符合项报告的编写a)不符合的类型按不符合的形式分为:——体系性不符合:体系文件与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不符合。——实施性不符合:未按文件的规定实施。——效果性不符合:实施不认真、纠正措施实施后未能达到规定要求。按不符合的性质分为:——严峻不符合:体系存在区域性或系统性不符合,违反相关法规,或后果严峻的不符合;——一般不符合:局部的、阻碍轻微的不符合,易关闭的。——b)不符合报告的内容———受审核部门及负责人姓名;———审核员姓名,审核日期;———不合格事实的描述及判为不合格的理由;———不合格项的类型及程度;———不合格的条款;———不合格缘故分析;———拟采取的纠正措施打算;———纠正措施完成情况;———纠正措施验证。c)编写不符合报告注意事项———不合格事实的描述应力求具体,包含时刻、地点、何人执行此事或在场、发觉了什么现象以及有些关键的细节,如图号、数量、设备名称等,总之,事实清晰,证据充分,内容应具有可查性,口头信息应有旁证,文字要简练;另外判为不符合的理由要在事实描述中自然带出;———不合格项的类型及程度判定要准确。———不合格的条款要判定确切。否则纠正措施的方向就会产生偏差。d)判定不符合标准条款的原则判定不符合的条款的差不多原则是有利于受审核方理解,有利于采取纠正措施,促进体系的改进与完善。不合格项报告受审核部门/人员部门负责人审核员A审核日期2007年8月10日不合格事实描述:查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提供不出设备使用人员被授权的文件。不合格依据:不符合《评审准则》中5.4.4条要求和《质量手册》中5.4.4条(8)款的要求。不合格性质:□严峻█一般对纠正行动的要求:█制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纠正要求完成时刻:2007年8月14日之前验证方式:□审核组对纠正措施打算的可行性及纠正措施实施证实资料进行评价并在下次现场审核时跟踪验证实施的有效性。█审核组对提供的纠正行动有效的证实资料进行确认。□审核组于现场审核结束5日后对纠正措施实施和纠正的有效性进行现场验证。审核员审核组长部门负责人缘故分析和拟采取的纠正措施:部门负责人签名:日期:审核员:日期: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验证人员:日期:(7)审核结果的汇总分析与治理体系评价a)审核组总结会。末次会议前,组长主持召开总结会:———对比审核目标,汇总分析所有审核发觉和其他信息;———确定不符合项,不符合项的数量及性质,编制“不符合项分布表”,汇总不符合项的总数与分布情况;———做出审核结论和对治理体系的评价意见,尽可能达成一致;———审核目标中有规定时,要预备对治理体系改进提出建议;———讨论和确定有关不符合项跟踪验证的要求和安排。b)治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的内容———合格的审核发觉汇总分析,充分确信好的方面;———不符合的审核发觉汇总分析,按部门和条款做出矩阵表,依照分布情况,找出治理体系的薄弱环节;———治理体系进展趋势的分析,与以往审核结果和纠正措施的效果方面进行比较,得出治理体系是进步依旧退步;———产品的实物质量状况及进展趋势;———质量事故或投诉的处理情况;———顾客和社会对本组织产品质量的反映;———领导和职员的质量意识,汇总分析现场审核时,与职员接触的感受,是否人人参与,人人按规定去做;———组织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QMS的意识和能力,要紧从实施内审、治理评审、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过程的能力和效果方面进行评价与判定。c)对治理体系的评价意见在通过上述的汇总分析后,审核组要从四个方面治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做出总体评价:———治理体系文件是否符合《评审准则》标准的要求?包括各部门的支持性文件是否与本组织的情况适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方针、目标是否适合组织的实际?是否在实现中?———治理体系的各项规定是否得到了实施和保持?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能否满足规定的要求?各项活动能否满足要求?———治理体系运行的结果是否有效?职员和治理者的意识是否得到提高?产品实物质量水平是否达到规定的目标?顾客的中意程度如何?质量目标和各职能层次的指标实现的程度如何?———治理体系自我完善、自我改进机制是否建立和健全?内审是否按规定实施和保持?治理评审能否实现并确保定期对治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和改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得到保持并收到相应的效果?体系的运行效果是否得到了持续改?d)审核结论审核结论是在考虑了审核目标,并对所有审核发觉汇总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性意见。内审的结论一般包括以下方面:——本组织治理体系与审核准则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如何?——本组织的治理体系是否具备同意外审的条件?——本组织的治理体系有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8)末次会议a)末次会议的预备工作———开好审核组的总结会;———将总结会得出的所有结果和结论向受审核部门进行沟通,一般治理者代表应参加,使受审核部门对审核组做出的审核发觉,尤其是不符合项报告、审核结论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同意,以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b)末次会议是一次正式的会议,其目的是:———向受审核方介绍审核情况,使其理解并予确认;———报告审核发觉(重点是不符合项)和审核结论;———提出后续工作要求(纠正措施、跟踪审核等);———结束现场审核。c)一般末次会议的要紧内容:———感谢受审核部门对审核工作的支持与配合;———重申审核目的、范围、准则,若范围在审核过程中发生了修改,应进一步予以确认;———宣布不符合项报告;———由被审核部门澄清或解释不符合项,关于不同意见之处,审核员要耐心解讲,如确属判定有误,应实事求是地改正;———讲明审核抽样的局限性,要求举一反三和自我检查;———对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评价意见,并提出审核结论;———提出纠正措施要求;针对体系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宣布会议结束。3.4.5内部审核报告的编写审核报告是讲明审核结果的正式文件,应由审核组长编写,治理者代表批准。(1)报告内容a)审核目的和范围;审核准则;b)审核组成员;c)审核实施情况;不符合项的统计分析;d)治理体系的评价意见及审核结论;e)提出纠正措施要求;f)审核报告发放范围等。(2)报告格式案例:内部审核报告审核目的实施内部审核,检查治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发觉不合格并实施纠正与纠正措施,以确保质量体系持续符合性、有效性和检验工作的准确、可靠和公正性。审核范围本公司所有与质量和检验试验有关的部门、人员和场所.审核依据《评审准则》、适用的法律法规、治理体系文件和顾客投诉等。审核组长审核员审核日期及审核打算实施情况:2007年8月10日至11日,内部审核组共二人,对本公司治理体系和检测试验工作进行了本年度第一次内部审核。审核工作按照打算集中审核了本公司所有责任人员和部门;所有与治理体系和检测试验有关的场所,差不多达到了“发觉不合格并实施纠正,以确保治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和检测工作的准确可靠和公正性”的目的。不合格项的数量、分布、严峻程度及存在的要紧问题:内部审核组共发出不合格项报告4项。分布差不多均匀分散,均为一般性不合格,可见治理体系和检测试验工作差不多消除了落后面和死角。需要整改的项目能够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明确仪器设备操作人员授权的1项(涉及5.4.4条);2)、需要完善检定/校准打算审批的1项(涉及4.3条);3)、监督活动纪录建立及填写不及时的1项(涉及4.1.10条);4)、需要对电子存储的记录(如检测报告)采取保密设置的1项(涉及4.9条)。另外审核组在检查中还发觉需要改进完善的薄弱环节问题共32项,要紧表现在文件操纵、采购操纵、质量记录的填写以及质量目标的统计考核等方面。需要认真加以改进完善,以确保治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确保检测试验结果的客观、公正、可靠和可信。治理体系运行情况总结及符合性、有效性结论:从审核结果的总体看来,治理体系运行差不多符合治理体系文件的要求,也差不多符合《评审准则》的要求,实施差不多有效;检测试验工作差不多能够按照文件和标准规定实施,检测原始纪录和检测报告做到了准确可靠,结论公正合理。综上所述,本次内部审核的评价是:治理体系运行差不多符合《评审准则》和治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其运行的效果差不多有效,检测试验达到了准确、可靠、公正、可信的目标。审核组长:质量主管:日期:日期:3.4.6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内审提出的不符合项,由产生不符合项的部门采取纠正措施后,审核组或内审的治理部门负责对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及有效性予以验证。(1)纠正措施跟踪验证的目的a)对已发生的不符合进行纠正,防止或减少其阻碍;b)促使受审核方认真分析产生不符合的缘故,并针对缘故采取消除缘故的纠正措施,从而防止类似问题再发生;c)促进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改进。(2)纠正措施跟踪验证的方式a)书面评审予以验证。受审核部门提交纠正措施完成的书面资料与证据,审核员进行评审确认,适用于一般不符合项;b)现场跟踪验证。严峻不符合项或只有到现场才能验证的不符合项采纳此方式;c)下次审核时再验证。先对书面纠正措施打算的可行性进行确认,下次审核时再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对一般不符合项或需要较长时刻才能完成的问题可采纳此方式。(3)纠正措施跟踪验证的执行人一般由原内审员负责执行,尽可能采纳现场跟踪验证的方式。(4)跟踪验证的要紧内容a)不符合项是否已采取了纠正行动,幸免其阻碍接着存在?b)产生不符合的缘故是否找准确?c)是否针对消除不符合的缘故制定了纠正措施打算?该纠正措施打算可行否?d)纠正措施打算是否按规定的时刻予以实施?f)纠正措施打算及实施的情况是否有相应的记录?纠正措施引起的程序文件的更改是否形成文件?得到实施?(5)跟踪验证的流程a)内审员确定不符合项,开据不符合报告;b)受审核部门代表签名确认不符合项;c)内审员提出纠正措施的要求,包括完成纠正措施的时刻(一般操纵在15天左右)和跟踪验证的方式;d)受审核部门针对不符合项分析缘故,制定纠正措施打算。其措施应能消除不符合产生的缘故,不能只进行纠正;e)受审核部门自我验证纠正措施并记录;f)内审员进行纠正措施有效性的跟踪验证,并完成验证报告;g)内审员将跟踪验证结果写出书面报告,交内审治理部门。4.治理体系的治理评审4.1治理评审的目的治理评审是由组织的最高治理者亲自主持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治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治理评审应包括评价组织治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4.1.1治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组织治理体系所处的内部、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体现在:(1)组织机制与组织机构的变化;(2)顾客的要求或期望的变化;(3)国内、国际市场情况的变化;(4)组织产品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出现;(5)产品更新换代、开发新产品带来的变化等。最高治理者通过治理评审,重点评审质量方针、目标、体系文件、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持续适宜性及时调整或改进原有治理体系以达到治理体系持续地与内、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目的。4.1.2治理体系持续的充分性若组织治理体系的各过程不能够得到充分的识不和操纵、或资源配置不充分,就会导致过程的操纵不充分、或某些过程失控,如此的治理体系是不完整的。最终会导致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偏离顾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