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精粹读本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中国文化精粹读本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中国文化精粹读本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中国文化精粹读本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中国文化精粹读本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精粹读本全套PPT课件第一章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第一节文化自信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目录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的理想、信念、学说及优秀传统文化有发自内心的信任和珍惜,对当代先进文化有充分的尊奉和坚守,对未来文化发展有坚定的自信和追求。一、文化自信的内涵第一节文化自信(一)主体性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特征。(二)指向性文化自信具有指向性特征。(三)象征性文化自信具有象征性特征。(四)包容性文化自信具有包容性特征。第一节文化自信二、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二)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养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革命文化传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第一节文化自信三、坚定文化自信(一)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自身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守住文化自信。坚守文化自信,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第一节文化自信三、坚定文化自信(四)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坚守文化自信,必须努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坚守文化自信,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关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精神传承,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五)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坚守文化自信,必须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第一节文化自信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2“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乾卦•象》,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厚德载物”一词出自《周易•坤卦•象》,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滋养万物,君子应效法它,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基本内涵“自强不息”表现的是永远进取、决不半途而废的奋斗拼搏精神,是自立之本。“厚德载物”表现的则是醇厚的德行、包容万物的胸怀,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自强不息”是指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它既是个人应有的文化素质,也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主要体现在政治、生活、态度三个层面。“厚德载物”体现为中华民族宽厚包容的精神,以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理念。它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国家民族关系、人际关系、治国之道、对外交往等方面。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范仲淹(见图1-3)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典范。范仲淹从小就喜欢读书且十分刻苦。少年时期,他曾在长山(今山东邹平县东)醴泉寺读书,为了节约粮食,他每天早起熬一锅粥,待粥变凉凝结后,将其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咸菜吃。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了三年。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典范图1-3范仲淹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典范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府书院求学。他昼夜苦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五年未尝过解衣就枕的舒适生活。范仲淹刻苦读书,自强不息,终于在26岁时考中进士。为官从政期间,他为民治堰,热心执教;忠心报国,边陲立功;为国为民,先忧后乐。泰州“范公堤”、邓州“花州书院”等地都留下了范仲淹勤勉自强、鞠躬尽瘁的身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写照,也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和为贵,保持不偏不倚的处世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贵和持中”体现的是一种和谐意识。这种和谐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之道”的人际和谐。二、贵和持中,求同存异(一)“贵和持中,求同存异”的基本内涵“贵和持中”“求同存异”蕴含着对中华民族“和合思想”的历史传承,意思是寻求共同基础,保留意见分歧,将人际间的和谐共处建立在个性差别的基础之上,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贵和持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有关,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二、贵和持中,求同存异(二)“贵和持中,求同存异”的文化精神“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是基础和前提,是共同致力的最大共识;“异”是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和认识的差异。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张英(见图1-4)于1637年出生于安徽桐城。康熙年间,他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后进入翰林院和南书房工作,深受康熙的器重,后来官升至宰相。虽然位高权重,但张英做人很有原则,贵和持中,从不张扬。他老家桐城的官邸旁边有一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后来,吴家越界占用,引起两家纷争,张英让其家人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六尺巷”由此得名。二、贵和持中,求同存异(三)“贵和持中,求同存异”的典范图1-4张英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三、持节重义,忠勇报国(一)“持节重义,忠勇报国”的基本内涵“持节重义”是指保持高尚的气节,以担当道义为重。“气节”在中国文化中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品质,指人的志气和节操;“道义”在中国文化中则表现的是道德和正义。“忠勇报国”是指忠诚勇敢,为报效国家可以舍弃一切利益。忠勇报国表达的是崇高的家国情怀,展现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之心,体现的是对责任和使命的勇敢担当。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持节重义,忠勇报国”是中华民族一直坚守的核心精神,具体体现在骨气、忠勇、坚毅、魄力四个方面。三、持节重义,忠勇报国(二)“持节重义,忠勇报国”的文化精神骨气是指刚强不屈的人格和操守。忠勇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之一。坚毅是中华民族的成事恒心。魄力是在为人处世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涵养素质、宏大志向、宽广胸怀和奉献精神;体现的是知难而上、激流勇进的境界;是国家民族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是困途险境中的从容淡定。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天祥(见图1-6),字宋瑞,又字履善,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是历代罕见的,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持节重义、忠勇报国的精神一直为后世所敬仰。三、持节重义,忠勇报国(三)“持节重义,忠勇报国”的典范图1-6文天祥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四、忠孝传家,勤劳节俭(一)“忠孝传家,勤劳节俭”的基本内涵“忠孝传家”“勤劳节俭”意思是对国家忠心耿耿,对长辈恭敬孝顺,并且作为家风门风世代传承。意思是热爱劳动,积极参加生产,用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崇尚俭朴,反对奢侈。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四、忠孝传家,勤劳节俭(二)“忠孝传家,勤劳节俭”的文化精神“忠孝传家,勤劳节俭”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最为广大民众认可。中国人始终把忠孝勤俭作为终身学习的目标,认为勤俭是治家的根本,忠孝是传家的根本。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四、忠孝传家,勤劳节俭(二)“忠孝传家,勤劳节俭”的文化精神“忠”为尽责之要。“忠”,本义为尽心竭力。《说文解字》中说:“敬也,尽心曰忠。”“忠”即臣民对君主要绝对服从,现延伸为恪尽职守,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孝”为为人之本。孔子认为,“孝”是为人的根本,“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中国人非常讲究“孝道”,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有“以孝治天下”的纲领,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习惯,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孝道的最高境界。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四、忠孝传家,勤劳节俭(二)“忠孝传家,勤劳节俭”的文化精神“勤”为行事之风。《国语·鲁语》中说“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意思是人勤劳就会思考,思考之后就会生出善良之心;安逸享乐就会放纵欲望,放纵欲望就会忘记善良,忘记善良就会生出邪恶之心。“俭”为修身之道。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劳节俭。从个人角度来说,节俭可以立德,一切德行都是从节俭开始的,奢侈往往是恶行的开始。从国家、民族角度来说,勤俭节约与奢侈浪费为家国兴亡之关键,“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就是强调节俭对国家兴亡的重要影响。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四、忠孝传家,勤劳节俭(三)“忠孝传家,勤劳节俭”的典范苏轼是北宋的大文学家,他既做过高官,也多次被贬,但不管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过着洒脱的生活。北宋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一家人的吃用全靠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即便俭朴度日,苏轼依然过得有滋有味。后来,即便苏轼又在朝廷做了高官,仍严格要求自己,坚决反对大吃大喝。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基本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源于明末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本义是整个社会出现道德沉沦,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时代在不断发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应被赋予更宽广的含义,即中华儿女当以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古已有之。其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集体和个体融合个体修养和社会作为融合救亡与振兴融合自律与他律融合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典范邓世昌(见图1-8),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他满怀报国之心,甲午战争爆发,即发出了“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的誓言,并且激励部下“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突袭,邓世昌率“致远”舰奋勇冲锋,力战敌寇,重创多艘日舰。在“致远”舰弹尽舰伤的情况下,邓世昌试图与敌人同归于尽,却不幸途中中敌鱼雷。邓世昌坠海后,放弃了获救机会,誓与舰共存亡,最终不幸牺牲,年仅45岁。图1-8邓世昌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谢谢观看中国文化精粹读本第二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第一节儒家文化的源流第二节先秦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目录第三节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儒家文化的源流1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是一套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一、儒家文化概述(一)儒家文化的内涵第一节儒家文化的源流

儒家学派的构成人员主要是“儒士”。“儒”的名称,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它是对一种祭官的称呼。这种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和接待宾客,与其职责相适应,他们需要掌握主持祭祀和接待宾客的古代天文知识和礼仪规则。到春秋时代,儒士已经不再是与政治结合的公职人员,而成为以传授礼仪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对“礼”的研究、考评、推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这种学术派别称为“儒学”,推崇孔子为宗师。一、儒家文化概述(二)儒家学派的构成第一节儒家文化的源流

儒家学说的基础是“十三经”,是指儒家非常重要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其中,《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一、儒家文化概述(三)儒家文化的经典第一节儒家文化的源流二、儒家文化产生的背景(二)民力发展

春秋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原来的“公田”逐渐转化为“私田”,奴隶主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的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四)私学兴办西周时代“学在官府”,官师不分,但随着“礼崩乐坏”,官学开始衰落。(一)王权旁落东周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的破坏,社会处于动荡之中。(三)阶层重组

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成为社会重组的焦点。一方面是贵族在动荡中下降为士,另一方面是庶民阶层大量上升为士。第一节儒家文化的源流三、儒家文化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体系”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地域等因素都为儒家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创立了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二)秦朝时期“遭受重创”

秦统一六国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制定严苛的法律以加强专制统治。秦朝对儒学的全面封杀使儒家思想遭到严重摧残,许多优秀典籍被焚毁,许多学者遭受了残酷迫害。第一节儒家文化的源流三、儒家文化的演变(三)两汉时期“确立正统”汉朝建立后,百废待兴,亟须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顺应了这一需要,所以从西汉初年到汉武帝继位时,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此外,汉武帝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儒学发展,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并且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四)魏晋隋唐“儒学危机”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导致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唐朝统治者又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第一节儒家文化的源流三、儒家文化的演变(五)两宋时期“走向成熟”北宋开始,复兴儒学、抨击佛道之风盛行。儒学在吸收佛、道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它的产生是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重树人伦与儒学价值,重建儒学道德的主观努力,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六)明清之际“自我批判”明末清初,新的经济因素导致经济基础发生改变,儒家文化又一次面临变革,一大批思想家开始对传统儒学提出批判。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节儒家文化的源流先秦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2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见图2-1,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原始儒家在春秋时期的集大成者,也是今日所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历代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也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一、孔子(一)孔子生平图2-1孔子第二节先秦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爱之心的道德力量源于“天地之大道”,宇宙的普遍性、恒在性蕴含在人当下的生命运动中。一、孔子(二)孔子思想1.“仁”是人格魅力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2.“仁”是道德自律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孔子认为,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第二节先秦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一、孔子(二)孔子思想3.“仁”是修为方法4.“仁”是治国方略孔子认为,“仁”是一种人生修为的方法。孔子倡导仁人君子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强调道德内省、独善其身的重要性。孔子“仁”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篇》)“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篇》),更恰当地说,是孔子的为政思想。第二节先秦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见图2-2,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对儒家学说影响最大的伟大学者,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二、孟子(一)孟子生平图2-2孟子第二节先秦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二、孟子(二)孟子思想1.民本论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仁政论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爱”学说的基础上,把“仁”由个人道德层面拓展到整个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仁政”思想。3.道德论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第二节先秦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二、孟子(二)孟子思想孟子的“性善论”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性论。孟子主张性善,即人人都有善的先天禀赋,性善的内涵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4.性善论为了反对当时的诸侯所崇尚的“富国强兵、兼并弱小”的霸道之术,孟子提出了“王道”主张。王道通过“仁政”来彰显道义,以攻心为主。他提出的实现王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因先。二是尊贤。三是教化百姓。四是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提倡以德服人,反对武力服人,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5.王道论第二节先秦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见图2-3,名况,战国末期赵国郇(今山西运城)人,时人尊为“卿”,故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的名讳,取古音相通的“孙”字替代,故古籍中又称“孙卿”。荀子的学问融会百家,是先秦时代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曾经三次出任当时学术地位最高的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后世的大学校长)一职,后又任楚国兰陵令。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荀子的学说主要集中在《荀子》一书中。三、荀子(一)荀子生平图2-3荀子第二节先秦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三、荀子(二)荀子思想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他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性质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独树一帜,高扬了理性的精神,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1.天道观荀子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先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由思维器官进行理性加工,即主客体相结合。2.认识论第二节先秦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三、荀子(二)荀子思想3.性恶论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荀子·性恶》),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即“善”是后天教化学习的结果。4.礼义论“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荀子认为,“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准则,即“人道之极”,同时也是至高无上、永恒存在的最高原则。第二节先秦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31.关乎国之兴衰儒家文化将教师地位与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作为国家战略加以重视。《荀子•大略》中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也对此后中国社会尊师重教风习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一、尊师重教(一)为师地位2.为礼三本之一儒家文化将“师”与“天地”“君亲”等同,并称为“礼之三本”。荀子认为,“礼”是矫正国民思想行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而教师是实现“礼”的作用至关重要的环节。第三节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儒家文化的尊师重教也体现在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作为教师的标准。首先,教师要自正其身,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其次,教师要有学识,可以传道授业解惑。一、尊师重教(二)为师标准第三节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二、因材施教(一)因年龄差异而施教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认知水平、领悟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孔子相应地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色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二)因兴趣差异而施教孔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因兴趣差异而施教,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科目进行分科教学,使广大弟子成为各方面的贤才君子。(三)因性格差异而施教儒家文化中将人的性格分为“狂者”“中行”“狷者”三种类型。“狂者”积极进取、敢作敢为;“狷者”遇事退缩、不敢作为;“中行”之人不偏不倚,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属中庸之人。第三节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二、因材施教(四)因智力差异而施教孔子提倡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要区分学生智力的差异,对不同智力的学生讲授不同的内容。(五)因能力差异而施教孔子对学生的能力了如指掌,深知不同学生的能力大小、能力表现方向等都存在着差异。第三节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三、有教无类(一)教学对象的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他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孔子打破了官学对学生的限制,他认为,学生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虚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二)教学内容的有教无类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教学对象上,而且他结合历史和当时的现状,将“有教无类”体现在了教学内容上。他设立了“文、行、忠、信”四种科目,又严立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为学、立身、处世的大宗旨,具体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达到“智、仁、勇”三德。第三节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教学相长”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构成,分析的是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礼记•学记》最早确立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彻。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四、教学相长第三节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谢谢观看中国文化精粹读本第三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第一节传统礼仪概述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目录第三节传统称谓礼仪传统礼仪概述1第一节传统礼仪概述一、中国传统礼仪的演变(一)中国传统礼仪的萌芽时期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二)中国传统礼仪的形成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一、中国传统礼仪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文化巨人,发展革新了礼仪理论。

秦代至宋代为我国传统礼仪的强化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端正各国风俗,将各国好的风俗保留下来并统一推行。

中国传统礼仪越来越强调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有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同时,逐渐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精神枷锁。(三)中国传统礼仪的发展时期(四)中国传统礼仪的强化时期(五)中国传统礼仪的衰落时期第一节传统礼仪概述二、中国传统的五礼(一)吉礼1.祭祀天神受祀的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为百神之君、天神之首。第二等为日月星辰。第三等为除五纬、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其他职所有司、有功于民的列星。2.祭祀地祇中国文化源自农耕,因此具有悠久的土地崇拜文化史。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地祇依照尊卑也分为三等:第一等为社稷、五祀、五岳。第二等为山林、川泽,主要为四方的大河、大山。第三等为四方百物。吉礼为五礼之冠。古人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祭祀的对象分天神、地祇、人鬼三大类。第一节传统礼仪概述二、中国传统的五礼(一)吉礼3.祭祀人鬼人鬼之祭,主要是对祖先的祭祀。祭必于庙,昭、穆是指宗庙的排列次序,各个庙都向南,昭庙在左,穆庙在右,依次排列。第一节传统礼仪概述二、中国传统的五礼(二)凶礼1.丧礼丧礼是古代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是通过对死者遗体的处理仪式,来表达对死者的敬爱之情。2.荒礼荒是指年谷不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荒年。3.吊礼吊礼指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凶礼是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第一节传统礼仪概述二、中国传统的五礼(二)凶礼4.襘礼禬,是汇合财货的意思。他国因外来侵略或内部动乱灾祸,蒙受经济、财产、人员损失时,盟国汇合财货予以救助,称为襘礼。5.恤礼恤,是忧的意思。他国发生外患内乱时,统治者派遣使者前往慰问,称为恤礼。第一节传统礼仪概述二、中国传统的五礼(三)军礼1.大师之礼大师之礼,是指天子亲自出征的礼仪。2.大均之礼大均之礼,意在平摊军赋,使民众负担均衡。3.大田之礼古代诸侯都亲自参加四时田猎,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故称大田之礼。4.大役之礼大役之礼,是指国家为了营造宫邑、堤防等而役使民众。5.大封之礼大封之礼是指勘定封疆,树立界标。军礼,即与军事活动有关的礼仪。军队的组建、管理等,也离不开礼。第一节传统礼仪概述二、中国传统的五礼(四)宾礼

朝觐礼是对朝见天子或诸侯国君的臣下进行礼仪规范教育,以对其进行约束,使其对统治者保持敬畏之心的一套礼仪法则,名义上则是为了让天子或国君听取下属的述职报告。1.朝觐礼朝觐是天子个别接见一方一服来朝诸侯,会同则是四方齐会、六服皆来,而且既可以在京师,又可以在别地,甚至在王国境外。除了天子与诸侯相见时有会同之礼外,四方诸侯之间相见时也用会同礼。2.会同礼宾礼是指接待宾客之礼。上古的宾礼主要是天子与诸侯会见、诸侯相互会见及卿大夫之间会见时的特定礼仪。第一节传统礼仪概述二、中国传统的五礼(四)宾礼

诸侯遣使者相互交通,或者派使者互致问候、敬献礼物时所行之礼,称为交聘礼。3.交聘礼相见礼,简单来说,就是相互见面时的礼节。例如,一般士人相见,均须携带一定的礼物,先秦多以雉、雁、羔等为礼品。4.相见礼第一节传统礼仪概述二、中国传统的五礼(五)嘉礼1.飨燕饮食之礼2.冠礼与及笄礼3.射礼与投壶礼4.乡饮酒礼5.养老优老礼嘉礼是用于宴饮庆祝场合的典礼,是古人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传统礼仪概述传统人生礼仪2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后,主人要到亲戚、朋友、邻居家报告喜讯,出生礼的主要形式就是“报喜”。通常,主人向邻居报喜的方式是在自家门框上悬挂物品。一、诞生礼(一)出生礼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三朝礼是婴儿出生三天后举行的礼仪,也有学者认为一朝为十天,“三朝礼”为婴儿出生三十天后举行的礼仪。从中国古代各民族礼俗看,出生三天举行三朝礼更为普遍。有关三朝礼的具体礼仪形式,各种史料记载不同,但主要的礼仪有“洗三礼”和“打三礼”。一、诞生礼(二)三朝礼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满月礼又称弥月礼,在婴儿出生满一个月时举行。主要礼仪仪式:一是满月酒。亲朋好友带礼物前来道贺,主人设丰盛宴席款待。二是剃胎发。满月时为婴儿第一次剪理头发,称为剃胎发。三是移窠。一、诞生礼(三)满月礼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百日礼又称“百啐”,《东京梦华录》有言“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啐”。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一百日,曰婴儿百岁”,所以,过百日又叫“过百岁”。百日礼中最主要的仪式是穿百家衣和戴百家锁。一、诞生礼(四)百日礼图3-2百家衣

图3-3百家锁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在为婴儿庆周岁生日时,“抓周”为最普遍的礼仪(见图3-4)。抓周,又称“试儿”“试周”,是一种预测孩子前途和性情的仪式。一、诞生礼(五)周岁礼图3-4古代抓周礼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有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古人认为,冠礼是“礼之始”,是“嘉事之重者”,因而极其重视,并且规定了一整套周密和严整的仪式。二、成年礼(一)冠礼古代冠礼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二、成年礼(一)冠礼1.占卜冠礼在宗庙举行,受冠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2.挽髻加冠之日,受冠者的父亲先在其宗庙阼阶偏北的位置安排受冠者之席。加冠仪式开始,受冠者从东房出而就席,由赞者为其梳头、挽髻、加簪、着纚。3.三加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

笄礼,是女子订婚(许嫁)之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即将头发挽起来,用笄簪上。二、成年礼(二)笄礼古代笄礼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

相对冠礼的三加,笄礼也有三套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子成长的过程。与冠礼不同的是,举行笄礼的地点是在庭堂,由受笄者的母亲和女宾主持,母亲为受笄女子著笄,女宾执礼。二、成年礼(二)笄礼襦裙曲裾深衣大袖礼衣

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三、结婚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纳采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欲选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转达,试探女家之意。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妁询问女方的名字、出生年月和时辰等,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后,则再次请媒妁执雁到女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就是民间俗称的“过大礼”,即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三、结婚礼(五)请期(六)亲迎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即男家通过查皇历或请人卜卦选定结婚的“黄道吉日”之后,派人到女方家中通知成亲迎娶的日子。亲迎为六礼中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六礼中最重要的仪节。亲迎就是新郎亲往女家迎接新娘。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四、丧葬礼(一)初终礼仪1.迁居迁居,即将将死之人迁入清扫整洁的正室之中,以成就其“寿终正寝”之义。2.属纩属纩,即将新絮一类极轻薄、易吹起的东西放置于将死者的口鼻处,用以检查其是否尚存气息,确定其死亡与否。3.复礼复礼,即复者在死者气绝之后,拿着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登上屋顶或高处,大声呼唤死者的名字,并且将所拿衣服覆于死者身上,以期待死者可以复活的仪式。4.沐浴、饭含、袭尸沐浴是指亲属为死者濯发洗身,去掉死者所穿的衣服。沐浴之后即进行饭含之礼,以将珠、玉、贝、米等物放置在死者口中。袭尸是为死者穿戴衣帽、鞋履之礼,通常交叉于沐浴、饭含礼仪之中。5.治棺椁棺,关也,是用来直接存放尸体的丧葬用具;椁,套在棺的外面,是用以保护棺的丧葬用具。治棺椁这一仪节,也是生者对死者“事死如事生”敬畏态度的一种表现。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四、丧葬礼(一)初终礼仪讣告,也称发丧、报丧,即将死者去世的消息告知死者家人、亲戚、友人等,以便其奔丧或前来吊丧。7.置灵座、设魂帛、立铭旌灵座,也称灵位,是设于灵柩前用来供奉死者亡灵的几筵。设魂帛即结白绢,以使死者魂魄得以暂时依附。铭旌为死者灵柩前的旗幡。6.讣告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四、丧葬礼(二)治丧礼仪2.小殓1.奔丧3.大殓4.成服死者离世第二日举行小殓之礼,即生者为死者穿衣、加衾之礼。奔丧,即亲属获知死者讣告之后,前往参与治丧的礼仪。死者离世第三日行大殓之礼,即将死者尸体及相关遗物装入棺椁的礼仪。大殓之后,死者亲属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穿上不同的衣服为死者服丧,是为成服之礼。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四、丧葬礼(二)治丧礼仪5.朝夕奠朝夕奠,即大殓成服之后,每日清晨及傍晚,生者对死者实行的祭祀奠礼,至死者灵柩下葬之日结束。6.吊丧、赙赠吊丧,即死者亲属、好友听闻死者讣告之后,前往死者灵前吊唁,对死者表示哀悼的仪式。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四、丧葬礼(三)治葬礼仪1.刻碑文、备明器坟墓造好之后要为死者竖一块墓碑,碑上刻写死者生年、卒年、功绩或者颂扬、评价等内容,即“碑文”。2.停殡待葬死者大殓入棺到下葬之前的阶段,即停殡待葬。停殡期间,孝子要时常到殡前祭酒,并且按时行朝夕奠礼,有时还要居于殡侧,以示对死者的孝道。3.发引、下葬发引,也称“执绋”“执引”,即死者前往墓地下葬时,送葬的亲友挽着牵引灵车的绳索,助力灵柩前行的礼仪。下葬,即将死者棺柩及陪葬明器埋入墓地,从而真正完成死者“入土为安”的礼仪。第二节传统人生礼仪传统称谓礼仪3“令”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令妹:尊称对方的妹妹。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令阃、令正:尊称对方的妻子。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一、古代敬辞(一)令第三节传统称谓礼仪“老、大”用于尊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尊称老年男子。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老弟:尊称男性朋友。大人:尊称长辈(多用于书信)。大驾:尊称对方。大名:尊称对方的名字。大庆:尊称老年人的寿辰。大札:尊称对方的书信。大作:尊称对方的作品。一、古代敬辞(二)老、大第三节传统称谓礼仪“惠、垂、赐”用于尊称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动作。惠临: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等,指顾客前来。惠存:请别人保存。惠允: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赐教:请别人给予指教。赐膳:称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一、古代敬辞(三)惠、垂、赐第三节传统称谓礼仪“雅、屈”用于尊称别人的举动或情意。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他人,请求指教。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到自己这边来。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某职位。屈居: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一、古代敬辞(四)雅、屈第三节传统称谓礼仪“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和物。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面前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可、小人:地位低的人对自己的谦称。小生:青年读书人的自称。小店:谦称自己的店。二、古代谦辞(一)小第三节传统称谓礼仪“家”用于对别人谦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对别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对别人谦称自己的母亲。家兄: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兄长。家姐: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姐姐。家叔: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叔叔。二、古代谦辞(二)家第三节传统称谓礼仪“舍”多用于对别人谦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人。舍弟: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弟弟。舍妹: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妹妹。舍侄:对别人谦称自己的侄子。舍亲:对别人谦称自己的亲戚。二、古代谦辞(三)舍第三节传统称谓礼仪“薄、贱、拙、敝”用于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薄技:谦称自己的技艺。薄酒:待客时的谦辞。薄礼:谦称自己送的礼物。薄面:为人求情时,谦称自己的情面。贱姓:谦称自己的姓。贱内:谦称自己的妻子。贱事:谦称自己的私事。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作品。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人:谦称自己。敝处:谦称自己的家乡、住所或办公场所。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二、古代谦辞(四)薄、贱、拙、敝第三节传统称谓礼仪“敢”用于谦称自己对别人的请求。敢问:冒昧地向对方询问。敢情:冒昧地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冒昧地麻烦对方做某事。二、古代谦辞(五)敢第三节传统称谓礼仪三、古代年龄称谓(一)未成年时期襁褓孩提垂髫总角始龀豆蔻束发及笄垂髫

总角

束发

弱冠第三节传统称谓礼仪三、古代年龄称谓(二)成年时期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论语•为政》有云“四十而不惑”,后因此用“不惑”作为40岁的代称,意思是人到此时已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论语•为政》有云“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此称30岁为“而立”之年。弱,年少;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弱冠”指男子20岁左右。《论语•为政》有云“五十而知天命”,后因此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第三节传统称谓礼仪三、古代年龄称谓(三)老年时期花甲耳顺古稀耄耋期颐茶寿第三节传统称谓礼仪谢谢观看中国文化精粹读本第四章中国姓氏文化第一节中国姓氏的产生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目录第三节姓氏与家风中国姓氏的产生1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这体现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这种传统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其中一项就是对姓氏文化的重视。在中国,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表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一、中国姓氏的起源(一)姓氏的含义第一节中国姓氏的产生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第一个姓氏是伏羲创立的。伏羲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传说他“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伏羲氏为了避免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发明了姓,自己取姓为“风”。一、中国姓氏的起源(二)第一个姓氏第一节中国姓氏的产生伏羲(见图4-3)是华夏人文先始,楚帛书中记载其为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英雄。伏羲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在后世被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二、中国姓氏的传说(一)伏羲的传说图4-3伏羲氏画像第一节中国姓氏的产生伏羲作为燧人氏之子,定都在陈地,创造了很多业绩:一是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姓氏“风”;二是始作阴阳八卦,开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三是发明渔猎工具,提高生产能力;四是制定嫁娶之礼,推动社会进步;五是结束结绳记事,创造了书契文字,准备接受文明的洗礼;六是创立天文历法,指导生产生活;七是制琴作乐灼埙,提高音乐水准。除以上列举之外,伏羲还有尝百药、制九针、创立医学、创立占卜学、立九部、设六佐等突出成就。二、中国姓氏的传说(一)伏羲的传说第一节中国姓氏的产生炎帝又称烈山氏、神农氏、赤帝,因为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故称“炎帝”,如图4-4所示。他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传说他是中远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在带领部落先民和大自然的斗争中,为后人留下了一件件值得称颂的创举:一是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二是立市廛,首辟市场。三是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四是作五弦琴,以乐百姓。五是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六是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二、中国姓氏的传说(二)炎帝的传说图4-4炎帝画像第一节中国姓氏的产生黄帝是远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远古时代的共主,也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如图4-5所示。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肇造文明,惜物爱民,流传至今的伟业有:一是创造了“分土建国”的制度。二是创造了社会管理方式。三是重视农业发展。四是始造书契。五是发明了丝织业。六是发明铜器铸造技术。二、中国姓氏的传说(三)黄帝的传说图4-5黄帝画像第一节中国姓氏的产生三、中国姓氏的发展(一)以崇拜的图腾为姓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上古八大姓中“姒”“姬”皆由此得姓。东夷部族中,有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也有不少鸟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鸟氏、凤氏、爽鸠氏就是由鸟类图腾演化而来。有些学者认为,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这些姓氏都来源于图腾崇拜。(二)以出生地或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东门襄仲,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这类姓氏中,复姓比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城、池、关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第一节中国姓氏的产生三、中国姓氏的发展(三)以封地名为姓西周时期的造父擅驯马驾车,周穆王常乘坐他所驾的马车。造父因车马受宠,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今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四)以官职为姓夏商周三代有五种官职,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司徒是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司徒”。司马也是上古时代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第一节中国姓氏的产生三、中国姓氏的发展(五)以祖辈的名或字为姓古人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常常以祖辈的名、字或谥号为姓。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年夫,年夫的后人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为司马子鱼,其后人以其字中的“鱼”为姓氏。(六)天子赐姓或避讳改姓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为惠王,他的后代便姓“惠”;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汉文帝名恒,“恒氏”改为“常氏”;明代燕王朱棣推翻建文帝即位为明成祖,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更名为郑和;战国时田齐襄王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后,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第一节中国姓氏的产生三、中国姓氏的发展(七)以次第排行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八)以技艺本领为姓据《元和姓纂》载,两周及春秋战国时代有一技之长的人常以技艺为姓。晋国屠蒯,杀牛宰羊,技艺高超,其后乃以“屠”为姓;用筮占卜的商王某大臣,奉祀天地鬼神,祈福消灾,其后便以“巫”为姓,其他诸如卜、陶、匠等姓也出于技艺。第一节中国姓氏的产生中国姓氏概况21.李姓的渊源一、三大姓氏(一)李姓(1)李姓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2)李姓出自偃姓。(3)李姓出自姬姓,与周文王同族。(4)李姓出自赐姓。(5)出在外族改姓。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2.李姓的发展一、三大姓氏(一)李姓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期,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氏名家。李姓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及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3.李姓的名人一、三大姓氏(一)李姓(1)李耳李耳(见图4-6)为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图4-6李耳画像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3.李姓的名人一、三大姓氏(一)李姓(2)李冰李冰(见图4-7)为战国时期蜀郡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做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图4-7李冰父子雕像图4-8都江堰水利工程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3.李姓的名人一、三大姓氏(一)李姓(3)李广李广为西汉时期的名将,曾历仕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他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侵扰。元光六年(前129),李广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3.李姓的名人一、三大姓氏(一)李姓(4)李世民李世民(见图4-9)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他不拘一格地广罗英才为己所用;实施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教育;大力弘扬和鼓励书法、文学、艺术创作;倡导廉政、节俭、朴素的作风;促进对外交流。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图4-9唐太宗画像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3.李姓的名人一、三大姓氏(一)李姓(5)李白李白为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艺术成就极高。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3.李姓的名人一、三大姓氏(一)李姓(6)李时珍李时珍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他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1.王姓的渊源一、三大姓氏(二)王姓王姓的渊源有几种不同的出处。一说出自姬姓。二说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三说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四说出自田姓。五说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六说出自燕太子丹之后。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2.王姓的发展一、三大姓氏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融合,增加了王姓的人数。二是王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居于贵族姓氏的地位,甚至是居于贵族姓氏中第一的位置,这一位置很大程度上不随改朝换代而发生改变,从而保证它的繁衍、传承总是居于最优的状态。三是王姓与帝王联姻时,占有着他姓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二)王姓3.王姓的名人一、三大姓氏(1)王诩王诩又名王禅,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创始人,兵法集大成者。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2)王昭君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3)王羲之王羲之为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二)王姓3.王姓的名人一、三大姓氏(4)王勃王勃为初唐文学家,他出身儒学世家,少读《易经》《黄帝内经》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5)王维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锺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见图4-11),并且他还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图4-11《雪溪图》(唐·王维)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二)王姓3.王姓的名人一、三大姓氏(6)王安石王安石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7)王守仁王守仁,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二)王姓1.张姓的渊源一、三大姓氏(三)张姓张姓源出有四:一出自姬姓,据有关文献所载,张氏,世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代仕韩,后渐成旺族。二为改姓,如三国魏张辽原姓聂,改姓张。三为张氏自汉代以后,人数渐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四为据《元和姓纂》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因此相传张姓源于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代。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2.张姓的发展一、三大姓氏(三)张姓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一带,就是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3.张姓的名人一、三大姓氏(三)张姓(1)张仪张仪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2)张骞张骞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3)张衡张衡,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4)张仲景张仲景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5)张巡张巡,唐代中期名臣,著名将领和义士。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3.张姓的名人一、三大姓氏(三)张姓(6)张遂张遂,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名僧,法名一行大师。(7)张旭张旭,唐代书法家,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唐代三绝”。(8)张择端张择端为北宋绘画大师,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9)张居正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二、独特姓氏(一)独特姓氏范畴以器官名称作为姓氏:头、骨、心、肾、肠、手、爪。以动物名称作为姓氏:鸭、鸽、羔、狼、鸡、猴、狗、蛇。以日常用品作为姓氏:柴、米、油、盐、酱、醋、茶。以色彩名称作为姓氏: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乌。以数字名称作为姓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以朝代名称作为姓氏: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以忌讳病症作为姓氏:罪、癣、哑、脏、孬、骚、屎、尿、厕、粪、尸。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二、独特姓氏(二)罕见的姓氏1.黑姓黑姓主要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2.死姓死姓源于鲜卑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人口数量非常稀少。3.难姓难姓源于古鲜卑族吐难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4.毒姓毒姓,一种来源为唐玄宗为惩罚宰相窦怀贞叛乱,给他的后代赐姓为“毒”;另一种来源是武则天因与窦氏党争,赐其家族为“毒”姓。第二节中国姓氏概况姓氏与家风3一、姓氏文化(一)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姓氏实际上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部族、氏族、宗族称号,简称族号。姓氏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记录了无数家族的兴衰与变迁,成为一个群体共同的文化积淀。(二)促进共同发展的血缘纽带中华姓氏文化历经几千年依然生机勃勃,不仅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具有浓厚的凝聚力。传承姓氏文化,合理开发姓氏文化资源,可以为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搭建交流招商引资平台,促进共同发展。(三)培育美德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工具在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发扬光大姓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和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神,进而重视家庭建设、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三节姓氏与家风二、姓氏家风家风又称为门风,是指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就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身负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流风余韵,代代不绝,最终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一)家风的含义第三节姓氏与家风二、姓氏家风(二)家风的特征2.社会性1.榜样性3.传承性4.吸纳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存在必须是与社会风潮相适应的。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它的提出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典范作用。家风的传承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生活作风上。好的家风具有很强的吸纳性。第三节姓氏与家风二、姓氏家风1.事关成长源头家风构成了家庭成员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标准。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一生。2.事关德行素养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一个知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父母,却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3.事关优良传统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子孙成长的营养剂。(三)家风的作用第三节姓氏与家风三、家训家教(一)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国学经典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二)章氏家训《章氏家训》是五代十国时期章仔钧所传。章仔钧,字仲举,号彰良,自幼才学过人,唐天佑年间受福州闽王节度使王审知举荐,任高州刺史检校太傅,所传《章氏家训》为章氏世代所传颂,如今备受推崇。第三节姓氏与家风三、家训家教(三)钱氏家训《钱氏家训》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镠所著。《钱氏家训》不仅是教化之语,亦颇多人生智慧;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四)朱子家训《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是清代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第三节姓氏与家风四、家风传承(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传统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良好家风,是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衔接血脉的重要举措。(二)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铺路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理应成为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载体,因而传承和培育良好的家风显得尤为重要。家风连着民风,民风连着社风。好的家风本身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如果每个家庭都有着优良的家风,必然能形成一种优良的民风社风。第三节姓氏与家风四、家风传承(三)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的立身之本家风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家庭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健康发展。(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只有全民族凝心聚力,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家风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源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文化土壤。第三节姓氏与家风谢谢观看中国文化精粹读本第五章中国艺术文化第一节中国书法艺术第二节中国绘画艺术目录第三节中国建筑艺术中国书法艺术1“书”在文言文中指“写字”,所以“书法”最初的意思是写字的方法。后来,写法被用来表示写字的方法,而书法则延伸为书写的艺术。从狭义上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从广义上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一、书法艺术概述(一)书法的含义第一节中国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其表现对象是汉字。书法家主要通过处理汉字的笔画和空间分割形式来表达审美情趣、抒发内心情感。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典雅、最俊美的文字。它讲究字体的间架结构,平衡布局;也讲求字形的沉稳厚重,大气端庄。一、书法艺术概述(二)书法的表现对象第一节中国书法艺术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大篆的简化字体,秦国的通用文字,其特点是形体匀圆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二、书法艺术的类型(一)篆书第一节中国书法艺术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隶书把小篆加以简化,又将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隶书有“秦隶”(古隶)和“汉隶”(今隶)之分。二、书法艺术的类型(二)隶书第一节中国书法艺术楷书也叫“正书”“真书”,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楷书始于东汉,名家辈出,除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楷书四大家”之外,还有“楷书之祖”钟繇,“书圣”王羲之,“初唐四大家”之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宋四大家”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吴中四才子”之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晚明四大家”之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等等。二、书法艺术的类型(三)楷书第一节中国书法艺术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同楷书那样端正。行书有“行楷”和“行草”之分,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二、书法艺术的类型(四)行书第一节中国书法艺术草书始于汉初,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二、书法艺术的类型(五)草书第一节中国书法艺术笔画是书法美的物质基础,只有按照一定的法度去书写各种笔画,笔笔入法,才会有结字的美观,这种书写汉字笔画的法度,就称为用笔。笔法讲究提按、粗细、轻重、方圆和起收,讲究运笔的节奏和韵律。三、书法艺术语言(一)用笔第一节中国书法艺术三、书法艺术语言(二)用墨1.浓墨浓墨要求用墨不但要黑而且要黑中透亮。2.淡墨淡墨作书给人以淡雅古逸之韵,空灵清远之感,但淡墨不宜太淡,否则易伤神采。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隶、楷书。3.枯墨飞白、枯笔、渴笔是作者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笔法(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适用于篆、行、草书的创作。4.润墨润墨是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慢慢洇浸渗化开来,古人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墨法为“润含春雨”。第一节中国书法艺术将笔画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成字,叫作结构,也称结字、间架、结体。结构是写好字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个字的笔画来说,结构起着协调的作用。各种书体结构的基本原则:①笔画之间、结构单位之间的搭配能够相辅相成,要求点画搭配疏密得当,字的重心稳定;②必须对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