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社会需要怎样的心理学教育_第1页
我们社会需要怎样的心理学教育_第2页
我们社会需要怎样的心理学教育_第3页
我们社会需要怎样的心理学教育_第4页
我们社会需要怎样的心理学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社会需要怎样的心理学教育第1页,课件共1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大约十五年前,我曾在一所成人教育机构讲授心理学,授课时间每星期一次三小时,为期两个月。这个工作让我有机会去思考:就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心理学来说,什麽样的「知识的飨宴」,是我们可以提供给社会大众的?十五年后的今天,当社会大学的朋友们要我执笔谈谈:「我们社会需要怎样的心理学教育?」就像一个登山者,半路上回头一看,虽然顶峰还在遥远的天边,却也猛然发现,整个登山队伍已处身不算低矮的山腰。十五年来,心理学算不上有什麽重大的发现,然而它也确实釐清了很多问题,破除了许多「迷思」,远离了常识性的了解,弄清楚我们向来的许多观念错得有多离谱。与此同时,心理学自然也累积了不少外行人难以一窥堂奥的「专业知识」。一百年的心理学史,有力地见证了一个科学界的普遍信仰:我们也许离真理尚远,却正逐步接近它。百口莫辩的遭遇与此相对的是,十五年来,整个社会看待心理学,却越来越有「爱丽丝漫游仙境」的奇趣,触目所及,尽是恍惚迷离的景象。譬如说,一位当红的「心理学家」,在电视上表演「铁口直断」——从衣著判断人的个性;某社教机构的「心理学」课,其教学内容是:探讨人的「自我型塑历程」;最近,一位社会大学的学员告诉我,他从某本「潜能训练」的书获知:「人的潜能是他已有能力的三十倍。」所有这些,据说根据的全是「心理学」,而这些「心理学」则奇幻到让我目瞪口呆。从某个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何其幸运,社会允许他把未经检验的「个人观点」,当成真理来宣传,并获得许多人的信仰。这种特殊的际遇自然是令人羡慕的,因此吸引了许多人,纷纷摇身一变,成为「心理学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心理学者何其不幸,经常有许多「百口莫辩」的遭遇:第2页,课件共15页,创作于2023年2月有些人相信你有一些「技术」,可以让不听话的孩子乖乖就范;有些人相信你有「读心术」,可以窥知别人心底的秘密;有些人认定你擅于聆听各种「心情故事」,然后给人有益的忠告;甚至有人一口咬定,心理学家的主要工作是沟通、沟通、再沟通,并教导别人各种沟通技巧。这些特殊的际遇都源于一个简单明瞭的事实:因为许多「心理学家」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宣称它们拥有这些「奇技」。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学家」——在大学裡教书的、在医院或企业界工作的;做研究的、开业的、当义工的;开工作坊的、带成长团体的、办短期班的、设训练中心的,乃至于到处演讲打游击的。不幸的是,这些不同身份的人所知、所说、所用的「心理学」,常常是南辕北辙、全不相干的学问。这些「众心理学」,有些是个人的「独得之秘」,更多的是西方引进的舶来品,以及东洋进口的一家之言。更重要的是,其中有些直如「葵花宝典」,另一些则像是「人生之钥」,因此,全都拥有极高的「市场价值」。

心理学的「心情故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问。问题是,「人」是极端複杂多样的,心理学究竟该研究什麽?譬如说,心理学家该去研究各种「心情故事」吗?我们社会中确实有许多这样的「心理学家」,他们每天聆听不同人的悲欢离合,这些故事都不尽相同,从故事背后的「意义」来看,更是「差之毫釐,谬以千里」。这些「心理学家」的工作是,用没有成见的「同理心」去聆听,然后帮当事人发现其中的启示与「意义」。他们常常告诫别人,切忌用任何理论硬套到当事人的头上。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彼此的秉赋、处境、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在张三的故事中「悟得」的道理,也不一定能套到李四身上。第3页,课件共1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事实上,在这些百味杂陈的故事裡,全心全意的聆听者已经将所有的「学理」都抛弃——自然包括那些他们从来就不懂的学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这些人来说,甚至可以说:心中没有「心理学」,才是「心理学家」的最高境界,因为「活生生的人,怎麽可以拿理论来硬套。」于是,这些「心理学家」穷其一生,用来助人的不再是任何有系统的学问,而是他个人从经验中获得的,不可言宣的「智慧」。他流转于各种心情故事中,看尽人生百态,体会过各种人际的纠葛与悲欢,甚至于一生为之「肝脑涂地」,诚然令人十分感动。然而,他做得够不够好,是否真的对他的当事人有益,也只能说是「如人饮水」,旁人无从评断。然而,这样的「心理学」不是「古已有之」的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一百多年来无数心理学者的努力下,心理学真的只是这样的「学问」吗?心理学者真的只能在各种「心情故事」中百感交集吗?他真的不需要证据,只需要别人的「见证」,就可以证明他是对的吗?我在大学裡教了二十几年的心理学,这个「心理学的故事」最让我百感交集,也是我最魂牵梦萦的「心情故事」。不论你准备给我扣上怎样的帽子——保守派、学院派、死硬派、霸权心态、顽固份子,都不能改变一个基本事实:我所知道的心理学确实不是这样的「学问」、绝大部分心理学专业期刊上的学问,也与此全无交涉。事实上,许多这样的「心理学者」还宣称,心理学根本不是一门讲究是非对错的「学问」,而是一门「助人的艺术」。说得好,「学问」是「求真」的,道德是「求善」的,艺术是「求美」的,那麽「助人的艺术」求的是什麽?它跟大学教科书裡头的那类「心理学」,又有多少关系?一个人一生摩顶放踵,用一种「聆听技术」、一套「晤谈技巧」去助人,诚然不是坏事,也确实有他可敬之处。只是,这套「技术取向」的「艺术」,这种存乎一心的手法,实在跟传统的「XX学」相去甚远,也跟近百年来成千上万的学者所致力研究的「心理学」,扯不上半点关系。第4页,课件共15页,创作于2023年2月探索「心智的奥秘」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近半世纪以来,被称为「传统学院派」的心理学,秉持的是「求真」的学术传统,从来不以「个人的悲欢离合」为研究标的,也无意于追寻「人生的意义」,而是专注于「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瞭解「人为什麽会有这样的表现?」「他是怎麽做到的?」「为什麽光辉灿烂的文明,与猥琐卑下的犯罪,都出自人类之手?」正因如此,所以心理学有别于文学,也不同于哲学,而归属于科学。事情再明白不过了。人以他秉赋而得的身心,俯仰视息于人间,自然会有各种悲欢遇合。而每个人在自己的遇合中,用他的「心智系统」去思考,并在各自的处境下做出不同的抉择,从而彰显出不同的意义。在这整个历程中,最关键的当然是人的「心路历程」。然而,心理学家既不能也无意研究「整个故事」。事实上,自有更适合的人来做恰如其份的工作。概要的说,「悲欢离合」的欷嘘感叹给予「文学」,「人生意义」的探索归诸「哲学」,而「心智奥秘」的研究则留给「科学心理学」。兴趣不同、方法各异,这样的分野本来层次分明、秩序井然,可惜却被「坊间心理学」搓揉得分不出鼻子眼睛。科学的标记是「求真」,致力于挖掘各种奥秘的最终真相,而人类的「心智系统」正可以说是「宇宙的最后之谜」。我们都能轻易地认出一个熟人,不论他是否改变服装、髮型;连心智迟滞的人都能轻鬆的掌握微妙複杂的语法规则;每个人都有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体会」别人的心情;人人都能在脑中贮存知识,用以评估环境、计画未来、解决问题;即使没有经过刻意的教导,多数人都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拥有抽象思考与道德推理的能力。这些能力与表现,绝大部分是高级电脑所望尘莫及的,更别提心智系统的精彩演出——複杂的政治制度、多采多姿的经济活动、发展科学、创造艺术、建构哲学体系。对这些奇蹟追问「如何」与「为什麽」,正是心理学家的任务。第5页,课件共1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不幸的是,当「传统学院派」心理学家致力于探索这些奥秘的时候,整个社会所期待于心理学家的,却不是让他打开这个「最后的黑盒子」。许多人攀山越领去守候流星雨的降临,对慧星的奇景深深著迷,却对人类神奇的心智系统毫无兴趣。在人的帽子下,我们对头髮的兴趣,显然远大于对大脑的兴趣。很少人注意到,其实,所有的「心情故事」都出自这裡。当一个人因为失恋而痛不欲生,他可能会想找个「心理学家」来谈谈他的「破碎心灵」,却绝少人有兴趣追问: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智系统,会让人痛不欲生?任何「学问」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好奇心上,不是建立在实用的需求上。当物理学家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或者当达尔文在加拉巴哥群岛做生物观察的时候,唯一支持他们的是好奇心。当初若没有这种永不止息的好奇心,今天就没有电脑、飞机,或基因工程。心理学的处境亦然,假如我们对「人类心智的奥秘」全无好奇,只对「具体而现实的问题」感兴趣,以为只有这些才是心理学该问的问题,那麽我们将永远没有真正的解答,所谓「心理学」,也将永远只是「洞悉世情」的街谈巷议。

心智上的「葵花宝典」当社会对这些「具体而现实」的问题表现出莫大的兴趣,自然就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与诱因,诱使各色各样的人宣称他们拥有神奇而实用的答案。譬如说吧,「XX天创造奇蹟」的课程、让你「心想事成」的简易方法、「发展右脑以开启潜能」、「EQ训练班」、只有十条守则的「XX学」、一个礼拜乃至于三天两夜就能让人「脱胎换骨」的训练班。所有这些,都宣称具有「简单易学」、「唾手可得」、「功效神奇」的特点,自然会让人怦然心动,也因此,拥有很高的「市场价值」。于是,欧风、美雨、东洋秘笈,纷纷被引了进来,造成一阵又一阵的流行,不但花掉许多冤枉钱,而且还严重扭曲大众对心理学的认识。第6页,课件共1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事实上,这类神奇的商品不但投合社会大众期待「速成」、讲求「神效」的心理,而且败坏了大众的「知识胃口」,让他们对「基本学理」不感兴趣,只对「实用的知识」感兴趣,甚至使得许多人对充满怀疑精神、小心翼翼的学术论究态度,充满不耐。我曾在许许多多的场合对此有深刻的体验。不论是为子女行为深感困扰的父母、夫妻关系面临危机的女士、或为评论新闻事件而前来採访的记者,他们所要的通常不是谨慎周延的分析,而是斩钉截铁的结论与建议。他们要答案不要证据,要技术不要观念,要行动不要思考。更令人束手无策的是,他们期待仙丹妙药,指望心理学家能够「著手成春」。于是,坊间出现了许多迥然不同于大学教科书的「心理学」著作。这些著作通常是由:(1)一堆动人的口号,加上,(2)几个语焉不详的专有名词——从脑神经系统到知觉心理学,再到行为学派的各式各样专有名词,无所不包,自然包括作者自创的专有名词,再加上,(3)一大堆的「案例」,三者所组成。这些无法判别真假的「案例」,通常佔有全书篇幅的百分之八十,事实上,它们才是整本书的主体。那些专有名词,自然是用来让人相信「这裡面大有学问」、「这是科学新发现」之用的。至于那些汗牛充栋的「案例」,除了用来作为那些新奇「理论」的「证据」——通常这也是那些「理论」的唯一「证据」——之外,它们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让你知道「已经有这麽多人按这个办法获得神奇功效了」,既然别人都可以轻易的办到,你当然也可以依样画葫芦的「脱胎换骨」。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些惊人的著作不但像「先知」的语言一样神奇,而且它们也使用类似教堂上的「见证」手法来证明:「这是真正的福音」。就这点来说,它们与「心情故事」派实有异曲同工之妙。第7页,课件共1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偶尔,他们也会引述「正统心理学家」的话——甚至作者本身就受过正统心理学训练——以为奥援,不幸,这些话要不是那位心理学家纯然的猜测,顶多也只是未经严格检验的假说。譬如,有一本书引用了「著名的哈佛教授威廉?詹姆士」的一段话。詹姆士诚然是有名的心理学家,然而,读者所不知道的是,这位「哈佛教授」活跃在大约一百年前,他被引用的那段话,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也还没有任何证据足为佐证。愈是神奇的号召、愈是惊人的诉求,愈容易让人不惜血本,趋之若鹜。然而,就已有的经验来看,这些「新知」、「新发现」通常像一阵风,在流行一阵子,填饱某些人的荷包后,就此烟消云散。留下一个飢渴的市场,随时准备迎接新的「福音」,来创造新的「坊间心理学」时尚。我们社会似乎从未自这些潮水般来来去去的「心理学经验」中,获得启发,体认「先知」的时代已然过去,「理性」才是我们可以依凭的救赎。妙药仙丹诚然是令人心动的,但是,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经验来看,这类药只存在于骗局中。

「坊间心理学」之路医药其实是个好比方。好比有人久病不癒,甚至得了绝症,不免要从医药广告或亲朋好友的奔走相告中,去寻找新希望。不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太少。于是,草药、偏方、「清宫秘方」纷纷问世;擅于消灾、祈禳、驱鬼、画符的神仙也一一下凡;号称「科学新发现」、「医学大突破」的不明来路药丸,更是大行其道。医学越发达,巫医就越流行,这个局面虽然弔诡,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医学知识越是複杂,一般人就越显得无知,稍微心慌意乱,就身不由己地任人摆佈。第8页,课件共1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般而言,这些巫医走的是两条相反相成的路,其中的一路诉诸「古人的智慧」,细听他们的说法,现代医学简直全无希望;另外一路,则诉诸「科学的神奇力量」,看他们摆出来的态势,现代医学似已有了奇蹟式的成就。这两者跟「坊间心理学」界的两大主流——那些专注于「心情故事」的一派,与那些让人「脱胎换骨」的一派——简直如出一辙。「心情故事派」拒绝承认心理学是一门有系统的科学,只是一种「助人的艺术」。他们之中某些人甚至认为,科学心理学不只全无希望,而且简直罪大恶极。反过来说,「脱胎换骨派」则打著「科学新发现」的旗号,藉著科学的权威,去推广他们号称具有神效的训练课程。要让一般人不去轻信巫医,其实别无妙法,只有加强社会大众的医学教育。根据同样的道理,加强社会大众的心理学教育,也是十分迫切的事。其实,更加重要的是科学教育。当社会大众多少瞭解科学与科幻小说的关键差异,许多「科学神话」就难以流行起来。同样的,当社会大众普遍瞭解科学只是「求真」的活动,也瞭解科学社群如何用各种行规、准则、伦理规范,来确保科学活动的「理性」,许多对科学的误解、敌意,就比较不可能产生。这裡面,心理学教育实在居于关键的地位。以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的普遍兴趣而言,透过心理学教育让大众受到科学的洗礼,应该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方式。第9页,课件共1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科学心理学」一瞥举个例子来说罢。几十年来,社会大众对「人类潜能」一直保有历久不衰的兴趣。然而,什麽叫「潜能」呢?一部冷气机虽然拥有一个微处理器,但是它的潜能却远不如一部最原始的电脑。同样的,鸣禽和人类一样拥有「语言系统」,但是鸟类的「语言潜能」却远不能和人类相提并论。在这两个例子中,冷气机和小鸟之所以同其「低潜能」,是因为他们的系统已经为特定目的设定好程式,因此这些系统不是多功能的——冷气机的微处理器只有一个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启动或关闭压缩机」;小鸟的语言系统只有两个「沟通功能」:「求偶」与「领域宣告」。只有当系统能以不同的方式运作,发挥不同的功能,达到不同的目标时,它才可能拥有较大的潜能。因此,要瞭解「人类潜能」,必须先瞭解人类的「中央处理系统」——大脑。除了瞭解它有多少「神经元」外,还得探讨它的结构与运作方式,弄清楚它拥有怎样任务编组,各部门如何协同运作。近数十年来,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神经心理学」,以及一个全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神经网路论」,才刚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摸索,距离「估计人类潜能」、找到激发它的方法,实在还有很远的距离。一般人只要能粗略瞭解心理学家在这方面迷人的工作内容,就能瞭解那些夸大其词的「坊间心理学」是不可信的。第10页,课件共1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从另一面来看,研究婴儿的「发展心理学家」,透过精緻的实验技巧,发现人类婴儿在初生的时候,其实已经拥有某些「知识」。譬如说,他们已经能够分辨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知道两者的运动方式不同;他们也知道物体应该有固定的形状与体积,并佔有一定的空间;任何物体若无支撑,不会悬浮在半空中;他们甚至能对不同数目的物体产生不同的反应,就好像他们已有某种「数目观念」。整体看来,婴儿与生俱有的能力,远比我们当初所能想像的还多出了许多。有趣的地方就在这裡了。许多动物生来就会走路,但是人类生来,除了能转动头部外,在行动方面显得十分无助。鸣禽虽然也有「方言」,基本上他们能讲的「那两句话」,是先天设定的,因此他们永远无法学会不同种鸟类的语言;反观人类,只要环境适合,任何幼儿都可以学会讲一种全然不同于亲生父母的语言。现有的证据显示,人类与生俱来的不是设定好的「说话程式」,而是能够掌握语言规则以便学会任何人类语言的能力。就「先天设定的程式」来说,看起来,动物拥有的大体上是预设的「行为」的程式,而人类所拥有的则是「观念」方面的基础设定。这件事显然透露了某些「物种设计理念」——就好比冷气机的功能与限制透露出工程师的设计理念。演化赋予物种各种先天能力,作为后续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让小鸟发展出一成不变的求偶呼唤声,另一方面,则让人类学会对异性花言巧语。因此,这些先天程式赋予我们怎样的发展基础、允许我们有多少弹性、给予我们怎样的限制,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的极限——这就是所谓的「潜能」。可惜,心理学对这些先天能力的探索,才刚起步,目前所知还十分有限,坊间那些关于「潜能」的神奇说法,多半只是玄想,跟科幻小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第11页,课件共1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光是对科学心理学做这麽短短的一瞥,就可以想见,心理学家用来获得这些新知的方法,必然充满创意。因为不论新生的婴儿,或林间的小鸟,都没有能力对心理学家诉说他们的「心情故事」,就算他们能,也无法直接透露他们「心智系统的奥秘」。社会大众如果有机会瞭解这些,不但能获得「知识上的飨宴」,而且有机会体会科学家的「求真」精神,与力求理性的态度。更可以常保好奇心,学会用新的眼光来看自己和身边的人,瞭解人有多神奇,有多可贵。这才是提倡「尊重人性尊严」最直接、最具说服力的方法——因为它雄辩地回答了「人之异于动物者几希?」这个问题。

不必要的误解近十几年来,我发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心理学」持有敌意。在他们的观念中,以人的心智作为科学分析的对象,是对人性尊严的亵渎,是对人的「主体性」粗鲁的冒犯。在他们的想像中,实验室裡的受试者就像白老鼠,是失去人权与尊严的人。他们甚至认为,活生生的人是不可分析的,能分析的只是皮肉五脏,因此,透过实验分析得来的知识,只是假知识。准此而论,对于人的心理,唯一值得做的研究当然只是,聆听各种「心情故事」,发现其中的意义。第12页,课件共1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误解。心理学家在实验室裡所做的研究,泰半就像上面所举的那几个例子。在这些例子中,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受试者,既不像白老鼠,也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心理学家所做的,不过是「千方百计的解开人类心智之谜」。如此这般获得的知识,既非主观的「感受」,也与人生的「意义」无涉,更不是凭「同理心」可以「体会」而得。这种知识不但不是无用的假知识,而且因为出自严谨的科学分析,所以远比平常人的臆想或「老祖宗的智慧」更可靠,更可能让人类社会自其中获益——譬如说,让我们得以真正改善我们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会有这样的误解,当然可能有各种不同的理由,然而,对现代心理学的无知恐怕难辞其咎。许多人不明白,人类心智有什麽了不得的奥秘,值得心理学家花那麽大的力气去探索。自从六十年代「认知学派」兴起后,科学心理学更让他们深感挫折。複杂的理论分析、曲折的实验逻辑、古怪的测量技术、以及让外行人一头雾水的实验结果,在在都让人弄不清楚心理学家究竟在想些什麽。放著现成的喜怒哀乐与人际纠葛不谈,儘谈些知觉、记忆、概念、推理之类的「冷冰冰的话题」,更是让许多人不以为然。心理学的不幸在于,所有的人都能内省自己的「心路历程」,也能「体会」别人的「心理」,因此,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套自己的「心理学观点」。有些人对自己那套「素朴心理学」相当自信,他甚至会觉得「这才是心理学」。当他发现「科学心理学竟然不是这样」,而是一些让人不懂的古怪东西,可想而知他会有什麽反应。这种处境是其他科学所没有的。很少人会对物理学家或生物学家说:「你应当研究这个」、「物理学(或生物学)应当像那样才对」。于是我们有两种「心理学」,一种是学术期刊上的古怪东西,另一种则是大众耳熟能详的、生活化的「坊间心理学」。第13页,课件共15页,创作于2023年2月我一点都不反对有人致力于聆听「心情故事」,为许多受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