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超敏反应_第1页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超敏反应_第2页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超敏反应_第3页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超敏反应_第4页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超敏反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超敏反应第1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毒素死亡存活毒素呕吐、便血、昏厥、窒息以至死亡第2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概述

一.变态反应的概念第3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变态反应概念: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或功能紊乱。本质:属于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应答,故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过敏体质:易发生变态反应的个体,多有家族史,临床上称其为过敏体质。第4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变态反应的特点1.本质是免疫应答。2.常是再次应答。3.有明显的个体差异。4.不同种类的药物可致同一类型超敏反应,而同一类药物在不同机体又可表现完全不同的反应。第5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变态反应的分型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

I型----II型----III型----IV型----速发型(IgE)细胞毒型(IgG,IgM)免疫复合物型(IgG)迟发型(TDTH

,CTL)第6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I型超敏反应(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第7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特点1.发生快,消失快。2.由IgE介导,组胺等生物介质参与。3.功能的紊乱,无严重的组织损伤。4.主要病变: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5.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特应症IgE水平高,是健康人的100—1000倍家族史对多种变应原过敏第8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参与反应的成分和细胞(一)变应原:多种(二)抗体—

IgE抗体

(三)效应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四)生物活性介质第9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吸入性变应原花粉真菌螨虫上皮变应原屋尘羽毛昆虫变应原植物变应原食物变应原高蛋白高蛋白、不易消化的海产品含有真菌添加剂、防腐剂药物高淀粉口服、注射、吸入(一)变应原第10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变应原诱导的IgE应答

常见的几种变应原禾本科花粉豚草花粉长蠕孢子格链孢子第11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抗体—IgE抗体

IgE类抗体,又称反应素。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及胃肠道粘膜等处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合成。这些部位是变应原入侵的部位,也是I型超敏反应的好发部位。与正常人相比,某些过敏体质者其血清IgE抗体明显升高。IgE具有牢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并可持续数月或数年。第12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VHCH1CH2CH3CH4VLCLFabHingeregionFcCOO–NH3+亲细胞性抗体IgE第13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个体差异性I型超敏反应有明显个体差异,一般仅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过敏体质与特应性相关,皆有遗传因素参与。此症有明显家族性,50%特应性患者的子代都患有特应性疾病(如湿疹、哮喘)。有关过敏体质的本质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易产生IgE2.缺乏分泌型IgA(SIgA)第14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1.易产生IgE过敏体质者接受过敏原刺激后,易产生大量IgE。目前已知某些MHC॥类等位基因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相关。因此,过敏反应常有遗传倾向,属常染色显性遗传。特应症者Th2细胞受过敏原刺激后可释放IL-4,能促使B细胞转换成合成特异性IgE的B细胞。特应症患者体内可能有较多的抗原特异性Th2细胞,此与IL-4分泌量较多相关。第15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1.CD4+Th2细胞和B细胞2.IgE亲细胞抗体BTh2IL-4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APCThIgE的产生第16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2.缺乏分泌型IgA(SIgA)SIgA缺乏者伴有蛋白水解酶缺乏,以致降解食物蛋白的功能减弱。大分子蛋白质一旦进入体内即可能成为致敏原,使机体致敏。特应症患者呼吸道粘膜SIgA水平也较低下。在花粉季节,由于局部粘膜SIgA缺乏,过敏原不能被及时清除,可使血清中IgE常处于较高水平。第17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第18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分布: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的小血管周围以及内脏器官包膜中,嗜碱性粒细胞存在于血液中。主要特征:1.这两类细胞表面均表达高亲和力IgEFc受体,可与IgE结合。2.细胞内含有大量颗粒,受刺激时可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包括组胺、激肽原酶、前列腺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白三烯等。3.当相应抗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时,可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颗粒内组胺等活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等效应,导致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第19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静息肥大细胞激活后5分钟激活后60分钟第20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嗜酸性粒细胞I型超敏反应中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I型超敏反应炎症灶浸润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后者可直接吞噬肥大细胞所释放的颗粒,并能释放组胺酶、芳香硫酸酯酶、磷酸酯酶D,分别灭活组胺、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因此,嗜酸性粒细胞在I型超敏反应中起负反馈调节作用。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晚期相反应:该细胞也能释放大量致炎因子(如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合成多种上皮毒性物质(如碱性蛋白、阳离子蛋白、神经毒素等),从而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晚期相反应。第21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生物活性介质活化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1.预先合成并储存于颗粒内的介质主要有:组胺激肽原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2.新合成的介质主要有:白三烯前列腺素D2

血小板激活因子第22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1.预先合成并储存于颗粒内的介质组胺:是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的小分子胺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促使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刺激平滑肌收缩;促进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等。激肽原酶:可促使血浆中激肽原转变为缓激肽和其他激肽类物质,使平滑肌收缩和血管扩张,还可增加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疼痛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可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向局部聚集,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参与晚期相反应,并对I型超敏反应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第23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LT):乃细胞活化过程中由花生四烯酸衍生而来,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其作用比组胺强100~1000倍,效应持续时间较长,是哮喘时支气管持续痉挛的主要原因。前列腺素D2(PGD2):也是由花生四烯酸衍生而来,可使血管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参与晚期相反应,可聚集和活化血小板,使其释放组胺、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增强和扩大I型超敏反应,还可活化炎性白细胞,在晚期相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第24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二.发生过程和发生机理过程:一般是两次接触相同的抗原物质,引起致敏、发敏两个阶段。

参与成分:IgE类抗体、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多种生物活性介质。第25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致敏阶段指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诱发产生IgE并结合到靶细胞上的过程。致敏状态:变应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可刺激抗原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抗体。IgE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致敏靶细胞:表面结合特异性IgE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致敏靶细胞。致敏状态持续时间:靶细胞的致敏状态通常可维持数月或更长时间,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致敏状态可逐渐消失。第26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发敏阶段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过程。再次进入机体的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IgE抗体结合,使膜表面FcR发生交联,这是触发致敏靶细胞脱颗粒、释放及合成生物活性介质的关键。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或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过程。第27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脱颗粒IgEFceRI变应原炎症反应1.IgE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Fc受体结合,使机体致敏。2.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时,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Fab结合,使细胞脱颗粒第28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过敏反应的基本原理

肥大细胞FceRTh2APCIL-4BCRIgE粘膜下腺神经末梢血小板平滑肌细胞小血管释放介质变应原

脱颗粒

致敏肥大细胞产生IgE临床症状

肥大细胞B第29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药物—PC、血清—马血清呼吸道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花粉症、枯草热)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第30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最严重的I型超敏反应。临床表现:致敏患者常在接触变应原后数分钟内即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鼻痒、胸闷、气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循环衰竭、血压下降,以致神志不清、昏迷等,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常见疾病:1.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此外,头孢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氨基比林等也可引起。2、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治疗或紧急预防时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因为这些个体曾注射过相同的制剂而被致敏。第31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发生机理: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后获得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通过其FcR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致敏。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即可通过与结合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抗体交联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注意:青霉素制剂在弱碱性溶液中易形成青霉烯酸,因此青霉素应在临用前配制,放置后不可使用。临床上发现少数人初次注射青霉素时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这可能与其曾使用过被青霉素污染的注射器等医疗器械,或吸入空气中青霉菌孢子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有关。第32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呼吸道过敏反应1.过敏性哮喘: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有典型的家族史,多为吸入或食入变应原后发生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器官变应性炎症。常出现胸闷、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过敏性哮喘可表现为早期相和晚期相反应。2.过敏性鼻炎:例如花粉症,主要因吸入花粉致敏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患者表现为分泌物增加、流涕、喷嚏等。

第33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4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RhinorrheaTonsillitis第35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消化道过敏反应少数人进食鱼、虾、蛋、牛奶及服用某些药物后,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易患食物过敏症者其胃肠道分泌型IgA含量明显减少,并多伴有蛋白水解酶缺乏。因此,患者肠粘膜防御作用减弱,肠壁易受损伤,同时肠内某些食物蛋白尚未完全分解即通过粘膜被吸收,从而作为过敏原诱发消化道超敏反应。第36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皮肤过敏反应表现:摄入或接触某些变应原或肠道内寄生虫感染等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红斑或全身性荨麻疹等症状,可在15-20min或数小时后消退。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是最常见的皮肤过敏反应性疾病。病变以皮疹为主,有剧烈瘙痒,皮疹好发于肘窝、掴窝、颈部和面部。特应性皮炎对理化因素刺激异常敏感,常呈间歇性发作,冬季易复发。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皮肤表现和阳性家族史。第37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8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9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Eczema第40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寻找变应原、避免接触可通过询问病史和皮肤试验以确定变应原。某些变应原可被检出,但难以避免再次接触。1.青霉素皮肤试验将0.1ml含10-50单位的青霉素注入前臂内侧皮内,20分钟后观察结果。若注射局部出现红晕、水肿超过1cm或无红肿但注射处有痒感,或全身有不适反应者均为阳性反应。其它抗生素也可应用类似方法试验。2.异种动物免疫血清皮试用1∶100~1∶1000稀释的抗毒素血清0.1ml,注射患者皮内,20分钟后观察结果。观察方法同上。第41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脱敏疗法

方法:在应用抗毒素时,若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可采用小剂量多次注射法进行脱敏治疗。机制可能是:小量过敏原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上IgE结合后,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较少,不足以引起明显临床症状,且能即时被体内某些物质灭活。经过短时间内少量多次反复注射,可使体内靶细胞表面IgE大部分甚至全部被消耗。当再次注入大剂量过敏原时,即不会发生超敏反应,从而达到暂时脱敏的目的。第42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减敏疗法方法:对那些能够检出而难以避免接触的过敏原(如植物花粉或尘螨等),经皮肤试验检出确定后,可采用少量多次反复皮下注射的方法,达到减敏的目的。机制:可能与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封闭IgG抗体有关。此类抗体能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结合,阻止过敏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E结合,从而阻断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第43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药物治疗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2.活性介质拮抗药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的药物第44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防治原则寻找并回避变应原脱敏疗法已知变应原,必须接触小量、多次、短时间间隔(20-30min)注射减敏疗法能检出但难以避免的变应原小量、多次、长时间间隔皮下注射抗原

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药物治疗第45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细胞毒型)第46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特点1.参与抗体多为IgG,少为IgM。2.破坏靶细胞如血细胞。3.破坏靶细胞的途径:补体经典途径、巨噬细胞的调理作用、K细胞的ADCC。第47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细胞性AgIgM、IgG+细胞性Ag激活补体调理吞噬ADCC抗细胞表面受体靶细胞溶解靶细胞功能异常(刺激型)一.发生机理第48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靶细胞表面抗原1.同种异型抗原2.自身修饰的抗原3.共同抗原4.吸附于细胞表面的抗原或半抗原血型、HLA理化、生物因素异嗜性抗原细胞上原有的抗原第49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与靶细胞结合的抗体或免疫复合物介导细胞毒效应1.激活的补体经典途径2.巨噬细胞的调理作用3.NK细胞介导的ADCC作用第50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抗原-抗体C1qr2s2C1qr2s2C4C4bC4aC4b2bC4b2b3bC2C2bC5C5bC5a(C3转化酶)(C5转化酶)C6C7C8C9MACC3C3bC3aC3a第51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123456巨噬细胞的调理作用第52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53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54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与靶细胞表面结合的自身抗体导致细胞功能紊乱在某些情况下患者体内产生和分泌的针对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IgG),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可表现对细胞刺激或抑制作用,从而导致靶细胞功能紊乱。第55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溶血性输血反应(二).新生儿溶血症(三).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四).自身免疫性受体病Graves病重症肌无力胰岛素抗性糖尿病二.常见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第56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血型基因型血型抗原血型抗体AAA,AOAanti-BBBB,BOBanti-AABABAandBnoneOOOHanti-Aandanti-BABO血型系统(一)输血反应第57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Rh–再孕Rh+Rh–初孕

胎儿红细胞致敏母亲新生儿溶血

健康新生儿(二)新生儿溶血症Rh+第58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59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Rh抗体(IgG)第60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健康新生儿Rh抗体被动免疫

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即被破坏(不能诱导母亲抗Rh免疫反应)新生儿溶血症的预防Rh–再孕Rh+Rh–初孕

健康新生儿Rh+(产后72小时内注射)第61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三)药物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症主要包括: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机理有三种类型:半抗原型免疫复合物型自身抗体型第62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属于自身免疫性抗受体病,是一种特殊的II型超敏反应,即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该病患者体内产生抗甲状腺细胞表面甲状腺刺激素(TSH)受体的自身抗体(IgG)。TSH的生理功能是刺激甲状腺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甲状腺素。该种抗体能与甲状腺细胞表面TSH受体结合,其半衰期比TSH长,刺激作用更强,可刺激甲状腺细胞合成分泌大量甲状腺素,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因此,这种自身抗体(IgG)被称为长效甲状腺刺激素(LATS)。第63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第64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特点:1.参与的抗体多为IgG,也有IgM、IgA。2.有个体差异。3.由补体片段C3a、C5a、C567,中性粒细胞引起。

是由激活补体、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引起的血管周围组织的一系列炎症反应。第65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发生机理(一).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二).补体系统的激活与组织的损伤第66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免疫复合物(IC)小分子肾滤过大分子吞噬细胞吞噬中分子沉积在局部第67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2.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作用第68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此类物质的产生机制为:①补体激活产生多种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裂解片段(如C3a、C4a、C5a),能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②IC可直接与血小板表面IgGFc受体结合,使之活化并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高浓度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可使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从而不仅增加血管通透性,且有助于IC对血管内皮细胞间隙的沉积和嵌入。第69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作用循环IC容易沉积于血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等处的毛细血管迂回曲折,血流缓慢且易形成涡流,同时该处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约为其他部位毛细血管的4倍,因此可促进中等大小可溶性IC沉积并嵌入到内皮细胞间隙之中。第70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1.补体的作用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3.血小板的作用第71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1.补体的作用沉积的IC可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膜攻击复合物和过敏毒素(C3a、C5a)。膜攻击复合物可导致局部组织损伤;过敏毒素可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生物活性介质,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渗出性炎症反应,并促进中性粒细胞在复合物沉积部位聚集。第72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沉积的IC过程中,释放溶酶体酶、蛋白水解酶、胶原酶,造成血管基底膜和邻近组织损伤。第73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3.血小板的作用在局部凝集、激活的血小板,可释放血管活性胺类,加剧局部渗出性反应,并激活凝血过程,形成微血栓,引起局部缺血、出血及坏死。第74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75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C3aC5a

肥大细胞

血小板补体抗体抗原内皮细胞

复合物血管活性胺C5a

血小板凝聚

免疫复合物沉淀趋化活性酶微血栓形成基底膜血管壁12第76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77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疾病局部IC所致的损伤Athus反应对吸入性抗原的反应循环IC所致的损伤血清病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IC在身体其他部位的沉积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第78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Arthus反应给家兔皮下多次注射无毒性的马血清,局部可出现细胞浸润;若再次注射,可发生水肿、出血、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这是抗原在入侵局部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IC所致。2.人类Arthus反应可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其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IgG类抗体,若此时再次注射胰岛素,即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与Arthus反应类似的局部炎症反应。另外,过敏性肺泡炎也属人类Arthus反应。

第79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Arthus’sreaction经抗原反复免疫之后,注射抗原的皮下出现局部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第80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第81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1.血清病临床表现:一次(初次)大量注射异种动物免疫血清后,经过7-14天,某些个体可出现局部红肿、皮疹、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发热及蛋白尿等症状,称为血清病。机理:此乃体内产生的抗异种动物血清抗体,与残余的动物血清结合成IC,引起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若抗体形成增多,抗原可逐渐被清除,疾病即自行恢复。药物热:临床上长期使用青霉素、磺胺等药物,也可通过类似机制出现血清病样反应,称为药物热。第82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Serumsickness第83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一般多发生在链球菌感染后2-3周,少数患者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机理:此病乃链球菌的胞壁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IC,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所致。其他微生物如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某些病毒或疟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类似的肾小球损伤。第84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3.SLE(系统性红斑狼疮)第85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RA患者手指关节实质性损伤4.RA(类风湿性关节炎)第86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4.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尚未查明,可能与病毒或支原体持续感染有关。目前认为,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能使体内IgG分子发生变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此类自身抗体以IgM为主,也可以是IgG或IgA类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RF)。患者自身变性IgG与类风湿因子结合形成IC,并反复沉积于小关节滑膜,即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第87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自身抗体与可溶性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皮下、关节和肾小球基底膜等处。IgM为主(也有IgG,IgA)类风湿性因子(RF)第88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5.过敏性休克样反应与特异性IgE抗体无关,而与血流中迅速出现的大量循环IC有关。临床大剂量注射青霉素治疗钩体病或梅毒时,由于病原体被破坏,释放出大量抗原,在血流中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循环IC,激活补体产生大量过敏毒素,使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过敏性休克。第89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IV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细胞介导型)

第90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特点1.反应发生慢(24-72小时),消退也慢;2.由致敏淋巴细胞参与而无抗体和补体参与;3.炎症细胞因子可参与致病;4.病变特征是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5.无明显个体差异。第91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发生过程及机制与细胞免疫应答基本一致。本质:是以细胞免疫为基础而导致的免疫病理损伤。诱发IV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有病毒、胞内寄生菌、细胞抗原(如肿瘤抗原)和某些化学物质等。一、发生机理第92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参与IV型超敏反应的T细胞包括:

CD4+Th1细胞与CD8+Tc细胞进入体内的抗原经APC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刺激CD4+Th细胞和CD8+Tc细胞活化。活化的T细胞在IL-2、IL-12和IFN-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大部分增殖分化为:

1.CD4+Th1细胞和CD8+效应Tc细胞;

2.静止的记忆T细胞第93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效应T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再次与相同抗原接触,可迅速分化为效应T细胞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1.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CD8+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第94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CD4+Th1细胞介导的

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CD4+Th1细胞再次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可释放IFN-、TNF-、IL-2等细胞因子,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免疫损伤。第95页,课件共105页,创作于2023年2月2.CD8+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D8+效应T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