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汉书及东汉散文_第1页
第六讲汉书及东汉散文_第2页
第六讲汉书及东汉散文_第3页
第六讲汉书及东汉散文_第4页
第六讲汉书及东汉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散文在西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从总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提纲第一节《汉书》第二节《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第一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汉书》在古代享有极高的名声,与《史记》并称“史汉”,加上《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汉书下酒典故:“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ju)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杯。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杯。正献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一.班固的家世和思想班固(32-92)东汉初年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陜西省咸阳市东)人。(一)豪强传统及正宗儒学的家世渊源豪强传统:其先祖避秦祸迁于楼烦,汉初“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素有边疆豪强、慷慨任侠的传统。儒学渊源:及其祖父班穉(zhi)、父班彪,皆务为儒术,“叔皮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又渐次形成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班固既长,博贯载籍,学无常师,不为章句。纵观班固一生行事,实与豪强兼儒学的家世传统有关。(二)儒家正统,不囿一家

班固既是经学家,又是史学家和文学家。作为一代经学大师,班固发展了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的神秘主义哲学体系,在思想上是忠于儒学正统的。但经历了两汉之际的社会危机和思想危机,班固接受了古文经学的影响,对今文学派的谶纬迷信、阴阳灾异之说与繁琐迂腐的学风,有所怀疑和不满;其于经义的阐释,又往往是不拘章句,不囿于一家。二.《汉书》的成书班彪撰写《史记后传》

司马迁《史记》,记事止于武帝太和年间。其后一些学者如刘向、刘歆、扬雄等都曾做过续补《史记》的工作,其中班固之父班彪的《史记后传》六十五篇最为著名。承父遗愿,遭人控告班固以《史记》的汉代部分和《史记后传》为基础,编成了《汉书》。大体武帝以前的历史记载多采用《史记》原文,作了一些改动补充;以后部分,多本于《史记后传》。

其体例基本上承继《史记》而略有变化,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共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总计为一百篇,一百二十卷。记事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汉书》是第一部断代史。后来的“正史”,也都是断代史,其体例也大都以《汉书》为基准。

班昭营救,明帝支持其弟班超赶到洛阳替他上书辩白,同时当地官吏也把他的书稿送到京师。明帝读了他的初稿,十分赞许,召之为兰台令史,让他继续《汉书》的编著,并受过明帝的面谕。所以,《汉书》实际是奉旨修撰的官书。班固本人,又具有强烈的正统儒家思想观念,《汉书》中既不具有司马迁那种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更不具有司马迁那样的深刻的批判意识。对许多问题的看法,班固甚至是同司马迁直接对立的。只是,我们应该承认班固是一位严肃而有才华的历史学家。他作为东汉史官记述西汉历史,又自有其方便之处。因此,站在儒家传统的政治立场,他对西汉历代统治的阴暗面也有相当多的揭露,对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也表现出惺惺相惜的同情。因受牵连,未竟而卒班昭马续,相继完成三.《汉书》的内容特点(一)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一些罪恶班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尤其伦理道德的评价往往以儒家学说为标准。其一方面称赞司马迁“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同时也不满意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外戚传》揭露宫廷的丑行,特别是帝王的残暴。《酷吏传》谴责酷吏专横残暴,残忍狠毒,鱼肉百姓。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慨。肯定赞扬爱国志士。怀疑谶纬迷信和阴阳灾异之类说法。

《汉书》的批判性不如《史记》,尤其对最高统治者不敢批评。但还是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西汉社会历史的本来面貌,更自觉地展示和肯定汉王朝大一统的局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二)《汉书》的人物传记,文笔简练准确,描写生动感人,不少故事传诵千古。《汉书》的人物传记不象《史记》那样绘声绘色地渲染气氛描写情节,而是在一种娓娓而谈的过程中以简练准确的笔调勾画人物,使各色人等的心理神情生动地显现在读者面前。尽量避免平铺直叙,用人物的言语、行动和细节来表现其个性和品格。有不少优秀传记可以与《史记》比美。比如著名《苏武传》,苏武牧羊的故事最早记录就是《汉书》。

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刻画苏武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其中苏武在北海牧羊最动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nie)雪,与旃(zhan)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贝加尔湖)上无人处,使牧羝(di)(公羊),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ao)尽落。

苏武的故事在后世家喻户晓小说戏剧绘画雕塑还有乐曲都来表现苏武的故事,故事之所以感人,首先要归功于《汉书》的生动记载《朱买臣传》朱买臣拜会稽太守一事也富有情趣: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di)。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汉书·朱买臣传》)

这是一个场面,可以说是一个滑稽戏,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写得非常生动,很富于喜剧效果。(三)家庭兴衰之史的艺术展示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而西汉盛世培育了一大批官僚世家,他们不是一代为官,而是几代人相承,常盛不衰。《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如《霍光金日mī磾dī传》、《张汤传》、《杜周传》、《韦贤传》、《萧望之传》、《冯奉世传》、《翟方进传》等,传主都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记叙数代人的事迹。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周是酷吏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西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班固也批判酷吏,《汉书》亦设《酷吏传》。可是,《汉书》的《张汤传》、《杜周传》在揭露张汤、杜周文法刻深,寡恩少义的同时,对其子孙张贺、张安世、张延寿、张千秋,杜延年、杜缓、杜钦等人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张汤、杜周这两位酷吏的反感,使其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四)、史实的记载更为详尽严谨

1.和《史记》相比,《汉书》对史实的记载更为详尽严谨。对于和《史记》重叠部分的人物传记,《汉书》增加许多有价值史料。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主要把贾谊写成了一个失意文人,传中只收了他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汉书·贾谊传》则收录了他的《陈政事疏》等一些重要文章,写出了他政治家的面貌。

2.《汉书》除对与《史记》重叠的部分作了有价值的补充,并新增了一些人物传记外,还在“志”和“表”中,对西汉一代的官制、刑法、经济、学术源流等作了系统的叙述和记载。四.《汉书》的艺术成就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细密。1、寓褒贬示吉凶的精密笔法

霍光和金日磾是西汉中期的两位重臣,他们对西汉王朝的稳定和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以精细的笔法刻画出二人的庄重谨慎。“光为人沈静详审,……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连脚步的尺寸都掌握得很准确,霍光为人处事的小心谨慎由此可见一斑。

班固对于金日磾亦有类似叙述:“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wu)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纳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

霍光、金日磾都以谨慎著称,然而,两人的谨慎程度又存在差异。霍光的谨慎止于自身而已,对于其家属则缺少必要的约束。金日磾则不同,他不但自己尽量杜绝细小的过失,而且对于后代严格管教,把任何可能引起麻烦的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弄儿壮大,不谨,自殿下与宫人戏,日磾适见之,恶其淫乱,遂杀弄儿。弄儿即日磾长子也。上闻之大怒,日磾顿首谢,具言所以杀弄儿状。上甚哀,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霍光死后才三年,霍氏便遭灭族之罪。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作为俘虏留在汉地,最终成为股肱之臣。其子孙历经武、宣盛世,一直到哀、平之际,七世为内侍,在历史上传为美谈。对于霍、金两个家庭的不同结局,班固运用精细的笔法准确地揭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2、强化起始事件的叙事力度

《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比如,西汉旧例通常是以列侯为相,先封侯,后拜相。公孙弘却属例外,他是无爵位而拜相,于是,武帝封他为平津侯。《汉书·公孙弘传》在叙述此事后写道:“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这是明确告诉人们,先拜相后封侯的做法是从公孙弘开始的,在此以前绝无仅有。类似的提示语在《汉书》中还有多处,显得非常醒目。它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各种制度的演变,强化了叙事的力度。3、安排轶闻逸事的固定位置《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汉书》和《史记》一样,也写了许多人物的轶闻逸事,有的甚至是生活琐事。对于这类事情,司马迁或把它放在传记的前面,或穿插在中间,或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汉书》则不同,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于定国曾任丞相,封西平侯,其子于永官至御史大夫。《汉书·于定国传》的末尾是这样一段文字:

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永(定国子)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于定国传记的前面有关于其父治狱的记载,上面所引文字完全可以放在于公治狱一段中,但班固却偏偏置于篇末,显然是精心安排,有意为之。这种篇末讲述传主早年生活故事的写法在《汉书》其他传记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与其说是追述往事,不如说是为所写的人物作一生的总结。这种追叙、补叙的手法,使作品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波澜起伏。4、崇尚典雅藻饰的语言风格《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它详赡严密,工整凝炼,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崇尚典雅。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后汉书·班固传》)朱买臣传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负薪读书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是时,方筑朔方,公孙弘谏,以为罢敝中国。上使买臣难诎弘,语在《弘传》。后买臣坐事免,久之,召待诏。是时,东越数反复,买臣因言:"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上拜买臣会稽太守。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诏买臣到郡,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须诏书到,军与俱进。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居岁余,买臣受诏将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俱击破东越,有功。征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数年,坐法免官,复为丞相长史。张汤为御史大夫。始,买臣与严助俱侍中,贵用事,汤尚为小吏,趋走买臣等前。后汤以延尉治淮南狱,排陷严助,买臣怨汤。及买臣为长史,汤数行丞相事,知买臣素贵,故陵折之。买臣见汤,坐床上弗为礼。买臣深怨,常欲死之。后遂告汤阴事,汤自杀,上亦诛买臣。买臣子山拊官至郡守,右扶风。第二节《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一、《吴越春秋》简介1、作者

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人,年青时曾做县吏,奉檄迎督邮,晔耻于厮役,遂弃车马而去。到犍为资中,求学二十年,音信断绝,家人为之发丧制服。赵晔学成归家。州如补从事,不就。举有道,卒于家。著有《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2、体例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其书今存十卷。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全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具体到各章又都有自己的重点,保持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讲述的故事具有连续性。

《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内容主要根据《国语》,同时兼采《左传》和《史记》。然虽采自历史,却又不拘泥于史,里面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并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不象正史那样严谨。全书所叙重要事件都明确标示年代,但实际并不准确,多有讹误。二、《吴越春秋》的文学成就1、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吴越春秋》在记载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时,特别集中描写了伍子胥奔吴和破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灭吴雪耻的故事。故事取自正史,但作者在写入本书时,又根据民间传说和想象,增加了一些合理的情节,特别是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如伍子胥奔亡过程中渡江和乞食二事,将《史记·伍子胥列传》中的百馀字发挥到了六七百字。情节比原来曲折复杂了,富有小说的特点和吸引力。和《史记》的相关记载相比,《吴越春秋》对伍子胥奔亡一事的叙述不但文字量大增,情节复杂,而且险象环生,扣人心弦,更富有小说的特征和魅力。

《吴越春秋》中的许多情节,是通过移植联缀而把本来互不相关的故事糅合在一起,但依然给人以真实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

《吴越春秋》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其源在于《吴越春秋》吸收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追溯吴越两国祖先时,分别讲述了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和夏禹娶涂山氏的传说。写越兵攻城时,已经自杀的伍子胥头颅须发尽张,又托梦给范蠡指示攻城路线,以及驱水为涛等事,皆荒诞不经之谈。在伍子胥、文种相继被杀后,“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这是以浪漫的想象寄托对伍子胥、文种的同情,他们生而为英雄,死而为神灵,是用沟连人神的方式为全书作结。类似的超越时空、出入生死的情节在《吴越春秋》中大量存在,开志怪小说的先河。3、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尤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伍子胥,作者把他描写为吴国兴亡的中心人物。他因父兄被楚王所害,逃难奔吴,以客卿的身份为吴王阖闾出谋划策,终于破楚复仇,使吴国称霸于诸侯,显示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后来夫差继位,刚愎自用,伍子胥强谏不从,终于饮恨自杀,吴国也随之灭亡。他奔吴前期小心谨慎,后期成了托孤老臣,则直言强谏,出语激切,写出了鲜明的个性和性格的发展。

《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刻画、尤重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的特点,对后世小说也有很大的影响。伍子胥“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是位伟岸的男子汉大丈夫。刺杀吴王僚的专诸“确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是不怕艰险的勇士模样。伯嚭“鹰视虎步”,以此突出他的专功擅杀之性。类似的外貌描写在此之前尚不多见,它对后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很大影响。上述特点,都体现了《吴越春秋》由史书向历史演义小说过渡的轨迹。《吴越春秋》所记载的故事,以唐宋以后的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如唐代的俗讲有《伍子胥变文》,宋元话本有《吴越春秋连相评话》,明代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等,都是根据此书改编创作的作品。今人曹禺的话剧《胆剑篇》,也是取材于本书而别有新意的作品。三、《吴越春秋》与吴越文化与《吴越春秋》内容风格类似的东汉的另一部历史散文是《越绝书》。学术界一般认为《越绝书》的作者为袁康和吴平。二书的区别在于:《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特点。吴越之民重剑轻死,信巫淫祀,二书中曲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无不和吴越文化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这两部作品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三节《论衡》和《潜夫论》王充及其《论衡》王充(27—96)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思想家出身于“细族孤门”王充差不多用了一生中三十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写作他的其他著作都没能流传下来《论衡》全书85篇,现存84篇约20多万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自然主义无神论著作《论衡》的成书和宗旨宗旨王充自称《论衡》是一部“疾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