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碱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化学-碱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化学-碱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化学-碱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化学-碱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碱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了解碱的通性,能认识到碱的性质实质就是OH-的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2、通过视频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进一步体会化学学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宏观与微观相联系。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概括、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碱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对碱的化学性质的实质就是OH-的性质的理解。三、评价设计:(一)过程性评价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实验技能。2.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质疑,老师提问,观察学生是否能从微观角度对宏观物质发生的变化进行解释。3.通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观察学生对“宏观——微观——符号”的思维方式,基本观念和方法应用的情况,是否学会自如应用。4.通过典型问题的引入,观察学生是否理解微观与宏观相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是否会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是否掌握重要的科学方法。(二)形成性评价根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以本节课目标为依据,以测评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对本主题相关内容进行纸笔测试。成绩计绩分四个等次:满分100分、优秀(85分以上)、良好(70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需努力(60分以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四、教学流程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你了解的碱有哪些?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碱的理由?你了解的碱有哪些?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碱的理由?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分组实验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分组实验获得结论,进行反思建立化学反应和符号之间联系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呢?1——6组探究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7——12组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总结碱的通性化学反应的宏观现象走就微观世界微观角度解释氢氧化钙(钠)和氯化铜、碳酸钠反应的微观实质提升碱的通性的实质提升化学理念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之所以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氢氧根离子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物质的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五、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建立猜想进行实验【知识回顾】首先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化合物——碱,常见的碱有哪些?他们之所以都属于碱,原因是什么?【副板书】OHˉ氢氧化钙氢氧化钠【过渡】化学上认识物质、研究物质,主要是为了改造和应用物质,我们不仅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更重要的是要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因为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最终决定了物质的用途。【副板书】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应用按照这个思路,本节课我们以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为例,继续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板书】碱的化学性质【提问】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换句话说,都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变化呢?【师】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物质有3千多万种,本节课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物质拿来和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一一进行实验,怎么办?回想前面学习的酸的化学性质,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呢?【师】我们最习惯于按照物质组成将物质分类,本节课除了选择以下(见大屏幕提示: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探究,老师还提供了石蕊,酚酞这一特殊的物质,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好导学案以及桌上老师为你提供的试剂和仪器,进行科学探究。【巡视指导学生】思考、回答他们在水中都能产生相同的阴离子——氢氧根离子学生猜想1、石蕊2、镁条3、金属氧化物4、非金属氧化物…..采用分类的方法【小组合作实验】(时间10分钟左右)1——6组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7——12组探究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根据导学案提示,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激活旧知识,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站在较高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化学理念的灌输,明确化学是一门认识物质、研究物质,改造物质的学科。培养学生猜想、预测能力,但是无论学生的猜想是什么,教师要回归到按照“物质分类的”原则选取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对比、分析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严谨精神。1-6组,交流实验现象可选物质石蕊试液酚酞试液MgZnCuOFe2O3CO2CuCl2Na2CO3加入Ca(OH)2溶液后的现象变蓝变红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瓶子变瘪,溶液变浑浊蓝色絮状沉淀白色沉淀获得结论实验反思【师】根据实验现象,请同学们总结实验结论【驱动性问题一】1、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没有?瓶子变瘪就能说明二者发生反应了吗?理由?2、那判断二者发生反应的依据是什么呢?【获得结论】Ca(OH)2与石蕊酚酞反应;Ca(OH)2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Ca(OH)2和某些盐溶液反应思考回答:不行,因为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压强变小,瓶子变瘪。变浑浊,说明产生了不溶于水的新物质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的生成7-12组,交流实验现象可选物质石蕊试液酚酞试液MgZnCuOFe2O3CO2CuCl2Na2CO3加入NaOH溶液后的现象变蓝变红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瓶子变瘪,蓝色絮状沉淀无现象获得结论实验反思建立化学反应和符号之间联系由化学反应的宏观现象走进化学反应的微观世界提升:碱的通性的实质提升化学理念;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物质的应用【师】根据实验现象,请同学们总结实验结论【驱动性问题二】1、瓶子变瘪就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了吗?理由?2、你能否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重新完善你的实验方案,排除水的干扰。【按照学生的设计,演示实验】【疑惑】NaOH溶液加入Na2CO3溶液后没有现象就是没有反应吗?【过渡】石蕊,酚酞的化学式比较复杂,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暂时不涉及,那么对于其他这些已经发生的化学反应,你能否根据反应物组成以及实验现象,用化学用语把反应表示出来!【驱动性问题三】1、你怎么知道CO2和NaOH溶液的反应物是碳酸钠和水?2、以Ca(OH)2和CuCl2的反应为例,根据反应物的组成和实验现象,这种蓝色沉淀只能是氢氧化铜,另一种产物只能是氯化钙。(订正方程式)【过渡】碱和盐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外两种碱和盐,从基本反应类型来看,很明显,这又是一类复分解反应,那决定这一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微观粒子又是谁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一反应的微观世界,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动画,分析这一反应的实质?【播放Ca(OH)2与CuCl2反应的微观动画】【师】同样的,2NaOH+CuCl2==Cu(OH)2↓+2NaClCa(OH)2+Na2CO3==CaCO3↓+2NaOH这两个个反应的微观实质呢?【疑惑揭秘】即然我们已经从化学反应的宏观现象进入他们的微观世界了,你能否从微观角度分析前面一个没有解决问题,NaOHNa2CO3能否反应【提升】: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可以和氯化铜这种盐溶液反应,因为他们都相同的阴离子——氢氧根离子,但是他们也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阳离子,所以通常我们在描述物质所具有的化学性质,都是由构成它的离子决定的。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石蕊无论遇到盐酸还是硫酸都变红,是因为?而现在我们发现石蕊无论遇到氢氧化钙还是氢氧化钠都变蓝,那你认为决定这一宏观现象的微观粒子是?同样的酚酞无论遇到氢氧化钙还是氢氧化钠都变红,决定这一宏观现象的微观粒子也是?【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有很多相似的化学性质,之所以相似,是因为他们都含有一样的氢氧根离子,我们将这些有氢氧根离子所决定的化学性质称为碱的通性。碱的这些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具体应用呢?【播放语音视频】【总结提升】;本节课,首先通过分类的方法对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进行了科学探究,之后通过归纳总结出了碱的通性,并且借助于微观动画,我们走进他们的微观世界,从微观粒子角度出发,了解了导致这些宏观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是氢氧根离子的作用,最后我们借助于语音视频了解了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也就回扣了本节课前面我们所说的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物质的应用。最后老师想告诉大家,一个国家烧碱的年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化学化工和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获得结论】NaOH与石蕊酚酞反应;NaOH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NaOH和某些盐溶液反应思考回答:不能,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水的干扰【小组合作交流】方案设计:设计对照实验,另取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等体积的水,震荡,观察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加入水,瓶子的变瘪程度远远小于加入氢氧化钠后瓶子的变瘪程度。获得结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思考,回答;不一定【学生书写】(找人上黑板)Ca(OH)2+CO2==CaCO3↓+H2OCO2+2NaOH===Na2CO3+H2O回答: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和碱的反应,仿照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Ca(OH)2++CuCl2==Cu(OH)2↓+CaCl22NaOH+CuCl2==Cu(OH)2↓+2NaClCa(OH)2+Na2CO3==CaCO3↓+2NaOHNaOH+Na2CO3不反应【观看微观动画】【分析微观实质】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铜沉淀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氢氧化铜沉淀;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具有相同阳离子,产生不了有效的相互作用回答:盐酸和硫酸都含有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观看语音视频,体会氢氧化钙以及氢氧化钠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谈收获】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引发学生思考,明确水在该实验的干扰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并通过该实验的设计,认识控制变量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从宏观角度解释不清楚二者不反应的原因,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待走进化学反应的微观世界,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物组成以及实验现象,用化学用语把反应表示出来引导学生,物质组成相似,化学性质就可相似,所以书写NaOH和CO2的反应可以依葫芦画瓢。明确碱和盐的反应是一类复分解反应,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这一宏观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微粒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化学理念。引导学生明确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氢氧根离子;表现不一样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具有不一样的阳离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碱的通性既氢氧根离子的化学性质。通过视频让学生深刻体会物质的性质决定应用这一化学理念。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也培养了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总结提升有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整体掌握。六、板书设计副板书OH-组成与结构↓氢氧化钙性质与变化↓氢氧化钠应用正板书碱的化学性质碱的通性碱的通性让石蕊试液变蓝,酚酞变红与某些非金属化合物反应与某些盐溶液反应Ca(OH)2+CO2==CaCO3↓+H2O2NaOH+CO2===Na2CO3+H2OCa(OH)2++CuCl2==Cu(OH)2↓+CaCl22NaOH+CuCl2==Cu(OH)2↓+2NaClCa(OH)2+Na2CO3===CaCO3↓+2NaOHNaOH+Na2CO3不反应碱及其性质(第二课时)学情分析基于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会了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方法,同时学生对“碱”并不陌生,知道肥皂等碱性物质有滑腻感,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酚酞试液也能遇到氢氧化钠变红。但是,碱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碱的组成,结构,及其常见碱的物理性质,但是碱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普遍性和特殊性?生活中又有着怎样的作用?这些学生并不清楚,也急于了解,所以本节的教学起点定位在碱的化学性质上,从而引发一系列有关碱化学性质的探究活动。碱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效果分析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紧密,一环扣一环,不仅知识内容有条理的进行了学习,化学学科素养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具体表现在:1.学生在猜想碱的化学性质有哪些时,老师采用分类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碱的化学性质,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3.在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老师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对碱的化学性质理解更加透彻,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反思、质疑,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建立化学学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物质的宏观现象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相联系。通过书写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变化的方程式,以及观看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视频,让学生轻松建立化学反应和符号之间的联系,归纳、总结关于碱的化学性质的微观实质即氢氧根离子的作用,从而得出碱是一类组成、结构、性质相似的物质。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教学效果比较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气氛热烈,在教师面前学生没有顾忌,没有拘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碱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本节成功之处:本节课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教学效果比较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紧密,一环扣一环,不仅知识内容有条理的进行了学习,化学学科素养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酸和碱知识有一定难度,但是规律性很强,都是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为线索进行学习,有了之前酸及其性质的学习经验,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机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教学做了合理设计,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学中采用分组实验探究的基础之上,采用对比、观察、分析的做法,书写化学方程式,从而归纳概括出碱的通性,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节不足之处:通过实验知道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可以反应,但产物为什么是碳酸钠和水?仅仅因为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有相似的结构吗?理由有点牵强,但是如果要设计实验探究,就会有更多的问题。比如:如果用稀盐酸证明碳酸钠的存在,涉及了中和反应优先的原则,学生还没有学到这部分知识。如果用本节课的新知识,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我们的教学环节可能需要重新设定,而且课堂时间也不允许。碱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及其性质之后再来学习的。教学内容包含常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主要探究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有了前一节“酸及其性质”的探究学习体验,本节内容再次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本节是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为代表物,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探究碱的通性,进一步领会探究一类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基本观念,进一步体会如何分类认识物质。由于初中阶段不可能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碱,所以在分类认识碱时,仍主要是基于代表物的学习。但认识碱类物质与认识单一物质的教学要求不同;一是分类认识碱主要是突出碱的通性,在认识碱的通性的基础上适当认识特性;二是认识与探究方式也存在差异,分类认识碱,主要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本节内容仍然注重渗透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碱及其性质》第二课时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为了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分别加入下列四种试剂,能达到目的的是()A.盐酸B.无色酚酞C.紫色石蕊D.二氧化碳2、能一次性把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稀硫酸鉴别出来的试剂是()A.氯化钾溶液B.碳酸钠溶液C.硝酸钠溶液D.稀盐酸3、下列各物质与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仍显红色的是()A.稀硫酸B.碳酸钠溶液C.氯化铜溶液D.二氧化碳二、填空题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工业上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3)用熟石灰中和含有硝酸的酸性土壤:。(4)用碳酸钠溶液除去氢氧化钠中混有的少量氢氧化钙杂质:。2、有浓盐酸、氢氧化钠、石灰水三种物质的溶液长期存放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而减小的物质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因发生化学变化溶液质量增大的物质是。三、实验探究题

19、通过学习碱的性质,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的“氢氧化钙是否变质以及变持的程度”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⑴提出问题:氢氧化钙是否变质?⑵猜想与假设: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样品存在三种可能情况: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完全变质。⑶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及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振荡,静置①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②倒去上层清液,再向试管中注入稀盐酸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②部分变质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②①②没有气泡产生⑷小结与思考:①小蔓同学根据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确定该样品已部分变质,请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农业上常用来。碱及其性质(第二课时)课标分析“身边的化学物质”涉及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用途等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身边常见的物质。本节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中的内容,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易于理解,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和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构建知识的能力,特制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1、通过实验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了解碱的通性,能认识到碱的性质实质就是OH-的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2、通过视频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进一步体会化学学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宏观与微观相联系。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概括、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概括、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意识。本节内容属于课标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内容之一,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1、通过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酸碱性的微观实质。2、通过实验演示,体会酸碱的腐蚀性。3、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4、通过实验探究酸和碱的性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5、通过认识酸和碱的通性,领会观察、对比、分类、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6、通过列举酸和碱的主要用途,了解物质的酸碱性对人体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认识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二、课程内容根据《化学课程标准》,本单元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课节内容课时学习内容和活动建议常见的酸和碱酸及其性质11、分享本课程纲要。2、从学生熟悉的带酸味的物质入手来创设情境,采用“描述性定义”的方式给出酸的概念。3、通过出示瓶装的浓盐酸和浓硫酸,介绍并掌握其物理性质。4、通过老师给定的物质,进行盐酸的化学性质的探究。5、采用比较与对比的方法,进行硫酸的化学性质的研究,从而获得酸的通性,分析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6、通过视频动画展示,学生进一步理解反应的实质,得出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以及酸的阴离子不同,性质存在差异。7、课堂检测。碱及其性质11、通过视频材料氢氧化钠的用途入手,学生感知物质的重要用途。2、通过肥皂这一碱性物质入手,介绍碱类物质。3、在学习酸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学习碱,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为例,研究其物理性质。4、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为例,在分类基础上研究碱的化学性质,再一次理解组成结构决定性质。5、通过视频动画展示,学生进一步理解反应的实质,以及碱中阳离子的不同,性质存在的差异。6、通过多种方案设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可以多方面来进行。7、课堂检测。溶液的酸碱性11、通过酸类物质有酸性,碱类物质有碱性入手,明确酸与酸性、碱与碱性之间的关系。2、通过设计实验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关于酸、碱通性的应用。3、通过酸碱性强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