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衡水市二中高一2022-2023学年下学期学科素养评估(四调)语文学科试题(解析版)(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1.本试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或答题纸上。2.回答客观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围绕文明起源研究,国内还是最倚重考古学和历史学,前者尤甚,其余学科则介入不足。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相对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由涵盖文明起源期在内的史前文化构成的更为深远悠久的文化大传统。中国性的所有特征在大传统中都能找到萌芽和发展线索。法国汉学家汪德迈曾系统分析了中国文字以及思维特色,以对应西方神学体系。他认为具有占卜功能和神权意义的甲骨文,是中华史前物象观念和文化信仰顺势发展的结果。庞朴先生指出,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与汉字的使用有深层结构上的一致性。诸如“立象尽意”“铸鼎象物”“文以载道”等观念都是中华文明取象思维的表现方式,其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启示意义。换言之,滋生中国文字出现的深厚史前传统及其文字背后的信仰、礼制和观念特性造就了持续、统一的中华文化。中国文明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连续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因此照搬西方经验的一般法则不具备普遍的应用性。针对中国性之争,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虽然奠定和夯实了研究基础,但是,当下盛行的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不足以完全回答信仰与观念问题,不足以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之全然面貌。从学术范式和人文理论构建来看,在现当代学界,最常见的中华思想史研究惯于套用西学古典进化论的“神话→历史”“信仰→理性”“宗教→理性化”“神圣→世俗”的演进过程,用现代性工具理性观来规避中国王制中的“神—人”关系和礼乐文化渊源。这类由西学而来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解释不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独特性。其实,已经有考古学者谈到应结合神话学、文献学构建探源新理论:“‘如何重建古史传说的历史’——这应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在方式与目标方面区别于西方而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重要内涵之一。”(朱乃诚)“以前的考古学界一直不重视意识形态,认为这是考古学研究力不能及的,……人类社会借助意识形态确立关于自然和超自然世界的信仰体系。通过意识形态,形成了关于宇宙的秩序,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观念,确立了人与人以及人与周围万事万物的关系。”(罗伯特·沙雷尔)这些论述都突显出考古学结合人文研究势必行。(摘编自谭佳《从人文学科深耕文明探源的中国性问题》)材料二:研究发现,良渚、陶寺、石峁等具备原始国家形态的文化,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农业、科学技术显著发展,出现了复杂的社会分工;二是阶级分化,表现为出现了贵族专有的宫殿区和墓地,同时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等级制度已经形成;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社会存在着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即王权,以及由其建立和掌控的区域性政体。这是基于中国历史考古资料总结出来的文明标准,也是对长期缺少中国历史内容的人类早期文明理论的重要补充。这几条标准没有强调国外主要是在西亚、埃及文明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表明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总体而言,经过近40年的探索,学术界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阶段性发展、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最早的国家特征等问题上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这些成果中,描述性内容多于理论的总结和升华,要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文明理论,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与此同时,学术界也愈发意识到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其不仅是一个长达近2000年的历史过程,还是一个分布在广袤大地上的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巨大丛体,体量为同时期世界古代文明之最,学术界早就形象地称之为史前文化的“多元一体”。同时,这个丛体内部的各地方社会也分别有自己的文明化演进方式和特点。近年来,分别就这些地方文明的演进过程、原因机制、方式道路等开展研究,正成为学术热点。这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它们怎样在彼此取长补短、交流互鉴、融会贯通中逐步扩大发展一体化趋势,凝聚形成中华文明的特色特点,最终形成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结果。(摘编自赵辉《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对中国性之争做出了科学全面的回答。B.
中国性的所有特征在史前文化构成的大传统中都能找到萌芽和发展线索,彰显对文化大传统进行研究的必要性。C.
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与汉字的使用有深层结构的一致性,使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启示意义。D.
我国对良渚、陶寺、石峁等文化的历史考古资料总结出来的文明标准尚不完整,缺少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还不能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的全貌。B.
古史传说等意识形态属于神话学、文献学研究范畴,是研究史前文明的出发点。C.
目前我国早期文明的相关理论尚不够完整,需要得到各国历史内容的重要补充。D.
分布在中国广袤大地上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巨大丛体,是世界古代文明之最。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判定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准的一项是(
)A.
距今五千多年前,中国各区域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区域中心逐步发展为规模宏大的都邑。B.
商代文字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C.
夏王朝形成了择中建都、择中立宫、中轴线理念、青铜礼器和玉礼器等一整套的礼仪制度。D.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展示了一个存在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区域性的早期国家形态。4.
西方一些观点为什么不能照搬到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中?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
两则材料均涉及当今史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问题,内容的侧重点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作答。【答案】1.B
2.A
3.B
4.
①西方经验的一般法则不具备普遍的应用性,当下盛行的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不足以完全回答信仰与观念问题,不足以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之全然面貌。
②由西学而来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解释不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独特性。
③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
5.
材料一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侧重从考古学和历史学方面来论述;
材料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侧重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来论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错误。由原文“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相对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由涵盖文明起源期在内的史前文化构成的更为深远悠久的文化大传统。中国性的所有特征在大传统中都能找到萌芽和发展线索”可知,原文说的是“相对”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C.“使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启示意义”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庞朴先生指出,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与汉字的使用有深层结构上的一致性。诸如‘立象尽意’‘铸鼎象物’‘文以载道’等观念都是中华文明取象思维的表现方式,其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启示意义”可知,二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D.“缺少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这几条标准没有强调国外主要是在西亚、埃及文明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表明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可知,原文说的是“这几条标准没有强调国外主要是在西亚、埃及文明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可见并不缺少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只是在这几条标准里没有强调。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研究史前文明的出发点”错误。由原文“其实,已经有考古学者谈到应结合神话学、文献学构建探源新理论:……这应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在方式与目标方面区别于西方而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重要内涵之一”可知,原文说的是“这应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在方式与目标方面区别于西方而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重要内涵之一”,而不是“是研究史前文明的出发点”。C.“需要得到各国历史内容的重要补充”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但也要看到,这些成果中,描述性内容多于理论的总结和升华,要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文明理论,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可知,原文说的是“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而不是“需要得到各国历史内容的重要补充”。D.“是世界古代文明之最”错误。由原文“其不仅是一个长达近2000年的历史过程,还是一个分布在广袤大地上的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巨大丛体,体量为同时期世界古代文明之最”可知,原文说的是“体量为同时期”世界古代文明之最,选项缺少限制条件。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由原文“这几条标准没有强调国外主要是在西亚、埃及文明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表明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可知,文明标准没有强调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所以“商代文字”不属于判定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准。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因此照搬西方经验的一般法则不具备普遍的应用性。针对中国性之争,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虽然奠定和夯实了研究基础,但是,当下盛行的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不足以完全回答信仰与观念问题,不足以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之全然面貌”可知,西方经验的一般法则不具备普遍的应用性,当下盛行的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不足以完全回答信仰与观念问题,不足以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之全然面貌。结合“这类由西学而来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解释不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独特性”可知,由西学而来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解释不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独特性。结合“这几条标准没有强调国外主要是在西亚、埃及文明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表明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可知,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围绕文明起源研究,国内还是最倚重考古学和历史学,前者尤甚,其余学科则介入不足”可知,材料一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侧重从考古学和历史学方面来论述;结合材料二“同时,这个丛体内部的各地方社会也分别有自己的文明化演进方式和特点。近年来,分别就这些地方文明的演进过程、原因机制、方式道路等开展研究,正成为学术热点”可知,材料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侧重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来论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名师出高徒瞿知味六十岁了,还从没见过像闻大秋这般角色!一个人学厨艺,起码也要三年才能出师,可要培养闻大秋,只能是三个月!他为这件事颇为犯难。其一,闻大秋是镇政府送到酒楼来培训的贫困户,不能不收。闻大秋上有病歪歪的父母,中有天天嚷着要离婚的妻子,下有正上学的两个孩子,日子非常艰难。其二,闻大秋对脱贫提不起一点儿精神,蔫头耷脑,目光散乱。他来学艺,镇政府还要给他工资和伙食费,否则他坚决不来。第一次与闻大秋见面,稍稍寒暄了几句,瞿知味问:“小闻,你知道我是谁吗?”“领导介绍了,你是株洲市做湘菜的头牌大师傅,是湘水肴酒楼的台柱子,顾客都是冲着你的手艺来的。”“我原本可以退休了,可是为了你我要再上三个月的班。很多人想拜我为师,我没时间教了,你是一个特例。”“瞿师傅,我愿意……学。”“头两天,先不下厨,你只管跟着我去吃和玩,不用你掏钱,由师傅来安排。”“哦……师傅太客气了。”闻大秋笑得脸上开了花。第一天上午,瞿知味领着闻大秋穿大街,走小巷。进入一户窄门窄院的人家,门楣上挂着一块“秘制盐茶蛋”几个红漆字的木板。主人居然是一对残疾人夫妇,男主人老刘的左手断了一截,妻子是个聋哑人。老刘说:“瞿师傅,你又来看我们,谢谢。”“我领徒弟来品尝盐茶蛋,酒我也自带了,请上一碟六个蛋,这是十二元蛋钱。”“不能收,不能收,我的技术是你教的!”“你不收钱,我们就走。”“我收就是,真不好意思。”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吃盐茶蛋。“师傅,这蛋真的好吃,不仅甜中有点儿淡淡的咸,而且还有红枣、桂圆、茶叶、药材的香气。”“煮盐茶蛋,关键是调料的配方,有丁香、八角、红枣、桂圆、麻油、红糖、白盐、安化黑茶。调料入水煮蛋,慢火熬两个小时,熄火后浸八个小时,当然好吃。一个蛋才卖两元钱,怎不顾客盈门。”“先前他们家贫寒啊,但他们有志气,舍得下功夫。我教了他们技术不假,如果他们不想做,那也是白搭。你说是不是?”闻大秋一脸通红,说:“是……的。”第二天上午,瞿知味领着小闻,去了他们老师家。快八十岁的王正奇,白须白眉,乐得直打哈哈:“徒孙来了,我要和你师奶奶亲自下厨!”闻大秋问:“师爷爷,你还做得动?”“退休二十年了,我就没闲着。你师傅是湘菜大师,我是大师的老师。城里有好些家湘菜馆,都请了我当顾问,并给我发一份俸禄。有一门好手艺,做人也气派。小闻呀,要攥劲学,莫偷懒啊!”“师爷爷,我记住了你的教导。”“你一会儿到厨房,先看我的刀工,切、剁、割、拉、剖,让菜料变成块、条、片、丝、蓉。再看你师奶奶如何配盘、配料、配形,看我如何在火光油烟中颠锅、挥勺。我们是人老心不老,你这么年轻,正是学艺的好时候。”闻大秋心动情也动,眼眶蓦地湿了。瞿知味住进了湘水肴酒楼,和闻大秋共一间宿舍,形同父子。湘菜的名品上千个,怎么教?怎么学?瞿知味了解到湖塘镇到处是荷湖荷塘,鱼多、蛋多,蔬菜品种也多,便列出一些既可就地取材又有特色的菜品,一样一样地在案头教刀工,在灶上教烹饪之法。如:香椿煎蛋、韭菜花炒香干、荷花丝煎蛋、荷叶蒸鱼、荷叶蒸鸡、莲子羹……培训快结束时,瞿知味让闻大秋领路,去了闻家。闻大秋挑着两个大竹箩筐,里面放着锅、刀、勺、砧板,还有猪肉鸡肉、鸭蛋、作料、调料。他们快进屋时,闻大秋的父母笑呵呵地站在台阶上,闻大秋的妻子小沈放响了一挂迎客的鞭炮。“我带徒弟回来,让他亮一亮这几个月学的本事,你们也品品菜味,蔬菜都准备好了吗?”“大秋早就打手机回来了,我们都准备好了!瞿师傅,我们全家都感谢你。四乡八村听说大秋是你的徒弟,要办酒席的人家都来预约大秋了。”“小沈啊,你要当好贤内助,让大秋先去当上门的大师傅,把本事练好。你们再到镇上去开个小饭店,村里的互助资金就可以担保三年期的无息贷款。烹饪工具、工作服我已为大秋置办好了,酒楼的师傅们还要给大秋爱心捐款哩。将来的饭店就叫‘闻香来’,店堂里要挂一块匾,上写‘瞿派湘菜传人闻大秋’,我会隔三岔五来饭店坐镇。你们说好不好?”“好!太好了!”“大秋,你该下厨了,小沈去打个下手,我陪两位老人聊聊天。你把几道菜做好,莫让师傅丢脸。”闻大秋头一昂,说:“遵命!再不打起精神来,老婆真的会远走高飞了。”小沈扑哧一笑,说;“油腔滑调。”小两口进厨房去了,门也带关了。“瞿师傅,我这个不争气的儿,真的可以练成一个大师傅?”“那还有假?你听厨房里的声音,刀响砧板,勺响油锅,有板有眼,我都喉咙发痒了,想唱,也想吃。我的老哥哥,开心——哇!”最后一句是地道的京腔京韵,是花脸的叫板。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对瞿知味教闻大秋做菜写得比较简略,而对他领着闻大秋拜访残疾人夫妇和王正奇写得很详细,这种安排突出了扶贫先扶志的意思。B.
闻大秋在师傅的帮助下,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开始对烹饪毫无兴趣,到后来慢慢被触动,再到最后成功出师。C.
知味来到闻大秋家对徒弟的妻子小沈说的—番话,既表现了政府对扶贫工作的周到考虑,也表现了瞿知味和酒楼师傅对闻大秋的关爱之心。D.
小说结尾写瞿知味忍不住说:“我的老哥哥,开心——哇!”表现了瞿知味对徒弟手艺的自信和满心的期盼。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瞿知味而言,闻大秋不是他主动收下的徒弟,这个徒弟又很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而瞿知味还必须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让他学好。B.
细节描写“闻大秋笑得脸上开了花”,表现了闻大秋听说可以通过出门拜访而学到做菜技艺所产生的喜悦之情,形象生动,如在眼前。C.
王正奇向闻大秋简要介绍自己的生活状态,并表示让闻大伙观看自己的刀工和妻子的配盘配料等,既是自豪,也是对闻大秋的鼓励。D.
四乡八村要办酒席的人家都预约大秋,预示着闻大秋将会有比较好的收入,日子会渐渐变得富裕起来,而这也是瞿知味盼望的结果。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闻大秋有一个“天天嚷着要离婚的妻子”,结尾则以闻大秋所说“老婆真的会远走高飞了”与之照应,结构严谨。B.
小说介绍“秘制盐茶蛋”时,交代了它的具体配料,点明了煮与浸的时间,使盐茶蛋的制法显得十分专业,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C.
闻大秋最初对脱贫提不起一点儿精神,蔫头耷脑,后来精神头十足,说话都有了幽默感,前后的对比显示出扶贫工作卓有成效。D.
瞿知味的师父王正奇的形象十分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运用的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9.
小说刻画了瞿知味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10.
作者在开头两段介绍闻大秋,有什么作用?【答案】6.B
7.B
8.D
9.
①技艺超群,擅做湘菜。他是湘菜的头牌大师,是湘水肴酒楼的台柱子。②心地仁慈,乐于助人。他虽是受命培训闻大秋,但对其依然是真心扶持,努力使其成才。③注重教法,因材施教。对闻大秋,他用特殊的方法改变其思想观念;传授技艺时,能根据其家乡湖塘镇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授。④虑事周详,有长远规划。为帮助闻大秋,他为其准备了烹饪工具等,还为其发展进行了较长远的规划。
10.
①显示故事发生的背景——政府尽力扶贫。这样可以使读者对内容有较深入的了解。②初步确立闻大秋的形象,点明其难以帮扶的特点,引出下文“去吃和玩”的情节。③以培训时间之短,以及闻大秋对脱贫提不起精神,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核擦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B.“最后成功出师”错误。文中出师应指徒弟期满学成。原文为“培训快结束时,瞿知味让闻大秋领路,去了闻家”,据此可知,当时闻大秋还没有出师。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B.“听说可以通过出门拜访而学到做菜技艺所产生的喜悦之情”错误,当时他还没有转变思想,他之所以喜悦,是因为可以吃和玩,还不用掏钱。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错。文中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没有心理描写。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你是株洲市做湘菜的头牌大师傅,是湘水肴酒楼的台柱子,顾客都是冲着你的手艺来的”分析,他是湘菜的头牌大师,是湘水肴酒楼的台柱子。可见,翟知味是一个技艺超群,擅做湘菜的人。根据“瞿知味六十岁了,还从没见过像闻大秋这般角色!一个人学厨艺,起码也要三年才能出师,可要培养闻大秋,只能是三个月”“他为这件事颇为犯难。其一,闻大秋是镇政府送到酒楼来培训的贫困户,不能不收”“头两天,先不下厨,你只管跟着我去吃和玩,不用你掏钱,由师傅来安排”“我原本可以退休了,可是为了你我要再上三个月的班。很多人想拜我为师,我没时间教了,你是一个特例”“瞿知味住进了湘水肴酒楼,和闻大秋共一间宿舍,形同父子。湘菜的名品上千个,怎么教?怎么学”“瞿知味了解到湖塘镇到处是荷湖荷塘,鱼多、蛋多,蔬菜品种也多,便列出一些既可就地取材又有特色的菜品,一样一样地在案头教刀工,在灶上教烹饪之法”分析,他虽是受命培训闻大秋,但对其依然是真心扶持,努力使其成才。可见,翟知味是一个心地仁慈,乐于助人的人。根据“第一天上午,瞿知味领着闻大秋穿大街,走小巷。进入一户窄门窄院的人家,门楣上挂着一块‘秘制盐茶蛋’几个红漆字的木板。主人居然是一对残疾人夫妇”“先前他们家贫寒啊,但他们有志气,舍得下功夫。我教了他们技术不假,如果他们不想做,那也是白搭。你说是不是”“第二天上午,瞿知味领着小闻,去了他们老师家”“退休二十年了,我就没闲着。你师傅是湘菜大师,我是大师的老师。……有一门好手艺,做人也气派。小闻呀,要攥劲学,莫偷懒啊”“我们是人老心不老,你这么年轻,正是学艺的好时候”分析,对闻大秋,他用特殊的方法改变其思想观念;根据“瞿知味了解到湖塘镇到处是荷湖荷塘,鱼多、蛋多,蔬菜品种也多,便列出一些既可就地取材又有特色的菜品,一样一样地在案头教刀工,在灶上教烹饪之法。如:香椿煎蛋、韭菜花炒香干、荷花丝煎蛋、荷叶蒸鱼、荷叶蒸鸡、莲子羹……”分析,传授技艺时,能根据其家乡湖塘镇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授。可见,翟知味是一个注重教法,因材施教的人。根据“小沈啊,你要当好贤内助,让大秋先去当上门的大师傅,把本事练好。你们再到镇上去开个小饭店,村里的互助资金就可以担保三年期的无息贷款。烹饪工具、工作服我已为大秋置办好了,酒楼的师傅们还要给大秋爱心捐款哩。将来的饭店就叫‘闻香来’,店堂里要挂一块匾,上写‘瞿派湘菜传人闻大秋’,我会隔三岔五来饭店坐镇”分析,为帮助闻大秋,他为其准备了烹饪工具等,还为其发展进行了较长远的规划。可见,翟知味是一个虑事周详,有长远规划的人。【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根据“闻大秋是镇政府送到酒楼来培训的贫困户”分析,显示故事发生的背景——政府尽力扶贫。这样可以使读者对内容有较深入的了解。根据“闻大秋对脱贫提不起一点儿精神,蔫头耷脑,目光散乱”分析,初步确立闻大秋的形象,点明其难以帮扶的特点;“他来学艺,镇政府还要给他工资和伙食费,否则他坚决不来”结合下文“头两天,先不下厨,你只管跟着我去吃和玩,不用你掏钱,由师傅来安排”“‘哦……师傅太客气了。’闻大秋笑得脸上开了花”分析,结构上,引出下文“去吃和玩”的情节。根据“瞿知味六十岁了,还从没见过像闻大秋这般角色!一个人学厨艺,起码也要三年才能出师,可要培养闻大秋,只能是三个月”“闻大秋对脱贫提不起一点儿精神,蔫头耷脑,目光散乱。他来学艺,镇政府还要给他工资和伙食费,否则他坚决不来”分析,以培训时间之短,以及闻大秋对脱贫提不起精神,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更加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确定D.
此言得之
得:得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D.“得”,得当,合适。句意:这话对了(这话说得在理啊)。故选D。1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宰以卓异闻(上报)
抢呼欲绝(触、擅)俾入邑库(使)
细疏其能(细细搜索)B.
纳比笼中(比赛)
虫集冠上(聚集)业根(祸种,惹祸的东西)
又劣弱不中于款(规格)C.
蹑迹披求(拨开)
掭以尖草(轻轻拨动)冥搜未已(尽力)
直龁敌领(咬)D.
抚军亦厚赉成(赠送,赏赐)
无毫发爽(差错)掇置笼中(拾取)
径造庐访成(建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闻”,闻名;句意: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细疏”,仔细地陈述;句意: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B.“比笼”,并列的笼子;句意:放入并列的笼子中。“集”,止;句意:蟋蟀落鸡冠上。D.“造”,到……去;句意:直接上门来找成名。故选C。13.
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C.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D.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A.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二败而三胜”。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B.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宾语和介词,(成名)将(之)献(于)公堂,惴惴恐不当意。句意:(成名)准备(把它)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是很不踏实,怕不合县令的心意。C.省略句,“以”后面的宾语“之”省略,留待限期,以(之)塞官责。句意: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D.语义被动句。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故选D。14.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六国论》中“邯郸为郡”的“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B.
称谓前加“先”,表示已去世,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称已去世的刘备为“先帝”,《六国论》中“思厥先祖父”中的“先”也是这种用法。C.
《促织》中“假此科敛丁口”的“丁”指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女子及未满十八岁的男子称“口”。D.
童子,即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未满十八岁的男子称‘口’”错,应该是女子和未满十六岁的男子称“口”。故选C。15.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
暴霜露,斩荆棘C.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D.
翼日进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B.“暴”通“曝”,曝露;句意: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C.“裁”通“才”,刚刚;句意: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D.“翼”通“翌”,第二天;句意: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故选A。三、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马空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金钱粟孰与之富?”曰:“不如。”“国孰与之治?”曰:“不如。”“相孰与之贤?”曰:“不如。”“将孰与之武?”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B.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C.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D.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1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东,古代有时指崤山以东地区,有时指太行山以东地区。文中指的是前者。B.
从事,即“合纵”之事,合纵是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强大秦国的政策。C.
刀笔,即刀笔吏,古时代办文书的小吏。词中的“刀”指修改文字讹误的工具。D.
再拜,指第二次施拜礼,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中的“再拜”义同。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秦出兵攻赵之际,司空马对赵王说,自己担任秦国尚书时熟悉秦国情况,现在做赵国小官,也要熟悉赵国情况,表示愿意为赵王出谋划策。B.
司空马引导赵王思考比较赵国在经济状况、人口数量、将相能力、治理效果等方面与秦国存在的差距问题,得出赵国灭亡的结论。C.
司空马为赵王献计,建议赵王割让一半的国土贿赂秦国,秦王一定高兴,就不再动用武力攻打赵国,这样,赵国及崤山以东诸侯国就无后顾之忧了。D.
韩仓奉赵王之命去指责李牧,告知李牧赵王赐他死的命令,还假惺惺地说自己不敢为李牧求情;李牧拜谢赵王的赐死之恩,以嘴含剑,自杀身亡。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2)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20.
请根据文中赵王的表现,简要说明“赵亡”的原因。【答案】16.A
17.D
18.C
19.
(1)臣愿为大王假设秦、赵两国战事的比较,来亲自看看谁的胜算大。赵与秦哪一个国家更强大?(2)如果赵国以武安君李牧为将,一年就会灭亡;如果杀了武安君,不过半年就会灭亡。
20.
①赵王鼠目寸光,没有深谋远虑,不肯舍弃眼下的利益;②赵王不善于纳谏,做事没有魄力;③赵王不辨忠奸,亲近小人,逼死忠臣。【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司空马离开赵国后,经过平原津,平原津守令郭遗来慰劳他,问他:“秦国出兵进攻赵国,贵客从赵国来,赵国情况怎么样呢?”司空马说到他给赵王献计,赵王却不采纳,赵国必然灭亡的看法。“去赵”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下赵”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上客”是“从赵来”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指第二次施拜礼”错,“再拜”是“拜了两拜”。“再拜献大王足下”句意:拜两拜献给大王。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赵国及崤山以东诸侯国就无后顾之忧了”错,原文是“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可见不是没有后顾之忧了,而是合纵计策能成,可以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了。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设”,假设;“孰”,谁;“孰与”,固定结构,和……比,谁更……。(2)“将”,以……为将;“期年”,一周年;“若”,如果。【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司空马给赵王出计策,让赵王拿出一半国土给秦国,从而促使合纵联盟缔结,共同对付秦国,但赵王却说“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可看出赵王鼠目寸光,没有深谋远虑,不肯舍弃眼下的利益;同时赵王不能听取司马空的意见,后面司马空要求“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也“不能将”,可看出赵王不善于纳谏,做事没有魄力;由“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可看出,赵王不辨忠奸,亲近小人,逼死忠臣,最终“赵亡”。参考译文: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让他代理相国。秦国于是出兵进攻赵国。司空马劝赵王说:“文信侯担任秦相时,臣是他的下属,做过尚书一类的事情,因此熟悉秦国的情况。如今大王让臣做代理小官,我也要了解赵国的情况。臣愿为大王假设秦、赵两国战事的比较,来亲自看看谁的胜算大。大王您看,赵与秦哪一个国家更强大?”赵王答道:“赵国当然没秦国强大。”司空马又问:“以人口而言,哪一国更多?”答道:“比不上秦国。”又问:“粮食钱币哪一国更富裕?”答:“比不上秦国。”“哪一国政令更严明?”“比不上秦国。”“宰相哪一个国的更有才能”答:“比不上秦国。”“将领哪一国的更有能力?”答:“比不上秦国。”于是司空马说:“既然大王您的赵国诸事都不如秦国,那么面临的就只有灭亡了。”赵王恳求说:“希望先生不要嫌弃赵国,而能对于寡人的国事不吝赐教,寡人愿意听从先生的谋划。”司空马献策说:“假如大王赂秦以半数国土,秦国兵不血刃而得到赵国的半壁江山,秦国必大喜过望。秦王收受献地而退兵。赵国虽然仅剩半壁河山,还足以自存。秦国收到贿赂日益骄横,崤山以东诸侯必然十分恐慌;假如赵国灭亡就会危及他们自己,他们一定会惊恐不安,从而出兵救赵。在形势的推动下,合纵阵线就能形成。如果合纵联盟成功,那么,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组成了崤山以东诸侯各国共同抗秦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赵王说:“前些时候,秦国出兵进攻赵国,我们割让了河间十二县。现在又要割让半个赵国去增强秦国,我实在无力自保,眼看就要灭亡了。希望您重新考虑。”司空马说:“我年轻的时候,在秦国做过办理文书的小吏,年长以后任过小官,可从来也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不任命司空马为将。司空马离开赵国后,经过平原津,平原津守令郭遗来慰劳他,问他:“秦国出兵进攻赵国,贵客从赵国来,赵国的情况怎么样呢?”司空马说到他给赵王献计,赵王却不采纳,赵国必然灭亡的看法。平原守令问:“根据贵客的预料,赵国何时会灭亡呢?”司空马说:“如果赵国以武安君李牧为将,一年就会灭亡;如果杀了武安君,不过半年就会灭亡。赵国大臣中有一个叫韩仓的,他善于阿谀奉承,迎合赵王,赵王和他关系很亲密。这个人嫉恨贤能,妒忌功臣。现在赵国正处于危急之时,赵王必然会听从韩仓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韩仓果真诽谤武安君,赵王也另派人代替武安君。武安君被调回后,赵王让韩仓去责备武安君,韩仓说:“臣只是受命于王,大王赐将军死,绝不容恕,我不敢为你多言。”武安君便向北拜了两拜,感激“赐死”之恩,于是把剑含在嘴里,将剑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武安君死后才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谢公约惠墨竹图杨杰幽人喷墨写成竹,变化琅玕作玄玉,公约赠我两大轴,不比丹青凡草木。六月都城苦炎燠①,车马纷纷正驰逐。曲台官冷昼掩关,净扫虚堂展寒绿。帘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忆得扁舟载雪②时,曾寄会稽江上宿。①燠:热。②扁舟载雪:东晋名士王徽之雪夜访友人戴逵。21.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琅玕”指如美玉般的绿色竹竿。“玄玉”,黑色玉石,高雅的谢公约用喷墨的方法画成墨竹,使绿竹变成黑色的玉石。B.
第三句写谢公约赠我两大幅雅洁的墨竹图,诗的前三句是就诗题上“谢公约”、“惠”、“墨竹图”着笔,写尽题意。C.
五、六句写诗人收到谢公约的《墨竹图》的时候,正值炎热的六月,都城开封酷热难熬,人们纷纷驾着车马为生计奔波劳碌。D.
最后两句用典,诗人观画后,写诗告诉谢公约,非常感谢朋友惠赠竹画的厚意,有朝一日,说自己会像王徽之一样冒雪寻访朋友。22.
本诗如何表现谢公约画艺高超的?【答案】21.C
22.
①直接评价谢公约的画。谢公约的画不是凡俗的草木画所能比肩的。表达对朋友画的高度赞美。
②从观者感受侧面烘托。观画后诗人顿觉帘间有有微风吹来,满屋清爽,消除暑气。因为墨竹画得逼真,因此展观竹画,顿使满屋清凉。诗人通过艺术效果的描写,极力赞颂谢公约画艺的高超清绝。【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人们纷纷驾着车马为生计奔波劳碌”错。“车马纷纷正驰逐”意思应为“人们纷纷驾着车马到郊外避暑”。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幽人喷墨写成竹,变化琅玕作玄玉,公约赠我两大轴,不比丹青凡草木”为正面描写,从“墨竹图”着笔,描写墨竹的喷墨画法、黑色、超凡脱俗,直接评价谢公约的画,表达对朋友画的高度赞美。“公约赠我两大轴,不比丹青凡草木。六月都城苦炎燠,车马纷纷正驰逐。曲台官冷昼掩关,净扫虚堂展寒绿。帘间忽有微风来,不动纤枝清满屋”中间八句,从观者感受侧面烘托,写诗人收到谢公约的《墨竹图》的时候,正值炎热的六月,都城开封酷热难熬,人们纷纷驾者车马出城避暑,展开谢公约的《墨竹图》卷,顿时满堂映着绿色,生出寒意。这里,诗意出现两个飞跃,即视觉形象的转换和视觉与感觉形象的融通。先由视觉形象上墨竹的黑色,转换成翠竹的绿色;再由绿色产生“寒”的感觉。《墨竹图》画得逼真,不仅使人生出寒意,还带来帘间的微风,满屋清爽,消除暑气。在炎热的六月里,展开画卷,“展寒绿”、“清满屋”,诗人通过对谢氏墨竹图艺术效果的描写,极力称赞他画艺高超不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共6分)2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齐国的灭亡告诉了我们“唇亡齿寒”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礼遇天下奇才,______,那么一定会出现“______”的结果。(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代之。(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答案】
①.
五国既丧
②.
齐亦不免矣
③.
并力西向
④.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⑤.
金戈铁马
⑥.
气吞万里如虎
⑦.
这次第
⑧.
怎一个愁字了得
⑨.
人生如梦
⑩.
一尊还酹江月
⑪.
谈笑间
⑫.
樯橹灰飞烟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丧”“矣”“咽”“戈”“尊”“酹”“樯”“橹”。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荷花之美,以及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一枝独秀。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除此之外,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到了近现代,这种热爱仍然在延续。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看来,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它有着优雅与古典的姿态,它的颜色也很淡雅、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卓尔不群,有如谦谦君子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2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
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B.
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C.
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D.
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一一藕和莲子。2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B.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C.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D.
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26.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可以适当增删字词,但不可改变原意。【答案】24.B
25.C
26.
它有着优雅与古典的姿态,它有着淡雅与清新的颜色。或:它的姿态淡雅、古典,它的颜色淡雅、清新。【解析】【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
“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中的书名号运用错误,句中“爱莲”是为了突出强调,因此“《爱莲》”中的书名号应为双引号。故选B。【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荷花”前缺少介词“以”;二是语序不当,“历代”应放在“国画”之前。全部改对的是C项。故选C。【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散句改整句,需要找出一个“标准句”,然后将其他句子改成相同格式的句子即可。可以划线句中“它有着优雅与古典的姿态”为标准句,分析句子结构,“它”是主语,“有着”是谓语,“优雅与古典的姿态”是由定语和中心语构成的宾语;然后将“它的颜色也很淡雅、清新”改成相同结构的句子,可将顿号改为“与”,即“它有着淡雅与清新的颜色”。或者以“它的颜色也很淡雅、清新”为标准句,分析句子结构,“它的颜色”是定语和中心语构成的主语,“淡雅、清新”是谓语,可将“也很”删掉;然后修改“它有着优雅与古典的姿态”,改成“它的姿态淡雅、古典”。五、整本书阅读(3分)27.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请问:林黛玉“喜”什么,又“悲”什么?【答案】所喜,果然是知己;所悲,父母早逝,无人做主,自己有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文段背景是史湘云规劝贾宝玉要走“仕途经济”之路,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药药剂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 13太阳和月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四年级下册人教鄂教版
- 12 《玩偶之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备课系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
-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第二单元第5课一、《制作由图像组成的画图》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 2025年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美版
- 2025年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第25课《活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标签标题
- 2025年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汇编
- 课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学习宣讲
- 2025年山东化工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全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知识押题试题库及答案(共九套)
- 2024年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产品试产流程
- 舞台机械基础知识培训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16章 二次根式 单元测试(含答案)
- 中学班主任培训内容
- DB2301-T 108-2022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 DB51T 1511-2022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
- DCMM练习题练习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