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山的那边
执笔:审核:使用者:
文件名:课件名: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目标
①了解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力争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②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③品味诗中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2、情感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诗歌。
难点:意象的含义以及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教法建议
1、用1课时完成教学。
2、①多读,以读来了解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知能力。
②抓住诗中的关键意象,了解其象征意义,发挥想象以达到了解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目的。
四、学法指导
1、通过朗读去体会诗歌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诗中的“山”、“海”去感悟诗歌的情感。
五、教、学、练活动程序
【活动1】实施诊断性评价,导入新知识
《在山的那边》诊断性评价
1、说说你对诗歌的了解。
2、注音释义。
痴()想:
诱惑():
参考答案:痴(chi)想:不能实现的痴心的想法。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诱惑(hub):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
【活动2】朗读课文
1、先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2、你能自己朗读课文吗?。
3、你能体会朗读中诗句的重音、节奏和语气吗?
【活动3】品味意象,理解词句
问题与探索
问题1:诗中的“山”、“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问题2:请你探讨一下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
①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②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③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④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问题3:你能和同学们一道探究下列诗句的含义吗?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②“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③“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④“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
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⑤“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涵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分析与点拨
点拨1:山:艰难险阻。海:理想境界。
点拨2:①“痴想”原意是发呆的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以致达到了
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②“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大山,
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③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点拨3:①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
秘”。
②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③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
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④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
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
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⑤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活动4】默读全诗,自由探讨
问题与探:索
问题1:这首诗抒写了什么?
问题2:给我们什么启示?
分析与点拨
点拨1: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
点拨2: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
无数座山。
总结:这首诗取象于“山”和“海”,用山喻困难,用海喻理想,表达出了一种信念和一个哲理,
相信对于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所启示。另外,朗读诗歌,应注重重音和节奏,力争读出诗中所
蕴涵的情感,请大家课后多多练习。
六、评价与反馈
《在山的那边》形成性评价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凝成()漫湿()一瞬间()
②海潮()种子()打了一个零分()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信心信念
只有抱定坚定的,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老师的鼓励使他的,大增,他又自信的站到起跑线上。
(2)痴想幻想
不好好学习却想取得好成绩,无疑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将不断成为现实。
3、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B.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C.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D.早晨,溪水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夜深时,溪水和娟娟的月儿谈心。
4、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说说下面几个成语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山:
海:
参考答案:
1.n1ngmanshunchaozh6ngle
2.信念,信心痴想,幻想
3.B
4.“山”象征着理想途中的困难。“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
七、小结与反思
1、课后小结:
2、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
执笔:审核:使用者:
文件名:课件名: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百标
①学会默读课文。
②完整地复述课文,做到条理清楚。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2、情感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总结经验,感悟人生。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复述。
难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涵的生活哲理。
三、教法建议
1、用2课时完成教学。
2、①默读法:在默读中记住要素。
②探究法: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四、学法指导、
1、掌握记叙的要素,学会快速复述课文。
2、认真读三遍课文,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五、教、学、练活动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落实字词,复述课文,大致理解文章的主旨。
【活动1】实施诊断性评价,导入新知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课时诊断性评价
1、给加点字注音
训诫()陡峭()嶙峋()()啜泣()着眼()纳罕()()
2、说说散文的特点。
参考答案:jieqiao1inxunchudzhu6nAhSn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诗情美、哲理美
相融合,迅速、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
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
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活动2]朗读课文,落实字词
1、朗读课文,将文中新词作上标志。
2、问题与探索
你能借助工具书解释文中的生词吗?
峭壁颤抖屡次灰心丧气耸立迂回凝视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百眩
分析与点拨
点拨1:峭壁:陡直的山崖。颤抖:哆嗦,发抖。
屡次:多次。灰心丧气:(因遭遇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耸立:高高的直立。迂回:回旋,环绕。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瘦骨嶙峋:文中形容人十分瘦。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睛昏花。
【活动3]复述课文,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
2、问题与探索
问题1:在书上标记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的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问题2:按照以上要素,你能复述课文吗?
问题3:你能从复述中总结一些经验吗?
问题4:将课文分段。
分析与点拨:
点拨3:抓住要素,就能把事情复述的简洁明了。
点拨4:一部分(1-13):遇情
二部分(14—22):脱险
三部分(23):感悟
【活动4】自我思考,理解主旨
问题与探索:
这篇课文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并由此生发了一个人生的感悟,耐人寻味,请你
说一说你读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分析与点拨:
点拨:作者通过“我”童年的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
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你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最后
总能战胜困难。
六、第一课时评价与反馈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课时形成性评价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闷()热悬崖()诫()耸()立峭()壁凸()出狭
()小颤()抖纳罕()屡()次
2.按拼音写汉字:
瘦骨lin()xun()胸qi&ng()边yu&n()yu()回
ai()求头晕目xuAn()chud()泣小心yi()y1()
3.相信你能给下列词语一个正确的解释:
训诫嶙峋啜泣纳罕小心翼翼:
4.仿写句子:
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
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请仿照例句,用“虽然……但是……而且……”造句。
参考答案:1.meny4jies6ngqiaotuxidchanhSn1u
2.嶙峋腔缘迂哀眩啜翼翼
3.(1)告诫、教导。(2)形容人瘦削。(3)抽噎、抽抽搭搭地哭。(4)惊奇、诧异。(5)谨慎
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4.略
七、第一课时小结与反思
1、课后小结:
2、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多角度阅读,语言的品位积累,练笔。
【活动1】实施诊断性评价导入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诊断性评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训诫()嶙()峋()头晕()目眩()啜泣()屡次()落
下()迂回()
2、给下列成语填补缺字。
瘦骨嶙头目眩小心灰心丧高不可心惊跳
3、造句。高不可攀小心翼翼
4、“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你一定听说过吧,说的是李白幼年时,在路上碰见了一个老大娘,正
在磨一根针,李白很感动,改变了中途辍学的念头,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你能说说你对铁
杵磨成针这件事情的看法吗?
参考答案:1.2.3.略。4.主要是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
【活动2】多角度阅读
1、方法指导。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阅读,这样就不至于老是往一
个方面想,能读的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确立角
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2、问题与探索
问题1:阅读本文,说说可以从哪些角度阅读?
问题2:你能从上面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人事进行评价吗?
分析与点拨
点拨1:①从“我”的角度;②从父亲教孩子脱险的角度;③从杰利的角度;④从四个孩子的角
度。
点拨2:①从“我”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
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②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
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
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
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
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的勇敢。
③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
④其他孩子把我丢在那里不管,还无情的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活动3】思考问题,自主探究
1、分小组讨论。
2、问题与探索
问题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问题2: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问题3: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
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分析与点拨
点拨1: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
崖上去凉爽凉爽。
点拨2: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点拨3: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活动4】拓展延伸
问题与探索
问题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问题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分析与点拨
点拨1: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本题是口语交际训练,
应热情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可因势利导。
[活动5]积累语言
问题与探:索
语言的学习常常是从积累和模仿开始,根据课文看谁填的又快又准。
(1)时隔年,
(2)我一直牢记着叫我不要的训诫。
(3)向攀爬。
(4)有人啜泣。
(5)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
(7)暮色苍茫,。
(8)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的口气说。
(10)我小心翼翼的。
(11)我的信心大增。
(12)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六、第二课时评价与反馈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形成性评价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
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夕|、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
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
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
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
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哭了,这是为什么?
2.“父亲”对“我”脱险起到什么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中,你认为哪句话哲理性较强,是这段的中心所在?
4.你从选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
参考答案:L这是脱险后的自慰,对父爱的体验和感激,战胜困难的自豪等的泪水。
2.鼓励、引导“我”,让“我”有自我脱险的勇气和信心。
3.“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4.做任何事都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达到目的。首先要有勇气和信心,
无论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就一定能克服。
七、第二课时小结与反思
1、课后小结:
2、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
执笔:审核:使用者:
文件名:课件名: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目标
①积累词语。
②准确把握文段主旨。
2、情感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精读课文的能力、精神、情感。
②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珍惜时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把握各段的关键词和主旨。
难点:课文后对生命的思考。
三、教法建议
1、注意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同时,注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
四、学法指导
1、抓住各段的关键性词语,从而把握各段的主旨。
2、注意阅读时的深入研究思考,改变粗枝大叶的习惯,做到分析准确。
3、重点弄清文中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中。
五、教、学、练活动程序
【活动1]实施诊断性评价,导入新知识
《生命生命》诊断性评价
1、讨论,应该怎样面对生命,人生才有意义。
2、给加黑的字注音:
骚扰()小憩()茁壮()震撼()糟踏()庸碌()
辜负()昂天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
3、解释:
骚扰:茁壮:辜负:昂然:荒废:
参考答案:骚扰(s豆o)小憩(qi)茁壮(zhu6)震撼(hAn)糟踏(z豆o)庸碌(ydngl
u)辜负(gii)昂天挺立(dng)擎天撼地(qIng)肃然起敬(su)
骚扰:扰乱,使不安宁。茁壮:(生长得)旺盛、健壮。辜负:违背了别人的好意、希望。
昂然:抬头挺胸有气魄的样子。荒废:①不耕种。②荒疏。③不利用;浪费(时间)。本文
用义项③。
【活动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有“主旨词”的段落的“主旨词”。
2、问题与探索
问题1: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
问题2:每件事所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分析与点拨
点拨1:第一段---生之欲望;第二段生命力。
点拨2:事例----飞蛾、香瓜子、心跳。
意义一一生之欲望,生命力,对待生命的三点思考。
【活动3】细读课文,探究主题
1、仔细阅读课后三段。
2、问题与探索:
比较各段,看看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否相同。
分析与点拨
点拨: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的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意义)
第二点思考,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价值)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珍视,奋斗)
【活动4】体验反思
问题与探索
问题1:读完本文,有哪些感受?
问题2: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生命,面对生活?
分析与点拨
略
【活动5】拓展延伸
1、速读课后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
2、问题与探索
与本文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六、评价与反馈
《生命生命》形成性评价
1.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小憩()擎天()撼动()
②骚扰()茁壮成长()
2.解释下列词语。
①肃然起敬:------------------------------------------------------------------
②糟蹋-----------------------------------------------------------------------
③应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庸碌-----------------------------------------------------------------------
3.仿照下列句子造句。
①飞蛾那双翅膀在我手中挣扎,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②风筝,任你飞多高也永远受人牵制。
4.下列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行影不离昂然挺立爱慕虚荣B.无可奈何极力挣扎入木三分
C.狠之入骨走头无路一模一样D.喜皮笑脸三心二义思前想后
5.《生命生命》选自《-------------»,作者-------------,本名------------.
参考答案:一、1.①qiqinghan②sdozhu6
2.①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②浪费或损坏。③答应。④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
3.①(参考)小鱼在我手中乱蹦,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感动,使我忍不住把它放进了池中。②
(参考)笼中的鸟,任你如何的展翅也飞不出牢笼。
4.B5.杏林子作品精选杏林子刘侠
七、小结与反思
1、课后小结:
2、教学反思:
紫藤萝瀑布
执笔:审核:使用者:
文件名:课件名: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目标
①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③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2、情感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二、重点难点
重点:1、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2、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
3、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
难点:对人生的感悟,对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联系的理解。
三、教法建议
1、用2课时完成教学。
2、互动式,启发式,情感教学.
本文可以采用感悟、研读、赏析、反思、拓展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层层深入感受到生命的思考,
既来自自身,又来自其它生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仔细观察、思考,都可以从中悟到生命的
真谛.
四、学法指导、
1、有感情朗读课文,力求读出一种情景,读出一种感觉。
2、划出精彩句子,阐述人生感悟。
五、教、学、练活动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内容感悟人生
【活动1】实施诊断性评价,导入新知识
《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诊断性评价
1、背诵李白《望庐山瀑布》,杜甫《绝句》,体会借景抒情。
2、检查预习练习,给加粗的字注音:
穗绽开凑酒酿迸溅挑逗伫立凝望笼罩伶仃忍俊不禁琼
浆盘虬卧龙嚷嚷遗憾
参考答案:1、《望》借对景色的赞美,表达了要到祖国广阔天地中去施展抱负,贡献才能的愿
望
《绝句》借清新优美的绚丽图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平定,交通恢复,“青春做伴好还乡”的喜悦
之情。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又称“寓情于景”。
2、穗(sui)绽开(zhAn)凑(c6u)酒酿(ni*ng)迸溅(b苞ngjiAn)挑逗(tiUod
du)伫立(zhu)凝望(nfng)笼罩(zhao)伶仃(11ngdIng)忍俊不禁(ji
n)琼浆(qi6ng)盘虬卧龙(qiU)嚷嚷(r&ngrang)遗憾(hAn)
【活动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2、问题与探索
问题1:本文围绕花写了什么内容?
问题2: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问题3: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问题4:朗读训练。
教师范读一一学生各自练读一一点两名学生读一一教师指导
分析与点拨
点拨1:简单的内容归结:
看花繁花似锦忆花---思绪万千生命的永恒思花----振奋精神
点拨2:感情变化:从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奋
(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
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
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
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对人生有
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点拨3:感悟: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注意文中“生
死谜,手足情”六个字,结合作者简历稍做介绍。)
学生的回答各有千秋,归结起来,本文主要内容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欢欣的心情描写了一树
盛开的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
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
前进。
点拨4:投影出示朗读方法:朗读文章有感情,重音、语速及四声。
【活动3】研习课文,自主探究
1、探究8T1段含义。
2、问题与探索
问题1: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
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问题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
问题3:“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
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分析与点拨
点拨1:A、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
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脚步声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O
B、表达这样一个哲理,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
有为,祖国建设大业才能灿烂辉煌。理解了这个哲理,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
(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
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点拨2: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
是这样。他们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不是劳动者的爱好,赏花就是小
资产阶级情调、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
点拨3: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幻觉。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沟通的。
修辞上称之为通感。
六、第一课时评价与反馈
《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形成性评价
1.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词。
忍俊不禁()迸溅()
2.《紫藤萝瀑布》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文章的主旨句是
3.文章描写紫藤萝十年“文革”期间的衰败凋零和今天的繁茂盛开形成对比,作用何在?
4.文章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
用?
参考答案:1、jin忍不住笑b苞ng向四处溅2、宗璞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3、突出紫藤萝的顽强的生命力,从而引发“我”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永恒。
4、从内容上看开头是因为“我不由自主地被盛开的紫藤萝瀑布所吸引,结尾是因为“我”
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从结构上看,前后照应,使文章更加严谨。
七、第一课时小结与反思
1、课后小结:
2、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修辞的作用,感悟人生.
【活动1】实施诊断性评价
《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诊断性评价
1、合作朗读全文
2、说说你所知道修辞手法
【活动2】揣摩语句,体会妙处
问题与探索
问题: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析与点拨
点拨:作者发挥出色的想象力,在本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细腻传神地描绘紫藤萝
花。学生可以找出多处,指导学生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
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的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
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做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描写花瀑,“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不停地生长”,以“瀑”为喻,
从总体形象上赞美花繁花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
和阳光互相挑逗”,以“欢笑”“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仿佛盛装的少女在欢歌笑语,突出花的
情趣。
写花穗时,更是全用拟人,“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
泼热闹!”好像肩并肩手挽手的孩子们在嬉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
嚷」更显得花儿们天真烂漫童稚可掬,突出它们生命盎然勃发。
写花朵时,比喻和拟人交替使用,用“帆”“舱”绘花朵的外形;用“忍俊不禁”拟花朵的
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
另外,作者还运用通感、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写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
过”“流向人的心底”,表现出自己观花赏花时心情趋于宁静平和的细微感受;用“浅紫色”来
描绘花香,把味觉转化为视觉,把飘逸无形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见,仿佛把花香定格在眼前,让
人感到亲切。
作者用过去紫藤萝花的衰颓零落和现在花繁枝茂相比,并从中感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
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道理。
【活动3】探究学习,深入理解
问题与探索:
问题1:研读本文你有哪些思考和体脸,或有哪些疑问?
问题2: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
止境的”这句话吗?
分析与点拨:
点拨1: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一一作答,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六、第二课时评价与反馈
《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形成性评价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
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
嫩最好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
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
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
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
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
静和生的喜悦。
1.“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一句中的“焦虑、悲痛”指的是()
A.即将失去小弟的悲伤。
B.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不幸遭遇。
C.家庭过去所受的折磨。
D.自己人生道路中的坎坷。
2.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通过对紫藤萝瀑布的描绘及一株紫藤萝的遭遇的记叙,抒发了自己对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的赞扬之情,表达了自己化悲痛焦虑为精神宁静的心情及对生命永恒的领悟。
B.作者发挥出色的想象力,在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细腻传神地描绘紫藤萝花,同时,
作者还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C.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于“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因此,作者
在写作此文时,慷慨激昂地表达了自己悲痛欲绝的感情。
D.作者对于紫藤萝花的描绘,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写花瀑“不见其发端”
“不停地生长”既表现了花繁花盛,也隐含着生命的长河无休无止的意蕴。
3.作者为什么“想摘一朵”?“但是我没有摘”又是为什么?
4.“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本体是什
么?为什么把“紫藤萝”比作“瀑布”?这种比喻有什么作用?
5.对“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1.A2.C3.对花的喜爱(或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对花的珍爱(或
不忍损害美的事物)。4.从空中垂下的紫藤萝花。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隐含了生命的
绵延长远。5.这是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七、第二课时小结与反思
1、课后小结:
2.教学反思:
童趣
执笔:审核:使用者:
文件名:课件名: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积累词语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2、情感能力目标
①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②感悟“物外之趣”,更加热爱生活。
二、重点难点
重点:①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②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难点:感悟“物外之趣,
三、教法建议
1、用2课时完成教学。
2、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
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
地理解“物外之趣”。
四、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
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五、教、学、练活动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活动1】实施诊断性评价,导入新知识
《童趣》第一课时诊断性评价
1、“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2、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藐小项为之强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凹凸土砾壑庞然大物虾蟆
参考答案:1、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J其中“竹
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2、童稚(zhi)藐(miAo)小项为之强(jiang)鹤唳(11)云端怡(yi)然称快
凹(ao)凸(tU)土砾(11)壑(h0)庞(p6)然大物虾(h4)蟆(ma)
【活动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
2、问题与探索
问题1: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⑵故时有物外之趣。
⑶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⑸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6)果如鹤唳云端。
⑺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⑼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12)徐喷以烟。
(13)使之冲烟而飞鸣。
(14)蹲其身,使与台齐。
(15)以草为林。
(16神游其中。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8)驱之别院。
问题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⑶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⑸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⑺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问题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⑵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⑶蹲其身,使与台齐。
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⑸见二虫斗草间。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分析与点拨
点拨1: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
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⑵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⑶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⑻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⑼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指癞蛤蟆。)
点拨2:(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⑶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入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⑸作/青云白鹤/观。
⑹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⑺蹲其身,使/与台齐。
⑻见/二虫斗草间。
点拨3:(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⑵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⑶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活动3】自由朗读,背诵比赛
学生自由背诵本文,比赛谁背的最快。
六、第一课时评价与反馈
《童趣》第一课时形成性评价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项为之强。()②以土砾凸者为丘。()
③盖一癞虾蟆。()④鞭数十,驱之别院。()
2.根据下面提供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②超出事物的本身。()
③比喻最细微的事物。()④未染色的帐子。()
3.你能根据下面句子中数词的使用情况,总结一下这几个句子使用数词的规律吗?
①见二虫斗草间。
②盖一癞虾蟆。
4.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5.填空
①默写句子。
观之,---------------------,---------------------,拔山倒树而来。
②文学常识。
《童趣》节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文学家。
参考答案:
1.①ji&ng②1itu③h4ma@shu
2.①怡然自得②物外③秋毫④素帐
3.省略了量词,数词直接修饰限制名词。
4.①见到微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细密之处。②夏天的蚊子嗡嗡地像雷声一样,我便把它
们模拟成在天空中飞舞的仙鹤。
5.①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②《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沈复清
七、第一课时小结与反思
1、课后小结:
2、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活动1】实施诊断性评价导
《童趣》第二课时诊断性评价
1.背诵课文。
2.口头翻译。
【活动2】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
2、问题与探索
问题1: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体现了“物夕卜之趣”的事?
问题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3:“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问题4:什么是“物夕卜之趣”?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与点拨
点拨1: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点拨2: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点拨3: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点拨4:“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
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
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
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物夕卜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
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
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张月对日,明察秋毫”一一是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
察其纹理”一一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一一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
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活动3】联系生活,体验拓展
问题与探:索
问题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问题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问题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分析与点拨
点拨1: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点拨2: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
人。
点拨3: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
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六、第二课时评价与反馈
《童趣》第二课时形成性评价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
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②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
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文第①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2.选文第②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②段间有什么关系?
4.作者为什么“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将它打死?
5.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的经历吗?写下来。
参考答案:
1.树林、野兽、土山、大沟。
2.兴正浓方出神呀然一惊神定
3.第①段的环境描写为第②段做了铺垫;第②段在第①段的基础上叙事,在内容上与第①段是
承接关系。
4.他恼恨之极,用鞭子打它表示惩罚。一是因为癞虾蟆伤害了两条无辜的性命,二是因为破坏
了自己的情趣。他没有处死癞虾蟆,说明他处置有度,同时说明他有恻隐之心。
5.答案提示:如看成群的蚂蚁爬树,私拟行军的队伍等,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七、第二课时小结与反思
1、课后小结:
2、教学反思
理想
执笔:审核:使用者:
文件名:课件名: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目标
①熟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本诗的中心。
②通过关键的诗句,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
2、情感能力目标
①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②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难点: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2.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
中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k用2课时完成教学。
2、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读
成诵.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四、学法指导
朗读诗歌3遍,扫清文字障碍,说说自己对本诗中心的理解;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及其作品情况;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对诗歌进行初步的赏析。
五、教、学、练活动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熟悉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解读诗歌1~7节。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揣摩诗中蕴涵
的哲理。
[活动1]实施诊断性评价,导入新知识。
《理想》第一课时诊断性评价
1、复习旧知识:
(1)《在山的那边》一诗中作者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歌语言有什么特点?
2,掌握下列字词的音义:
寂寥扒窃玷污诅咒洗濯缀连船舶蜕可望不可即倔强
参考答案:1.(1)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2)语言精练含蓄,借助一定的意象来表现中心。
2.寂寥(jiliAo):寂静空旷。扒窃(pWqi6);偷窃。玷污(diAnwti):弄脏,比喻辱没。诅
咒(z也zhi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洗濯(xizhu6):洗。缀连(zhu
ililn):连缀,用针线等使连起来。船舶(chuWnb6):船(总称)。蜕(tui):(人或事物)发
生质变。可望不可即(k昌wAngb€1k己ji):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倔强(ju6jiAng):
强硬不屈,固执。
[活动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问题与探索
问题1:说说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问题2:试着分析本诗的结构。
问题3:请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陈说理由。然后将它有感情的朗读给同学听。
分析与点拨
点拨1:人一定要有理想。
点拨2:第一部分(第1节):总说理想的意义。第二部分(2至11节):写理想的历史意义
(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
第三部分(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活动3]合作探究,解读诗歌1~7节内容
1、速读诗歌1~7节内容。
2、问题与探索
问题1:说说你对前5节诗每节诗中心意思的理解。
问题2:你怎样理解第6节中“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问题3: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
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分析与点拨
点拨1:第1节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第2节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第3节是说
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第4节先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后说理想的实现
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第5节是说理想给人力量。
点拨2: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
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
提的,而这就意味着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点拨3: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省信丰县2025届初三第二学期学分认定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重点中学2025年初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英语试题含答案
- 来凤县2025年数学三下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全球化与企业文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初中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质量检测试题(三)英语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达标名校2025年初三5月月考(一轮检测试题)语文试题含解析
- 互联网时代的亲子教育
- DB32/T+5096-2025+汽车充(换)电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 邯郸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 销售年终述职与总结报告(素材15篇)
-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垃圾焚烧炉设计方案
- “趣”破“蛐蛐”小妙招社交魔法课主题班会
- 快递小哥交通安全课件
- 2025年青海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审定版
- 2026年版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新职教高考)新闻传播大类《摄影摄像》模拟试卷(第1套)
- 山东省烟台市第二中学等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 DB14-T 2779-2023 营造林工程监理规范
- 学校行政管理中的沟通艺术与效率
- 二零二五版风力发电工程监理服务合同示范文本3篇
- 医院建设项目验收管理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